登陆注册
14036100000005

第5章 情书

199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中篇小说集《姑娘那年十八岁》。那本书中收入了我的五个中篇小说,这五个中篇小说都是写新三届知青生活的。文学评论家、作家行人给我写了序言,名为《生活锻造自我》。在序言中,行人写到了我当初在知青点时,代一些知青兄弟写情书的事,行人对此还给予了颇高的评价。而事实的确如此,我在知青点时确实没少替知青兄弟写情书,还由此促成了好几对知青的结合。

情书是很私密的一种东西,恋人们寄情于情书的字里行间,互相传达着彼此爱慕的心意,但请人代写情书,却是现实条件下的产物,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而我们新三届里很多人说是高中、初中文化,实际上都是被打了折扣的。当我们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全国就已经在轰轰烈烈闹“文革”了,虽然学业受影响的程度时强时弱,但“校园里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社会上的革命形势俨然已经“万里山河一片红”,而学校里的各种革命形式、手段,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充分显示出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身为学生,我们每天都是活动不断:今天是排练革命样板戏,明天又是集体跳忠字舞,时不时地还要开各种批判大会。所以,到了下乡插队的地方,好多人连请假条都写不好,就更不用说写传情达意的情书了。

但是这情书却又实在是每个“有志”青年都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请假条的重要性和这个可根本没法比。因为在那个交流手段相对贫乏的时代,情书几乎是表达爱情的最主要的方式。无论是交流感情,还是倾诉心事,甚至是表白爱意,都离不开情书的帮忙,尤其是在男女交往观念还很传统的那个时代。相比之下,现在的年轻人可要幸运得多,打电话、上网聊天、发帖“灌水”、手机短信,尽可以一展自己所长,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的,也可能是诚恳的……所以写情书必须要有针对性,而不能千篇一律。就像所谓治病要“对症下药”,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灵丹”一样。写情书,给小张写的不能给小李用,给小李写的自然也不能给小张用。

比如,小张人长得还可以,平时很注重仪表,喜欢别人夸自己漂亮,那情书的写法自然是要以赞美她的美貌为重点,要以“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劲头,把她写得“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多写一些诸如“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或者“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粪的语句,来表现小伙了,对她的一见倾心。我记得写过一封挺典型的情书,就是这个类型的,我还依稀能回忆起其中的一些字句。那个女知青是徐州市里下乡过来的,人长得很好看,平时的打扮总是又干净、又利落,尤其是她身上带着的那种城市里来的气质,确实在一群略显“土气”的知青当中,显得有那么一点鹤立鸡群的味道。当时那封写给她的情书确实费了我一番功夫,一方而是她的文化比较好,相对应的,我代写的情书自然也要有些文采,达到既能表现内容和主题,又能避免语言平庸落入俗套的目的。而另一方面,怎样既能恰到好处地赞美她的独特气质,又不至于让求爱者相形见绌,也颇需要技巧。还好,一番设计之后,我终于写出了一封自己还算满意的情书,也算对得起那位知青兄弟了。记得那时的情书很流行用比喻,所以我任那篇情书里也用了许多的比喻句,什么“宛如出水芙蓉,清丽脱俗”,什么“面若桃花,灼灼照人”……遗憾的是,我从未有机会问过求我帮忙的小伙子,收信人看过之后是什么样的评价。

而与这种类型不同的是,若小李长得相貌平平,但是为人善良,心眼好,平时很有人缘,那么情书里就不能再把赞美容貌作为重点了。对于这样的女知青,要以突出内在美、心灵美为主,多表达对写信者内心的触动。所以,这类情书要多用一些诸如:“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温婉的性情”,或者“水晶般纯洁的心灵,为我的生活折射进阳光”之类的语句,来突出她的气质或内涵。另外,如果对方有什么不够完美的地方,那就要小心地绕过这些“雷区”避免触到人家痛处,以防搞得适得其反了。如果对方是个小眼睛,那就要尽量避免类似于“明亮的眼睛”这些话了,弄不好平时就对自己的不完美耿耿于怀的收信人,会偏执地以为这是在讽刺自己。

那个时代表达爱意盛行情书,是因为那时的爱情与现任的潮流很不同,那时的爱情是青涩、含蓄的,并没有“电视速配”、“爱情快餐”这些说道,所以很多当面并不敢讲出来的话,要靠情书来壮胆。不过,即使是这样,情书的表达语言也是相对很委婉的。代人写情书时,怎么才能既让姑娘明白小伙子的心意,又不至于太过唐突,也是很有技巧的,这琢磨语言的功夫还真是不简单。有的时候,写着写着我都觉得自己将来若回城了,完全可以去做外交官:整篇情书写下来,既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一副“你知我知,心照不宣”的样子。回想起来,那时费尽心思去写每一份情书,确实很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算是插队生活中的练笔了。那一封封情书,有些是带着相思的哀愁,欲语又停留;有些是充满热切的感情,却又小心翼翼地表露;还有些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引人遐思……真的有请我代写情书的知青,最后成功地得到了所爱的人,组成了幸福的家庭。每到这时,我自己也常常感到由衷的欣慰,替他们感到高兴。

一声叹息

20多年过去了,我已经记不起她的模样,但她那一声叹息却常常在我心中回荡。

她也是一位新三届的学生,初中毕业后,闲居家中两年,1975年和我们同一批下放,到了徐州东部的一个农村。

我是在公社计生办工作时,因为工作关系知道的她。记得有一天计生办召开全公社妇女干部会排查计划生育对象。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的孕龄妇女要实行计划生育措施即上环。她所在的大队妇女主任点了她的名,说她是个“难缠头”(当地指不听话的意思),怎么做工作也做不通。因为她所在的大队属于我的“包片”,所以,我在本子上记下可她和十几个“难缠头”的名字。散会后,我向她所在的大队的妇女主任了解她们那些人的情况时,妇女主任又点了她的名字,而且又加了一个“最”字,即“最难缠”。没等我问原因,妇女主任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知青,新三届的,家不在本大队,如果找得勤了,她就回她娘家。

我听了一惊:新三届的知青已经结婚生孩子?这不太可能吧?

也许是因为她和我一样,是新三届知青,我很想了解她结婚生育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她是“最难缠”,而做通了她的工作,可以影响其她孕龄妇女,我开始找她做工作。可是一连去了她所在的人队几次,都没有找到她。我找她的邻居了解情况时,邻居中还有人说她是“破鞋”,意思说她是未婚先孕。那个年代,没结婚怀孕不仅是大逆不道,而且被认为是道德败坏。她就因为这一点,已经受了一次处分。还有的人听说我找她,惊奇地睁大眼睛,反复盘问我是她什么人,与她有什么关系。当时的干部下乡,都是骑着自行车,我上了车还没走远,就听到背后有人说:“那个骑车的小伙于是找某某某的,八成又是她的野男人。”我听了,气得眼冒火星,恨不得下车去把那几个人狠狠地揍一顿。同时,我也对她产生了几分埋怨,认为她给新二届知青丢了脸。

后来,公社召开妇女主任会议时,她所在的那个大队的妇女上任又发了几次牢骚,说做不通她的工作。

公社计生办的一位领导急了,说是她再不采取计划生育措施,大队和公社就不给她开回城接班的证明。

那时,国家已经开始实行退休接班顶替政策,不少知青以接班顶替的名义回了城。据她所在的大队妇女主任反映,她也正在积极办理接班回城的手续。

听了计生办负责同志的话,我不禁为她着急起来。那个时候,没有大队、公社开具知青在农村的表现证明,招工、办接班顶替都是不可能的。如若她为此而影响了接班,那就意味着她可能会永远扎根在那片她并不情愿扎根的黄土地上了。于是,我偷偷告诉她所在的大队妇女主任,不要以任何理由阻拦她接班回城。我记得我是这样说的:“要是因为你的原因,让她接不了班,回不了城,她会恨你一辈子。你们同住一个大队,你又不可能永远是干部,她要是找个机会报复你,那你可就惨了。”

妇女主任眼睛里闪过一丝惊恐,笑着说:“我才不那么傻呢!”

此后,我一边了解她的情况,一边想办法通知她。据了解,她是初中毕业来农村“插队”的。她的父母离异,家中还有母亲和弟弟妹妹。母亲经常生病,她同去的次数比较多,大队里有人认为她不安心劳动,经常批评她。渐渐地,她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专爱和大小队的干部过不去。不过,她毕竟是个女孩子,表面上很强硬,但内心却很脆弱,白天受了气,晚上回到宿舍偷偷哭泣,渴望有人来安慰。就这样,当地的一个青年农民走进了她的感情世界。因为不懂生育知识,直到怀孕几个月后,才知道是怀孕了。那个青年农民家里当然不希望她把孩子流产,于是赶忙给他们办了婚事。婚后不久,就生下了一个女孩子。为此,她受到种种非议。如今,她的孩子已经一岁了,家在农村的公公婆婆希望她再生一个男孩。

我了解这些情况后,感觉到不是她自己不想采取计划生育措施,而是家庭有阻力。

于是,我让大队妇女主任给地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她必须于“喂!”

我下了车,回头看看她,问:“你是喊我吗?”

她已经走到了我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说:“我就是喊你。”

“可是我不姓‘喂’呀!”我说。

她咯咯大笑一阵。笑罢,对我说:“你不认识我,我认识你。你上个月在我们村开计划生育动员会时,我从我们家的窗口看见过你。”

没等我问她,她自己报出了名字。

“那你知道我做什么工作?”我问。

她说:“你是好差事,专搞妇女……工作呗!”

我的脸一红。没想到她的性格还相当泼辣。

我把计划生育的形势、政策规定、以及采取计划生育措施的意义给她说了一遍,最后强调说:“采取计划生育措施与你接班回城关系分十密切,你可要想好了啊!”

她不以为然地说:“回城又怎么样呢?”

“难道你不想回城?”

她的神情黯淡下来。接着,她把怀里的孩子交给那个跟随她的女孩,让那个女孩抱着孩产到不远处的树阴下等她,然后说道:“你是知青,我也是知青,用咱们的行话说是同事天涯沦落人,所以,我也不需要向你隐瞒什么。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

虽然“都有一颗火热的心”,但现实生活并非“火热”。

见我点了头,她才问道:“你说我们这一代人,命运是自已能掌握的吗?”

我没有立即回答。因为我没有想到她会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更不知道她向我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

她等了一会,见我不回答,自己作了回答,说:“我们的命运是握在别人手里的。初中毕业,我想读高中,因为我母亲出身不好,没有推荐上;下乡插队,我想好好干,争取早一点回城,照顾母亲,可是别人总认为我改造不好;就是男女之间谈恋爱,也不是我说想怀孕就怀孕,我说不想怀孕就不怀孕;现在,公公婆婆想让我再生个男孩,母亲却想让我赶快回城接班……说来说去,命运都是别人安排。”

说着,她的眼圈已经红了,泪水在眼睛里打转。说完以后,她长长地叹息一声,那一声叹息,仿佛重重地敲着我的心灵。

她的这番话又是我没有想到的。事实上,她说的是我们新三届很多人心里话,只是在那个年代没人敢说出来。

过了一会,我才劝她说:“你现在这种情况,就别想那么多了。你总得为孩子想想吧。难道你想让孩子也一辈子呆在农村?”

她沉默了一会,突然问我:“你能不能帮我在证明上盖个章?”

我表示为难,但又真想帮她。我说:“你就先报名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采取一下节育措施。这是大势所趋。至于以后生不生第二胎,那还不是看具体情况而定。”

她想了想,认为我说的有道理。她说:“其实我也早想采取措施,就是因为心里不平衡,想跟大队那些人较劲。”

几天后,她到公社卫生院做了计划生育节育措施。

再过几天,公社开妇女主任会时,她所在的那个大队妇女主任告诉我,她已经接班回城了。大队妇女主任还夸了我一句:“还是你们有文化的人说的道理深,你和她谈了一次,工作就做通了。”

我听了,觉得很惭愧。其实并不是我做通了她的工作,是她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此后,我曾打听过她的下落,没有人能说清楚,仿佛她已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还有的人问我“你打听她干什么,与她什么关系?”我脸红,我无言以对。我说是认识。朋友说不对吧,认识就这么关心,不仅仅是认识吧?

从此,我也不敢再打听她的消息。

她的那一声叹息,却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转折关头

人的一生绝不仅仅有一次转折,但对一生产生影响的关键转折却为数不多,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转折当属年轻的时候。如若一个人在最关键的转折关头一步走错,很可能会遗憾终生。直到现在,我和一些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还会说起我们新三届的一位同学。她如果不是因为在高中毕业后,在自己可以施展才华的关键转折时走错一步,不至于一生都黯然失色。

这个女生是贫苦家庭出身,据说她的母亲苦大仇深,经常在忆苦思甜会上控诉“万恶的旧社会”。我们读高中时,正赶上“批林批孔”的高潮。班级里、学校里经常召开批判大会。她作为贫下中农的子女代表,常常出现在主席台上发言。她每次发言都要重复她母亲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而且每次都泣不成声,换来师生们一阵阵愤然而起的几号。在那个特别注重家庭出身的年代里,这个苦大仇深的家庭背景,也给她带来了机遇。她上初中时入了团,高中时入了党并且担任了校团委领导和班团支部书记、红卫兵组织领导。

她长得不是特别出众,但很讨人喜欢,皮肤黑里透红,眼睛清澈明亮,身材十分匀称,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很清秀、很纯朴、很青春。

她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在班级里很少与别人开玩笑,有时下课后同学们在班里讲笑话,逗得满堂大笑时,她也只是淡淡地一笑。笑时,脸上的酒窝非常动人。

那个时代,我们时刻准备着……

就在我们读高中的第一年,也就是上个世纪的1973年,国家对教育抓得比较紧,甚至传出要恢复高考的消息。那个时候,学习非常紧张,早上有自习,晚上还有晚自习。说是自习,其实老师都和学生一样盯在班上。记得那时为了把学习抓上去,每个班除了班主任,还设了一个副班主任,好像叫辅导员。毕竟是在政治运动期间,学校的各项政治活动还是很多。她既是校团委、校红卫兵的领导成员,又是班团支部书记、班长、班红卫兵的头头,所以,比起其他同学来更忙更累。她为了不让学习拖下来,往往比其他同学要付出更多的牺牲。有时,别的同学在晚自习时补了课,她因为参加校里的活动没能参加,等活动结束,晚自习也结束以后,她一个人在教室里加班复习。她没有因为参加政冶活动多而影响学习,每次考试,她的成绩在班级里也排在前列。实事求是地说,那个时候,在同学们眼里,她是学校里最有发展前途的一名学生。

我们那一届高中生,是“文革”中招收的第一批高中生。这一届高中生理,把前几届初中毕业没升高中的都放在了一起,同学与同学之间,有的年龄相差近七八岁。在我们那届同学中,一些初中时期在学校里参加过“文革”的,经历过“夺权”、“深挖‘五一六’”等一次政治运动洗礼,比起我们这些那时还在读小学的要成熟得多。他们平时接人待物很谨慎、很小心、很防范、生怕伤害别人,也怕再受到别人伤害。因此,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十分复杂。付出时间和精力,更要比别人多动脑子和心思。我很快就发现,不少同学都故意回避她或者说躲避她,对她敬而远之。她也看得出这一点,所以也自觉地与同学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有时候,同学们在一起议论时政或者班里、学校里的事情时,看见她进来了,马上就停了来。还有的时候,某个同学在老师不在时,发过什么牢骚,说过什么怪话,或者说有什么不好的表现。被老师知道了,在班会上提出批评时,很多同学都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向她,好像她是惟一的告密者,只有她才能去告密。每当那个时候,我发现她的神情都带着一丝无奈和痛苦。

现在想一想,即使有些事情是她汇报的,也没有什么不对之处,因为她毕竟是班的干部,负有这样一份责任。不久前,我有一位朋友到北京来出差,聊起地方一位领导时,他感叹说:“某某人经常骂那个领导。”我问为什么?朋友说:“某某和那个领导过去是最铁的关系。某某的父亲曾提拔过那位领导。而那位领导对某某并不照顾。某某犯丁一点错误,就让那位领导给调了位子。”因为我对朋友说的那位领导和某某都比较熟悉,于是问朋友:“群众对某某的意见很大,如果你是那位领导,你怎么办?”朋友心悦诚服地点点头说:“你说得有道理。”其实,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而这二者之间最难做到的是理解。有的人明明做得不对,也希望别人不批评或者少批评,这岂不是陷别人于不义吗?

我过去对她是敬而远之。平时几乎没有和她说过话。因此,别人怎么议论她,我也深信不疑。

我对她印象的改变是在高中二年级的上半年。有一阵子,我的学习成绩不好,纪律方面也不好,班里发展了几批“红卫兵”,我也没有轮上。老师经常批评我。她作为班干部,受老师的委托,找我谈心。谈心的时间是在晚自习以后。说句实在话,刚接到通知时间,我的抵触情绪很大,心里还怀着几分敌意。

按照学校的规定,晚自习下课后,教室里要熄灯。但是,教室走廊里的灯还亮着,透过窗上的玻璃照进教室里,使教事里一片橘黄,仿佛黄昏时刻。她进来时,脖子上围了一条红色的围巾,让整个人都增添了几分娇媚。不知为什么,我对她的敌意减轻了一些。

我已记不清她当时和我谈了些什么话。只记得她比像平时那样居高临下,一副领导的派头,说话也不是平常那样都是政治口号,张口闭口都是训斥。所以,我们的谈话从一开始就很轻松,而且渐渐地愉快起来。当我讲到我的一些思想时,她静静地听,不时点点头或者笑一笑。

最后给我的感觉是,她不像班领导在和我谈话,而是像一位大姐在与弟弟谈心。

我记得最后也谈到了高中毕业后的前程问题。我问她高考会不会恢复,她摇头说和你一样不清楚。我说如果不恢复高考,我只能去“插队”。她本身家就在农村,不能参加高考,出只有“回乡”一条路了。我清楚地记得,谈到这里时,她轻轻地叹息一声。虽然是轻轻地一声叹息,在空旷,寂静的教室里却显得十分响亮,十分沉重。这一声叹息表明,她也在为自己高中毕业后的出路苦恼,也在为今后的人生道路苦闷,也在为那个无情剥夺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理想、选择的时代而感慨。

她有一副好嗓子。每次学校里搞文艺活动,她都要登台唱一段京剧样板戏。不知为什么,从和她那次谈话以后,每次听到她在台上唱京戏时,我都会产生另一种感觉:她是通过唱京戏,把自己心里压抑的不平挥发掉。

她的那条红围巾,在班里没有围过。说实话,我曾几次想对地说:你围了那条红围巾特别好看,特别青春。但是,我没有敢那么做。我们高中毕业时是在冬天,那天,同学们一起照毕业相,我也没看见她围那条红围巾。当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高中毕业后,我再也没有和地联系过。只听说她和其他同学一样,回到自己家乡,当了一名农民。后来又听说,回乡的当年,她通过—位领导介绍,进了一家地方国营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据说她刚刚离开农村,当时的公社就来人到她家,想让她担任公社团委书记。如果真的是那样,她的人生道路肯定又是另一种样子。1979年恢复高考时,不少同学回到母校复读,准备参加高考。我当时也是其中之一。我和老师以及几位回校复读的同学都很希望看到她的影子。可惜的是,她既没回母校复读,也没有在别的地方复读,而是听说她已经结婚。

老师和同学无不为她的行为感到不解,也为她感到惋惜。我不知她是否后悔过。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已经到了一家新闻单位工作,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她在一家工厂工作。我曾经与她通过一次电话。我问她过得还好吧,她沉默了一会,笑了笑说:“就那么回事吧。别人能过,咱也能过。”

从此,她就渺无消息。

只要想起她,就会想起那条红围巾,想起那天晚上教室里看到的那双真实的眼睛。

口号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口号,是一个社会的产物;

口号,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口号,是一个民族的呼声。

每一个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对口号都有其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尤其是我们这些新三届的一代人,毫不夸张地说,是在口号声中长大的,而且至今耳边还常常有口号萦绕。刚入学的时候,我们喊着“向雷锋叔叔学习”的口号,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我们喊着“打倒走资派!”、“走资派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口号,登上了大批判的舞台;后来,我们喊着“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口号,上山下乡;再后来,我们喊着“大干快上,实现四化”的口号,从农村走向工厂、学校………直到现在,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还常常离不开口号的引导。在我们城市的大街小巷,在我们农村的穷乡僻壤,墙上写着口号,树上挂着口号,甚至公交车上也涂写着口号。当然,其他国家也喊口号,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国家这样盛产口号,而且丰富多彩,同时,又把口号看得那么神圣,那么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口号就是政治,口号就是动员令,口号就是“最高指示”。记得有这样两个关下口号的故事,至今想起来仍让人可笑可叹。

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初期,有—个村里召开批判人会,斗争“党内最大走资派”。村里红极一时的造反“司令”是个不识字的人,“司令”要在台上领着群众喊口号,以是示其最革命,同时也显示其权威。当时,上边为了统一口径,连口号也要发单子。他看了半天,没认出一个字。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找了村里一位识字的,躲在后台给他递词。这种办法,唱大戏的常用,日的是怕演员在台上忘了词、闹出笑话。“司令”让那个识字的人递一句词,他喊,一句,然后群众再跟着他喊一句。第一句词是“打倒刘少奇!”,这一句他没听错,也没喊错。第二句是“让他靠边站!”这回他听得模糊,而且也不懂“靠边站”是什么意思,所以就喊了句谐音“让他扛扁担!”,台下的群众当然不知所云,也跟着喊了这么一句。那个在后台递词的急了,嘲讽地嘟噜一句“还让他挑水桶呢!”,于是,“司令”也跟着喊了一句“还让他挑水桶呢!”台下的群众虽然也跟着喊了,但是有人发现了破绽,笑了起来,于是台下一片大哗。

还有一个关于口号的故事更让人痛心。“文革”时期,能带头喊口号的人,必然是出身好、苗子正、最革命的人。那个时期,带头喊口号的人,由于激动,或者由于失误,由于不慎,一下子喊错了,口号声还没落地,就有人冲上去,撕下他的“红袖章”,脖子上挂上“现行反革命”的牌子,当即就从红变黑,从批判人者变成了被批判者。这样的事情在全中国绝不是一起两起,而是很多。

我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情,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我读初中的时候,家住在一所学校里。学校里有一位老教师,过去曾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一所小学校长,“文革”中被打倒,靠边站以后,滴落成了一串黑墨,像是长出了胡子。我当时并没有在意。而他看到后,脸一下子变得铁青,汗水都落了下来。

“你怎么这不小心?惹火上身了,惹火上身了!”他一边说,一边着急地找出一张红纸,裁开后,赶忙把那个字又写了一遍。

我当时也愣了。这时,我才发现那个长了“胡子”的字是毛主席的“主”字。这下边多了一点,万一贴出去,那可就要酿成大祸。

因为就在这之前不久,我所在的那所小学就抓了一个“现行反革命”的学生。

冬天的时节,学校门前的河干涸了。放学后,一些学生在河里用树枝练写字。一个低年级的学生写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字。有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大概是五年级的一个男孩,也在河床上用树枝写画。他在那个低年级学生写的那句口号上划了一个x字。第二天一早,有人发现了这一“重大案情”,向学校作了汇报。学校不敢怠慢,立即向公社作了汇报。公社又向县里作了汇报。当天下午,公安人员就进驻了学校。经过几天排查,查到了那个高年级的男孩,于是,那个男孩被定为“现行反革命”,押上了警车。后来,听说那个男孩被判了几年徒刑。这件事在学校轰动很大。接下来,学校连续开了几次大会,班里也开了多次小会,要求凡是牵涉到“伟大统帅”和“副统帅”的,一定要慎重,比如写领袖的名字,必须写在一行上,不准转行,因转行把领袖的名字分开,就算是“现行反革命”;写作业时,如果写错了字,如果那张纸上有伟大领袖的名字:必须把那张作业纸保存好,交给老师处理,如果私自撕破,而撕到了领袖的名字,也是“现行反革命”……那个时期真是人心惶惶,活得十分艰难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把标语上一个关键的字涂写多了,一点,那岂不是现行的现行吗?所以,那个老师害怕了。

他重新写了个“主”字,自己描黑,也不让我再插手。

从此以后,我对写标语一直心有余悸。

下放以后,在知青点,我算肚子里喝的果汁比别人多一点的,因此,领导安排我写标语时,我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在知青点写得那些口号,都是写在墙上,每个字都有一米高。人要站在梯子上,用刷子去写。因为有了在初中时描字出了问题的教训,所以,在写那些标语时,我十分小心,先用尺子、粉笔,一笔一划地把字的轮廓写山来,然后再描。这样,每天下来,只能写三四个字。有的知青私下里笑我,说我写文章还行,根本不会写大字。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每天都是提心吊胆。

同类推荐
  • 让心灵更自由

    让心灵更自由

    读冯骥才先生的散文,或意味深厚或清新奇妙,像沉浸在诗画里,文字间有暗香浮动。他描写四季,春天最先是闻到的;他回忆年少,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他探究灵魂,家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他行走异域,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与原状;他抢救遗产,今天为之努力的是为了明天的回忆……他热爱生活,是一位真正用心灵在生活的人。冯先生说,任何一种生活,都是对你的馈赠,不要抱怨生活。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
  • 灵氛回响

    灵氛回响

    《百花谭文丛:灵氛回响》是著名学者、诗人陈建华的个人文学记事。“灵氛”来源于本雅明的“aura”一词,有多种译法,有的译作“灵光”,有的作“光晕”等,陈建华更喜欢译为“灵氛”,有一种通向远古的蛊惑,有一种“上下求索”的醒世者的感叹。本书特色明显,有六十年代的文学回忆、七十年代的回忆片断,还有九十年代回到上海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虽是回忆文章,但有现代人的思考,视野开阔,见人所未见,文史交融,启人心智。"
  • 让身体不再荒凉

    让身体不再荒凉

    妈生下我的时候,我很丑,头发黄黄,又瘦又小。妈说:“这么丑的妮子,又这么小,能养活吗?给人家吧。”娘说“说什么傻话,恁不要俺要。”从此,我便有了娘。都说傻有傻福,丑有丑福,有了娘或许就是我福气的开始……
  • 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

    古今中外,道不尽、说不清的,也就惟有一"情"字。爱情说穿了,也不过相识,相知,相守,最后相与分离,然而就是这简单如方程式般的"爱情进程",却使得红尘中众多"痴儿女"兜兜转转,竞相折腰。我渴求一个爱我的人,给他我世上所拥有的一切:我那无附不羁的身体,我如此温柔的心,还有我的自由。"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可真做到了如此地步,生命中也就少了一半的乐趣,生活必定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哪里还有一点意思。对于爱情,人人尝到的滋味不尽相同,然而讲出来,欢喜是众人皆同,无外乎皆在欢喜;悲伤却是泪落如雨,却又哽咽难言。
  • 寻找平山团

    寻找平山团

    “平山团”让“子弟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别称,使中国共产党执政前的*后指挥所落脚西柏坡成为必然。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走过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而永恒的精神品质,折射出可贵而独特的精神风貌!书稿约50万字,通过作家视角,用纪实手法采访一百多名平山团老战士及其知情人、烈士后人等,深入挖掘平山团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历程,再现平山团转战南北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和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性格特征,塑造太行子弟兵“忠勇稳定、悲歌慷慨”的英雄形象,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的深刻影响以及河北人民在在抗战中的辉煌篇章。
热门推荐
  • 三界轮回

    三界轮回

    一个十八岁的青年男孩,住在一个酷似地球的一个星球——水蓝星。星球分为三个界面,明幻界(人界),神虚界(神兽界),黑暗界(魔兽界)。随着一个美丽而又残酷的梦让这个男孩解除了记忆的枷锁,黑暗界开始涌动,星球上的四大家族等待一个传奇的人物来拯救这个世界,总有一天,那个人会右手拿着一把火焰斩,左手拿着一把火焰枪,脚踏金色的莲花宝座来到这个世界上从而灭掉这个世界上唯一邪恶的一个位面——黑暗界!那个人到底是谁?人类该怎样面对,一场三界的战争即将爆发…………
  • 海洋天堂

    海洋天堂

    《海洋天堂》是由薛晓路执导,李连杰、文章、桂纶镁、高圆圆、董勇、朱媛媛等主演的亲情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个父亲被确诊患肝癌晚期,生命只剩3—4个月的时间倾尽所有,守护孤独症儿子的感人故事。
  • 玩转江湖:天上掉下个九神医

    玩转江湖:天上掉下个九神医

    她,是江湖上人人喊打,传说中无恶不作,却也是让人最敬佩的妖女。他,是清风霁月,受人尊敬,人人都想嫁的,‘清月公子’。当妖女遇上高冷傲娇腹黑男——月圆风高夜——嘿嘿嘿嘿嘿嘿嘿——
  • 狐步杀

    狐步杀

    鸳鸯。走糖。鸳鸯是广式茶餐厅特有的饮品,一半咖啡一半红茶,一半是火焰另一半还是火焰。配合在一起是熊熊燃烧的口感。走糖是不加糖,走盐是不加盐,全走是不加葱姜蒜。全走那还吃个什么劲儿?泡面不放调料包吗?经济不景气,茶餐厅的老板娘芦姨更加没有表情,跟她拜的关公相貌仿佛。广式茶餐厅都有挎大刀的关公彩雕,意在牛鬼蛇神不要进来。收款台有招财猫。店很旧了,一直说要装修,好像也没钱装,黑麻麻的卡座伸手都可以撑住天花板,回头客不离不弃。芦姨说,怀旧?不好意思说省钱,当然怀旧啦,便宜味正而已。不装修也就没法提价,所以云集着一票不景气的人。
  • 困在回忆里爱你

    困在回忆里爱你

    男朋友背信负义,不是她的错,04年海啸,她生存了下来,却眼睁睁的看着男朋友被海水吞没,再也没有回来。这场海啸,牵扯到周边本没关系,却缠绕上许多纠结不清的人。人人都说人情债难还,其实命债,更是这辈子永远还不了的,她只想要一份简单,能携手去民政局领一个红色本本的爱情,五年后,她终于找到了,可是,却只能困在回忆里思念。那个曾欺骗她的人在外面一直等待,却再也等不到她的爱。
  • 林肯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林肯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美国历史最伟大总统的传奇一生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倾心之作富含智慧,启迪人生的经典作品。林肯的主要功绩有:打响南北战争、纸上谈兵的麦克莱伦、浮夸派将领薄柏、激烈的内阁争斗、发布《解放黑奴宣言》、壮烈的葛底斯堡战役、传奇将军格兰特、连任总统、南方军投降等。
  • 成功心态

    成功心态

    乐观的心境和高尚的品质,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并且通过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同时也将最终支配我们的生活。其时,这个世界是一个内心的世界,如果我们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反映出来的就会是绝望和无助;如果心态平和、乐观地面对生活,那么世界给予我们的将会是最美好的一切。田园有真乐,不潇洒终为忙人。诵读有真趣,不玩味终为鄙夫。山水有真赏,不领会终为漫游。吟咏有真得,不解脱终为套语。
  • 重生之最佳导演

    重生之最佳导演

    他写的剧本引领着全球娱乐潮流。他不是明星,却也掌控着无数明星的命运。他拍的电影掌控着全球所有票房。他捧起了谁,谁便是耀眼巨星。对影视界的所有人来说,他就是一个神一般的传奇,他一个人谱写了所有神话。对歌坛的所有歌手来说,他创作的每一首曲子都是经典。能打败他的只有他自己。他们都称之他为最伟大的导演。他们都称他是歌坛巨手。他们都奉他为新世纪电影之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宠妻无限之家有憨妻

    宠妻无限之家有憨妻

    他是当红的天王巨星,她是乡下来的憨丫头。现代版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奈地接受这段令人揪心的婚姻。婚前,她竟然向他提出婚前约定,一年后她净身出户,婚嫁各不相干。婚后,她就像病毒一样扩散,让每个人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被她感染上。说她傻吧,她不傻,可她竟然为了他跟别的女人约会,站在雨中等了他一下午,被淋成落汤鸡也毫无怨言。每一次他怒吼之后,她总是一副好脾气的样子,站在他的身旁无怨无悔的支持着他。在不知不觉当中,他竟然莫名地爱上了这个他曾经鄙视的女人。*揪心版雨一直下着,淋着,湿透了她的衣服,凉凉地裹着她那瘦弱的身子,她重重地打了一声喷嚏过后,缓缓地抬起头看了一眼他,傻傻地笑着:“你回来了?”“你是笨蛋吗?”他心一揪,“这么大的雨不会回家吗?”“我…”她委屈地看着他,眼眶中的泪水跟雨水掺和在一起,分不清前方的视线,“如果我提前回家的话,爸爸会怪你没陪我去买衣服的,到时候…”二话没说,他有些自责地上前,紧紧地拥住她,“傻呀,我大不了被骂一顿,反正也习惯了。”“可是我不舍得。”她轻轻地默念着,将头埋在他的怀里…*吃醋版“你去哪儿了?”他一脸怒意地坐在书桌旁,狠狠地瞪着她。她不以为意,“去大哥那帮他了。”“大哥是什么人需要你帮,你顾好你自己就行了,别给人家添乱我就烧高香拜大佛了,还有呀,下次这么晚回来要提前备案,电话一定要保持有电状态,还有一看到我的号码要无条件接听,不许你…”他的一大堆话还没说完,她那一双大眼紧紧地盯着他那张俊脸,许久过后,上前摸着他的额头。“病了吗?”“你是猪呀,看不出来我是在关心你吗?”他压低了声音嘶吼着。“我还以为你在吃醋呢!”她忍住内心的一阵狂喜,故装冷淡,谁让他以前那么对她来着。“吃醋?”他不屑地冷笑几声,沉下脸来,“别臭美了,你是谁呀,我会…对,陈年老醋。”…简介无能,入坑才是硬道理。
  • 一路同行

    一路同行

    五月的一天,陈星擎着伞走在东京迷幻而又多彩的雨夜里,去寻找八丁木街一个名叫鹃子屋的按摩房。几天前的下午,确切地说是陈星来东京的前一天下午,杨洁约他来到单位大楼下面的咖啡厅。杨姐说如果有时间,希望陈星到东京后能替她找到鹃子屋看看孟一鹃,杨姐说她挺想孟一鹃的。杨姐是陈星的同事,也是大学校友,用日语的说法,杨姐是比陈星高几届的前辈。杨姐平素很少求人,一旦求人必是不得已的时候,陈星便答应杨姐,说他会尽力去找鹃子屋,然后把杨姐的问候转达给孟一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