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100000020

第20章 林斤澜(2)

斤澜在文学语言上是极下功夫的,他是温州人,吴越语系的口头语,要是硬写下来,一般读者无法卒读,所以他的作品是杂取种种话语,而且因此形成他独特的叙述风格。他细细分析了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用语,写童年故乡时,用乡音较多,为了表现乡情,多采用南方语言,而写城市知识分子的事,则采用不少北京话,有时也用书面语言,甚至夹杂着外文,比如写告别三味书屋时,就写:“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Ade就是德语“再见”的意思。斤澜自己也是主张杂取种种话语的,所以在他的文字中,有时也采取有形象、有意味的家乡方言,给人以新鲜感,加强必要的环境氛围。但他以为“作家团弄语言,仿佛揉面,总要揉透揉匀,还要发得好,还要营养愈见丰富。这就是在每个作家手里,都设法把一些少有的或未有的养分揉进这团面里去。‘杂取’和丰富相随,但‘杂取’的揉透揉匀实更不容易”。这里就是他从自己实践中体会到的甘苦之谈了。

清人李渔有云:“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又云:“文字莫不贵新,而词为尤甚。不新可以不作。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所谓意新者,非于寻常闻见之外,别有新闻所见,而后谓之新也。”(《窥词管见》)

可以说与斤澜的见解不谋而合。

结识斤澜兄若干年,只是彼此忙于杂务,直接接触的机会也并不很多,但他的为文为人,都为我所钦服。他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尤其令人难忘。有时他虽不言不语,那锐利而有神的双眼,专注而凝视,你便觉得那仿佛是深不可测又清澄见底的大湖,那里面蕴含着的是睿智?是阅历?是感悟?是通达?那是等闲如我辈者,所一时难以说得清楚明白的了。

4.常青的老树——老作家林斤澜二三事

何镇邦

在北京文学界,年逾古稀的文坛老将还是比较多的,其中大多数我都是敬而远之,唯有汪曾祺和林斤澜两位老先生,不仅同他们过往较密,而且还敢于同他们开开玩笑什么的。近十年来,还有几次与他们结伴出去参加笔会和别的什么活动的经历,于是对他们了解就较多。曾写了篇《说不尽的汪曾祺》;这一回,再写一篇记述林斤澜的文字,献给读者。

读林斤澜的小说,大概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亦即上大学和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他的短篇小说是很有名气的,但大都是写北京郊区农村的,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他是从北京郊区农村杀出来的作家,如浩然、刘绍棠等。直到读到他的《台湾姑娘》,才略知他的一些经历,但仍不甚了然。1989年初冬,我受鲁迅文学院普及部之托,到我的家乡漳州设点为南方片的函授学员进行面授,邀请林斤澜与汪曾祺两位老先生到漳州授课。面授结束之后又从东南沿海到闽西北的武夷山一带漫游了半月有余,于是才对林斤澜的经历有了较详尽的了解。原来,林斤澜在他的家乡温州中学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后期,就参加了新四军的一支部队,在闽浙交界处打游击,因此,1989年初冬的福建之行,算是旧地重游。抗战胜利之后,他又奉组织之命到台湾去,参加过举世闻名的“二二八”起义,并被台湾国民党当局逮捕过。由于身份未曾暴露,又有战友的营救,他出了狱,并很快离开台北潜回上海。在福州时,我们住在温泉宾馆,斤澜同志的一位曾在晋江地区当过专员的当年在台湾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来看望他,说起这段旧事,大家还真为当时他的危险处境捏一把汗呢!当他回到上海后,已临近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进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同学者有高晓声、叶至诚、陆拂为等。苏南新专毕业后,即到北京文联工作,圆他的作家梦。自从50年代初到北京,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北京文联。风风雨雨,几近半个世纪。

了解了林斤澜的大致经历,才知道他原来是个老革命!不过,他这个老革命从来不把“革命”挂在嘴上,也从不炫耀自己光荣的历史。

林斤澜的性格兼有南方人的细致与北方人的豪放。也许他在北京生活的时间长,并且有一段时间,就住在北京郊区的农村体验生活,因此,其性格中豪放的成分似占主导的地位。唯其性格豪放旷达,虽年逾古稀,且于三十多岁时即患心肌梗死,至今却仍康健。

林斤澜性格豪放的表现之一是喜饮且豪饮。他同汪曾祺既是文友,又是酒友,我常常可以看到他俩一起喝着黄酒,东扯西扯地聊,或者干脆不言不语地喝上一两个小时。1989年初冬的福建之行,将近二十天之中,我常常可以看到他们俩对饮或者在某些宴会上举杯劝酒的情景。最难忘的是,路过泉州古城时,我们参观完开元寺后,没有去惊动当地的文联,而是把车径直开到我的一位复旦老同学家。老同学见我陪两位老作家从天而降,惊喜莫名,款待甚殷,拿出一瓶珍藏的“拿破仑”劝酒。这下可把两位旅途劳顿的老头乐坏了,开怀畅饮,仍不能把一瓶洋酒饮尽,于是在我老同学一再坚持下,二老带着未喝完的半瓶“拿破仑”上路直奔福州。再者是在武夷山。冬日的武夷山,比夏天时清静得多,我们白天游山赏景,晚上就在下榻的银河饭店就着狗肉、蛇肉、冬芦等山珍野味喝老酒。两位老人往往是喝得满脸通红,然后东南西北地神聊,度过几天相当愉快的日子。1991年夏天在牡丹江的镜泊湖参加一个活动,主人用当地的一种仿日本清酒而制的响水米酒招待我们,这种酒是以镜泊湖附近种植在火山岩浆上的响水大米为原料,配以镜泊湖水酿成的,清香可口,度数不高,但其味相当醇厚,林、汪二老几乎每次都要喝上几大杯。临别时,林老还向主人索取这种酒,可见其引人之处。可惜载着送汪、林二老几箱响水米酒的车子在来京路上出了车祸,这几箱酒竟未能送到二老手里,很是遗憾。因为二老大多数场合是酒伴,有时汪老或林老不在,特别是一年多来汪老因身体关系遵医嘱戒酒,于是剩下林老一人独酌,就有点煞风景了。

林斤澜嗜酒大概始于青年时代。据说他在无锡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时,因他年长,常带着高晓声、叶至诚、陆拂为等年纪比他小的一些同学到学校附近的小酒馆里喝酒。有一次,喝完酒买单时,大家身上带的钱不够付账,于是林斤澜脱下身上的衣服抵扣,直到回学校取回钱来付了账才把他的衣服赎出来。这件事几十年后,在他的同学中仍然作为一桩趣闻在传说着。

林斤澜不仅喜饮,而且有一个颇为古怪的癖好,就是收藏各式各样的酒瓶子。你若是到他家的书房里一看,书架上除了书就是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酒瓶子,既有瓷质的、陶质的,又有玻璃的,造型更是多种多样,越怪他越喜欢收藏。陈列着各种各样酒瓶子的书架,几乎占了一面墙。粗略估计,他收藏的酒瓶子不下七八百种。由于收藏多了,他收藏的标准也就提高了,无论质地或是造型,太一般的就不收藏,而只要是质地造型好的,有特色的,他就千方百计收集来。他的一些朋友也帮他收集。还是1998年初冬到福建那一回,我陪同汪老先乘火车到福州,再乘汽车转赴漳州,斤澜公则由于在京有公务,过几天由北京直飞厦门。为了打发汪老路上的寂寞,我把湖南作家孙健忠送我的一瓶湘泉酒带上。就是靠这瓶湘泉酒,一路上哄住了汪老。当喝完酒之后,汪老郑重嘱咐我,酒瓶子不能丢,斤澜正在收藏酒瓶子,给他带着。因为湘泉酒的酒瓶子乃黄永玉所设计,造型古朴可爱。到漳州后交给林斤澜,他果然非常喜欢。从此放进行囊里,陪着我们漫游八闽大地,直到带回北京加入他那收藏的成千上百的酒瓶子行列之中。

林斤澜是一位有着近半个世纪创龄、著作等身的老作家,但他始终平易近人,而且一直关注着青年作家的成长。在老作家中,像他这样,坚持读青年作家的作品,并且能与青年作家心灵沟通的实在不多。

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岁月,林斤澜担任《北京文学》的主编,他常常亲自审读青年作者的稿件,也培养推出了北京的一批青年作家。诸如刘恒、刘震云、刘庆邦等所谓北京文坛“三刘”,还有李功达等青年小说家,他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林斤澜的心血。刘恒原在《北京文学》当小说编辑,后来成为北京作协的专业作家。他的中篇小说《伏羲伏羲》1988年在《北京文学》发表后,轰动了文坛,后来张艺谋据之拍成电影《菊豆》,更引起强烈的反响。这篇小说写成初稿经初审二审之后,送到林斤澜处终审,初审、二审均认为作品不错只是题目不雅,刘恒还是没改,只是到了林斤澜处终审,才根据林斤澜的建议改成现名的。据《北京文学》的编辑们说,林斤澜当主编,是常常要亲自审读稿子的,尤其是新出现的有潜力的青年作者的作品。改刘恒小说的题目,仅是其中一个小例子。

20世纪80年代后几年和90年代初,我主持鲁迅文学院教学工作期间,林斤澜与汪曾祺二老都是鲁院教学工作有力的支持者。他们二老都被我们聘为兼职教授,每一期学员,无论是进修班,还是研究生班,抑或别的专业培训班,他们都应邀到鲁院授课,并辅导学员的创作,有时还到外地为函授学员进行面授。这方面我与二老接触较多。我记得林斤澜每次来讲课,和汪老一样,都是认真准备的,并且讲得很认真很专注,有一些观点不仅对学员很有启发,对我也很有启发。例如关于文学语言的观点,林斤澜主张来自外地的学员,要注意学习北京的有生命力的口头语言,过好语言关,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其他如关于小说观念的演变问题,题材的举重若轻和举重若重问题,细节描写问题,他都有精辟的见解。这些来自他创作经验认真总结的真知灼见,对学员的创作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他的课总是受到各期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林斤澜不仅关心鲁院在校学习的学员们的学习与创作,有一些学员毕业之后有什么难事求助于他,他总是热心相助。去年年底,北京作协招聘合同制的专业作家,有一位从外地来的曾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过多年的青年作家拟应聘,此事林斤澜知道后,给予多方的帮助,热心向北京作协有关领导推荐,终于使这位青年作家经过评委的一致同意,被北京作协招聘,取得较好的稳定的创作环境。提起林老热心相助这件事,这位青年作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林斤澜是位重感情、讲义气的豪侠之士。他不仅关心扶植青年作家的创作,而且在文坛疾恶如仇,广结善缘。他同老作家汪曾祺之间近半个世纪的友谊传为文坛佳话。其实,他同汪老的文学观点、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友谊经得起几十年来风风雨雨的考验,究其原因,是他们之间的交往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他们之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因此可以维持近半个世纪。把酒论文,那只是他们交往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我同二老一起出去参加过几次活动,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相互关心。例如1989年初冬在漳州,1991年夏在牡丹江,向汪老求字求画的人太多,让老头忙得够戗,林老见此很是心疼,常常出来为汪老挡驾。在漳州时,《闽南日报》的一位记者一而再地来求字,就被林老批评过。我还常从他们互相之间的文字交往中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友谊,例如汪老为林老的小说《矮凳桥风情》写的长篇评论,林老为汪老写的发在《中国作家》的“作家写作家”专栏上的长文,都是这种深厚友谊的见证。

林斤澜的同辈朋友不止于汪老,北京文坛也还有不少。例如评论家唐达成,他也是引为知己的。江苏的作家高晓声,已故的叶至诚,他们早年同学于苏南新专,后来又都从事创作,友谊也是经得起风雨考验的。在新华社工作的著名记者陆拂为,也是林斤澜苏南新专的老同学,小林斤澜将近十岁,但他们之间的友谊也甚笃,关于林斤澜的不少逸事,就是陆拂为转告我的。

林斤澜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影响是深远的。且不说他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出版的十来部短篇小说集,即就70年代末以来他出版的两部短篇小说集《矮凳桥风情》(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和《十年十癔》(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文瀚阁创作丛书”之一)而言,作为新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关于《矮凳桥风情》,在该书刚刚出版之际,汪老就曾撰写长篇评论文章作过精辟的评论,那些写浙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人和事的篇章,无论就其开掘生活的深度,还是文体创造的价值,怎么称赞都是不为过的。可以这么说,从《矮凳桥风情》中,我们看到林斤澜经过几十年的艺术探索,终于找到了自己。尤其在文体上,在文学语言上,在小说的叙述技巧上,找到了属于林斤澜独有的东西。而新近出版的《十年十癔》,写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令人难忘却又容易被人遗忘的人和事,二十余篇短篇文章,创作时间历时十余载,这在文学逐渐商业化的今天,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林斤澜显然是很钟情他的这些作品的,因为其中饱含着他“文革”十年中的血与泪。他曾告诉我,这些作品现在发表出来并结集出版,是不怎么合时宜的,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但这是他的心血结晶,希望我能认真读一读,评一评。我是听得出他话中的含义和良苦用心的。当然,在这篇东拉西扯的文章中,不可能认真地评论一下《十年十癔》。要完成这个任务,恐怕得另写一篇文章。林斤澜对短篇小说艺术作了相当自觉和长期的探索,既有实践,又有理论,从短篇小说的结构,叙述方法的语言表达,他都有过研究和主张。这在他的一些文论中和讲课时都有过表述。他曾说过,他每年都要读一遍《契诃夫文集》,由此可见他对短篇小说艺术研究的持之以恒。我想,今后当我们撰写当代文学史时,是不会也不应该忽视林斤澜在短篇小说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在短篇小说艺术探索中所发表的真知灼见的。

同类推荐
  •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散文集》是纪伯伦久负盛名的散文诗,那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文字,多一颗嫌其多,少一颗不完整,犹如一件无缝天衣,若不是抵达智慧堂奥的心灵绝然写不出这样滴水见海的文字。《人子耶稣》是纪伯伦思想的另一高峰,成就绝不在《先知》之下,长期以来这部高峰之作被披上宗教的面纱,实际上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早已不是十字架上熠熠生辉供信徒朝拜的基督。他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之子”,他痛苦又无奈,有悲欢有笑泪。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他的最大的神迹就是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尊严地活在皇皇市井之中。纪伯伦写的耶稣,就像我们的邻居,绝不是教堂和圣经里的耶稣,这耶稣好亲切,就像是纪伯伦自己。
  • 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

    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

    本书即是全面描写这一光辉历程的纪实文学。全书分“携带一壶月光上路”、“序曲:1958”、“陨石,一部无字的天书”、“看似淡淡的喟叹里”、“月球,末路上的英雄”等二十个章节。作者从世界几大强国争相进军太空这一背景出发,以大开大阖的格局、气势澎湃的激情及目极八荒的视野,尽情讴歌了有关科技人员为了人类的未来与祖国的尊严,在太空探索事业上不断追求与奋斗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书中同时还涉及无论是在近代化,还是现代化进程中无不艰难跋涉的一个民族的心路历程,其中所表现出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追求,也同样令人感慨不已。这是本书的思想精髓,也是本书价值之所在。
  • 进步的回退

    进步的回退

    演讲、对话、接受采访是释放思想、感觉的明快方式和“简易程序(韩少功语)”,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界为数不多的一位。韩少功学养深厚、思想敏锐、具有勃勃的创造活力,总是走在时代思潮与文学的最前沿。《大题小作——韩少功、王尧对话录》精彩纷呈,其第一章《革命追问》获2005年《当代作家评论》年度奖。
  • 散文精读·赵丽宏

    散文精读·赵丽宏

    赵丽宏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散文家,著有《望月》《生命草》《顶碗少年》 等。本散文集分为抒情、人物、游记、小品四辑,收录《晶莹的瞬间》《与象共舞》《蝈蝈》等50篇作品。这些作品以平和的笔触和浓郁的抒情,铺陈出一串串晶莹的瞬间:童年足迹、青涩记忆、寸草春晖……它们都是进入赵丽宏文学世界的精品。
  • 杜甫论

    杜甫论

    《杜甫论》是研究杜甫的为人,包括诗人一生的生活和思想。诗人杜甫是中国的极为伟大的人物,主要的原因是他接近人民,他的生活,表现在诗里的他的思想感情,都是与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的。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在当时那样用功,作为千古后的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感到他的一枝惊人的笔,读了他的诗真喜悦,而且能够推知他是怎样下功夫的。杜甫的价值和杜诗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从古及今,可以说是得到普遍的承认的,杜甫继承而且发挥了我国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
热门推荐
  • 大裂隙之魔武纪元

    大裂隙之魔武纪元

    17000年后,大灾难的记忆已经完全消失在人类的历史里。地球生态得到了复原,生命形态再次提升。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人类从零开始,开创了璀璨无比的魔武文明。人类正在以另外的途径重回巅峰之路。但是......人类虽然遗忘了过去,但他们曾经所造成的伤害和恐惧,却一直如梦魇一般纠缠在地外文明的基因里。在复仇欲的驱使下,他们凭借着人类遗留的科技产物,解码了人类曾经的智慧。一艘艘闪烁着乌光的星际战舰,行驶在冰冷的宇宙里,满载着仇恨驶向了银河系。毁灭的危机步步逼近,失去了科技力量的人类应该如何应对?与此同时,遥远的星际再次出现了鬼船的踪迹,大灾难从未远离.....
  • 冷庐杂识

    冷庐杂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我是娇娇女

    穿越我是娇娇女

    现代富家女在下乡探望爷爷奶奶时不慎穿越,吃窝窝头喝野菜汤?不存在的,升级空间,应有尽有,在这样的年代她也要活的红红火火!
  • 我的病娇女友

    我的病娇女友

    一个惹人怜爱的女孩,可爱的面貌,长长的乌黑发(新手上路,水平较差)
  •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本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历史与神怪题材相结合的完美典范。作者许仲琳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广博的宗教知识,将民间流传的封神故事整理成一部伟大的神魔巨著。小说中所包罗的各路神仙及魔怪数不胜数,许多人物形象如姜子牙、哪吒三太子、二朗神杨戬、雷震子、土行孙等等,早已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 我的神尊大人

    我的神尊大人

    要说人生最倒霉的是什么,喝凉水塞牙?走平路摔跤?吃饭噎死?不不不,对于木之然来说最倒霉的就是遇到了白萧然,第一次穿越死在了他的手上,第二次重生死在他手上,这都第九次了还死扒着她不放,非要让她死,而且每一次的死法还都不一样,却总是让人记忆深刻,名字取的倒是光明磊落,怎么性格这样恶劣呢??此后人生不过是一路上你追我逃,一段段奇异的际遇,一场场无边的风花雪月,到底是迷了谁的眼,乱了谁的心??
  • 毁灭重生传

    毁灭重生传

    盘古一斧开混沌,清气上升为苍天,浊气下降为大地,身体崩解化万物,数亿万年来由苍穹主宰一切,试问三届六道里有谁敢违其之意。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游离在天地间最后的一丝混元之气,得天之巧进入混沌太古隧道,几经岁月轮转,修的自我意识,之后又得神之助……某个世纪一个神情冷傲的少年仰视苍穹道:“世间万物何处来?归根结底天地生,万物归根也归本,延续毁灭与重生。苍穹你虽可主宰三届六道但你不能约束于我,苍穹三届六道没人敢违你之意,可我却敢斗你一斗。”此言既出,三届动荡六道不安……
  • 这真不是游戏

    这真不是游戏

    这只是一个游戏,却改变了两个世界,鲁伟也很无奈
  • 荒诞故事

    荒诞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修仙之绯色

    修仙之绯色

    这是现代一名修真世家的女孩子的故事……许妍苒是一个天赋颇高的修真者,在许家的地位很高,年仅21岁就把许家的青藤录修习到了22层,但是就是因为这样许家才下了决定让她和曲家的天才少年曲惟结为道侣,因为这样不但可以增进两家的关系,也可以让许妍苒的能力提高的更快。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