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8500000036

第36章 魏晋思想风采与文艺对话(8)

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魏晋名士往往从日常体验中出发来领略自然界之美,而不是从玄理中来寻求美。如《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简文帝入华林园,为园中山水之景所吸引,身心融入其间,体会到了那种悠远宜人的美。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美并不是一种悟道后获取的美。山水园林之景不再是作为所谓“玄对山水”的对象而存在,而是观赏者身心交融的产物。在这里,山水园林并非因其象征精神本体而吸引观赏者,如兰亭诗会中的大多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玄学审美观照,而是作为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与人交流,使人欣然“会心”。这“会心”与禅宗常说的“心领神会”,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相通的。二者虽然没有学理上的师承,但是在精神的畅达妙悟上却是可以互补的,就是由外在的精神寻绎转达为内在的心灵感受,由精神的玄妙化转为日常感悟。在过去研究魏晋文论与美学的论著中,对这一点是重视不够的。其实,这种精神维度的倾斜,传达出士族审美追求的微妙变化,即由理性化的观察向内心精神的会悟转变。而玄学也好,禅宗也好,作为精神文化,它们都是作为主体创造的对象化而产生的。道理很简单,是人创造了文化,而非文化创造了人。在《世说新语·言语》中,还有一则故事,更是说明当时名士转而向内心的会悟,将美视为主观的领会:

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

谢景重认为天月明净与微云点缀相得益彰。且不说他的审美观是否高雅,至少从思想方法上来说,此人是主张美在于客观方面的造景的。而司马太傅则巧妙地将一个美的客观评价问题转为心灵的境界问题。在他看来,谢景重居心不净,以致将太空看做微云点缀更好。司马太傅主张心灵可以融化并改造审美对象的。《世说新语·言语》中还记载一则逸事:“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这种审美观首先是将美的价值转向心灵生成,印渚中月亮的审美价值首先是使人感受到人情开涤,其次才是日月清朗,即审美对象的形式美感实现于人们的感觉面前。这种审美观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作中表现得也很明显。陶渊明的诗作受到玄学的影响是很清楚的,不过与东晋许洵、孙绰等人的玄言诗以及谢灵运的山水诗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是他将田园诗的审美过程心灵化与体验化,即用心灵的虚静与距离来荡漾诗情,激活人格,用与物宛转的心态来亲和自然,品悟自然界之道。如著名的《饮酒》第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中的精神状态是悠然自得、无所依傍的。这种审美精神表现为在闲散中去亲和自然、体验意蕴。这使人们想起唐朝诗僧皎然《诗式》中所说:“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这里所说之“远”乃是陶公意中之远,是心灵化的境界。末尾虽然有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痕迹,但显然它是在冲和闲静的心态中去体会的,诗人的审美情感经历了由放到敛的过程。这些为人们所熟悉的材料,显示晋宋年间,人们在不经意的吟咏中,对审美精神加以重释的痕迹。就是力图从何晏、王弼所高悬的本体论精神权威中解放出来,将审美精神从追求高远玄奥中回归到自身的心灵体验中来,在自证自悟中激活精神。这实际上是对文学精神价值的重新认定。它自然而然地表现在文论的精神价值观念上,因为文论精神是对文学精神的升华。

“有无之辨”对齐梁时代人们的思想与文艺观念提供升华了的基础,促使齐梁时代超越有无之辨的佛教般若学的兴起。刘勰《文心雕龙》的“唯务折衷”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其实,不仅崇有论与独化论对此有过批评与论辩,在贵无论内部也早就有过分歧。与嵇康深交的向秀,在注《庄子》时就提出了与王、何不同的观点。老子哲学所以被王弼等人发挥成贵无哲学,是因为老子哲学强调道的至一与宗统作用,有点类似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老子将万物统统归结到道的玄妙作用之中,所谓“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便是此类理路的表述。而庄子的思想感情则明显地带有泛神论的色彩。庄子将道说成与物并游的实在,主张在与物同在中去体认道,在心灵的虚静中与物宛转,达到对道的回归。庄子与老子相比,对现象世界怀有深爱之情。出现在《庄子》书中的自然界与人类,都是可亲可近的。读《庄子》书,人们最受感动的是那种对大千世界的热爱与关怀。现象世界不是某种天意与本体的附从,而更多地是以自身的丰富多样性呈现于人们面前。而人的心灵融入现象世界之中,也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实用目的(或者是阴谋权术,或者是远祸全身之类),而是精神与心灵的舒放与自由。从现象学的层面来看,庄子的逍遥游是自由天放的,是无所假待的。如果说老子与玄学贵无论推崇本质,那么庄子则更欣赏自然与现象,万物的自由天放。其重要特征,便是不归从于某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而是自由舒放,不拘一格。如果说老子与玄学贵无论推崇的是共性化的道与无,那么庄子更注重的是个性化的自我。基于此,向秀与后来的郭象选择《庄子》来演绎其玄冥论和独化论,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庄子哲学中本身就存在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向秀与郭象注《庄子》的中心思想,便是解构王弼哲学中以无为本、万物必须受“无”统率的观念,力主万物各有所得,自适其性。在《庄子·逍遥游》的题解中他们率先提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东晋的高僧与名士支道林在解说《庄子·逍遥游》时,一方面强调意义的存在,不否定形而上的精神境致;另一方面,也从即色论的角度对现实作了解构。《世说新语·文学》注引他的即色论说:“无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这种学说倡导色(现象世界)没有存在的本体论上的意义,是空虚的。也就是说,大千世界流转万变,事物是依靠外部条件而存在的,没有内在的依据在支撑,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不可以被认识清楚。很显然,这种说法与向秀、郭象的玄冥论和独化论有相通之处。故东晋玄学家孙绰将支道林比做向秀,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

迄至东晋,僧肇的《肇论》,对支道林的学说又有所发展。他批评支道林的即色论在空观上还不够彻底,提出:“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色哉?”言外之意是当下之色即为色,并非另外有色可以决定当下之色的实在。僧肇从更加透彻的中观哲学出发来谈论色空之观。他批评常人为外界物候所左右,无法看穿一切。实际上,外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非有自性的。在《物不迁论》中,他提出:“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僧肇强调事物并不存在一个如老子和玄学所说的寂然不动作为万物宗统的精神实体,当下之色相与现象是浮幻迷影,法性自空,一切仅是暂时的存在,故动静一体,能够超离动静有无之类的现象迷影。这种看法即为中观,亦为透悟世界,回归自性,是为无上之智慧。僧肇云:

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噫!圣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于川流。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真。苟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覆寻圣言,微隐难测。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神会,难以事求。

僧肇从万物皆空、相对不动的观点出发,将时空凝聚在一个当下性的静态之中,追求永恒的瞬间。很显然,在形式逻辑和理论思维的空间里,这是不可能存活的怪题。唯有在宗教思维中,在彻底否定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人们才能在体验性的宗教语境中,将表面矛盾的东西统一在一起,将其激活,所以叫做“可以神会,难以事求”。后世人们常用永恒的瞬间来说明禅宗的境界,其实这种理路在僧肇的物不迁论中已见端倪。僧肇对当时的“心无义”与“即色论”都有所不满,认为“心无义”之说强调精神虚静而忽略现象,“即色论”未脱贵无论的遗迹。唯有中观论超离二者,达到非有非无的境界。僧肇在《答刘遗民书》中申论:“有也无也,心之影响也;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缘也。”这种所谓不真即空、非有非无的理论是对现象世界的重释,也是从佛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的老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解构。僧肇认为,真正的无上智慧乃是对老庄与魏晋以来六家七宗传统理路的超越。他说:

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哀,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然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

僧肇赞美至虚无生者是最高的般若玄鉴,即最高的精神智慧。这种智慧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取消了世界的内在规定性,从而使人的精神不再为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纠葛而烦恼痛苦。因为世界本是空浮无自性的,人们持此心态,自然就能超离一切,获得精神解放。后来这一思想在刘勰那里得到发挥。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提出:

夷甫、裴,交辨于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逮江左群谈,惟玄是务;虽有日新,而多抽前绪矣。

刘勰从推崇佛教般若神性的角度出发,批评贵无论和崇有论各执一端,唯有佛教的般若精神超离有无,可以把握世界的真谛。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圆照”的思想与方法,正是对有无之辨的总结与超越。没有有无之辨的铺垫,就不可能诞生《文心雕龙》这样的伟大文学理论著作。

§§§第四节音乐与人生的对话

魏晋思想对话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艺问题的论辩。其中关于音乐与人生的对话是思想与文艺批评的经典个案。它集中体现在“声无哀乐”之辨上。同时,同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嵇康的音乐观念与阮籍也明显地存在着差异。嵇康力主声无哀乐,明确反对儒家的《乐记》中的音乐教化论而阮籍则专门写有《乐论》,其中通过主人公与“刘子”的对话,坚持儒家音乐教化观念,倡导“移风易俗”的思想,与嵇康的音乐观念发生了冲突。这种论争也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对话与交流,促使人们对音乐与人生的问题展开深入地思考,推进了音乐美学思想的建设。

在魏晋时代,关于“声无哀乐”的辩题有着广泛的影响。它既是音乐问题,同时又蕴涵着极深的人生意义,是魏晋玄学的著名辩题。嵇康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其学术与思想不仅是他个人的天才禀赋的体现,也是中国思想文化演变至魏晋年代的结晶,是继老庄之后人们再度对儒学与政治相结合体制的全面检视与反省。基于此,嵇康的思想与文章有着极强的论说性,对话色彩浓烈。

嵇康的思想来自于读书与个人的独特感悟,与传统的师承有所不同《晋书·嵇康传》中这样记载: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晋书》的作者为初唐大臣房玄龄等人。在这段记载中,多采《世说新语》的资料,初唐人向往魏晋风韵,尤其对嵇康是心仪神往的。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两点:首先,嵇康早孤,参照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知这种早孤的经历,再加上母兄娇宠,造成其性格任放不拘,使他的思想学说也具有反传统的色彩;其次,他的学习成才富有特点,“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嵇康天赋极高,主要通过自己看书思考,形成思想观念。博览的读书方式与传统的师承学习相比较,在思想解放、不拘一格上有着后者无法比拟的优点。王充也主要通过自学的方式著书立说,但他更侧重师承的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由于处在汉魏以来的思想解放总体氛围之中,嵇康更爱读老庄的书,深受其思想溉泽,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自谓“老子庄周,吾之师也”。面对老庄,他是有选择的。他吸纳了庄子的放达,但是更深受老子内敛型的哲学思想影响,以构筑自己的人格精神,与阮籍多受庄子影响有所不同。他的思想主要通过养生与声无哀乐等论说与对话彰显出来。这些论辩集哲学与美学于一体,是玄学的重要议题,同时也鲜明地表现出魏晋风度的特点。

一、关于养生的对话

以嵇康与向秀对话与论辩为代表的养生话题,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关于人生观的著名论题,也是玄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美学和文学价值观念的建构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始时代的思想文化人文色彩极为浓厚,直接从人生包括人的生理问题来解读哲学与文学问题。嵇康的思想明显地具有前瞻性。汉魏以来,面临政治与社会的变易以及士人命运的多乖险恶,神仙之说盛行,其主旨是想通过求仙来解脱社会与人生的不如意,超越这纷繁万状的社会。而人生论是此时士人思考与议论的中心话题。但是当时的人生论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阮籍的逍遥论,王弼、何晏的无为论,《列子》书中的纵欲论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深层的问题却是人生的价值观问题,即人生何为,人性何在。这些古老的话题在当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嵇康紧紧地扣住时代脉搏,对这些困扰士人的人生问题展开讨论与对话,从而卓然树其风标。时人对他所加的评议为“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其实这些正是嵇康内心精神世界的外在化。《晋书·嵇康传》在叙述嵇康的生活方式时写道:

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

同类推荐
  • 幽谷里的芬芳:最受喜爱的精美散文

    幽谷里的芬芳:最受喜爱的精美散文

    本书编入了百余篇精美散文,或细致入微,或深刻感人,如微微泛波的河面上漂流的一叶小舟,让你在掩卷之际,不禁回味咀嚼。这些散文将多彩感情、生活小事等方面的描写作为切入点,以精简准确的闪亮语丝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精美散文之后都有回味和咀嚼,为其中的“精”所吸引,为其中的“美”所折服。"
  • 欲壑难填

    欲壑难填

    《欲壑难填》是著名法制作家丁一鹤的又一力作,是中国第一部年鉴式大案纪实文本,是“解密中国大案”系列图书的第三部,通过对一系列大案要案幕后真相的解密,给社会以警示。《欲壑难填》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倪寿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明、茅盾文学奖得主、《历史的天空》作者徐贵祥、解放军文艺奖得主、《激情燃烧的岁月》作者石钟山联合鼎力推荐。
  • 奇谈百物语·眩

    奇谈百物语·眩

    我是怪物,还是世界拒绝了我?一成不变的生活,在我的眼里发生了扭曲。走在路上的我,忽然发现电线杆有一些歪斜,紧接着当我在教室里拿出铅笔的时候,笔是歪斜的;吃午饭的时候,筷子是歪斜的;甚至准备洗澡的时候,母亲映在水面上的脸也变得像达利的画一样扭曲……眩晕来自日常的失衡,这世上至为恐怖之事不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妖怪,而是那些再熟悉不过的事物,突然变得陌生。
  • 青鸟晨歌

    青鸟晨歌

    世上最动人的时刻往往很短暂,自然与人的融合同样短暂。5分钟后,它不再响应,牢牢紧贴树干不动,似听出或看出我非同类。为安全计,它完全化身树的一部分。如此做法,属自保习性,往往在天敌眼前蒙混过关。我叫啊叫啊,叫了很久。同样,它把自己当成树也当了很久。最后我看看表,已过两小时,实在挺不住,举相机迈前一步。一直背对我的它像脑后长了眼睛一样,马上振翅起飞,落在10米外的小树上一动不动。只有10步远,还过去吗?它明摆着想引诱我再过去,用它那一动不动的魔法跟我再耗两小时。这才明白它真用心,它鸣叫并非表达愉悦情绪,而是向伴侣报警并兼有吸引我注意力的作用。
  • To hell,上海

    To hell,上海

    “妈的,上海人怎么这样,鸡肠狗肚。凭什么不要外地人?不问可否、不管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末了,还在叽咕《谏逐客书》——这小子要生在春秋战国准是个朝秦暮楚顶呱呱的纵横家。我想想:也是,把两个大活人劈了,你再去自首,就算免你一条死罪,你也得抵一条命。又何苦在死前上法庭丢人现眼一通呢?吴宇报上去的《论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走向》的毕业论文题目给王连生教授打了回来,附带上边还写了一大堆诸如“时代性不强”、“开拓性不够”、“僵化”等等让吴宇头疼的评语。
热门推荐
  • 血渊古城

    血渊古城

    新来的老师戴着面具,手拿武士刀,他是谁啊?在云联里都敢与怜爱为敌,与无尽恶意一起喝酒,还有他那神秘的能力,敢自立为绝对中立,还有他的那段记忆,让所有人扑朔迷离
  • 可以穿梭星空的人类

    可以穿梭星空的人类

    无意中进入另一个世界,身体发生改变,修炼变强。穿梭可以控制,他成为两界人。
  • 开挂无敌手

    开挂无敌手

    年纪轻,本领低,唯有一招无敌手,方圆二十里内最具价值的宝物,神鬼莫测,手到擒来。真的,我一开挂,自己都怕……因为我也不知道,这次到底又抢了哪位大能的宝物。但是可以肯定,我又惹麻烦了,而且是大麻烦。师姐,快救我!
  • 全能战帝

    全能战帝

    不管是天阶战技,还是神级战技。只要让我看一眼,那便是我的战技!--------------------新书《都市魔天龙皇》已发,点击作者头像,即可看到。求多多支持!
  • 读懂儿童:幼儿成长个案研究

    读懂儿童:幼儿成长个案研究

    2010年,备受关注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它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作为专章单列,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承前启后的大事。同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由于受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数量与质量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教育部、财政部从2011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 杨柳欣欣柳叶青

    杨柳欣欣柳叶青

    为什么人家重生就可以狂拽酷帅吊炸天,而我重生却一路被绑。人家就是老天爷亲生的,我是领养的没毛病?叶青很崩,心里不平衡了。被一个爱装温柔实则可怕的男人盯上就算了,告诉我,为什么还有一个非人类啊!!!!!!!本文纯属脑洞,不喜勿喷!!!!
  • 生活素描

    生活素描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神欲轮回

    神欲轮回

    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虽然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原来一直没有摆脱命运的枷锁,那就不再以之为枷锁,继续掌握自己的命运吧。
  • 天堂消息

    天堂消息

    这是学院派小说代表作家戴维·洛奇的第9本小说。故事的主人公伯纳德是一位患亲密恐惧症的四十岁处男,应重病的姑妈要求,陪伴不情愿的父亲前往夏威夷看望。抵达后的第二天,父亲不幸车祸往院。伯纳德不停在父亲和姑妈身边陪伴,并借此机会发现了隐藏多年的家族丑闻。与此同时,因为信仰动摇,伯纳德放弃了神学院的神职,在宛如人间天堂的夏威夷重拾了信心、希望、爱。故事在第三人称的记述、伯纳德的日记和长信、糟心的旅途中各种古怪的旅客从夏威夷寄出的信件和笔记之间切换,如电影般流畅。
  • 上海市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辅导书

    上海市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辅导书

    帮助HR从业人员学习和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专用书籍。编者作为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编写了本书,参加三级考试必备丛书;上海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师从2003年开考至今,每年参加人数都超过2万人,成为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参加人数最多的地区。2014年随着第二版教材的出版,考试进一步规范化,考试难度不断提高。因此,要想顺利通过考试,必须有丰富翔实和具有针对性的资料,并加上学员本人认真地复习才可以实现一次性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