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8500000031

第31章 魏晋思想风采与文艺对话(3)

表面看来,这是王弼答荀融的一封开玩笑的信。然而其中却蕴藏着极重要的思想火花。王弼在与荀融对话中,借题发挥,意为你的观点虽然明足以察微,然而不能去掉人的自然之性。王弼所说的“自然之性”,即人的自然本性。王弼在对话中提出,人有自然本性,故“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王弼还提出,即使孔子这样的圣人,虽然对于颜回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很了解,但在颜回死后,还是悲不自胜,哀叹“天丧予,天丧予”,可见圣人也是有情感的,过去自己常常以为圣人未能免俗,未能以情从理,现在才知道自然之情是不能革除的。王弼还戏谑地对荀融说,即使与足下十分熟悉,但是数月不见,还是很想念,可知人的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不能自制的。这些观点也是当时名士的观念。王弼在《论语释疑》中说:“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又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正实而后言之不怍”,这两段话实际上宣明了一个哲学的道理,即荀融与何晏张扬的“寻极幽微”,也就是玄学的本体论,如果不能以人为本,建立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认同与尊重上,则只会成为一种失却人格灵魂与人生意义的“玄远之学”,是不会被士人与社会所接受的。这是王弼思想最值得珍视的亮点之一。据《晋书·王衍传》记载:

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衍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衍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赞同王弼思想的西晋官僚与玄学人物王衍丧幼子,悲不自胜。友人山简感到不解,一名士大夫怎能为幼儿的夭折如此伤恸。但王衍却以“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话来回答。后来这句话成为魏晋名言。王衍在与友人山简的对话中,公然指出,何晏所说的那种“圣人忘情”是士大夫可望而不可即的彼岸世界,人们宁肯要那种“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人格,也不愿意去做不及人情的“圣人”。“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实际上是魏晋风度的人格宣言。对比后世理学家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人们更可以看出魏晋风度的人格精神之美。王弼强调“自然之不可革”,认为即使是孔圣也不能革除人的自然情感,更何况凡人?同时代的名士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正是缘于这种人性论的。

二、言意之辨与文艺批评

言意之辨是从先秦至汉魏以来哲学的重要议题。《庄子》与《周易》中都曾对此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讨论与对话。到了魏晋时代,人们继承先秦时代的话题,就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这也是玄学的中心议题之一。这个问题的中心是讨论世界的本体是什么,意与象的关系是什么,意义能否通过言语来表述。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王弼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一种是以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论”。言意之辨早已有之,是从属于先秦哲学思想的一个相关论题。与王弼同时的许多人也在讨论言意关系。他们对传统的言意关系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一些人的观点与王弼十分相近。比如当时的名士荀粲常以言意之辨作为谈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附《荀粲传》记载:

何劭为粲传曰:粲字奉倩,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

粲兄俣难曰:“《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及当时能言者不能屈也。

荀粲对于《论语·公冶长》中所记载的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的话十分赞同,认为这是深通言意关系的一段话,圣人的经书只是一些皮毛。他十分赞同庄子所说,“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论语释疑》。)。这从根本上否弃了两汉儒家所顶礼膜拜的经书。荀粲对《易传》中的那段话也作了自己的理解,认为物象只能表达一些外在的东西,真正的意蕴是深藏而不露的。这里所谓象,即《周易》中表现卦义的物象。如乾有刚健之义,便以龙象来表示,龙即代表刚健;坤有柔顺之义,便以马来表示,马即代表柔顺。辞是说明卦象卦义的言辞,如象辞、文辞之类。荀粲提出象与意、言与象并不存在因内而符外的关系。荀粲强调了意超绝卦象的内涵。如果说儒家强调二者之间的一致性,荀粲则突出了二者之间的不一致性,从而为意的独立争取了应有的权利,否定了两汉儒家过分执迷于经典、遗弃意蕴的思想方法。当时这一类思想观点很流行,如西晋张韩(严可均谓,“韩”疑即“翰”之误,张韩即西晋名士张翰。《不用舌论》中提出:论者以为心气相驱,因舌翕气,安得畅理?余以留意于言,不如留意于不言。徒知无舌之通心,未尽有舌之必(据汤用彤校勘,疑本“不”字)通心也。仲尼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是谓至精,愈不可闻。(《汤用彤学术论文集》,221页。张韩也强调内心之意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外在的言说则是微不足道的,意背后还有最根本的天道与性命这些精神本体。《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的弟子子贡指出,孔子具体的文章可以见到,而那些涉及性与天道的形而上的超验话题不可得而闻。孔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清楚那些超验的话题是不可妄言的,而重在实践理性的传授。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认为可以言说的是有形的文章,而性与天道的精神奥秘是超验的,是难以言传的。孔子本人也对此发表过看法。《周易·系辞传》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孔子与他的弟子在讨论《周易》的言象意时,已经提出了其中的两难之境。一是强调书本语言不可能穷尽精神意蕴,故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而,孔子也并不认为圣人之意是玄虚而不能言传的,故又强调圣人立象以尽意,用系辞一类语言来传达圣人之意。孔子在这一问题上充分表明了他的中庸立场,既提出语言的局限性,强调意蕴的远大深奥,又提出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显示意蕴与精神的,从而不至于走向两端。

对于儒家来说,文本是重要的。儒家的文化价值观是建立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的。人们一贯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孔子曾盛赞“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认为古代文明是通过经书一类文本而实现与圣人之意对接的。后来荀子与扬雄倡导的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观念,实际上奠定了儒家通过文本将自己的思想道德学说经学化、神圣化的基础。不过,他们的理论,较之孔子的言意观更为重视文本,甚至本末倒置,将经书视为本体,出现了尊孔读经、唯章句是尊的倾向。与此相适应的便是对文本的皓首穷经,在解说《周易》时执迷于外在的卦象而忽略内在的精神意蕴。由于解说《周易》时的执著卦象而罔顾意蕴,出现了互体与卦变的解说方法,再加以阴阳五行学说的渗入,理论更加驳杂。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对生命与宇宙的精神蕴涵,重在体验而非言说。因此,他们对语言的作用的看法是有所保留的,从不主张将语言作为认识与体验的根本,而是将其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看待。周光庆先生在《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提出:“两千多年前,中国的经典作家们,对作为生命体验外在表现的表达式,对构成表达式的主要要素汉语,就已经有了相当深切的体会。只是他们的体会,较少地表现为理论上的阐述,较多地表现为实际的把握。”(《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5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这种看法,是有着相当道理的。老子与庄子便极言,外在的名物与语言是无法说出道的真谛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云云便是此种意思。在老庄等古代哲人看来,思维与存在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是对立的统一。人们可以认识事物,但那只是表象,其中的真谛却是无法把握的。作为认识工具的语言只能涉猎事物的表象,事物的精神与本质之“意”却难以穷尽,也是不可知晓的。《庄子·天道》中提出:“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秋水》中又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认为人们认识到的只是语言,语言把握的只是事物的皮毛,其中的精粹却是难以捕捉。从中国古代文字与文化精神的关系来说,它具有不同于西方文字的自身特点。重在意义的表征,有着很大的伸缩性,是中国人更多地习惯于以情感与形象来思维的文化传统的表现。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中国文字亦可说是由中国人独特创造,而又别具风格的一种代表中国性的艺术品。我们只有把看艺术作品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字,才能了解其趣味。中国文字至少有两个特征。第一:他的最先,虽是一种‘象形’的,而很快便走上‘象意’与‘象事’的范围里去。中国文字并不喜具体描绘一个物象,而常抽象地描绘一个意象或事象。”(《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版),8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中国古代文化在处理言意关系时,是以精神意蕴为重的,不像西方语言文化观念那样,把语言看得过于重要。美国学者宇文所安曾指出:“在中国传统中,我们看不到西方传统中那种对伟大的语言的哲学工程的重视,如语法、哲学定义(对所有的语言使用者,它始终是稳固的)以及十分‘精确’的准数学的语言等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25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他从西方学者的角度,看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处理意义与语言时不同的观念。

王弼与荀粲相比,从本末有无的高度来看待象与意的关系,作了更为大胆的阐释。在当时的关于言意之辨的对话中,王弼首先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天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王弼这段话非常明确地提出,象可以明意,言可以明象。就此而言,王弼并不否定象与言的关系。不过他的深刻之处在于看到了言之于象、象之于意只是一种工具,它们不是本体。既然言与象可以明象与明意,那么反过头来,人们一旦得到了象与意也可以舍筏达岸。他说: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在存意,得意而忘象。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言之筌也。

王弼认为,从把握对象的方法论来说,只有遗弃外在的物象与语言,才能直击本体。他引用了庄子用鱼和筌、兔和蹄的关系,说明言与象、象与意的关系犹如捕捉鱼和兔时用的工具一般。这样一来,两汉儒家视若神圣的经典成了无足轻重的工具,真正的精神意蕴却是经典不载的。王弼进一步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之尽言,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他在这里更加辩证地提出,只有忘象才能得意,忘画才能得情。

王弼还批评了两汉儒家所以拘泥于象,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象与意、言与象之间的相对独立的关系。意蕴具有无限伸展的意义与功能,并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载体。它既可以用此物象来表示,也可以用彼物象来表示,不存在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指称关系: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微。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键,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从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王弼认为,作为同类的精神意蕴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这就涉及文学意蕴的自由性与不确定性。因为文学意蕴不同于一般的意蕴之处在于它虽然假象以尽意,但是这种意蕴所显现的意象是不确定的,所以创作中经常有如陆机《文赋》所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和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所说“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王弼反诘,如果一定要表现刚健向上的意思,为什么一定只能通过马来表现,别的物象,如鹰之类就不可以么?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表达羁旅愁思,不正是叠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一类意象来表现吗?如果照汉儒治经的文本至上、章句为本的思路,那么文学意象只能是几种固定的模式。实际上,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是陶纹一类符号,近年来发现了甲骨文与金文一类文字形态。它们无非是人类思想意蕴的表达而已,根本没有必要将其神秘化与固定化。由于汉儒将经书神圣化,于是作为载体的文字与文本也就被罩上一层神秘的光环。汉代一些文学作品缺少生气与意蕴,大约同此种经学思维对文学创作方法的渗透有关。

西晋的欧阳建写有《言尽意论》,与王弼等人进行交锋和对话,其中采用虚拟的方式,假托两个人物进行论辩:

有雷同君子,问于违众先生曰: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至乎通才达识,咸以为然,若夫蒋公之论眸子,钟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为谈证,而先生以为不然,何哉?

先生曰:夫天不言,而四时行焉,圣人不言,而鉴识存焉,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以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而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回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吾故以为尽矣。

欧阳建不满于当时许多人所执的言不尽意说。其中一些人走到极端便是完全否定语言对表达思想概念的作用,并以此作为自己虚诞的遁词。欧阳建对此是很不以然的。他认为这种观念深入到人才品评领域,其弊不可胜数。因此,他提出言尽意论也可以算作纠偏,其中不乏积极的意义。但是将言意这一关系完全说成“声发回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则有失偏颇,也是为了恢复儒教而重倡的言意观点,并没有提出什么新观点,不宜过高地加以评价。

同类推荐
  • 许你一首风雅的歌:一生最爱的100首诗经

    许你一首风雅的歌:一生最爱的100首诗经

    《诗经》中古老的故事和情怀,至今仍有新鲜温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面桃花相映红,古诗里的婚姻,如画一般美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方距离虽然咫尺可见,却是远在天涯,伊人之美氤氲如烟,若即若离,穿越千年之后依然鲜活如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般洗练如白描的誓言,真是最动人的爱情表达。
  • 萧红小说集:生死场

    萧红小说集:生死场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本书精选了《后花园》《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王阿嫂的死》《小城三月》等萧红最为经典的小说作品。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作品以抒情笔调抒写着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浪费笔墨;故事情节断断续续,然而意味深长;童年趣事,妙趣横生。
  • 工匠精功

    工匠精功

    该作品为长篇报告文学。在党中央的倡导下,“工匠”和“工匠精神”成为当下热词,更在广大企业中掀起热潮。笔者试图透过对精功集团的描写,来说明和印证:中国需要工匠精神,中国现实生活中充满着工匠精神,中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在当下得到了传承,中国某些领域或局部的工匠们甚至比美德日瑞等国的工匠们做得更好。作为民营企业的精功集团就是一个佐证、一个缩影。
  • 缉毒狂飙

    缉毒狂飙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以翔实的资料介绍了哥伦比亚政府和警方剿灭哥伦比亚贩毒集团的艰难过程。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哥伦比亚贩毒集团的起源发展,重点描写了哥伦比亚警方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同毒贩做斗争的决心和行动。黑手党走过的地方,留下了黑暗与罪恶,但我们终将以人民的名义,将恶势力绳之以法。在人世间光明的照耀下,所有罪恶终将灰飞烟灭……
  • 李白诗选

    李白诗选

    李白是唐代最耀眼的诗人之一,其人其诗都以雄才纵逸,想落天外著称于世,代表着盛唐诗歌的气象和最高成就,也因此为历朝历代不同阶层的读者所接受和热爱。本书作为他的诗歌的选注本,共选诗160多首,约占李白现存诗歌的六分之一,原文则以广受好评的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为底本,注释和赏评则借鉴或取用了古今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
热门推荐
  • 随身一座城

    随身一座城

    开局一座城!墨天玩手机游戏,不小心就穿越了!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玩的游戏也和他一起穿越到这个神奇的世界,成为他的武魂!别人有一个武魂就很牛,而他有一座城池武魂牛不牛,而更牛叉的是,他的城池武魂里面大到城池,小到石头都能够成为他的武魂,而且这些武魂都很牛叉!就这样墨天在异界开始了他废柴少爷逆天崛起的大道!
  • 九天看透男人心

    九天看透男人心

    为什么男人很容易变心?为什么男人一大把年纪,还会梦想找个小萝莉?为什么坏女人却能受到好男人的青睐?男人到底是神马东东?他们整天在想着什么?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男人比女人更擅长隐藏自己,因为女人通常很难了解男人的本来面目。每天读一点男人的心,当一个女人把一个男人看透,她会变得聪明;当一个女人把所有的男人看透,她会变得智慧。本书从动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层面彻底剖析男人,是一本让女人看清男人的心理宝典。
  • 八门遁甲之无忌传

    八门遁甲之无忌传

    脚踢道门掌教,剑挑教皇皇冠与美女为伍,与妖兽结伴一把青虹,荡尽天下不平事一把除魔,杀尽天下不完人这是个奇异的世界,有王朝,有帝国,有联盟,有灵器师,有炼丹师,有道士,有练气士,有武者,有魔法师,有源气师,有妖兽……渔村少年张无忌,习得功法《八门遁甲》,激活远古血脉,一路高歌猛进,只为登上神位。
  • 鱼秋白

    鱼秋白

    一诺千金,百转劳心终须报;两心相印,七载伤情叹无常。感情深沉,痴情难忘旧知己;智计无双,妙计全付后来人。
  • 巅峰狂医

    巅峰狂医

    天帝归来,重生狂医。各路强者,粉墨来袭。系统、魔人、妖兽、僵尸、吸血鬼、古武者、修真者……地心人、海底人、外星人、长生人、未来人、异能人……诸天万界,独宠娇妻!再登巅峰,昊天上帝!官方群:309-107-108
  • 嗜血的爱情

    嗜血的爱情

    如果喜欢情可以让弥补我们所受到的伤害,那么还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的奋不顾身。生活在黑暗里的吸血鬼,但依旧逃不过美丽女子这一关,别样的爱情折磨着他,抉择成了心里的一把枷锁,霍尔津娜的点拨为这份情感拨开了乌云。
  • 墓地探险

    墓地探险

    顾云奶奶病危,顾云决定冒险盗墓,遇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
  • 想要当武林盟主怎么办

    想要当武林盟主怎么办

    鬼畜师傅教出的傻白徒弟,下山之后,听说武林盟主很厉害?可以端掉我师傅吗!如果不行,让我当盟主也是可以的,于是就是一个打怪升级的套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莫清烟探案之未名谷

    莫清烟探案之未名谷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莫清烟惬意地骑在马背上,偶尔抬头望一眼天上或聚或散的云,心里闪过无限憧憬。此刻,她是快乐的,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而她,现在也只想安安静静,自由自在地欣赏无边春色,犹如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沿着湖边蜿蜒的,是一片茂密的草坪,正酝酿一场美丽的绽放,草坪深处,有一个入口,那里便是她此行的目的地:未名谷的人口。未名谷其实是一个小镇。据说那里是天下最有意思的地方,每个人身临其境,各自感觉均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