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8100000098

第98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5)

王夫之在常与变中更重视常,由此在守正与权变中更重视守正。但他的常是变中之常,他对变与常的理解是“变者其时,常者其德”(《周易外传》系辞下传第七章)。德指性质与规律,时指具体的时间空间条件。他主张“于常治变,于变有常”,这是他处忧患的根本观点。他说:

时有常变,数有吉凶,因常而常,因变而变,宅忧患者每以因时为道,曰“此易之与时盈虚而行权”者也。夫因常而常,气盈而放逸;因变而变,情虚而诡随;则常必召变,而变无以复常。今夫月之有盈虚也,明之时为生死,而魄自贞其常度也。……故圣人于常治变,于变有常,夫乃与时偕行,以待忧患。(《周易外传》系辞下传第七章,《船山全书》第一册,第1056页)

王夫之认为,事物处在不停的变动中,人在接触事物中会遭逢吉凶。对常变吉凶有忧患意识的人,往往过多地着眼于具体时空的变化,以求与时俯仰,因时变以行其权变。他们往往陷入“因常而常,因变而变”的偏弊,执滞不通。只知常而不知变,则容易一往直前,过于盈满,不知一波三折,云回流溯。只知变而不知常,则容易与时为随,陷入变诈机谋,无规矩准绳做中坚,往往为利所诱。事物的法则是“常必召变,变无以复常”。如月之圆缺为变,而月必有圆缺,圆缺之度有一定之数,这就是常。用对于常的认识和把握以观变,则可以与时偕行而不改其常,坐待忧患而以常为治。王夫之把常与变的道理运用于《周易》与《礼》的对比,认为:“易兼常变,礼惟贞常。易道大而无惭,礼数约而守正。故易极变而礼惟居常。”(《周易外传》系辞下传第七章,《船山全书》第一册,第1057页)易兼常和变,礼侧重于常。故须学礼以守正,学易以明常变之理。掌握了以上常与变的道理,就是达到了“大常”。大常是王夫之一个重要概念,他说:

时亟变而道皆常,变而不失其常,而后大常贞,终古以协于一。(《周易外传·杂卦传》,《船山全书》第一册,第1112页)

所谓大常就是奉常以处变,就是变而不失其常,这是万古不变的准则。能够遵守这个准则,才能对于性与道、万与一、动与静、取与予、仇与解、纯与杂等互相对待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他还说:

小变而输于所委,大变而反于所冲。性丽时以行道,时因保道以成性。皆备其备,以各实其实。(《周易外传·杂卦传》,《船山全书》第一册,第1112页)

在大常中,小的变化因矛盾微小,为它的母体所涵取。大的变化因矛盾剧烈而对聚积成它的冲力形成反作用,事物皆在时空中存在,事物的本质在不同的时空中显现为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具体时空对事物的不同显示恰是展现了它的根本性质。事物是万中有一,一中有万,常中有变,变中寓常,纯杂咸备,共成於穆不已之天道。这就是宇宙的真实图景。这就是王夫之的大常。也就是“诚”,它超出了具体的动静、常变、一多。“大常”对于王夫之是一种宇宙图景,一种心灵洞识,也是一种修养境界。惟有此洞察才有此图景,有此境界;惟有此境界才得此洞识,见此图景,一謦咳而三事毕矣。王夫之的常变观,表明他对于事物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有深彻的觉解。

三心与性

王夫之的心性论,是他关于天道的根本看法的具体体现,也是他的理想人格的基本依据。心性论在王夫之的整个哲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前人的研究中对他的本体论、大化论着眼较多,对他的心性论则注意不够,这是由于片面理解王夫之所谓心,把它仅仅看做理智能力所致。王夫之的心性论,继承了理学的基本思路、基本命题,深入研究了多家理论,融入了他的特殊理解,创造、阐释出一种含义丰富、境象阔大的心性理论。

1.心与性心在王夫之的理论中是个含义极为丰富的概念,包括性的盛具之地,感觉、意志、理智等的主体。王夫之说:

人之有性,函之于心而感物以通,象著而数陈,名立而义起,习其故而心喻之。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通而知觉乃发。故由性生知,以知知性,交涵于聚而有间于中,统于一心,由此言之则谓之心。顺而言之,则惟天有道,以道成性,性发知道;逆而推之,则以心尽性,以性合道,以道事天。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33页)

这是对张载“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一句的发挥。“人之有性,函之于心”指人心是性驻着之地。人心的任何活动,都为人性所制约。“感物以通,象著而数陈……而心喻之”等指心同时是由性生发出的感觉、知觉器官。形指人的躯体,神指精神作用,物指外在于人的有形有象的物体。心对物的知觉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这里主要在讲心的认识功能。“由性生知”表明他接受了传统的心统性情,“性体情用”之说而有所发挥,他把心的知觉活动看做人性的作用,即由天命于人之性生出的心的感知功能。王夫之认为“由性生知”,这表明他把广义的性,即以道德理性为基干,其中包含知识、意志、审美等功能的统合体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王夫之还说:

心统性情者,自其所含之原而言之也,乃性之凝也。其形见则身也,其密藏则心也。是心虽统性,而其自为体也。则性之所生,与五官百骸并生而为之君主。常在人胸臆之中,而有为者则据之以为志。(《读四书大全说》第8页)

这是说,心统性情,是自心中含具的本原而说。性为本原、为体,身与心皆性生出来为自己所托身所凝藏之地,故心虽统性情,而实为性所生。这都说明,王夫之强调的是人性,突出的是人性的优先地位、本体地位。当然,由性生知的“生”,是逻辑上的、形式上的,而非实质的,所以二者统于一心。王夫之对于心性关系之“顺”和“逆”的说法,是吸取了《中庸》和《孟子》。所谓“顺而言之,则惟天有道,以道成性”,即由天道推性,即《中庸》之“天命之谓性”。所谓“逆而推之,以心尽性,以性合道,以道事天”,即孟子之“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他的“理事一原,故人心即天”是对以上道、理、性、心、知等关系的总结。综观这个总结,可以看出,王夫之在对心性关系的探索方面,仍然不能摆脱以价值论、道德论的“性”统领、管辖、产生心、知的思维模式。同时,“由性生知”表明,王夫之在注释张载“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时,已经把张载思想中性与知觉二者并列的关系改为生和被生的关系。这一误读,表明王夫之经过对王学特别是王龙溪的四无说和禅宗“作用见性”的反省之后要恢复“天命之谓性”、“性即理”的朱子学传统,抑低心的作用,将它归置于性的主宰之下的意图。

性生知觉思维之心,从王夫之的本体论中也可以找到根据:性是宇宙的本质,心是性在人身上的显露之所。所以,性更根本,性逻辑地产生心,包含心。王夫之在解释孟子“心之官则思”时有一长段发挥,明确地表示了他以上的意思:

今竟说此“思”字便是仁义之心,则固不能。然仁义自是性,天事也;思则是心官,人事也。天与人以仁义之心,只在心里面。唯其有仁义之心,是以心有其思之能,不然,则但解知觉运动而已(自注:犬牛有此四心,但不能思)。此仁义为本而生乎思也。盖仁义者,在阴阳为其必效之良能,在变合为其至善之条理,元有纹理机芽在(自注:纹理是条理,机芽是良能)。故即此而发生乎思。如甲必坼,若勾必萌;非块然一气,混杂椎钝,不能有所开牖也。故曰“天之所与我”,与我以仁义,即便与我以思也。此从乎生初而言也。(《读四书大全说》第700页)

这里明确地说,孟子所谓“心之官则思”的“思”字,不能直接解作仁义之心。仁义是性,是人所得于天者。思不同于知觉运动,思是人这种高级动物特有的;而思生于仁义之心。

在王夫之这里还有另一面,即“心生性”。就是说,从性的实际获得,从性由潜在的、形上的层面达至现实的、形下的层面说,性又必须通过心,心有知觉思维意志欲求等。人所欲求的不必皆能得到,而不欲求的,有时却有“不虞之得”。惟有仁义,“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这表明现实的仁义,完全是由自己所思所求而得。从性的完成着眼,可说心为本,心生仁义。王夫之说:

乃心惟有其思,则仁义于此而得,而所得亦必仁义。盖人饥思食,渴思饮,少思色,壮思斗,老思得,未尝不可谓之思,而思之不必得,乃不思而亦未尝不得(自注:得之有命)。其得不得之一因乎思者,唯仁义耳。此思为本而发生乎仁义。是天之与我以思,即与我以仁义也。此从乎成性而言也。(《读四书大全说》第700页)

前者从本体论之天赋人以性说,言性生能思之心。后者从功夫论之人以思得仁义说,言思生仁义。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前者论善的根源,是他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诸理论的基础,后者论善的实际获得,是他的“性日生而日成”的理论根据。

王夫之在心与性的关系上强调性生知,认为性生知须通过一个中介“形”即人的形体实现,他说:

天理之自然,为太和之气所体物不遗者为性;凝之于人而函于形中,因形发用以起知能者为心。性者天道,心者人道;天道隐而人道显。显,故充恻隐之心而仁尽,推羞恶之心而义尽。(《张子正蒙注·诚明篇》,《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124页)

这里的解释以“性即理”为出发点:天理体现于气所造成的形体中者为性。这是一个普遍命题,不单指人,但人亦不越此义。天理体现于人者就是人之性。以形体为依托而据人性发生知与能的作用的,就是心。性是天理天命的凝聚,是具体而微的天道,所以说“性者天道”。心依人的形体发生作用,所以说心者人道。性是隐微的根据,故为隐;心是性的体现,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四端,故为显。扩充心之四端,就可达仁义之性。性的自我完成必须通过心,必须通过心所着之形。在王夫之这里,心的主要任务是认取心中本有之性,而外界法象是激发心认取性的一种助缘。王夫之说:

物之有象,理即在焉。心有其理,取象而证之,无不通矣。若心所不喻,一由于象,而以之识心,则徇象之一曲而丧心之大全矣。故乍见孺子入井可识恻隐之心,然必察识此心所从生之实而后仁可喻。(《张子正蒙注·大心篇》,《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145页)

外界之物有形象、有理。但心中本具万物之理,要靠心所获取的外物形象来激活、来证明。如果认为心中无理,心获取者仅外物的形象,则不了解心的本质,心为一曲之知所占据而丧失心之全。这就是王夫之所指斥的徇象丧心。如心中本有仁之德,见孺子入井之象而激起恻隐之心,由恻隐之心而见其所从生之仁。这里王夫之显然吸收了朱熹的思想:心本具性,性虽在心中而居于形上的、潜在的层面,心中之性需格物所得之知激发、诱导,性才能转而为形而下,呈现于心中。格物致知是穷理尽性的手段和必经的途径。如果仅仅获得关于物的知识而忘记了这些知识激发性理的作用,则是徇象丧心。王夫之还说:

存象于心而据之为知,则其知者象而已。象化其心而心唯有象,不可谓此为吾心之知也明矣。见闻所得者象也,知其器,知其数,知其名尔。若吾心所以制之之义,岂彼之所能昭著乎?(《张子正蒙注·大心篇》,《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145页)

这仍然是说,心最本质的内涵是道德理性。存象于心以为此即知之全部,则不了解心的价值。在见闻所得的器、数、名等的背后,尚有一裁制是非之心。此心虽隐微,但它是心最本质的内容。王夫之在注《正蒙·大心》篇时,多次阐明这个道理,他反复告诫人们,要大心,要充分理解心的内涵,要把诚明之性放在心的最本质的地位,同时以获取的知识为显现心中性理的帮助。他关于性与心的关系的根本义旨,在下面这段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于人,则诚有其性即诚有其理,自诚有之而自喻之,故灵明发焉,耳目见闻皆其所发之一曲,而函其全于心以为回应之真知。知此,则见闻不足以累其心,而适为获心之助。广大不测之神化,无不达矣。此尽性知天之要矣。(《张子正蒙注·大心篇》)

人本有性理,是王夫之心性理论的基本点,而心的知觉作用是性理要显发自己,使自己从性这一形上层面透至心这一形下层面、知觉层面的内在要求。心获得具体知识是使心达到广大不测之神化,以与本具之性为一的助缘。所以,王夫之一方面强调性理为心的本质,同时又肯定心获得具体知识对于性理的激发诱导作用。他最终认为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说:

以心求道者,见义在外,而以觉了能知之心为心也。性函于心而理备焉,即心而尽其量,则天地万物之理,皆于吾心之良能而著,心所不及,则道亦不在焉。(《张子正蒙注·中正篇》,《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182页)

“以心求道者”,指以道为外于己心,以心为知觉灵明,分心与性理为二这种识见。王夫之认为,性涵于心中,性即理。即心而尽其量,即通过格物穷理使心中本具的性理显现。无有格物穷理功夫,心中之性理不显,则道亦为外在之物。这样,王夫之的心性论自然含具格物功夫。格物在王夫之不仅仅是知识理性的活动,而且是整个精神活动,道德理性和知识理性互相激发,互相辅助,共同升进到更高层次、更高境界。从心性关系的根本见解出发,王夫之主张心的知觉运动要在性的统辖之下,仿效性然后付诸实施。他说:

仁义,善者也,性之德也。心含性而效动,故曰仁义之心也。仁义者,心之实也,若天之有阴阳也。知觉运动,心之几也,若阴阳之有变合也。若舍其实而但言其机,则此知觉运动之惺惺者,放之而固为放辟邪侈,即求之而亦但尽乎好恶攻取之用;浸令存之,亦不过如释氏之三唤主人而已。学者切须认得心字,勿被他伶俐精明的物事占据了,却忘其所含之实。……性为心之所统,心为性之所生,则心与性直不得分为二,故孟子言心与言性善无别。(《读四书大全说》第502页)

“心含性而效动”,即心中有性理,心的活动完全是为了实现性理的内容。性是本质,此即“天之有阴阳也”;心是功能,此即“阴阳之有变合也”。心的邪思妄动,是因为偏离了心本具的性。王夫之强调“性为心之所统,心为性之所生”,就是要从理论根据上,把心的功能纳入性理统辖之下,使道德理性在根源上即为知识理性的主宰。

2.性与气质与心性关系直接相连的是气质问题。性与气质在宋明理学中常同道心与人心、性与情等缠结在一起。王夫之接过心统性情说,对它做了更加广阔和圆融的阐发,使心、性、情三者的关系获得了更加深刻和通透的诠释。他说:

心,统性情者也。但言心而皆统性情。则人心亦统性,道心亦统情矣。人心统性,气质之性其都,而天命之性其原矣。原于天命,故微而不亡;都于气质,故危而不安。道心统性,天命之性其显,而气质之性其藏矣。显于天命,“继之者善”,惟聪明圣知达天德者知之。藏于气质,“成之者性”也。舍则失之者,弗思焉耳。人心括于情,而情未有非其性者,故曰人心统性。道心藏于性,性亦必有其情也,故曰道心统情。性不可闻,而情可验也。(《尚书引义》第22页)

同类推荐
  • 真思想: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

    真思想: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

    本书结合西方哲学,以更为“接地气”的马克思哲学解读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困境,回答青年人在日常生活的心灵困惑,对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进行客观解读。让大家理解: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马克思哲学所思考的问题正是生活在北京、东京、纽约、巴黎、伦敦等每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青年人的心灵困惑。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下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下卷)

    本书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这套丛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本书从逻辑起点整体性、理论内容整体性、价值指归整体性、实践功能整体性和发展创新整体性等方面论述了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历史联系及内在逻辑关联性;揭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创立中的奠基作用,构建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赋予了新的内容理解和体系定位,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一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难题作了一种新的研究和解答。
  • 智慧书(西方经典文库系列)

    智慧书(西方经典文库系列)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智慧书(青春典藏版)》由三百则格言警句构成,内容包含了如何知人、察事、观物、抉择及行动的策略。这些格言极其简洁、干练、坦诚,机锋四起,细细品蛛后更觉入木三分。本书旨在为人们提供能够身体力行的行动指南,指导人们如何获得成功,并在人格上臻于完美。本书适合细嚼慢咽,阅读时切匆贪多求快,而是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深加体味。一向吝于赞扬的哲学家叔本华将此书译成德文,并说:“这样的书,仅仅通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它是一本随时都能用上的书,简言之,它是一位终身伴侣。”而尼采则说:“关于精神道德之微妙,欧洲尚无比此更精美而兼复杂之作。”
热门推荐
  • 孤城诀:杠上女细作

    孤城诀:杠上女细作

    青冥行者,沧浪过客,一世牵绊,半生为敌。血泪江湖里的美人心计,刀光剑影中的爱恨情仇,一个孤苦无助的孤儿如何华丽变身名动天下的妖女?且看两段生死难舍的旷世情缘,四十年诡谲浪漫的美人传奇。
  • 相府嫡女

    相府嫡女

    唐悠然一朝成为一个性懦弱,貌无颜,身体弱的相府嫡女。人人都道相府有二女,二小姐唐清雅国色天香惹人怜爱,大小姐唐悠然胆小如鼠,面似钟无艳的丑女。因为与王爷有婚约,将她推入众人面前,生性凶残的小公主心肠狠毒。赤王轩辕熠钟情唐悠然,凌王轩辕尉也反悔退婚,神秘的玉堂老板若隐若现。曾经,四大家族闻名于世,而今却蓝府遭遇灭门。唐府假仁假义,林府虚荣,燕府不得志。三大家族暗潮涌动,尔虞我诈。谁,翻手之间挑动各大家族?谁,引诱两王相争,渔翁得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传说之下救赎传说

    传说之下救赎传说

    (耐心已被磨灭)(勇气开始畏惧)(正直逐渐扭曲)(毅力到达极限)(仁慈早已麻木)(正义不复存在)*你尝试呼救...*S...A...V...E
  • 望古神话之星坟

    望古神话之星坟

    一个只有蒸汽时代文明的孤星,却存在着高科技时代的遗迹,到处充斥着剧毒的植物和变异野兽,成为这个星球的生命禁区。徐乐,一个只有三等公民身份的穷学生,每天最兴奋的事儿就是跑到食堂抢上一顿难吃的免费饱饭,森严的等级,已经决定他一辈子只能成为那个让他绝望的司炉工…… 然而,无意中解救的“流放者”改变着她的一生,意外的牢狱之灾被迫加入生存率极低的恐怖游戏,只有如此,才有生的希望,别无选择,只能与流放者组织合作,与伙伴们一起为生存挣扎,阴谋、背叛,游戏的真相正在一步步揭开……
  • 新西游记

    新西游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悟空你好吗

    悟空你好吗

    毁不掉的是那心中的情,灭不掉的是那身体里的血,压不住的是那根深蒂固的魔。佛,要度尽一生,魔,则逍遥于世。挣脱枷锁,傲视长天。如我如意难如愿。唯有放下,才得自在。
  • 总有一次心痛,让你瞬间长大

    总有一次心痛,让你瞬间长大

    本书围绕如何正确面对人生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从十一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指出了,如何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迎接人生中的痛苦与挫折,并找到幸福的途径与方法。书中这些睿智明理、温暖感人的小故事,能够让人获得人生感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无论是谁,无论正在经历着什么,坚持住,定会看见最坚强的自己。
  • 了庵清欲禅师语录

    了庵清欲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境英雄(上)

    绝境英雄(上)

    一九四二年春,缅甸沦陷,脆弱的“驼峰”空中补给线屡遭重创,国民政府紧急运作,几经周折,开辟了从南亚到新疆的驿道运输线,成功地将援华物资运抵重庆……转眼到了一九四三年秋天,负责物资调拨和运输的公路总局驻印度代表陈振轩回到重庆,返回印度的途中决定绕道北平去呼和浩特。新运输线开辟后不久,日本人就嗅到了味道,有情报显示,日本驻张家口领事馆调查室正在物色间谍,伺机潜入新疆刺探情报,破坏新西北运输线。军统绥远站站长史弘接到上峰命令后,首要任务是安全护送陈振轩从北平抵达呼和浩特。
  • 思思意绵绵

    思思意绵绵

    许久思怎么也没有想到小时候蓝花楹般安静、纯洁的男孩子长大后却成了曼珠沙华般腹黑、阴暗,久别重逢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都说女大十八变,怎么男大也十八变?…“许久思,你小时候说过长大了要当我老婆的,可要说话算话”“久思,你抱怨也没用,抱我指不定还有点机会”“思思,你确定不占下便宜吗?”…变就变了,还能退了还是怎么地,日子还是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