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8100000074

第74章 高攀龙的格物知本之学(3)

至其易箦之诗谓:‘此心惟觉性天通’,原是此样境界,不可谓其不悟。”(《答曹真予论辛复元书》,《高子遗书》卷八上)吴与弼功夫路向承宋儒,以敬义夹持,诚明两进为修养要法。薛瑄以敬为门户,以复性为宗,“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矱”,故有不见性之讥。陈献章是由朱子学向心学转型的关键性人物,所谓“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之说,是有理由的。

陈献章之学,主静中体认,悟即心即理。其学在透悟上超出薛瑄与吴与弼。高攀龙之看重悟,可以看做明代总体学术趋向对他的影响。明代学术王学为大端,理气论不甚为学者所重,心性论是代表学者特点,区别学者归属,甚至衡量其所得深浅的标志。即使思想体系较为广大的学者,欲吐纳一代学术,气论不能不作为哲学重要内容,但也多综合理气心性为一,这是明代学术的特点。刘宗周、黄宗羲即其显例。一般儒者学术重点多在心性论,内外动静、已发未发、先天后天、洒落敬畏等内心体验是学者最关注的,所以特别看重悟。换句话说,明代儒者内向型功夫更为突出,故更重悟。高攀龙注意到这一点,加上他一生学问途程中的许多关节都得之于悟,所以重悟是他的自然趋向,但他又反对现成良知派的脱略功夫,所以他最终悟修并重。悟与修的关系也就成为他学术中一个重要问题。

四敬与顺乎自然

高攀龙之学自朱熹“入道之要莫如敬”一语入手,平生敬谨勤恪,精进不已,学问境界屡易,年五十,悟《中庸》之旨,这是他的功夫境界的最后归着点。他自叙所得说:

壬子,方实信《中庸》之旨。此道绝非名言可形,程子名之曰“天理”,阳明名之曰“良知”,总不若“中庸”二字为尽。中者停停当当,庸者平平常常,有一毫走作,便不停当;有一毫造作,便非平常。本体如是,工夫如是。天地圣人不能究竟,况于吾人,岂有涯际。(《困学记》,《高子遗书》卷三)

《中庸》之旨,可以从多方面去把握,有人着眼于《中庸》对“诚”的阐释,有人着眼于对“性道教”的发挥,也有人着眼于对“中和”与“慎独”的说明。高攀龙则重在对“中庸”二字本义的解释。在高攀龙这里,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内容,一个是它的表现形式。高攀龙从《中庸》所得者是道的形式方面:停停当当,平平常常。他所谓“本体”,所谓功夫,皆此八字。高攀龙的学问途程,其实就是从敬畏入手,经由数次“悟”的体验,逐渐由敬畏而至洒落,由人力强持守到顺乎自然的过程。也就是渣滓浑化、气质精醇的过程。理学的泛伦理的特性,为学与修身合一的特性,注重体验注重获得精神受用的特性等等,决定了以天人性命为参究对象的理学家,大都有一个随学问长进而精神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王阳明学问途程之六个阶段,“其学凡三变,始得其门”,“学成之后又有三变”。罗钦顺之由“庭前柏子树”觉悟心之虚灵,自此体究心性,积数十年而有见心性之真。陈献章初未得心性合一之旨,后舍繁就约,静中养出端倪;又由静返动,迟至二十余年方悟内外动静一以贯之之旨。此皆明代学术史上为人熟知之事。据高攀龙自叙,他一生学问深入的关键,一是悟“心不专在方寸,浑身是心”;

二是汀州旅舍悟“六合皆心,腔子是其区宇,方寸亦其本体,神而明之,总无方所可言”;三是四十五岁(丙午)时实信孟子性善之旨,认为“此性无古无今,无圣无凡,天地人只是一个。惟最上根洁清无蔽,便能信人。其次全在学力。稍隔一尘,顿逍万里”(《困学记》,《高子遗书》卷三);四是次年(丁未)信程颢“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之旨;五是信《中庸》之旨。后两次所悟内容相差不大。高攀龙自叙丁未之悟所得:

谓之性者,色色天然,非由人力,鸢飞鱼跃,谁则使之?勿忘勿助,犹为学者戒勉。若真机流行,弥漫布濩,亘古亘今,间不容息,于何而忘,于何而助?所以必有事者,如植谷然,根苗花实,虽其自然变化,而栽培灌溉,全在勉强学问。(《困学记》,《高子遗书》卷三)

可以说,丙午之悟,主要是加强对性的内容的觉解。丁未之悟,主要悟形式。此后虽“涵养愈粹,功夫愈密”,但学问梗概不出于此。

在高攀龙这里,功夫的作用就是把本体层面的东西从潜在状态诱发至现实层面,也就是使理显发于心,心与理为一。如上引:“理者心也,穷之者亦心也。但未穷之心,不可谓理;未穷之理,不可谓心,此处非穷参妙悟不可。悟则物物有天然之则。日用之间,物还其则,而己无与焉,如是而已。”(《复刘念台》二,《高子遗书》卷八上)“理者心也”指潜在层面的心;“穷之者亦心也”,此心指现实的形而下的灵明。心不穷理,就不能做到“心与理一”,而未通过功夫显现于灵明之中的理,也非现实的理。这里本体是潜在的,功夫是现实的,高攀龙强调的是功夫所至即是本体,但功夫所至只是“物还其则”,主体不附加任何非本来意义上的东西。这是与阳明特别是晚年的阳明不同的。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一呈现,“性”显现于“觉”的层面,是良知自主自动的品格。只要此“觉”未被遮蔽,良知之内在的性显现为表层的心就是必然的,无有障碍的。而高攀龙则强调功夫。性无有主动地显现的功能。

性的主动的品格在高攀龙要比在王阳明弱得多。阳明的良知是即心即理的,高攀龙的潜在的形上的理并未时时呈露于心。在高攀龙这里,功夫是媒介,是性理与心交会的前提。性体不会自然流行于外,它要靠功夫去激活。而不是像王龙溪那样,万缘放下即功夫,性体流行

即自然。所以,他在即心即物的前提下,仍不废功夫。高攀龙还有类似的讲法,如他说:

人生何处有一毫不停当?何处有一毫不圆满?自家做得不停当,觉得不圆满,皆是有生以后添出来勾当,添出来念头。原初本色,何曾有此?但一直照他本色,终日钦钦,不迷失了故物,便到圣人地位,也只如此。(《讲义·人之生也直章》,《高子遗书》卷四)

明代中期学者受了阳明学洗礼后,已一改宋儒故辙。宋儒除陆九渊一派外,较少讲性与心贯通。朱熹严辨心性情三者,性形而上者,情形而下者,性体情用,心统性情,心为性情统会之地。陆九渊讲心即理,但他只从形下“本心”立论。王阳明将心性打通,性虽为形而上者,但其有显现为心的能动性。心为性的发露之地,发露于心的性就是良知。

“良知即性”,良知即天理,性心直通。高攀龙受心学影响极大,不仅说宇宙万象即心即物,而且认为性心直通。所以他有“人生何处有一毫不停当……一毫不圆满”之说。这也就是“中庸”:中即本心之性,庸即日用常行中之顺性。所以高攀龙解释《中庸》说:

中庸不是悬空说道理,是从人身上显出来的。学者要识中庸,须是各各在自家身上当下认取。何者为“中”?即吾之身心是也;何者为“庸”?即吾之日用是也。身心何以为中?只洁洁净净,廓然大公便是。身心不是中,能廓然无物即身心是中也。日用何以谓之庸?只平平常常,物来顺应便是。日用不是庸,能顺事无情即日用是庸也。到这里一丝不挂,是个极至处,上面更无去处了。故曰“中庸其至矣乎”。此是人生来天然本色。(《讲义·中庸之谓德章》,《高子遗书》卷四)

这里高攀龙已将中庸上升为本体与功夫二者的合一来看待。中庸既是本体,也是功夫。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只是还其本色。这里高攀龙的功夫路数已不是二程所谓敬,而是顺性、中庸。这时所谓“敬”,是一种使心地澄静的功能。敬便豁然无事。豁然无事性体便自然流行。高攀龙确实已从朱熹的心性情三分走向心性贯通。他的学说有明显的调和朱子学与王学为一的倾向。

前人研究高攀龙,多注意他躬行实践的方面,认为与薛瑄相近,仅此不足以语高攀龙之全。高攀龙欲惩王学末流之弊而矫之以返实地,但高攀龙的本体论实不同于薛瑄。薛瑄未经王学陶熔,仍沿袭朱子学之旧。而高攀龙则经过心学陶熔,其格物即知本,格物穷理直接是修养之事,中间无间隙,不必格物与主敬齐头并进而常相须。他处处强调实修实得,但以悟为获得修养境界的必经之途。这是格物的最终目的。他的学术确实有一个由朱子入手到合程朱陆王为一的过程。这一点不可不知。

最后要提到的是,高攀龙曾对于宋明理学有代表性的人物做了分类。他的分类与现代学者对于宋明理学的分派有相同处,或者说,高攀龙是现代人(如牟宗三)对宋明理学分派的先河,亦不为无据。高攀龙曾与弟子论及理学诸家的优劣与特点:

问:“康斋与白沙透悟处孰愈?”曰:“不如白沙透彻。”“胡敬斋先生何如?”曰:“敬斋以敬成性者也。”“阳明、白沙学问何如?”曰:“不同。阳明与陆子静是孟子一脉。阳明才大于子静,子静心粗于孟子。自古以来,圣贤成就,俱有一个脉络。濂溪、明道与颜子一脉,阳明子静与孟子一脉,横渠、伊川、朱子与曾子一脉,白沙、康节与曾点一脉。”彦文曰:“敬斋、康斋何如?”曰:“与尹和靖、子夏一脉。”(《会语》,《高子遗书》卷五)

这里,高攀龙把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分成五系:濂溪明道一系,远绍颜子;阳明象山一系,远绍孟子;横渠伊川朱子一系,远绍曾子;白沙康节一系,远绍曾点;胡居仁吴与弼一系,远绍子夏。前三系之分,显然根据他们心性之学的不同。后二系,则以功夫气象上的狂狷为根据。濂溪明道,天人打成一片,人之性体,本于天道、太极,心性为一。修养功夫,如濂溪无欲主静,明道识仁存仁,皆直达性体。阳明象山,以心显性,性即心之本体状态下的自然显发。功夫在去除心之蒙蔽,使心中性体流行。如象山之剥落物欲,阳明之致良知(正念头)皆此路径。伊川朱子,性具于心,但心不直接为性,功夫在穷理涵养并进相须。以横渠入伊川朱子系而不入濂溪明道系,显然以横渠重视穷神知化同伊川朱子重格物穷理相近,横渠之心统性情为朱子所本,以及二派皆重视对客体的研究。

现代学者牟宗三把宋明理学分为四系。总括的,浑成的,尚未以功夫取向的不同而分派者,为濂溪、横渠、明道,此系的特点是道体、性体、诚体、敬体、神体、仁体乃至心体,一切皆一。故相应于先秦儒家之功夫与本体自然浑圆状态,可称之为“圆教”。圆教下分为三系:

五峰蕺山系,象山阳明系,伊川朱子系。五峰蕺山系承濂溪明道之圆教而出,重心体本一与圆教浑成,不过细分别或虽有分别而能以一根本概念统合,亦不片面强调心。象山阳明系强调心,以心为一切朗照(重认知义)、一切遍润(重道德义)、一切伸展(重与本体为一)的根据。伊川朱子系主性具于心,但性不即为心,心性分离。以格物穷理、涵养主敬为知体与性体转换的条件。牟宗三以横渠为三系以上之统合派,这是认为,横渠虚空即气之学,“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其“大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等也不重知解,更不以心为笼罩一切的本原。

高攀龙不重视胡宏,可能与胡宏之学虽包罗甚广,但不像朱子阳明那样在学术史上有地位,也不像他们的思想特色那样显著有关。牟宗三亦不重视陈献章、胡居仁。这是因为牟宗三之分类,选取理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而且纯从本体论着眼,惟据学者对心性情的关系,知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如何理解而定。陈献章、胡居仁在理学史上的地位远不能与上述三系比肩,并且只是功夫论上有特点,在本体论上无特殊建树,当然不在论证之列,牟宗三是个受过现代哲学洗礼的学者,深谙西方本体论知识论精髓,他自己的哲学以心学为归。他以此分析阐发中国哲学中有代表性的思想,所以有如是分法。

高攀龙与顾宪成同为东林学派的领袖,顾宪成重在斥王学末流之弊,辩性善之旨,其本体论、功夫论皆平实无华,所论亦不甚深入。高攀龙对本体功夫的各个方面都有论述,这些论述比顾宪成完备深入。尤其是高攀龙悟修并重,有不断深入的进境,他接触到、思考过的问题较顾宪成为多。如在格物的目的、格物与修身的关系,悟与修、主静与自然等方面,都有细致的论述。他的学说深度与广度都较顾宪成进了一步。所以黄宗羲说:“东林之学,泾阳导其源,景逸始入细。”(《明儒学案》第1449页)

东林学派对王门后学的批评,对程朱陆王的统合,对修养功夫的强调,乃至其气节,都对蕺山学派起了重要影响。

同类推荐
  • 诸子的声音

    诸子的声音

    本书通俗地叙述了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分析了个中优劣,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入门级读物。从春秋到战国,从老子到韩非子,这本书跨越了数百年的历史时期,呈现了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思想主张,以及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多位思想家的学说及其流变,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样貌,同时展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交流、学术论辩、理念争锋、门派兴衰。
  •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是汉学、宋学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论语》诠释也由汉学转向宋学。在此期间,面对时代的核心议题,围绕当时人的生存焦虑与制度焦虑,各派学者纷纷通过《论语》等经典的注疏、训解与阐释,提出自己的思想观念,架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论语》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通过对该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梳理《论语》注释自身发展演变的脉络、探讨《论语》诠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与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明晰宋代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有助于考察儒家学术的传承、创新与经典诠释、流传之间的关系,从《论语》学的角度具体把握学术的发展、演变,学派的形成与分化,学术风尚与学术旨趣的变化,学术范式与学术视域的转换,等等。同时,研究宋代《论语》诠释,还可以从经典诠释的角度,考察、探索儒学在不同时代得以传承与创新的内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儒学的认识,还有助于在当今时代更全面地思考儒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启迪。这正是我们对宋代《论语》诠释予以研究的意义所在。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儒家的处世之道

    儒家的处世之道

    《儒家的处世之道》讲述儒家思想以其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认知,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系列方案。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热门推荐
  • 凤阙倾城:盛宠王妃

    凤阙倾城:盛宠王妃

    一入宫门深四海。从此某郎是路人,深宫之中,暗涌无限,她一步步走来身心俱疲。皇室家族,地位显赫,可她的夫君却偏偏是个四处闯祸的傻子!她生性顽劣,固执,能将她束缚在那黄金牢笼里的,只有那个高傲冷峻的四王爷。他在她情窦初开的孤寂岁月里强势闯入她的世界,却又在她决意舍弃一切荣华随他而去时,将她残忍出卖!心动,心痛,心死,世事却已在弹指间斗转星移……
  • 海贼之四海为家

    海贼之四海为家

    可怜悲催的江一川被炸得尸骨无存,但当睁开眼,发现自己又穿越了,这次是从三次元的末世地球穿越到了二次元的海贼王世界,江一川突然觉得自己真是2!带着深深的遗憾,江一川决定重新开始,于是化名为丹·杰乐思,要在海贼王世界里叱咤风云,纵横四海!嗯,先定一个小目标:升到60级,赚够60亿!当海贼?滚,不做贼!当海军?滚,不为奴!当义军?滚,不当灰!想怎样?额,不知道!(欲想了解悲催男江一川,请看前传《穿越之末世挽歌》)
  • 时光与你共缠绵

    时光与你共缠绵

    三年夫妻,爱他如初,却被他亲手送入监狱。“你不再是我简陵川的妻子。”她想求他回眸,却只得来绝情答案。沈君妍敛起所有软弱,决心对他和陷害她的人予以有力还击,男人的态度却悄然改变。“你只能是我的女人。”“死又如何,只要你在身旁,阿鼻地狱又算什么。”与他同经生死之后她却开始惶然,爱与恨,她应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残王,扶老身起来

    残王,扶老身起来

    明侨的穿越就是个悲剧,成了八十岁的老人不说,还带了一个坑爹的神厨系统,让她嫁给了一个双腿残疾的王爷。做任务就能返老还童?貌美如花?前期年下小狼狗,后期郎才女貌天下无双!八十岁的王妃,才不老!
  • 白骨精养成记

    白骨精养成记

    职场上求生存,办公室里争名利,金融危机下愈加残酷的生存考验中的职场男女,竞争与合作,对手与友谊,成功与失败,挑战与机遇……这是我的一段职业生涯的真实记叙,这是把一个普通职员养成“白骨精”的真实历程……“我肯定也很渴望能够成为一个在职场上获得成功、拥有炫目光环的女人,所以我也每天都在期待着能够突如其来地得到一次机会,让我崭露头角、异军突起……但是职场就是一座原始森林,每一步都是陷阱和猛兽,只要想迈一步,就会遇到风险,只有畏缩不前一动不动才是最安全的,却也是最没有活力的。所以,必须冒险!”
  • 快穿逆袭:女配,快上车

    快穿逆袭:女配,快上车

    每一本小说里总有那么一个恶毒无脑的反派女配来称托男女主人艰不拆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而纪蔓蔓就是其中一位,然而某一天,小世界出现了大bug,纪蔓蔓跳脱出了小说世界,幕后的主神大人为了补偿她,毅然决然的把逆袭反派女配的任务交给了她,从此以后,纪蔓蔓走上了迎娶白富美(男)逆袭人生的巅峰……啊呸!其实就是一位被主神坑了的小可怜抱着自家时不时犯蠢的系统战战兢兢完成任务顺便撩男神的故事~(ps:1V1双处,甜宠)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波旁之主

    波旁之主

    一场法国大革命让波旁王朝走上终结。一个拥有波旁家族血脉的重生者,继承太阳王路易十四遗志,誓要重回欧洲之巅,历史开始进入一个拐角。
  • 一城春弄

    一城春弄

    墨城城主即墨彦病逝,皇帝欢天喜地遣心腹即墨无白去接手墨城,收复这个蠢蠢欲动要独立的城池。没想到半路杀出个代城主师雨,即墨彦的养女,即墨无白的“姑姑”。即墨无白看着眼前这个风华绝代,正值妙龄的“姑姑”,他想着还不如让皇帝收进后宫一了百了。姑侄俩斗智斗勇,为了墨城寸步不让。两颗心在勾心斗角中越走越近,却都因为有不能退让的原则,相爱相杀。直到墨城遭到外敌侵略和小人觊觎,两人才冰释前嫌,合力保护这座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的城池。最终他们是否能保住墨城?在无法调和的阵营矛盾下,他们的爱情将何去何从?
  • 我有四个巨星前任

    我有四个巨星前任

    你试过成为那样一个男人的女友吗?全世界有上千万的男人和女人深爱着他,每周都有无数人为他尖叫,嘶吼,哭泣,彷徨?我试过,并且这样的男友我曾有四个.是的,曾经。他们都是我的前男友。大致上这应该是一个各种温柔娴淑对自己男人百依百顺,为了自己的汉子放弃学业和工作的妹子接连被四任男友甩,然后发现自我战胜自我最终把四任前男友全都干翻的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