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8100000066

第66章 陈建《学通辨》对朱子学的阐扬(1)

自阳明崛起浙中,门人弟子遍天下,王学蔚为一时潮流,大有掩蔽朱子学之势。其间有服膺朱子学者,起而为朱学鸣,陈建就是其中最坚决、最激烈的一个。

陈建(1497—1567)字廷肇,号清澜,广东东莞人。自幼笃学,年二十三补邑弟子员。嘉靖七年中举人,两次会试皆中副榜。年三十六,选授福建侯官县教谕。七年后升江西临江府学教授。其间受聘主考江西、广西、湖广、云南乡试。不意仕进,有引者皆力辞。年四十八,以母老请归乡,于城北构草堂读书著述其中,后二十年,母卒,遂隐居不出。

陈建在福建时曾与督学潘璜论朱陆异同,作《朱陆编》。任临江府学教授期间辑《周子全书》、《程氏遗书类编》。辞官归家后,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及与陆氏兄弟往来书信反复比勘,并修改前《朱陆编》,厘为前、后、续、终四编,共十二卷,名《学蔀通辨》。关于著《学蔀通辨》的命意,陈建在此书总序中说:

《易》曰:“丰其蔀,日中见斗。”深言掩蔽之害也。夫佛学近似惑人,其为蔀已非一日。有宋象山陆氏者出,假其似以乱吾家之真,援儒言以掩佛学之实。于是改头换面,阳儒阴释之蔀炽矣。幸而朱子生同于时,深察其弊而终身力排之,其言昭如也。不意近世一种造为早晚之说,乃谓朱子初年所见未定,误疑象山,而晚年始悔悟,而与象山合。……自此说既成,后人不暇复考,一切据信,而不知其颠倒早晚,矫诬朱子以弥缝陆学也。其为蔀益以甚矣。建为此惧,乃窃不自揆,慨然发愤,究心通辨,专明一实以抉三蔀。

这里的“蔀”,指掩蔽正学者。所谓“三蔀”,一为佛学,二为陆九渊之学,三为朱陆早异晚同之说。《学蔀通辨》分四编,前编明朱陆早同晚异,后编斥陆九渊阳儒阴释,续编抨击佛学,终编申明朱子学以明己学之归向。全书处处斥佛学、斥陆王,辩论意味甚为浓重。

一朱陆早同晚异

朱陆之辩为理学一大公案。朱熹身后至清末,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代不乏人。自南宋起就有主张调和朱陆者,如袁桷谓朱陆生同时,仕同朝,他们的争论,属于朋友之间的切磋。又如鄱阳汤汉,力辩二家之同。汤汉门人程绍开,建道一书院,讲朱陆之学于其中。程绍开的弟子吴澄,学本朱熹,兼宗陆九渊,主张折中朱陆。元明参与争论诸家多区分朱陆早岁晚岁学术上的差异,大多主早异晚同之说。如赵汸《对江右六君子策》中就主此意。程敏政《道一编》分朱陆异同为三阶段:始若冰炭相反,中则疑信相半,终则互相依倚。王阳明有《朱子晚年定论》,取朱子《文集》中字句有合于陆九渊之意者,论证朱陆早异晚同。清代孙承泽著《考证晚年定论》,谓朱子四十五岁以后,无一言合于陆象山,亦无一言涉于自悔。李穆堂针对《学蔀通辨》作《朱子晚年全论》,取朱子书信三百余封,“但见书中有一心字,有一涵养字,有一静坐收敛等字,便谓之同于陆氏,不顾上下之文理,前后之语气”(夏炘:《与詹小涧茂才论〈朱子晚年全论〉书》)。其为陆学争门户之意甚为明显。同时之宗朱子学者王懋竑作《朱子年谱》,其中涉及朱陆异同之辩。但王懋竑此书不专为辩朱陆异同,而是对朱熹一生言行加以考论订正。王懋竑之后,夏炘之《述朱质疑》,对王懋竑书有所补正,但不满陈建《学蔀通辨》谓朱熹“四十岁之前合于禅陆”之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朱陆之争是个延续数百年的学术问题,许多学者对之倾注大量心力,但其中不乏门户之争。

陈建写《学蔀通辨》的直接诱因是赵汸、程敏政、王阳明之书。此三人皆主朱陆早异晚同,陈建则反其道而行,专论证朱陆早同晚异。但他的论证多就其一点,不及其余。如他举陆九渊少时读书至“宇宙”二字,忽大省悟,援笔书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曰:“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认为陆九渊的学术乃至作略皆“禅宗顿悟之机”。而朱熹早年出入释老,禅学对他影响很大,朱熹后来曾多次追述,如:

熹自少愚钝,事事不能及人,顾尝侧闻先生君子之余教,粗知有志于学,而求之不得其术。盖舍近求远,处下窥高,驰心空妙之域者二十余年,比乃困而自悔。(《答薛士龙书》)

旧来多以佛老之似乱孔孟之真,故每有过高之病,近年方觉其非而亦未能尽革。(《答许顺之书》)

熹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矣。(《答汪尚书书》)

陈建认为,以上足证朱熹早年学禅,所得非浅,至中年始觉其非而返归儒家,与陆九渊早年悟宇宙即是吾心,同样是被禅学浸染。故朱陆早年所学相同。

他又据朱熹关于心的议论,认为朱熹早年专说求心见心,与陆九渊相合。如二十九岁所作《存斋记》:“人之所以位天地之中而为万物之灵者,心而已矣。然心之为体不可以闻见得,不可以思虑求。”三十九岁所作《答何叔京》:“向来妄论持敬之说,亦不自记其云何。但因其良心发现之微,猛省提撕,使心不昧,则是做功夫底本领。本领既立,自然下学而上达矣。”《答何叔京》另一书:“博观之教,此理甚明,何疑之有。若使道可以多闻博观而得,则世之知道者为不少矣。熹近日因事方少有省发处。”陈建征引朱熹这些书信的目的是要证明,朱熹虽早年陷溺禅学,专务求心,但中年觉其非而绝去。陆九渊则持守心学不变。于中亦可见朱陆早同晚异。

朱熹早年确曾学禅,其《文集》、《语类》中追述甚多。但当时学禅是扩大眼界,寻求新的思维方式的助缘,此不可讳亦不必讳。这里所要指出的是,陈建辨析朱陆,尽可按朱陆一生事迹和学术思想比较二人学术内涵、精神气质,甚至行事作略上的种种异同,不必为驳王阳明“早异晚同”之说而特揭“早同晚异”。实际上,朱熹与陆九渊早晚岁皆不同。朱熹的学术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程,陆九渊亦然。二人皆持守己说,不肯折节屈从。朱陆在学术趋向上,在思想根据上,在气质偏向上皆不同。陆九渊早年非禅学,朱熹早年亦非禅学。陆九渊“发明本心”、“先立其大”本于《孟子》,“尊德性”出于《中庸》,剥落物欲是宋明理学的一般修养方法。此皆不能证其早年为禅学。即使陆九渊少时悟“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亦不必为禅悟。学贵悟,尤其中国哲学,重视对宇宙人生根本道理的体悟、觉解,悟不是禅学专有的方法。许多哲学家的重要思想、重要命题皆来自悟,所谓“一番觉悟一番新”。一见“悟”字即断为禅,对“禅悟”持贬抑态度,这是没有道理的。

陈建论述朱陆早同的另一理由是朱陆早年皆“捐书绝学而苦觅心”。这一点能否作为朱陆早同的证据也是成问题的。《存斋记》中朱熹确曾说人为万物之灵者心而已,但这并不能作为朱熹专觅心的证据。人区别于禽兽主要在其有思维,这本来是一般常识,也是古来贤哲常说的道理。至若陈建所举“良心发现之微,猛省提撕,使心不昧”,更不能作为朱熹专觅心因而与陆九渊早同的证据。因为这是《孟子》第一义,而孟子是理学心学共同尊奉的儒学大师。朱陆的不同绝不在是否承认“良心发现”为修养方法这一点上。不认为道从多闻多见就可得到,这一点也不能作为朱熹早年专觅心的理由。朱熹尊德性道问学并重,他的修养要领是程颐所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涵养用敬即尊德性,进学致知即道问学,不过朱熹将二者平行并列,还没有后来王阳明那样以致良知统率涵养致知。朱熹主下学而上达,由格物穷理豁然贯通而得一贯之旨,非如陆九渊指斥、后世浅学者所狭隘地理解的那样:朱熹仅主道问学。另外宋明理学所说的“道”指宇宙根本原理,既是事物的一般法则,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伦理法则。

朱熹主张由格物致知入手而求道,但并不认为道仅靠多闻多识、泛观博览而得。其中体验、觉解、比拟、贯通,是由格物所得的具体物理向宇宙伦理法则转换提升的关键的、不可或缺的步骤。所以朱熹认为道不由多闻博观而得,并不能作为朱陆早同晚异的理由。陈建指出上引书信皆朱熹四十一岁以前所写,以此驳斥程敏政“朱子晚年深悔其支离之失而有昧于陆子之言”及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所谓“朱子晚岁大悟旧说之非,痛悔极艾”等语则可,以此证明朱陆“早同”则不可。

陈建证明朱陆早同晚异的第二个论点是,朱熹中年方认识陆九渊,其说多去短集长、疑信相半之言,晚年始觉其弊而攻之。陈建谓朱熹一生有“二关”、“三节”、“三实”。所谓“二关”,一为“逃禅返正关”,指朱熹早年泛滥于禅学,见李侗之后方返归儒家正学。所以朱熹“浸淫禅学”也深,其识禅学之弊也确,即入室操戈之意。二为“朱陆始同终异关”,指朱陆早岁学问趋向宗旨同而晚岁异。所谓“三节”,指朱熹早年驰心于禅学,中年深喜陆九渊,晚年排斥禅学陆学。所谓“三实”,指朱子晚年排斥禅学、排斥陆学、发明正学确实无疑。“学者察此二关三节三实,无丰蔀之患矣。”(《学蔀通辨》前编中第12页)

陈建之二关三节三实,其实是一个意思,即朱熹早年学禅,返归儒家后排击禅学陆学,发明孔孟正学。以此笼统说朱熹,也未为不可。但以朱子早年学禅为朱陆“早同”的根据,则大误。说朱子中年方识象山,此亦自明的事实。但说朱熹“中岁私嗜象山,晚岁排斥禅学陆学”,则为大误。事实上,朱熹见陆九渊之前,先闻其学问趋向,已断其为禅学。如淳熙元年(1174)朱熹四十五岁时致吕子约书中已有“陆子静之贤闻之盖久,然似闻有脱略文字、直趋本根之意,不知其与《中庸》学问思辨然后笃行之旨又如何耳”。又有答吕子约另一书亦说:“近闻陆子静言论风旨之一二,全是禅学,但变其名号耳。竞相祖习,恐误后生。恨不识之,不得深扣其说,因献所疑也。然恐其说方行,亦未必肯听此老生常谈,徒窃忧叹而已。”此二书陈建采入《学蔀通辨》前编,以证朱熹中年方识象山。但实际上此中透露的消息是,朱熹未见陆九渊,已断其为禅,非“疑信相半”,更非“晚年始觉其弊而攻之”,亦无“私嗜象山”之意。朱熹此时怀忧虑之心,并想与陆九渊质疑,此亦朱陆鹅湖相见的原因之一。初见陆九渊时,朱熹年已四十六岁,上距任同安主簿时往见李侗而确立学问大旨已二十二年。朱熹己丑之悟后,思想已成熟,其代表作《四书或问》、《四书集注》已基本完成,后来只是在字句上的修饰增删。代表其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太极图说解》、《西铭解义》等都已完成。以后虽然在枝节问题上有改变或发展,但其学问的各项基本点都已确立,一直到逝世,也没有根本的改变。朱熹对于陆九渊之学,一直持批评态度。有时为防止矛盾激化和继续保持彼此间的友谊,也有一些调停两可之语,但这不代表朱熹真正的思想和一贯的态度。朱熹对陆九渊“操持谨质,表里不二”亦有推挹之语,但远逊于其友吕祖谦对陆九渊的褒崇。他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为诸生讲《论语》一节,并将讲义刻石,亦只表示他赞赏陆九渊此次演讲,并不表示他同意陆九渊的根本主张、学问趋向。至于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采辑朱子书信中“涉于自悔”语,皆朱熹自纠其书本上用力太多、践履上不足之意,丝毫不意味朱熹同意陆九渊的学问主张,更不意味朱熹从自己所持守的地方退却而折向心学。故陈建说朱熹中年“私嗜象山”,其为无稽语甚明。

关于朱陆之辩的全过程,学界已有基本可信的研究结论。鹅湖之会,第一天因陆九渊兄弟作诗意涉讥讽,两人不欢而散,后两天亦因彼此尖锐对立且不欲退让迁就,故亦未有实质性进展。此后朱熹与陆九渊之兄陆九龄晤面于信州铅山,彼此谈论虽未尽合,但陆九龄“每谈事必以《论语》为证”,已多讲践履实行,非如陆九渊劈头即为笼罩、过高之语。陆九龄并赞美朱熹的《中庸解》。铅山之会,气氛较融洽,远非鹅湖之会剑拔弩张。铅山晤后一年,陆九龄即逝世,朱熹闻讣,伤惋久之,并有祭文述二人交谊。朱熹与陆九渊南康相会,是因陆九渊请朱熹为陆九龄写墓志铭,朱熹请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于白鹿洞书院,二人关于彼此学问趋向的争论未有展开,只略约提到即止。朱熹对此次相会亦只说“子静旧日规模终在”,“合下有些禅底意思,又是主张太过”。陈建所谓朱熹对陆学“去短集长,疑信相半”,此语甚不确。朱熹于淳熙七年答吴茂实书中有曰:

陆子寿兄弟近日议论与前大不同,却方要理会讲学。其徒有曹立之、万正淳者来相见,气象皆尽好。却是先于性情持守上用力,此意自好。但不合主张太过,又要得省发觉悟,故流于怪异耳。若去其所短,集其所长,自不害入德之门也。(《与吴茂实一》,《朱子文集》卷四十四)

然此书明言要陆学之徒去其所短集其所长,并非说己学对于陆学要去短集长。要陆学之徒集长者,集“性情持守上用力”之长;去其所短者,去其“主张太过,省发觉悟,流于怪异”之短。朱熹此信明寓箴规劝诫之意,非调停两家之说。淳熙十三年朱熹答诸葛诚之书中确有“兼取二家之长”之语,但此书为朱陆二派门下因曹立之墓表激起旧怨,双方态度激愤,朱熹为抑此激愤而劝诫同志,书云:

示喻竞辩之端,三复惘然。愚意比来深欲劝同志者兼取二家之长,不可轻相诋訾。就有未合,亦且置勿论,而姑勉力于吾之所急。不谓乃以曹表之故,反有所激。……子静平日所以自任,正欲身率学者一于天理而不以一毫人欲杂于其间,恐决不至如贤者之所疑也。义理天下之公,而人之所见有未能尽同者,正当虚心平气,相与熟讲而徐究之,以归于是,乃是吾党之责。而向来讲论之际,见诸贤往往皆有立我自是之意,厉色忿词,如对仇敌,无复少长之节,礼逊之容。盖尝窃笑,以为正使真正仇敌,亦何至于此!(《朱子文集》卷五十四)

陈建在引此书后评案说:

朱子因门人竞辩之过,故作此书以解之。“平日自任……”之云,盖如象山之意而言,犹是中年疑信相半之说也。或乃指此为朱子晚年尊陆之证,误矣。(《学蔀通辨》前编中第8页)

谓此书不能作朱子晚年尊陆之证,其说甚是。但从此书中朱熹赞扬象山“身率学者一于天理而不以一毫人欲之私杂于其间”,并批评门徒对陆学的过激态度二事上得出结论说朱熹对陆九渊“中年疑信相半”,却是不能成立的。朱熹对陆九渊本无“中年疑信相半”之事,终其一生对陆学攻击甚力。并且朱熹的攻击,多集中于陆学之功夫论方面,即陆九渊不大讲读书穷理,以发明本心为全部功夫这个方面。但陆学亦理学中的一派,理学中总的方面,如强调道德修养,以孔孟之教为行事立身的准则,宇宙基本原理与伦理原则一而不二,以存天理、去人欲为修养基本内容等,二家本无不同。不同者,在修养途径、功夫次序。所以朱熹对陆九渊之学决不会在所有方面皆加以攻击,他对陆学中符合理学基本原则的地方亦必有褒扬赞许之语。据这类话语即说朱熹对陆学“疑信相半”是轻率和片面的。

同类推荐
  • 人生十修

    人生十修

    本书中,星云大师鼎立推荐了佛家的十修偈语,大师就普通大众所关心的财富、教育、健康、家庭、成功等人生课题展开的的真理和智慧。书中,作者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地引领读者亲炙大师真诚与慈悲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注,而透过本书精辟而又易于为普通人接受和理解的分析,又可提供给现代人更宏观的视野以及更深层的省思。
  •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致敬叔本华!青年尼采的自勉之书。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导读,带你走近真实尼采。直击现代社会种种弊病,犀利精准,令人警醒。本书是尼采所写系列论文《不合时宜的考察》(共四篇)的第三篇,原题为《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写作此书时,尼采30岁,哲学之路刚刚起步,但已阻碍重重。他以叔本华为范例,阐述了自己对哲学与人生、时代的关系的思考;但更多是他作为一个青年哲学家的思考和自勉,既充满青年的激情,又贯穿成熟的思考,启发一代代寻找人生意义的年轻人。
  • 大家小书·译馆:陀思妥耶夫斯基

    大家小书·译馆: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书系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名作。本书主体部分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本书是两位伟大作家的一次隔代的心灵交流,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健康的心智生活。纪德关于陀氏的这些论述带有浓厚的法国阅读经验,早已被公认为是研究陀思妥耶犬斯基的珍贵文献。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涵盖了中国人处世哲学的方方面面,如果能读透这一本书,那么便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够让自己在这纷繁多变的世界里从多个方面感悟、体谅、修行,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 无言之美

    无言之美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引起我们的审美经验呢?在朱先生看来,毫无疑问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确,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也可以被看成其他的样子,比如,在收藏商眼中是财富,在搬运工眼中是重物,在匆匆忙忙、大声喧哗的美国游客眼中是到此一游的标志。但是,同其他事物相比,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倾向于被看成美的形象,它主动吁请人们把它看成形象,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强烈感染力甚至强迫人们将它看成形象。这并不表明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或美,但艺术作品最容易成为艺术和美,这就是朱光潜美学系统中的艺术作品同一般物的区别。
热门推荐
  • 美漫世界阴影轨迹

    美漫世界阴影轨迹

    梅林从命运的轻响中苏醒,他看到这新世界:钢铁尚未觉醒,神域荣光飘扬。寒冷冰川中,上帝的义人孤独守望。遗孤还在流浪,孩子仍未归乡。汹涌海潮上,海渊的女王难诉离殇。暴徒追亡逐北,火种保存希望。渺渺群星外,数据的灵魂茫然打量。王者依然沉睡,泰坦神话消亡。未知世界下,异域的黑暗悄声隐藏。交错无序的故事中,他能否看清未来?忠诚的阴影,在火焰下消亡。重燃的火焰,在阴影中点亮。这是诸神的游戏,是黑夜的故事,是梅林的人生,亦是阴影的传奇。新书:《左道江湖》已经上传,欢迎兄弟们收藏阅读。
  • 异常者求生录

    异常者求生录

    莫非与在获得超能力之后,一直以为只要他变强,就能成为人上人。异常者就像是垃圾一样被清理,很不幸拥有并非自己后天修炼而来的力量的人就是异常者,莫非与只想活下去!!!!!
  • 灵焰之主

    灵焰之主

    在一个以灵焰为主的世界中,荆涯开启了游戏系统,升阶瓶颈?不存在的!法宝武器?我有系统商城!美女...咳,这个还真没有。
  • 极品都市仙尊

    极品都市仙尊

    【网站合作作品】一个穷的连房租都交不起的落魄小民工,却更衰的出了车祸。但是天有福将,在这场车祸中他竟然意外得到了天地玄黄无极体,成为天纵奇才。都市、仙界、神界、虚无界,任我逍遥。主角在得到异能之后,入修真界狂妄天下。八千横里,我自笑刀自傲又如何?天地万物法则惟我傲视!且看强大少年如何称霸天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这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终于最后完稿了。跨越了三度寒暑、数易其稿的历程,当画上本书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们的心情是难以言说的,既有一些欣慰,更有许多遗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实在还有太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有些应当深入探究的问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有些章节风格上难以完全统一。但是,这本书的问世,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的一次努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这本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设计、分工写作、统一定稿的产物。
  • 虐弑纪

    虐弑纪

    芸芸众生下,我就好像被神所抛弃的尘。我叫辛尘,作为学生的我因为三年来的梦而使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上散落的碎屑,玻璃渣与血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色调。曾被当做梦境的世界成为了现实,利爪、重锤、刀锋……都如同镜花水月般接踵而至,我要活下去并且找出这场阴谋的真相。谜底,宛若死亡之花般悄然绽放……
  • 我经历的车祸

    我经历的车祸

    2019年,下班回家路上发生一场车祸,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我在其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 和领导沟通的艺术

    和领导沟通的艺术

    在职场中,那些拥有好口才、会说话的人总能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而那些不懂口才和语言技巧的人,时常会引起领导和同事们的反感,甚至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 我靠着三无虏获校草的芳心

    我靠着三无虏获校草的芳心

    “何恺,请你收下这封情书”。方时黎从这个时候开始没皮没脸的缠着自己的偶像。本想着他不答应,改口说是一个大冒险的玩笑来当借口,没想到却因为那次表白的机会让他们越靠越近。时光荏苒,高中时间过去了,乐队也逐渐发展。方时黎不会一直喜欢何恺———何恺也不会一直为方时黎而着迷———
  • 木之申

    木之申

    化学方程式:上课+你的微笑=烧心实现现象:期间放出的大量的热,并伴随着不时的剧痛。喜欢是一种物理反应,里面夹杂着理智,而爱是一种化学反应,由盲目做催化剂。没有木舒生就没有他申京墨。她是他的学生,他是她的老师。“你知道6HF+SiO2=H2SiF6+2H2O是什么意思吗”申京墨就这样静静地看着木舒生。“什么”“你是氢氟酸,而我是二氧化硅,我愿溶入你的骨血,好比二氧化硅在常温下独溶于氢氟酸,只此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