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2400000008

第8章 康有为与理学的交涉(6)

综合这两书中的内容,可以断言,康有为论性其实是以董仲舒为归,因此他说:“董子为嫡传孔门之学,其论性之精,得自孔子。”(《康有为全集》第一集,330页。)朱一新的信中一开始也有“今君论性以荀、董为归”的话,可见在两人的彻夜剧谈中康有为对荀、董的维护和尊崇。(参见上书,331页。)不过,在此我们亦不应过分夸大康有为与宋儒论性的差别,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的差异并不是实质性的,而是主要集中在对“性”这个字的涵义的理解上,即是否以“性者生之质”的训诂作为理解“性”的涵义的主要根据。如果认为“性者生之质”是对性的涵义的恰当理解,那么,性乃是以气质言,就不能说人性皆善。而“就气质之性而言不能说人性皆善”这一点恰恰是坚持性善论的宋儒所赞成的,因为宋儒首先根据孟子“谓命不谓性”的说法将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区分开来,然后才引出人性皆善的思想,质言之,宋儒所谓性善乃是专就天命之性而言的。康有为遵循“性者生之质”的训诂专就气质论性,但不能忽略的是,他又非常强调作为人的灵魂的天命之德。质言之,康有为是在天命之德与气质之性之间作出了区分,而这一区分基本上相当于宋儒对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万木草堂口说》中有很多处记载了康有为论性之言,可以代表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时期对性的看法。对于性的涵义,康有为认为董仲舒的看法最为的当:“董子言生之谓性,是铁板注脚。”(《康有为全集》第二集,184页。)“《孝经纬》、《繁露》皆言‘性者,生之质也’,言性以董子为至。”(同上书,173页。)在此基础上,康有为提出,《中庸》并不持性善论,而是持性三品论,持性善论的孟子和持性恶论的荀子则是各自发挥了《中庸》的一面:“《中庸》‘天命之谓性’三句,若子思既有性善之说,则必无‘修道之谓教’语,此性字乃是人之质也,方为确诂。”(同上书,169页。)“‘修道之谓教’,圣人以道教人也,荀子所谓‘其善者,伪也’,即此义。”(同上书,173页。)“自诚明,谓之性,性善也。自明诚,谓之教,性恶也。尧舜性之,汤武身之。可知孟子已有性善、性恶两说。”(同上书,166页。)“荀子发挥‘自明诚’,孟子发挥‘自诚明’,昌黎性有三等,亦从此出。”(同上书,173页。)“孟子言性善,是天下有生知安行无困勉也。荀子言恶,是天下有困勉无生知安行也。《中庸》分三等人言,最的。”(同上书,175页。)因此,他的核心观点是,“性字、善字要分开讲”(《康有为全集》第二集,203页。),“性未有善恶”(同上书,166页。有时他也说性有善有恶,就是说,他对性无善无恶与性有善有恶的观点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此外,他也以性未有善恶的观点批评明儒的“满街皆是圣人”说:“王阳明、罗念庵谓‘满街皆是圣人’,以为人性本善,此非也,谓之觉人可也。”(《康有为全集》第二集,204页))。在万木草堂讲学时期的康有为对荀子的评价高于孟子——如前所述,与这一点相对应的是他对朱子的评价高于陆九渊,也体现在对性的问题的看法上,但理由主要是说荀子的性恶论更合乎实情:“孟子言性善、扩充,不须学问。荀子言性恶,专教人变化气质、勉强学问,论说多勉强学问工夫。天下惟中人多,可知荀学可重。”(同上书,182页。)“天下人有善有恶,然性恶多而善少,则荀子之言长而孟子短也,然皆有为而言也。”(同上书,184页。)“孟子传孔子之学粗,荀子传孔子之学精。孟子言扩充,大指要直指本心。荀子则条理多。”(同上书,184页。)康有为对孟、荀性善、性恶论各执《中庸》之一面的这个评价最终折衷于《白虎通》以性制情、以魂制魄的观点:“荀子言性以魄言之,孟子言性以魂言之,皆不能备。《白虎通》言之甚精。学者能以魂制魄,君子也。若以魄夺魂,小人也。”(同上书,186页。)康有为也立足他的基本接近汉儒的立场明确批评了宋明儒的性论:“孟子言性善,特为当时说法,宋儒不过拘守之耳。”(同上书,169页。)“宋儒言学,必本于性,出孟、荀。朱子言‘性即理也’,说本程子《四朝见闻录》,其弟子刘静春已讯之。性确有天理,如林木之有文理,然《中庸》言‘率性’之谓,王充《论衡》‘率,勉也’,自不能以善说性。古人多言道,宋人多言理,但以理为性不可。董子言性,为中人言之也,故孟子言‘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不尽言性善。性善之说,行权也,后世陆、王主张此说,但专用遁法耳。”(《康有为全集》第二集,174页。)他又解释孟子性善之说何以大行于宋儒,而荀子性恶之说何以失运二千年:“孟子性善之说,所以大行于宋儒者,皆由佛氏之故。盖宋儒佛学大行,专言即心即佛,与孟子性善暗合,乃反求之儒家,得性善之说,乃极力发明之。又得《中庸》‘天命谓性’,故亦极尊《中庸》。然既以性善立说,则性恶必在所攻,此孟子所以得运二千年,荀子所以失运二千年也。然宋儒言变化气质,已不能出荀子范围,此则宋儒之蔽也。”(同上书,181页。)宋明儒学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关于如何理解格物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康有为不取朱子的理解,而是认同司马光的理解,并发挥《乐记》、《孟子》的相关思想以成一说:“格,扞格也;物,外物也。言为学之始,首在扞格外物也。《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至,而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中,天理灭也。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也。’《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斯为大人而已。’《大学》为大人之学。大人在不为物所引夺,非扞格外物而何?”(康有为:《长兴学记》,见《康有为全集》第一集,342~343页。关于“物”何以解为“外物”,康有为说:“孟子、荀子、管子皆以心物对举,可知物指外物。”(《康有为全集》第二集,246页)又说:“西汉以前无不作‘外物’解。”(同上书,300页)对格物的这个理解更早地见诸《教学通义》之“大学第六(下)”,除了详细说明应当以司马光的“扞格外物”解“格物”外,康有为还提出朱子以“穷理”解“格物”有三个不可解之处,且对朱子的批评着意于他“不知周学、孔学之殊,误以《大学》当周制之大学,昧于古者分官之义,乃误以后世读书穷理当之”(《康有为全集》第一集,32~33页)。)究其实质,康有为对格物的理解是与王阳明的理解比较接近的,此义他亦曾明言:“孔武仲、司马温公皆当‘扞格外物’解,此解见《乐记》,甚是。阳明又当‘正’解,与‘扞格’颇近。甘泉曰:‘格,量也。’”“朱子泥于致知之故,因误解格物。”(康有为:《南海师承记》,见《康有为全集》第二集,246页。)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在宋明儒那里,义理解释和德行工夫是紧密相关的,义理解释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关联于德行工夫上的差异,那么,康有为在德行工夫上多从宋明儒之说而在义理解释上又与宋明儒有较大的不同,这是如何可能的呢?前已述及,康有为对性的问题的理解最终折衷于《白虎通》的性情论和魂魄论。可以说这个看法康有为终生未变。康有为对性的问题的最明确、最清晰的正面表述见诸《孟子微》中的两段话。其一曰:“性者,人之灵明,禀受于天,有所自来,有所自去。《礼》曰:‘体魄则降,知气在上。’又曰:‘魂气则无不之。’故不随身之生死而变灭。或称‘明德’,又曰‘德性’,精言之谓‘神明’,粗言之谓‘魂灵’,其实一事也。”(《康有为全集》第五集,423页。)其二曰:“‘天’则又名‘天性’。《中庸》曰‘德性’,又曰‘明德’。《传》谓‘人既生魄,阳曰魂,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孔子所谓‘魂气则无不知’,又曰‘知气在上’。《易》所谓‘知气游魂’。但有精粗之殊,故有神明精爽之气之别。其曰‘体魄在降,知气在上’,是不随体魄而化,无死生之可言,亦不因父母而始有,善养之可历万化而无尽也。但视所养之浅深厚薄,及偏倚如何,以为生生之现受,要人皆有之。《尧典》所谓‘明其峻德’,《大学》之贵‘明其明德’,《中庸》之贵‘尊其德性’,《诗》所谓‘予怀明德’,孟子之言养性,扩充此物此志也。”(《康有为全集》第五集,426页。)其中颇可注意的一是康有为以德、性为同一,二是康有为认为德性即灵魂,三是康有为认为这个德性灵魂无死生,就是说是不朽的。由此我们可以明了康有为何以能够在德行工夫上追随宋明儒而在义理解释上又认同汉儒。以性为人之灵明的思想一方面不一定需要理作为宇宙论的基础,另一方面又直接成为工夫论的基础。如果要概括一下的话,我们可以把康有为的儒学称为性灵儒学,其与宋明儒学的渊源从其德行工夫上看得很清楚,其与汉代儒学的渊源则从其义理解释上看得很清楚。这实际上也表明,性灵儒学是一个可以涵盖汉、宋的进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1901—1902年间,康有为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分别作了注解。(《全集》中只有《中庸注》(1901年)、《孟子微》(1901年)和《论语注》(1902年后),《大学注》不见于《全集》。《全集》第六集仅存一篇《大学注序》,自署光绪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8月)作于印度大吉岭。)于是,有必要考虑从康有为对这四部书的注解看待他与理学的关系,毕竟,理学是以这四部书为核心经典的。康有为注解这四部书的主要意图是为了说明这四部书与公羊家的思想是同条共贯,其意旨有类于刘逢禄的《论语述何》,当然这其中被特别阐发的是他研读公羊学所获得的三世说。《我史》记载他在光绪十九年(1893)三十六岁时曾写过《〈孟子〉为公羊学考》、《〈论语〉为公羊学考》的文章,显然这些都是他后来注解《孟子》和《论语》的思想基础。(参见《康有为全集》第五集,82页。《全集》第二集有一篇《孟子公羊同义证传序》(1896年),亦可见其思想主旨。)不过,虽然康有为的注解不是为了阐发宋明儒所从中阐发出来的主要与心性问题相关的义理,但其中还是涉及不少与心性问题相关的义理。简而言之,康有为对于心性问题的看法与早期仍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即仍以汉儒之说为基调,但变化也是明显的,最重要的一点表现在他对孟子的重新评价上。前已述及,在万木草堂讲学时期,康有为对孟子的评价低于荀子。但在《孟子微》中,康有为对孟子和荀子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差异,以孔教之有孟子,“若佛教之有龙树,基督教之有保罗”,认为孟子“得孔子之本”而荀子“得孔子之粗末”。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后来的他明确地将三世说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思想贯彻到对孟子和荀子的理解中:“荀卿传《礼》,孟子传《诗》、《书》及《春秋》。《礼》者,防检于外,行于当时,故仅有小康、据乱世之制,而大同以时未可,盖难言之。《春秋》本仁,上本天心,下该人事,故兼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之制。子游受孔子大同之道,传之子思。而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深得孔子《春秋》之学而神明之。故论人性则主善而本仁,始于孝弟,终于推民物。论修学则养气而知言,始于资深逢源,终于塞天地。论法治则本于不忍人之仁,推心于亲亲、仁民、爱物,法乎尧、舜之平世,盖有本于内,专重廓充,恃源以往,浩然旁沛潏汗,若决江河,波涛澜汗,传平世大同之仁道,得孔子之本者也。其视礼制之末,防检之严,盖于大道稍轻,故寡言之。盖礼以防制为主,荀子传之,故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故荀子以人性为恶,而待檃栝之,传小康、据乱之道,盖得孔子之粗末者也。”(《康有为全集》第五集,411页。)这里或许有必要指出,康有为三世说的确立以及他对孟、荀评价的相应变化远早于《孟子微》的写作。一个明显的旁证是,谭嗣同在《仁学》中以二千年来之政为秦政为大盗、二千年来之学为荀学为乡愿,这种看法自然比康有为更为激进,但其脱胎于康有为的三世说这一点则不需辞费。

同类推荐
  • 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

    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

    本书在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和舍勒的感受现象学的背景下,将其新创的道德意识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和儒家心学特别是孟子的良知学说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对道德意识的三种来源即内心的、外在的和超越的起源,也即对道德本能、社会伦理和神学伦理进行了区分和描述,尤其对道德本能之所以是自然本能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分析,以回答“我们为何以及如何意识到善?”的问题。
  • 古希腊罗马讲演录

    古希腊罗马讲演录

    本书是作者2006年在西南政法大学给研究生举办的五次系列讲演的录音整理稿,尽可能地保留口头讲演的现场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非哲学专业的听众描述了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尤其着重于各个哲学家思想内在的及与其他哲学家相互的逻辑关联。本书的特点是简洁、清晰,以最短的篇幅完整地呈现出这一段哲学史丰富而复杂的内容,既便于记忆,也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哲学思想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水平,是广大西方哲学爱好者和研究生备考人员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 释“道”(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释“道”(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你想不想知道中国古典哲学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碰巧可以告诉你一点这方面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道德经》中的理念,按你的要求,我会尽量按照符合你脑中那种叫做“欧陆哲学”的论证形式来进行阐释。没错,我会借用你的记忆来向你阐述一种思想,你可以把这当成是对你已知的概念的一次重新整理。
  • 大家小书:简易哲学纲要

    大家小书:简易哲学纲要

    本书包括《哲学大纲》《美学与美育》两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简易哲学纲要》《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怎样研究哲学》《孔子之精神生活》等四文,简要介绍哲学定义、内涵、学术史与研究法等内容;第二部分收录蔡氏关于美学、美育的文章、讲义、采访记录等,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记录。
  •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本书针对目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老师在课堂上怎样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给学生,使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如何处理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怎样展现和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这些已成为许多老师经常反思的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诠释和解答。
热门推荐
  • 百川归汝

    百川归汝

    没有情感,没有自我,性别?外貌?年龄?都不知道。被判定为“失败品”的“它”,在即将销毁,险而从实验室中逃离,“它”会有怎样的故事?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是否能塑造所谓的情感。太过于理性,连一点人情味都没有,或许放在战争的年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现在……却值得掂量一下了。
  • 天下为聘:许你一世繁华

    天下为聘:许你一世繁华

    她是盛家千金,亦是风华绝代的元宣皇后,她为他脱下红装,在朝堂运筹帷幄,用纤纤玉手谱写了大夏华歌。却因他一句话,盛家满门抄斩,那个绝代佳人终是陨落。一朝重生到秦府纨绔少女秦苑夕身上,看似平静,却不想一朝真相揭开,风云莫测,天下为局,他们皆是局中人,一步错,步步错。天下人皆以为她无情,却不知她的情早已给了一人。当天下之局解开,他十里红妆,迎她入怀。他说“天下为聘,配我家夕儿刚好”后来,时常遭遇暗杀,秦苑夕:“你们羡慕我们夫妻感情直说,用不着天天刺杀”杀手:“你们太能……秀,惹起百姓众怒了。”秦苑夕:??
  • 风起涟漪

    风起涟漪

    他是命不久矣的当朝太子。她是天生痴傻的风府小姐。一场意外,魂归故里,浑浊不在,冷傲取之。“若你要这江山,我便替你金戈铁马。”“我要,唯你。”你可知,这山河人间,万家灯火,从不及你眉眼半分。有人说:“成也是你,败也是你,神也是你,魔也是你。”他却说:“你若成神,我便陪你普度众生。你若成魔,我便陪你颠倒乾坤。”“今日,许你万里红妆,护你一世安宁。”不曾想,触手可及的幸福,如泡沫般易碎。你说过,此一约既定,万山无阻,你定带我看尽世间繁华。可你为何食言?从此,我入梦十载,皆不见你。朝思,暮想,梦里相逢,不见君。春思,秋念,花落,流水叹,不见君......她入了十年梦,他寻了十年心。相逢终成陌路。“我可曾、见过你?”“不曾。”尘埃落定,洗净铅华。是谁为她,袖了双手,倾了天下?又是谁,拥得佳人,陪她并肩踏遍天涯?
  • 异界神级天帝

    异界神级天帝

    秦冲重生道异界一个废材的身上!受尽世人嘲笑!却因为体内一缕残魂改变了人生轨迹!看他如何从人生低谷一步一步走上巅峰!将众人踩在脚下!
  • 童年诡事

    童年诡事

    本书是“我”身患绝症的爷爷,即主人公李书甲所讲述的故事。十岁那年,主人公偶遇了传说中的鬼尸婆婆,她行踪诡秘、法力高深,独自住在荒野坟地之间。从认识鬼尸婆婆那天开始,主人公便遇到了以前从未想象过的诡异事件,后来,他们一同经历了一场场荒诞离奇的鬼怪之旅。在这段艰险的历程中,有一条勇猛忠诚的黑狗和一只神秘莫测的黄鼠狼时常陪伴在他们左右,以无畏的勇气和神奇的法术帮助他们度过种种难关。
  • 圆融的智慧:做个会说话的聪明人

    圆融的智慧:做个会说话的聪明人

    任何事物都是可以一分为二,就像我们的对手一样,单从一方面去看待他,无疑会把其看成眼中钉,肉中刺;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有他的存在,才会让我们有提升的动力。本书就像位智者,谆谆告诉我们,口无遮拦,无异于在危机四伏的社会横冲直撞,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因此,在适当的地方说适当的谎言,能让你少走弯路。
  • 电影世界逍遥行

    电影世界逍遥行

    一直倒霉的叶玄意外的得到了一套能够让他进入梦幻世界历练修行的幻梦系统,在《黄飞鸿》中学习武术;在《赌圣》中学习赌术、异能;在《生化危机》中与丧尸共舞;在《灵幻先生》中与九叔一起打僵尸;在《笑傲江湖》中纵横嬉戏;在《环太平洋》中驾驶机甲打怪兽;在《死神来了》中与死神斗智斗勇;在《风云》中获取长生不死还有《变形金刚》、还有《复仇者联盟》、还有《蜀山》,还有《大话西游》……无尽的梦幻世界,无尽的幻想,在层层的枷锁中解开系统的束缚,还得真我自在逍遥……PS:本书属慢热文,不喜勿入,谢谢!群号:76449097
  • 网游之道士凶猛

    网游之道士凶猛

    双主线流,没尝过的来二斤!仙侠+西幻,隐藏职业+隐藏生活职业,保你耳目一新!保鲜保甜!“GM快出来!快把周兴这个妖孽收了吧!”受害者们齐声大叫,痛哭流涕。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正常,直到“主宰系统”正式上线……纯爽文,节奏快,不断更!票多加更!打赏加更!
  • 旧梦曲

    旧梦曲

    短篇故事集已有完结小说,也有正在连载的小说,目前为止单篇小说最长30章。每个小故事之间或多或少会有一点联系,可能是人物可能是背景。
  • 达变权禅师语录

    达变权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