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1300000017

第17章 佛教的人生价值论(6)

继天台宗之后,慧能禅宗从体用角度阐发定慧关系。《坛经·定慧品》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强调定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慧能禅宗以般若智慧、明心见性为禅,宣扬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提倡单刀直入,直彻心源,见性成佛,即心是佛。后来经过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传承,禅师们更是把禅法融合在日常生活里,宣传坐住行卧、搬柴挑水、日用操作都可体现禅的生活,从而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主张。

这是对佛教传统的禅定观念的最大变革,是和印度佛教以及中国其他教派的主张大相径庭的。

禅定是人的一种身心活动,是一种由特殊实践和独特经验形成的心理生理现象。它会使一些人产生、调动和释放出人体内部的某种特异功能,从而发生种种微妙的作用,如治病和保健的医疗作用;它能改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开发智能,制止通常的思想活动,排除对现实世界的种种感受与思维,主观地摆脱世间的枷锁和桎梏,趋向于超越世间的种种追求、想象,从而获得心理的愉悦、心态的清宁、心灵的解脱,使整个身心充满清净、安宁的感觉。因此禅修在佛教徒的修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修炼禅定,久炼发功,使人的特异功能得到发挥,进入异常状态,而被视为是一种神通力,是人与神相交通获得成功的证明。由于禅定中体验到某种宁静平和的心境,而以为是得到解脱的表现和进入涅槃境界的证明。由于禅定要求摆脱一切外界客观的东西,把心理意识活动完全缩进自身的主观领域,从而导致脱离现实的非分之想,陶醉于某种特殊感觉,是很自然的事情。

3.慧学慧,即智慧,谓能通达事理,决断疑念,观达真理,断除妄惑,从而根绝无明烦恼,获得解脱。

为培养、增加佛教智慧而进修,称为“慧学”。佛教通常把智慧分为三种:(1)闻所成慧,指听闻佛法,学习五明五明:明指学问,五明即五类学问:(1)声明:声韵学和语文学;(2)工巧明:工艺、技术、历算之学;(3)医方明:医药学;(4)因明:逻辑学、认识论;(5)内明:佛学。

(1)闻所成慧,指听闻佛法,学习五明五明:明指学问,五明即五类学问:即从听闻学习所得的智慧;(2)思所成慧,依前闻所得慧而进行深思熟虑,咀嚼融会,条理贯通,是得于自己思索的智慧;(3)修所成慧,依由闻和思所得的智慧,进而修习禅定,由定生明,证悟人生和宇宙的实理,是得于证悟的智慧。由此智慧而断绝一切无明烦恼,进入涅槃境地,成就为佛。慧学的内容极其庞杂丰富,其核心就是对于人生和宇宙的“真实”的论述,也就是佛教哲学所阐述的内容。为尽量减少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内容,如七科三十七道品,组织重复,七科之间内容重叠,其他六科实际上是八正道的具体化。从方法的角度看,是突出地强调培养信徒的坚定的信仰和精勤的态度,对信徒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既有消极的防范,又作积极的引导,并采用神秘的直观,以对治一切不符合佛教的认识和思想,同时还十分重视调炼心意,以形成一种特异的心理状态。佛教的这些方法,对于树立和坚定教徒的信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佛教的七科三十七道品和三学,其要义在于道德变革,要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在于心灵的宁静,追求安息的境界。它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理想境界。应当承认,从历史发展来看,佛教重视个人的道德责任和奉献精神,主张去恶从善,约束自我利于他人,这在道德领域是有某种积极意义的,但是,佛教的善恶是以其宗教需要为标准的,佛教不能正确了解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生活,不懂得人们要摆脱苦难,不能只靠什么消灭所谓无始以来盲目求生意志所造成的业力,而是应当改造社会,应当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佛教忽视改造客观世界,强调改变主观世界,重视内心的净化,这是与其世界观以及宗教实践紧密相联系的。

(四)四摄和六度大乘佛教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志愿,认为没有广大众生的解脱,就没有个人的真正解脱,为此它提出了“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口号,相应地又将以个人修习为中心的戒、定、慧三学扩充为具有广泛社会内容的“菩萨行”——“四摄”和“六度”。

四摄,又称为“四摄法”、“四摄事”、“四事摄法”。“摄”,摄受,吸引。大乘佛教提倡以四种行为摄受众生,使众生产生亲爱之心,皈依佛教,故称。四摄是指:(1)布施摄,如众生需要财物的支援,就给他施财物,众生热爱佛法的,就给他施佛法,要根据众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去布施。(2)爱语摄,根据众生觉悟高低的不同情况,善言慰喻和开导。(3)利行摄,做有利于众生的事,行为要合乎众生的利益。(4)同事摄,与众生共同相处,共同行动,以随时对众生进行教化。四摄是主张和众生相处,从财物、言说和行动等方面给众生以利益和教化,从而使众生热爱佛法,皈依佛教。

六度,“度”是梵文Paramita(波罗蜜多)的意译。“波罗蜜多”,又译作“度彼岸”、“到彼岸”、“度无极”。“六度”,也作“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意思是使众生由生死此岸渡到涅槃彼岸的六种途径和方法。这是四摄的扩展,是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菩萨行的大纲,其具体内容是:

1.布施度:布施是指将自己的一切舍于众生,即用自己的财力、体力和智力去救济贫困者和满足求索者,是既为众生造福成智也使自己积累功德以至求得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布施通常有三种,以财物与人,称“财布施”,以说佛法度人,是“法布施”,以无畏精神救人的厄难,叫“无畏布施”。小乘佛教也讲布施,其目的在于破除个人的吝啬和贪心,以免除来世的困境,是从个人利益和解脱着眼的。大乘佛教的布施则与大慈大悲的教义相联系,用于超度众生,由此布施对象也大大超出人类的范围,扩大到飞禽走兽、虫豸鱼虾。大乘佛教十分重视布施,把布施置于六度之首。在大乘佛教的典籍中,有大量的诸如倾家荡产慷慨施财、慈悲救生、舍身喂虎,乃至太子不仅献出了自己的国家、田园和妻子,而且还自杀身亡献出自己的四肢五脏给众生的寓言故事。这种自我牺牲的道德行为,一方面体现了慷慨、勇敢和崇高,一方面也饱含了盲目、愚蠢和荒唐。佛教还宣扬向寺院和僧人布施,可以获得福,积累功德,甚至于成就正果,借以吸收社会财富,充实寺院经济。同时又从事一些社会救济活动,以收宣传教化的效果。这一些都表现了布施的多重性质和大乘佛教的复杂品格。

2.持戒度:上述五戒、八戒和十重戒等是持戒的重要内容,是极严格的戒条,但是大乘佛教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修行者必须随顺世间的杀、盗、妄、淫,才能体现真正的慈悲方便,才是契合真理。比如,对于残杀众生,使众生遭受苦逼的恶人,就应以慈悲心杀掉他,即使自己因此而堕入地狱,也毫不迟疑。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多数众生免遭惨运,一方面也是对恶人的怜悯,可以使他不再作恶从而免受更坏的果报。又如,对于巧取豪夺,非法获取财富的所有者,也必须夺走他的财富,归还原来的被夺者,以免抢夺者因享用非法得来的财富而加深罪恶,从而有利于拯救他。再如,为了使众生不受杀害、偷盗、奸淫、欺诳,为了救护众生,非妄语不可时,也不妨妄语。还有为了引导异性去恶从善,归入正途,也不妨以悲悯心与之合好。大乘佛教认为,这样的犯戒就是合理的持戒,更彻底的持戒。同时,大乘佛教也放松了对于信徒的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的约束,对于违反戒规的处置也比较灵活宽容。

3.忍辱度:忍辱是要求忠于教义和信仰,安于苦难和耻辱。大乘佛教宣扬,忍受不可忍受的事,是万福之源。它要求信徒必须有坚定的忍耐,经得起各种迫害和苦难,宁愿忍受“汤火之酷,俎醢之患”,牺牲生命,也绝不做有害于众生的事,坚守难行得行、难忍得忍的德行。大乘佛教的这种忍辱观,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美德,在一定条件下又是一种非美德。事实上,忍辱有时有利于众生,有时则不利于众生,因此,它作为一种道德行为的普遍准则,也是难以行得通的。

4.精进度:这是要求信徒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喜济众难、普度众生的修行过程中,努力不懈,绝不退却,真正做到修学不厌,教化不倦。

5.禅定度:如前所述,大乘佛教的禅定不专注于静坐沉思,它认为坐禅静定只是一种初学者的方便,更重要的是应当与慈悲智慧相应,从各个方面去实践,做到静定动也定,行止坐卧都定。大乘佛教还强调要把禅定活动贯穿到普度众生的教化事业中去。

6.智慧度:大乘佛教一方面重视用缘起性空的理论去观察认识一切现象的实相,证悟万物性空的“真理”;一方面又越来越强调所谓“度脱世人”的“方便”,主张随机应变,以有利于教化众生为最高目的。为此也重视掌握世俗的知识,以利于教化众生。

大乘佛教在传统的修持方法之外,强调菩萨行要以大悲为动机,要等一切众生都成为佛以后,自己再成为佛,为此增加了布施和忍辱两项,并置于突出的地位,这是其悲天悯人的慈悲观念的突出表现。大乘佛教强调个人的精进努力,一往直前,绝不后退,也就是重视主体的自觉和作用。至于在持戒、禅定、智慧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和重点也都有所变化。

“六度”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它以大慈大悲、济度众生为道德的出发点,以克制自我、救助他人为行为的准绳,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人”,即以个人利益和众人利益的统一,一己的解脱和拯救人类的统一,作为社会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也作为人生解脱的最高理想。大乘佛教在修持方法上的这种显著变化,是佛教日益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为了适应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情况和需要,以扩大佛教的势力和影响。由于这些修持方法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大慈大悲、自利利他、忍辱、精进等,同古代社会的理想化了的道德规范近似、相通,从而在历史上引发过人们的美好善良、利国利民的动机,在先进的人们中激励过英勇奋斗、自我牺牲的热情。这是应当给以历史的肯定的。

道谛是讲怎样生活才有价值、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价值的问题,在这方面佛教是充分肯定人生的价值,尤其是道德价值的。它强调人性可以通过精神修炼而变成为另一种东西,人生是可以改造、提高的。它强调要通过去恶修善来改变人生的命运,实现人生的理想人格和境界。佛教主张解脱的方法是辨别善恶观念,制止丑恶思想,根除丑恶行为,保持善良的心意,坚持善良的行为,也就是以思想和行为的善良为教徒修行的指针,而这种善良道德的基础是不自私,不损人。应当肯定,这是由对人类的天性的深刻反思而得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虽然它带有宗教性的倾向。道谛认定一个人境遇、命运的好坏,都是由自己的思想、行为来决定的,这也是有其局部合理性的观点。当然也应当指出,佛教着眼的不是人们的政治、经济的解放,而是抽象的解放;着眼的不是社会的解放,而是个人的解脱;对于个人的解脱,也不是着眼于肉体的解放,而是追求心灵的解脱;对于心灵的解脱,也不是着重于现实的解放,而是追求来世的解脱。这也是一切宗教的普遍局限性,佛教自然也不能例外。

§§§第二节三法印说

前文讲到,早期佛教以为无明即无知是人生痛苦的最后根源,所谓无明就是不懂得人生“无常”、“无我”的道理。为了论证人生是无常、无我的,早期佛教提出了三个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一切皆苦”)。这三条合称为“三法印”。

“法”,指法理、佛理、理性。“印”,印证。以此三命题印证是佛法,称为“法印”。“法印”也就是印证、标志。中国佛经翻译家以为这三大义理是佛教同其他学说异流的分水岭,犹如公私文件里所用的印鉴,故称之为“三法印”。这也是后来衡量、判断佛教学说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佛教学说与其他流派相区别的标志。三法印也称“三相”,“相”指特征,“三相”即佛教学说的三个特征。后来,有人在“三法印”之外,又加“涅槃寂静”,这样就成为“四法印”了。同时人们也都认为无常、无我中已逻辑地包括着“诸受皆苦”的原理,正如上面讲的,佛教所谓苦,主要不是指忧愁等情感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痛苦,而是无常逼迫的意思,苦是无常的含义之一。佛教认为,人们的各种恬适、愉快、欢乐,不是一得永得的,而是不断变化,并终归要坏灭的。众生所依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众生所住的世界,都是无常的。既然世间的一切都在无常变化的过程中,也就没有什么美妙欢乐可言。可见无常是苦。再者,由无常又可以导致无我。世间的一切是不断无常变化的,对众生来说,也就是不自在的,难以主宰、控制、支配的,也就是无我的。对众生来说,无常是苦,无我也是苦,苦也是无我。

《杂阿含经》卷一云:“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众生不懂得这些道理,顽固地执著无常为常,执著无我为我,就永远只能在痛苦中沉沦,在轮回中流转。相反,众生若能洞察无常、无我的真谛,包括洞察无常故苦和无我即苦的道理,就能超脱痛苦和生死,获得解脱,进入涅槃境界。这样也就把“诸受皆苦”去掉,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了。这“三法印”一直被认为是大小乘佛教的三大纲领,是整个佛学的理论枢纽,是佛法中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一、诸行无常行,是迁流转变的意思,也就是指一切辗转相依、生灭相续的无限活动。或者说,无限活动的发生、安住、变异、消灭的不同形态,无限活动过程的不断推移,这一切总称为“行”。

行是正在进行的活动,没有不变性,也没有主宰性。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世间一切造作而生的现象,包括各种物质现象、心理活动和形式概念,无一不是迁流转变、不遑安住的,这称为“有为法”。有为法是迁流转变的,所以又称为“行”。也就是说,“行”由迁流转变的意思,进而指世间一切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因而是迁流转变的事物和现象。因万物和现象众多,故称为“诸行”。佛教认为,另外还有一种“无为法”,是并非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造作的,如虚空和涅槃等,不属于诸行的范畴。“常”,恒常。“无常”,不恒常,即是变化的。所谓“诸行无常”,简单地说就是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世界上没有湛然常住、永恒不变的事物和现象。佛书上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云云,就是这个意思。

同类推荐
  •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欢喜满人间:慈悲

    欢喜满人间:慈悲

    本书分为欢喜满人间、传家之宝、幸福之门等三卷。从个人的身心修养和家庭的和睦相处,到社会的祥和幸福,综述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快乐生活的法则。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禅话禅画

    禅话禅画

    一部哲学通俗读物。书中通俗易懂的禅话里孕育着机锋莫测的禅机,同时辅以精致的插图,充满了人生哲理,读者可以从这些生动的禅话里悟出生活的意义。
  • 洞见·无常与新生

    洞见·无常与新生

    幸福人生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概念,而是每个人都能够落实的具体做法。这种做法不是通过听讲习得的,却可以通过打开心量,专注当下,本书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用更高远的视野去理解人生这些具体的实践来达成。如果愿意在生活中试一试,便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改变。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有一张消消卡

    我有一张消消卡

    苏莫穿越异界,人人都有系统,不慌不慌,我有一张消消卡。灵药有副作用,用消消卡消掉,再吃!进阶血脉有后遗症,用消消卡消掉,再来!身中绝世奇毒危在旦夕,用消消卡消掉,再o((⊙﹏⊙))o~~~也不敢大意了!……
  • 朕不是宋钦宗

    朕不是宋钦宗

    突然成为靖康之耻的男一号宋钦宗,赵桓表示,历史绝对不能重演!
  • 异乡人1:谜一样的武士

    异乡人1:谜一样的武士

    1945年,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国女护士克莱尔与丈夫弗兰克在苏格兰度蜜月,不经意间触碰古老的巨石阵,穿越到两百年前的苏格兰高地,成为时空中的异乡人。冷酷的英格兰龙骑兵队长怀疑她是间谍,剽悍的林中土匪把她当成法国妓女,命悬一线之际,一名苏格兰武士挺身而出!为了生存下去,无助的她与谜一样的武士詹米立誓成婚。一对被监视的新郎和新娘,在古老城堡、乡间旅店、山巅石阵、荒野林地中,一寸寸摸索对方,揭开彼此隐晦莫深的秘密……身体、欲望、短剑、战斗、阴谋,时空交错出奇伟又令人心碎的命运。
  • 异界氪金战士

    异界氪金战士

    我是一名战士,为了人族的延续,游走在生死边缘,斩妖除恶,守护天下!身穿强化满级的神级套装铠甲,手持属性Max的氪金大剑,披戴豪华炫酷的七彩大翅膀,骑着凶兽坐骑,牵着顶级龙宠,刷着不死buff,浴血战场,永不后退!我是一名氪金战士,我无所畏惧!
  • 从遇见到再也不见

    从遇见到再也不见

    遇见时不懂什么是爱;原来喜欢到了极致也成了爱;等明白,再见终成再也不见。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你不曾走进我的生命,不曾动过我的心弦;而我的眼里刚好看见你,不多不少刚好的画面……
  • 原罪

    原罪

    从细微入手却大气势、高品位地描绘了一个正义与邪恶、除恶与“赎罪”之间激烈较量的场面。癌症病房里的老警察与富豪嫌疑人,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进行着智慧较量,激烈、残酷,而又充满强烈正义感和力量感。最终经侦民警马庆不仅抓住元凶、侦破全案,而且为犯罪嫌疑人张文昊搭起了“赎罪之门”,作品犹如一曲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的浪漫而悲壮的立体交响。同时作品也生动而鲜活地呈现了经济犯罪侦查这个特殊警种,正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进行的智慧较量”。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allivanter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allivanters

    In Portland in 1983, girls are disappearing. Noah, a teen punk with a dark past, becomes obsessed with finding out where they've gone —and he's convinced their disappearance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creepy German owners of a local brewery, the PfefferBrau Haus. Noah worries about the missing girls as a way of avoiding the fact that something's seriously wrong with his best friend, Evan. Could it be the same dark force that's pulling them all down? When the PfefferBrau Haus opens its doors for a battle of the bands, Noah pulls his band, the Gallivanters, back together in order to get to the bottom of the mystery. But there's a new addition to the band: an enigmatic David Bowie look-alike named Ziggy. And secrets other than where the bodies are buried will be revealed. From Edgar-nominated author M. J. Beaufrand, this is a story that gets to the heart of grief and loss while also being hilarious, fast paced, and heartbreaking.
  • 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

    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

    罗晋、郑爽主演同名电视剧,由《何以笙箫默》电视剧制作团队操刀!唐家三少挚爱新作!为了追到她,他一年内写下了137封情书,超过100万字。为了守护她,他创作了16部长篇小说,4000多万字,成就了网络文学的奇迹。唐家三少真实讲述了他与妻子十六年始终如一的爱情,也在书中完整披露了他从失业青年到明星作家的逆袭之路。磅礴而又深邃的感情,流畅而又通俗的文笔,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情怀,为读者奉上了一部充满正能量的感人肺腑的励志爱情故事。
  • 凤梨和它的邻居们

    凤梨和它的邻居们

    第二天,神奇的故事书如约给小豆丁讲雨林里有趣的故事。雨林故事中,小凤梨的第一位房客会是谁?胖章鱼的蒜头洞洞里住着哪些房客?绿天棚城区的阳光浴场里为什么会出现“恐龙”?鹦鹉太太和大嗓门猴王因为什么吵了起来?雨林里的动物为什么会吃泥浆?赶快翻开本书,跟小豆丁一起,来听凤梨和它的邻居们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