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8500000004

第4章 论隋唐时代佛教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4)

玄奘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品格、业绩和特色的历史人物。他作为旅行家,作为中印文化交流和加强国际友谊的使者以及杰出的佛经翻译家,是前无古人的,作为爱国者,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品德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也是罕见的。他在世界佛教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劳绩卓著,贡献是不朽的,是应当充分肯定和值得永远纪念的。玄奘所述《大唐西域记》对于研究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中亚细亚各国的古代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是,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和我国唯识宗的开创者,他所宣扬的宗教唯心主义思想,无疑是具有严重的落后性、消极性,而应当从原则上加以否定的。唐代唯识宗盛行只不过三四十年,影响一时就很快转向消沉歇绝了。唯识宗早衰的根本原因是,这种烦琐的经院哲学,固执印度佛教教义,反对人人都能成佛的学说,不能结合中国专制社会的具体情况,因而不适应唐代社会的需要;加之它弘传的地区只是偏于河洛一隅,限于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的上层人士,不能争取更多的信众而失去了群众基础。武则天上台后,她为了和李唐王朝相区别,重新扶植一派对于巩固女皇统治特别有利的信仰,于是转而提倡华严宗。同时,法门简易,贵族学究气很少,能够比较接近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群众的禅宗一派,也起来和高高在上的唯识宗相争,唯识宗的失败就成为事实上不可避免的了。玄奘在印度时曾会通佛教大乘"空"、"有"两宗的歧义,著《会宗论》三千颂(今佚),并试图部分地修改有宗关于成佛根据的学说,这都表明玄奘并不是冥顽不化的人。但是,他在回国后创立的唯识宗,虽然也不无个人的心得,但总的来说,仍然严守印度佛教的唯识说,以一经二论,即《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为基本经典。这个学说最重要的内容是三性说、"阿赖耶识"说和与之相关的"真唯识量"。三性说是唯识宗对于诸法实相,即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性、本相(性、相相通)的根本看法。唯识宗认为一切事物的自性、自相有三种,即"遍计"、"依他"和"圆成"。所谓"遍计",即"遍计所执性",意思是说,由于众生内心对各种现象的"虚妄分别",以至"周遍计度",普遍地对万事万物加以分别计较,用名词概念来确定各种事物的区别,并把这样一些对事物的区别执著为客观的真实存在,其实人们对事物的分别、认识并不反映事物的真实相状和本性,可见人们正是以"无"为"有"。但是,遍计所执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所依附的,这种所依的自性,称为"依他",即"依他起性"。玄奘译《成唯识论》卷8说:"依他众缘而得起。"即依各种因缘而生起。这里"依他起"的"他"就是缘起的"缘",也就是条件,主要是指人意识中的种种"习气"——一种内省的经验,也就是所谓的"识"。简言之,"依他起"就是只能"唯识"而有。人们把事物看做真实的,是由于主观的"识"在起作用,实际上一切事物是假有,是虽有而非真实。唯识宗认为,建立在"依他起性"上的遍计所执性虽然是不真实的,但是去掉它便能得到一切事物的真实性。这样,在"依他起"上就显示出一切事物的所谓"实性",得到这种认识也就是圆满的了,有了这种认识还能成就种种佛教上的功德,这就是"圆成实性"。概括地说,三性说的主要之点是:一切事物的实相要区别为三性,其中人们对事物的区别、认识是一种虚妄的幻想,认识到事物是因缘而起,这是相对真实,由此进而认识事物的实性才是所谓绝对真实。三性说认为,一切事物的本相本性既不像人们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那样是有自性的,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这是看到了人们的认识与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别,接触到事物的形成是有原因和条件的,这有值得重视的因素。但是它片面夸大人们的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别,根本否定人们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则是完全错误的。它讲的事物形成的原因、条件是主观的"习气"、"识",这更是通过歪曲和否定人们认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对象的真实性,从而证明它的所谓"圆成实性"——虚构的宗教境界的存在,也在证明由所谓三性将归结为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和胜义无性)。可见三性说实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和三性说密切相连的是唯识说。三性不离识,"依他起"的"他"就是"识"。而"识"有八种(八识,指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联系第八识和第六识的桥梁)和阿赖耶识(第八识)。),其中最重要的是"阿赖耶"(梵语a-laya,意译作"含藏")。所谓"依他起"就是依"阿赖耶识"而起,"阿赖耶识"是一切现象的总根源、总根据。这是唯识宗继承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学说。"阿赖耶识",原来的意义是家宅,有收藏的意思,所以也叫做"藏识"。"阿赖耶识"是收藏一切现象的种子仓库,是包摄一切现象种子的总体。种子是借用稻谷等种子的名称,指人们具有一种能够变现现象的精神性的潜在功能。一切现象的产生完全依靠这种种子的作用,所以"阿赖耶识"是一切现象的总根据。"阿赖耶识"作为总体能够产生一切现象,而现象之所以森罗万象、各不相同,是由于"阿赖耶识"内部藏有性质不同的种子,由于种子的性质不同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现象,也就是说,一切现象的种种区别,都是由于名言、概念种子的不同,是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上面提到一切现象都是"依他起"的,所谓"他",进一步说,就是一切现象的名言概念种子。这些种子贮藏在"阿赖耶识"里,而一旦显现其功能作用("现行")就产生纷纭繁杂的不同现象。种子又是怎样形成,它又是怎样产生宇宙一切现象的呢?唯识宗说,识有八种,"阿赖耶识"是第八识。由于前七识有所见闻觉知,就留下印象在第八识的上面,这就是所谓熏习,这种熏习的产物就是种子。由前七识的熏习而有种子,种子再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生起了其他的识,并且通过前六识变现出外界客观环境和影像,而且执著为实有。这就是唯识宗论述种子产生万物的图景。一切现象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由"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就是说宇宙的一切现象都离不开识,"万法唯识"、"心外无法",就是唯识宗唯心主义的基本认识路线。"阿赖耶识"说是为佛教业报轮回(业报轮回:"业",包括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佛教认为业发生后不会消除,而将引起善恶等报应,叫做"业报"。一切众生如果不求解脱,则永远在所谓"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生死相续,有如车轮旋转不停,叫做"轮回"。)思想提供立足点的,因为业在未受报之前应该是存在的,不存在就不能成立业报。那么,它存在何处呢?唯识宗认为,业是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阿赖耶识"中。"阿赖耶识"种子就是造业的承担者。这种种子不能说是物质性的东西,而只能是精神性的东西,但它又是可以接受影响的,是变化的,且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与某些宗教迷信所讲的不变的灵魂又有某些不同。唯识宗宣扬种子有染污的和清净的两种,人们应当通过宗教修持,使染污的变为清净的,也就是转"识"成"智",八种识都转变为成佛的智慧,也就达到了成佛的境界。

附带指出,唯识宗认为有两种转变:一种是由染污转为清净,这种转变是在"藏识"上实现的,也就是归之于心。一种是由迷妄转为觉悟,即由平日对事物分别执著的看法,转变为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这种事物的本相,也叫做"法界"、"如性"、"真如")去理解,这也是悟解一切事物的共同道理。懂得这些道理,也就由迷转变为悟了。这样,染净的转变在于心,迷悟的转变归于理,心和理并不等同。这种观点和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主张心和理等同的看法相去颇远,从而成为唯识宗和这些宗派理论分歧的焦点之一,并对尔后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意识活动包括感觉和思维两种,人们的意识是人脑的功能和作用,是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唯识宗的"阿赖耶识"是一种离开人的生理器官的精神性的实体,唯识宗认为宇宙的一切现象都不能离开"阿赖耶识"而独立存在,这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但是"阿赖耶识"说也有其认识根源,人们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种种因果联系,特别是对自然界后天获得性遗传的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以至于无限地片面地夸大人的主观认识能力,来说明一切社会伦理道德现象,比譬植物种子能开花结果的事实,进而把客观事物消融在主观意识(精神性的"种子")里头,而僧侣主义的立场则更使这种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神秘化,终于成了宗教信仰的重要理据。

玄奘对于介绍印度逻辑——因明学到中国是有贡献的。他论证唯识学说时在方法论上就运用了因明学。"因",表示充足理由,"明"即学问,所以因明学也就是古代印度的逻辑学。因明学讲"量","量",就是人们的认识,如以尺量布,称为"量"。据说玄奘在回国前,由印度戒日王主持召开的、有数十万人参加的五印度僧俗无遮大会上,为了论证"万法唯识"的命题,玄奘提出了一个"真唯识量":"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宗;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因;犹如眼识——喻。"(《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见《大正藏》卷44,115页。)"宗",命题。"因",论据。"喻",类比。"色",有形质的事物。"初三",指眼根界(肉眼器官)、色界和眼识界三个方面。"眼识",视觉。这个三段论式的意思是,事物不离开眼识界(视觉)而独立存在,是自许的真实命题,理由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初三"是三个方面,而眼根界并不包括其他二界;例如,就像眼识界也不包括眼根界和色界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唯识宗认为识有"相分"(事物形相)和"见分"(认识能力)两个方面,一切事物都是识所变现出来的"相分",所谓认识是由识变现出"相分",然后再以识的"见分"去认识"相分"。如人的眼识先变现出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相分",再以自身的"见分"去认识这些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而人的肉眼器官("眼根")并不能认识外界事物,它的作用是让眼识在视网膜上变现出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相分"色来。一切事物作为"相分",和"见分"一样,都属于"识"自身的一分、一个方面、一个内在的组成部分。这就否定了眼根的物质性及其认识能力,否定肉眼器官对外界事物的视觉能力和作用,错误地把一切事物归结为不能离开眼识而存在的、主观的识的派生物、附属物。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真唯识量"的论证是错误的,它讲的是眼根不能有认识作用,只有眼识(其中的所谓"见分")才能有认识作用,这个前提就是不能成立的,因而它的结论也是唯心主义的。这里应当指出,玄奘主张的唯识学说,是指事物不能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并不是像印度有宗的某些流派所说的,只有意识,没有事物。玄奘并不如此简单。他表面上承认事物并不虚妄,而实际上坚持事物是意识所变现,这正是玄奘一派唯识宗的虚伪和狡猾的地方。另一方面,玄奘用因明学的推理方法来论证唯识学说,使他的学说在形式上有比较精致的逻辑论证。虽然,他所论证的命题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所运用的逻辑推理形式,对于命题、论据、类比的分析,对论辩格式的推衍,以及对错误推理的揭示等,仍是对中国逻辑史的重要贡献。我们应该审慎地把他的宗教神学和逻辑方面的学说区别开来,对于他的逻辑学遗产,认真地加以批判继承。

同类推荐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这是一本了解耶稣和基督教知识的理想读本。《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讲述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主要包括耶稣的诞生与少年时代,耶稣的传道生涯,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三方面内容,完整再现了耶酥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热门推荐
  • 空间重生之农门宝妻

    空间重生之农门宝妻

    陆晚妆简短的二十几年生涯一直都是平淡无奇,她内向而胆小,脆弱而敏感。意外失业,失魂落魄之际偏又遭雷劈,孤身一人来到陌生国度,成为一个年幼替嫁新娘。丈夫年近而立又瘸了一条腿,容貌凶神恶煞被众多适龄少女拒婚不嫁。娘家狠心叫她替嫁,陪送几口箱子石头为嫁妆,后觉有利可图竟然想吃回头草。邻居一边羡慕一边想方设法将她改嫁,后有豺狼虎豹纷纷想要害她…从来与人为善、凡事让三分的陆晚妆被挑起了从没有过的火气。替嫁?我的大龄相公我自己守护,貌丑才无人争抢,只对我一心一意!吃回头草?一巴掌盖过去,蹲地上吃野草吧!改嫁?好女不嫁二汉,我半道自己再跑回来,哪怕狼狈不堪、满身伤痕也义无反顾!豺狼虎豹害人?——大龄相公长腿一迈,挡在小妻子面前:“娘子退后,我来便可。”陆晚妆脸蛋红红,望着面前宽阔厚实的背双眼发亮:“…好。”所有的悲伤和苦难都是为了最好的遇见,所有的脆弱都值得最好的呵护,苦难鞭挞着我不断往前,于是遇上最需要保护的你。我相信,拨开云雾,终见青天。【空间、日久生情、1V1、独宠】
  • 再见小寒

    再见小寒

    一些回忆,在一次做梦后突然想写下关于小寒的故事。
  • 毒医神尊有点狂

    毒医神尊有点狂

    天才毒医,一朝穿越,身子还没适应,就被人找上门来说当年抱错了?人家一朝享荣华,自己凤凰变乌鸦。被人驱逐出府时,暮九歌含泪道:我特么偷藏的珍宝还没带走啊!乡下平静,重操旧业。挖根萝卜充饥,萝卜竟然成了精:“少女,修仙否?”“修你个头!你以为这是玄幻小说啊!”然鹅,她还是没经得住修仙赚钱的诱.惑……没有根基,练!没有灵气,攒!每日高强度的折磨,暮九歌感觉自己快散了架:“说好的女主强无敌,各路灵宝自动送上门呢?”小萝卜道:“送你个头!你以为这是玄幻小说啊!”当洗尽铅华,光芒四射之时,某神尊点头:修为是跟上了,怎么胸一点儿没发育?双强携手虐渣甜宠爽文,男女主身心干净一对一。
  • 魔道中人—

    魔道中人—

    白卿言?─???有一人一席白衣肃然,心系天下却冷清一世。七载有余,再遇他魂回来,拥他入怀,事到如今你可愿信我这满身剑戬,却有片刻想护你。苏青安?─??世人皆知苏家公子举世无双,却不知他彻夜寻灵七载,在遇时,他却已是双人归。有多少不可解寂寞,留不住亦说不出…白忘川?─??又说菩提树下花开花落,伏心明智了顿悟,却在三生石上刻着执迷不悟。白忘川,一梦忘川忘道,忘恨,忘善,却忘不了痴情妖缘。君无恙?─??归来时世人笑我一身疯骨偏执。手中月邪双灵惜,一生与你搏命间试探,若我心不甘,你又可愿度我?
  • 荒都猎人

    荒都猎人

    浩劫之后,废弃城市,无人荒野,猎杀者出没。刘凯在乱世中崛起,手持青锋剑。猎异族,夺传承,一步步走向巅峰。这是一个奋斗与成长,最终达到人生辉煌的故事?不,这不是!遮天的迷雾散去,真相最终显露。这是一个猎人变猎物,猎物逆天改命的无上战歌。
  • 极品穿越系列:极品千金

    极品穿越系列:极品千金

    到了古代,当然要轰轰烈烈谈个恋爱,选个美男追追。能有幸入她大小姐眼的,便是当朝第一美男,冷浩风。于是南宫夭夭顶着大家闺秀的头衔,开始实施猎美男,三十六计!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后,如愿嫁给了冷浩风,竟然被关照要补习三从四德?背家训古典?还必须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做刺绣女工的深闺少奶奶?好吧,美男成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是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于是南宫夭夭留书一份,休书,把第一美男休了!便大大方方的游走江湖去了!啥米?刚出府门,便遇到一个超级腹黑,霸道的神秘门主,整天带个面具,浑身散发着冷冰冰的气息,追杀她?一不小心又惹上了武林盟主的垂青,整天跟跟在PP后面,跟着她满江湖的跑,美名其曰妇唱夫随……
  • 鹰扬巷

    鹰扬巷

    读范小青笔下素淡的江南小城、吴越乡村,和平常的街巷阡陌中的寻常人物,便能感受到她笔尖下这种静水深流的万象。作者隔岸观火却世事洞明,她以口语化的吴侬软语、机智内敛的叙事不断开掘着那些家常而琐碎、温润而细致的姑苏风物,不经意间让她那些令人会意会心的人物,于平淡无奇中不断表现的着生命的平常与无常、人性的深度与宽度。于是,司空见惯的生活表象、宁静鲜活的民情事态,却直抵世道人心,令人掩卷难释。一如自然现象的静水深流。
  • 喜欢你有多难

    喜欢你有多难

    你忘了过去的一切,我却把所有细节都印在脑中
  • 一百五十赞佛颂

    一百五十赞佛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闻言返清美好邂逅

    闻言返清美好邂逅

    青春,是美好的,但,也是遗憾的,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次简单的心动,而你,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