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6400000002

第2章 科举:天才养成与治国修炼

明朝末年,有一位改革家。史家对他的评价,一向毁誉参半:有人推其为圣人,有人斥其为禽兽。然而,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真实的他只不过是在历史大变局时期,风云际会而出的一个伟大改革家。他就是被誉为“一代名相”的张居正。

早慧的神童

跟历史上很多名人一样,张居正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闻名乡里的神童。或许,伟人们都被上天赋予了过多和过早的智慧吧!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张居正儿童时期的生活和他的聪明才智。

张居正生活的时代,明王朝已经大大衰落,既没有了太祖、成祖时代的武功,也没有了仁宗、宣宗的文治。当时的明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内有民生疾苦,外有倭患未除。

“土木堡之变”之后的明朝,虽有明孝宗的励精图治,可接下来的明武宗荒唐不羁,明世宗偏执专制,政局越来越混乱。国家表面上看来歌舞升平,实际却由于政治的腐败而日益走向衰落。

正是在国家没落的时候,张居正走进了政坛,他面对重重困境,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为腐朽的明朝延长了七十二年的统治。

大家或许要问:张居正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竟然能够作出如此的丰功伟绩?他有着怎样传奇的生平和命运?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先从他的家世讲起。

伟人一般都有不平凡的家世,张居正的祖上也不例外。不过,这些祖上都没有做过文官,只有张居正才真正的“学而优则仕”。

张家的第一位能人要数元末的张关保,他曾经跟随大将军徐达平定江南,立下赫赫战功,最后被授予了世袭千户。张关保的曾孙,也就是张居正的曾祖父名叫张诚,字怀葛,是对张居正影响至深的一个人。

这位有些口吃的祖上经常周济乡邻,甚至常常使自己处于困顿之中。张居正曾在《答楚按院陈燕野辞表闾》中写道:“昔念先曾祖,平生急难振乏,尝愿以其身为蓐荐,而使人寝处其上。”(《张文忠公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下同)意思是感怀曾祖父济世救民的菩萨心肠。

正是在张诚的影响下,张居正从小就怀有报国安邦的宏愿,而且终生不渝。

张诚有三个儿子,依长幼次序分别取名为钺、镇、鈛,张镇就是张居正的祖父。这个张镇是个游手好闲之徒,在江陵辽王府充当护卫,为人颇有豪放爽朗之气。他既没有张钺能挣钱,也没有张钱能读书,却最受张诚宠爱。也不知何故,张诚总认为自己的这个二儿子能给张家生个有出息的后代。事不出他所料,张镇果然生了个会读书的儿子,也就是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

张文明,字治卿,自幼聪明好学,二十岁就补了“府学生”。可是,天不遂人愿!从那之后,文明再也没有进取。直到张居正点了翰林,他才无奈地放弃了考取功名。

对于父亲的科举失败,张居正曾在《先考观澜公行略》中写下如此原因:

“先君幼警敏,为文下笔立就,不复改窜,口占为诗,往往有奇句,然不能俯首就绳墨,循矩镬,以是见诎于有司。”(《张文忠公全集》)

意思是说,父亲虽然有才华,但是写作却不能循规蹈矩,以至屡试不中。即便如此,张居正还是对父亲褒奖有加:他认为父亲为人率直,平易近人,有着放浪不羁的性格。

然而,张文明事实上并没有实现张诚的预言,他顶多只是个性格豪放、有学养的落第文人。

最终给了张诚的菩萨心肠以好报应的是自己的曾孙子张居正。也正是张居正,才实现了他的预言或者说是心愿:张家一定会出个有出息的后代!

像所有大人物出世时一样,张居正的出生有着无数离奇神秘的传说。根据张居正儿子张敬修的记载,张诚在自己曾孙子出世的前夜做了个梦,梦境中见到一轮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满瓮发亮,随后一个白龟在水光里浮了上来。

另外,张镇在那夜也做了个怪梦:像发洪水一样,遍地是水,把屋里都灌满了。张居正母亲的说法更加充满了神秘色彩:在她怀孕之前,一晚她看见屋里突然发亮,一阵火光直冲云霄,接着一个五六岁的青衣童子从天上慢慢下来,绕着床嬉戏,一会儿就不见了!

对于这些传说,我们可以如此理解:由于张家人对张居正的极度尊崇,因此将其神话了。然而,我们也能理解张家人的这种做法:张居正日后做出的事业,对于这样一个一直在社会底层打转的家族来说,的确是太过崇高了,崇高得只能把他奉为神明!

虽然张居正日后做出了非凡的事业,但是如同所有伟人一样,他也是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长大的。只不过,与其他同龄的小孩不一样的是,这个小孩是个聪明绝顶的读书天才!他在读书上的才华横溢,有时让人不禁觉得,人们对他出生时的那些神话传说都是毫无疑问的!

少年才子,初试啼声

张居正不仅在儿童时期显得比同龄人具有更多的智慧,而且在开始正式读书赴试之后,更加显示出了他的才华横溢。在初次的秀才考试中,他一鸣惊人,成为了荆襄闻名的少年才子。

我们都知道,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可是,这个名字并不是他小时候使用的。张居正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名为“白圭”。

“白圭”这个名字是张居正的曾祖父张诚给取的,为的是纪念居正出生前他做的那个吉利的梦。“白圭”其实就是“白龟”的谐音,心地善良的老人认为自己的那个梦预示着张家将会降生一位伟大的人物,于是就用这个吉祥的动物做了自己曾孙子的名字。

既然如此,“张白圭”又是怎样变成后来流芳百世的“张居正”的呢?这就要从张居正开始读书说起。

张居正生活的时代,国家在选拔人才上,使用的办法仍然是以儒家经书为主干教材的科举考试,所谓的“学而优则仕”说的就是通过了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才能委之以官职。

这是一种跟现在的高考在形式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的考试,同样分为几个等级,读书人只有考上一个等级之后,才能继续向上考,其竞争之激烈,不亚于当今的高考。

因此,一个人要想顺利地通过科举考试,必须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儒家教育。可是,古代和现在一样,接受教育都是要花费很多钱财的,对于那些经济不是很宽裕的家庭来说,要想供养一个读书人从求学到人仕,基本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每三年才来一回,不像现在的高考每年都有。也就是说,一旦考试落第,那就意味着白花了三年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是否有足够的金钱用做教育经费,就成了一个读书人能否顺利求学进而人仕的重要因素。

既然如此重要,我们现在讲张居正求学的情况,就不能不探究一下他家的经济状况。通过张居正做官后的一些书信,我们可以知道在张居正才出生的时候,他家的经济状况只能用贫寒来形容。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请病假从北京回家,临行前给当时的主管徐阶上了名为《谢病别徐存斋相公》的书,上面说:

“窃念正起自寒士,非阀阅衣冠之族,乏金张左右之容。”

意思是说,自己的出身并不高贵,只是一个寒士。如此的语言同样出现在了万历年间写给王世贞的一封书信《答廉宪王凤洲八》中:“仆先世单寒,非阀阅衣冠之旧。”(《张文忠公全集》)

如此看来,张居正出生时的家境的确不宽裕,而且他自己对这个情况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可是,张居正毕竟不同,面临如此的家境,他想到的是如何才能挣脱这个环境的约束。他在嘉靖三十七年写了《西陵何氏族谱序》,上面说道:

“至我国家立贤无方,惟才是用,采灵茵于粪壤,拔姬姜于憔恢;王谢子弟,或杂在庸流,而韦布阎巷之士,化为望族。”(《张文忠公全集》)

意思是说,大明朝在选拔人才上遵循唯才是举的方法,不看重门第高下。只要有才能,就能由寒士一跃而为望族。

张居正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翰林院的编修了,正是即将被国家重用的阶段。我们可以猜想,他肯定是怀着壮志既酬的心情写下那些文字的!

然而,有着如此家境的张居正,又怎样能够顺利求学呢?原来,张居正上面那些描写自己家庭状况的话,只是在说自己的出身,并不是指自己出生后家里的经济情况。

其实,在张居正很小的时候,张家的经济状况就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据他的儿子张敬修写的《张文忠公行实》所讲,待到张居正出生后,张家就有了奴婢,还有专门的奶妈。由此可以知道,张居正出生后,张家的经济就已经比较宽裕了,这就给张居正日后的求学提供了很好的后勤保障。

有了一个宽裕的家境,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父亲,再加上张家长辈对其的巨大期望,可以想见,儿时的张居正肯定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教育。于是,一个读书天才横空出世了!张居正两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大家认为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了。

例如,有一天,张居正的同堂叔父张龙湫(音同“秋”)正在读《孟子》,张居正站在一旁观看。这个叔父知道张居正的聪明,于是就对他笑道:“孩子,不要再夸自己聪明了,你认识了‘王曰’二字才算是真正的本领。”张居正于是默记在心。

过了几天,张龙湫读书的时候,张居正又来了。他便把张居正抱坐在自己的膝盖上,要他认“王曰”二字。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张居正竟然认识。张龙湫见状,大呼神奇。从那之后,张居正就有了“神童”的美名。

这些关于张居正儿时聪明的传说或许是后人谬传的,这也难怪,因为在以后的读书生涯中,张居正的确显露了太多的天才。这让人们不得不将他小时候的聪明夸大,以至神话!

在一个书香人家接受了儒家生活方式的熏陶之后,五岁的张居正正式入学读书,从基本的启蒙书籍开始,系统接受儒家教育。或许由于他的天才,或许由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地位只有靠读书才能改变因而发奋努力,他的学业进步神速,据说到他十岁时,就已经通晓六经大义了。

这件事情在今天看来似乎无足轻重,但是在张居正生活的年代,却是一件相当不得了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在于,古代科举考试主要就以考察读书人对儒家经书的掌握与运用,从宋代以来,犹为注重对“四书”“五经”(“四书”分别为《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的考察。

很多读书人往往读书读到头发花白还没能真正明晓儒家经书的微言大义,可张居正在十岁时就能掌握经书大义,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十岁的张居正在荆州府很有一些声名。

张居正从五岁开始入学,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他年满十二岁,就已经接受七年的儒家教育了。学业上日益精进的他觉得可以上考场一试身手,于是就在那年投考荆州府,这次他考的是“府学生”。

说来也奇怪,就在张居正投考后,据说当时的荆州府知府李士翱在考试前一晚做了一个梦,梦里只见玉皇大帝给了他一个玉印,告诉他转交给一个孩童。第二天考试点名的时候,正好第一个点到的就是那时还叫“白圭”的张居正。于是,李士翱就把“白圭”叫到自己身旁仔细观看,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白圭”正是自己昨晚梦中见到的那个孩童。

吃惊之余,他问起了张居正“白圭”名字的来历。得知实情后,他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好,于是就给他改名为“居正”,意思是“居正位而治天下”!

荆州府紧张的考试很快就结束了,恰巧这个时候担任湖广学政职务的田顼(音同“虚”)来了。李士翱一见到田顼,就把自己非常喜爱的张居正介绍给了他,并对他褒扬这个“神童”的文才。田学政初听不大相信:“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奇才呢?”于是,他就把张居正叫来进行面试,出了一道名为“南郡奇童赋”的试题。

张居正拿到题后,很快就答完交了卷。田学政和李士翱接过答卷一看,真可谓文采飞扬,两个人都惊叹得不得了。于是,在两位主考官员的赏识之下,张居正这年极其顺利地考上了府学生。这件事情在整个荆州轰动一时,人们纷纷传赞着张居正的美名。

的确,没有谁不会对张居正刮目相看,才十二岁就补了府学生,离举人就一步之遥了,真可谓是英雄出少年!

然而,在今天看来,这年的学业成功并没有给张居正今后的更上一层楼带来什么好处。正如他日后认识到的那样,这年成功地补了府学生,却让他栽了很大一个跟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才是怎样炼成的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句话对于才华横溢的张居正来说同样适用。

就在张居正“英雄出少年”地考中秀才之后,却在举人功名的考取途中栽了一个大跟头。然而,张居正毕竟是张居正,他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而灰心,经过刻苦的攻读,他学问大增,终于在下一次的乡试中取得了胜利。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小小年纪就成了府学生的读书人接下来的遭遇吧!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也就是张居正补府学生的第二年,十三岁的张居正从荆州来到了武昌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

古代的乡试是全省级的考试,感觉有些像现在的高考。如果顺利通过这次考试,就可以成为举人,也就可以得到一官半职了。因此,乡试的竞争也就相当激烈,很多读书人也就是由于始终不能通过这个考试,而只能抱憾一生!

那么,面对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会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考试,张居正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我们可以从他当时留下的一篇诗作中猜想一二。

十三岁的张居正已经开始写诗了,他参加乡试时写的两首诗应该是他留下来的最早的作品了。其中一首诗如此写道: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张文忠公全集》)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题竹》,是他应试时作于楚王孙园亭的。从诗的意思看来,大概是这位少年才子当时正在赏竹,看见竹子节节拔高,进而联想到了自己考取功名的顺利。

从这里,我们就能够明了张居正当时的心态:春风得意、满怀希望地构想着自己的宏伟蓝图。这种心态不难理解:他才十三岁呀!换了谁在如此小的年龄就能问鼎乡试,都会生出自得的情绪!

一句“只上尽头竿”,把他那种藐视群英,力挫群雄的骄傲自满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正如有的作家评价这首诗时说的那样,它太“幼稚”了。

人生的道路才刚展开,以后不知还有多少险峰恶浪在等着他,可这位少年得志的读书天才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也就难怪他会有接下来的挫败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由于张居正这个时候已经是个名满湖广的少年才子了,因此在考试的时候,主考给他的考题,和给一般考生的题目形式有所不同,其用意大致是想看看这个十三岁的府学生究竟有多大能耐。

按理来说,凭着张居正当时的答卷和他的声名,应该是很容易通过考试而中举的。可是,一位目光远大的巡抚却给了张居正一记当头棒,从而使他的这次科考落第了!

这位目光远大的巡抚就是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磷(音同“潾”)。那么,这位巡抚为什么要使张居正落第呢?为什么说他的这个举动目光远大呢?这些都要从顾磷这个人说起!

据《明史·文苑传四》(中华书局,下同)记载,顾磷原籍应天府上元县,在张居正还没有成名前就已经以文章而闻名天下,与同县的陈沂、王韦合称为“金陵三俊”。后来,这三人又与朱应登一起,并称为明朝的四大家。

此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善于识人。在他任湖广巡抚期间,恰好碰上了十三岁的张居正来武昌乡试。

作为文章大家,他虽然心里非常欣赏张居正的文才,但是他认为,一个刚满十三岁的孩子就得中举人,以后就会骄傲自满,慢慢地就会打消继续上进的念头,这样下去不仅对于张居正非常不利,而且还会把一个人才给毁了。于是,他决定利用这次机会给张居正一些苦头吃,以使他知道读书人仕的道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进而更加刻苦攻读。

主意既定,他找到监试的冯御史,对他说:“张居正的确是一个大才,我们让他早些中举,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不过,我觉得最好让他迟几年才中举,这样他才能够更加老练,这样对于他将来的发展也更好。当然,这是你的事情,一切还是请你斟酌。”(转引自朱东润《张居正大传》,译文有改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1日出版,下同)

冯御史虽然也很欣赏张居正,可他对顾磷的建议还是要采纳的。于是,他没有顾及另外一位官员录取张居正的主张,最终使张居正落第了!

张居正落第了,这位年龄只有十三岁的府学生肯定难过和沮丧了一阵子。他对这件事情记忆深刻,以至于很多年后,已经走人政坛的张居正仍然没有忘怀这次失败。不过,那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为失败而遗憾了,更多的是对顾磷的感激。

张居正后来在名为《与南掌院赵麟阳》的一封信中如此写道:

“仆昔年十三,大司寇东桥顾公,时为敝省巡抚,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每与藩、臬(音同“蹑”)诸君言:‘此子将相才也。昔张燕公识李邺侯于童稚,吾庶几云云。’又解束带以相赠曰:‘子他日不束此,聊以表吕虔意耳。’一日留仆共饭,出其少子,今名峻者,指示之曰:‘此荆州张秀才也。他年当枢要,汝可往见之,必念其为故人子也。’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张文忠公全集》)

这封信里虽然没有提及当初顾磷使他落第的事情,但是自始至终对顾磷都充满了感念之情,尤其是感念当年的知遇之恩。看来,此时的张居正已经体会到了顾磷的良苦用心。

的确如此,就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如果张居正在十三岁那年就中了举,以后在湖广一带也许就只是多了一个唐伯虎那样的人物。至于张居正日后将要成就的那番伟业,也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了!

可是,张居正毕竟还是在多年后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这说明,当年的那次失败并没有让他灰心丧气。不久,张居正就重新开始了乡试的功课复习。

其实,这时的张居正心里很明白,就算自己再怎样才气纵横,如果没有考中举人,自己也就只能重蹈父亲的悲剧之路,至于自己心中报效国家的壮志,也就更加无从谈起。话说白了,只有读书才能实现张居正的宏伟愿望!

经过三年的准备,到了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张居正已经年满十六岁,这时的他在学问上更加精进,为人处世上也成熟老练了很多。于是,他再次参加了乡试,结果顺利地考中了举人。

考中举人后的张居正没有忘记当年给了自己深刻教训的顾璘,于是就前往安陆拜见,因为这时的顾璘正在安陆督工。

看到张居正得中举人前来报喜,顾磷非常高兴,他一方面为张居正的成功高兴,一方面也对张居正的理解欣慰。

两人交谈甚欢,言罢,顾璘解下自己的束带送给张居正,还期盼地说道:“古人都说大器须晚成,其实这只是针对中等人才的说法。可是你却不是一个中才,上次由于我对冯御史的嘱咐,竟然耽误了你三年,这是我的错。但是,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用意。我希望你要有远大的抱负,要想着做伊尹、颜渊这样的大人物,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秀才。”(转引自朱东润《张居正大传》,译文有改动)

张居正听完这一席话,满怀激动和感激地接受了顾磷赠送的礼物。从那之后,张居正就更加坚定了自己报国安邦的决心,而且终生不变!

龙门一跃庶吉士

举人张居正并没有按照惯例,在考取举人功名后继续进京参加会试,考取进士,却躲在家中钻研起了古典,这使得他在读书求仕的道路上再次出现了波折。

经过一番痛苦的反思,他终于回到了攻读圣贤书的正路上来,最后在会试中龙门一跃,当上了庶吉士。

按照常理说来,考场得意的张居正应该乘胜继续到京城参加会试,以登科取士,成就自己的理想。而且,就在张居正乡试中举的第二年,也就是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正好是全国会试的一年。

可是,这里却有一个历史悬疑:张居正在这一年是否曾经入京参加了会试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学者们意见不一。有的人说去了,有的人却说没有去。

后者的理由是:按照明代的科举制度,乡试的第二年便是会试,那年新科的举人都要人京会试。至于张居正没有去的原因,那是因为张居正的年龄太小,担心像上次一样又不被录取,因此没有去。

那么,到底这一年张居正去没去参加会试呢?笔者在这里比较赞同后者的观点,也就是张居正那年没有去参加会试。可是,除了担心因为年龄小而不被录取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使他不去参加会试呢?

我们先来看一封张居正写给儿子张懋修的书信,这封信名为《示季子懋修》,内容如下: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音同“竹”),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勒文场,夺标艺苑也。”(《张文忠公全集》)

信的开头,讲的是张居正自己的读书心得,意思是说要想将古人的智慧用在现实很难,只有才情超绝的人才能做到。

接下来,张居正立即说到自己在治学和考取功名上的差错:刚刚考上举人,就丢弃了儒家经书,而用心于其他古典作品,结果使得三年的时间既没有学好科考书籍,在古典书籍上也没有获得多少知识,最终使自己“甲辰下第”。这里的“甲辰下第”,说的就是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也就是干支纪年法中的甲辰年,张居正人京参加了一次会试,结果却落第了。

对于这次会试的失败,张居正可谓是作了深刻的反思,在自嘲之余,他重新发奋努力,“昼作夜思,殚精毕力”,才在下一次会试中获得了成功。

由此看来,在嘉靖二十年,除了担心由于年龄小而不被录取的原因外,让张居正没去参加那年会试的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古典作品。那段时间,这位读书天才被古典作品中闪烁着的智慧光芒迷住了,以至于连考取功名也不在意了!

幸运的是,他并没有像《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一样,喜好儒家经书之外的书籍进而“走火入魔”,只是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驰骛古典”,并且很快就意识到此路不通,因此将心思重新用在了钻研儒家经书以考取功名上。不然的话,大明朝日后就没有那位功高盖世的首辅了!

在经过了因醉心古典、荒废科考而会试落第之后,张居正痛改前非,努力学习了三年,在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也就是丁未年再次入京参加全国会试。这次的会试,张居正获得了成功。这既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结果,也是他才华横溢的证明。

会试结束后,按照明朝的科举制度,参考的举子们都需要接受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张居正同样获得了成功,最终他得中了二甲进士,被选为了庶吉士。

大家可能对庶吉士这个科举功名非常陌生:被选为庶吉士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明史·选举志》是怎么说的吧:

“成祖初年,内阁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诸色参用。自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这段话中的“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一句,很清楚地给我们指出了庶吉士的地位,在当时庶吉士实际就是“储相”,也就是宰相的后备官员。换句话说,张居正这个时候已经身居“储相”之列了。

如此说来,张居正才走进政坛,就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这为他以后逐渐往明王朝政治的最高层上升奠定了政治基础。

然而,尽管如此,也需要很清醒地看到,张居正在这次考试中也仅仅是得中了二甲进士,与他同科考中而且比他成绩优异的人还有许多。

这些人当中,包括一甲第一名李春芳,这个人其后与张居正同时为大学士,还包括殷士儋(音同“单”)、王世贞、汪道昆、王宗茂,吴百朋、刘应节、王遴、殷正茂、凌云翼、陆光祖、杨巍、宋仪望、徐栻、杨继盛等。

这些人有的成了第一流的文人,有的成了立功边疆的大帅。从某种角度讲,他们都可以说是张居正在政治上的竞争对手。

此时的张居正虽然已经进入了翰林院,但是这个地方高手如云,他想要在这里出类拔萃,甚至鹤立鸡群,那就需要很久时间的历练和忍耐。

此时的张居正虽然已经靠读书走出了一条通向政坛的路子,也即将用取得的权力实现自己报国救民的宏愿,但是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明王朝复杂的政局他还不清楚。因此,如果说当上首辅后的张居正是个政治上的成年人,那么此时的张居正还只是政治上的一个青年!

同类推荐
  • 无声世界的骄傲:95美国小姐海丝·怀特斯

    无声世界的骄傲:95美国小姐海丝·怀特斯

    这本书是以我妈妈的自诉写成的,叙述她如何养育我,她对自己所不得不作出的各种选择的看法等等,从许多方面看,我家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我们既不非常富有,也无显赫的姓氏。我们住在坐落于中产阶级的居住区内的一所漂亮的平房内,每逢周末,我父亲常常带我们去航行。姐姐们和我乘一辆黄色校车去公立学校,和我们大多数朋友一样,我们午后常去打零工。我们的父母每天都要上班没有家庭经济问题,也有姐妹争吵。除了我耳聋以外,这是一种普通的“正常”生活。
  • 唐太宗

    唐太宗

    本书以唐太宗为中心,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描述了唐太宗的一生,再现了唐朝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的历史画面。除给唐太宗本人作详尽的传记外,还给与他相关的人作传记。其中有唐太宗的父母、兄弟、姐妹、后妃、子女及王侯、将相等,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唐太宗复杂鲜明的思想、性格、情感和作风。本书依据正史,撷取趣闻轶事,既真实可信,又富有可读性,是了解唐朝历史的便捷途径。
  • 曾国藩为官50年

    曾国藩为官50年

    曾国藩与三代君王打交道颇费心机,有时奴颜媚骨,有时抗旨犯上,有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因为对方是一言九鼎的皇上。封建社会,皇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旦落入昏君或无能之帝的手中,很多人就要遭殃。曾国藩所侍奉的三代君王虽不是昏君,却是无能之帝,事实上皇上可以无能,但是他却不愿意别人说自己无能。曾国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三代君王打交道的!本书叙述了曾国藩的50年官场生涯。
  • 撒切尔夫人传

    撒切尔夫人传

    玛格丽特·撒切尔——这位本世纪的政坛巨星——出生的年代,正是英国社会比较动荡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虽使大英帝国获得了战胜国的桂冠,但却是以国力大耗为代价的,英国自此明显地走下坡路。在国内,称霸了英国政坛半个多世纪的自由党已衰落下去,由工会创立的工党迅速兴起,政治舞台上出现了英国历史上少有的三党竞争的局面,英国政局处于不稳定状态。玛格丽特出生的这一年——1925年,虽然没有可载入历史的重大事件发生,但这前后却都发生了对英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1924年,英国工党首次上台执政,虽然是少数党组阁,并不到一年就下了台,但这标志着工党的兴起和壮大,是破天荒第一由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政党掌握政权。
  • 恨不抗日死的将军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的将军吉鸿昌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很好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热门推荐
  • 混沌印

    混沌印

    一个尘封在远古的神魔时代,造就了如今各个族群的成败兴衰!是什么原因使得当初一度繁盛的神魔文明消失在了岁月的尘埃中,冰山一角都难得一窥?神魔的背后又隐藏着那些?人族从何而来?为什么当初弱小之极、在远古只是各族食物的他们却在后世奇迹般地掌控了时代的命脉?一个神秘少年从大山中走出,将暗涌的洪波彻底搅开!是巧合,是机缘,还是注定的轮回?在少年前行的路上,这一切谜团的神秘面纱也随之慢慢掀开!
  • 玫瑰骤变的情人

    玫瑰骤变的情人

    内心浪漫热情,高贵优雅的杨一一陷入了一场温柔浩劫,她掩饰掉自己内心的狂热与野性,只求陪衬那个优雅的男人的爱情,没想到得到一个无言的结局。收拾好自己的感情一一回到属于自己的城市,这次她不在是那个为了爱情而小心翼翼伪装自己的女人。她努力的活,绽放自己的美,为情人展现自己的狂野与如火热情。生活是美好的,一一的生活因他而重获新生......
  • 经济的本质

    经济的本质

    本书是“雅各布斯‘城市经济’三部曲”的第三部。雅各布斯从“人类是自然界中遵循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这一前提开始,试图从自然世界中总结出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并综合分子生物学、学、进化论的视角进行阐述,将经济的发展、扩张、和崩溃用系统的机制来重新解释。本书采用柏拉图式的对话体例,对话在五个虚构的人物之间展开,在日常情境中,通过问答来推进,使读者更轻松地进入讨论的语境,也更便于答疑解惑。从城市经济,到国家财富,再到经济的本质,形成了系统的关于这一话题的颠覆性论述,解答有关城市和经济的所有重要问题。
  • 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的世界经典名著

    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的世界经典名著

    《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的(世界经典名著)》由美国散文家汉密尔顿·莱特·梅彼从流传已久的中外名著中摘选、改编得来,拥有健康的基调、良好地阅读氛围、扎实的文学底蕴,迎合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口味,更重要的是,它非常的有趣。同时,其横向分类对青少年读者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有针对性的提升。《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的(世界经典名著)》的第一版于1907—1915年期间陆续推出,百年来受到无数欧美读者的追捧。因此《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的(世界经典名著)》得以多次在美、英、法、德等等欧美国家重新改编出版,深得读者欢迎和喜爱。
  • 黑雾区域

    黑雾区域

    新书《魇醒》已经上传! 灾厄天降,黑雾骤起。这里是生命的禁区,有去无回;这里是秩序的噩梦,无法言明;这里是时代的终结,难以抵抗;面对未知,人类该何去何从?是共生还是毁灭,是鲜血还是死亡,当科技无法解释当前的一切,末日的钟声是否已经响起!PS.这书一点都不爽,慎入!
  • 江湖遍地遇相公

    江湖遍地遇相公

    凤女临世,美男来袭。且看各路公子,如何大显身手,抱美而归。
  • 哈利波特之至尊荣耀

    哈利波特之至尊荣耀

    我是霍格沃兹年年第一名的学神,是日常想要跟伏地魔硬刚的无畏者,是拯救邪恶除掉良善的为恶者,是让邓布利多吃醋的男人,是全球巫师界的至尊巫师。诡谲当下,远古巫师卷土重来,处于深渊的旧日正在升起,开启新的巫师之路。凯尔高呼旧日已死,至尊当立,迎头踏上与全世界争斗的路。(前期的一些错误小细节可以忽略,中间有什么错误我都可以改,没看过原著,只是后期入坑了哈利波特,还是从神奇动物在哪里后才追的,所以这是电影版,写书随缘,只求舒服。)——谨慎入坑。
  • 时代的精神现象:解读郭明义

    时代的精神现象:解读郭明义

    《时代的精神现象:解读郭明义》围绕郭明义精神之所是,郭明义精神之所思,郭明义精神之所值的逻辑理路,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视角,从郭明义精神与工业化进程、郭明义精神与中国工人阶级品格、郭明义精神与现代科技革命、郭明义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郭明义精神与转变经济发展人方式、郭明义精神与改革开放、郭明义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多层次、多维度地进行追问,希望给人以启迪。郭明义精神是21世纪的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再版”。它再一次向世人证明:雷锋有同志,同志有雷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小药农

    重生小药农

    "老天,有没有搞错,重活一世怎么还让咱当个孤儿?漂亮姐姐,包子弟弟,还有一家子极品?不用怕,且看我领着姐弟发家致富把钱赚,极品亲戚挨个挨个靠边站。只是,眼前这位小哥,你这是打算用两个包子就讨个媳妇回家吗?会不会太寒颤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