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6200000023

第23章 從言傳到書傳(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宋代文人活動空間與文學形態研究》10YJA751101);成都大學校青年基金項目《宋代城市空間與文學形態研究》(2010XJR19)。

①案:又《周易·文言》有“(君子)修辭立其誠”,《周易·繫辭》有“聖人之情見乎辭”,也透露出語言對性情的表徵作用。

②案:據鄭玄的理解,文指文章,獻指賢才(參見何晏《論語集解》卷二,《四部叢刊初編》本)。從言傳到書傳*

——宋代古文家對印刷術的接受與文統的印本接續

楊挺

隨著印刷技術的成熟,宋人文集迅速被刻印傳播,但宋代文人出於對政治風險的防範,對文集付刻深表擔憂,對印刷技術的接受也顯得謹慎。不過,一旦遠離政治風險,他們迅速認同於這一技術的强大傳播能力,積極將文集付印。於是,印刷——這一新的媒介技術,使“斯文”傳承獲得了新的物質載體,促使宋代古文家對於文統維護的行為與觀念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引子:孔子的口語交流與德行傳承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孔子的話:“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可見他認識到言語對心志的表徵,也注意到文采(修辭)施予語言的功能增强。①孔子也提到了杞、宋歷史不能言之的原因是“文獻不足”。他説“足,則吾能徴之矣”,可見他對文獻的記載功能也有充分的信心。②

需要堅持的是,孔子“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孔丘,何晏《論語集解》卷二,《四部叢刊初編》本。正體現了春秋時代人際交流口語媒介的主導地位。周月亮《中國文化傳播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113頁。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M.McLuhan,1911-1980)指出:“我們説話時傾向於對每一種情景作出反應,甚至對我們自己説話的行為本身也用語氣和手勢作出反應。”[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15頁。也就是説,當人們以口語為媒介進行交流時,情感的參與是比較强烈的。我們可以推想,在一個以口語為主要媒介,有著强烈情感參與的交流情境中,强調德行(往往體現為情感規範)就顯得非常自然。

在孔門四科中,將德行居語言與文學之前,表示孔子已經有所軒輊。他所説“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在强調必要與否的同時,也透露出本末區分。孔丘,何晏《論語集解》卷七,《四部叢刊初編》本。孔子還説:“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孟軻,趙岐《孟子》題辭,《四部叢刊初編》本。在他眼中,空言終是不如踐履。這不禁讓我們想起孔子困於匡時曾經説過的話:“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丘,何晏《論語集解》卷五,《四部叢刊初編》本。這裏的“予”更多地表現為心志(心靈)和德行(行為),流露出孔子以己身為斯文之傳的責任承擔。我們可以作如下理解:由於對口語媒介的倚重,在原始儒家眼裏,斯文傳承的重點就在於德行的傳承。

一、從言語到文詞:漢唐語言的表現功能

與文化傳承的文詞承擔

揚雄《法言·問神》有曰:

君子妄乎不妄,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其言,難矣哉!惟聖人得言之解,得書之體,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滌之,浩浩乎其莫之禦也。面相之,辭相適。捈中心之所欲,通諸人之嚍嚍者,莫如言。彌綸天下之事,記久明遠,著古昔之,傳千里之忞忞者,莫如書。揚雄《揚子法言》,《四部叢刊初編》本。

揚雄看到了書(書面語)、言(言語)、心(心靈)之間的逐級表徵關係,也看到了表徵的不充分性,但他認為聖人“得言之解,得書之體”,“面相之,辭相適”,可以表達得清楚。在他看來,在内心表達方面,語言是最為合適的;而在事實記載方面,文字纔可以穿越時間與空間的阻隔。案:漢代書肆已經發達起來,此處揚雄所説的“書”主要指書面語,也兼指書籍(可參見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王充《論衡·自紀》説:“口言以明志。”認為語言可以彰明心志;“言恐滅遺,故著之文字”,指出文字更為持久。王充《論衡》,《四部叢刊初編》本。可見,揚雄、王充對語言的表達、文字的記載功用是抱有充分信心的。

劉勰《文心雕龍·原道》對“斯文”的起源進行了追溯,他對“文”的認識是從廣義的紋理、紋彩(“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逐步收縮到文化符號,又最後集中在語言符號上的。劉勰説:“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意指言辭之所以能彰明“斯文”,在於“辭”本身就是“道”的體現。在他眼裏,“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語言是心志的自然外現,也是斯文的天然選擇,似乎有了語言,就已經足夠。案:這裏的“斯文”既包括自然的天文地理,也包括人類的社會制度與文字典籍,但劉勰集中討論還是文章(見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上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頁)。

中唐時韓愈《爭臣論》説:“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韓愈,朱熹《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卷一四,《四部叢刊初編》本。有修辭以明道的自我期許,他將斯道的復興與語言的革新聯繫起來(這與孔子將斯文傳承寄託在“予”上不同)。他在《答陳生書》中説,“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韓愈,朱熹《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卷一六,《四部叢刊初編》本。由好道而及好辭。他又在《答李秀才書》補充説:“愈之所志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韓愈,朱熹《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卷一六,《四部叢刊初編》本。表示好辭在於好道。簡單説來,好其道,所以好其辭。但其弟子卻進一步發展了他尚辭的一面。李翱《答李載言》説:“氣直則辭盛,詞盛則文工”,李翱《李文公集》卷六,《四部叢刊初編》本。顯然,語言是内在盛氣的外現,文詞則是文章成功的條件。這裏從“辭”到“詞”,有著口語向書面語的挪移與轉換。他又説:“詞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傳也。”進一步指出文詞是文章傳承與傳播的必要條件。這樣,韓愈“修辭明道”與“氣盛言宜”中對道德傳承的留戀逐漸被置換成了對語言(書面語)傳承的强調了。分析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從兩漢至中唐,傳承媒介有口語向書面語的演進,並由於韓門對書面語的倚重,斯文傳承的重心逐漸轉移到了文詞傳承。

二、政治風險與技術凸顯:從蘇軾的“欲毀其板”

到唐庚的“庶廣其傳”

沈括《夢溪筆談》載:“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八《技藝》,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魏了翁云:“自唐末五季以來始為印書,極於近世,而閩、淛、庸、蜀之鋟梓徧天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一《眉山孫氏書樓記》,《四部叢刊初編》本。發源於隋唐,成熟於宋代的印刷技術,案:活板在近代以前雖一直未能成為主要印刷方式,但作為一種技術創新,足以證明當時的技術興旺(參見印刷印鈔分會編《活字印刷源流——〈中國印刷史料選輯〉之二》,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0年版,第266頁)。使文學的媒介發生了重大變化,影響到“斯文”的承載與傳載,需要宋代文人作出理論應對。

當時坊間對此技術並無違礙,不僅刻印前代文集,也積極將當代文集付刻。目前發現較早被刻的當代文集是李覯的《退居類稿》。其《皇佑續稿序》有云:“覯慶曆癸未(1043)秋,錄所著文曰《退居類稿》十二卷。後三年(1046),復出百餘首,不知阿誰盜去,刻印既甚差謬,且題《外集》,尤不韙。心常惡之,而未能正。”李覯《旴江集》卷第二十五,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也就是説從1043年到1046年三年間,李覯新近寫作的百餘首作品被人盜印,以“外集”的名義流傳。李覯對此盜印行為極為厭惡,而又深感無奈。蘇軾在《李氏山房藏書記》中指出:“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於書,多且易致如此。”蘇軾《蘇軾文集》卷一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59頁。表示他對於印刷作為一種技術的傳播能力是清楚的。元豐二年(1079)烏臺詩案中對《錢塘集》的審查報告,則正好透露出蘇軾對印刷媒介的社會影響的態度:詩案之前,認識不足;詩案之後,又心存畏懼。[日]内山精也《蘇軾文學與傳播媒介——試論同時代文學與印刷媒體的關係》,《新宋學》第一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第255-256頁。元祐年間《答陳傳道五首》其二有云:“某方病市人逐於利,好刊某拙文,欲毀其板,矧欲更令人刊耶?”蘇軾《蘇軾文集》卷五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574頁。正表現了他對印刷術的畏禍心理與抵觸態度。足見當時文人對於印刷術總是防範多於接受,對其强大的傳播能力也就難以認可。案:當時官方多從國家安全出發,要求對印刷品流入異邦進行監管和限制。可參見祝尚書《試論宋代圖書出版的審查制度》(《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年第6期)。

其實在面對新技術與新媒介時,遠離政治漩渦,反倒可以更為積極。在地方文集刻印方面,士大夫態度就顯得比較通達。熙寧五年(1072)孔延之序《會稽掇英總集序》,有曰:“題之板不如刊之石,刊之石不如墨諸紙。苟欲誦前人之清芬,搜斯文之放逸而傳之久遠者,則紙本尚矣。”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卷首,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這是肯定印刷傳播對斯文傳承積極作用的最早表述。在他看來,積極利用印刷術來進行地方文獻刻印,從而推動地方教化與斯文傳承,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徽宗宣和四年(1122)唐庚文集的付刻,也能説明這一問題。呂榮義序稱唐庚賃居京師時,呂與之“比舍”,故而“日得見先生之所為文”,曾經“請其本以傳”,但遭到唐庚的婉拒:“予以是得名,亦以是得謗。可一覽而足,不必丐而去也。”可見唐庚對文集付刻心懷畏懼,與蘇軾有著同樣的擔憂。據鄭總序載:“子西謫官七年,詩文益多而工……惟太學之士得其文,甲乙相傳,愛而錄之。愛之多而不勝錄也,鬻書之家遂丐其本而刊焉。”可知最早一次刊刻是書商發起的,他們發現唐庚詩文受到太學士的歡迎,抄錄速度又太慢,不能滿足需求,故而乞本以刻。此處可知鄭總對印刷術的復製速度遠優於抄寫是有認識的。等到其弟唐庾刊印兄集時,就表現出更為開放的心態。當時唐庚去世已經兩年,自然也就遠離了政治風險。他對其所為甚為自矜,引李漢編序韓愈集、呂微仲為杜甫集作年譜二事為先賢盛舉,“予與兄手足之愛,親炙最久。其編次之意,發揮之功,庶或幾於二子焉。”認為自己的編次刊行是可以比肩前賢的。“比見京師刊行者,止載嶺外所述”,故而將“文隨卷附之,庶以廣其傳云。”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卷首,《四部叢刊初編》本。在北宋文人對待刊刻的態度上,唐庾體現出來的觀念很值得重視:文集經過編次可以發揮餘藴,借助刊印可以擴大傳播。

三、文化傳承與媒介倚重:孔延之的“紙本尚矣”

與黃沃的“寄之紙上”

加拿大傳播學者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1894-1952)曾提出“該媒介輕巧而便於運輸的時候”(這顯然包括了紙與印刷術),“它也可能更加適合知識在空間中的橫向傳播,而不是適合知識在時間上的縱向傳播。”[加]哈羅德英尼斯,何道寬譯《傳播的偏向》,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頁。英尼斯進一步指出:“紙在中國的大量應用……儒家勢力由於國家的影響和儒家經典的大量刊佈而壯大。”他注意到了印刷術對儒家勢力壯大的推動,但卻對印刷術予以儒家思想歷時性傳承的積極作用卻未予足夠的重視。事實上,中國文化頑强的延續性與紙本及印刷術有莫大的關係。

我們上面提到的熙寧五年(1072)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序》,其中有云:

予常恨詩書之闕亡,使善惡之戒,不詳見於後代者,蓋編脱簡落,不能即補之故也。後之為文章,自非藏之名山,副在緗帙。鏤之板屋,室有時而變;勒之石岸,谷有時而易。況火於秦,莽、卓於漢,割裂於六朝、五代,則木石之能不散蕩者,幾矣。

正所謂“題之板不如刊之石,刊之石不如墨諸紙”,孔延之認為紙本比題板、刊石都更具有持久性,對紙質載體穿越時空的傳播能力作了充分的肯定。“苟欲誦前人之清芬,搜斯文之放逸而傳之久遠者,則紙本尚矣。”印本正是追誦前作,傳諸後世,托載斯文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渡船。

同类推荐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由宋代著名思想张载明确提出,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经久不衰的思想话题,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在此之前,古人虽未明言“天人合一”之语,但隐含“天人合一”思想的观念早已存在。本书是按照“道法自然”“民胞物与”“尽心知性”“山水媚道”“赏游登临”“田园意趣”六类将古代先贤相关论述精选汇编而成。
  •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修订版)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修订版)

    在新农村建设、乡村城镇化过程之中,“社区营造”之理念也随之回流中国。在文化保护的问题上,强调空间、呼吁居民享有知情权甚或参与权的社区(community)保护观念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正如人文区位学(Human Ecology)强调的那样,空间、人口和文化是一个社区的三个基本要素。
  • 上元之期:元宵节(文化之美)

    上元之期:元宵节(文化之美)

    元宵节又称灯火节,在南北朝时,灯火十分盛行。正月十五闹花灯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气洋洋的气氛,被人们称作良辰美景。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徜徉灯市,来领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的节日氛围。
  •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本书收录了作者2008—2011年的文化研究成果,分为上海文化、文化形象、传媒文化、文化教育、世博文化五辑,呈现了新媒体时代文化和文化批评的现状。该论集的文章获得极好的社会反响:《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一文获得第七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一文发表后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整版刊载于《文汇报》学人演讲栏目。
热门推荐
  • 眸里星光皆是你

    眸里星光皆是你

    她生来妩媚,因她一笑,众人皆醉。他是众多女生的男神钢琴师,亦是A市赫赫有名的人物,性格高冷,处事却心狠腹黑。青梅竹马,十一岁一别,十七岁再度分开,二十一岁时重逢,她紧紧抓住他,红唇一勾:“顾钦辞,你可是我的了。”婚后,他却强势将她压在身下,俊脸放大:“听说,你告诉媒体,我什么事都听你的?嗯?”她媚眼含笑:“难道不是吗”男人冷眸微眯,有着隐隐欲火,薄唇邪魅一勾,声音喑哑的说:“是,不过,在床上,还是你听我的。”
  • 影子的范围

    影子的范围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人民军队英雄辈出,每一个官兵都是值得我们赞颂的人。《金像丛书》就是歌唱我们这个时代,歌唱我们广大官兵的一套丛书。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军事变革的伟大时代,广大官兵为战斗力的提升、为人民的幸福安宁、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造出了可歌可泣的辉煌业绩,涌现出了无数英雄集体、英模人物和感人事迹。我们会继续怀着一颗敬重之心,走进生活的沃土,走进基层部队,走进官兵的心田,创作和出版更多饱含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民族之魂、振兴之魄、奋发之为、开拓之举的精品力作,奉献给社会和人民、部队和官兵,为昂扬奋进的中华民族和部队官兵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 诡文奇谭

    诡文奇谭

    午夜,一个红衣小女孩在屋里徘徊,嘴里不断念叨:“死,进屋者死……”
  • 绝品妖孽狂兵

    绝品妖孽狂兵

    一个从死亡监狱走出的绝品妖孽,成为一位绝色美女的贴身保镖,同时兼职莹莹校园的保安门卫。简单粗暴是我的行事艺术,不服就干是我的生活态度!妖孽兵王回归,且看他如何拳打各种不服,抱得美人归,展开牛光闪闪的幸福生活。
  • 孩子的第一本读物

    孩子的第一本读物

    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简短易懂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既可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又能引发孩子思考,启迪智力,并学会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国际大师儿童精品绘本系列:孩子的第一本读物》具有丰富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还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并有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可拉近亲子间的距离。
  • 主持人社交技巧

    主持人社交技巧

    本书阐述正是这套“秘不示人”的交际技巧,本书作者通过主持人有意、无意的“泄露天机”,进行归纳整理,首次将他们的秘诀献给广大公众——这就是“加减交际术”。
  • 女扮男装我是小相爷

    女扮男装我是小相爷

    【练手的号】【文笔强行沙雕,别点就行】【目前已经完结】莫菲菲,一个不平凡的女生——最初过着平凡的生活,她知道自己爹的身份,但她从来没想过回“家”因为她的母亲说过,她爹不是好人……可有一天,她的爹的谋臣找到她,“威胁”她继承她爹的相位,她无奈,而且外加上自己对家的渴望,她答应了下来。但是却没有料到一切都是一场局!好友的背叛……莫府的毁灭……双魂的融合……战火的迭起……故事从这里展开——【ps:本书无男主,作者还是个萌新,所以前面写的不是很好,还有,不喜欢看的请手下留情,作者谢谢你们】
  • 他们都把我当神了

    他们都把我当神了

    石头+木头=石镐【石斧】穿越之路从石镐开始!我的石镐,毁天灭地。李讷:我只是想过上美好的小康生活。创造了一些小玩意,玩耍。然后不知道咋回事,他们就把我当成了神!至高神啊!
  •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姆出场,宣讲他“有爱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书是领悟人类情感、获得最优心理的必读书。弗洛姆是现代思想中的“情爱大师”。他对现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对现代人心理状况的准确诊断,被称为“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使他成为现代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典范。他提出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使他成为美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 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

    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

    国学源远流长,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得之。本书旨在化繁为简,将经典的国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读,为更多向往国学的读者提供精神上的“低门槛、无障碍阅读普及本”。史、儒、佛、道、法、兵、中医、易经、礼节、饮食……这里无所不包,等待着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