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5200000036

第36章 “志思蓄愤“ —“情景交融”—“联辞结采”(4)

须使七言五言之间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兴致全见于两言,方为工妙。”并以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来说明,以之为“超绝”。其实这样的诗句在古诗中是很多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引自(明)王嗣奭评语,见(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五册,1931页。)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同上书,1920页。)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同上书,1915页。)正是由于这一类语音的巧妙组合和变化,抒情作品才富有音乐感,才会给人以音乐美。但是总还是有人认为,声韵要求过严是一种“诗病”。如严羽就说:“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本朝诸贤,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178页。)显然,严羽对和韵是不满意的。但多数人还是认为对抒情作品来说,和韵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如金代王若虚引别人的话说:“郑厚云:‘……诗之有韵,如风中之竹,石间之泉,柳上之莺,墙下之蛩。风行铎鸣,自成音响,岂容拟议。’”((金)王若虚:《滹南诗话》,1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究竟怎样一种看法更为合理呢?元代杨维桢在《蕉囱律选序》里说:“诗至律,诗家之一厄也……余每就律举崔颢《黄鹤》、少陵《夜归》等篇,先作其气,而后论其格。崔、杜之作,虽律有而不为律缚者。”就是说抒情作品,有声律是好的,如石间泉水,柳上莺鸣,确能增强音乐性和美质;但抒情还是要以情的自由表现为主,不可为了声韵而牺牲情感。

从现代学术视野看,诗歌及抒情作品,声韵的要求可以叫做“戴着脚镣跳舞”。如果在“戴着脚镣”的情况下,仍能把舞跳得自由自在,这绝对是诗人天才的表现。闻一多说:假如诗可以不要格律,做诗岂不比下棋、打球、打麻将还容易些吗?难怪这些年头的新诗“比雨后春笋还多些”。我知道这些话准有人不愿听。但是Bliss-Perry教授的话更古板。他说:“差不多没有诗人承认他们真正给格律束缚住了。他们乐意戴着脚镣跳舞,并且要戴着别个诗人的脚镣。”……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莎士比亚的诗剧里往往遇见情绪紧张到万分的时候,便用韵语来描写……这样看来,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闻一多:《诗的格律》,见《唐诗杂论·诗的批评》,163~165页,北京,三联书店,1999。)这就是说,对许多没有才华的诗人来说,声律的确是束缚。但是对有才华有魄力的诗人来说,戴着声律的“脚镣”只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是有益的,因为它给诗带来情感的活力和不可言喻的美。

这里还要指出一点,中国古人注重声律的美,与汉语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用林语堂的话说,这一切都“源自汉语的单音节性”:“中国文学的媒介(亦即汉语)的特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性。把汉语与欧洲语言作一比较,人们就会发现中国人的思维与文学的特性,在多么大的程度上是源自汉语的单音节性……单音节性决定了汉语写作的特性,汉语写作的特性又导致了文学遗产继承的连续性,因而甚至多少促成了中国人思维的保守性。”(林语堂:《中国人》,189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他还说:“汉语与诗歌之间也有关联……汉语具有分明的四声,且缺乏末尾辅音,读起来声调铿锵,洪亮可唱,殊非那些缺乏四声的语言之可比拟……中国人要自己的耳朵训练有素,使之有节奏感,能够辨别平仄的交替。这种声调的节奏甚至可见于散文佳品之中,这一点也恰好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散文的‘可吟唱性’。”(同上书,214页)“这种极端的单音节性造就了极为凝炼的风格,在口语中很难模仿,因为那要冒不被理解的危险,但它却造就了中国文学的美。于是我们有了每行七个音节的标准诗律,每一行即可包括英语白韵诗两行的内容,这种效果在英语或任何一种口语中都是绝难想象的。无论是在诗歌里还是散文中,这种词语的凝炼造就了一种特别的风格,其中每个字、每个音节都经过反复斟酌,体现了最微妙的语音价值,且意味无穷。如同那些一丝不苟的诗人,中国的散文作家对每一个音节也都谨慎小心。这种洗炼风格的娴熟运用意味着词语选择上的炉火纯青。先是在文学传统上青睐文绉绉的词语,而后成为一种社会传统,最后变成中国人的心理习惯。”(同上书,193~194页。)林语堂认为“汉语的单音节性”造成了中国文学凝炼的风格,体现了中国文学最微妙的语音价值,这是很有见地的。

朱光潜强调说:“从前人做古文,对声音节奏却也很讲究。朱子说:‘韩退之、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处学。’韩退之自己也说:‘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皆宜。’清朝‘桐城派’文家学古文,特重朗诵,用意就在揣摩声音节奏。刘海峰谈文,说:‘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思过半矣。’姚姬传甚至认为:‘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朱光潜:《散文的声音节奏》,见《艺文杂谈》,80页,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在朱光潜看来,“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同上书,82页。)。

朱光潜还指出,“声音节奏”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能予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普通人以为这要耳朵灵敏,因为声音要用耳朵听才生感觉。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耳朵固然要紧,但是还不如周身筋肉。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我自己在作文时,如果碰上兴会,筋肉方面也仿佛在奏乐,在跑马,在荡舟,想停也停不住。如果意兴不佳,思路枯涩,这种内在的筋肉节奏就不存在,尽管费力写,写出来的文章总是吱咯吱咯的,像没有调好的弦子。

我因此深信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同上书,82页。)朱光潜从生理的心理的视角说明声律在抒情作品中的意义,也很精当,几乎是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共同的体会。

从现代这些学人的观点去反观古人的关于声律的种种说法,我们不能不说,像沈约、刘勰、朱熹、王若虚、杨维桢等人一直到清代桐城派的理论,都有很高的价值。如刘大櫆说:“文章最要节奏。

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近人论文,不知有所谓音节者,至语以字句,则必笑以为末事。此论似高实谬。作文若字句安顿不妙,岂复有文字乎?”((清)刘大櫆:《论文偶记》,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下册,137~13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我们没有理由指责他们的理论是形式主义,恰恰相反,他们的理论是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真理性的成分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二)字词

在以声传情的同时,还必须联辞结采。通过字词的运用,以使艺术情感最后定型并实现物化。中国古代抒情论十分注意字词的运用,其方法多种多样。大致说来有加字、减字、颠倒、“怪怪奇奇”、对偶和对语境的营造等变化。用字遣词造句对于艺术情感的生成及文学抒情的实现,不是枝节的小事,而是关系到全局的大事。如果没有字、词、句、篇,那么艺术情感寄托于何处?抒发感情又从何体现?作家是用笔思维的,用词语哭泣和欢笑的。艺术情感是在创作过程或只有在创作过程中才能完成的。创作前的“郁陶”、“凝心”、“沉思”当然是重要的,情景交融的构想也是重要的,但它只是一种前提,或者说只具有前提的意义。只要作家还没有落笔,还没有把情感变成词语,那么存在和活跃于他脑海中的,只是一种蓝图、构想、轮廓、筹划,一种迫不及待的言说欲望。只有在落笔之后的词语实践中、生产中,当一行行文字在自己的面前实现之时,他才能判定自己构思中的艺术情感,是不是如沉思那样表现出来、实现出来。每一段成功的文字,都激励着你后面的情感的表现;每一处不成功的文字,又都激发你想办法去战胜失败,让自己心中所感所想的包孕着艺术情感的构思得到抒发和表现。艺术情感就在这种“词语的实践”中最后生成。

中华古代抒情论对于词语实践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易》道:“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孟子说:“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战国)孟轲著,(清)焦循注:《孟子正义》,见《诸子集成》第一册,594页。)汉代刘向说:“诗云:‘辞之绎矣,民之莫矣。’夫辞者,人之所以自通也。主父偃曰:‘人而无辞,安所用之。’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

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汉)刘向:《说苑·善说》卷十一,26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这些论述,仅就一般言辞的作用作了概括说明,然而对于言辞的所谓“尊君重身、安国全性”的功能,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勰的《文心雕龙·章句》篇,就直接谈论文学创作和文学情感抒发中词语的功能作用: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也。((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570页。)刘勰在这里指出,因字生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篇的光彩是由于每章都没有毛病,而每章的明晰,是由于每句没有毛病,而句子写得清新挺拔,是由于每个字都不乱用。根本打好了,枝节就会跟着好,知道整一的道理,万种事例都会分析。刘勰进一步说明字句、章节的作用:……其控引情理,送迎际会,譬舞容回环,而有缀兆之位;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570页。)这段话很重要,它说明字词章节的作用是“控引情理”,有时是“送”出,有时是“迎”来,有时是对面周旋,就像舞蹈时候的回旋,要保持行列和位置,歌声摇曳,有高低不同的节拍。刘勰在这里把字词句章的作用看成是多姿多彩的“控引情理”,这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应该知道,文学的抒情并非越强烈越集中越昂扬就越好,但也不是越平淡越分散越低沉就越好,这里要把握一个“度”。如何把握“度”呢?词语的作用就实显出来了。词语在文学抒情中,的确可以起到舒缓过分激烈、调整过分集中、降低过分昂扬的情感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提升过分平淡、调整过分分散、修饰过分粗糙的情感等作用,这也就是刘勰所谓的“控引情理”。艺术情感就在词语实践的控制和引导下形成。

中华古代文学抒情与汉字有密切关系。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始终是一种视觉符号。对于汉字来说,无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形象视觉为第一性。虽然纯象形的文字(如月、日、鸟等)只占少数,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字中也有部分形象。语言学家马叙伦在《说文解字研究法》一书中说:“……言其系统则指事、会意皆属于象形文字。”拼音文的特点是拼音本身与它所指称的事物只有概念上的武断关系,而无任何形象上的联系,这样在文字与实物之间有无法填补的信息。因此它不可能引起人的联想,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量。这应该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汉字则不同,它本身直接指向近似的实物,或者是形似,或者是神似,或者包括实物的处境、历史的变迁以及某时代人的生活习惯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这样汉字比拼音文字就能引起人的种种联想,从而释放出大量的信息来。这是汉字的特点优点。于是中国古人利用汉字写作抒情也就带来了与拼音文字不同的特点,甚至获得别的文字所没有的优越性,特别在视觉形象的建立上,汉字在释放审美信息和自由结构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参见郑敏:《汉字与解构阅读》,见《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133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古人运用汉字的特点所形成的“诗家语”很多,如颠倒、减字、增字、省主语、省动词、用险字、用怪字等,这里仅就抒情诗文中“对偶”的运用以及对语境的营造这两点稍做论述。

对偶的运用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中,是一个历史悠久同时又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它对情感的表达作用是经过历史证明的。从理论上最早对“对偶”进行总结并提出重要观点的是刘勰。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篇集中论述了对偶问题。对偶是如何形成的呢?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的?刘勰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588页。)刘勰认为,自然赋予人的形体,上下肢都成双成对,自然的作用,都不是孤立的。那么人创造的文辞,运思谋篇,要经过多方考虑,运用的文辞,也自然要高低上下,自然形成对偶。刘勰认为,对偶的形成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这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这里主要是汉字的自然作用。汉字是规矩的方块字,排列成行必然对应得十分整齐。这只要我们看看唐代形成的律诗,也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人们运用汉语、汉字进行思维,不知不觉中就会落入“对偶”的“陷阱”。

刘勰举例说《尚书》里面就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对偶句。

人们长期使用这样一种易于对称的语言和字,在自己不知不觉中,冲口而出的就是“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对称句子。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那些要造旧文化反的“红卫兵”也会不自觉地说出“东风吹,战鼓擂”一类的对偶句。对于以抒情为主的文学,运用对偶就更显自然。所谓“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588页。)。对偶是汉语、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埋在中国人心里的“文化无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偶的形成是自然的。当然,人们看到了对偶句意义丰富和对偶汉字排列的美,也必然会自觉运用对偶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又是人为的了。

对偶句既然能表达丰富思想情感并有排列的美,那么是不是运用越多就越好呢?当然不是。对偶句也不可滥用。在表达情感时如何运用对偶句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呢?刘勰在《丽辞》篇中说:若夫事或孤立,莫与相偶,是夔之一足,趻踔而行也。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类此而思,理斯见也。(同上书,589页。)刘勰指出,没有对偶就像夔用一只脚跳着走路,这当然是不行的。

同类推荐
  • 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

    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

    煮海为盐、披沙拣金,本书遴选的20世纪近百位顶尖作家的100篇散文精品,每一篇都堪称令人神醉的美文。那“析义理于精微之蕴,炼字句于毫发之间”的佳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中华散文创作的实绩,代表一个时代的水平。 为了编选出真正传代的美文,为了使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名实相副,我们坚持自己的操守和良知。不选违心之作,趋炎附势、诘屈聱牙、故弄玄虚、孤芳自赏、无病呻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绝见不到踪影。增删五次,反复推敲之后,读者见到的是一个“唯美、唯趣、唯真”的中华百年散文选本。
  •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人是城市的载体和灵魂,城市的性格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在通讯发达、交通迅捷的时代,异地求学、经商、旅行,成为我们日常的生活主题,品读城市性格、掌握各地人群特征,既是“胸怀祖国”的表现,也是为了更好地与人交往、拓展个人发展空间的需要。本书精选了全国42个最有代表性的性格城市和地区,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中国城市的性格,品位各大城市人的性格魅力,感受它们之间不同的特质!
  • 不一样的文学史

    不一样的文学史

    这是一本巨匠的八卦之书,也是毛姆窥视人性的洞见之作。巴尔扎克是个“软饭男”;简·奥斯汀土里土气不会搭衣服;艾米莉·勃朗特有同性恋倾向。毛姆这样做并非有意唱反调,哗众取宠,而是去除一切伪饰,只留下真实的躯干,以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本人作为职业作家的丰富经验,过滤出作家的经历和作品可能产生的亲缘关系,给读者展示一个够八卦、超好玩的不一样的文学史!
  • 幸福成长

    幸福成长

    本书收录了“小神童”谢梓硕的部分文学作品,谢梓硕用笔记录自己的幸福成长历程;包括已经发表的作品、随笔、个人日记,绘画;体裁分为散文、诗歌、故事等,包括谢梓硕在北京皮皮鲁讲堂的讲课。收录作品有《第一次升旗》、《画出小小新天地》、《美丽的锡林郭勒盟草原》等。
热门推荐
  • 南中幽芳录

    南中幽芳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乱世之无上圣尊

    乱世之无上圣尊

    我一心修正道,奈何你们步步相逼。推我入万丈深渊。你们说我邪魔外道,哈哈哈!好,那我便弃正道。自立修罗魔道。我要让所有欺负我,和毁我心爱的人和事物者,皆灰飞烟灭。本尊在此以修罗之名立誓。自立一道,延传万古!!!
  • 红军巷的老兵们

    红军巷的老兵们

    如今,红军巷部队干休所大院已失却了往昔街知巷闻的光环,渐渐被这个城市的人们淡漠了。但是,这个独特的部落,很难为外界同化,仍保持自己的运行秩序。清晨,是这个大院最闹猛的辰光。一群老娘们身披大红大绿,合着卡式录音机发出的音乐节拍在那扭秧歌,阅览室里几个喜静的老头戴着老花镜屏声敛气地在阅读报刊。晨练散步归来的老头子;老太太们又在聚会神聊。这些部队前负责人,在草地上拿着当日的报纸沭浴晨光,忧国忧民,分析时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的家有你才完整

    我的家有你才完整

    韩烨:“老大。”顾悠扬:“讲。”韩烨:“嫂子已经被你冷落七天了。”顾悠扬:“所以她,认错了?”韩烨:“她已经跟着妖王回狐族准备成亲了。”顾悠扬:“!!!!!!”论最幸运的人,那必须是顾悠扬了,从天而降一个软萌可爱的小媳妇,你说能不幸运吗。夏暖初意外从妖族穿越到平行世界,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了一番,只不过可能是她上辈子啥坏事都做了,所以导致她回不去了,无奈只能寄人篱下,靠打工来交房租。为了能早日交清那巨额的房租,夏暖初只能同时兼职好几份工作:厨娘夏暖初,助手夏暖初,保镖夏暖初,顾悠扬的媳妇夏暖初……本文1√1,双洁,欢迎入坑
  • 庄园主的称霸之路

    庄园主的称霸之路

    挺不一样的争霸大陆类故事,希望能让你眼前一亮。
  • 我真没想出名啊

    我真没想出名啊

    (新书,我只会拍烂片啊,已发!)那一年,穷疯了的陆远拿着五个小时写好的剧本,成功地向某白富美忽悠了一百万投资……起初的他只想花八十万随便拍拍应付下,然后在电影上映前夕卷走剩下的二十万回老家从此老老实实地娶老婆做点小本买卖,同时打死他也不来横店了……但是……票房爆炸了……官方书友群:980804755
  • 换头记(卫斯理珍藏版)

    换头记(卫斯理珍藏版)

    闻名世界的生物学家奥斯教授与苏联科学家创造了「双头狗」,即将黑狗的头切下来,再在黄狗脖子上开一个洞,将黑狗的头接上去,这项试验令举世震惊。在拍档离奇失踪后,奥斯教授黯然离开了苏联,不再从事同样的移植试验。卫斯理在高球场上认识了教授,因着中国酒而与他成为朋友,这时候教授却突然被掳走,卫斯理随后亦被神秘组织挟走,捲入一宗诡秘行动……「如果有人头移植这回事,或是在人头离开身体之后,可以供给头部新鲜的血液,单独的一个人头,应该可以存活的。」──倪匡(卫斯理)
  • 嗨,豆芽小姐

    嗨,豆芽小姐

    我们究竟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有谎言,有欺骗,有肮脏,有污秽,当然,也有美好,有感动。这个偌大的社会,就像一个巨型的染缸,你是否能在这染缸里保持本色,不忘当初?这是窦芽小姐和她朋友们的故事,也是你们的故事。活着,本来就是一件艰辛而幸福的事情,无论你遭遇多大的苦难,请你相信,只要你还有一颗跳动着的心脏,一切就都有希望。愿我们都能洗尽铅华呈素姿,做回最单纯的自己。
  • 印度放浪

    印度放浪

    日本当代摄影家、随笔家藤原新也的首部随笔集,共收录二十篇文字,主要描写自己在印度旅居时的感受。二十三岁时,他放弃学业。他走遍印度的城市和乡村和市集,经历过沙暴,在恒河边目睹当地人的水葬、火葬,和苦行僧一起攀登雪山,观察普通村民的每日生活。他看到的印度是一个炙热的国度,这里的人们没有过度丰盛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简单粗暴,但大家尚有热情和自由,无论卑微还是高尚,每个灵魂都以自己想要的面貌活着。在这里,生命呈现出本真的东西,美与丑都淋漓尽致,一切追求表现的形式都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