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1600000030

第30章 余论:古代唱技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9)

吴其辉撰,《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三要素》,《人民音乐》1983年第7期。

石惟正撰,《声乐发声的矛盾和平衡》,《人民音乐》1983年第11期。

刘安煌撰,《中国传统声乐教学的特色》,《人民音乐》1984年第2期。

曾嫩珠撰,《〈律曲前言〉简介》,《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

肖翰芝撰,《对民歌演唱者的教学》,《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

庄永平撰,《论润腔技巧》,《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

金铁林撰,《谈民族声乐教学》,《中国音乐》1984年第4期。

刘安煌撰,《论中国传统唱法的特色》,《中国音乐》1984年第4期。

杨宁静撰,《处理歌唱语言与发声关系的传统方法》,《中国音乐》1984年第4期。

顾旭光撰,《〈顾误录〉品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周亨芳撰,《歌曲的风格及其润腔技巧》,《音乐探索》1985年第3期。

魏启贤撰,《如何掌握和理解“美声唱法”》,《音乐探索》1985年第3期。

钱维道撰,《西洋传统唱法教学探索》,《音乐探索》1985年第3期。

白秉权撰,《民族唱法的两个基本功》,《人民音乐》1985年第4期。

王士谦撰,《关于歌唱共振峰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艺苑》1986年第4期。

范瑞娟撰,《我在演唱方面的五条准则》,《上海戏剧》1987年第3期。

吴其辉撰,《关于我国声乐现状的探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刘明谰撰,《论昆曲唱腔的艺术美》,《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3期。

李桂林撰,《关于民族声乐声音训练的几个问题》,《全国民族声乐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1994年。

金铁林撰,《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探索》,《全国民族声乐艺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

周秦撰,《吴中曲唱论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胡芝风撰,《谈戏曲演唱的发声训练》,《中国音乐》1995年第3期。

程巍撰,《中国古代歌唱教学理论和歌唱艺术理论的萌芽》,《中国音乐》1995年第3期。

赵沨撰,《中国音乐何处去》,《人民音乐》1995年第3期。

胡慈舟撰,《童斐和他的传统声乐艺术论述——〈中乐寻源〉学习札记》,《中国音乐》1995年第4期。

刘志撰,《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变与趋势》,《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冯家慧撰,《民族声乐训练五字法——情、形、字、气、声》,《中国音乐》1996年第1期。

张家信撰,《中国古典声乐理论的研究及应用》,《齐鲁艺苑》1996年第2期。

刘麟撰,《彭丽媛的歌唱艺术》,《中国音乐》1996年第4期。

石惟正撰,《声乐发声时的五态统一》,1997年10月合肥第6届全国民族声乐艺术研讨会论文。

李桂英撰,《曲艺发声用于声乐教学的一点设想》,《中国音乐》1997年第1期。

郁庆五撰,《中国声乐的三个问题——给李凌同志的一封信》(上、下),《人民音乐》1997年第1、2期。

余晓芸撰,《〈乐记〉中的唱论》,《交响》1997年第3期。

丁纪元撰,《略论〈事林广记〉音谱类中的〈总叙诀〉》,《音乐研究》1997年第3期。

王金宝撰,《“科学”唱法小议》,《中国音乐》1998年第1期。

吴培文撰,《京剧发声技术初探》,《音乐研究》1998年第2期。

周静撰,《中国古代唱论的语言风格与表现风格》,《交响》1998年第4期。

徐行效撰,《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朱凌云撰,《王品素声乐教学初探》,《音乐研究》1998年第4期。

郭克俭撰,《关于“夹板音”唱法的研究》,《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1期。

刘洋撰,《真假混声在民族歌唱中的应用》,《乐府新声》1999年第2期。

张畴撰,《彭氏唱论十四则——滇剧声腔艺术演唱与教学经验对于民族声乐建设事业意义与价值》,《中国音乐》1999年第3期。

徐小懿撰,《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继承和借鉴的几个问题》,《音乐研究》1999年第4期。

郭克俭撰,《关于丹田气与两种呼吸法的思考》,《人民音乐》1999年第5期。

王金宝撰,《简论中西唱法的异同与融合》,《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詹桥玲撰,《民族声乐的润腔美》,《黄钟》2000年第1期。

严凤撰,《燕南芝庵〈唱论〉新释》,《音乐研究》2000年第2期。

王雅娟撰,《从古代唱论看民族声乐中的咬字问题》,《交响》2000年第4期。

金东波撰,《气与情 气与声》,《黄钟》2000年增刊。

国华、毕海燕撰,《字腔 声情 歌者——中国古代声乐美学管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陆如鸣撰,《中国古代声乐文献论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冯效刚撰,《字正腔圆——中国传统唱论美学思想》,《音乐探索》2001年第2期。

刘勇撰,《唱赚二题》,《中国音乐》2001年第3期。

余惠承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黄钟》2001年第3期。

王雅娟撰,《谈古代唱论中的“气”》,《交响》2002年第1期。

王平撰,《〈唱论〉与民族唱法》,《交响》2002年第1期。

刘亦群撰,《浅论姜白石词调歌曲的演唱》,《中国音乐》2002年第3期。

韩德森撰,《〈唱论〉今析———兼与〈燕南芝庵唱论新释一文〉商榷》,《音乐研究》2002年第4期。

张豫宁撰,《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的再认识》,《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王平撰,《〈唱论〉出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张羡声撰,《从审美兴趣转移看中国传统声乐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4期。

余晓芸、李新庭撰,《试析〈唱论〉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陆蓉、俞子正撰,《传承和发展——关于民歌演唱和“中国唱法”的思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石惟正撰,《是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人民音乐》2003年第9期。

冯冰撰,《字音清真 五音四呼》,《黄钟》2003年增刊。

李冰撰,《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黄钟》2003年增刊。

李强撰,《〈闲情偶寄〉中的声乐演唱理论》,《交响》2004年第1期。

于兰撰,《传统唱论中的润腔》,《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李强撰,《气在古代声乐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中国音乐》2004年第2期。

刘华撰,《戏曲曲艺艺术用于民族声乐中的设想》,《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李强、何小全撰,《〈乐府传声〉的歌唱发声理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杨仲华、尤志国 《中国气派 民族神韵 百姓欢迎——论金铁林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 ,《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

石惟正撰,《论中西传统声乐的优势契合——关于寻求当代中国声乐优势的思考》,《音乐研究》2005年第2期。

张莺燕撰,《宋代唱论歌诀研究》,《黄钟》2006年第1期。

陈俊玲撰,《论明中后期唱论在吴越的崛起》,《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焦春梅撰,《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中国音乐》2006年第1期。

冯效刚撰,《从“土洋之争”到“三种唱法”——新中国的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概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乔爱玲撰,《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气息问题初探》,《中国音乐》2006年第2期。

李萍撰,《重视现代民族声乐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

史小玲撰,《论声音概念与声乐演唱》,《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

吴静撰,《“字真、句笃、依腔、贴调”——论唱论中字与声的关系》,《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

白宁撰,《试论〈唱论〉关于声乐技法的阐释及其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上、下),《乐府新声》2006年第3、4期。

郑晖撰,《关于声乐中的传统及现代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5期。

余虹撰,《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研究述评》,《黄钟》2006年增刊。

汪申申撰,《清代歌唱理论鸟瞰》,《黄钟》2007年第1期。

张延春撰,《情、字、腔三题》,《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1期。

温可铮撰,《歌唱前的准备——弗洛教授讲学纪要之一》,《音乐艺术》1983年第3期。

田玉斌撰,《吉诺·贝基声乐理论探索》,《人民音乐》1990年第2期。

(美)科·奈德撰,高群编译,《现代歌唱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中国音乐》1994年第1期。

韩宝强撰,《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声音形态的比较研究》,《音乐舞蹈研究》1996年第3期。

唐晓琳撰,《美声、民族唱法的特点及中西声乐表演艺术的相互借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李宁撰,《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吐字辨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陆小兵、陆丹青撰,《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之异同及其他》,《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刘桂珍撰,《论民族声乐学派——兼论美声唱法的中国化问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翟社泉撰,《我国民族声乐与欧洲传统声乐的比较分析》,《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张晓农撰,《现实情怀与悲剧情节——论中西传统声乐艺术的文化精神》,《音乐研究》2005年第4期。

郑宝华撰,《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

四、曲谱类

王震亚编配,《中国古代歌曲五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罗宪君、李滨荪、徐朗编《声乐曲选集》(外国作品),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

孙玄龄、刘东升编,《中国古代歌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民族声乐独唱歌曲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霍立、张东盾、金城主编,《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编,《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霍立、李静玉、霍平、金城主编,《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第四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崇德译谱,《乐府歌诗》,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崇德译谱,《唐宋词》,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霍立、霍平、李静玉、金城主编,《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第五、七、八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2004、2006版。

同类推荐
  •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

    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 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

    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

    电影是民俗的一面镜子。影片中,婚殇嫁娶、灯笼火把、秧歌戏曲、皮影小调、朱门石狮、市井乡里,处处都是民俗生活的呈现。一方面,电影成为民俗的影像记载,而且是带有情感体验的影像记载;另一方面,民俗则为电影提供社会生活的斑驳质感,而且是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人居特色的文化质感。
  • 动画文化学

    动画文化学

    本书首次从文化理论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动画影像的文脉,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动画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用优雅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对动画影像背后的文化现象,诸如女性主义、种族问题、文化地理和文化传播形态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构筑起动画文化生态的理论框架。本书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诠释出动画文化的力量:文化是动画艺术保持鲜活的血液,是动画艺术创造奇葩的源泉,是动画产业振兴腾飞的翅膀。
  • 在美的和音下共同成长:杨浦区中学音乐、艺术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汇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在美的和音下共同成长:杨浦区中学音乐、艺术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汇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是杨浦区中学音乐、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成果汇编。共分为三大篇章:教学设计篇、论文篇、培训篇。其中,教学设计篇中分为音乐类和艺术类,音乐类中有10篇课例,艺术类中有12篇课例;论文篇中有11篇论文;培训篇中有7篇培训论文。本书囊括了14位骨干教师的这两个科目的经典教学设计案例、论文集以及多项重要培训课程,并介绍了各经典音乐的音乐特点、音乐元素和乐器。
  • 岩画:远古岩画之美

    岩画:远古岩画之美

    我国古代北系岩画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等省、自治区。其中,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的岩画,多表现狩猎、战争、舞蹈等活动,描绘有穹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祇、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图像。我国北方岩画作品风格写实,技法主要是磨刻,主要反映了古代北方各狩猎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热门推荐
  • 我的圣光不可能这么冷淡

    我的圣光不可能这么冷淡

    全宇宙都在玩的大型潜入游戏(伊米尔年代纪)是一个科技和魔法并存的世界。…天灾瘟疫,地狱开门天使和狮鹫翱翔于天际,帝国的舰队缓缓升空火铳齐鸣,奥术的光辉照耀大地当号角声响起,帝国的骑兵在履带坦克的带领下一往无前——这不是游戏…这是战争!…内测玩家陈君得到了圣光的眷顾,成为一名光荣的圣骑士。嗯…圣光忽悠着你。(471633070,欢迎进群催更)
  • 缘为仙

    缘为仙

    十年缘一梦,韶华弹指间。浮生唯此愿,白首尤为仙。每个人生来不过一张白纸,被命运左右摆弄,涂满颜色,但总会有人不甘于此。这是一个纯良率直的少年,在阴谋和命数中一点点认清世界、认清自己,最终跳出樊笼、挣脱摆布的故事。
  • 我的宿主又智能化了

    我的宿主又智能化了

    阿止是个学霸,有一天阿止竟然死了,原因是学的太狂热,猝死的。死后绑定了一个咸鱼系统,说要成为一条咸鱼,在每一个世界躺赢,才能复活阿止想:我会猝死,那一定是因为学习不够→_→,怎么可以当一条咸鱼呢,那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系统:喂,我还在呢!阿止:继续学习中~看着宿主奋斗的身影,系统:宿主,为什么这么爱学习阿止头也不抬说:学习使我快乐(?▽?)系统:呃(~_~;)看着房间里的的身影,某男身形一闪,进入房间可怜惜惜的凑到阿止旁边,软身细语的说:“阿止,看看我~看看我。”阿止:抬头一看,继续埋头苦干。某男:⊙_⊙系统:...对于打扰她学习的人阿止一只手握笔,一只手突然出现一把剑,砍向来人系统:宿主,哪来的剑。阿止冷漠道:捡的系统:可是这是现代位面!哪里来的剑捡。阿止冷着一张脸,手一翻,一把剑又出现在手上。系统瑟瑟发抖
  • 末世之奇葩异能

    末世之奇葩异能

    重生了!在末世该有的都有了,唯一美中不足的!这该死的异能是怎么回事!贼老天爷的,没听说异能还有一次性的?难道异能也讲卫生了吗?……
  •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神大人带回家

    天神大人带回家

    因为某些原因,天界众神无法管理其它世界,有着无限时间和生命,又没有事干,缺少娱乐的众神便联手开辟了一个特殊空间,打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有了舞台,怎么可以没有演员呢?于是,天神选中100人,赐予神力,成为神使,投放到这个特殊世界中十年后,世界的某处会升起一处绝顶,上面会有十个王位,当十个王位全都坐满游戏结束,世界会被重置,胜出者会回到原来的世界并被满足一个愿望
  • 男儿河

    男儿河

    哲学博士蒋公理坐在省委大楼宽大的玻璃窗前,双手托住下巴,眼睛盯住楼外大街上川流不息的各色汽车,嘴角闭了又闭,嘴巴合了又合,怎么也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还是笑出了声。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一点准备也没有,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个认死理,钻牛角尖,一根筋的倔驴,居然也能当上个县级领导。虽说女为县是全省最穷的山区县,可是能派到那里任县委副书记也算得上是祖上积德,伯乐慧眼。老爹一辈子的清廉做人,为人师表的学究风范,祖宗三代的修行,坟地里才长出这棵挺拔葱绿的蒿子来。听说这女为县有一条流经全县的河流叫男儿河,女为县,男儿河,很浪漫,这里一定有很多奇异的传说吧。
  • 欢迎来到诸神黄昏后的冒险世界

    欢迎来到诸神黄昏后的冒险世界

    神话是异界的现实。在时间的洪流里,诸神亦如凡人。诺思穿越到了诸神黄昏的一万年后的北欧神系世界。蛰伏的黑暗力量仍蠢蠢欲动,身形湮灭的神族在探索如何存续。以神的意志,用利刃与符文唤醒崩坏的秩序。欢迎来到这永恒轮回中,沧海一粟的故事世界……
  • 九州陆沉记

    九州陆沉记

    得长弓者得天下,龙渊将于一甲子之内重现于世,加上从首阳山上扔下的一本天书,夫子的三步棋,搅得整个九州天下大乱,五国纷争,烽火连天,归藏山三十三人出动寻找龙渊,这一切到底在布局者得控制之中,还是在棋局之外?
  • 三界情缘传

    三界情缘传

    人妖殊途,世间常情!多少个传奇故事的背后总有许多伤感别离的时刻。故事的发展总会令人捉摸不透。且看一个凡人小子如何到万界神帝归墟真传,入妖界蛇人领地,睡妖界女王寝宫,他如何与妖王爱展开一场爱恨痴狂,生死别离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