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0200000033

第33章 王学在浙中的展开与挫折(3)

先师曰:“无善无恶心之体。”双江即谓:“良知本无善恶,未发寂然之体也。养此,则物自格矣。今随其感物之际,而后加格物之功,是迷其体以索用,浊其源以澄流,功夫已落第二义。”论则善矣,殊不知未发寂然之体,未尝离家国天下之感,而别有一物在其中也。即家国天下之感之中,而未发寂然者在焉耳。此格物为致知之实功,通寂感体用而无间,尽性之学也。[117]今所指吾心之斑垢驳杂者,非以气拘物蔽而言乎?既曰气拘,曰物蔽,则吾心之斑垢驳杂,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后有也。

既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后有,而今之致知也,则将于未涉人情事物之感之前,而先加致之之功,则夫所谓致之之功者,又将何所施耶?[118]对此,双江的答复是:

承谕云:“学问得悟本旨,言语笔札不相涉,特为学者设法入门,下手终当有实地可据。故老师(指阳明)诚意之旨,所以终年哓哓也。”公之意,将无谓致虚守寂以养乎未发之中云云,非初学可骤语,只说诚意方有实地可据乎?……故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盖言诚意之功全在致知。致知云者,充满吾虚灵本体之量,而不以一毫意欲自蔽,是谓先天之体,未发之中。故自此而发者,感而遂通,一毫人力与不得;一毫人力不与,是意而无意也。”今不养善根,而求好色之好;不拔恶根,而求恶臭之恶。所(按:原文作“好”,据上下文改)谓苟且狥外而为人也,而可谓之诚乎?盖意者心之发亦心之障也。

慈湖深病“诚意”二字,谓非孔门传授本旨,而以不起意为宗,是但知意为心之障雾而不知诚为意之丹头也。……盖意者随感出见,因应变迁,万起万灭,其端无穷,乃欲一一制之以人力,去其欺而反乎慊,是使初学之士,终身不复见定静安虑景界,劳而无功,秪自疲以速化耳。……尝观平旦之好恶,孩提之爱敬,是即好好色、恶恶臭之真体,未尝实用其力,而用无不实;未尝禁止其自欺,而自无欺之可禁。穷其源委,间不容发。故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愿公有以教之。[119]绪山与双江之间所进行的有关“意”或“诚意”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是到底坚持“归寂静养”还是坚持“实地用功”的问题。双江的立足点是未发之中,故以“归寂静养”为宗旨,而绪山的立足点是已发之用,故以“实地用功”为下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怎样做工夫、做什么工夫的问题上,阳明后学之间所展开的争论也许比他们之间所进行的本体与工夫之争(如“天泉辨正”)更为激烈。

“归寂”的反命题是“见在”或“常发”。罗念庵曾对绪山所谓的“良知常发”说提出过如下质疑:

详读《会语》[120],受益不少,然欲请者亦不少。执事之意,只欲主张良知常发,便于圣贤几多疑聚处尽与扫除解脱。

夫心固常发,亦常不发,二者可倒一边立说否?至谓“未发之中竟从何处觅”,则立言亦大易矣。夫良知既常发,则彼谓先求未发之中者,亦必不能离发而求之。但以应事,与间坐时分发与否?其言句稍别其心,固不能使其必不发也。在彼只言句不融,在此谓未发无处觅,却是断绝学原矣。虽云发明师说,非执事容易立言。弟则以为于师说亦恐未尽,以言发明,不若以身发明,似为更切。弟往往饶舌,宜为诸兄所弃,然卒不为诸兄所弃,宜弟之饶舌也。若《凝德楼会语》四首,其三段又与前说大不类,却是切实语,参出互见,岂神妙莫测耶?……执事试味之,不在言说争一字也。[121]这说明,在“归寂”问题上,念庵并不想“饶舌”而“为诸兄所弃”,更不愿与绪山“争一字”,倒是绪山以“发明师说”自居,而“主张良知常发”。但他在《凝德楼会语》中,却又发表了“与前说大不类”的“切实语”,就连深知其思想多变的念庵亦感到“神妙莫测耶”!至于什么样的“切实语”,因《凝德楼会语》亦佚,而难知其要。

三、学有“数变”

从本章的后述中可以看出:表面上“志同道合”的钱、王二子,受到的“待遇”却大相径庭,即使所讨论的是同一件事、批评的是同一种倾向,绪山之见亦往往不为同门所欣赏,倒是龙溪的言行,由于有使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易于赢得同门之掌声。何以如此?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涉及绪山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基于“中行”原则的“循环”式“数变”[122]。罗念庵曾是绪山生前的知己,据他说:

绪山钱子在阳明先生之门,号称笃实而能用其力者。自余十六七年来,凡六七见,而钱子之学亦且数变。其始也,有见于为善而去其恶者,以为致良知也。已而曰:“未矣。良知者,无善无恶者也,吾安得而执以为有而为之而又去之?”后十年,钱子会予于京师,曰:“吾恶夫言之者之淆也。无善而无恶者见也,非良知也。吾惟即吾所知以为善者而得之,以为恶者而去之,此吾可能为者也。其不出于此者,非吾所为,亦非吾之所当闻也。”今年相见于青原,则曰:“向吾之言犹二也,非一也。

盖先生(指阳明)尝有言矣,曰‘至善者心之本体,动而后有不善也。’吾不能必其无不善,吾无动焉而已。彼所谓意者,动也,非是之谓动也。吾所谓动,动于动焉者也。吾惟无动,则在我者常一。在我者常一,则吾之力易易矣。”始吾于钱子之言以为是何其不一也,至于颜子之喟然而后释。然于钱子,盖惟恐其过执,未见其数变之过矣。[123]对绪山在十六七年间所发生的思想“数变”,念庵以为这是与其“过执”属于同一性质的错误,并把龙溪与绪山因各自特质而易于引发的失误做了很好的概括:“夫明敏者,以勤用其力为难,而笃实者,以知所用力为难……是吾告王子者,亦所以为钱子也。”[124]一个是难以“勤用其力”,即轻视工夫的作用,而另一个是难以“知所用力”,即忽略本体的作用。这样的定位,与阳明在“天泉证道”中对两人的警示如出一辙。也就是说,绪山“数变”后的结果,仍又转回到自己原来的起点上。[125]而这样的“循环”式“数变”,与阳明及其门人的“渐进”式“三变”有着明显的区别。[126]所以念庵担心绪山之言“何其不一”,捉摸不定,是有一定道理的。[127]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绪山之“数变”与其在入门之初所发生的“三变”有本质的区别:一如阳明,前者是学后之“数变”,而后者属学前之“三变”。绪山尝曰:

德洪自辛巳冬始见先生于姚,再见于越,于先生教若恍恍可即,然未得入头处(按:此可称为“未得入头阶段”)。同门先辈有指以静坐者,遂觅光相僧房,闭门凝神净虑。倏见此心真体,如出蔀屋而睹天日,始知平时一切作用,皆非天则自然。

习心浮思,炯炯自照,毫发不容住着(按:此可称为“凝神净虑阶段”)。喜驰以告,先生曰:“吾昔居滁时,见学者徒为口耳同异之辩,无益于得,且教之静坐。一时学者亦若有悟,但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故迩来只指破致良知工夫。学者真见得良知本体昭明洞彻,是是非非莫非天则,不论有事无事,精察克治,俱归一路,方是格致实功,不落却一边,故较来无出致良知话头。无病何也?良知原无间动静也。”德洪既自喜学得所入,又承点破病痛,退自省究,渐觉得力(按:此可称为“格致实功阶段”)。[128]如此的学前“三变”,是几乎所有师从阳明的学人都曾经历过的,即从“不信”到“始信”再到“益信”的过程。稍显不同的,乃是绪山完全步阳明之后尘,从“凝神净虑”的静坐之功向“格致实功”的转化。但如果说阳明陷于“喜静厌动之病”诚有其诸多客观原因而不得已为之的话,那么绪山则是在同门先辈的“误导”下而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绪山之学多变乃至缺乏持久性和一贯性的“毛病”,就与这种缺少像龙溪那样的“自得”精神和独立人格有关。

那么,绪山的这种“循环”式“数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关于绪山思想“数变”发生的时间,吴震曾作过详考,他认为:“其始也”,是指“天泉证道”之时的绪山思想;“已而曰”,是指嘉靖九年左右的绪山思想,“此时绪山对无善无恶论已有所悟”; “后十年”,是指嘉靖十九年时的绪山思想,此时“绪山对无善无恶论的弊端则开始有所警觉”; “今年相见于青原”所述之内容,似在嘉靖二十五年。[129]不过在笔者看来,念庵所言之时间并不准确,不可将其视为“定论”。比如念庵与绪山初次见面是在嘉靖十一年绪山赴京会试其间,“自余十六七年来”,应是嘉靖二十七八年;若“相见于青原”确在嘉靖二十五年,那么念庵所言的“十六七年”就值得怀疑。

“数变”中的最重要一次转变,就是对“无善无恶”之旨的认同。绪山本人曾在阳明去世后的讣告中说过:

前年秋,夫子将有广行,宽、畿各以所见未一,惧远离之无正也,因夜侍天泉桥而请质焉。夫子两是之,且进之以相益之义。冬初,追送于严滩请益,夫子又为究极之说。由是退与四方同志更相切磨,一年之别,颇得所省,冀是见复得遂请益也,何遽有是邪![130]也就是说,“天泉证道”后一年,绪山虽“颇得所省”,但问题并未解决,所以盼望着能把自己的想法向阳明“复得请益”[131]。然而阳明的突然过世,使绪山失去了再次向阳明求教的机会,故只好依靠自己的体验和同门之间的切磨,来深入反省阳明的“究极之说”。而若干年后的狱中生活,便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使他经受了磨难而在思想上获得了飞跃。绪山诗云:“一苇航大川,渺茫入穹浩。穷陟无津涯,狂波逝澜倒。世情乐久安,暝行恶皎皎。”[132] “梦回乡国堂垂白,秋到东篱菊正黄。南望伤心一挥泪,钱塘野渡正苍茫。”[133] “年来已得虚舟意,一任人间风浪生。”[134]这是一种从入世的政治情结到性命之终极关怀的根本性转换,故而龙溪所谓“盖君之学,得诸生死真境中,益觉自信”[135]的断语,后遂为识者所广泛采纳。[136]关于狱中生活及其心得,绪山在写给龙溪的信中是这样描述的:

亲蹈生死真境,身世尽空,独留一念荧魂。耿耿中夜,豁然若省。乃知上天为我设此法象,示我以本来真性,不容丝发挂带。平时一种姑容因循之念,常自以为不足害道,由今观之,一尘可以蒙目,一指可以障天,诚可惧也。噫!古人处动忍而获增益,吾不知增益者何物,减削则已尽矣。[137]这说明绪山在狱中并未消沉郁闷(所谓“以直道下狱,先生不以忧”[138],即谓此意),而是利用早年从家父那里习得的易学知识,与赵白楼“晨夕讲《易》”,“与斛山辩无善无恶之旨”,又“著《困学录》”,“亲蹈生死真性”,体验生命真谛,探究终极之道;自认“顺而能达帝王之政,逆而能忍老庄之术”[139];对“帝王之政”的追求已完全让位于对“老庄之术”的诉求。因此绪山本人以及龙溪等人一直认为,狱中生活对绪山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生命体验和思想升华。譬如绪山说:“洪赋质鲁钝,向来习陋未除,误认意见为本体,意见习累,相为起灭,虽百倍惩克,而于此体,终隔程途,无有洒然了彻之期。担阁岁月,浑不自知,上天为我悯念,设此危机,示我生死真境,始于此体,豁然若有脱悟。乃知真性本来自足,不涉安排……”[140]龙溪说:“绪山兄已回(指出狱归乡),见在感应,尽见确实,亦切切以从前意见为戒,乃知忧患困穷有益于人也。”[141]而其狱中密友杨爵则说得更坦率:“此时此地真难得,说与儿孙世讲之。”[142]要绪山把这段经历作为人生的最重要记忆,世代相传。

而绪山在狱中首先体验到的就是“无善无恶”之旨:“本来至善,故无善可有;本来无恶,故无恶可除。此造化之真机,圣德之正位也。”亦即薛侃在《与曾明卿张道甫刘定夫诸友》中所言及的绪山对“断爱根之说”的深切担忧。[143]针对绪山的“无善无恶”之旨,孙奇逢的评论是:“此语未尝不圆。”[144]而对其认为“断爱根之说”乃“深切悠悠之病”,薛侃则赞同道:“此心之体,本自廓然,无有爱也。有爱则有根,有根则虽断而复萌。”实际上,“无爱”说就是“无善无恶”说,“断爱根”亦即有善恶。绪山坚持从“根源上立起”,说明此时他已与龙溪思想“接轨”,达到了“圆融”的境界。[145]其次还有对本体之功的豁然脱悟。孙奇逢曾对绪山的这一思想转变作过如下阐释:

阳明曰:“见得真时,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工夫。”

是合本体工夫而一之也。初学未能合一,须认得本体分明,实实下手作工夫,久之方得融成一片。不睹不闻,人人有此本体,而真实作戒惧工夫,须是至诚至圣之人。无工夫是无本体也。

钱绪山数年用功,始信本体工夫合一,见得未真,终难冒认所疑。戒慎恐惧中,有许多兢业,本体何在?不睹不闻中,声臭俱无,工夫何著?此正是当年绪山实诣作工夫处。只循此戒惧,久而靡间,将见兢业忘而本体日充,声臭泯而工夫转密,尚何本体工夫之两歧哉?阳明又有言:“合得本体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体。”亦是此意。[146]所以绪山出狱后不久,陈明水就在来信中强调:“平时无洗心之功(即本体之功),故于不善之萌,每觉于意念流注之后,而始思正之,故犯手费力,迄无成功。……先师……于南元善书中指点本体,尤煞明白,若有直悟本体,便自清明照破。”[147]直到出狱三年后与龙溪一起抵复古、青原讲学时,绪山仍怀抱在狱中养成的超然务虚之心境,与龙溪密切合作,“稽师门传习之绪”,使当时的诸多听讲者深受感染:“邹文庄《惜阴申约》曰:‘迩者绪山、龙溪二君,自浙中临复古,大聚青原,考德问业,将稽师门传习之绪,而精进者寡,因循者众,是忽实修而崇虚谈,意者相观相勉之有未至欤!罗文恭松原答龙溪,则规之也。当时古风如此。’”[148]这种在狱中体悟到的“究极之说”,虽然在绪山思想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的确给龙溪等人以极大的震动和鼓舞,同时也给“稽先师传习之绪”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正如邹东廓所言:“绪山在师门久,所得最深,须痛与扫荡,悉使荡荡然无一物,方可以语屡空之室。不然,亿则屡中,直与辟喭同为渣滓耳。”[149]而薛侃甚至感觉出绪山较之龙溪似有更加追求高远之倾向:“顷见龙溪谦虚切实,而绪山亦似微有前蔽,其所进便有不及。乃知此道真非高远,自见高远,必反失之。”[150]这些提醒与批评,放在绪山头上,似乎让人一时难以接受。因为绪山自阳明去世后一直就被学术界视为龙溪的对立面,可在此时,他不仅成了龙溪的同道,而且比龙溪还要“高远”,从而证明钱、王二人的确有过“志同道合”的时候。

嘉靖二十七年九月,绪山不顾传统礼制,在为其父执丧期间,远游广东等地,回程时,还与王时槐大谈“心无内外”之说[151],似乎就透露出了他当时的超然无畏之心态,从而也证实了薛中离对绪山“所进便有不及”和“自见高远,必反失之”的指责,并非凭空臆测。关于绪山执丧期间外出远游之事,胡直在《困学记》中曾有过较详记载:

至秋,越钱绪山公至韶,陈公延留书院中。予甚喜,请益。

然见钱公以忧制未大祥,遽远游,又乘青帏,张皂盖,前呼导,予以私计曰:“予虽学出世事,亦未敢谓然也。”亡何,冬尽,予方图归。因起念,遂失初悟。忽若痞闷,虽极寻绎,宿见意象俱似,而真体昏塞,甚不自得。述其故,质于钱公,钱公发明颇详,迄不当予意。[152]说明绪山广东之行,名为其父求墓铭,其实有扩大自己影响、讲学求道之用意,于是才有了“发明颇详”、教人“自得”之举措,而这在绪山的学术生涯中,是极为难得的。然而,在胡庐山看来,即使是入道出世而对儒家礼制不以为然者,亦不敢有如此大胆之举。绪山的这一越轨行为,即使胆大妄为的龙溪知道了恐怕也会汗颜的。

同类推荐
  •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是汉学、宋学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论语》诠释也由汉学转向宋学。在此期间,面对时代的核心议题,围绕当时人的生存焦虑与制度焦虑,各派学者纷纷通过《论语》等经典的注疏、训解与阐释,提出自己的思想观念,架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论语》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通过对该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梳理《论语》注释自身发展演变的脉络、探讨《论语》诠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与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明晰宋代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有助于考察儒家学术的传承、创新与经典诠释、流传之间的关系,从《论语》学的角度具体把握学术的发展、演变,学派的形成与分化,学术风尚与学术旨趣的变化,学术范式与学术视域的转换,等等。同时,研究宋代《论语》诠释,还可以从经典诠释的角度,考察、探索儒学在不同时代得以传承与创新的内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儒学的认识,还有助于在当今时代更全面地思考儒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启迪。这正是我们对宋代《论语》诠释予以研究的意义所在。
  •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是一本十分富有哲理的书。虽然有些思想受到时世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以及指导人民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说理透彻,文笔优美。老子的一些语言,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知足常乐”等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 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

    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

    《老子章句浅释》,台湾刘瑞符先生著。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是道家,道家的代表作即为《老子》,故历代注释、解读、研究《老子》之作,不绝如缕。尽管如此,本书亦有其独到之处。它把《老子》的内容概括为两大项:一为讲自然之道者,一为讲人为何法此自然之道。作者据此体例,加以撰述,对于读者认识自然之道及其可以其为法之义,当能有所助益。作者研读《老子》多年,取精用弘,功力颇深,是一部较好的学术著作。
  • 从成语典故看《易经》生存智慧

    从成语典故看《易经》生存智慧

    我们如何才能读懂古老而神秘的《易经》呢?《易经》的道理,对于我们今人有什么意义呢?《易经》中的智慧和我们日常生活的连接点在哪里呢?有没有一种东西能够更通俗地让我们认识《易经》中的智慧呢?有,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成语典故”。 本书就从出自《易经》或与《易经》密切相关的成语入手,为您通解《易经》的符号,探求《易经》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法则。
  • 奋斗新时代

    奋斗新时代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时代是奋斗者书写的,只有奋斗者才能创造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书写无悔的幸福人生。本书以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出发点,全书从新时代什么样、新矛盾怎么看、新使命是什么、新思想新在哪、新征程怎么走、新部署怎么干、世界大同怎么谋、伟大工程怎么建等几个方面,探讨分析了如何以伟大奋斗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和执政本领具有一定的帮助。
热门推荐
  • 开局有房又有车

    开局有房又有车

    突然一天你有房又有车是怎么样的体验感?突然一天你再也不用为了金钱地位发愁怎么办?突然一天你再也不用担心同学聚会你混的最惨怎么办?听我一句劝,洗洗睡吧,梦里面什么都有。
  • 明欢序

    明欢序

    『江畔有佳人,茕茕而孑立』身为天帝之女的氤氲,原本打算一辈子就在天庭混吃等死,但悲催的是,老天爷实在太眷顾她了。下凡历练不到一年,天庭便被毁了个干干净净。新的天庭在新的纪元重建,老一辈神仙们的恩恩怨怨被一一揭开。谪仙伞里封印的是谁的残魂?旧天庭又是被何人摧毁的?而自己……又究竟是谁?千万年前,缘起阴阳。那是末代白泽苏明尧与现任青丘之主九尾上神须尽欢的,第一次相遇。
  • 剪纸传说

    剪纸传说

    你想和我交易?但我只要你的影子!我和影子在深渊等你。我是一个剪纸人。我攥住你的影子,让你无处可以遁形。
  • 我的漫威不一样

    我的漫威不一样

    高富帅钢铁侠托尼的战甲变了风格……暴躁班纳变了性子,不在需要小心翼翼的避开人群……纽约的街头突然多出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义警……这里是漫威电影宇宙!却因林恩的到来而变得不同
  • 琉璃传:无尽江湖

    琉璃传:无尽江湖

    自幼因左臂的大片胎记而被歧视的叶琉璃,意外穿越到异世,在这个以实力为尊的时代,成为了一名毫无灵力与武力的菜鸟小白?快看她是如何在这陌生的异世,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 我不是教你诈:聪明女人36计

    我不是教你诈:聪明女人36计

    《三十六计》,这部应用最广的胜战宝典,不仅适用于以男人为主导的金戈铁马的军事战争、斗智斗谋的商海决战,还适用于文雅柔弱的小女人所处的没有硝烟的社会战争中。一个不知道自我提升的女人很难获得幸福,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女人很难立足于社会,一个不明白男人心的女人很难赢得爱情和婚姻,一个不会斗智铺谋的女人很难决胜于职场。本书专门针对女性对兵法《三十六计》进行了新的诠释,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来一一解读其中谋略,旨在为追求幸福、渴望成功的女性献上绝妙锦囊。
  • 读懂儿童:幼儿成长个案研究

    读懂儿童:幼儿成长个案研究

    2010年,备受关注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它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作为专章单列,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承前启后的大事。同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由于受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数量与质量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教育部、财政部从2011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 深爱如心

    深爱如心

    几个年轻的爱情,地位和的差异并不能阻碍爱情的发展,小雨和强尼、谢小萌和国栋、乐天和我,大家一直很好的朋友,外表看着憨憨的男人其实心都很细,女人和女人之间的话题永远是男人,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话题不一定是女人。几年后我、谢小萌和子敬的家离的很近了,四个孩子的出现增加了乐趣,一直以为不喜欢婚礼的乐天最后了我一个盛大的婚礼,儿子花童,小家伙的出现也增加这个婚礼的乐趣性,不再是形式。
  • 一代球王陈追风

    一代球王陈追风

    十六岁帕尔马出道,十七岁意甲首球,十八岁转会尤文图斯,奥布拉克+德里赫特+陈追风+mini罗,无敌中轴线横扫欧洲,陈追风荣膺金球奖,中国球王呼之欲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