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0200000003

第3章 浙中王学形成与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3)

吴地“风俗之美,喜文艺而厌凡鄙,得天地之灵懿焉。其敝也,乃或乐虚淫、习侈豫,无麻衣蟋蟀之风,士缘以丧节也”[72]。这些无意之中透露出来的有关江南各地的文化差异,值得我们认真琢磨。而这种差异,到晚明又有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甚至逐渐影响到两地的士人心态。具体地说,就是越靠近苏南,奢侈之风就越受到士人的追崇,并且还从上流社会流衍到世俗社会,从而成为一种颇具地域气息的消费观念。而针对吴人追求精致、崇尚繁缛的社会风尚,越人则提出了“流风之薄,人日趋恶”[73]的严厉批评。这样的批评固然有失偏执,但也的确道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向以及越中有识之士对世风趋恶的强烈不满。尽管明万历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中风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会稽人陶奭龄便对当时的越中风俗有过这样的指责:“余司教吴宁(今属东阳市),见其风俗淳古,事事有法,而最可喜者,凡衣冠旧族,必自为婚姻,其余小姓,虽崛起富贵,亦不肯辄与通约。越中人家,但有几贯烂钱,即起自舆儓驵侩(即地位最低下的奴仆商贾),亦与为好,风尚之卑,即此可见。”[74]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后,原有的等级区分已开始被打破,随之而来便是社会观念的巨大变化。但与浙西地区相比,浙东地区当时从总体上看,仍保持着许多诚朴之风,越中亦复如此。李梦阳在与山阴人周祚书中所说的有关越人“多嗜古笃行,独立勇往”[75]的评语,应该说直到明代末年仍基本符合实情。诚如复社文人徐孚远在评论从余姚寄籍松江的朱舜水诗时所言:“予近与柴楼诸子结诗社,始知浙东风尚,各以孤峭之质,传幽渺之音,自辟町畦,不随时好。比见楚屿(指朱舜水)诗,神清词奥,犹抱古心,信浙东多奇士也。”[76]概而言之,浙东地区多山,宗族组织完备,故有敦朴淳善、嗜古笃行之民风;浙西商品经济发达,政治权利深透,故有繁丽奢靡、浮竞淫侈之民风。嘉兴桐乡人张履祥所谓:“三衢风气淳朴……异乎吴下骄侈之习,兴替靡常。”[77] “崇祯间,松江风俗最豪奢。”[78]都是当时社会真实状况的反映。又因浙西濒海,盗寇出没,故时人又认为浙西人有性格剽悍恶薄的一面。焦竑说:“维浙之西,以海为池。” “浙西剽悍,饶讼狱,盐盗出没。”[79]伍袁萃说:“士风恶薄,吴中尤甚。稍不得志于有司及乡衮,辄群聚而侮辱之。或造为歌谣,或编为传奇,或摘《四书》语为时义,以恣其中伤之术。”[80]焦氏之说虽非虚言,但并无特殊性可言。因浙东亦临海,在明清时期也是海盗的出没之地,民风剽悍,当不在浙西之下。至于伍氏“士风恶薄,吴中尤甚”的话,倒有几分尖刻。其实这就犹如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权利意识较强一样,实无可厚非。

所以当时的浙东人对三吴地区的风俗大都持否定态度:“目吴人(包括浙西)为轻柔浮靡而不知清修苦节之士可为矜式者不少”[81]。

比如王阳明的《送佟太守绍兴序》在比较浙东、浙西之民风时就说过:

吾郡繁丽不及苏,而敦朴或过;财赋不若嘉,而淳善则逾。

是亦论之通于吴、越之间者。然而迩年以来,习与时异,无苏之繁丽,而亦或有其糜;无嘉之财赋,而亦或效其强。每与士大夫论,辄叹息兴怀,以为安得如昔之化苏人者而化之乎?安得如昔之变嘉民者而变之乎?[82]王阳明在该序中所流露出的对浙东之民风向浙西吴下转变的焦虑心态,以及希望佟太守能如同在嘉兴任太守时那样净化绍兴之民风的迫切心情,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浙东士人甚至一些浙西学者的看法。阳明弟子华亭人徐阶也说过:

今天下士称科目之盛、词章之工者莫如吴,而其习俗之下亦莫甚于吴。虽然,吴之习俗其亦非一日之积矣。周之衰也,子游没而道术湮;晋之东也,王谢用而风流贵。至于近世笼之以科目,啖之以禄利,则词章盛而混仆漓士之生其乡者,相矜以文,相高以达,靡然不知道术为何物。而浮竞淫侈之事作,然以其见闻之稔渐染之深,亦胥溺而莫知其非也。[83]徐氏甚至冠吴人钱景山以“非吴之士”,自认这是对吴中人士的极高评价,对吴中浮侈之俗厌恶之深竟至于此,实在出乎意料。故而徐阶于嘉靖十年至十五年间谪官福建延平和浙江台州时,因羡当地习俗俭质,而萌生徙家之念。他在《送大参三峰侯公入蜀序》中说:

台州自昔多廉洁之士,阶往年以视学再至其地,见其俗特俭质,自绍以东、温之西,迥然异也。因大悟曰:台士因多廉洁有自也哉!……阶故吴人,吴为俗于天下最浮侈,所谓廉洁之士故恒有之,然不能数见也。[84]

因厌吴中之俗,而欲择风俗淳朴之地徙之,是徐阶一生的夙愿。这种厌浙西而慕浙东的文化心态,在当时的江南文人中并不罕见,如顾炎武“虽世籍江南,顾其姿禀颇不类吴会人,以是不为乡里所喜,而先生亦甚厌裙屐浮华之习”[85]。

其实,在上述推崇浙东之民风而贬斥浙西之士风的背后,隐含着宋明以后浙西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开放程度快于或大于浙东地区的真实景象。只是由于地域和文化上的阻隔,近世浙东人与浙西人的来往并不密切,“浙西的事,跟我们浙东人毫不相干”(金华人曹聚仁语),从而使浙东在商品经济发达、习俗渐趋奢靡的三吴地区之外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传统。黄岩人黄绾曾不无自豪地说过:

“浙东居天地之隅,重江隔之,故论四方之俗,则以浙东为胜。”[86]然而这种阻隔,却又造成了浙东地区的相对闭塞,鄞县人李邺嗣说:

“至吾乡甬上,在东州天尽处,吴中风气,三江隔之……往来标榜,俱所不及。”[87]以至于浙东大文豪徐渭也得借助袁中郎的声望才能扬名,所谓“袁中郎以士大夫身,负海内之望,表彰一山阴布衣,世始知有徐渭”[88];而徐渭的著作,后亦是“得中郎激扬发越而后传世”[89]的。可见,当时的浙东与浙西不仅在经济文化上有一定差距,而且两地人的观念空间也要比现在大得多。诚如黄宗羲所言:“吾越自来不为时风众势所染,当何(景明)、李(梦阳)创为唐诗之时,阳明与之更唱迭和,未几弃去。何、李而下,叹惜其未成,不知其心鄙之也。”[90]然素有“财赋之上腴”(嵇曾筠语)之称的浙东地区,“自宋、元以来,号为邹、鲁”[91],后又逐渐成为全国学术思想的重镇。阳明弟子董澐诗云:“身边礼乐东南盛,目极风云西北回。”[92]而东南又以浙东的宁绍地区为盛。聂豹说:“浙科第文物之盛,甲于东南,诸郡独称宁绍。”[93]只不过作为两宋以来文化教育和学术思想发展的中心区域,浙东与浙西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态下,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相异的学术旨趣和思想特质。这些都是研究浙中王学的产生、传播和发展过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王学在两浙的不同命运明代中叶以后,处于商品经济冲击下的江南社会,读书人的学术兴趣和社会大众的知识话语已发生转向,“道学先生”已不是一个受人欢迎的角色,私淑王阳明的罗洪先年轻时甚至被讥笑为“罗道学先生”[94],即为明证。被视为“异端之尤”的李贽更视那些满口道德性命的道学先生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95],并斥责道:“世之好名声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能起名也;无用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济用也;欺天罔人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也。”[96]因此当时有人喊出“宁为真士夫,无为假道学”[97]这样的口号,应该说是毫不奇怪的。而就在道学与道学先生声名扫地的同时,在世俗化和泛政治化程度很高的江南地区,除了依旧使用为科举的敲门砖之外,对于玄远莫测的理气心性,无论是僵化的朱学,还是与之截然异趣的王学,都很难再提起一般人的兴趣。普通的知识界沉迷于时下流行的戏曲、小说、辞赋以及鱼目混珠的古董、文物、名人字画的鉴赏,年轻的名士才子亦不愿再沉埋于故纸堆,他们更喜欢的是诗酒流连,是瓦舍勾栏。[98]这种现象在江南的浙西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叶权的《贤博编》中就记载了一则王门学者讲学浙西地区时所受到的冷遇:“方太古,字质父,号寒溪,金华兰溪人。少为诸生,因事弃去,博学能文词,大为时辈所重。已游吴下,吴下人方崇奖孙太初。太初性通敏,华藻溜亮;而质父交阳明先生,以道学自任,多矜执。吴人因聚噪之,失意,遁归家居。”[99]这种遭遇,相信绝非“以道学自任”的方太古一人之体验。

浙西在中唐时就已成为“吴中诗派”的活动中心,因而有学者指出:“唐人联句之盛,实起于大历、贞元时期的吴中地区。”[100]明以后,浙西人更是“皆以词章之业为尚”[101],玩词赏画之风远盛于浙东。明代永嘉学者王叔杲曾批评说:“海虞(今属常熟市)为先贤子游之乡,而士友独不好论学。”意指浙西吴地只重诗文而轻学术,于是叔杲便“奉涵野公之命,构文学书院,因集诸生为文会”[102],以推动浙西学术之发展。清人朱彝尊《孟彦林词序》曾称“宋以词名家者,浙东、西为多”,明代尤为如此;然王兆云《明词林人物考》所录的467人中,籍贯浙西的人却要大大超过浙东。[103]后具有词学传统的浙西在清初遂成为词学之渊薮,产生了著名的浙西词派。

蒋景祁《刻瑶铪集述》曰:“浙为词薮,六家特一时偶举耳,故未足概浙西之妙。”意即仅举六家浙西词派,事出偶然,实际数量当超过500家。[104]这组数字表明, “浙(西)为词薮”,并非虚语。即使到了近代,浙西仍有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南社诗人所开启的清新之风。

如果说浙西曾以词章之学(即文学,包含诗、赋、词、曲)风流于近现世,那么浙东便是以心性之学辐射于海内外。[105]黄宗羲曾基于学术道统的立场强调指出:“向无姚江,则学脉中绝,向无蕺山,则流弊充塞。凡海内之知学者,要皆东浙之所衣被也。”[106]然若基于词家的立场,则可谓海内之知词者,要皆西浙之所衣被也。

比如与诗词一脉相承的戏曲创作,当时最为密集的地区亦在江浙,两地的剧作家几乎占了全国的九成,尤其是苏、杭、嘉、湖一带,其作家群的人数和作品又占了两省的半数以上。[107]在明代画坛上,浙西有以文徵明为代表的吴派。然而有意思的是,只比文徵明小两岁的王阳明却成为浙东心学派的创始人。前者体现的是明代的艺术精神,而后者体现了明代的学术精神。两者在心灵上虽有相通之处,但各自所代表的人文地域差异亦是显而易见的。比文徵明稍早的吴派画家是沈周,同时的有唐寅和仇英,号称“吴中四杰”。后又有董其昌占据松江画坛。无论是文徵明的“精致”、“论理”,还是董其昌的“秀润”、“论笔”,都反映了吴派画家的“雅”(所谓“文雅之趣”)和“理”,这与浙派画家的“俗”(所谓“野鄙”,以明中叶吴伟为代表)和“情”(以明初钱塘人戴进为代表)形成了鲜明对照。[108]后者在致思趣向上近于阳明学,从而表现出浙派在学术和艺术两大领域的趋同性和互动性。所以王阳明虽与吴中文人常有往来,但吴中文人不仅不倾心阳明之学,反而多有批评,顾璘(东桥)即为其中之代表。即使在阳明学派内部,其吴中传人与浙东传人之间相互斥责、彼此拆台的事件亦时有发生。如武进(今属常州市,亦属广义之“浙西”)人薛应旂是阳明的三传弟子,按理不该对本属于师长辈的王畿下狠手,但恰恰是他在夏言的授意下把王畿革了职,并将其学说斥为“伪学”[109]。薛应旂后来成为东林学派的鼻祖,而东林学派又是晚明批判王学的主要力量。这种来自浙西的批评声尽管要比闽、洛、关等地柔和得多,甚至还大都以“中行”的面目登场,但毕竟已将文化、学术上的不同旋律演奏得振聋发聩,令世人瞩目。

应当指出,这种或尊程朱、或好诗画的才子文人风气的形成,与当时浙西、吴中地区特殊的政治环境有直接关系。元末张士诚攻下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苏州后,曾长期割据一方,自称吴王,与朱元璋展开对抗,朱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所以明朝开国后,便对浙西、吴中地区实行了一系列苛重的政策,不仅籍没苏、嘉、湖一带豪富的田产,还不断增加这些地区的田赋,“增至八十八万者忽加重至二百八十余万”[110];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举考试也以种种理由对该地区的考生不予录取,至于这一地区的文人士大夫遭受迫害残杀,则更是家常便饭。因此,他们除了紧紧跟随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并为之摇旗呐喊外,便是远离主流意识形态而去玩弄那些“惑人心,坏风俗,乱学术”的戏曲、小说、辞赋和书画。也就是说,当浙东诸子在努力创造“心学文化”的同时,其毗邻的浙西“才子”们则沉醉于一种“才子文化”[111]中。陈继儒是华亭人,他眼里的家乡文人便是这样一群“才子”:

余犹记吾乡陆学士俨山、何待诏柘湖、徐明府长谷、张宪幕王屋,皆富于著述,而又好藏稗官小说,与吴门文、沈、都、祝数先生往来,每相见,首问:“近得何书?”各出笥秘,互相传写,丹铅涂乙,矻矻不去手。其架上芸里缃袭,几及万篋,而经史子集不与焉。[112]

这样就更加剧了浙东与浙西文人学者之间的彼此不服气,甚至瞧不起。这一现象可谓当时回荡在钱江两岸的一幅耐人寻味的文化图景。而且这种观念还影响到从学于阳明的浙西弟子及其后学。董澐在谈到被朱门嫌弃的王之学时说过:“今之士溺于进取者,莫甚于闽;以雕虫之技相夸诩者,莫最于吴下。先生(指王)之学在天下犹或有知之者,而在二地尤其弃物也。”[113]王与张九成一样,在程门中倡导“屡空之学”,开象山心学之先河,故颇得王阳明及其弟子们的好感。阳明曾赞叹道:“以道自乐不知而不愠者,其王乎!”[114]作为浙西隐儒的董澐,在早期的诗词创作上与浙西文人的价值取向完全一致[115],但在晚期的学术立场上,却以坚守浙东的阳明学说为己任,而对周边的文人墨客包括自己过去的诗友进行了尖锐抨击。无独有偶,出生于吴兴的顾应祥,少受业于王阳明,对吴中地区之文风亦颇有微词:“苏州人惯作小说而事多不实,盖苏人好文,往往以传闻之言文饰而成书故也。”[116]而同样出生吴兴的管志道在述及自己身处吴中孤独无友时,竟毫不留情地痛斥道:

昔鲁多君子,今江右亦然。每忆兄(邓定宇)得万(思默)、张(阳和)二三君朝夕切磋,不患不进,孤则莫孤于弟矣。吴中士习,大概在诗文、势利两途。趋诗文则为诗文之有力者收去,趋势利则为势利之有力者收去。方今两途之有力者,孰友过于我吴者哉?弟孑然一身,其谁与侣?即有侣,亦衰耄之朋、方外之士耳。人方欲疏我讪我以自明,而我又不忍舍斯人以为与,且欲以绵薄之力,障两途之狂澜,以待后进中之良心未丧者。……假我数年,脚跟立得稍稳,而风俗倘难力回,亦不难抽身,就贵境之仁贤矣。[117]管氏甚至断言浙西、吴中地区“非振铎之地”,进而为自己遁入禅门寻找借口:“故权修檀度于禅门,此愿学孔子之变局也。”[118]浙西、吴中与浙东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文环境差异之大并引起士人不满之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同类推荐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

    《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
  • 尼采的人生哲学

    尼采的人生哲学

    本书囊括了尼采思想的精髓,每篇文章都是从我们周围世界的真实事件出发,从而得出哲学观点如何关照现实世界的精妙体现。阅读本书将会彻底颠覆你对哲学的偏见。字里行间,你会感到泉水跃动成洪流奔驰着,时而热情跳跃,时而变幻无穷,既不会感觉到哲学的沉闷无聊,还会发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俯拾皆是可供玩味的哲理。
  • 忏悔录(上)

    忏悔录(上)

    《忏悔录》是一部复杂多义的著作。“忏悔录”一词,其古典拉丁文原义为“承认、认罪”,在教会文学中转义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含义。奥古斯丁此书着重后一种意义,即历述一生所蒙受的天主恩泽,从而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世人一般都注重其第一种意义,将其视为奥古斯丁的自传和个人忏悔,“忏悔录”遂成为“自传”的别名。奥古斯丁的哲学分为两大部分,即纯粹神学和从属于神学的哲学,前者是关于创世主上帝的论述,后者则讨论上帝创造万物、创造宇宙的问题。这两部分内容在《忏悔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罗素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对奥古斯丁评价甚高,认为奥古斯丁虽然并不专心致力于纯粹哲学,却很好地表述了它,并显示出了非常卓越的才能,《忏悔录》就是最好的纯粹哲学作品。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热门推荐
  • 雪鹰领主

    雪鹰领主

    在夏族的安阳行省,有一个很小很不起眼的领地,叫——雪鹰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继《莽荒纪》《吞噬星空》《九鼎记》《盘龙》《星辰变》《寸芒》《星峰传说》后,番茄的第八本小说!
  • 游戏婚姻:总裁半夜来敲门

    游戏婚姻:总裁半夜来敲门

    “女人,你还要不要脸?”“嘿,是我不要脸,还是你不要脸?看到有人站在你面前,你竟然不穿衣服,显摆你鸟大?”梁静桐情绪很激动。顾一航面色突变,一步上前,站在她的面前。“到底大不大,试试不就知道了?”
  •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部分,共3卷25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清代徐彬将其整理编次为24卷(原书分3卷),每卷列一种病证,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密切联系临床,特别注重脉证辨析,揭示脉证规律。本书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参考清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藏版点校而成。
  • 刺猬

    刺猬

    硬派成长小说、新青年文学、新校园题材、青春。从小到大,只要照着老哥所说的做,就准没有错,他是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哥哥姐姐,我的良师益友,我的心灵寄托。我们活得简单,但并不容易,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我们活得拮据,但并不痛苦,所以老哥对我说,你应当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去发挥你人生当中的价值。他说得对,正如他一直都是对的,只是自由并不代表着你不用付出一些代价……本书给我们展现了青春少年心中对外来美好的愿景和想象,积极向上,充满阳光。
  • 这个人有点危险

    这个人有点危险

    当位面战争爆发的时候,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世界的最高点看着这一切,他没有说话,也没有做任何动作,只是单纯的看着这场战争的爆发……于是打开了手机,记录下了这美好的时刻……不仅如此还顺便回复了自己的妹妹……更为过分的是他居然把现场的照片分享在了朋友圈……并且说道:“猜猜我看到了什么……当然这一切,在朋友圈里却被这么评价道:“你这P图,咱能不能好好P,这也太假……
  • 一束光阴付苦茶

    一束光阴付苦茶

    本书是汪曾祺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汪曾祺对那些人、事、物的记述。全书分为西南联大、谈古论今、鸟兽虫鱼、南北游踪四辑。文中写到了闻一多、金岳霖等西南联大的故交以及在西南联大的生活往事;写到玉渊潭、钓鱼台等地的前世今生;写到草木虫鱼;写到各地游踪。汪曾祺的散文,圆融通透,绚烂至极归平淡。翻阅汪曾祺的作品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饶有趣味,又回味无穷。
  • 和爱情无关

    和爱情无关

    最近一段日子,丁一鸿感到他的生活滑出了一贯的美好状态,跌入一种毫无来由的虚廓无边的烦躁中。像一个营养不良的小孩,明明把肚皮填得鼓鼓涨涨,而胃囊却还是充满饥饿的感觉,他被一种伤感的不良情绪紧紧缚住了。作为一个五十岁的男人,官至一局之首,颇有些社会地位,也算和功成名就沾上了边,在寻常人的眼中,应该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情态,而他恰恰相反。近日,时常蹿上心头的却是一串时光飞逝怀念青春的慨叹,然后肥皂泡似的碎裂,抛洒的满头满脑的虚空失落。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孙更俊译丛)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孙更俊译丛)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文笔绮丽,哲理深沉。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招语宣讲 "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用如诗如歌的语言,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痛苦、欢乐、期许的深邃体悟。
  • 妘瑶

    妘瑶

    世间传闻,妘氏一族受上古之神青睐,赐予万灵之血,其血有解百毒,令人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上百年来深受历代帝王关注……百年之后,天下三分,群雄逐鹿,妘氏一族受奸人迫害,为先帝献血,以求长生不老,一夕之间,妘氏一族仅余一女婴被凌霄仙人所救,自此,天下动荡……小场景:三年之后,凌霄仙人的亲传弟子既下一任掌门人——墨北辰即将收徒,各路仙友前往道贺,只见承师台上一个扎着包子头三岁小奶娃儿,摇摇晃晃的向台中走去,一白衣少年端坐在椅子上,眼眸轻俯,望着眼前那小小的一团小雪球,嘴唇微抿……众人扶额,这是要闹哪样?!从此,修仙界最萌(懵)师徒上线……各位宝宝们,加个收藏好不嘛
  • 气纳归尘

    气纳归尘

    我乘春风不屠苏,剑绝红尘独自零!锵一声!中年人拔出了一把剑,对着气息凌厉,手上沾满了鲜血的人,言道,”东野老贼,有我在,休想在这里放肆!”,这时的中年人,气息极为的紊乱,眼中却充满坚定,头也不回地,对着身后的年轻人说,“别婆婆妈妈的,不是叫你快走吗?在这里愣着干嘛!”,“师傅!我……”,此时,这位年轻人的眼眶充满了泪水,虽然他舍不得走,但是他知道,这是他师傅拼了命为他争取的机会,所以他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