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41500000008

第8章 形象就是一切

讨论这些建筑模块很有意思——镜头、场景、段落,它们构成了支撑起一部电影的框架。这些元素非常重要,没有它们就无法制作或理解电影。我们在观看电影时都会观察这些东西,要凭借它们来处理信息。它们不是我们直接看到的东西,也不是我们会记住的。我们看到和记住的是另一种不太一样的构成单位。那些真正会给我们留下印象,在离开电影院后还将长久地伴随着我们的东西是形象。有些形象我们永远都不会忘掉。

举个例子?例子多到你没时间听完。

好吧,这里有三个例子,是不那么随机地选取的:一个牛仔拿着马鞍,手里晃着温彻斯特枪的超大号枪杆,一个裸体女人在花洒底下惊惧地尖叫,以及一个巨大的火炉正在吞噬一个孩子的雪橇。如果你看过这三部电影,就知道这些形象对应的名字是约翰·韦恩(在片中饰林格·基德)、珍妮特·利(在片中饰玛丽昂·克兰)和“玫瑰花蕾”(片中的雪橇),三部电影分别是一九三九年的《关山飞渡》、一九六〇年的《惊魂记》和一九四一年的《公民凯恩》。这三部都是伟大的电影,其导演、演出与拍摄都极为精心。当然,三部片子分属不同的类型——西部片、惊悚片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电影,带有不同的目的,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留给了观众难忘的形象,而且并不仅仅是我刚才说的那三个。

这里有一个观众们无法躲开的例子,无论大家多么努力地要躲开:那是一只完全静止的眼睛。实际上有两只眼睛,从一顶圆顶高帽的帽檐下往上看,似乎能看到摄影机拍摄到的场景的边缘。他的右眼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涂了睫毛膏,还粘上了假睫毛,那假睫毛长得足以让一位B级片女星感到自卑,而这是一个男人的眼睛。在这部电影放映的一九七一年,这很不寻常。事实上,我不知道在人类这么长的历史中,只在一只眼睛上粘假睫毛是不是正常的。结论是这没什么,那个男人本身就不正常,一点也不。在那个时刻,在电影的开场,他吸食了毒品。这可以解释他的表情为什么毫无变化。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是怎么让眼睛一直保持静止的,这么多年来都是个谜,但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镜头。当然,这是电影《发条橙》开场的画面,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改编了安东尼·伯吉斯九年前出版的小说。我们能从这个画面中发现的,能在这部电影开始后八九秒的时间里知道的,便是这部影片诡异而令人不安。

当摄影机拉回来,先是呈现亚历克斯,就是那只令人不安的眼睛的主人,之后是他的“流氓同伙”,他是这样称呼自己那帮伙伴的,令人毛骨悚然。他们从头到脚一身白,穿着带护阴衬垫的裤子,只有头上的圆顶礼帽是黑色的。再加上亚历克斯发出的辱骂都是巴洛克式的,这部现代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有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风格(电影也是同样)。因为伯吉斯在学生时代是一个研究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学者,愿意写有关莎士比亚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的传记小说,有这种倾向就没什么值得惊讶的了。库布里克是考虑到了小说中的这些元素,还是歪打正着这么做的,我无法下定论,但效果确实不错。

形象仅仅作为形象,便可以在许多层面上发挥作用。还记得《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那些场景吧,阿里王子为劳伦斯换上了白得耀眼的全套行头的那个画面,以及阿拉伯人炸毁铁轨后,他在火车顶上大步行走的画面。这些场景告诉我们关于这个男人和他置身的环境的什么信息?第一,彼得·奥图不是对摄影机,而是对自己做鬼脸,他最关心的是自己穿着这样的衣服看起来是什么样。一方面,这个场景让我们看到一个形象——劳伦斯变了装扮。这一层非常直观。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另一个形象——劳伦斯被自己的新形象迷住了。在他掏出磨得锃亮的小刀当镜子照时,这一层意义进一步被强化。我们可以将这个场景理解为他过于关注自我,这是劳伦斯不容辩驳的缺点。但如果我们止步于此的话,将错过有关他的形象的一个关键点。重要的是,在自我满足之外,他在其他人面前是什么形象,包括他领导和反对的那些人,或者说那些他必须与之对抗的人。这段场景中一句台词都没有,但劳伦斯知道不能在这套新装扮下表现得荒唐或笨拙。对于一个不怎么在意自己的英国军队制服的人来说,他显得过于关注自己穿着沙漠长袍的样子。这个场景的高潮,是后来他在火车顶上大步地走动——应该说是他的影子在火车的影子上边大步地走动,因为这才是摄影机捕捉到的图像。劳伦斯不仅极度渴望被对方接纳,还希望成为他们的一员。而他做到了,在胜利的追随者的欢呼和叫喊声中,他在火车顶上滑行——影子可不分种族。

还有一个你在其他地方看过的例子。一位电影巨星正在走下坡路,而一位年轻明星正在冉冉上升。在某一刻,我们会看到他们各自的海报。实际上,这个故事会通过那些海报来讲述,其中一张会变得很突出(更大的广告牌,更频繁地出现)。但还有一个镜头是我们要关注的:前一位明星的海报会出现在街上,躺在阴沟里,被人践踏。我最近一次看到这种例子,是在《艺术家》这部关于电影的复古式默片中。乔治·瓦伦汀(让·杜雅尔丹饰)很不幸,因为他自己制作、自己导演、自己投资的新默片与佩皮·米勒(贝热尼丝·贝乔饰)新的有声电影《美人痣》将在同一晚首映(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正是乔治给了她这枚美人痣,成了她的标志)。乔治的形象在此遭到了双重打击。首先,他回到家时发现了妻子给他写的告别信,让他在两星期内搬走——这个留言就写在他的一张宣传广告的背面。之后,在佩皮出来想为前一晚无心的粗鲁言论道歉,并表示她喜欢乔治的电影时,我们的视角从两座电影院内部切到了外边的人行道上。到处都是乔治被雨淋湿的海报。没错,我们已经看过这种形象一千次了。不过,它依然在起作用。电影制作者必须谨慎地使用形象,但这个形象即使到现在也拥有视觉冲击力。当然,这就是为什么形象会变得老套,因为它们的确拥有传达意义的力量。正因为它们会变得老套,所以要时常重新改造。

《艺术家》中充满了绝妙的形象,这适合一部黑白默片,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形象就是乔治和自己的影子吵架。就在他烧掉存放自己电影的地方之前——那些醋酸盐胶片突然失控地猛烈燃烧,还意外地烧掉了他的公寓——他看完了最后一部电影,面前只剩下一面空白的银幕。他站在银幕前看着自己的影子,为自己的缺点怒斥影子,影子没有发火,而是慢慢走出了银幕,留下站在放映机前的没有影子的乔治,这是一幕古怪的场面。我们可以对这个形象做很多分析:他的内在已经死了;他让自己变得空洞或无形;他与真实的自己相疏离,或者他真实的自我与外在形象已经互相脱离;这是对他眼下在好莱坞的处境的隐喻——这是各种可能性中的一个。你可以随意地理解,这个形象在朝我们大声呼喊,希望我们解读它,希望我们结合全片来理解它,这是最好的形象特有的功能。

好,到了给这个在文学和电影批评中最难处理的词下定义的时候:形象。那么,形象这个词有什么问题?这个词的问题在于它可以指代任何东西,这也意味着它可能什么都不是。大部分人认可的标准定义出现在一九四八年,是由英国诗人C.戴-刘易斯(他是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的父亲,你们可能听说过这位演员)发出的赞美:形象是用语言描述的图画。我们大部分人在多数情况下都能接受这样的说法。然而事实上,一个形象可以是任何东西,没有固定的界线,从某件物品的照片到一个观点,到一个主题,再到象征或隐喻——这二者常常与形象相伴随,尽管一个好的形象不会把自己变成象征,如果真成了象征,至少会表明这么做的意图。更糟糕的是,在电影中,“用语言描述的图画”这个说法毫无意义,因为电影是由图画组成的,电影中的形象就变成了由图画组成的图画。这样的定义有多大用处?毕竟,电影中的每一帧都是一个画面,对吧?那么用一百二十分钟乘以六十秒再乘以二十四帧,就有十七万两千八百个画面,无可否认的是,这其中有很多画面是重复的。动动脑子。

如果要让形象这个概念为我们所用,我们需要稍微改改它的定义。这样说吧,一个形象不是由图画组成的图画,是在人们的观念中留下深刻痕迹的图画。那么是什么令图画做到这一点?典型的方式是令其含有一些超越自身的信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而是具有某种暗示或陈述意味。当然,形象本身必须要引人注目,做不到这一点,它便不可能给人留下印象。如果真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除了引人注目之外还需要携带一些次要的信息。在劳伦斯的例子中,生动之处在于他举着那把磨得锃亮的小刀。其引申意义(他被自己的模样迷住了,那个他一直在努力打造并因为新装扮才有的模样)为那个画面增添了重要性和分量。我们给它多少分量,什么种类的分量(这是他自恋的显露,还是对自己的转变感到惊奇,还是得到某种新力量的呈现),要由每一位观众自己决定。但我猜,如果我们停下来考虑一下,大概每个人都会承认那一刻包含了超越视觉资料的意义。

形象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移动的。既然电影是移动的图画,那么后者就更常出现。劳伦斯的影子在火车影子的顶部大步向前就是一个例子。事实上,那些静止的或至少是有意静止的形象,给人的印象是做作的、不自然的。例如,约翰·福特在《关山飞渡》中用一个镜头拍摄多位角色——林格·基德、盖特伍德、面容消瘦的体面人联盟的女士——就给人十分刻意的印象,这种机械的重复往往是一部好电影中的败笔。另一方面,《虎豹小霸王》片尾的静止时刻,就是他们冲进枪林弹雨并定格为褐色的那一刻,让我们觉得十分自然,尽管有些悲伤。比这些拍摄技术更常见的,是在不间断的活动中出现的静止画面,比如一个角色在某一刻停下来,或是摄影机切换到喧闹情景中静止的物件上。脸部特写镜头就是这样的例子,摄影机切换到一位人物脸上,来展示他或她对刚刚发生的某件事的反应。三十年代的电影《瘦人》几乎可以被描述成一个长长的脸部特写,无论是尼克(威廉·鲍威尔饰)还是诺拉·查尔斯(玛娜·洛伊饰),我们这两位醉醺醺的伶牙俐齿的有钱侦探始终摆出引人注目的表情,来回应对方发出的嘲弄或讥讽。角色的脸部特写不需要人物对着摄影机做怪相,通常,角色会为了迎合其他角色而表演,而鲍威尔和洛伊是为了摄影机而表演。这个区别很重要吗?

并不是只有他们俩的反应被捕捉到了胶片上。在每部电影的结尾,侦探尼克都会召集所有的嫌疑人、警察和相关利益方。他使用的调查手段是宣布有关谋杀的某些事实,之后看似随机地(尽管实际上并非如此)喊出某个嫌疑人的姓名。他们的反应,比如惊讶、震惊、或真或假的愤怒,通常能比他们的陈述传达出更多的信息。

谁拍摄了形象?

那么形象和我们之前提到的概念“镜头”有什么分别?它们真的有什么不同吗?啊,这就是事情变得棘手的地方。从定义上说,电影的形象是从镜头中产生的,事实上,十七万两千八百帧中的每一帧都有成为形象的潜质,但不是所有的都做到了。绝大部分的镜头在绝大部分观众的眼前嗖嗖地滑过,只是充当了信息的传送带。这没有什么不对。实际上,如果每个镜头都是醒目的形象,我们会筋疲力尽的。只有“醒目”这个特质将二者区分开来,形象是使我们停顿、令我们记住、让我们在一大堆镜头中赋予更多意义的特定镜头。

我听到李安导演说3D电影最终将取代2D电影,这一点他之前曾怀疑过,但现在已经作为既定事实接受下来。这是他在二〇一二年因为改编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而接受的一次采访中说到的。这部电影不仅运用了三维技术,还大量运用了电脑合成(CGI),想将人和老虎同时放在救生船上,这也是唯一一种安全的方法。我希望他说错了,因为我是对3D不感兴趣的那类人,而且选择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传统二维版本。然而,重要的不是维度的数量,而是形象的影响力。在这个层面上,《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充满了力量。李安反复向我们呈现了能体现少年Pi的孤独的形象——救生船;他为了躲开那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而做的小筏子;他发现的没有动物的小岛——除了狐獴,每晚在小岛变成食肉生物之后,它们会爬到安全的地方;甚至连那只壮观的发光的水母也主要用于强调他的孤独。其他导演尝试过将救生船作为孤独和弱小的象征,然而,正如希区柯克一九四四年的《怒海孤舟》中诠释的,小船是一个小群体的容身之所,而不是孤独的载体。因为少年Pi(苏拉·沙玛饰)几乎在整部影片中都待在救生船上,它成了一个表现他的孤独、软弱和脆弱的求生意志的标志。从力量层级来看,一切都比他更强大、更危险。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是单独地在讨论形象,但它们显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会与其他形象相联系,形成对话关系。这在所有文学作品中都能遇到,比如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那位作家,他在山脚下的平原因腿部感染等死的时候,幻想着能有一架飞机带他去覆盖着白雪的山巅。低处的炎热和他血液的腐坏之间的对比,和纯洁寒冷的山顶白雪的对比,令这两个形象组合出了任意一个形象无法拥有的力量。对比形象在电影胶片中(或数字电影中,我们真的应该发明新术语了)也有奇效。每个人都记得一个例子,即使他们没有看过这部电影,那来自于一九九七年的《泰坦尼克号》。想想那两个最著名的镜头,第一个是杰克·道森(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抱着露丝·德维特(凯特·温斯莱特饰)站在客轮的船头,第二个是杰克扶着露丝趴在一块只能容纳一个人的漂浮物上,向露丝保证她变成老太太时,才会死在一张温暖的床上。也许你更喜欢那个露丝发现杰克已经冻死的镜头。这两个形象点明了他们俩自始至终的关系,第一个表示露丝可以信任杰克——不仅仅是让他抱着自己站在一个危险又令人兴奋的地方,第二个证实了她相信杰克能为了她牺牲自我。这样看来,它们都更加鲜活,因为它们彼此包含。第一个镜头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一丝宿命的滋味悬在上方,因为我们知道真实历史中这场旅途的结局,知道这个故事不能善终,尽管希望有相反的结局。第二个镜头呼应了第一个:杰克的自信、他对露丝的支持、为了她的幸福全力付出。我们知道,杰克当然会为了让她活下去而选择死亡。两个形象缺了哪一方,都不会如此引人注目和充满力量。

形象还经常以另一种方式联合,即通过添加的形式联合。相似的形象彼此相连,直到形成一种模式。有时候,这意味着一种特定的形象多次重复出现,颇像十七世纪诗歌中的“奇喻”修辞。在那些诗歌中,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形象会组织并塑造整首诗的意义。比如约翰·邓恩在《临别慰语:莫悲伤》中,用了一个圆规的奇喻——那种用来画圆圈的,而不是用来寻找真正的北方的东西[1]——来证明他对于归来的渴望。邓恩说,你不必为我的离开而悲伤,因为你是圆规固定的一脚,而我是那可以移动的一脚,所以不管我走得多远,你都是我移动的中心,而我必然回到你身边。愤世嫉俗的人会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可爱的承诺,也自说自话地许可了一个人四处流浪,但我们就不讨论这些了。这个奇喻,或者说起主导作用的修辞在诗歌中来了又去,像时尚行业中人们做过的大多数努力一样。

那种起支配作用的形象或隐喻也可以用在电影中,但存在必然的差异。一首诗也许有几行或几页那么长,一部好莱坞电影则会持续两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你只能在激烈的情节开始前用它来触动观众。那么这样不断重现的形象是怎样构成奇喻或隐喻的呢?让我们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部电影中找个例子,至少我觉得大家都知道这部片子。我愿意赌五美分,在一九四二年的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有些东西你们肯定从来没有观察到,那就是关着的门的比喻。不要对这个新词儿感到惊慌,所谓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常是语言上的,尽管在这里并非如此——暗喻、明喻、形象会在一部作品的某一部分或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在我们的例子中,你会注意到,修辞或形象是视觉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语言层面上的。这讲得通,因为正如我们讨论过的,视觉形象是电影的语言。不过,隐喻在一篇短故事或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强调。所以重复的形象是在向接受者(读者,在这里指观众)强调一些事情,来增强效果,强化主体,以及突出某些重点要素。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很快就回来说明。现在想想这部电影中的角色们是如何被阻碍、驱逐、抓住或困住的:

最初围捕嫌疑犯时用的警车;

在看着来自里斯本的飞机降落时,满怀希望的人们被拱门围住,身前是关闭的门;

里克的美国咖啡馆的门,开着或关着,锁着或没有锁上,在影片中的不同时刻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安排;

赌场的门用了好几次,尤其是为了阻止德意志银行的工作人员;

里克办公室的门——他邀请了维克多·拉斯罗,过了一会儿又邀请了警察局的雷诺局长进来,伊尔莎却在没有告知里克并得到允许的情况下进来了,就像她能违背他的意愿重新走进他心里;

在一个房间里,里克在雷诺面前打开了一个保险柜;

赌场里的保险柜;

在绝望地想要逃出宪兵的围困时,乌加特(彼得·洛饰)关上了赌场的门,在宪兵冲出那间屋子时,他打死了其中两个士兵;

里克将用来出境的通行证藏在了立式钢琴中,钢琴的盖子也是一扇门;

出现在他的屋子里之前,伊尔莎走进了一间更黑暗的小酒吧,并关上了身后的门;

里克依着自己的性子允许或禁止别人进门;

当里克和维克多·拉斯罗在他办公室里谈话时,门是关着的,他不肯为拉斯罗准备出境通行证,但同意用它们带伊尔莎离开;

酒吧里的一扇中国屏风藏起了通往厨房的入口,你几乎总是能看见它;

里克轻轻打开了他房间的门,然后看到了侍者卡尔和拉斯罗,他们刚从一场抵抗者的集会中逃出来;

在最后的段落,就在他们动身去机场之前,他让雷诺、之后是伊尔莎和维克多去咖啡馆,雾又是另一种形式的门;

雷诺的办公室也有一扇著名的门,在那扇门后边,他做着用出境通行证换取金钱或性贿赂的勾当。

到这里,你可能会反对说,任何一部有关小酒吧和非法赌博的电影,都不可避免地要包含大量的门。好吧,那么来解释一下这一幕。

在巴黎,呈现风光的场景更多。即便是在一间酒店房间内部,窗户也是向着空荡荡的蓝天打开的,舞池中的人们似乎退到了深处。在听说德国军队临近时,里克和伊尔莎在一家街边露天咖啡馆坐着。当发布德军即将进入这座城市的宣告时,这对情侣在一家有窗户的咖啡馆里,阳光和空气都能透进来。在这整个段落中,一扇门都没出现过。

整个回溯往事的段落,直到“在雨中的火车上心碎”的最后一幕,都是开放和阳光的。而在卡萨布兰卡,即使是晴天也很幽暗。不仅是门和窗户,就连天空本身都似乎是关闭的,决心将里边的人与外边的光线和空气隔开。

你一定要看到所有开开关关的门才能欣赏这部电影吗?你以前就看过这部电影,对吧?但没看出那些门有任何特别之处?好吧。而现在我们知道了看电影和欣赏电影之间的差异。看这部电影时,你看到里克让某些人待在房间外,就凭直觉认为他在隐藏或保护什么;或者你看到他关门,便明白他要告诉某位角色一些不想泄露给其他人的细节,我们往往会通过视觉和(或)对话获知这一点,你可以继续这样做。我们从阅读故事和观看电影、电视节目的大量经验中知道,门会隐藏一些东西。这种隐藏可以是喜剧性的、令人紧张的,也可以是悲剧的,同一扇门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功能。但当我们不再仅仅是观看动作,而是要解读它时,就要更积极地参与进去,对看到的材料进行更好的理解。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如果门是微微敞开的,就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像在《惊魂记》或《史酷比》系列电影中的那样。没错,会有令人意外的发展,但性质会截然不同。毕竟喜剧与悲剧仅仅是一体两面。欣赏这部或那部电影,像读一本书那样,很大程度上是花时间注意正在发生什么,比如影片使用了什么手法,用到了视觉或听觉语言的哪些元素,是怎么运用的,什么事物在重复出现,镜头是如何设计的,等等。我认为欣赏电影是更艰苦的任务,因为电影会不停地向前播放,每秒钟就有二十四帧,没有丝毫供人思考的时间。如果你停下来分析刚刚发生了什么,就会错过正在发生的事情。严肃地欣赏一部电影需要多样的观察。首先你要注意情节和不同寻常的惊喜,后来出现的每个信息都可能揭示了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更多细节。我们会错过很多东西,至少我是如此。但愿我没有用自己的经验来揣测而冒犯大家。

在电影末尾,里克关上了一扇隐喻性的门,让伊尔莎和拉斯罗走,并和雷诺局长打开了另一扇门。事实上,他已经把玩这些虚构的门很久了,他让拉斯罗、伊尔莎和雷诺局长进入了不同的房间,给了他们不同的解释。他告诉伊尔莎,她可以和自己待在一起,他会让拉斯罗自由地离开;告诉拉斯罗自己会带伊尔莎去安全的地方,并告诉雷诺局长他可以抓住两位逃亡者,从而在纳粹主人面前邀功。到了他们都站在机场跑道上时,他才打开了那些门,让他们知道同样的信息,送伊尔莎和拉斯罗走,去继续他们的事业,在开枪打死斯特拉瑟少校之后,与雷诺局长一起走向了并不确定的未来。如果没有那些开开关关的门,那些门卫、陷阱和牢笼,这部电影能发展到这一步吗?也许可以吧,但不会像这样引起共鸣,不会构建出同样复杂的意义,也就不会是《卡萨布兰卡》了。

你的《卡萨布兰卡》和我的不一样

那么,你从没注意过《卡萨布兰卡》中的那些门和栅栏吗?真了不起。我在朋友和同事中做过一个非正式的调查,其中包括一些教授电影课程的老师,他们也没有注意到。其中一些人知道那些门就在那里,但没有认真想过它们的功能。但几乎每一位严肃的电影消费者(有几个人除外)都注意到了我没关注到的其他元素。重点不在于你一定得看到我看到的,而是我们都能注意到电影中的特定元素。而且许多关注并不是来自电影本身,而是我们带给电影的东西。我在这里提供给你们的仅仅是一个例子,一种个人独特的欣赏电影的方法。毕竟我在高级研修班里写过有关查尔斯·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中逃离主题的论文,在教授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时,还试图向学生们指出所有的栏杆、栅栏、十字转门以及其他障碍,都是这个故事中个人和社会遭遇的障碍的象征。这是我的偏好。相信你们也有自己的偏好,自由地运用它们吧。相信你们的直觉,那通常都是对的。

当然,《卡萨布兰卡》不是可以这样分析的唯一一部影片。不是每部电影都值得探索其中聚合的形象,但很多电影值得这么做。要写一篇关于《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影子的运用的论文是很容易的,甚至单写劳伦斯的影子也行。或者像我提到过的,可以写《艺术家》中的影子和其他有关自我的形象,毕竟那是一部关于形象的电影,关于世界如何看待演员和他们如何看待自己。那里有一些真正的镜子的关键镜头,也有磨得锃亮的金属棒,乔治在上面看到自己正淹没在悲伤中,还看到了他新拍的那部电影,遭遇惨败的那部,其中的角色像《圣诞颂歌》中吝啬鬼的鬼魂一样来找他。不要让我开始说《飞屋环游记》中有关飞行、逃离和冒险的形象,否则我们得说一整夜,我相信没有人想听上一夜吧。

* * *

注释

[1]英文中compass一词同时具有罗盘和圆规的意思。

同类推荐
  • 享利四世(莎士比亚经典作品集)

    享利四世(莎士比亚经典作品集)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一部,被看成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亨利四世和他的王子们与反叛的诸侯贵族进行殊死斗争的过程。莎士比亚突破传统历史剧多条线索交织发展的网状结构,采用了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的结构——以亨利四世为代表的宫廷生活线索和以福斯塔夫为代表的市井生活线索。
  • 都邑赋史论

    都邑赋史论

    都邑赋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中一类源远流长的重要体裁,一直不乏佳作,本书是对这一文学样式的深入研究,使得这种古典文体再次进入大众的阅读视野。
  • 自己之歌·惠特曼诗精编(中外名家经典诗歌)

    自己之歌·惠特曼诗精编(中外名家经典诗歌)

    《自己之歌:惠特曼卷》是中外名家经典诗歌·惠特曼卷。作者惠特曼,收录了他的多篇抒情诗,主要内容包括:题诗、铭言集、我歌唱一个人的自身、在海上带有房舱的船里、幻象、开始我的研究、我听见美洲在歌唱、从巴门诺克开始、自己之歌、亚当的子孙、从被抑制的疼痛的河流德等作品。
  • 传声筒

    传声筒

    莫言、余华、王安忆、梁文道推崇备至的作家、华文文学奖得主西西的私人书单,万字长文逐句解读略萨,一本书读懂西方现代文学经典。本书是香港作家西西继《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之后的又一本读书笔记,在形式和写作上依然延续了上一本的风格,重述了西西心目中最优秀的西方现代小说代表作,包括马尔克斯、略萨、米兰·昆德拉、伯尔等大师的经典作品,这是一本小说家的读书笔记,更是一位优秀的汉语写作者以个人风格改写西方文学的大胆尝试,读者既能读到西方内核的故事,又能体会到中文叙述之魅力。全书最后一卷,西西更是以万字长文逐句分析略萨经典小说《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的第一章,让我们得以从小说家的视角阅读另一位小说家。
  • 住进一粒粮食(怀乡散文)

    住进一粒粮食(怀乡散文)

    这是一本描写乡村和土地的书。如果故乡在你的记忆中已经日渐模糊,那就读一读这本书,让一围粮囤、一盘石磨、一架房梁唤起你曾经的记忆。当回乡变成一种奢望后,故乡的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然而现在真实的乡村是什么样?那些仍然坚守在土地上的人,他们又在想些什么?
热门推荐
  • 没有权杖的大魔王

    没有权杖的大魔王

    不知多久以前,忽然出现了许多的怪物,被人类恐惧的称之为流魂,人类文明受到了近乎于毁灭的打击。与此同时,人类发现了一种能够让特殊血脉觉醒的玉石,将其命名为鸣玉,依靠着觉醒后的能力建立据点城镇。觉醒后的人类自称为魔王,并且在城镇里面成立魔王学院,培养与发现新的魔王,而每个学院的最强者,便是大魔王,手持象征着身份的大魔王权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科技的发展,故事便在雪樱城外,徐徐展开。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死刑获释

    死刑获释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下了一场大雪,好大好大,整个城市变白了,整个城市被覆盖了,整个城市也沸腾了。每年冬至市政府都专门下达清雪令,各部门各单位,自扫门前雪,包括门前临街的。当天的雪当天清,没有督促,没有动员,只有检查、曝光、通报、罚款。雪停扫雪,是北方冬天最大的事。市中级法院大楼坐落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楼层不高,院落宽敞,临街面也长,每次清雪,小雪,几个小时;大雪,就得一个半天。今天这场大雪恐怕半天也清不完,要过年了,来上班的人不多。一上班,法警就守在大门口,除本院人员,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入内。天大的事,清完雪再办。
  • 此情最相思

    此情最相思

    如果从来不相遇,何来此情最相思……曾经我以为我只有自己,后来发现你是我的一切。
  • 修仙界生存手札

    修仙界生存手札

    【目前起点搜不到QQ阅读可看】与其同真实一并死去,我宁愿为谎言而生。你说我“命数将尽”,命运却为我选择出这条反抗一切的路。无论如何,一直、一直继续下去吧。按照命运的轨迹,继续走下去。——即便生存如此艰难。◆PS:1.非所谓正统修仙文,无男主,类群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2.可以暴打作者的读者群号:7769636283.不是什么正经仙侠,不是什么正经作者,所有角色随时可能死亡的一个残酷世界。——“现实永远比小说更荒唐。”4.不喜勿喷,有意见有看法可探讨。5.自嗨作,所有萌点皆为我圈地自萌不喜请绕道。6.文笔渣剧情渣觉得自己什么都渣哪哪儿都不好,对此不适请提前规避。
  • 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咒经

    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BOSS求偶记

    BOSS求偶记

    他的身份很特殊,是她小姨的前男友,是她婶婶的前夫,现在却是她的现男友,所以她很纠结。他的终极目标,就是拐她当老婆,管它是老牛吃嫩草还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 这个上神有点野

    这个上神有点野

    一不小心混成了这天地间唯一的神,不是都说神……通广大吗?为毛某人一个眼神丢过来就让某上神丢盔弃甲,逃之夭夭了呢???看来某人的追妻之路异常艰辛啊!!!谁叫这个上神路子有点野呢……
  • 快穿之男神攻心系统

    快穿之男神攻心系统

    洛筝带着系统穿越了,而且,似乎命犯桃花,自带主角光环,不管是皇上,还是王爷,校草,或者总裁等,总能拜倒在洛筝的石榴裙下。对此,洛筝除了躲,还是躲,为什么,因为有该死的系统,自己不能产生感情。面对各种花式撩自己的美男王爷,她只能大喊“你在这么撩我我会控制不住我自己扑倒你。”洛筝话落,只见对面男主褪了衣衫,躺好,一副任君蹂躏的样子,“本王准备好了,来吧。”面对校草,洛筝帅气开口“哥喜欢女的,不喜欢男的。”洛筝话落,只见对面校草邪笑一声,“昨晚我看过了,你身上的结构可是和我一点也不一样。”洛筝......
  • 逆袭吧废柴大小姐

    逆袭吧废柴大小姐

    献舍让辉煌一生的凤千凰成为了将军府的废柴大小姐,斗气没有,容貌没有,但这一世却让风千凰遇见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