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776900000084

第84章 子产

当时豪杰事纵横,独有先贤治尚平。

四善见称君子道,一宽无愧惠人名。

——明·包裕《公孙大夫庙》

自从郑国投靠晋国这个大家庭以后,腰杆子突然变得十分有力,伐陈、攻许、侵蔡,把周边小国挨个欺负了个遍,非常嚣张跋扈。

去年(公元前548年)六月份时候,郑国又一次集结七百辆战车夜袭陈国,打的陈哀公哀声连连、怨声载道,惹得晋平公很不高兴,幸得郑卿子产从中斡旋,而子产又得晋新任中军将赵武的赏识,郑国方才无事。

但对于想冲破枷锁,再次与晋争夺对中原一带控制权的楚康王来说,此时伐郑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仅可以打消郑国的嚣张气焰,顺便也可以在情感上拉拢陈国,于是伐吴不成,跑去伐郑。

以楚、秦联军强大的实力,外加失去晋国的支持,郑国应该是不堪一击的,但习惯欺负弱小的郑将皇颉不知从何而来的勇气,自信满满的出城作战,结果不出所料——“败,穿封戌囚皇颉”。

但在战事结束论功行赏的时候,有一个人出来同穿封戌争功——楚康王亲弟弟公子围。

职高权重的公子围想冒认俘获皇颉的功劳,说皇颉是由他俘获的,估计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强取豪夺了,但穿封戌性格也是耿直,面对仗势欺人的公子围丝毫不让,两人便在朝堂上争执起来。

楚康王也不能肯定到底是谁俘获了皇颉,于是便请伯州犁出庭作公证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原是晋人,因其父伯宗被“三郤”所迫害才奔楚,时任楚国太宰,是一个善于巴结权贵、只唯上不唯实之人。

伯州犁也很八面玲珑,他不愿得罪任何一方,提议“请问于囚”,让皇颉立于公子围和穿封戌对面,开始庭审问话。

伯州犁抬手向上,高调介绍公子围:“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然后又放手向下,介绍穿封戌:“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

“请问皇颉,到底是谁擒获了你?”

皇颉不是傻子,见伯州犁介绍时的手势语气,大不相同,心里早已明白了他暗示的意思,趁机逢迎,一本正经的撒谎道:“皇颉遇到王子围不敌,大败被俘。”

穿封戌大怒,认为王子围从中作梗,拔出长戈,追着王子围满屋子打,也不管他的谁的“贵介”弟弟了。

而皇颉由于顺着伯州犁的暗示去回答,讨好楚国当权者,不久便得到了释放。

伯州犁虽然讨好了公子围,但公子围并不买账,篡位之后对伯州犁不放心,把他杀了。

后来,人们将这个通同作弊、溜须拍马、故意颠倒是非的事情加以故事化,形成一个成语——“上下其手”。

“上下其手”绝不是望文生义的猥亵之意。

楚国伐郑,收到良好的国际效益,原来被郑国欺压的小国纷纷找上门来,让楚康王替其报仇雪恨,许国就是其中一个。

许国国小兵微,是郑国实战演戏的最佳对象,受尽欺压无数,许灵公见楚军将郑国打的酣畅淋漓,顿时扬眉吐气,亲赴楚国贺喜,并请援兵伐郑。

楚康王觉得,才打郑国不久,如果再去打似乎有点不妥,便未答应许灵公的请求,许灵公不干了,赌气了:“不兴兵打郑国,我就不回去了,就算死,也死在这里。”

“八月,卒于楚。”

楚康王见许灵公果真不是开的玩笑话,一下子真的死翘翘了,无奈之余无不感动道:“这下可好,不伐郑,怎么给诸侯们一个交代?”

十月,楚康王兴兵攻打郑国。

这一次伐郑似乎比上一次更加顺利——攻打郑都南里门,顺带将城墙拆了;又从乐氏渡过洧水,进攻师之梁的城门,俘虏九名大夫,顺风顺水,丝毫没遇到像样的抵抗。

楚康王很纳闷:“郑国怎么了?”

这一切的因果都缘由一个人,此人也是被后人誉为春秋第一人的郑卿——子产。

郑国曾为千乘之国,后来因晋、楚二国的崛起,便地处两个霸主之间,为两霸所必争,战祸连年、民不聊生。

但就是这样一个形势下,它仍然坚持过了整个春秋,一直到战国才被灭,这其中,子产有很大的功劳。

子产,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郑穆公之孙,公元前554年为卿,11年后为相。

子产有多厉害?

在那个中国文化史最为辉煌灿烂的春秋时代,人才辈出,能征善战的英雄、纵横捭阖的谋士、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数不胜数,清代著名史学家王源却偏偏将子产推举为“春秋第一人”,应该有很多人不服。

但不可否认的是,“子产当国,内则制服强宗,外则接应大国,二者乃其治国大端”,让饱受战火和内乱摧残的郑国井然有序——“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司马迁)

孔子也给了子产最高的评价:“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古之遗爱也!”

当然,子产的当国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政伊始,他便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郑国变得强大?

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从军事和教育着手,他认为若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国家的整体实力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不久,决定发展军事的子产便面临一个问题——严格来说是两个问题——没钱、没兵。

没钱好解决——改革。

从政的第一年,子产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为田洫”),厘清混乱的土地所有权状况,重新划分全国田地和沟渠,对所有土地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管理,并向他们征收赋税,以增加国防开支。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地主阶级用以进行劳役剥削的“田”,全部划归国家管理,迫使其以实物剥削的方式,取代长久以来的劳役剥削,变相使他们“丧田”。

于是,子产遭到这些人的痛恨咒骂:“清查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子产听到后不削一顾:“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但不久以后,地主阶级惊奇的发现,新的生产方式刺激了生产的发展,从而使他们得到了更多的收入。

三年之后,他们又歌颂子产道:“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钱有了,兵源又是一个摆在子产面前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好解决——还是改革。

于是“作田洫”后五年,子产又开始“作丘赋”。

“丘”本是被征服部落的地区,山野老林一带,不在城里。

在当时,成为一名士兵也是要通过政治审查的,如果你不是城里人(国人)身份,是没有资格当兵的。

子产大胆打破当时国野分界,把原来只有国人才有资格承担的兵役,扩大到“丘”,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兵源,符合打仗就是看谁人多的战争发展趋势。

这样一来,钱有了,兵也有了。

接下来,便是教育。

当时郑国有很多设在乡的学校,在具备学校性质的同时,乡校也是国人“以论执政”的地方。

对于改革,国人议论纷纷,经常到乡校扎堆,议论国家大事,各抒己见,批判当朝者。

既然是议论,便免不了一些对国家不利的言论,大夫然明担心舆情失控,于改革不利,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然明知道,对于施政态度,子产实行的是猛政,容不得非议,他曾说过“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对于反对自己的人,绝对不会客气。

被视为中国古代讼师鼻祖的大夫邓析,曾经因为“数难子产之政”,导致“郑国大乱,民口欢哗”,于是子产“杀邓析”。

但这一次,子产的回答却大出然明意料,子产认为百姓早晚到乡校逛逛,谈谈国家大事,这是他们关心国家的表现,他们认为好的做法,我就实行,反之,我就改一下,从某一方面来说还充当了老师的角色,怎么能毁掉呢?

想当初,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咒骂他,他就派手下人把说话的人杀掉,结果怎么样呢——民众起来反抗,把他驱逐出去了。

毁掉乡校,当然能把批评的声音堵住,可是你想过没有,民怨像大河一样,修筑堤坝可以阻挡一阵,一旦决口,不知要伤害多少人,那时候抢救也来不及了。不如开出一些小渠道,因势利导,对于我们推行改革也不无益处啊。

然明豁然。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民主可言,这种勇于接受舆论监督批评的态度,体现了一个开明政治家坦荡的胸怀,闪耀着可贵的民主色彩,熠熠生辉。

真正让子产闻名于诸侯的标志性事件,是公元前536年,始于郑国的法制改革——“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

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

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

比如,你偷了一个邻居家的东西被捉住,惊恐万分,不知道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这个时候,主管司法的贵族大摇大摆的走了出来给你量刑,如果你表现好,给你小事化了;反之,往死里整。

子产决心破除这个愚昧百姓的制度。

其次,从国家层面来说,如果子产在推行“为田洫”、“作丘赋”等改革的时候,假设有人触犯了红线,守旧势力便会因为心怀不满故意量刑不准、或者有失公允,就会使改革面临强大的阻力而导致流产。

为了维护、发展和巩固新的生产关系、田制和赋税等改革制度,对改革予以法律上的确认,子产对已有的刑法加以修改,主持编订了三种刑法,并将其公之于世,让老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了法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

子产这个做法无疑是进步的法制理念,但同时也打击了贵族特权,遭到国内外很多贵族的反对。

晋国的叔向就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信中表达了“国将亡,必多制”的观念,本来百姓怀着恐惧之心,不敢随便乱来,你现在把法律公布了,百姓就会放弃道德的约束来钻法律的空子(“弃礼而征于书”),争相琢磨怎么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会导致犯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犯罪到处泛滥,郑国也会因此而衰败。

子产的回答也很简单——我知道!

不仅叔向反对,后来的孔子也认为这样做不妥。

孔子一向最重礼仪,不看重法律,他甚至认为法律是有害的——如果用法律治理国家,那么人们就专注于如何免于犯罪,而失去内心的廉耻。

他认为,礼治的社会才是一个国家该有的样子,人人诉讼于法律的社会未免太不理想,应该追求天下为公,人人讲仁爱,门不夜关,道不拾遗才对。

他想用礼仪的约束,使充满兽性的个体散发人性的光辉,殊不知,看似古板而刻薄的法条,却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人性最有利的武器。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公布法律,是子产冒了极大风险带头开创的新制度,是要承受巨大压力,才能把礼治演变为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法治。

最后,他成功了!

法律的公布,限制了贵族的特权,直接促进了郑国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人人乐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导致二十多年后的晋国也不得不照搬子产的做法,向民众公开法律。

凡是改革,必是用生命游走在理想和守旧势力之间,一不留神便会身首异处,商鞅是,吴起也是。

这就是子产的厉害之处——不仅把革改彻底了,人还没死。

子产不仅没被触动利益的贵族杀害,连郑国爆发良驷之争的时候,政敌也没有杀他,还舍命保他:“子产仁人,郑国所以存者子产也,勿杀!”

因为郑国处于晋、楚两霸之间,不管谁当政,都绕不开一件重要的事情——外交。

弱国无外交,在外交方面,子产却有着杰出的政治才能,并极其强调国权,努力维护祖国的尊严,这对于一个小国来说,是极难做到的。

他凭借对各国情形的洞察,以优雅的风度、机智的言辞,在许多棘手的外交事件中,不屈不挠地与大国交锋,为弱小的郑国争得了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子产还未当国的时候,晋国以盟主的身份命令郑往晋朝聘,责问他们何以从楚。

子产不卑不亢历述晋、郑二国友好的关系,特别是郑国对晋国“无岁不聘”、“无役不从”的种种事实,然后说郑国偶尔“有贰于晋”,那也是因为晋国没有尽到保护小国的责任。

最后,子产的语气由委婉而转入严厉,指出如果晋国不能解除小国的祸患,而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么小国难免变成晋国的仇敌。

晋平公听了子产这番话,自知理屈,再也不责备郑国了。

春秋时期,霸主国经常以各种名义向各诸侯小国征收贡品,贡献一次,往往要上百辆车装载,上千人护送,给小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为减少郑国对晋国承担的赋贡,子产致信晋国执政者士匄,阐明“重币”与“轻币”的厉害关系,使士匄“乃轻币”。二十年后平丘会盟,他为进贡物品的轻重次序又与晋国自中午争论至晚间,再次得以“轻币”。

子产也是非常反对战争的一个人,他深知“两大之间难为小”的不利地位和处境,对周边大国,从不轻易开战端,但又无畏无惧,敢于坚持正义。

对于这次楚国入侵,子产采取不抵抗政策,绝不是有所顾忌,而是他敏锐地感觉到,“晋、楚将平”。

同类推荐
  • 城市英雄

    城市英雄

    本书以独特的角度表现武昌首义。全书前后有著名学者章开沅、冯天瑜二位先生所作的序言和作者本人创作谈式的后记。正文部分共18章,前面5章归纳了武汉的城市历史地位和酝酿武昌首义的社会大环境;中间9章叙述了湖北地区革命组织的建立与武昌首义暨阳夏保卫战的发生经过;后面4章回顾了武昌首义的意义及影响包括首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清晰,结构合理。
  • 三国之我是汉室宗亲

    三国之我是汉室宗亲

    重生为汉室宗亲,还是和刘备同宗同辈的。除了汉末群雄,还有被系统携带出的历史上叱咤一时的枭雄。天可汗李世民,布衣天子朱元璋,窃国大盗赵匡胤等人中原大战。草原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完颜阿骨打等草原雄鹰互相角力。国外,军人皇帝塞维鲁,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等……
  • 三国之名将基因库

    三国之名将基因库

    你说我裴青手无缚鸡之力?我有名将基因库,直接变身裴元庆。什么?你说廖化比较差?我给你变身廖永忠试试,周仓还不够猛?那周勃怎么样?高览还不够强?那变身高宠够不够?名将基因库最擅长的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化神奇为神话,试看裴青如何在这个乱世杀出一片天下?
  • 重生大唐做可汗

    重生大唐做可汗

    某铁杆唐粉重生来到了大唐贞观年间,本来他还以为能成为权高位重之人,能跟李二称兄弟,与魏征在朝堂争锋,和那些大唐纨绔们同饮葡萄美酒夜光杯,还可以结识下一代女皇武媚娘,他还想......可是,可是,尼玛成了极北地区的某原始部落小酋长的儿子,这可咋办啊?
  •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

    “三藩”是清初耿仲明(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三位异姓藩王的总称。三藩问题是清史、满族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涉及满族与汉族、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三藩之乱》将历史活生生的重现在读者面前,对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剖析;澄清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性质问题、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政策问题以及有关人物的历史评价问题。
热门推荐
  • 礼仪是一种资本:日常礼仪的300个细节

    礼仪是一种资本:日常礼仪的300个细节

    礼仪就在我们身边。不论你在什么场合,都得讲“礼”。不懂礼仪,会让你处处“献丑”,甚至一个无意识的小动作也可能毁掉你的大好前程。如果说人生中哪门学问时刻与人相关,那这门学问非礼仪莫属。生活在现代社会,拥有良好的礼仪,无疑会为你增加诸多资本。把本书的礼仪细节在你的生活中应用起来吧,争取成为一个拥有良好礼仪、处处给人好感的现代人。
  • 男人是加法,女人是减法

    男人是加法,女人是减法

    男人的想法,女人不懂;女人的心思,男人也懒得猜。两性情爱要么轰轰烈烈,要么两败俱伤。浅浅为你剖析众多真实个案,还原红男绿女最真实的心境,知性细腻的文字背后,把男欢女爱潜藏的伤害、快乐、嫉妒、哭泣、幸福、忧伤、坚强、绝望……每一种细微的情绪层层剥开,让你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观。如何在恋爱中保护自己,如何不为感情受伤,如何识别爱情的真伪,如何掌握女人的小心思,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个,如何包容,如何表白,如何甜言蜜语,如何两性对话……
  • 从故事中学会尊敬师长(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从故事中学会尊敬师长(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尊敬师长》选取的尊师敬业的故事,人物很多,范围很广:有帝王中的人物,像魏文侯、燕昭王、秦始皇、汉明帝、唐太宗、宋太祖、清圣祖康熙等;有贤臣名将中的人物,像张良、石勒、岳飞、文天祥、宋濂、史可法、林则徐等;有学者、文人和各类专家中的人物,像孔子、华佗、郑玄、范缜、孙思邈、颜真卿、李时珍等。这些尊师敬业的故事很生动、很感人,它们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道路历程,表现了求知求学、研习钻研、孜孜砣砣、不馁不止的精神,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业授道的崇高思想境界。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从1983开始

    从1983开始

    一个有点怀旧的故事。……………………书友群旧群已满,新群:629116518
  •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的入门教材。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也是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后来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是弗洛伊德在1915—1917年的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的三部分讲稿,因而全书也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精神病症通论三篇。在前两部分,他假定听者对精神分析学的知识毫无所知,所以从入门讲起。第三部分讨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
  • 乾隆玉圭

    乾隆玉圭

    1900年8月14日凌晨,随着一阵密集的炮火,北京西直门厚重的城门轰然倒地,八国联军的士兵在火力的掩护下蜂涌进入已不设防的城门,在此顽强抵抗了十几天的清军和义和团此时已作鸟兽散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部属的簇拥下,跨过清军士兵和义和团义士的尸体,踩着被炮火轰下的城砖登上了城门。在被炮火轰击的千疮百孔的箭楼上,他向东望去,晨辉下,黄瓦红墙的紫禁城显得越发神秘。他微微眯起眼睛,神情之中有几分敬仰,又有几分得意。这时一个军官跑步来到他跟前,问道:“统帅先生,部队下一步如何行动?”瓦德西诙谐的反问道:“你说呢?亲爱的先生。”
  • 快穿之男神莫逃

    快穿之男神莫逃

    无男主成长型女主作者新手简介废以后改开学前,一天一更,开学后,俩星期5更
  • 我的三分之二人生

    我的三分之二人生

    这部小说是以我的真实人生经历为题材,概括的叙述了我从青春花季的少女,经历人到中年的婚姻危机,半生的奋斗却变成了三无女人:无钱、无房、无业,迫不得已离开家乡只身闯荡一线大都市,成了中年打工的职业保姆,最后在五十岁的时候回归故里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前半生,只不过我没那么好命,没有一个白马王子一样的男人戏剧性的出手搭救,只能学习落在井里的驴子,一步步踩着垃圾吃着垃圾逃出生天!路过繁华,坐看风起云涌,历经沧海桑田,此刻的我,已经是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