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耿僚志,慊慊丘园。善歌以咏,言理成篇。
——宋·谢灵运《陇西行》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为救陈,死于军中,其子熊章即位,时年不满十岁,是为楚惠王。
楚惠王即位前后,中原形势动荡不安,不仅国与国之间冲突加剧,相互征伐、兼并(如宋国就在公元前487年灭了曹国),而且各国内部也矛盾重重,大权旁落卿大夫甚至家臣手中,开展了长期的、轰轰烈烈的夺权斗争。
再加上吴王夫差一心为新的霸主之位而奋斗不息,频繁的染指中原,搅得齐鲁二国叫苦不迭,年年征战不休,就连忠于楚国的陈国也被逼无奈,归附吴国。
反观楚国,风景独好。
在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的辅助下,楚惠王延续楚昭王收缩发展的治国方略,闷头干事无意争端,一时间公族融合团结,君臣上下齐心,生民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国家的强盛,归根结底必须依靠人才,现在的楚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令尹子西也意识到了人才强国的重要性。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召回在外的楚国逃亡人员。
楚国已经饱尝人才外流造成的苦果,令尹子西不允许在他的治下再次发生类似申公巫臣、伍子胥等报复性为行为发生,他决定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更好发挥人才资源对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在他的召回名单中,有一个叫做公子胜的人。
公子胜,芈姓,熊氏,名胜,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
当初公子胜之父太子建遭费无极陷害,便携家人出逃,逃到郑国后准备和晋国里应外合颠覆郑国,结果事情败露,惨遭郑国人杀害。
公子胜在伍子胥的帮助下逃过一劫,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吴国,后又在伍子胥的教育下茁壮成长,按照年纪来算,长楚昭王十岁左右。
叶公沈诸梁看见召回名单有公子胜,大为惊讶,对令尹子西说道:“我听说公子胜这个人和他父亲一样,狡诈而好作乱,召他回来莫不是一个祸害吧?”
公子胜性格暴戾恣睢,令尹子西早有耳闻,但不以为然,并且十分想念这个许久不见的大侄儿,便回沈诸梁了一句:“是吗?我倒听说胜这个人诚信而勇敢,凡事三思而后行,并且他熟悉吴国情况,可以把他安置在边境上,让他保卫边疆。”
沈诸梁继续保留自己意见,说道:“我听说胜这个人说话做事不过脑子,又喜欢逞能,对说出的话言出必行,如今又遍求天下死士,恐怕有不能告人的目的。再者,符合仁爱叫做诚信,遵循道义叫做勇敢。不管说什么话,不论对错都要实践,这不是诚信;不管做什么事,无论是非都不怕死,这不是勇敢。还请不要召他回来,否则您一定会后悔的。”
令尹子西不听劝告,觉得公子胜是楚王室成员,不应漂泊在外,理当把他召回来予以善待。
令尹子西不仅想召回公子胜,还对伍子胥发过邀请,虽然此时的伍子胥遭伯嚭排挤不受吴王夫差待见,但他依然以“前为父报仇,后求其利,贤者不为也”为由婉拒。(《绝越书·荆平王内传》)
此时,待在吴国的公子胜也因为伍子胥的关系,而在吴国无法立足,得知令尹子西热情邀请,在征求伍子胥的同意后,便趁吴王夫差北上伐鲁之际,携家眷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国。
公元前487年(楚惠王二年),令尹子西将公子胜任命为巢大夫,安排在与吴国交界的白县邑(在今河南息县东),号白公,故称白公胜。
白公胜任职以后,筑城练兵、积极备战,每年的年终考核都没有让令尹子西失望:他在属地礼贤下士,任用贤人(“卑身下士,不敢骄贤”),兢兢业业治理白县,社会风气大为好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又在买卖粮食时以大斗斛卖出,再以小秤买入,施惠于民,深受民众爱戴。
令尹子西对白公胜的工作能力非常满意,认为自己为楚国招揽了一个难得的贤臣能人,脸上整天挂着笑容,逢人便夸白公胜作风优、能力强,在楚惠王面前极尽美言。
白公胜做这一切也是有自己目的的——攻打郑国,为父报仇。
对父亲太子建在郑国被杀一事,白公胜一直耿耿于怀。在认祖归宗后,他就开始谋划为父报仇,他心里十分清楚,要向郑复仇,仅凭一县之力是不行的,还要依靠他身后强大的祖国。
白公胜仿效中原诸国新兴势力争取民心的措施,其本质也是一种讨好国民,捞取政治筹码、获得政治加分的手段,当有朝一日向楚国请求提供帮助时,不至于处处受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任职五年后,白公胜觉得小有成就,便小心翼翼的向令尹子西提出要伐郑为父报仇的请求。令尹子西满口应承,答应他待楚国的政事一走上正轨,便兴兵帮他复仇。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白公胜很高兴,觉得复仇有望,当即表态搞好工作的同时会耐心等待时机,并以比以往更加热情、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他要用满意的答卷,换取十分的期待。
在之后的两年内,白公胜多次向令尹子西请求攻伐郑国,每次得到的答复都很让人满意,但从没见过子西发过一兵一卒。
白公胜也很理解令尹子西,表示不可操之过急,决定再继续等等。
很明显,他的政治水平对令尹子西来说还是太稚嫩了,相比国家利益,个人诉求显得微不足道。
两年后,白公胜终于等来了机会。
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八年),晋国发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告急。白公胜大喜,第一时间建议令尹子西和晋国联手,合伐郑国,既不破坏当初的弭兵之盟,也大仇得报。
面对白公胜堆满希望的脸庞,一向表态积极的令尹子西突然间沉默了,自从郑国投靠晋国以来,楚国就丧失了观政中原的机会。
三年前(公元前484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南)全歼十万齐军,令齐国一蹶不振,畏吴如鼠。
一年前(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路南),会中,吴国对晋国实施武力,迫使晋国尊吴为盟主,一时辉煌无限,令楚国如坐针毡。
这一次,令尹子西准备借晋、郑之间的矛盾,重新令郑国改门换派与楚为盟,让楚国在风云莫测的中原形势中再次强势崛起。
复霸,是所有楚人的愿望。
盟郑,是楚国复霸的支点。
他语重心长的告诉白公胜,作为王室成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任何时候都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恩怨先放一边,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的基本路线。
白公胜仔细想了下,决定以大局为重,同意了。
于是,令尹子西起兵救郑,并与郑国结盟。
本来事情朝着有利于楚的方向发展,但令尹子西又做了一件让白公胜异常生气的事情:“受(郑国)赂而去”。
白公胜顿时醒悟,所有的凛然都是堂皇,一切的允诺都是推脱,阻止自己报仇的不是别人,正是令尹子西。子西为的就是贪图郑国的贿赂,让一直希冀借楚国之力实现报仇夙愿的希望落空,他愤怒了,怒道:“我知道向谁复仇了。”
话虽如此,但也只是一时气话,自己仅仅只是一邑县尹,向位高权重的令尹复仇,无疑蚁同象搏,无奈之下,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件事情上面——磨剑,他希望借繁重的体力活来化解心中郁气。
昔日王孙竟然干起磨剑这种粗活,引起了司马子期之子子平的好奇心,他亲自过来观摩磨剑霍霍的白公胜,调侃道:“大哥好雅致,为何亲自磨剑?”
白公胜正在气头上,头也没抬,半唬人半玩笑的说道:“我这个人一向以直爽闻名,说话做事从不拐弯抹角,我磨剑是为了杀你父亲!”
子平一听吃惊不小,立刻向令尹子西禀报。
没想到,令尹子西听到这个消息,不但未恐慌,反而镇定地笑道:“白公胜心知肚明,他是我召回来的,就如我羽翼下的卵,没我的庇护,他现在还在吴国做门客,怎么会杀我。按照楚国用人的规矩,等我死了,令尹、司马之职,除了白公胜还会有谁来当?他没必要着急。”
白公胜闻听了此言,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越发觉得令尹子西虚伪狡诈,自己几年来兢兢业业取得的业绩被他一笔抹杀,十分气愤的说道:“‘令尹之狂也’,不帮我复仇也就罢了,还公开侮辱我,我何曾受过他一丝恩惠,今后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令尹子西以为白公胜还在气头上,仍然“不悛(quān,不加戒备)”。白公胜却对令尹子西起了杀心,顺带也决定杀掉楚惠王和司马子期。
光明正大的杀掉一王二卿,在当时的环境下来说只能造反,成功率是比较低下的,但既然起了杀心,就必须要坚持到底,这是白公胜为数不多的优点,他和心腹大将石乞经过仔细谋划,决定学习吴王阖闾的经验,派刺客暗杀。
一口气刺杀一王二卿,对于刺客的素质要求相当的高,除了业务水平非常过硬(“五百人当之”)以外,更需要能够接近一王二卿身边的人。
经过白公胜和石乞仔细观察和选拔,他们决定请一个叫做熊宜僚的人。从他的姓氏就可以看出,熊宜僚曾是王族之后,家道中落后沦落到南市杀猪为生,力大无比,是一个比较放心的人。
于是,白公胜和石乞满怀希望而去,同熊宜僚亲切的聊起了家常,在攀谈的过程中,白公胜就发现这个人确实厉害,气质不俗,心理素质非常好,而且还很聪明。
既然是聪明人,白公胜也不掖着藏着,直话直说,将自己的打算全盘托出。
结果很尴尬——熊宜僚不干。
先秦时期的刺客,绝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有钱就上的黑道人物,他们往往也有很高的道德觉悟,他们忍辱负重,所作所为必须要讲求“忠”、“义”、“信”,以天下为己任,对于所要刺杀的人物也要仔细揣摩,非残暴、恶毒不杀。
一句话,他们是一群有追求的人,不甘平庸,梦想青史留名,生死不惜。曹沫如是、专诸如是、豫让如是、聂政也如是,可惜熊宜僚不想做第五个人,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明君贤臣,是要背负万世骂名的。
面对石乞架在自己脖子上的剑,熊宜僚没有说话,只是用眼斜视着白公胜——寒光闪闪,不寒而栗。
“事成之后,司马就由你来干。”
“不干,我觉得杀猪就挺好。”
谈不拢。
石乞建议,既然熊宜僚不肯就范,不如杀了他,免得计划遭到泄露。
“不用”,白公胜阻止道,“熊宜僚不为利诱、不怕威胁,可知此人忠肝义胆,绝不会出卖我们,今天说的话我相信他不会泄露半个字,你也要好好学学,我们还是另寻他人吧。”
说完,和石乞大步迈出。
既然没有好的人选,刺杀一事也就作罢,而后,他们大量招募死士,豢养府中,水平不够人数来凑,期待有朝一日这些死士能够发扬不怕死的精神,一遂复仇之愿。
时间没让白公胜等多久。
两年后(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十年),吴国军队进攻楚国慎邑(今安徽颖上北),白公胜领兵救援,打败吴军。
这是一次具有伟大意义的胜利,是楚国复国以后第一次在正面战场战胜吴军,打破了吴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令尹子西非常兴奋,再三奏表,向楚惠王为白公胜请功,楚惠王同意了,并打算亲自在楚宫接见白公胜。
得知消息的白公胜大喜过望,心生一计,他向令尹子西建议,让有功的将士随他一同进宫,敬献战利品的同时,也均享王恩。
令尹子西没有多想,同意了。
这是令尹子西一生当中犯下的最大的糊涂。一场楚国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宫廷杀戮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