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5400000025

第25章 学术成就:史料学派的主帅(10)

世有诗三百篇为孔子删定之说,傅斯年认为这是“汉儒造作之论”。因为“诗三百”一词,《论语》中数见,如果孔子把三千篇诗删为三百篇,他不会把“诗三百”这个名词用得这么现成。从孟子开始,诗超越了孔子的“小学教育”而进入了儒家的政治哲学。战国秦汉之际,这部“绝美的文学书成了一部庞大的伦理学”。汉代又有人把它当作谏书,这虽然引出了诗义解释上的许多谬说,但对《诗经》的流传却很有益处。后来齐、鲁、韩三家诗亡佚,是因其政治哲学味太重。毛诗素朴,与古文经相互发明,故借其势得以伸张。东汉大儒舍家学而就通学,不满三家诗之孤陋寡闻而取毛诗。六朝到唐,学人讲诗无多可取之处,宋代古文学复兴,人们大胆去想,产生了许多新观点。朱熹拿《诗经》的本意解诗,于是以前的一切美化附会之说扫地以尽,诗的文学作用复显露出来。由于时代所限,“他走着最是的路,偏又不敢尽量的走去”。清代学者对《诗经》的贡献,一是古韵,二是训诂。自陈第、顾炎武建立系统的古韵学后,各家继起,发明甚多。训诂方面,戴、段、二王虽不专治诗,但在《毛诗》训解上贡献甚大,还有一些专治诗的二流学者也很有成绩。不过清人所得新材料不多,旧材料又太紊乱,因而在许多问题上聚讼纷纭,得不出结论。而且对于诗的作用的认识过于泥古,反不及宋人。他认为研究《诗经》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一、欣赏他的文辞;二、拿他当一堆极有价值的历史材料去整理;三、拿他当一部极有价值的古代言语学材料书。

他提出研究《诗经》的原则是:在《诗经》本文中求诗义,不管经书所载还是近儒之说,皆须以本文衡量,与本文合者从之,不合者舍之;声音、训诂、语词、名物之学乃经学的根基,须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而继续提高。

3.《礼记》

在《中国古代史讲义》中,傅斯年对《礼记》的部分篇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檀弓》是《礼记》中最早之篇,“里面找不到一点秦汉的痕迹来”。它大约成书于孔门七十子之后、荀子之前,其中保存有战国儒家的可贵史料。《曲礼》中的材料大部分是先秦的,或者在春秋战国之交,其史料价值甚大,但有的地方混入了秦汉间方士的言论。

《礼记》中成于汉代的篇章甚多,如《王制》中的制度与《孟子》、《周礼》均不同,且十分刻板,纯属一种政治的理想,故不可能产生于战国,而与汉初儒家的思想大体相合,当如东汉卢植所说为文帝时博士所作。《礼记》中的《月令》是汉初儒术与阴阳合揉的一个好例证。《文王世子》是汉代的作品,可能是太子或诸侯王之师傅所作。《礼运》由几个不同的小节拼凑而成,好几处有反复、颠倒的痕迹,且杂有黄老、刑名之旨,不是纯粹儒家的话,乃汉初儒道两种思想的混合物。《学记》乃汉初儒者论教育及学习方法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儒者的生活状态。《乐记》是汉儒集合战国、汉初儒者论乐之文贯串起来写成的。《解经》、《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几篇与《荀子》有相证处,很可能是汉初儒者“述而兼作之言”。《儒行》篇中言儒服儒冠受之自然而不敢指斥那些毁笑儒服的人,恐怕是汉初儒者感到苦痛而自解之词,哀公就是指刘邦。

他认为《中庸》、《大学》的成书年代不会太早。《中庸》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到“子曰:父母其顺矣乎”,这段话里面的“中庸”是“两端之中,庸常之道”,反映了“中间阶级的世家人生观”。它不谈怪异,大谈人的修养;不谈大题目,而论家庭间的事,显然产生于鲁国细密的文化环境中,不是汉儒那种大发议论的手笔。传说子思作《中庸》,从这部分内容来看,是很有可能的。第二部分从“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起至“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止,与第一部分毫无相干,乃自他篇孱入者无疑。第三部分自“哀公问政”以下至篇末,再加上《中庸》开头的一大段,这纯粹是汉儒的东西,这里讲的“中庸”已不是“两端之中,庸常之道”,而是“中和”了。他认为西汉人的文章和晚周人的文章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一篇文章的时代属周还是属汉不好确定,那么可以用下列四条标准衡量:

(一)就事说话的是晚周,做起文来的是西汉的。(二)对当时问题而言的是晚周,空谈主义的是西汉的。(三)思想成一贯,然并不为系统的铺排的,是晚周的;为系统的铺排的,是西汉。(四)凡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书,读了不能够想出他的时代的背景,就是说,发的议论是抽象的,对于时代是独立的,是西汉……汉朝也有就事论事的著作家,而晚周却没有凭空思之为方术者。

《大学》讲平天下,不谈列国纷争等事,只说理财,且又以财为末,大骂聚敛之臣。以理财为天下要务,必在天下一统之后,可见《大学》之作,不会早于秦始皇。秦在东周时被东方诸侯视为夷狄,《大学》却引《秦誓》,亦可见其非战国人所作(《尚书》中有《秦誓》大概是因为伏生为秦博士的缘故)。《大学》大骂聚敛之臣,说明其非产生于汉初,因为汉初兵革纷扰,无聚敛之臣,文景时亦无此等人,到汉武帝时才大用聚敛之臣。如果《大学》是据时立论的话,那么它应当产生于武帝用孔仅、桑弘羊之后,轮台下诏之前。

傅斯年说,文籍上起初并没有《大戴礼》、《小戴礼》之分,直到东汉马融、郑玄才将其分开。小戴所传49篇即今之《礼记》,而大戴所传85篇约亡于汉魏之际,它是什么样子今已不可考知。今天见到的《大戴礼》内容十分驳杂,其与《荀子》、《小戴礼》、《汉书·贾谊传》、《孔子家语》中的某些内容相合,大概是魏晋时《礼记》盛行之后,想自立门户的人将史书、子家、杂记抄缀而成。但是这部书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材料,我们不能轻视它的史料价值。他还认为,与《礼记》关系最密切的子家不是孟子,而是荀子,研究《礼记》是不能不参考《荀子》的。

4.《易》与《春秋》

傅斯年认为《易》和孔子没关系,和儒家也没关系。《论语》只有一处提到《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过矣。”这里的“易”字《鲁论》里作“亦”字。据此看来,《论语》里对《易》只字未提。孔子喜《易》,韦编三绝之说最早见于《史记》,不可信。《孟子》、《荀子》也都不引《周易》。《易》为卜筮之书,孔子连祈祷都不肯,更不要说卜筮了。《史记·儒林列传》叙说孔子与《诗》、《书》、《礼》、《乐》、《春秋》的关系,并没说到《周易》。《易》本齐地阴阳家之学,与儒家学说本不相干,到了战国晚年,儒生术士合流,《易》才与儒家攀上了亲。至于《易》之十翼,乃是汉人所作,连司马迁都没提到它,可见不会太早。傅斯年所作的结论是:“儒家受了阴阳化,而五经之外有《易》,阴阳家受了儒化,《易》有文言系辞。”

他认为孔子与《春秋》的关系不易说清,既不好肯定说《春秋》乃孔子所作,也不好说《春秋》与孔子没有关系。不过,“孔子订《春秋》,不见得不是事实”。即使《春秋》未经孔子之手,恐怕也是孔子以后不久产生的,其思想渊源来自孔子。所以有人说孔子作《春秋》,或说孔子的后学作《春秋》,这在道理上是没有分别的。他说:

我觉得《春秋》是否孔子所作是小题,《春秋》传说的思想是否为孔子的思想是大题。由前一题,无可取证。由后一题,大近情理。我觉得孔子以抓到当年时代的总题目而成列国的声名,并不是靠什么“六艺”。

他认为《公羊传》的思想与《论语》相合,是在春秋末年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不会是战国,尤其不会是汉朝。由于写成定本较晚,所以孱入不少汉代的东西。至于《左传》,“决不是一时所生,谅也不是刘歆一手而造”。他提出了这样的设定:西汉初年流传着一部《国语》,又名《左氏春秋》,而传《春秋》的公羊家不能说明这部书的由来,人们感到不满意,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联想,以为《春秋》与《国语》有关系,这种观念一产生,就打动了不少人。汉武帝时,公羊学成了国学,其势愈盛,反动力就愈大,愈有人为《国语》造新解。到了刘歆,终于成就了《左氏传》的巨观。当然古文经学不是刘歆一手之力,在此以前必定有一个很长的渊源。拿《左传》与《国语》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在文字上有分别,在体裁上也有分别,而且在内容上也有相矛盾的地方。当年《左传》的作者把《国语》大部拿来做材料,又加上了好些别的材料或自造的材料,写成了这部书。

5.《史记》

傅斯年十分重视对于《史记》的研究,在他看来凡治古史者都必须认真研读《史记》,所以他在大学任教时,专门为学生开设了《〈史记〉研究》一门课程。研究《史记》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他说:①《史记》是读古书治古学的门径。②《史记》研究可以为治古书之训练。将《史记》与经传子集参校,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③司马迁有大综合力,整齐异说,又有独到的见解,文词星历,综于一人,这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④可以学得不少历史知识。

同时他又指出,《史记》不是一部容易研究的书。其说有三:①司马迁生前没将《史记》写成定本,后来很多人补作,又有人删改,至今成为古籍中最紊乱的一部书。②司马迁所引用的书,如今几乎都有问题,只有互校互订,才能寻出些端绪来。③整理《史记》需要许多专门知识,要用新观点、新方法,靠个人之力是无法完成的,必须集合一批学者,分工合作。

傅斯年认为,司马迁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贡献有三点:第一,“整齐殊国纪年”。此虽有《春秋》为其前驱,但彼不过是一国之史。古时列国并立,纪年全不统一,司马迁写成《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此乃史学方面的“绝大创作”。在西方,古史之年代学直到近代才发展起来。第二,写作八书,将文化史纳入史书之中,“斯睹史学之全,人文之大体矣”。在欧洲直到19世纪才有了这样的史学家。以上两个方面,“皆使吾人感觉子长创作力之大,及其对于史学观念之真(重年代学括文化史),希腊罗马史家断然不到如此境界”。第三,“疑疑亦信”,对于古代史事,不雅驯者不取,说法不同又难作抉择者则异说并存,这种求实求真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傅斯年特别强调说,司马迁不是一位古史家,他采用《诗》《书》,并无心得,记五帝三代之事,但求折衷于六艺,“因仍师说,不求断制”,在这方面尚不如谯周的《古史考》。入春秋之后,其记事则较丰,及战国更详,至汉代而烂然成其大观。其所记汉事与记秦以前之事判若两书。记秦以前事“疏略抵牾”,记汉代事则“文直事核”。记汉事也是愈往后愈见其别择与文采。八书乃《史记》最伟大处,所记也大多为汉事。他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写史,这已是近代的著史方法了。

傅斯年一生喊得最响亮的口号是使用新工具搜求新史料,这是他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的宗旨。但是傅斯年绝不忽视对于旧材料的搜求与整理,绝不贬低旧材料的作用和价值。

他指出,在搜求利用新材料之前,首先必须对旧材料进行一番清理,廓清对旧材料的误识;当时可资利用的新材料还比较少,人们进行学术研究主要还是依靠旧材料,即便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新材料,旧材料也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傅斯年十分注重对群经旧籍的研究和整理。要准确无误地使用古籍中的材料,首要的问题是判定其成书年代、来源,纠正前人的偏见、误释,重新审定其史料价值。这是傅斯年研究古籍的目的与归宿。他在这方面的许多论题、结论,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研究古籍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一生专注于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于古籍研究用力较少,也不甚深入,有时采用推理、臆测的方法论定古籍的年代和价值。如前文所说,他研究古代史事有时用推断代替严密的论证,在研究思想史时,也时常离开史料的实证,大段大段地发为宏论。与他《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的史学观点对照,便不难发现,尽管他为史语所的研究工作制定了“存而不补,证而不疏”、“照着材料出货”的原则,但是他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却没有恪守这个原则,甚至经常背离这个原则。傅斯年是史料学派的旗手,但不是整理、研究史料的专门家。

与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相比,傅斯年一生的学术著作的数量是较少的。于是乎有人为他英年早逝,没有把全部学问留给后人而深感惋惜,有人抱怨他过多地从事行政工作,影响了著书立说,也有人尤其是后来的学者认为他并没有多高的学术水平,没有多大的学术贡献。但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的高低、学术贡献的大小,不应单纯以著作的数量多少作判断。诚如许冠山所说:“既令长达两百页的《性命古训辨证》不算‘巨著’,仅仅是《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和准此而推行的现代研究事业,已足够令他名垂青史了。”邓广铭也作过类似的评价,说:“我们不能用著作多少来衡量一个人在学术上的贡献。即如傅先生(按:指傅斯年)关于中国古代史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有其特殊的贡献,都具有开创性的意见和里程碑的意义。”

同类推荐
  • 一生一代一双人:纳兰容若词传

    一生一代一双人:纳兰容若词传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出身显贵的纳兰公子,因鄙弃官场的尔虞我诈,在入仕的路上自我搁浅。他那一腔不屈的抱负,只能化成绵绵的情思,寂然吟出。他敏感多情,自诩是“天上痴情种”,在凄美的辞藻里苦恋自己的爱人;他是金戈铁马中的一片浮萍,在战乱纷争中逐水飘零;他“纯任性灵,纤尘不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内心却伤痕累累的词人。
  • 猛兽总是独行:鲁迅与他的朋友圈

    猛兽总是独行:鲁迅与他的朋友圈

    这是大众作家、鲁迅研究专家孙玉祥,在立体、全方位地梳理了鲁迅的交往世界后,精心撰写的扛鼎之作。于鲁迅研究而言,这是一本用全新视角观察鲁迅及其时代的创新之作。本书共分五个章节,孙玉祥把鲁迅人际交往世界中的各色人等归类为亲人、友人、故人、敌人、猛人等5个类别。这些人,或者是鲁迅的同道,或者是论敌;鲁迅的生平事迹,就是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发生、展开的。甚至也可以说,这对于他性格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里,作者既深度分析了鲁迅与朱安、与许广平、与周作人的关系;也还原了鲁迅与胡适、钱玄同、林语堂、郁达夫等人的交往故事;更阐释与探讨了鲁迅与梁实秋、施蛰存、顾颉刚等人的交恶缘由。
  • 中国历史名人之五

    中国历史名人之五

    隋朝大官僚李渊父子,乘农民起义之机起兵,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他们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夺取了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重新统一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唐朝在经济上逐步得到了恢复,军事上也逐步强大起来。唐朝和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征收繁苛,迫使广大农民失去土地,纷纷破产。874年王仙芝在河南发动起义,同年七月黄巢在山东起义响应。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在公元880年底打进长安,建立大齐农民政权。农民军在唐军与沙陀军队的联合进攻之下,退出长安。黄巢战败自杀,而唐朝的统治也因之而瓦解。
  • 光荣与道路:中国大时代的精英记忆

    光荣与道路:中国大时代的精英记忆

    本书是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翘楚、行业领袖人物、国家高层智囊的集体传记,通过他们的口述,重现了他们的成长与创业历程,并以此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人精神气质的重塑,以及时代变局下,中国社会不同寻常的发展轨迹和成长逻辑。伟大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中国大时代成就了他们的辉煌,而他们也以自己勇气和创造力,引领和改变着这个时代。作为站在中国各个行业最顶端的人,在本书中,他们也分享了相关领域最前沿,而且是最富前瞻性的真知灼见与相关资讯,有助于广大读者准确把握行业的脉搏和走向,理性看待中国社会的真实状貌,探索未来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 以身殉国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以身殉国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热门推荐
  •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增补本)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增补本)

    本书从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思想史、文学史、美学史、教育史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唐代士大夫与佛教的种种关系、士大夫与佛教的相互影响、士大夫奉佛的方式和原因等问题,所得结论多为人所未言,纠正了一些习焉不察的流行说法。
  • 这个系统有点爽

    这个系统有点爽

    作为一名逆天的重生者,赵泽觉得自己的人生已足够完美。两年前,他的公司就成为世界第一强,稳坐全球首富的位置......
  • 惟愿我与你岁月静好

    惟愿我与你岁月静好

    以经典诗词为脉络,写尽了诗词背后缠绵悱恻的动人故事,铸就一场悲欢离合,有笑有泪的文字盛宴。从诗经到宋词,从情深不寿的元稹到满腹才情的纳兰容若,横跨漫长的数千年岁月,深度挖掘名句中裹藏的情感内核,带读者领略不一样视角的经典名作。
  • 两生牵绊两世殊途

    两生牵绊两世殊途

    世间的相遇恐怕都离不开这缘之一字百年流逝,当过往被提起时留下的是谁的爱与恨人这一生有多少的牵绊是不得而终,又有哪些是相守终生他只道她怨恨,不知她深情她只道他所守,不知他所爱这纠缠的红线,难断,亦难解她转身的泪他不见他守一人的心她不知他的天下失了她这两生,这两世,恩恩怨怨纠纠缠缠这世事无常,愿来世,可共相安
  • 品莲记事簿

    品莲记事簿

    以死拒赐婚,承恩伯府把自己送上绝路……心思各异的兄弟妯娌,危机四伏的朝堂陷阱……莫名管家的太太侄女,名不正言不顺…….“这内宅从不在我眼中,工具而已。”小女子放下豪言,且看王二小姐如何扭转乾坤。
  • 别人的妻子和床下的丈夫

    别人的妻子和床下的丈夫

    伊万·安德列耶维奇捉奸的两天:大街上令人恶心的自白,床底下肮脏的表演……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生动画面。作家就是靠别出心裁的结构,抓住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及生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 看聊天漫画,学职场说话

    看聊天漫画,学职场说话

    语言的艺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会说话”的孩子会得到长辈的宠爱,“不会说话”的孩子则会被长辈忽视;“会说话”的下属会得到老板的赏识,“不会说话”的下属会被老板疏远;“会说话”的员工会受到同事的欢迎,“不会说话”的员工会被同事孤立;“会说话”的谈判者会给公司带来一张张订单,“不会说话”的谈判者会把好好的生意谈砸;“会说话”的年轻人可以把恋人哄得像吃了一罐蜜糖,“不会说话”的年轻人只有苦着脸到街头买醋……当一种“艺术”普及全民之后,就成了一种“技术”。“艺术”属于少数人的专利,而“技术”则是更多人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能力。一句话,如果不想在这个社会里处处碰壁,那么赶快让自己变得“能说会道”吧。
  • 关山月明

    关山月明

    虚虚实实暗流涌动的明初。靖难初定,四海升平之下却未曾想暗流涌动,朱允炆究竟下路如何?主录僧宗泐去往何处?手段通天的摘星楼尽数隐匿为哪般?塞外瓦剌虎视眈眈,内有白莲摘星兴风作浪。金陵之变,雁门之乱!试看一介穿越平民徐莫行,如何庙堂拜将,笑傲江湖。如何血战黄沙,恩怨情仇!
  • 唐朝原来是这样

    唐朝原来是这样

    《历史中国》(白金升级版),中国断代史畅销读本,百科全书式的通俗历史读物,王觉仁、醉罢君山、金满楼、姜狼、张程……当今历史写作界诸多名家大神经典力作!精彩丰厚的内容,别样的叙事视角,意想不到的真相,演绎真实的人性。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历史上都曾发生!当人们谈起唐朝,总和一个词联系在一起“盛世”。的确,这个朝代的文采风流、赫赫武功、万国来朝的气象让整个世界折服,唐朝人的尚武、豁达、开明的风气,让后代中国人倾慕不已。但这并非历史的全部,盛世的背影之下藏着阴霾和血腥,极盛之后是战乱和凋敝。本书还原了唐朝289年经历的风雨飘摇,从我们所熟知的史实和人物身上开挖,试图从历史演进和人物的命运线索中,弄清大唐盛衰成败的秘密,把握住大唐根本的王朝气质。作者王觉仁的《血腥的盛唐》系列曾长期位居同类书畅销榜首,而本书正是作者多年来唐史研究的精华集成之作。作者善于从表面的史料中透视历史真实的灰暗底色,比如李世民篡改史书,真正想掩盖的是什么;残忍霸道的武则天,为何在临终前选择宽恕……给大家带来通透过瘾的阅读体验。
  • 你我皆是梦中客

    你我皆是梦中客

    [申明,本文内每一章都是一个故事,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你我皆是梦中客,却并非梦中人。梦醒了,也就该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