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6200000017

第17章 城市发展的基础理论(3)

2.消极型城市化。往往是在区域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之际,由于政策失误或其他因素,城市化发展出现失控状态,导致城市化进程与地区工业、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相脱节,造成城市人口增加与就业机会之间、农村人口减少与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之间不相协调,从而延缓、阻碍地区经济的发展,各种“城市病”也随之产生,如人口膨胀、住房紧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失业率与犯罪率增加等。这种消极型城市化,主要是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结果。

(五)从城市化发展阶段来划分,大体分为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1.集中型城市化。其实质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这种城市化在统计中表现为小城镇体系的发展,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增加。

2.分散型城市化。它意味着大城市城郊及其周围非城市地域的迅速发展。而这些地区的繁荣是由于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工业、住宅或者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机构向外扩展引起的。分散型城市化的起因是城市功能的向外扩散,由此带动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域逐渐城市化。

由集中型城市化到分散型城市化,突出地表现了现代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两个阶段。从19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直到20世纪初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以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使得城市中心的人口和经济单位向城郊地区大量移动,由此带来了城市功能的扩散。

分清城市化的类型,对于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选择城市化道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分类是动态的,有时是相互交错的,不是凝固不变的。

三、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过程是复杂的,其发展水平和性质取决于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历史上所形成的居住体系和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条件。世界城市化最初发生在欧洲,起源于英国,而后扩展到西欧、北美。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扩展到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其历史进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城市化兴起阶段(1760—1850年)

城市化兴起于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以及在此基础上以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场制度的经济变革,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揭开了城市化序幕。英国的城市化开始是以乡村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后来相当一部分工业村庄演化为城镇。然而,英国的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农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这同后来美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不一样。

从历史发展看,世界城市人口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经历了1700多年,才达到2930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3.2%。而工业革命后不到100年,即到185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就增加为6.4%。同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50%的国家。伦敦、巴黎、维也纳、莫斯科、圣彼得堡、加尔各答、东京、芝加哥、费城、纽约等10个城市的人口均超过100万。但世界早期城市化进程还是比较慢的。

(二)欧洲、北美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阶段(1851—1950年)

1850年,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约有4000万人,到1950年增加到4.49亿人。在这百年间的急剧城市化过程中,有4亿多人从农村转入城市。英国工业革命时,美国正处于独立战争之中。直到1920年代,美国才开始工业化进程。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城市人口不到300万,最大的城市纽约也只有3.3万人。到1860年,总人口达3100万,城市人口上升到10%以上,人口超过2.5万的城市有26座。到1900年,由于国外移民大量涌入,美国总人口增至7600万,城市化速度加快,大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到1950年,城市人口比重由1850年的14.8%上升到64%。德国从1870到1950年,城市人口比重由36%上升到71%;法国从1880到1950年,城市人口比重由34.8%上升到52.9%。同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也有了一定发展,城市人口有所增加。185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只有4000万人,到1950年增加到2.68亿人。这样,整个世界的城市人口在1850—1950年的100年间,由8000万人增加到7.71亿人,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29.80%。19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850年的50%上升为77.9%,进入高度发达的城市化阶段。

(三)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1951年至今)

这个时期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城市化阶段。世界城市人口由乡村越来越向城镇集中,人口的这种再分配过程是与第二、三次产业迅速发展及其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相伴随的。到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上升为41%,1990年上升为46%,1998年为47%,2000年已超过50%。主要工业国家都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例如,198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美国为75%,英国为89%,法国为74%,德国为86%,日本为77%,加拿大为77%,荷兰为89%。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度也在加速。亚洲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从1950年的31%提高到1980年的40%,到2000年达到51%。1980年亚洲的城市人口比1950年的世界城市总人口还要多。

在世界城市人口中,欧洲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4.5%增加到1980年的7.5%,20世纪末超过11%;拉丁美洲的比重由1950年的9.1%上升至1980年的13.1%,2000年增加到13.6%;北美洲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14.5%下降至1980年的10.4%,到2000年下降至8%。前苏联的比重由1950年的9.7%下降至1980年的9.2%。

从城市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世界主体的城市化进程在逐渐加快。1800—1900年的100年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了10.6%,1900—1950年的50年内上升了15%,1950—2000年的50年上升了21.2%。在这三个不同阶段,出现了相应的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即从英国、西欧转向北美,再转向亚太地区,并分别形成了伦敦、纽约、东京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城市。

在世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却很不一致,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在城市化推进中的差距甚大。

四、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

(一)体系化战略

中国的城市化是在人多、地少、底子薄的特殊国情下逐步推进的。中国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脆弱,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大,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当今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指导和寻求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新概括,这种战略也可称之为体系化战略、多元化战略,即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以及城市和乡村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结构有序、优势互补、功能配合、共生共进、和谐高效的城市化体系。体系化战略有利于吸纳更多的非城市人口,有利于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不同人群的需求及其对城市的自我选择,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过去,中国曾长时期强调“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甚至中等城市的发展也受制约。这实际上是控制农村人口走向城市,亦使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造成城市化在一定时期相对滞后。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农村经济改革的推动下,小城镇在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得到关注,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在强调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重要途径”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化发展战略。根据世界经验,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大城市、特大城市是现代化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精华所在,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支撑力量。当前,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还有一定的空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缺少足够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所以,适当增加大城市的个数及其比重是必要的,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不能过度发展,城市规模并非越大越好,盲目扩张会带来许多负效应,如房价高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治安恶性循环等多种“城市病”。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有条件的中小城市合理地扩大规模,发展成为适度的更优城市也是必要的。不同规模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规模结构是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生态位”要求的开放运动系统,所以,大、中、小城市都应当在统一规划下得到合理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对中小城市放宽户籍限制,加快推进城市化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化战略最重要的纬度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利益的“共赢”。这虽然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但又必须是坚定不移地执行。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要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化之路,既不能直接和变相地剥夺农民利益,大搞“圈地运动”,实现城市化的“原始积累”,也不能听凭“城市病”蔓延,牺牲城市生活质量,更不能步入拉美国家“过度城市化”的陷阱。所谓“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脱节。如果条件不成熟,过度地让人口聚集到城市,那不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城市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动力机制何在?城市化根本的动力机制表现为农业的推动和工业、第三产业的拉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发展离不开工业化,没有新型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在新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将成为推进城市化的主要力量。但是中国当今和未来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不仅仅是靠工业化,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要建成制造业中心,而是同时需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虽然仍是以新型工业化作为主要推动力量,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时,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将会起到主导作用,成为城市化深入发展的后续动力。因此,只有通过服务业拉动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提升,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就业与消费,才有可能加速城市化。同时还要与基础设施的布局、水资源的分布、人口和资金流动的方向等相协调。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作好规划,处理好城市发展容量与土地利用、新老城区建设的关系,创造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总之,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转移、要素流动、制度创新、政府调控与引导共同组成城市化的动力系统。

中国当今的城市化不能单纯以数量扩张为主,而要十分注重质量。但是,提高城市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三)着力推进城市圈、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圈,又称都市圈、组团式城市群或都市连绵带等,其内涵的实质是相同的。城市圈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与若干相关的周边城市组成,是在空间上密切联系、在功能上有机合理分工并相互依存、逐渐融合的城市群体。有的按空间尺度和作用强度划分的理论,如“一小时城市圈”,即从核心城市到周边城市的单向车行时间在一小时左右。大都市圈半径有的范围更大,可达三四百公里,甚至是更宽阔的空间。

按空间形态和结构划分,城市圈又可分为单核心城市圈和多核心城市圈。它的形成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双向流动的结果。城市圈是分层次的,有国际级的、洲际级的、国家级的和地区级的。城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有一定条件的,所以不能跟风盲目发展。

城市圈的本质是经济文化圈,当今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圈都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是工业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分工、合作和竞争的激烈化过程。

城市的集聚规模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典型的大城市圈就是美国太平洋沿岸的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三大都市圈的崛起和发展。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中了近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3%,日本近80%的工业生产总量及各类人才也大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在世界的大城市圈中,有的成为全球经济的枢纽,如亚太地区的香港、新加坡等;有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枢纽,如上海、北京、孟买等。这些大城市圈,实际上就是所在国家的经济命脉、文化中心,并且对世界的经济、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城市圈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区域发展的新战略。21世纪国际竞争的重要据点是在大城市圈、大城市群,当今大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单体发展向群体发展转变。

同类推荐
  • 粽叶飘香:端午节(文化之美)

    粽叶飘香:端午节(文化之美)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众多说法,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然而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赛龙舟等却是沿袭下来的不变习俗。本文探究端午节的历史起源,记录它的习俗演变,有助于炎黄子孙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此刻鼻间仿佛已飘过一丝丝粽叶香气,耳边也响起了龙舟上的鼓声与呐喊声……
  • 物质新探:新材料用途知多少(科学新导向丛书)

    物质新探:新材料用途知多少(科学新导向丛书)

    本册《物质新探:新材料用途知多少》是一本介绍新材料的科普读物。本书作者大多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和科研多年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因此,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有很好的基础知识和很深的学术造诣。本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形式活泼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新材料“王国”的有关知识展示给读者,向公众描绘了一幅纵贯古今的新材料全景画,带你领略精彩纷呈的材料风采,探秘奥妙神奇的材料世界。
  • 呐喊·彷徨

    呐喊·彷徨

    本书收录了鲁迅先生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呐喊》包含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14篇短篇小说,集中控诉了陈旧体制与传统观念之恶;《彷徨》是鲁迅先生写于五四运动后的短篇小说集,深刻剖析了国民性,表现了对愚昧的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此外,本书还特别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谈。
  • 培根论文集(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培根论文集(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培根论文集》萃取了培根一生著述的精华,内容包括培根对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从“论真理”、“论死亡”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情于哲学的培根。从“论权位”、“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涪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狡猾”、“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 2008年高考满分作文

    2008年高考满分作文

    精心撷选2008年全国高考考场满分100多篇有多年高考实战经验的一线教师透彻点评得分要点引领你揣摩成功心得,掌握满分门径,轻松胜出。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历史的记忆

    历史的记忆

    白云森万没想到,这头狡诈而凶猛的狮王在赴黄泉之路的时候,还会给新二十二军留下这么一道荒唐无耻的命令。他自己死了,不能统治新二十二军了,就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日本人……望着滚滚涌动的灯火,望着手中的枪,孟新泽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炮火隆隆的战场,仿佛民国二十七年那个灾难的五月十九日刚刚从他身边溜走……为这奇迹,卸甲甸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一千六百人倒下了,永远躺在这片焦土上了。卸甲甸的男人们被一场血战吞噬殆尽。这里成了寡妇城、孤儿城……
  • 这个魔兽值多少钱

    这个魔兽值多少钱

    少女捕魔师风灵疾步踏入魔法公会,身后的白发美男形影不离。“这个魔兽值多少钱?”随机公会人员怀中落入了一枚魔兽晶核。定睛一看,眼珠子差点没掉下来。“至少一.....一千金币。”激动的心情拉扯着风灵的嘴角往上提,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后,她转过头看向旁边一脸淡定的白发美男。“夙西。”“嗯?”“咱们要发了。”
  • 左传全鉴(珍藏版)

    左传全鉴(珍藏版)

    《左传全鉴(珍藏版)》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该书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即位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逐步演变的历史,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左传全鉴》对其原典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力求将经典内容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放开那个小师傅

    放开那个小师傅

    夏玥琰最近很烦恼。说好御姐范儿,怎么越来越觉得,自己是被养成的那个。秋诺轻声低语:玥琰,小时候你给我一把糖果,伴我这些年。我要你,从今往后,甜一辈子。
  • 陌路无花

    陌路无花

    追求爱情爱情中,每个人都是渺小的。漫长的异地恋中结局又会如何?
  • 鲁迅散文集

    鲁迅散文集

    本书收录了鲁迅所有的散文名篇,并收录了一部分精品杂文,根据文章写作内容和特点共分为五个专辑。这些散文记录了鲁迅幼年到青年时期的主要经历,追忆了多位家人、伙伴和亲友,展现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生活画卷。这些篇章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特点,文笔亲切耐读、深沉隽永,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书中收录的杂文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体现了鲁迅博大精神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处处体现着鲁迅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 在夹缝中生存

    在夹缝中生存

    本书阐述了适者生存、生存智慧、处事与做人、生存与尊严、在逆境中崛起、突出重围、永不言败、在夹缝中求生存等生存哲理和指导方法。
  • 从教授开始

    从教授开始

    一个扑街网文写手,带着上天赐予的过目不忘的能力穿越平行世界,成了一名大学副教授,那就一边上课一边写作吧。只是不经意间,就搅动了娱乐圈的风雨,成了娱乐圈最博学多才的人,成了教师界最有人气的人,成了世界上鼎鼎有名的大文豪。群号:522438437
  • 万界越狱系统

    万界越狱系统

    无尽监狱阿卡萨耶,关押着从万千世界而来的极恶之徒。在这个过去和现在平行交叠的世界里,普通人类许业时常接到奇怪的“投喂”。“DC4.0序次的许业给您的神器麻烦签收一下。”“上一个序次的许业老板留言说,这个灭世大禁咒你学不会,他就杀我一百个轮回。求求您了学一下吧。” …… 这局游戏,勇者,魔王,天神,GM都是自己,那肯定稳了呀。 …… 许业无言以对……自己还真是逻辑天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