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50300000004

第4章 人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

第一节 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

社会和人不仅在起源上是同步的,而且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仍然并且永远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一个个现实的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人是无所不在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在人的活动之中。离开了人去认识和研究社会,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 人总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的主体

在汉语中,“社”指古时祭地神之所,“会”是众人之聚合。“社”与“会”联用,最早见于北宋理学家程颐所说的“乡民为社会”,意为众人会合、结为社团。

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人类社会的形成主要不是人的生理组织与机制进化的生物学过程,而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共同活动和相互交往等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人类的直接祖先曾经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不得不以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活动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恩格斯曾把过着群居生活的古猿称为“社会化的动物”,把它们的群体关系称为“社会本能”。他指出:“我们的猿类祖先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人,一切动物中最爱群居的动物,显然不可能来源于某种非群居的最近的祖先。”[2]人类祖先的群体关系的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同劳动的发展相适应,这种群体关系越来越广泛和密切,终于随着人类的出现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时,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3]人类社会是每一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它规定着人的现实的存在和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离开人类社会就无法理解现实的活动着的人。因此,人类社会不是抽象的单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由处于现实活动中、现实关系中的社会的人,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人和社会的有机统一,是从总体上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观点。如果离开这一基本观点,则既无法理解人,也无法理解人类社会。

二 人类社会具有复杂的结构,但其基本前提是人的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这就是:①由人的劳动生产活动形成的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实现着社会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构成生产力系统;②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和人的联系,使生产力获得具体的社会形式,构成生产关系体系;③以生产关系为社会的基础而派生出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建立起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政治法律观点、各门社会科学、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组成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系统。普列汉诺夫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做出了更为具体的划分,提出了如下五个层次:①生产力的状况;②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③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④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⑤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把社会结构分解为三个或五个基本系统,是对社会结构的最基本的划分。每个基本系统中都包括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更具体的组织和系统,同时还有由特定的社会关系或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群共同体,如氏族、部落、家庭、民族等。这些人群共同体,不能简单地划入生产力、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中的任何一个领域。像家庭和民族这类人群共同体,既体现一定的物质的、经济的关系,又体现一定的心理的、思想的关系。此外,社会中还有与各个基本领域相联系的各种社会现象,如教育、语言等。

把统一的社会机体分解为不同社会生活基本领域,只是对社会结构的一般考察,而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和密切,社会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和丰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只有将它摆在社会体系的整体联系中,才能确切地把握它。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它的内在活力在于它自身的矛盾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形成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经历着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初级阶段)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轮廓。

三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

第一,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科学早已经证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是什么东西使人和猿区别开来的呢?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地球上气候变冷,森林大大减少,这就使类人猿不能像以前那样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和条件生活了。地理环境的变化迫使类人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显然不是人的本质。类人猿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创造自然界不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要战胜自然界,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单靠个体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这种结成一定关系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就是劳动。由此可知,正是由于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劳动,类人猿才变成人,人和猿才区别开来。劳动是人的活动,劳动把人和猿区别开来,但不是人的本质。决定劳动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一旦产生就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以,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劳动,也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结成怎样的社会关系,人们就怎样劳动创造,人们也就怎样存在和发展。我们还知道,人和动物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目的意识性。人的目的意识性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人的目的意识性也就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现代人和未来人的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产物。所以,劳动创造性和目的意识性,都是由于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具有的。由此可知,人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而存在和发展的,每个人都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的。

第三,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规定,不仅表示它的客观性,而且表示它的变动性、历史性,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必须对人的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历史考察。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与阶级产生以前是不同的,各个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也相互区别。如果把人的本质设想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气质或某种抽象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既然社会关系是变动的,那么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也就不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

人的本质就存在于现实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抓不住人的本质,就不能理解现实的人。

第二节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指出,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最终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列宁也认为,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生产力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疏导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它反映生产过程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是人们运用劳动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共同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

物的因素是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但是,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又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对生产力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劳动者”。人们在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活动中,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劳动技能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明,特别是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具并将改进后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总是要使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这里,“劳动者”表现得最积极,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 人是生产资料的承担者

生产资料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得以展开的显性的“物”的载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没有生产工具,哪怕这种生产工具不过是手,任何生产都不可能。”[4]而人恰恰是生产资料的创造者与应用者,人是生产力中“活”的因素。

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又称生产手段,包括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在任何社会生产中,人们总是借助于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在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利用自然、疏导自然的广度和深度。生产资料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之中,成为特定生产关系的物质承担者。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不同,因而生产资料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所有,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只有在资本家的支配下,才能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手段,表现为生产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公有财产,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生产资料不再表现为生产资本,而成为生产基金的物质形式。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历史范畴。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是以石器为标志的生产力,后来出现了以铁器(铁制手工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再后来又出现了以机器为标志的生产力。从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以高科技为标志的生产力。可以说,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和淘汰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从两次工业革命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人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创造性贡献。18世纪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英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乃至引领世界发展100多年?这恰恰是缘于三个人:牛顿、瓦特和博尔顿。牛顿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称为“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他告诉世人:自然界存在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这为18~19世纪乃至我们当今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铺平了道路。瓦特对旧式蒸汽机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发明改造,其思维方式也是来源于此。1773年,在瓦特试制新式蒸汽机的时候,公司合伙人破产了,37岁的他穷困潦倒,欲离开故乡英国到俄国去发展。这时,一个名叫马修·博尔顿的“工厂主”挽留了他。他在写给瓦特的信中说:“我将为发动机的竣工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我们将向全世界提供各种规格的发动机。您需要一位‘助产士’来减轻负担,并且把您的产儿介绍给全世界。”这相当于博尔顿为瓦特的发明提供了“孵化器”。最后,瓦特留在了英国,并开始了他和博尔顿之间长达25年的成功合作。正是这一合作,使瓦特的万能蒸汽机真正实现生产,为工业部门普遍应用。后来人们把解决了工业化核心问题的瓦特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也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这是一个人的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最好的例子。

19世纪70年代末,英国人法拉第发明了电,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能源,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由电力使用引发的一系列技术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白炽灯泡,使电的应用日益广泛。据1922年美国国会统计,爱迪生使美国政府在50年内的税收增加了15亿美元。而1928年的一项调查则显示,全世界的资本用在与爱迪生发明有关的事业上的数目达到157.25亿美元。爱迪生一生共有1000多项发明,几乎都用在了生产力上。而爱迪生本人只是当时美国众多发明家中的一员,仅1865~1900年,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依靠爱迪生等一批科学家,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很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从一个照搬欧洲技术的国家变成了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发展领先的国家。

因此,从两次工业革命可以看出,人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瓦特、法拉第、爱迪生等发明家,就没有两次工业革命。人的作用最终能利用到发展先进生产力上去,这才是人的价值的最终体现。

二 人是发展生产力的主体

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人的因素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使用者和改良者。创造生产工具、原材料的是人,没有人的劳动,这些东西就发挥不出任何作用,物质要素只有被劳动者所掌握,只有在劳动过程中和劳动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即使是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如果不为劳动者所使用,至多也不过是一堆不发生任何作用的废物。当然,劳动者的作用不能离开生产资料,它是通过创造和使用生产资料来表现自己的重要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不是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没有解放人。资本主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进步,但是没有使人获得实际性的解放,反而使人处于深刻的异化状态。这里揭示了一个先进生产力的衡量标准问题,我们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把解放人与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切实解决发展生产力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的思想障碍和制度障碍。人类社会不同经济形态的演进过程表明,生产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定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力。因此,要评价一种生产力先进与否,只有把它放到特定的生产关系中,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我们坚持人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就是把人摆在发展生产力的主体地位,揭示生产力中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强调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的统一性。因此,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就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衡量标准。

三 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与转换的手段,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直接受益者是人,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价值旨归。人的需求满足状况也为检验生产力发展成效的大小提供了标尺。

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不是抽象、孤立的人,而是指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中的个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人获得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主要指人的个性得到发展,才有创造活力的发展。生产力是“自由个性”的现实基础。马克思说,自由个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5]。人的个性发展是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谐发展在“每一个人的发展”内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两个评价尺度:一个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评价历史进步的客体尺度,或称物的尺度;另一个是人的发展,这是评价历史进步的主体尺度,或称人的尺度。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客体尺度。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可见,物的尺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客体尺度,主要是指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否促进和在何等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尺度。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社会的最终目的,发展生产力说到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程度表明了社会进步的程度。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及其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主张“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在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并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是社会进步的两种尺度,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它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而更高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所有的竞争都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因此,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发展是为了人,发展也需要人。要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就必须实现人的解放;要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发展。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和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将其称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7],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和对资本主义深刻批判的基础之上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需要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第一,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8]正是在劳动中人的类存在才得以体现,人的本质才得以反映,人才成其为人。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本身,在劳动的发展中获得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人的劳动形式丰富多样,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多维展现或生命活动外化范围和程度的扩大、提高,它反映和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全面提升,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

第二,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潜力等。因此,劳动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的能力,又包括加强道德修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既包括现实能力,又包括潜在能力。其中,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的其他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的劳动,因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性就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9]。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关系。因为只有进行普遍的交往才能扩大人的视野,才能造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交往、全面的联系。

第四,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的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指这一“总和”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人的个性的发展程度表现为人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独特创造性的发展程度。自觉能动性是个性的根本特征。创造性则是个性的最高表现,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其实质是主体对现实的超越。

第五,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个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第六,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发展,而不是部分阶级、阶层和个人的片面发展,更不是某一个体或社会集团的特殊嗜好的畸形扩张和繁衍。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二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大社会形态相对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0]在这里,马克思论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形态发展的关系,他所指的第一大社会形态就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第二大社会形态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三大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他的关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表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的实现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首先,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受到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束缚,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虽然在形式上能独立发展,但依然存在对物的依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作出了全面分析。一方面,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只有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11],资本主义“本身已经创造出了新的经济制度的要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生产者个人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12]。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冲破了人的依赖关系,但又陷入了物的依赖关系,形成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13],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的畸形、片面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统治的时代,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还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个人的普遍交往,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时代只能为人的彻底解放提供一些前提条件,而不会使人获得彻底解放。这是因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14]异化劳动、雇佣劳动是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源。马克思眼中的现实,不是一切社会中的劳动和社会关系,而是首先指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社会关系,马克思先后称之为“异化劳动”“异化关系”和“雇佣劳动”“雇佣关系”。

异化劳动具有四个规定:①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产品之间的异化。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与他对立的力量就越强大,他得到的就越少。②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从本来的意义上说,劳动应该是自由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在劳动时是被迫的,是不自由的,反而在不劳动时才能暂时地感到自由。③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由于劳动的异化,人失去了自己的类本质。④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劳动成为个人谋生的手段,人类本身的自由和发展不再是目的,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最后,马克思得出结论:正是异化劳动才产生了私有财产。

在《资本论》中,为了更严谨,马克思改用雇佣劳动这一概念,并将其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指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伴随着剩余价值而不断出现的,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和工人贫困的积累,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经济关系的深入分析,马克思发现正是异化劳动或雇佣劳动及其关系阻碍了工人的全面发展,也阻碍了资本家的全面发展。

最后,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最终从物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共产主义通过联合起来的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将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消灭着私有制。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15]。共产主义和过去所有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和交往的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视为先前世世代代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这时,“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同样,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同过去受制约的交往向个人本身的交往的转化,也是相互适应的”[16]。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或途径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依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灭私有制,消除旧式分工,又要通过教育和实践,建立自由人联合体。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理想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才能消除长期以来制约着人类发展,并导致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现象。同时,也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保证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才能保证社会财富从过去支配人的异己力量,变为被每个人所支配的力量。

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就会日益改善,物质文明程度就能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必然造成生产劳动者的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和新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发展了,还会大大地缩短人的劳动时间,延长人的自由时间,从而增加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时间。

第二,在生产关系上要消灭私有制,消灭旧式分工,建立公有制。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下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这一思想有着强烈的现实性,那就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才导致人的片面发展,所以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只有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使劳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人的发展由片面到全面的飞跃。

私有制的产生,一方面,造成了有限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积聚和集中,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另一方面,私有制的产生又给人的发展带来了无尽的屈辱、灾难和痛苦,并不可遏制地导致人本质的异化和社会的对抗,特别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结合,更加剧了这种对抗。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把私有制的消灭和旧式分工的消除视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想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7]在《共产党宣言》中他又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8]

同时,旧式分工的片面性、强迫性也造成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和被动性,因而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还必须消灭旧式分工。消灭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前提。分工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分工的出现,一方面它使社会劳动发生分化,产生了职业、技术和发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劳动成为谋生的手段,分工的产生又使人长期固守某一种职业,产生了单调、乏味和厌恶。不仅如此,在阶级社会里,分工的产生导致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对立,以及生产与消费、劳动与享受之间的对抗,从而使人的发展片面化、畸形化,对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否定意义。

只有消灭旧式分工,才能使人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自由地选择和交换职业,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熟悉整个社会生产系统,形成自己全面丰富的本质,从而使人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无论是共产主义意识的普遍化还是共产主义事业本身的实现,都必须采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一方面,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推翻统治阶级,变更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原来的被统治阶级也只有在革命中才能得到改造。

第四,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19],他可以随时自由地选择自己是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

第五,教育。马克思十分重视教育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传授活动,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1]。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因为教育可以使人摆脱那种异化对人造成的片面性。

第六,实践。既然是个人的全面发展,那肯定离不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发挥主要体现在实践上。马克思指出,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使人“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2]。“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23]

第四节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统计,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增加,有20%是由于保健工作降低了职工的发病率、提高了职工的出勤率所获得的。多年来,我国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健康教育、改进自我保健措施,使全民的身体素质由弱变强从而使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健康往往与学习、劳动、贡献、生活幸福联系在一起,也与个人、家庭、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讲,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健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健康就是生产力。因此,尽可能提高社会群体的健康水平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观点,阐明了健康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作用,同时还具备促进作用,除了重要性和客观性之外,还具备能动性。这一新提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健康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一 健康是加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发展速度和效率是基于三大红利: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和资源环境要素红利。其中,人口红利就是指健康劳动力人口的红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国民健康战略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中国发展全局。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健康产业已经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展包括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业在内的健康产业,既是回应人民群众健康诉求、提升劳动者素质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在当前中国综合国力已经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新阶段,已经有条件把探索健康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在维护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健康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强、资源消耗低、污染小等特点,提高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二 健康是加强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中国共产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改,明确提出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发出的政治宣言。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主线,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群众看病就医的突出问题得到切实缓解。

医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有诺必践、言出必行的政党。医改的实施使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客观反映了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包含着“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24],这进一步体现了党中央对群众健康的关心。要继续通过深化医改,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 健康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讲究“辨证论治”,其整体观和辩证法,不仅在医学领域,在经济社会其他领域亦可加以借鉴。传统医学讲究“望闻问切”,强调医者与患者的互动与接触,现代医学更多取而代之的是复杂的机器,然而,技术再发达,病人仍然需要医生那种给人以希望的近距离接触和长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的崇高使命决定了对医务人员道德品质的特殊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牢牢掌握医学理论和技术,而且应该具有高尚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卫生系统的具体化,是医疗卫生事业赖以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传统医学中就有大医精诚之学说,体现了“医者仁心、诚心救人”的美德,现代医学中更涌现出了“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以及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这些都是职业道德精神的基础。当前深化医药卫生改革任务重大,更需要弘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形成敬畏生命、崇德尚义、救死扶伤的职业风尚。

四 健康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医疗卫生事业服务所有人群的生老病死,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事业。正因为如此,医疗卫生事业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代表了社会发展水平,也包含着科技进步,维系着社会基本关系,反映出社会根本制度。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体现在医疗卫生领域,就是在筹资上,要落实政府责任,在加强财政投入托底的同时,通过完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卫生领域,尤其要鼓励基金会和慈善组织的投入;在服务上,要注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均衡性,在完善基层网络布局、发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多地探索通过向社会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服务,并实行一定的公共政策加以调控;在管理上,在不断完善法制、规划、标准、监督、信息化等管理手段的同时,要注重发挥好社会第三方组织的评价、管理和自律作用。

五 健康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5],将生态文明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早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就将全球环境问题聚焦在水资源、能源、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明确把健康列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现健康与生态文明的互动,一要聚焦以人为本。人是生态文明的需求主体,生态系统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发展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源于人们对自身乃至子孙后代的健康诉求;人也是生态文明的实践主体,其身心健康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因此要从人的主体地位的角度充分认识健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二要聚焦医学科技。以生物工程技术为例,它的发展使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食品等方面的问题有了新的解决途径,不仅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环境保护、能源技术也都有着很强的渗透力,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手段。三要聚焦系统发展。从大卫生的角度,与人民群众健康相关的环境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食品卫生等都属于公共卫生管理即健康管理的范畴。此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本就五位一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和谐发展角度,健康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更是不言而喻的。

同类推荐
  • 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民间的书写

    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民间的书写

    关于文字与影像、文字文化与视觉文化、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之间的同与异、电子文化的霸权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文并不打算在这方面忝列旧说,只是认为在中国的影像工业包括影像传媒中,有一些新的现象值得注意,有一些新问题值得探讨,有一些熟视无睹的东西值得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认真审视。
  • 走进:8500万(“红领巾手拉手助残”知识读本)

    走进:8500万(“红领巾手拉手助残”知识读本)

    残疾人,是我们人类家园的一员,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邻居,是我们的同学,更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从小学会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是我们每个少先队员应当懂得的道理,也是我们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同学们,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是太阳的颜色,看到太阳,我们的心里就充满了温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红领巾手拉手助残”活动,是让亲爱的同学们与身边的残疾小朋友,手拉手,心连心,共享一片蓝天,一起快乐成长。
  • 语言理论与实践

    语言理论与实践

    这个集子收录的是个人零散的思维碎片,如果其中存在一种教学思想的话,这种思想可以说属于“工具论”。这种“工具论”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现在绝大多数国家认识高度统一后推行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方式(形式训练)高度一致。
  • 新社会治理观

    新社会治理观

    本书分为四章,配图70余幅,约38万字,书中全面、系统、客观地介绍了瓮安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瓮安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执政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强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书稿兼顾瓮安的历史文化沿革和人文地理,以史料、政府权威统计数据和鲜活的典型经验、典型人物、典型场景,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新瓮安的风采。
  • 实用经济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经济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细介绍了经济文书的种类及写作方法,主要包括:计划与总结、商品说明书与投标书、广告企划方案、企业经营计划、企业销售人员管理文书等。
热门推荐
  • 草木非吾愿

    草木非吾愿

    “现在如何解释都是徒劳,所以,林木木,我不打算解释,但我要你知道的是喜欢你这一点并不是假的。想跟你在一起这一点也是真的。”“然后呢?需要我做什么?”“林木木”咬牙切齿。半晌,朝他吐舌头,只许他气她,她就不能气他了?
  • 不择手段(卢克·斯通系列惊险小说第一部)

    不择手段(卢克·斯通系列惊险小说第一部)

    “今年我看过的最好看的惊险小说,情节巧妙,从一开始就扣人心弦。作者匠心独运地塑造出了一系列形象丰满令人喜爱的角色。我都等不及要知道结果会怎么样了。”来源于《书籍和影视评论》,Roberto Mattos(针对《不择手段》这本书)纽约市的一家防卫松散的医院里的核废料在一天夜里被一群伊斯兰对战分子盗走了,在和时间的疯狂赛跑过程中警察打通了FBI的电话。FBI里的一支秘密精英特工队伍的队长卢克·斯通是他们唯一可以求助的人。卢克立刻意识到那些恐怖分子的目的是造脏弹,意识到他们会寻找高价值的目标在48小时内发动袭击。一场猫追老鼠的游戏随之上演,这个世界上最机智的政府特工和最顶尖的恐怖分子之间的对决随之展开。当斯通特工把案情一层层剥开,他很快意识到他面对的是一块巨大的阴谋,意识到这场阴谋的目标的价值超乎他的想象——一路直指美国总统。自己遭到诬陷,队伍受到威胁,家人身陷危险,情势无比危急。但是作为前部队特种突击队员,卢克曾多次身陷绝境,在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他们之前他绝不会放弃。他遇上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阴谋,案情甚至超出了他的掌控能力,剧情随之发生了一个又一个转折,在这些转折中故事被推向了高潮。以国际为背景设定,悬念不断、惊心动魄的政治惊险小说《不择手段》是一系列将让你挑灯夜读、欲罢不能的震撼惊险小说的第一部。卢克·斯通系列小说第2部现在也已上市!
  • 西征随笔

    西征随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蒙台梭利方法和“儿童之家”教具使用的操作手册。蒙台梭利在美国传授教育方法期间,应无数对她的教育方法感兴趣的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写下了这本操作性手册。让老师和家长更易理解蒙氏教育方法的精髓,并指导儿童自由、健康地成长。这本手册提供了“儿童之家”运用得十分有效的教学用具,以及相应的教育原理与方法,堪称家长和教育者的必备手册。它曾被称为“20世纪西方最卓越、最科学、最完美的育儿经典”。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万千星辰皆为你

    万千星辰皆为你

    听说男追女隔层纱,女追男隔成纱?为什么在乔千叶这里,女追男就成了铁网,还放点的那种。为了他,她不惜穿越回来,只为了与他重逢。最后的最后却依旧回到了僵局,原来过去是不会被改变的。“那万千星辰,皆为你,又都不如你。”她笑道,却只换做一滴泪。这是你以为的简介吗?不,你错了。“小斯斯,姐姐追你两世了,你让我亲一口能缺块肉啊!”“不听不听,人家不听!”
  • 今夜酒冷

    今夜酒冷

    本来我的嘴巴是最紧的。我老板钱总正是看中了我这张嘴,才聘我为他开车,每月五千,比起同我一批拿到大车驾照的方建波来整整高出两千。不过,方建波钻进的是米篓,财政供养,旱涝保收,何况方局长就是他三叔。我跳进的是糠篓,虽然眼前比他多拿两千,但毕竟是民企,哪阵儿吃肥肉,哪阵儿喝汤脚子,不好说。所以有一次,两家老大在滇王大酒店的包间喝酒谈事,不要外人在场,我和建波两个抬轿子的自然碰在一起。方建波刚开始很牛逼,明明矮我一个头,却硬是跳起来拍着我的脖颈子说:大嘴,可以呀,傍上大款了。平时大家都叫我牛结子,也就是牛结巴的意思。
  • 丛林中的游魂

    丛林中的游魂

    背景欧洲大陆爆发了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日本在亚洲同时燃起战火。美国为了粉碎日德意合围欧亚大陆称霸全球的野心,把大批援华物资,通过缅甸,从仰光上岸,再经滇缅公路运往云南。一时间,仰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竟出奇地繁荣。当时,缅甸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政府为了讨好日本,以保全其远东殖民地大后方,一九四○年七月十八日,英、日签订了封锁滇缅公路三个月的协定,以阻断援助中国抗日物资运往中国。然而,日本并不领英国的情,同年九月入侵越南,并与泰国签订了友好条约,紧接着,日军开进了缅甸。
  • 从伤感到月亮的距离

    从伤感到月亮的距离

    陈晓辉、一路开花主编的《从伤感到月亮的距离》精选了当代最为精华的篇章。用心去看,去领悟,或许有的故事会给你以智慧的启迪,有的会让你感动落泪,有的会带给你特别的感受,有的则会让你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