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43400000002

第2章 理论前沿

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姜键[1]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重要的、科学的政治判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需要从整体上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只有深刻地认识主要矛盾,清醒地判断主要矛盾,紧紧地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够更好地审视历史的变化,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全局,更好地把握方向、制定战略。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明确了新的目标,也鼓舞了新的斗志,凝聚了新的力量。

【关键词】 新时代 主要矛盾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确把握、深刻理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对于我们科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认识当今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开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国际国内形势与格局的变化、各种矛盾的交织演变,出现发展条件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具有不同的发展内涵、发展任务,也会有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审时度势、科学研判而制定出的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因此,准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内涵、发展任务和发展目标,是必然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一项国内外前人没有过的伟大的探索与实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也会造就各种各样的突破和创新。当我们在艰难推进的时候,在面临挑战进行各种变革的时候,会体现出曲折性和渐进性;当我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就的时候,会赢得飞跃性和突破性。在飞跃性、突破性之中,会带来新的挑战,遇到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矛盾;在曲折性和渐进性之中,会迎接新的机会,造就新的飞跃,蕴含新的突破。因此,大国政治的战略思维,应当把握曲折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突破性的统一,需要把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区别与转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需要从整体上认清其在历史与时代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就是我们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新特点,发展的新内涵、新任务、新目标提出来的。

中国最大的国情仍然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长期历史过程中,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正确地认识这种变化,科学地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挑战、提出的要求,是时代发展对我们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入领会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历史进程、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国际视野等多维角度加以思考,通过全面、动态、完整的认识,深刻把握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长期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准确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习近平同志提出“三个意味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三个意味着”,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人类社会发展与未来的角度,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坐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中国的发展站到一个更高的历史方位上:从国家角度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人民角度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中华民族角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世界角度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这就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类进步。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新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绝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判断,而是对于时代本质特征的把握,而对于时代本质特征把握,有赖于对时代发展内涵的认知。也就是说,新的内涵,决定了新的特征,进一步决定了关于新时代的判断。

(一)中国发展正在走向从数量和速度向质量和结构的重要转型

有一种说法: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站起来;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十八大以来,中国正在强起来。我们理解,这里的“强起来”,就是全面实现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看一下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再看一下“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方面都突出强调‘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在覆盖的人群、地域、领域都是全面的,是没有‘掉队者’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体现在坚持系统思维,充分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耦合性,进行统筹配合;全面依法治国,体现在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从严治党,体现在治标和治本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提出一系列严格管理干部、完善制度法规的全方位、高标准管党治党举措。”[2]我们是在新中国二十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基础上,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三步走”奋斗目标的不断实现及其在实践中的修正和完善,奠定了新的发展的良好前提和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是对于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涵的深刻阐述。

(二)新时代需要并且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起人们广泛重视,也就是说,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在继承、整合、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我们有了新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智慧、时代智慧的新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思想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对于新的飞跃、新的特质、新的境界、新的格局、新的气象、新的高度、新的价值的回应和解答。同时,习近平同志所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做出充分的理论阐述、全面部署和指导,使马克思主义真理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了新的丰富内涵和新的指导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新的时代进一步具有了厚重的、清晰的思想内涵,必将指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航向、新的开拓、新的创造,从而取得新的成就和胜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一方面,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目标和梦想。比如“美国梦”,2012年11月6日,刚刚胜选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竞选总部发表演讲时表示:“每个人都有着追求个人幸福权利的这一信念,也就是所谓的美国梦。”其实“美国梦”是美国这个民族诞生一开始就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607年(一说1620年)第一批移民及其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美国梦”强调个人奋斗和个人成功,是个人至高无上的各种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满足。“美国梦”就是指一个人无论什么背景,只要通过个人奋斗,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表面上看是每个人机会平等,但实际上是少数人的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难以实现。作为一个后起的殖民主义国家,美国靠贩卖黑奴,掠夺落后民族和弱小国家的资源发展自己;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受益者;依靠购买和战争手段扩张了大量的土地,“美国梦”实现的历史,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又凭借自身的经济和军事优势,穷兵黩武,推行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扮演起了世界警察的角色。直到今天,其国内恐怖袭击不断发生,枪击事件导致几十人的丧生,如果说这是受蛊惑发生的恐怖袭击,那么至少美国有恐怖袭击发生的温床。如果说“美国梦”适合美国,那么它绝对不适合中国。我们的历史机遇和条件与美国不同,我们也不能采取美国那样的手段靠贩卖黑奴、侵略掠夺弱小民族发展自己,在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条件下,我们也不能仅仅靠个人奋斗去求得整个民族的振兴与强盛。因此,“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和人民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是个人之梦的集合、是共同的梦。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另一方面,我们在追求自己美好梦想的同时,绝不以损害他人、其他民族利益作为前提和代价。当今世界,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我们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应对许多共同面临的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摒弃零和思维,抵制冷战思维,克服修昔底德思维,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繁荣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中国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思想武器、行动指南,而且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思想、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际社会正在走向“命运共同体”,这种新的视角、新的理念准确地捕捉和把握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整个世界格局、国际局势当中必然体现出来的内涵,也是共处于一个地球上的世界各国必然面对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发展状态与发展格局所必然体现出来的内涵。其中包括: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通过国际体系和国际机制来规范、调整和维系相互的经济关系、利益关系以及各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各国必须坚决反对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必须通过合作来共同面对、携手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以“包容发展、权责共担”的精神,建立健全包括各种协调磋商机制和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互动在内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的国际机制;积极寻求更好的解决全球治理与主权独立之间关系的方法途径;等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当然也就坚持和平外交路线,中国欢迎并创造条件让各国搭乘中国“快车”,而中国也会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和实施,正是这样的理念和胸怀的生动体现。

(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高度一致,让社会发展的成就成为惠民、利民的现实体现,在新时代成为更突出的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根本立场在于坚持植根于人民,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确立的、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直坚持的。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从现实出发,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最终决定着一个政党或一个政权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指出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号召在中国共产党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强调活动始终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党密切联系群众、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例如,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发表讲话时,极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他说要教育广大党员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不要弄虚作假,劳民伤财,一味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习近平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领导干部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例如: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再一次强调“精准扶贫”,并明确提出“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前后相继、不断向前的,每个时代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阶段、一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是把握时代特征的科学论断。它郑重昭告: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在先前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更大成就的时代,是把以往的辉煌推向更加辉煌的时代。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来都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实现的。而所谓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同时又是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利益目标的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的利益为基本内容和最高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体体现为各民族以自己国家、本民族的兴盛强大为美好梦想和追求目标,只有国家和民族强盛,才能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新标志

1956年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79年3月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把什么是中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了出来,他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正式概括: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满足人民的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的更多要求,它是在解决温饱和基本文化需求以后,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幸福指数的要求;是包括社会安全、法治、民主、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它是人民需要质量的提升,需要范围的扩展,需要内涵的丰富,需要层次的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引人注目的,中国的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已经主要不是落后的问题,而是总体结构、综合水平、内在质量问题,因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提法已经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发展阶段的实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更为多元,层次不断提高,“物质文化需要”的表述也已经显得单薄、简单,已经不能涵盖、不能透视、不能精准地把握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人类文明全方位演进和提升的角度来看,人的需要不仅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而且各个层次也会发生全方位的变化,同时,科技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发生的变化,更会导致、营造出新的需要,比如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关于公平、正义、法治的需要;关于食品安全、财产安全、隐私和名誉权的保护等方面的需要;在科技文化发展中不断产生并强化的关于发明权、著作权保护的需要;个人尊严的需要;不断觉醒并不断强烈意识到的关于优化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关于人与人之间文明和谐的需要;医疗、养老等各方面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需要;等等。总而言之,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加以概括和表述,是在分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主要矛盾中,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的统一。

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发展和杰出贡献。毛泽东就曾经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种艰难探索,需要不断地深化改革,需要不断地迎接挑战,需要面对和解决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各种问题,只有深刻地认识主要矛盾,清醒地判断主要矛盾,紧紧地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审视历史的变化,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全局,更好地把握方向、制定战略。

所谓“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已经提高,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但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阻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目前中国的发展不平衡,有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西部地区;有城乡发展不平衡;有供需结构不平衡,比如落后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有产业发展不平衡,如先进科技产业和落后手工业;也有群体发展不平衡,如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中国目前的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创新能力不强,创新驱动还没有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有限,发展质量和效益还需要提高;发展方式还有待于转变;等等。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平衡、充分发展,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更公平、可持续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在中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础上的变化,也是在世界已经进入、并依然处于和平发展新阶段的基础上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是客观的、合理的、准确的,从而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或者说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从最大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做到既有远大目标又不超越阶段。

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新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要求。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不仅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更加清晰,而且意味着随着时代发展和世情、国情变化,奋斗目标的重大调整,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15年完成,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则是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一建设新目标、发展新蓝图,同样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定位和谋划。我们的建设新目标不再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是和确立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紧密相关的。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毛泽东就在探索落后农业国如何快速发展,成为先进工业国的道路。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只是书本上的,苏联的道路既不符合国情也不成功,我们有过一些不切实际的设想,比如超英赶美;我们有过脱离国情的政策,如大跃进;我们有过对社会发展道路的错误理解,如通过阶级斗争、群众运动加快发展速度;等等。我们的很多失误,多半与此有关。196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如果从新中国成立算起,“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这个判断基本上正确。1987年,我们党正式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的情况下,我们党又把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作为发展战略目标的两个时间节点。党的十八大明确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则提出,从现在算起,再有3年便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继而创造性地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15年完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就是我们新的奋斗目标。

中共十九大的成功召开以及大会精神,使全党和全国人民以更加自觉清醒的意识,站在新的起点,跨入新的时代,树立新的目标。同时,也鼓舞了新的斗志,凝聚了新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通过深化改革和团结奋斗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中国强大起来、为世界做出更加伟大贡献的时代。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A New Era

Jiang Jian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pointed out that: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entering a new era", which is an important and scientific political judgments. Grasping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a new era we need to recognize i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on the whole, a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has reached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and entered a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Xi Jinping's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is an action guide of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people striving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new era is while China approaches the center stage of the world gradually and continue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mankind. The changes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re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a new era.Understood the main contradiction profoundly, judging it soberly and holding it fast so we can examine the changes in history better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 contradiction and minor contradiction, thus grasp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the direction, formulate strategies.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defines new goals for the new era while inspiring new fighting spirit and condensing new power.

Keywords: New Era;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初心与使命: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现代转型

王洪琛[3]

【摘要】 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是涉及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与文化理念等多个层面的全方位变革。近百年的沧桑风雨表明,在这个伟大的转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杰出的历史功勋,是重要的领导力量和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使社会主义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懈追求和不断探索使“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深入人心,并获得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伟大成就;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使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逐步得以显现和证实。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道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找到了内在一致性,让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心存感念,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期待。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现代转型 文化变迁 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

晚清以来,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社会的现代转型。这是涉及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与文化理念等多个层面的全方位社会变革,分别表现为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独立自主的人民共和国的变迁;由封建小农经济向现代经济体系的演进;由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向以自由、民主、科学为底蕴的现代价值体系的转变。总而言之,这是一次缓慢而艰难的“蝶变”,其范围与力度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形容毫不为过。而在这个伟大的转型过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顽强拼搏,前仆后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谱写了一曲曲华彩乐章,满怀革命热情、对先进思想不懈追求与践行,始终是最重要的领导力量和推动力量。正因为如此,七月的原野才显得如此美丽,90余年的风雨也已成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记忆。本文拟从文化、经济与政治的维度做简要论析,作为研读中共十九大报告的学习心得。

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春江水暖鸭先知”。文化,既是推动社会转型的核心内驱力,也常常是其主要表现形态。自中国共产党诞生起,用崭新的文化理念唤醒沉睡的“东方雄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与信念。“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德先生”“赛先生”的殷切期盼,对落后思想桎梏和腐朽的制度的激烈批判,显示的是文化创新的巨大威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尽管有过不少挫折与磨难,但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走出一条“中国道路”,依然是一个主要的探索方向。改革开放时期,人道主义大讨论、实践标准问题大讨论以及启蒙主义思潮等观念层面的交流、沟通与碰撞,极大地催发了一个时代的苏醒。所有这些文化领域的运动或事件,无一不是活跃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身影,也无一不是或急或缓地推动着社会的整体转型。

将眼光投向历史的沧桑烟云,便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的共产党人首先充当的是文化旗手的角色。比如说陈独秀,这个一度被岁月的迷障遮蔽了的身影,这位中国共产党的杰出创始人之一,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曾经在年轻人心中激起过强烈的波澜。他不仅主张“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崇实际而薄虚玄”的道德准则,而且坚定地认为,必须坚守独立自主之人格,反对“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4],他也借鉴了德国人尼采的观点,“主张个人的意志,发挥个人的天才,成为一个大艺术家,大事业家,叫作寻常以上的‘超人’,才算是人生目的;甚么仁义道德,都是骗人说话。”[5]在文化比较的边缘,他发出了“人之觉醒”的呐喊,为古老中国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留下了值得珍念的先声。第一个对苏俄革命做出积极反应并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闻名的李大钊,以及树立了以自我实现为人生目标的青年毛泽东,等等,可以认为,这些光辉的形象无不和那个激变的时代紧密相连,他们以自己的精神、意志乃至生命,实践着共产党员的誓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巨变。

众所周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遵义会议确立正确的军事路线,在危难时刻挽救了中国革命;延安整风运动则肯定了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思考,并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在思想领域树立了“立足于无产阶级立场”“为工农兵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6]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东方革命实践的结合,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独创地位。相比较而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尽管没有20世纪初的激越,但却在文化领域有着不容忽视的收获,其突出表现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艰苦探索。简单地说,这一系列革命实践,不仅深刻证明了马克思经典理论的生命力,承担着“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使命,更是在新的维度上接续了革命的火炬,在一个古老国度掀开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崭新篇章,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对人类文明史的东方贡献。

20世纪70年代,文化的积累与建设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焕发出夺目的光辉。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如果说20世纪70~80年代思想领域的几次大讨论打破了人们的观念障碍,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营造了思想氛围的话,那么21世纪以来的文化变革与文化发展,显示的则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阔视野与文化自觉。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认同与学习,终会走向封闭与落后;一个政党,如果缺乏对现代价值理念的接受与建设,也终会被历史所抛弃。值得骄傲的是,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复兴、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并在此前提下,以开阔的视域和宽广的胸怀,最大限度地拥抱现代价值,为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注入了文化创新的活力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有时候,历史真是一个神奇的“魔方”。中国在晚清时代曾被视为“东亚病夫”“积贫积弱”,一个当时的中国人如果有机会复活,对于今日中国的经济腾飞和她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会感到诧异、惊叹。放眼21世纪的世界格局,一个东方经济大国早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世界经济体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这中间自然凝聚着包括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内的仁人志士的探索与付出,但必须承认,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从中共一大确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到苏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再到中共十三大以来对经济管理体制的系统改革,中国共产党不仅从未放松过对富国之路的探索,而且一直自觉地将经济改革纳入革命与建设的总体框架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富有成效的探索对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尤其是经济体制转型)所起到的作用,真可以用“当惊世界殊”来形容了。

概括起来看,中国共产党对经济体制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封建的小农经济推进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际上,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鲜明地提出,必须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农村的经济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事情是非常明白的,只有我们战胜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只有我们实行了有计划的有组织的经济建设工作,才能挽救全国人民出于空前的浩劫。”[8]20世纪80年代末期,邓小平在题为《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的讲话中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9]可见,在政党与国家领袖这些表述的背后,一直隐含着变革经济管理体制的革命性诉求。

这正意味着如下事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不仅已经制约了革命的动员效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转型进程。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同样,到了一定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无法掩饰其历史性弊端,从而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也成为历史的必然。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另一重大举措。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10]这同时意味着,这次经济转型的功绩并不亚于革命年代的成就。如果说后者主要唤起了民众投身革命实践的主人翁意识,那么前者则在更深层面上催发了集体主义时代人的自我实现激情。某种程度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醒世恒言”已经被纳入人们的意识结构,在中华大地上激发着、鼓舞着、凝聚着一种务实、奋进、创新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经济改革还在继续,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但我们必须肯定地说,经济上的巨大成就确实见证了一个政党的态度与力度。正是这个缘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才并不显得空洞而单薄。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社会的转型终究只是一个空洞的许诺;如果失去了市场经济的充沛活力,“国富民强”这个数代人的梦想终究只是一个虚幻的乌托邦;如果失去了市场经济所支撑的对公民权益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弘扬,社会主义现代化也终究只是一个新世纪的海市蜃楼。所有这些,我们都要感谢共产党人在经济领域的艰辛探索,使历史的“魔方”变幻出伟大的奇迹。

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1843年的一个特定场合,马克思做过这样的表述:“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围内,它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不言而喻,我们这里指的是实在的、实际的解放。”[11]毫无疑问,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的政治理念,正是经典理论家高举的这面精神旗帜——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同时,它也是人类文明共享的核心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肯定地说,中国社会的转型,正是一个从奴役到自由的过程、一个从专制到民主的过程、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是,它不仅要拒绝并摆脱被强加在人民身上的奴役、压迫与剥削,而且要毫无保留地反抗奴役、压迫与剥削其他的民族。事实上,恩格斯的名言正是这一信念的真实写照:“一个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其他民族的时候,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12]

从政治思想史上来看,中国共产党推动了两次重大的政治转型。一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在保持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前提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两者的基本特征在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获得了难能可贵的内在一致性。就第一次政治转型,即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性转换而言,它实际蕴含着无限丰富的思想意义。其中最根本的标志,恰如毛泽东曾表达过的,就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换言之,一个封闭、保守、半殖民地的国家被一个主权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取代。而政治上的人民民主专政与精神上的个体责任感,均促发了亿万百姓内心前所未有的自豪与信心。对此,毛泽东坚定地指出:“我们的国家所以能够关心到每一个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当然是由我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来决定的。”[13]他所强调的也不仅是社会制度之优越,还包含着对先进的政治范式、政治体制的追求。

第二次政治转型,主要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稳步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与夺取政权的革命相比显得温和、平静,但其意义十分深远。对于其作用、方式与目标,习近平做过精准的概括:“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14]这次转型的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选择与民主、法治等先进理念的高度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高度一致。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也是在中国大地上深刻进行的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蒙运动”。

我们不回避中国社会的独特处境,但也绝不否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召唤。以自由、民主、科学为支撑的价值体系,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为框架的现代性,永远是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一切炎黄子孙的精神追求与制度选择。这是因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人可以做出独立自主的决策和选择,从而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科学、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这种个人的独立、自主、自由和自我奋斗”。[15]在这个意义上,虽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已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但历史的记忆依旧新鲜如初,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将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七月的原野铺满鲜艳夺目的鲜花时,我们会清楚地记得,“民主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而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依然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继续进行的、具有不懈动力和辉煌前景的新的“长征”。

参考文献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

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

袁伟时:《中国现代思想散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Initial Mind and Missio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Wang Hongchen

Abstract: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is related to the all-around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model and cultural concept, etc..The vicissitudes of struggle and tough days for nearly 100 years indicate that during this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have established outstanding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being an important leadership and driving force. 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s doctrine makes socialist culture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 The unremitting pursuit and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which has achiev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make "poverty is not socialism"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The steady advance of th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makes the superiority of socialist democracy manifest and prove graduall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found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hinese road" and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which let us be grateful t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odern Transformation; Culture Transition;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Socialist Democracy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型国家

王志刚[16]

【摘要】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与传统的要素驱动有着重要区别,是要以人的科学知识、发现和创造能力、高技能的发挥、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与转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等为增长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内在动力、长久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世界范围内科技发展迅猛,对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创新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事,从政府到社会,从企业家到管理者和员工,从研究机构到教育机构,都需要参与创新、配合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为创新创造条件,为创新提供环境,为创新培养人才。因此,建立创新型国家是全局性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二是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三是产学研之间的基本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坚持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创新型国家 创新驱动 教育优先 科技人才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加强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国科技创新取得的巨大成绩,突出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系统性安排。深入理解十九大精神,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极为重要的战略步骤。

一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需要全面创新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我们需要更为清醒、更为迫切的认识。尤其是,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无论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是实现发展的充分与平衡,都需要改变以往的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破除资源、能源、环境等发展瓶颈,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创新驱动,与传统的要素驱动有着重要区别,是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创新驱动,就是要以人的科学知识、发现和创造能力、高技能的发挥、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与转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等为增长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内在动力、长久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机制,各个经济领域,就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而带来效益,用技术变革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实现智能集约的增长。同时,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影响带动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转型,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有利于避免或弥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沉重的代价。正因为如此,早在党的十八大,就已经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曾经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创新驱动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强调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要求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可以说,中国追求创新型,实现创新型,真正提升创新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加大创新在社会发展动力中的比例,使其成为核心的动力结构,只有把创新提高到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位置,才能实现可持续、平衡和充分发展,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全球化环境下的开放发展。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等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的排名从2016年的第25位升至2017年第22位,而且以唯一中等收入国家的地位跻身前25名。早在2015年,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有关报告,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总量仅次于美国而名列世界第二,论文总引用次数仅次于美、德、英而名列世界第四。进入21世纪20年代,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有了大幅增长,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2016年中国PCT专利申请数量超过43000件,大大缩小了与排名第二的日本(约45000件)之间的差距。《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了2017年全球50家最聪明(Smart)公司,9家(包括两家台湾公司)中国企业榜上有名。以上只是列举,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科技创新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已经不仅仅是“跟跑”国家,而且正在成为与科技强国“并跑”的国家,有希望在不远的未来成为“领跑”的国家。

但是,中国科技创新依然面临着,并且越来越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第一,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科技发展越来越展示出更加迅猛的势头,不创新就落后,不加快就落后,不仅停滞等于落后,而且放慢也等于落后。这对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第二,多年以来,新科技的重大发明及推广应用,一直是促进全球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不断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对中国而言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重大历史机遇。第三,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前沿科技,谁就掌握了发展中的主动权,甚至直接影响到国际形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因此,中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正是适应这种国际竞争的重要体现。第四,与经济领域的增长发展相同,科技领域的发展也会刺激其他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特朗普政府明显倾向于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代表的保护主义,而美国的带动影响作用已经促使“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抬头,在科学技术引进与交流、人才互动、专利诉讼等方面甚至会遇到种种花样翻新的“封锁”。科技竞争的挑战进一步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在坚持开放交流发展科技的同时,更需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第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可能引起巨大的变革,这样的革命性变革已经初见端倪。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汽车、量子物理、区块链技术等,都面临着、孕育着新的突破。不仅是主要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在紧锣密鼓加快在这些领域研究、探索、创新的步伐,在中国实现强国梦的关键历史时期,尖锐的挑战已经不允许我们有“一步之差”。

(三)中国科技发展本身迫切需要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创新放在“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的地位,这样的高度重视、高度评价,不仅仅出于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前瞻性,而且出于联系实际的针对性、现实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尤其是近年来,从神舟飞船到探月工程,从超级计算机到量子卫星,从高速铁路到大飞机制造,中国科技理论发展迅猛,技术实践也充满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中国科技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普及存在困难,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对外依赖,科技投入不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实施新的科技发展思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大众创新、全民创新的战略部署前提下,我们需要认真普及和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绝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的事,也是政府、企业、社会各个领域的事,从官方到民间,从政府到社会,从企业家到管理者和员工,从研究机构到教育机构,都需要参与创新、配合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为创新创造条件,为创新提供环境,为创新培养人才。在具体实践中,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需要认真地学习、了解、熟悉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和开展自主创新的治理规则与途径,需要优化和协调好各种相关机制,需要掌握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并且依法办事、依法行政,需要强化和完善智库等人才机构,需要在战略指导、政策支持、法律保障、资源投入等各个环节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二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解决好三个关系

(一)要重视解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原始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指从来未有的重大理论发现和技术发明。集成创新是综合利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对众多创新要素进行重组和优化,形成有机互补的动态创新过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通过引进外部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科技赶超方式。以上三种创新方式,在中国当前阶段缺一不可,均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手段。事实上,这三种方式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是共存的,只是其组合方式在不同发展阶段有所区别而已。

(二)要重视协调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遗憾的是发达国家大多对中国实施科技封锁,由于诸多不合理的技术贸易壁垒限制,中国很难获取国外的核心科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立足中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虽然我们在利用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方面存在诸多阻碍,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科技创新孤岛,中国应具有全球视野,抓住有利时机,加强同科技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实现开放式创新。

(三)要处理好产学研之间的基本关系

在创新的过程中,产学研等创新主体所发挥的功能有所不同,应注意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系统提升创新能力。首先,应重视培育各类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部门,让其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同时加大力度建设一流的科研院所,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优化整合科研资源。其次,应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同时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发挥高校人才集聚、科研设施先进的优势,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最后,还应尝试建立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广泛参与的创新联盟,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集群式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三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

(一)坚持教育优先

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才是基础。要想实现科技进步,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只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经济和社会发展才有持续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整体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顶尖人才培养不足、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素质教育推进乏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存在短板等。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只能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提升教育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教育改革,引进社会力量办学,推进素质教育;二是加强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支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四是推动高校改革,深化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五是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坚持自主创新

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加强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产品的研发,促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转移,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要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原始创新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不断的知识储备。应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尤其要注重联合研发和集成创新,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为科技创新找到新的突破口。另外,要有赶超精神,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应超前部署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关键领域,通过先导性研究提供新的技术进步动力和源泉,进而创造新兴的产业业态。还应从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入手,在网络、航天、海洋科技等领域取得前沿性成果,维护国家长远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体制机制问题是科技创新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完善科技创新体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大力推进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将科技开发与高等教育有机融合,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优化与集成,建设战略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第二,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鼓励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第三,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专项创新成果转化的税收金融政策,推动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开放共享,促使一切科技资源有机融合。第四,要重视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只有创新主体权益得到充分保护,才能激发创新活力。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客观上要求我们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努力建设科技人才队伍。目前中国的人才队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低端人才多,高端人才少;模仿继承人才多,创新人才少;理论型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科技人才的阵容,既包括专门从事科研的人才,也包括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人才,还包括科技推广、科研管理等人才。要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培养相结合,一方面,要从全局角度采取措施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人才结构调整,要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强化人才队伍的局部性建设。要坚持以自主培养为主、引进人才为辅的基本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类资源,既要坚持自主开发,也要加强海外人才引进的力度。但两者应有所侧重,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归根结底应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开发。在实践中,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发挥、管理等环节,是有着较大改革创新空间的,本身就需要不断创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同时也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最有效、最长久的因素。科技人才是以知识、智慧见长,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优势的人才,应当尊重科技人才特殊的成长规律。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遵循科研本身的规律,这就需要突破一些条条框框。又比如,吸引和留住人才需要合理的激励机制,这就需要突破一些陈旧的观念。激励机制中,要特别注意创造人才发挥才智、增长才智的条件和平台,让优秀人才能够发挥,能够成长,能够有广阔的舞台和远大的前景,这才是最好的激励。

Carrying Out the Concept of New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Wang Zhigang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Party Xi Jinping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mplement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Innovation-driven, different greatly from the traditional factor-driven, takes the following as core, internal and long term power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ability of discovery and creativity; using of hi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i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h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ing rapidly all over the world has put forward more urgent requirements for China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Innovation is not jus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 From government to society, from enterprises to manager and employee, from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y need to participate in innovation, cooperate with innovation, support and service innovation, create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provide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train talents for innovation. So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is an overall strategy.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needs to solve three relations: first the relations of original Innovation,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Introduction, digestion, absorption and Innovation; seco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 third the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t's an important link in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at we persist in giving priority to education, persist i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mprove the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ing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Keywords: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Innovation Drive; Education Prior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同类推荐
  • 深圳学人访谈录(第1期)

    深圳学人访谈录(第1期)

    30多年来深圳始终秉持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形成求学问道的学术追求,逐步培育出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群体。本书将2016年度“深圳学人”系列访谈结集出版,全面深入地介绍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18位深圳学人。他们立足学科背景,紧密结合深圳实际,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针对学人自身具体情况,实现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全面融合,生动展示了深圳学人的风采,彰显了深圳学派建设的成就。
  • 男人的声音:16位“性别平等男”讲故事

    男人的声音:16位“性别平等男”讲故事

    《男人的声音:16位“性别平等男”讲故事》介绍了16篇精彩的高校演讲实录,16位与传统的“大男子汉”不—样的男人,分享他们的生命历程与性别思考。16个男人千姿百态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不认同于传统的男性角色,不认同于二元划分的父权体制,或从理论,或从实践,或从自身做起,反思、颠覆传统时性别角色,重新构筑着与女人的关系,挑战着性别不平等的父权社会。他们或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男性性别平等主义者,或者致力于终止针对妇女暴力的行动家,或者致力于改变农村妇女儿童生存处境的公益达人,或者是正在从事传统上女性从事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的男人,或者是致力于推动性别多元平等的社会活动家,或者本身便是性别多元的实践者,如变性人、恋裙装者、颠覆性别二元划分的酷儿……聆听他们的故事,聆听“不一样的男性声音”,开启你自身与性别有关的全新思考!
  • 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

    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

    本书以湖北教育报刊社为例,研究了我国大陆教育报刊市场化的问题。并全面地梳理了教育报刊市场化经营的有关研究成果,较为准确地描述了我国教育报刊市场化路线的发展历史。本选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亦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 给孩子讲点汉字故事

    给孩子讲点汉字故事

    妙趣横生——讲述美丽汉字背后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炼字佳句——读锦绣文章,品字字珠玑,悟写作精要;说文解字——挖掘方块汉字之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本书充分挖掘汉字所蕴涵的文化信息,用一则则故事连缀起一个个知识,用一个个趣话解释一个个问题。父母不妨翻开此书,给孩子讲述关于汉字的故事,使他沉浸于汉字带来的美丽动人、博大精深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孩子讲点汉字故事》涵盖汉字的缘起与变迁、构造与间架、谐音撷趣、汉字典故、炼字之妙、字谜艺术、成语故事等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娓娓讲述汉字史实及奇闻趣事。一则则妙趣横生的故事,让你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了解到汉字的前世今生;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带你去探索历史的同时,又让你品悟到汉字的瑰丽与神奇。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
热门推荐
  •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散文书系)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大唐悬疑录4:大明宫密码

    大唐悬疑录4:大明宫密码

    易学奇书《推背图》,相传为唐代数学家李淳风与天文学家袁天罡所著,融易学、天文、诗词、谜语、图画为一体,仅六十则谶言便算尽天下大势。然自成书起,便版本各异,真假难辨,让大明宫充满腥风血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象征大唐百年功勋与荣耀的凌烟阁,突发异象。玩火球的猿猴、一枯一荣的巨树……数个古怪图像,深夜时分出现在凌烟阁中。更为诡异的是,这些图像竟与相传预示大唐国运的《推背图》一一对应。此时的大唐,削藩成功,正值中兴。然而大明宫内,人人自危。
  • 神域之血途

    神域之血途

    苦逼青年的穿越,造就玄天霸主的诞生。一个小蛮人,法体双修,一点点变强,成为神域第一人。站在神域之颠之时才发现,成就他的竟然是他、、、、、
  • 风水帝师

    风水帝师

    养气、观气、定气、乘气、修气、问气……六大境界!弱冠之年已渡三载。解除师门禁忌的秦风,开启了传奇之路。揭秘闻、探古墓、破传闻!看秦风解开种种谜团,掀开这一传承千古的文化。-------------------------------PS1;书友群【157190370】无要求。PS2;正版群【498535691】老书全订一本以上,或者新书粉丝值2000以上!
  • 爱已到家

    爱已到家

    云贵出事那天早上,天空晴朗,没有任何征兆。他和以前一样,跑到工程队驻扎边上的一处高点,吹了半个小时的笛子。那悠扬的笛声,动人的音符,飘在山川溪流,像一台闹钟,吹醒工友们的睡意,然后很享受地起床,洗脸、刷牙、早餐,最后陆陆续续前往工地作业。云贵出事在十点钟,太阳已高升。他的太太龙奇花挺着大肚子,在云贵作业不远的小河边,和云贵的发小婷林在洗衣服,两人边洗衣服边聊天。龙奇花问,你还不怀孕?婷林回答说,他什么时候把赌瘾戒了,我就什么时候怀孕。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虽然初恋姗姗来迟

    虽然初恋姗姗来迟

    又名《我和我的偶像灵魂互换了!》,美术系追星少女&禁欲系冷脸爱豆的反差萌初恋,追星少女林落爱搞事的灵魂,意外穿到以冷酷形象著称的偶像阎陆身上,从此经纪人游走在没眼看想死、要疯了的边缘。嗯,不得不说,阎陆的改变实在太大了!“阎陆”对着穿衣镜举起双臂,做出了个健美先生的姿势,嘴里还念念有词:“看这蓬勃的大胸肌,看这雄壮的肱二头肌,看这紧实的大腹肌……”你说变就变,怎么连胃口都那么同步!!“阎陆”中午吃了两碗素西兰花,三份盐水牛肉块,下午还拆了四包辣条和五袋薯片!这是一种怎样的吃货精神啊?放眼当今娱乐圈,哪个偶像胃口有“阎陆”这么好?!经纪人表示很难受:“我辛辛苦苦拉扯大的仔,他到底怎么了?”
  • 网游之天之神判

    网游之天之神判

    天月是什么?是《世界》里最顶级的游戏设备!全世界仅此一件!华秋渐渐地发现天月有很多隐藏的功能……比如可以不用吃饭,不用下线休息去上厕所……甚至可以修改装备属性!随着《世界》的维护与升级,天月还能,还能……
  • 男尊女贵之回家

    男尊女贵之回家

    21世纪著名商业CEO的顾訫穿越到架空王朝,还好是男尊女贵的社会,至少不用卑躬屈膝的遵守三纲五常,且看骄傲冷清的女主如何才能在这个时代立足、不用寄人篱下、不会成为宅院里被圈养起来的生育工具?如何才能找到回家的路?身边一直陪伴的人是否真的可以接受,是坚持以前的原则还是为了真心爱我的人做出改变?
  • 将女惊华:将军大人太霸道

    将女惊华:将军大人太霸道

    国公府的嫡女,嫁与将军为妻,助他成为一代名将,却被夫君婆婆厌弃,怀孕之时,他宠爱小妾,以克星为由剖腹夺子,更拿她顶罪屠之。杀身之仇,涅槃重生,她杀心机姐妹,诛恶毒继母,夺回母亲嫁妆,渣男和小妾都一一死在她的剑下。重活一世,她不再痴恋,可偏遇那不讲道理的霸道元帅。“我这个所谓国公府嫡女说白了只是个乡野丫头,配不起元帅,不嫁!”“嫡女也好,乡野丫头也好,本帅娶定了!”“我心肠歹毒,容不得你三妻四妾,元帅若不想后院血流成河,最好别招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