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7600000003

第3章 佛教定学的概念(1)

(第一节 禅定、瑜伽、三昧、止观的概念)

佛教的修持,一般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其中定学即指禅定而言。佛教常说“戒为定基、因定生慧,以智慧断烦恼”,持戒被看作修定的准备条件与基础,智慧则是修定之果。因此,戒、定、慧三学,在实践上实际是以定学为中心。把定学称之为禅修,那什么叫“禅”?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在“禅”这个词中蕴涵了太多的历史积淀。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又从中国传到日本等东亚各国,乃至近代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禅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营养,依据不同的条件,变幻着自己的形态,展现出自己的特点。但是,对“禅”这个佛学术语,一般称为禅定、瑜伽、三昧、止观等。现分别简述如下:

禅定所谓的“禅”实际上是“禅定”的简称。禅定,是一个梵汉合璧的词语,为梵文“禅那”(Dhyāna)和三昧(Samaya)的合称。严格地讲,在佛教中,“禅”与“定”是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的两个词,是两种不同的修持方法,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修持境界。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到不散乱之状态。在佛教定学的体系中,依据修持程度的高低,可以把禅分为四个档次,称为“四禅”,而四禅分别与色界的“四禅天”相应。修习四禅者,死后可以根据各自的修持成就,分别投生到相应的四禅天中。定也可以按照程度的高低分成四个档次,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天”相应,所以定又称为“四无色定”。死后也可以根据各自的修持成就,分别投生到相应的四无色天中。在佛教的世界观中,无色界是比色界更高级的境界区域,生活在无色界的众生,要比生活在色界的众生更为优越。所以,“定”自然是比“禅”较高级的修持方式。禅与定其进入之境界有层次等差,又因止、观、均行、不均行、有心、无心等之不同,而生四禅、四无色定、二无心定等差别,成为禅定之总称。

禅定之意义有种种异说。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载,禅定、四禅二者皆称定、三昧。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禅指四禅,定指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列举禅定之异名共有七种:

1.三摩呬多(梵语Samāhita),译为等引。等,即远离心之浮(掉举)、沉(昏沉)而保持平衡,乃身心俱安之状态;引,乃由自力引起(发生功德)之意,能修此定,则离绪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等引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但不通于散位。

2.三摩地、三昧(梵语Samādhi),译为等持,又作正心行处。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即心平等摄持之意。通于定、散,但仅限于有心位,而不通于无心,为定之本体。

3.三摩钵底(梵语SamāPatti),译为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照,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仅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不通于散位,为定之自相。

4.那演那(梵语Bhyàna),译为静虑,或以音略译作禅。谓澄神审虑,专思寂想,即镇静念虑(分别)之意,通于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但限于色界之定,不通于无色界。

5.质多翳迦羯罗多(梵语Cittaiāqratā),译为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意,为定为自性。

6.奢摩他(梵语Samatha),译为止、正受。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即离邪乱之想念,止心寂静之意,仅限于有心之净定。

7.现法乐住(梵语Drsta—dharma—Sukha—Vihāra)。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即于现在世经由净定、无漏定等享受定之法乐,限于色界之四根本定。

瑜伽系梵语Yoga之音译。这个词在印度最古老的典籍《梨俱吠陀》中已经出现了,后来用到《奥义书》时代。瑜伽在梵语中是相应的意思,是马和轭的结合义,是给牛马等牲畜“套上装具”。在后期佛教翻译的经典中,认为禅那不能完全表述其所含的意义,于是又译为“思维修”。后来又发现这个名词容易被误解成心里的思想,所以玄奘大师又译成“静思虑”。实际上静思虑也不能完全表述禅那的内涵及外延的意义,所以印度弥勒菩萨一派,直称瑜伽。后来,瑜伽就是禅定这一类修持的代名词了。到了瑜伽作为宗教修持的名称时,特指通过一系列对身心活动的制约,特别是对心理活动的制约与引导,其含义是调息等的观息法,观梵我如一之理,以合于梵而与梵结合。印度佛教的纯密瑜伽法,是受到瑜伽外道波昙梨所著《瑜伽经》的影响,佛教采用此法,依三摩地(止)及毗钵舍那(观)之观行,与正理合一的情态便为瑜伽。所以,瑜伽就是禅定,也就是止观。

瑜伽依调息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点,修三摩地(止)及毗钵舍那(观)为主之观行,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于密教,盛行三密瑜伽相应之说(又作三密相应说)。行此瑜伽观之行者,称为瑜伽师。依瑜伽师而行之境界,称作瑜伽师地。《瑜伽师地论》一书即从五识身相应地说至无余依地之十七地。奉持该论之学派,称瑜伽派(外道中,另有所谓瑜伽外道者)。此外,瑜祇(梵语Yoqin)即“有瑜伽者”之意,系指行瑜伽观行之人。三昧,禅定即行瑜伽法之一。

瑜伽译为相应,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二,相应之义有五:(1)与境相应,谓不违一切法之自性。(2)与行相应,谓与定慧等相应。(3)与理相应,谓安立非安立等二谛之理。(4)与果相应,谓能得无上菩提之果。(5)与机相应,谓即得圆果,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于此五义中,显教多取与理相应之义,如瑜伽唯识之瑜伽;密教多取与行相应之义,如瑜伽三密之瑜伽。

三昧梵语Samādni之音译,又作三摩地。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一般世俗语形容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之时,皆以“三昧”称之,盖即套用佛教用语而转意者,然已与原文迥然有别。

三昧译为等持时,“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沉(昏沉),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一意,此即为将心专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大智度论》卷五说:“心住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同书卷二十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称为三昧。达三昧之态时,即起正智而开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达至佛之圣境者,则称三昧发得或发定。旧译常将三摩地、三摩钵底及三摩呬多混同,而一概译为三昧,实际上,三昧应指三摩地而言。

说一切有部认为凡是一切心共同之精神作用(即大地法),共通于定、散及善、恶、无记之三性,而仅限于一切有心位(不通于无心定)不乱心,且对一境地有集中之作用者,即称三摩地。对此,三摩钵底与三摩呬多则通于有心、无心,而仅局限于定(包含有心定、无心定)。

《俱舍论》卷二十八谓,就所依止之定(等至)有四静虑(四禅)、四无色定、八等至、三等持之别。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乃以善等持(三摩地、三昧)为体;又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之根本等至(三摩钵底)有八种,故称八等至;三等持(三三昧)即: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此外亦指空、无相、无愿,或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之三重等持(三重三昧)而言。

两种三昧之中,第一种系以寻(寻求推度之粗杂的精神作用)与伺(伺察思维之深细的精神作用)之有无,而分为:(1)初静虑(初禅)与未至定。此属有寻有伺三摩地,又作有觉有观三昧。(2)中间静虑(中间定),属无寻唯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有观三昧。(3)第二静虑(第二禅)之近分以上,属无寻无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无观三昧。第二种则指观“人、法”皆空之三昧,称为空三昧;舍离差别相之三昧,称为无相三昧;舍离愿求之思三昧,则称为无愿三昧。其次在三重三昧中,又有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等。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谓唯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有寻有伺等之三昧称为三昧。同论又揭示定之范围较狭,三昧之范围则广,依此,诸佛菩萨所得之定可视为三昧。《大乘义章》卷十三举出,《杂阿毗昙心论》卷六、《成实论》卷十二、《十地经论》卷五等之说,而述明禅、定、三昧、正受、三摩(梵语Samāpatti,等至)、解脱、奢摩地(梵语amqtha,止)等之差异。依其说法,则狭义之三昧指空等之三三昧,广义三昧则指四无量心及其他诸定。

《阿舍经》认为四禅八定之外,另有空、无相、无愿等之三三昧(三解脱)与有寻有伺等之三三昧,而大乘则有成百上千种三昧之说。大乘经典之名称,以“三昧”为名者即有《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慧印三昧经》、《自誓三昧经》、《佛印三昧经》、《法华三昧经》、《念佛三昧经》、《月灯三昧经》、《金刚三昧经》等多种,这些经典对标题所示之“三昧”均有详细之说明。其中般舟三昧,亦称诸佛现前三昧与佛立三昧。此外,《法华经》卷一曾举出无量义处三昧之名,旧译《华严经》卷六、卷四十四有华严三昧、海印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之说。《大品般若经》卷三、卷五亦有首楞严(健行)、宝印、师子游戏等三昧之说。

天台宗在《摩诃止观》卷二中举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此外,《成实论》卷十二有一分修三昧(唯修定或慧之一分)、共分修三味(兼修定、慧之有漏定)、圣正三昧(兼修定、慧之无漏定)等三三昧。

《南本涅槃经》卷十三列出菩萨破除“二十五有”之二十五种三昧之名。《法华经》卷七之十六三昧,即为法华三昧之异名。又身发火焰之三昧,称为火界、火定、火光三昧,有火葬尸骸之意。最胜之三昧,则称为王三昧或三昧王三昧。日本僧人法然在其选择本愿念佛集中将念佛称为王三昧;莹山绍选之《坐禅用心记》亦将坐禅称为王三昧。

止观为佛教之修持法门之一。止,谓法性寂然,或谓止息妄念,或停止于谛理而不动;观,谓寂而常照,或谓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或谓观智通达契会真如。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止水影现万象,故止与观实一体而不二。《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镜智冥一。”止观为止与观的合称,亦作定慧。其所代表之意义及诸经论所阐释者有下列数种:

1.为我国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奢摩他(梵语amatha),观为毗婆舍那(梵语Vipayanā)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之法。又作寂照、明静。定、慧与戒同为佛教徒之重要实践德目,如《阿含经》对此多有论说。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一如乌之双翼、车之两轮。将天台宗之实践法教义化、组织化、体系化之代表人物为智者大师,其著作为《摩诃止观》,即以止观之意义构成其体系,而以空、假、中三观之实践法完成其组织。

在《摩诃止观》卷三上,有关止观名义之解说,将止观各立三义,称为三止观。止之三义,即:(1)止息,谓烦恼妄想寂然而停息。(2)停止义,谓缘心谛理,系念现前而停住不动。(3)对不止止义,即对不止而明止之义。谓无明与法性不二,然称无明为不止,称法性为止,此乃就相待(相对)而论,为以不止而明止。观之三义,即:(1)贯穿义,谓利用智慧以穿灭烦恼。(2)观达义,谓观智通达以契会真如。(3)对不观观义,即对不观而明观之义。谓无明与法性不二,然称无明为不观,称法性为观,此乃就相待而论,为以不观而明观。同书又举出,止观具有相待(相对)与绝待(绝对)之义。相待止观包括前述之三止三观,即:(1)止息义与贯穿义乃就修门(实践门)上断德(断烦恼德)而言。(2)停止义及观达义乃就智德(断烦恼后所生之智德)而言。(3)对不止止义及对不观观义乃就性德(本来的智、断二德不为二之法性之德)而言。绝对止观,又称不思议止观、无生止观、一大事业观。其非言说之道,非心识之境,灭绝绝灭之故,称为绝待止;颠倒妄想断除之故,称为绝待观。即超越对待之域,止观皆不可得,为言亡虑绝之境界;然若有四悉檀之因缘,则可有种种之说法。

此外,智者大师从慧思大师所传之止观有三种:即:(1)渐次止观,持戒修定,以渐次悟入实相。此即《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十所说之实践法。(2)不定止观,顺应众生之性质能力,其实践之顺序不定。此为《六妙门》卷一所说之实践法。(3)圆顿止观,即以实相为对象,而行解亦圆满顿速。此为《摩诃止观》卷十所说之实践法。其中,以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为实践理论之圆顿止观为最胜法门。

2.据《大乘起信论》举出,修行止观门之方法,即:止息一切境界散乱之相而随顺奢摩他(止);分别因缘生灭之相而随顺毗婆舍那(观),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而得成就。

3.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将奢摩他译作止,止者,止心一处不做恶;将毗钵舍那译作观,观者,心缘其事。

4.据《成实论》卷十五《止观品》,广说止观之行相,即:止为定;观为慧。一切善法从修而生者,皆为止观所摄。止解遮结;观能断灭。又世间之众生皆随于二边,若苦若乐;止能舍乐,观能离苦。另七净中之戒净,心净为止,其余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等五净为观;《八大人觉经》中之六觉为止,二觉为观;四忆处中三忆处为止、第四忆处为观;四如意足为止,四正勤为观;五根中之定根为止,慧根为观;五力中定力为止,慧力为观;七觉分中之三觉分为止,三觉分为观,念觉分别止观俱随;八正道中之三分为戒,二分为止,三分为观,其中戒亦属止。又止能断贪,观则能除无明。

5.据《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分别举出修习止与观之三种事由,即:(1)为不放逸、庄严大智、得自在等三事,而修习奢摩他(止)。(2)为观生死恶果报、增长善根、破诸烦恼等三事而修毗钵舍那(观)。

盖止观即是修行者观行之要法,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诸经论中宣说甚多。

(第二节 定学在佛学中的地位)

佛教的定学大概而言就是禅定,也称为禅观。佛教弘扬的定有两种:一是生定,谓生于色界、无色界(俱为定地),为依前世善业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即人们与生俱有的一种精神功能,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对境的状态。二是修定,谓生于欲界(散地),以后天努力修行所获得者;是为获得佛教的智慧、神通、功德、果报而勤行修习所得的功夫。于此二定中,于色界定中,即称为生静虑、定静虑;于无色定中,则称为生无色定、定无色。定学指修定而言。禅和定是有区别的。禅是静思虑的思想,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所以和观连在一起。“禅”是以佛陀妙觉的心中所衍生出来的定,即定其心。“观”是观其内心,是一种精神集中和安定身心,恒审思量,制心虑于一处的修养方法。中国佛教学者把禅观合起来称之为禅定,它包括了更广泛的意义。禅定的功夫越来越深的时候,就有次第修证的禅境产生,也就是由世间禅的禅证而达出世间的禅界。中国佛教禅宗还以“禅”命宗,特别注重“明心见性”,不再限于静坐凝心专注境观的形式,从而进一步改变和扩大了禅定的意义和范围。

同类推荐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博客心语:从心而生的誓愿

    博客心语:从心而生的誓愿

    《博客心语:从心而生的誓愿》收集了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如瑞法师2008、2009年博客上的文章,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集了如瑞法师一些零散的文章,包括对母亲的思念、生活中的感悟以及对身边景物的描写等。下篇收集了如瑞法师对《净行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的讲解,《净行品》是生活的祈祷文,通过通俗易懂地解读,如瑞法师教大家用心体悟其中的胜妙功德,并付之于行,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中。
热门推荐
  • 步步惊天

    步步惊天

    一个普通的镖局少爷孔凡,寻父救母,自东炎揭开惊天之谜,一个上古兽后裔妖主吞月,誓吞山河,跟随孔凡踏破九重宫,一个叛下仙界猎妖师文粟,欲报血仇,韬光养晦挥手乱乾坤,被追杀,被遗弃,被放逐,命运使其交汇在一起。一人一兽一神灵,步步玄机入尘世,青天崩碎我为天。
  • 侯门宦妻

    侯门宦妻

    林朝雨是在三十岁的生日的时候猝死的,作为一个人生目标就是多赚钱的庸俗女老板,她觉得自己的灵魂从身体里出来的时候,她有一种解脱了的感觉。吸血鬼一样的父母兄弟,让她的存在的意义就是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本以为死了就解脱了,但为什么又让她重生到了古代一毛一样的家庭。睁开眼睛第一天,还没缓过神就被塞到了权倾朝野的东厂厂督府。唯一让她欣慰的是:据说东厂厂督性情温和,从来没有人见他生过气。你说和离、逃跑、争宠?林朝雨表示,督主很好啊,有钱有权颜值高,她为什么要和离、逃跑,安安静静的抱紧金大腿混吃等死,做个死肥宅就好了。至于争宠,爱谁谁。可是为什么,原本温和无害的督主,实则心机深沉,野心勃勃,还有着不为人知的身份!而她也因为督主夫人的身份被卷入旋涡。于是她坐吃等死的崇高梦想破碎了……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我能偷取属性

    我能偷取属性

    新书《开局穿越诡异世界》已发布。“无耻唐宋,快快出来受死!”“来了来了!”唐宋看着浑身强横气息缭绕的青冥鬼王,默默听着不断响起的美妙提示音……“叮!成功偷取青冥鬼王力量……”“叮!成功偷取青冥鬼王灵气……”一番大战后,青冥鬼王降级成为鬼将,他盯着唐宋,满脸悲愤。“狗贼唐宋!你对我到底做了什么?!”“这锅我不背!”唐宋同样满脸气愤:“万一……你恰好是传说中的漏气体质呢?”“我漏你妹!无耻狗贼!一百年后,我一定会回来的!”“叮!偷取属性足够,无上真身开启!隐匿虚空已修习!”这是一个穿越者在灵气复苏世界不断“背黑锅”的故事。
  • 叶罗丽之花神守护

    叶罗丽之花神守护

    你知道拉贝尔大陆吗?那是属于花的国度。有一个与人类世界平行的童话世界叫做叶罗丽仙境。黑暗魔神死灰复燃,拉贝尔大陆再次陷入危机。她意外来到叶罗丽世界!《花之法典》再次被黑化,普普拉女神再现。得知《灵》的存在,踏上收服花仙精灵王的路程,传承了大家的希望。但为什么这一切看起来都没有那么简单?冰公主面临消失,与叶罗丽战士定下七日之约。她会参与吗?如果参与,她又会选择加入那一方?奇怪的紫发少女,她又是谁?——我愿意为拉贝尔大陆付出一切,包括我的生命。——忘了吧。
  • 重生:守护天使的诺言

    重生:守护天使的诺言

    “我们分手吧。”没有理由的一句话,顿时碎了他的心,在川流不息的马路边,在纠缠中,世界顿时一片红色。“从今天开始,忘记在人间的一切,在我身边。”上帝念她善良,她成了天使,可是她仍心念着在人间的他,于是,她和上帝做了个约定,以一年为期限,来界定他们能否在一起。她认识的他,从王子变成了恶魔,没有了过往的记忆,虽然他们之间有层层阻碍,但她仍相信,只要有心,他,她,还会在一起……
  • 妇科病调养食方

    妇科病调养食方

    为了帮助女性朋友有针对性地选用食方,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编者们组织有关专家和研究生编写了《妇科病调养食方》一书。《妇科病调养食方》围绕妇科常见病症介绍食养、食治方法。每一种病症先介绍不同类型的辨证特点,然后列出常用的食物和中药,并简要叙述其药性功用,以备应用时查考。接着介绍具有辅助治疗和调理作用的食方。女性朋友们可根据自身的体质、病情特点灵活选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妇科病调养食方》,能够熟悉食物、药物特性,了解配伍方法,真正做到对证食治。
  • 我可能有毒

    我可能有毒

    祝巧觉得自己好没出息,幼年离家,一走就是十多年,跟她同龄的人都在建功立业了,她才从山嘎达里出来……还差点成了人家建功立业路上的炮灰。差点被炮灰也就算了,为什么总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找上她?难道在师门里毒吃多了,整个人都变得有毒起来?可她血里不带毒啊,小时候被狗咬了,狗是活蹦乱跳的,她却养伤养了半个多月。但是当她接二连三的遇上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和事时——她确定了,她就是有毒。1v1he,设定都是瞎编胡诌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何来戎马天涯

    何来戎马天涯

    大街上看着乞丐捧着个金饭碗谄媚乞讨的场景,让许晚照彻底颠覆了三观。金饭碗呀!!那可是纯金呀!!!拍卖会上,看着一只21世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玻璃杯,拍出了足以让人倾家荡产的价格后,许晚照捶胸跺足道,为什么自己在21世纪没有去学制作玻璃的技术,为什么!!既然上天让她许晚照重生在这个世界,那她得抓住机会,活出梦想中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