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58600000002

第2章 先从“静地乐土”说起

朋友的58盏老油灯

2009年3月1日,接受《静乐阳光》的创作任务后,我收拾行装,准备前往静乐采访。可是我不知道咋去,坐大巴,还是找辆车?因为从太原到静乐,走最近的康西路,也得两三个小时。康西路北起静乐康家会,南至太原西村,走的大多是深山老沟,如遇堵车,一困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如果走原太高速,先到忻州,然后再去静乐,那得四五个小时,坐大巴坐得人昏昏然。

正当我犯愁之时,朋友籍满田打来电话,让我在家等着,他用车接我去。当时他还在北京出差,得悉我要去静乐采访时很支持,在电话中说,静乐的老百姓非常淳朴,静乐的领导非常实在,这些年没少为学校办实事,没少为娃们办好事,像助学工程,像一颗鸡蛋工程,真值得写写。

籍满田说得没错儿,因为静乐我已去过几次。那几次,也是因为去写一个东西,已接触过助学工程,一颗鸡蛋工程,老百姓打心里欢迎,孩子们打心里欢迎。有一个叫李振昌的孩子,第一次领到学校发的鸡蛋舍不得吃,拿回去给奶奶吃。写了一篇作文叫《感恩》,有四五百字,作文的最后几句话,我还记得:

我是个苦命的孩子,在四岁时娘就因家里没钱治病早逝了,是奶奶一把屎一把尿把我拉扯大。我真心感谢“一颗鸡蛋工程”,是这一颗颗鸡蛋让瘦弱的我身板健壮了起来。

我懂得“感恩”二字之重,父母给了我血肉之躯,我感激;县里和社会爱心人士给了我关怀,我更是万分感激。我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所有救助山区孩子的恩人。

当时,籍满田是静乐供电支公司的经理,在静乐的几年中,他跑遍了静乐,哪一个山旮旯也去过,对老百姓的穷困感触至深。

干哪一行的,卖哪一行。

他告诉我,从1882年中国点亮第一盏电灯,到2006年100多年过去了,忻州还有8个县,300多个村子未通电,占山西未通电村的40%。其中静乐最多,涉及58个村,1134户农民,3869口人。用他的一位朋友,曾经到过静乐的诗人的话说:

因为没有电,老百姓的日子荒得像一盘老磨,磨出的只有一碗碗苦涩;因为没有电,穷得姑娘们一个个远嫁他乡,小伙子想媳妇想得望眼欲穿。

为了让老百姓告别这种彷徨,国家电网公司和山西电力公司把首批“户户通电”工程选在了忻州,忻州又选在了静乐。2006年5月17日,工程在静乐的三家庄村启动。三家庄地处大山深处,42户人家东一家西一家撒落着。工程启动的那天,全村沸腾了,家家买酒割肉,炸油糕,简直像过年一样。

一个叫刘老太的老人,为迎接光明的到来,拿小刀在窑洞壁上刮呀刮呀,把成年累月被油灯熏黑的墙皮刮下来,在第二天的启动仪式上,用碗端给工人们看:

黑呵,黑了几辈子了,还这么黑呵!

那墙皮也确实黑,像风干了的日月。黑得刘老太满腹辛酸,一边诉说一边泪珠纷纷。刘老太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三条光棍。二儿子曾经娶过媳妇,但生孩子的时候,因为窑洞黑得不能接产,夜里送往医院的路上死了。三儿子也曾找过对象,在外打工带回一个姑娘来,可是姑娘在家住了一夜,就被荒凉的老窑洞,被昏昏的老油灯吓怕了,第二天一去不复返。对象走了,但两个人的合影还在,摆在柜子上,一闲下来,三儿子就看着那合影落泪。

看着半碗黑墙皮,听着刘老太的诉说,现场的工人都震惊了。什么年代了,还有这事?那天籍满田也在场,山区人民的贫困,山区人民那种对电的盼望,让他刻骨铭心。当第一根水泥电杆,在村头像钻天杨一样高高竖起时,他说:

那个庄严劲呀,就像让三家庄的老百姓,一下子挺起了脊梁,呱呱的掌声把手都拍麻了,就差哭了。

在老百姓手掌的鼓励下,2006年9月27日,经过工人们4个月的苦战,静乐58个未通电村全部实现通电。闸一合,村亮了,人亮了。一盏盏电灯点亮了老窑洞,也点亮了被重重大山阻隔的岁月。那一天,县委书记王书东也去参加了竣工仪式,参加完回到县里,激动得大半夜未睡,在手记中写道: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为我的农民兄弟高兴,我为“户户通电”工程叫好,我要对“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电力人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通电不仅改善了农民兄弟的生活状况,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将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面对农民兄弟的喜悦,面对一片光明,我的脑海里响起了寥廓的歌声:“是谁带来了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了千年的企盼”,是英雄的电力人呵,是可爱的电力人呵!

电通了,联通的是党心民心;灯亮了,拨亮的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正如杨家沟村唯一的一名大学生杨开珍,给村里寄回的一副对联说的:“通电感谢共产党,光明不忘电业人!”

我后来在静乐了解到,58个村未通电之前,孩子们晚上读书全靠油灯,熏得鼻孔一抠一团灯煤。他们对电的光明,比大人更渴望,因为有了电就能听收音机,就能看上电视,像长了千里眼。在未通电之前,他们的“黑暗”几乎是双重的,由于缺少知识的光明“睁眼瞎”,由于缺少电的光明“睁眼瞎”,要不是国家给通了电,他们不知要“黑暗”到啥时候,刘老太的悲剧还会继续重演。

静乐的户户通电工程结束后,籍满田又把58个村走访了一遍。在走访过程中,他一个村收集了一盏老油灯,每盏油灯都不一样,有一盏已经点了100多年,差不多与中国的电灯史同龄。点着竖在那里,摇摇晃晃的,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58盏老油灯收藏在他的一间办公室里,几年、几十年、上百年的熬炼,已使它们具有了生命的灵性。每次走进那办公室,一看到58盏老油灯,他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像面对的是自己的祖辈先人,自觉不自觉地严肃起来。有一天晚上,他突发奇想,把58盏老油灯都点着了,空旷冷清的办公室,一下子变得辉煌无比。

籍满田当下就震惊了。如果用文学语言来描述,就是充满了温暖的诗意,又充满了荒凉的悲壮,仿佛又回到那些被大山深锁的村庄,回到了久远的过去。每一盏油灯映现的,都是一个饱经沧桑的面孔:额上奔走着日头,眼中弥漫着风尘,就像画家罗立中笔下那个端着老碗,皱纹纵横的《父亲》。原本无所谓的收藏,籍满田一下子感到了珍贵,他说:

太值得收藏了,太有纪念意义了!

后来,静乐实施一颗鸡蛋工程,他代表公司捐了2万块钱。他觉得每个人都有童年,能让静乐的贫困孩子获得一份温暖,能在温暖中健康成长,能获得知识的光明比啥都重要。

在采访时,我曾问过一个孩子:

你为啥要读书?

他说,想上大学。

我又问,你为啥要上大学?

他说,为一辈子能点上电灯。

静乐之所以叫静乐

第二天,也就是2009年3月2日,籍满田一早从北京坐飞机回到太原,叫车到机场接上他,然后又接上我,就直奔静乐。

我们走的是原太高速,到达忻州下高速后,便沿忻黑公路一路西行。忻黑公路西起吕梁黑峪口,东至忻州市忻府区。这几年由于煤炭吃香,运煤的车辆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大,隆隆驶过时像火车匹一样,能感到路面的震颤。新修没几年的忻黑公路,路面已经像龟背一样,被碾得满是裂缝。

司机隋师傅,一路上开得小心翼翼,有时望着迎面而来的大车,免不了说一句:

现在的车,拉得真多,多得怕人呢。

静乐地处晋西北,包括偏关、岢岚、河曲、保德、神池、五寨、宁武,在忻州统称“西八县”。昔日的西八县,几乎是贫穷的代名词,人们一提起来就想起《走西口》,哥哥呀妹妹呀,唱得满脸泪蛋蛋。顺着那远去的歌声,顺着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能从河曲的娘娘滩,一眼硏到内蒙的老河套。

我最早听说西八县这个词是1995年,因为当时静乐出了一位有名的教师叫杜厚则。《山西日报》、《忻州日报》都作了报道,忻州电视台还拍了片子《好大一棵树》。1995年,我正在老家阳明堡教书,学校让学习杜厚则,说西八县出了个好老师。杜厚则1973年当民办教师,在一个小山村里,一当就是20多年。那个村子叫土岭村,又穷又偏远,但是没有一个孩子失学。而且每天早晨,像边防哨卡一样,杜厚则都要带领孩子们,迎着山顶爬起的太阳升国旗,让小山村变得庄严无比。由于这种奉献精神,杜厚则先后获得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曾宪梓基金会全国民办教师一等奖,还被评为山西省劳模。

1994年岁末,时任山西省委组织部长支树平,从报刊上看到杜厚则的事迹后,便亲笔写了一封信,委托《希望周刊》的总编刘建华专程到静乐看望杜厚则。给杜厚则带去的信是这样写的:

尊敬的杜厚则老师:

您好!

近日,我从希望周刊记者们的情况介绍中,得知您献身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默默耕耘22年,并在至今无电缺水的小山村中,带领孩子们每天清晨坚持唱国歌、升国旗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在恶劣偏僻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您带领孩子们自制国旗,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升国旗、唱国歌,使同学们从小便接受良好的受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对祖国、对民族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这是非常有远见的,难能可贵的,也是很了不起的。

我从事青少年工作多年,对这项事业始终充满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你我作为共产党员,对于下一代的成长,尤其是贫困山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一样的责任和义务,今年,恰逢《国旗法》施行5周年,为了规范国旗的标准,我谨以个人的名义,用我自己的稿费,为土岭小学购置一面国旗、一台收录机以及国歌磁带、电池等,委托希望周刊总编辑刘建华同志转送你们,以表达我对这项活动的支持和对你的敬意。同时希望升国旗、唱国歌这一活动能永远坚持下去。

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并祝全体同学学习进步!

共产党员支树平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日晚

一位默默无闻的民办老师,钻在深山老沟里,能让省委组织部长如此尊敬,张口一个“您”,闭口一个“您”,可见杜厚则当时如何了得。

在西八县中,静乐紧邻忻州市,一过与忻州的交界,山就明显地多了起来。如果坐在飞机上看,一定峰峦如聚:1950多座山峰连绵起伏,6300多条沟壑纵横交错。在20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着14个乡镇,381个行政村,450个自然村,养育着16.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3.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6%。一座座大山,一片片田野,在寒冷横行的初春,呈现的仍是秋冬不尽的荒凉。

但是透过荒凉,这里曾“金鹅泊水,泽布六社”,在水草丰茂的汾河两岸,生活着笨重的大象,悠闲的三趾马,还有矫健的梅花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是三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杨仲建与德国考古学家德日进,在兵荒马乱中曾来静乐考察。至今保存的风神山、石房子山古文化遗址,无不见证着静乐往昔的祥和与美丽。

可是当祖先的一堆堆篝火,一缕缕炊烟,被烽火台上的狼烟取代时,这里就变成了战争频仍之地,从赵武灵王称雄割据,在静乐城南天柱下屯兵演武,到北魏孝文帝征战,到大唐李家父子围猎练兵,再到明朝李自成攻城略地,数不尽的战乱使往日的青山绿水,像患上天花一样变得面目全非。

静乐之所以叫静乐,便包涵了双重含义:一是家园往逝的美好,“居斯地者,则有放怀登眺、肆志徜徉、理乱不闻,其乐泄泄者矣”,故名静乐;二是战乱兵荒深重,“人民拮据焦劳,避战流离,啼饥号寒,目睹疮痍,盼宁静,求安乐,顾名思义”。

到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被静乐老百姓称为“福星”,至今提及的黄图昌出任知县时,已是不堪凄凉:“比屋尽索寞,仳离塞道路,鹄面携老幼,寤寐闻呼号。”让这位千里迢迢,来自河北大名府的老兄深感天运不济,一到任就遇上“淫雨害稼”,“七月严霜杀禾,灾重八九分”。

第二年又连续两个月淫雨不止,下得墙倒屋塌,“麦豆坏其大半”,“八月风霜,河冻成冰,秋禾尽槁”。到第三年——

家家悬磬,人人鹄面,有无衣无食冻饿而死者,有食草根木皮发肿而死者,有食糠窍麻屑结肠而死者,又有纷纷逃走,咸出口外,向大同、右卫等处觅食,或饿死于路,或抛儿于河,或卖身,或弃妻,或落水为娼。

黄图昌坐不住了,便冒着革职之险上书府院,一篇不顾避忌“呼吁之迫,详册难尽,口禀难悉”,为民请命的《条陈五年灾苦议略》,至今读来叫人潸然泪下。

“金鹅泊水,泽布六社”变成了穷山恶水,“清初原为平地者而年被冲决,多变为沙地、盐碱地,原为丘陵、坡地者而水土日有严重流失,多为沟为壑了。亩分虽有增加,而收十不当一”。

光绪三年(1886年),特大旱。

光绪四年(1878年),岁大饥,春夏之交,饿殍遍野,兼瘟疫流行,民死者无计其数。境内周洪山下前后黑庄、蔡阳等十几村,十室九空,非野死沟壑,即逃命他乡。旧糠涨价至每斗一两银。

光绪十八年(1892年),汾水大涨,淹没两岸民田无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大旱。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瘟疫流行,死者甚多,县内万户萧条,路断人稀。

恶劣的生存环境,加之官府的苛捐杂税,酷吏的巧取豪夺,静乐的老百姓被迫背井离乡,逃亡在生死路上——

百钱卖一儿,

千钱卖一女,

小者五六岁,

大者三尺许。

十十五五沿堤来,

彳彳亍亍黄尘霾。

由于人口大量流失,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最少时,全县仅剩下18015口人。到处是狐兔出没的村落,到处是蒿草疯长的田园,经济社会发展陷入萧条,贫穷像瘟疫一样蔓延。到20世纪解放初期,全县的私营商业只有可怜巴巴的112户,从业人员187人,经营资本56.8万元,比不上一个繁华热闹的村镇。

经济贫困,再加上后来的战争,使教育也遭受荒芜。1950年全县663个自然村,仅有165所小学,有55%的儿童上不了学。在广大农村,像流失的水土一样,一抓一大把瞎汉。据1942年晋西北行署《工作通讯》记载,当时静乐有24名村长,初小、高小文化程度的各1人,加起来占8.33%;粗通文字的14人,占58.33%;文盲的8人,占33.33%。

静地乐土成了千年梦想,一代一代静乐子孙都盼望梦想成真,盼望皇天厚土不再焦苦,可是盼得眼干了,盼得人成了山圪梁梁上的一棵树,驼背的日月也挺不起头来。

翻开历史的新篇章

静乐是地道的革命老区,贺龙、关向应、王震、余秋里等老一辈革命家曾转战于此。包括后来臭名昭著的陈伯达,也在静乐呆过。抗战期间,静乐发生过的战斗上千次,在一些老村老舍的墙头上,至今还能看到残留的抗日标语。

据统计,日军占领静乐期间,制造惨案20多起。屠杀干部700余人,屠杀群众926人;抓捕老百姓1450多人,被逼外逃和下落不明的860多人,拷打致残的250人。烧毁房屋10000余间,抢粮、烧粮30余万石;抢走、屠杀大牲畜6万余头,猪、羊、家禽15万余只(头);毁坏家什、农具数万件。520多家商铺作坊破产倒闭,成百上千家老百姓断门绝户。

学校更是遭殃,仅1940年一次大扫荡,就有31所学校被烧,全部学校停课。1940年秋天,虽经边区政府努力恢复,全县12932名学龄儿童,入学的也只有1461名,仍有11471名在战火中流亡。

面对日军的残暴,静乐儿女奋起抗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有13000名静乐儿女奔赴疆场,有1000多名为国捐躯,翻开整整22页的《烈士名录》,看着一个个长眠的名字,我的心都颤抖了。年仅19岁的女英雄王杨翠,被日军剥光衣服推到院子里,让狼狗活活咬死,临死还在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除了生命做出巨大的牺牲,在物质上也做出巨大牺牲。1947年4月11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东渡黄河,到了静乐西坡崖,时任静乐县委书记李国珍、县长段晋照、县武委会主任曹建芝去作工作汇报。仅1947年1至3月——

一,支前参战:全县共出动担架450副,2200多人。有815名民兵参了军,有700多名民兵开赴前线。二,支前运输:出动畜力720多头,运粮43000多斤,运草10万多斤,运煤炭30多万斤。转运军装5000余套,军鞋9000余双。各种炮弹25000余发,手榴弹20000余颗,子弹10万余发,长短枪1700余支。三,养护伤员:全县从前线接回伤员1986名,其中800多名送往任家村医院,900多名送往五家庄医院,280名送往赤泥洼医院。四,设立兵站:全县共设立临时兵站5个。兵站筹集粮食8000多石,草料25万多斤,款项2000多元,军鞋4000余双,子弹袋3000余条,米袋2000余条。

这仅仅是3个月的时间,如果把8年抗战和4年解放战争累计起来,该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做出的该是多大奉献呵?

在静乐的优秀儿女当中,影响最大的是高君宇。高君宇是静乐峰岭底村人,在短暂的29年中,不仅留下了辉煌的人生足迹,也留下了动人的爱情故事。1971年,峰岭底村划归娄烦县,但是在静乐人民心中,高君宇仍是静乐的儿子,仍是静乐的骄傲。每当清明节来临,总会有人前去凭吊,触摸他的墓碑,触摸他墓碑上的那首诗:

我是宝剑,

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

正是高君宇他们的“如闪电之耀亮”,换来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换来了家乡的解放。1945年9月12日,中秋节到来的时候,静乐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终于获得新生,获得解放。千年的梦想不再是画饼充饥,驼背的日月开始挺起头颅。

由于高君宇他们的血熔铸的是镰刀斧头,由于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所以从那一天起,在静乐老百姓心中,不管岁月如何风云变幻,共产党都是至高无上的。正像一首歌唱的:

共产党就像亲爹娘,

分给咱土地分给房。

灯笼笼甜瓜沙了个沙,

至死也忘不了共产党。

像这样的歌曲,在静乐有许多,被小米饭养育着,仍在老百姓的口头传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静乐揭开了天翻地覆的一页,从土地改革运动到后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取得的发展变化是前所未有的——

经济建设,成就斐然。“七五”到“八五”计划期间,年均粮食总产2677.8万公斤,比“一五”到“二五”期间年均数增长30.6%。农村经济已打破单一种养形式,产业领域拓宽,产业结构优化,并由传统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静乐工业历史上仅有一些个体手工业和小煤窑,50年代后期开始兴办国营集体企业,70年代发展地方五小工业,80年代以来,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能源工业和加工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迅猛增加,逐步形成了以煤、焦、电为骨干的系列化地方工业体系,并在县域经济中处于重要的支柱地位。1995年,全县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40户,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575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5.5%,比1957年增长24.7倍,比1978年增长3.5倍。1953年,全县仅有个体私营商户197户,从业人员326人。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所有制商业迅猛增加,到1995年,全县个体私营商业1410户,从业人员2066人,国营、集体和供销合作商业有15个公司,112个门店,1300余名职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99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28万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95年干部职工人均工资3149元,比1978年增长6倍。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也由70年代的二三十元上升到1995年的361元。1985年以来,群众吃、穿、住的水平明显提高,彻底告别了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的历史,绝大多数家庭有余粮,有存款,盖新房,起新宅,多数人衣着整洁时尚,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已经普及,冰箱、彩电、洗衣机、沙发、立柜、写字台等现代家电、家具也进入广大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12平方米,比70年代增加2倍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在50年代初基本还是一片空白,经过40余年建设发展,到1995年,拥有过境干线沥青公路3条116公里,县乡公路12条,乡村公路180条,通车里程403村775公里。电力设施有10千伏输电线路13条535公里,全县通电村占到66.8%。邮电通讯共有邮路31条1394公里,电话线路19条1168.5公里。1990年以来长途电话和县城电话改装为程控电话,并与全区联网。

社会事业,进步明显。1950年,全县663个自然村仅有小学165所,教职工240余名,学龄儿童入学率45%。到1995年,全县450个自然村拥有小学432所,初中20所,高中1所,教师1590人,在校生总数32741人。45年累计培养初中毕业生4万余人,高中毕业生8600余人,向大中专输送人才3300余人。80年代以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扫盲教育,累计培养各类人才5500余人,1995年实现基本无盲县。医疗卫生1995年拥有各类机构282个,其中县级医院2座,乡(镇)医院22所,农村医疗点218个,医护人员947人,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状况改变,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上述两段是我经过删节,摘自《静乐县志·概述》的文字。

《概述》的时间截至1995年。而1995年以后,静乐的发展变化更是巨大,许多10多年前还引以为自豪的东西,转眼就不稀罕了。什么电视电话,什么手机电脑,即使昔日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也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老百姓家。

静乐翻天覆地的变化,凝聚着静乐儿女的汗水,也凝聚着每一位外来工作者的汗水,他们有历任外来的县委书记、县长,也有一般干部和工作人员。还有一批批扶贫工作队,一批批扶贫志愿者。

1997年5月,从文化部下来挂职扶贫的县委副书记王树峰,把静乐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为静乐所办的实事好事,随便叫一个静乐领导,就能扳着指头数出一大堆来。光说学校,经他牵线搭桥,就建起3所。一所是日本友人东洲先生援建的,两所是香港黄远平先生援建的。从1999年和2000年,在他的奔走之下,静乐的民办教师两次得到中华慈善总会和世界宣明会“烛光工程”的救助,第一次救助328名,第二次救助218名,每次每个民办教师救助500元。一位民办老师拿到钱后,激动得泣不成声,拉着王树峰的手说:

王书记,我感谢您呵,感谢烛光工程!

为了给静乐尽一把力,王树峰可谓殚思竭虑,把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在赤泥洼下乡时,他看到有的孩子大冬天穿着破棉鞋上学,就恳请“烛光工程”秘书长王晓俐资助5万块钱,为全县的贫困小学生每人买了一双棉鞋。2001年,王树峰挂职扶贫期满,即将离开静乐时,又通过“烛光工程”办室,联系到了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将“吴小莉图书室”落户康家会中学,捐赠图书2万册。临走的时候,他又为静乐的民办教师争取到两个“TCL烛光之旅”名额,安排两位民办教师到深圳、珠海、惠州等地旅游。让两位长期呆在深山老沟里的老师,走出去见识一下大世界,感受一下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

由扶贫一年到四年,王树峰被静乐一再挽留,延长扶贫期限。2001年4月他要走时,县里专门召集四大班子领导、县直机关负责人、各乡镇负责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在依依不舍的气氛中,将一本“静乐荣誉公民”证书和一个牌匾赠给他。牌匾上写着:

“光彩人生,扶贫楷模”。

王树峰虽然走了,但和所有在静乐工作过的人一样,他们仍情系这片土地,仍关注着这片土地。一位曾在静乐工作过5年的老县长,离任后深情地写道:

静乐好,

风景最宜人,

汾水常流春常在,

天柱永秀福永存。

谁不颂地灵。

静乐好,

人民素勤劳,

铁臂摇落恓惶侣,

春风吹开富裕道。

农家乐逍遥。

“1996年3月8日”的祭奠

到达静乐,临进县城的时候,会看到一座巨大的牌楼,与2004年建成的汾河大桥,与坐落在岑山上的文峰塔,是静乐县城的标志。牌楼横跨马路,一面写着“鹅城”,一面写着“静地乐土”。

前面说过,静地乐土是静乐老百姓的千年梦想,在为梦想前赴后继的身影中,始终都有教师的身影。他们位卑而不敢忘国之忧,为静乐的解放同样经受过战火,为静乐的发展同样付出过汗水。在《静乐县志·人物传记》中,100多位古今人物,我数了一下,就有20多位当过教师,或者一辈子献身教育事业。

赵明厚就是其中一位,在简陋的讲台上“春蚕”一生,直到1995年1月17日倒下。和杜厚则一样,赵明厚最初也是一位民办教师,1978年才转正。民办教师如今已经不存在,但曾经是一个非常辛酸的群体,远比不上公办教师,是“老九之中的老九”。公办教师喝“稀粥”,他们喝“糊糊”。

静乐的民办教师建国初就有了。挣工资最少的时候是1953年,一个民办教师平均每月挣10万元,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一块钱,也就是说每月挣10块钱。挣的最多的时候是1998年,一个民办教师平均每月挣163元。从1953年到1998年,静乐的民办教师工资,46年中先后增加过10次,但是最终也没超过200块钱,不够现在一条“芙蓉王”的烟钱。

民办教师所经历的辛酸,赵明厚都经历过,许多民办教师因为辛酸不干了,但是他坚守了下来。

赵明厚1964年就当了民办教师,1971年被调到杜家村镇大开化村任教。大开化村山高沟深,是一个又穷又小的村子,就像当地一首歌谣描述的:

山是和尚头,

沟里没水流。

三年两头旱,

十年九不收。

一个又穷又小的村子,却有着一个非常阔绰的名字,简直就是一个捉弄人的玩笑。全村40多口人,别说“大开化”了,连“小开化”也谈不上,想找个会计都找不出来,平时记账只能在石板上画道道。画个“一”就是个一,画个“二”就是个二,一块石板画不下了,再画另一块石板。由于太穷太落后,老师们来一个走一个,来一对走一双,孩子们不想上学罢了,要想上,就得翻山越岭到外村去上。

赵明厚是1971年秋天到大开化的,当时学校之简陋,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仅有的一间教室还四处透风,风从一头的窟窿钻进来,从另一头的窟窿钻出去,如入无人之境。可看着一个个孩子,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赵明厚还是把被卷儿一丢,留了下来。在破旧的教室里,与六七个孩子一道,开始了“炕上睡觉,炕下上课”的生活。每天吃喝拉撒睡都管,跟娘老子一样。

从1971年到1977年,在大开化村的7年中,赵明厚一共送走4届9名学生,其中2名初中毕业,3名高中毕业,4名中师、中专毕业,使大开化村终于“开化”了,结束了全村找不出一个会计,记账靠石板上画道道的历史。

1978年,赵明厚由于教学成绩突出破格转正,成为一名公办教师,被调到静乐新建小学任教。由小山村到县城,由六七个孩子到50多个学生,由“复式教学”到“单式教学”,赵明厚从生活到工作都发生了改变,而且是巨大的。为了适应这种改变,为了教好学生,赵明厚一切从头学起,钻研了“汉语拼音直呼教学法”、“回环教学法”等一系列先进的小学教学法,然后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交’识字教学法”,在全县小学教师中推广。1986年,在晋西北静乐、宁武、神池、岢岚4县的观摩教学比赛中,赵明厚以自己独特过硬的教法,赢得了100多名参赛高手的好评。

参加晋西北4县观摩教学比赛的时候,赵明厚已经又调到了另一个地方,那就是他的家乡史家沟村。

在此之前,也就是1980年,村支书几次到新建小学找他,想叫他回去教书,让村里的孩子多识几个字,多考几个学校。从村里到县城,往返一次要走140多里的山路,走得人筋疲力尽,脚底穿泡。他知道那份辛苦,看着村支书一次次来,一头汗一头水的,便答应了:

城里的娃们需要我,咱村里的娃们更需要我,你就再不用跑了,我回去就是了。

回到村里后,赵明厚一教就是10年,10年中他没有辜负村支书的希望,把学生教得响当当,学习成绩在学区遥遥领先,有两次统考位居全县榜首。10年中,他在村里送走两个毕业班,55名学生,其中30名后来考上了中专,有2名考上了大学。在村里教书的时候,土地已经下户,实在忙不过来,他就舍地保学生,他说:

地荒了是一年的事,娃们荒了是一辈子的事。

结果光景过得比别人差下一大截。村里好多人盖起了新房子,他不仅盖不起新房子,连平时过日子还得靠借债,一到年关别人家忙年货,他却忙着还债。1992年,父亲在外地去世后,他连最贱的35块钱的骨灰盒都买不起,只买了一个2块钱的红布袋,从火葬场装上父亲的骨灰,把父亲带回了静乐。

在回静乐的路上,坐着吭吭咔咔的大轿子车,赵明厚怀里抱着父亲的骨灰,把脸转向车窗外,一路不住地落泪。

可是对学生,赵明厚再困难也舍得,冬天教室缺了取暖的煤,他就把自己家的煤背去。学生上课需要字典,家里又给买不起,他就拿出一个月的工资来,给学生每人买了一本《新华字典》。看似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像拔头发一样,把赵明厚一根根地拔光了。

1989年,赵明厚离开家乡史家沟村,应聘到改革试点学校任家庄小学任教。这时,赵明厚已积劳成疾,像一架浑身毛病的机器,特别是心脏病一天天加重,但他仍旧孜孜不倦地工作,没有请过一天假。所代课程,全县统考第一。

对于赵明厚最后的日子,在他1996年去世后,新华社《每日电讯》是这样报道的(摘录):

为了山里娃的明天

——记山西省优秀教师赵明厚

“懦夫的反义词是勇士。”说完,他转过身去,想在黑板上写下这几个字。突然,他一下摔倒在讲台上,手里还捏着半截粉笔。

山西静乐县任家村小学教师赵明厚,为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燃尽了生命的蜡烛。

(一)

1995年冬,是赵明厚老师一生最难熬的一个冬天。

一日,静乐县教育局通知,为照顾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赵明厚,决定调他离开已任教7年的任家村,到学区任扫盲校长。

赵明厚却放心不下他的学生,一边负责扫盲工作,一边继续在学校教课。

刚当上扫盲校长,就赶上了全县“高标准扫盲”进入高峰,学区内1万多人的21种表格需要赵明厚和助手两个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清查填写。一边是紧张的教学,一边是繁重的扫盲,对一位严重的心脏病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赵明厚似乎从未想过。

过度的劳累,加上高原地区凛冽寒风的刺激,赵明厚整天咳个不停。从办公室到教室,不足30米,他却必须戴口罩。有时咳得难受,他只好在怀里抱个枕头,趴在桌子上批改作业。1月17日上午,赵明厚脸色泛黑,戴着口罩走上了讲台:“孩子们,老师今天身体不好,只能坐着给你们讲课了。”十几个孩子懂事地点点头。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赵老师给他们讲的最后一课。

“赵老师摔倒在讲台上了!”闻讯而来的人们呼唤着、哭泣着把赵老师送进了医院。在医院里,刚苏醒的赵老师不为自己的病痛担心,却为自己没能给学生上完课难过:“这届学生就要毕业了,我怎么这么不顶用?”

3月8日,51岁的赵明厚老师永远离开了他的讲台,他的学生。

除了新华社《每日电讯》,《忻州日报》、《山西教育报》、《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也作了报道,向这位优秀的人民教师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沉痛的哀悼。赵明厚去世后,静乐县教育局、静乐县委、县政府和忻州地区(当时还未改市)教育局、忻州地委、行署,相继作出了《向赵明厚同志学习的决定》。静乐还组织了事迹报告团,在县内外巡回演讲13场,场场爆满,场场充满哭泣之声。

1996年3月29日,在春寒乍冷的史家沟村,静乐县委、县政府为赵明厚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有学生、老师、群众、干部,近3000人参加了追悼会,与他们可敬的老师作最后的告别。时任静乐县委书记李高山致悼词,他在悼词中说:

赵明厚同志的一生是清贫的一生,也是富有的一生,是平常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奉献的一生。30多年来,他为培养下一代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甘为春蚕吐丝尽,愿作红烛照人寰,走一处,红一方,到一处,带一片,以其崇高的心志与言行塑造了一尊人民教师的高大形象。

追悼会后,李高山带着县长助理肖斌俊、教育局长张成亮,又上北京向中宣部、国家教委汇报了赵明厚的事迹。一个普通的山区教师倒下,能惊动千里之外的皇城根儿,足见赵明厚超越普通的伟大。

1997年,由文化部捐款与村里集资兴建的,以其名字命名的明厚希望小学,在史家沟村建成。让史家沟的后辈子孙,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在琅琅书声中,永远记住赵明厚这个名字,永远记住他们村里曾有过一位可歌可泣的好老师。

到静乐后,我从朋友送我的一本《静乐改革开放30年概览》上,见到了赵明厚的照片:朴素的衣着,一脸的清癯,慈祥中透着一丝疲倦,透着一丝微笑,好像仍在面对着他的学生。

我想,如果赵明厚在天有灵,得知他的家乡盖起了新学校,得知今天孩子们每人每天吃上了一颗鸡蛋,一定欣慰无比……

同类推荐
  • 名家名作精选:徐志摩散文诗歌

    名家名作精选:徐志摩散文诗歌

    一个传奇的人物,一生如烟花绚烂短暂,却为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诗是中国语言的结晶,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他的诗字句清新,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艺术形式整饬、华美,要求“声调流利好听,形式轻盈柔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 载一帆年华,拾一串落花

    载一帆年华,拾一串落花

    青春美文系列丛书已出版五本,精选五位中高考热点作家的美文佳作,每本书内附阅读试题详析详解。丛书所收文章立意深刻,引经据典,或独具匠心,启迪思考;或充满正能量,使人砥砺前行;或优美细腻,给人温暖和力量;或饱含哲理和学识,助人开拓视野。可谓提升青少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金钥匙。本文集围绕故乡、历史、传统文化等主题精选作者数十篇佳作。这部作品集饱含真挚的情感、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展开历史的恢弘画卷;对文化、生活的变迁娓娓道来;赞美优秀传统文化,歌颂中华民族精神。
  • 一个人的思考与反抗

    一个人的思考与反抗

    前不久,付宇自报家门,说她是曾文寂的爱人,让我加她的微信。付宇说,他们夫妻经常谈起我,说我曾经“扶”过文寂老师。
  • 海滨文集

    海滨文集

    《海滨文集》系崇明近代文化名人王春林生前作品集,集中收录其文章90余篇。多半反映其倡导新学,进步的思想意识,集中也保存了大量地方掌故。1928年汇辑历年文稿,由《崇民报》馆印行,此次由徐兵、唐圣勤、王妍点校整理,列入崇明历代文献丛书第六辑。
  • 生活的隐喻

    生活的隐喻

    这是一本深度文艺患者的随笔集,记录了作者近些年来游走世界各地的心得体会,从日本到巴基斯坦,从迪拜到尼泊尔,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感,或工作或旅行,或长或短的文章,或人或景的摄影作品,无一不展现着一个佛系文艺中年心底最敏感、最细腻、最柔软的情感世界,以及世间万物的样子,从一点一滴中去探寻生活的细微真相。
热门推荐
  • 原本大学微言(下)

    原本大学微言(下)

    南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先生特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内容包括《大学》的价值,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内圣(明)之学,“修身”至“治国”的外王(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教训,王朝更替与儒学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与前景,等等,旁征博引,融会古今,取精用宏,妙语连珠。《大学》原文仅千余字,而此“微言”约有四十万字,讲解之详尽、涵盖有关学养之广阔不言而喻。
  • 快穿之灵愿使者

    快穿之灵愿使者

    叶灵诞生于天地混沌初始,以愿换魂修灵,若逝者意念强烈,可至混灵宫,以半身魂为代价,换取愿望。叶灵为到达混灵宫的亡者完成执念,代价是亡者的一半灵魂,同时辗转各个世界,看各台戏,参入其中却从不入戏。只是在遇到了扶晏后,不管什么时候,去哪个世界,都有这个人的存在。缘分?呵!只是交易而已。只是,真的是这样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妙趣仙医:漂亮娘亲嫁人吧

    妙趣仙医:漂亮娘亲嫁人吧

    穿越有喜,天才变废材,还附送萌娃一枚。家人欺辱,自带绝技逆袭。萌娃教育,自有现代育儿手册。可是萌娃没爹,肿么办?“比武招亲,谁美谁是爹!”“小犊子,给我滚下来!”“不要,我在给娘亲找暖床!”“下不下来?”“我不,我不,我就不……”某女直接抓起身边的美男,一个甩手扔给某萌宝。“以后,他就是你爹爹!”某萌宝:“……”好随意的娘亲,不过,此男子貌似有点美——“帅哥,就你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至尊鸿途

    至尊鸿途

    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万千种族,无尽位面,数不尽的天才不过世间一粒。尘埃天武大陆,无尽位面之一;一个妖孽般的少年,从贫瘠的世俗走来,一路饮血高歌。药武双修,绝世霸途;踩最强的敌人,战最强的种族;统领人族,踏上巅峰之路!
  • 你不用多优秀我喜欢就好

    你不用多优秀我喜欢就好

    静惜和顾辰宇从小玩到大,就是大家口中的青梅竹马,顾辰宇一直默默的喜欢着静惜,在静惜最需要他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在她的身边。在顾辰宇心里只要她开心比什么都好。而静惜则一直以为顾辰宇就是把她当成好哥们,所以才会对她这么好,但是在他的陪伴下她开始越来越依赖他的好,一想到他终有一天会把所有的好给别人心里就闷闷的。
  • 诸天正派聊天群

    诸天正派聊天群

    我认为我做的对,我就是正派!为什么不让我加群?我堂堂五岳剑派华山派掌门,难道不是正派人物,这需要质疑吗?岳不群在用血和泪控诉。……毁灭世界就是反派了,谁规定的,我重塑爱的世界,传播真善美,我是正派啊。拜月教主用科学的方法论证着自己是正派。……我诸天神佛我一个没杀,我和悟空心心相惜,我治的三界,百姓安居乐业,我难道不是正派?想了想,无天点击了入群申请。……群‘诸天正派聊天群’管理员‘再次’拒绝了你的加群请求,附加消息,你真的太丑了,别申请了。邪剑仙:“……”…………诸天万界,都是正派。(从简介也能看的出来,本群成员并不是伟光正的那些人,也不会刻意向伟光正靠拢。所以请大家非喜勿入。ps,本文轻松向。)
  • 魔君的宠妃

    魔君的宠妃

    他封印千年,借助神器,破印而出,没想到……苏醒过后……魔界至尊,沦为弱小一只。愤怒至极的瞪着犹如八岁孩童的身体,以及不远处在他重击之下冒着一丝青烟的尾指大小的黑洞,耻辱,这是绝对的耻辱……“混帐,去把那个女人给我抓来!!!!”……当知道八岁孩童就是魔界至尊,她差点笑破肚皮。魔皇是吧?不过就是个蛮不讲理、阴晴不定、暴燥易怒的臭屁孩。随时用‘不解封印’威胁一下,看能把她怎么地?…………注:女主前弱后强,会渐渐强大起来滴。…………因为可歆写文较慢,为了写好文,要反复修改,所以给亲亲们说一下更新时间:正常更新两日一更,(保持)灵感不断每日一更,(尽量)灵感枯竭几日一更,(有时)人品爆发每日两更!(可能)总之——绝不弃坑!(一定)
  • 职场新人不可不知的98个职场秘密

    职场新人不可不知的98个职场秘密

    本书从资格培训、职业中介、岗位招聘、签订合同、薪酬福利、管理手段、同事关系、社交应酬、离职跳槽9个环节出发,把隐藏在其中的鲜为人知的职场秘密一一摆到读者面前,并深入剖析其中的奥秘,以期为职场新人提供帮助。
  • 李先生的宠妻日记

    李先生的宠妻日记

    不小心目睹了凶杀案的林伊不仅被凶手追杀还弄得父母双亡无家可归,好不容易有了大佬愿意收养自己,未想到自己被另一个家伙惦记上了,这一惦记就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