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18000000004

第4章 人生早期行为及心理习惯的初步养成

断奶:建立安全依恋的关键一步

不可替代的母乳

有很多妈妈对孩子6个月以后还继续吃母乳有一些担心,比如有人说:母乳到了八九个月就没什么营养了,宝宝会不会营养不良。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个宝妈孩子15个月大,家里的老人要求她给孩子断奶,理由是孩子1岁以后母乳就跟白水一样了,因此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里没有人支持她继续给孩子喂母乳。后来这个妈妈就到一家医院的营养科对自己的母乳做了检测,结果显示除了脂肪含量高点儿,其余数值都在正常范围内。

有专业人士也曾做过这样的说明,母乳里已知的营养物质有400多种,此外还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有待发现。单拿脂肪来说,种类也是非常多的,母乳里的脂肪是很多物质的组合,这些物质对免疫力、大脑发育、体重增长等是非常有益的,而不是仅仅像配方奶里面的脂肪那样功能单一。

不仅如此,母乳提供的免疫保护,是存在于整个哺乳期的,即从出生到离乳。有过母乳喂养经验的妈妈都有这样的认识,吃母乳的孩子,6个月之前很少生病,这得益于母乳里面特有的免疫因子所起的保护作用。这一点在我家可乐身上也可以得到验证,他从出生到6个月从没生过病。他第一次“生病”是10个月时出的幼儿急疹。

最关键的是配方奶的生产标准是什么?是母乳啊。配方奶千方百计地去模拟、复制母乳中的营养成分,但即使是最好的配方奶所含的营养物质最多也就四五十种而已,而母乳中已知的营养物质就有400多种,况且还有很多未知的。所以,舍弃母乳而选择配方奶确实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孩子夜奶太频繁正常吗

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深有感触。可乐夜奶很频繁,一个晚上差不多要吃三四次。刚开始时,我听很多妈妈说,孩子大一点儿就好了,孩子三四个月后就可以睡整觉了。我怀着对别人的羡慕开始了对睡整觉的期待。可是我慢慢地发现,期待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一直到2岁多断奶,可乐一直都保持着一晚上3-4次的夜奶频率。当然,这可能跟孩子在9个月前睡眠紊乱而我给他养成奶睡的习惯有关。

对于奶睡,我也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抗争,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向可乐的这种需求妥协了。时间长了,我俩逐渐达成了一种默契,他一动,我就自动翻身。接下来,他闭着眼吃奶,我接着睡我的觉。很多时候,我甚至不知道他一晚上吃了几次奶。

对此,国外也有过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吃母乳又跟父母同睡的孩子,夜间接受母乳喂养的时间比单独睡的孩子长3倍,这跟孩子睡在妈妈身边晚上经常醒来吃母乳有关。可见,吃母乳又跟妈妈一起睡的孩子晚上要奶吃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建议各位祈求培养孩子睡整晚觉的妈妈们一定要保持一个自然开放的心态,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你的孩子从几个月起就开始睡整晚觉了,那恭喜你,你不必过于辛苦;如果你的孩子夜奶特别频繁,那就尽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调整。

乐观地说,可乐频繁的夜奶对我的影响并不大,反而让我养成了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孩子之前我恨不得晚上十一二点才睡,有了可乐之后晚上9点多我就进入睡眠状态了,这样白天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和耐心来照顾自己和孩子,所以夜奶我就没有刻意去断,一直坚持到可乐2岁零2个月。但对于一些上班族妈妈来说,如果孩子频繁的夜奶已经影响到你的休息,而你又不能保持一个平和开放的心态,那就可以考虑断掉了。

断奶的最佳时机—2岁

前不久,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她一上来就急切地说:

“哎呀,我家孩子1岁半了,到底要不要断奶,愁死了!”

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让她突然想到断奶。她告诉我,孩子夜奶比较频繁,基本上1-1.5小时就要吃一次,弄得她整夜整夜睡不好。她问我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因为她知道我家可乐母乳喂养到2岁零2个月,而且夜奶也很频繁。

其实,类似这样的问题我经常被朋友问到,比如:什么时候断奶最合适?夜奶太频繁会不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孩子越大是不是越不好断奶?用了各种方式(比如乳头涂抹辣椒水、黑芝麻酱等)都断不了奶,要不要让宝宝跟妈妈“隔离”,把宝宝送到亲戚家去断奶?……

以上这些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

第一,什么时候断奶比较合适?

第二,用什么方式断奶比较好?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母乳喂养最好到2岁,这也是被很多专业人士所认同的。我通过亲身体验也认为2岁左右是比较合适的。我家可乐就是2岁零2个月时断的奶,差不多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很自然地就断了,并没有经历多少痛苦。可乐断奶前,我忧心忡忡,因为可乐的夜奶很频繁,前半夜基本上是1-1.5小时一次,后半夜基本上是2-3小时一次。虽然可乐的顺利断奶让我特别吃惊,但是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我总结可乐顺利断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2岁左右,孩子的辅食已经丰富多样,母乳已经不再是孩子的必需品。记得在可乐6个月至1岁半期间我们还会单给他准备辅食,但1岁半之后他的食物基本就跟我们的一样了。当然,我会相应地把食物做得比较容易咀嚼一些,并且非常注意控制盐量。

其二,按照许多心理学理论的说法,如果养育方式科学,2岁左右的孩子对妈妈的心理依恋需求已经得到充分满足,或者说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以自信和安全感为主的心理基础。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孩子对于断奶已经可以自然地接受和面对。

其三,2岁左右的孩子语言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和讲道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逐步断奶。

我先给孩子断的是夜奶,断奶前两天就开始给孩子做预防性的告知。我对他讲,妈妈的奶慢慢地都要飞到小精灵那儿去了(这里的情境设置可以根据孩子平时喜欢听的故事来定),天黑以后,月亮婆婆上班了,宝宝就不能吃奶了;天亮后,太阳公公上班时,宝宝才可以吃奶。

于是,到了真正断奶那天,天黑后可乐想吃奶时,我就会指着窗外说:“月亮婆婆上班了,宝宝不能吃奶了。等太阳公公上班后咱们再吃,好吗?”他很快就接受了。当然,在断奶头几天,他睡着后仍会哼哼唧唧地醒来想要吃奶,这时候我就会轻拍着他并说道:“看,月亮婆婆还上着班呢,宝宝还不能吃奶哦。”他哼唧几声很快就又睡着了。

当然,断奶是不可能一两次不吃就完全断掉的。有好几次他也是哭着要吃,我只好抱着他不断安抚:“哎呀,好想吃妈妈的奶又吃不到,很难受是不是?妈妈知道的,想哭就哭一会儿,妈妈陪着你。”之后,他哭几分钟很快就能睡着。

也有这样的时候,他半夜哭着要吃奶,安抚完全不管用。我意识到他当时正处在半梦半醒的状态,并不清醒,于是就把他抱到窗前,把窗帘拉开一点儿,说:“妈妈知道宝贝儿特别想吃奶,可是月亮婆婆还在上班哦。”他努力睁眼看一眼,估计很快就明白过来了,就又趴在我肩头睡着了。

就这样,只用了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夜奶就顺利地断了。断完夜奶,接下来再断白天的奶就容易多了。

母乳的心理营养比生理营养更重要

哺喂母乳可能是母子之间的爱最直接的联结。

记得可乐第一次全身心地在我怀里吸吮乳汁时,我内心顿时涌出一种无法言表的感动和柔软,这是从未有过的感受。我相信很多新妈妈都对此深有感触,一个软软的、暖暖的小家伙躺在你的怀里,从他只能闭眼吃奶到能逐渐睁眼看着你吃奶;从他对你的语言和微笑“无动于衷”到逐渐能嗯嗯啊啊地跟你“聊天”;从他哭着要奶吃到一投入你的怀抱就立刻能安静下来……每每这种时候,不仅我们的心,甚至骨头都会变得无比温柔和体贴,恨不能把所有的爱和温柔都给予他。当他饿了,你会把他抱起来喂奶;他大小便了,你会给他换上干爽的尿布;他只要对你嗯嗯地发声,你就会对他报以柔声细语的回应……他对你及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就是在你对他不断的、及时的回应中慢慢建立起来的。

断奶到底用什么方式比较好

关于断奶,我不建议用在乳头上抹辣椒等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会让孩子备受挫折。一个让他十分依恋的东西怎么突然变得如此恐怖!他不知道怎么回事,会有很多情绪释放出来,比如他会哭闹。并且,这种方式也有可能会给孩子早期的心理发育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有可能会伤及孩子对你刚刚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还有的家长会说乳头“受伤”了,甚至贴上创可贴。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也许一时糊弄过去了,但孩子很快就会问:“妈妈,你好了吗?”细心的孩子一直惦记着妈妈的乳头何时“痊愈”,总之还是要吃。

当然,最不值得提倡的就是突然让孩子离开妈妈几天,强制性断奶。记得小时候,我老家就是这样,孩子断奶时把孩子送到姥姥姥爷家或者爷爷奶奶家,让孩子哭上几天就好了。断奶要秉承的原则是要让孩子意识到他不需要吃奶了,而不是强制性地让孩子放弃吃奶的需求。

不管是在乳头上抹东西,还是隔离,这些方法的本质其实都是变相的欺骗,这会导致孩子对家长的不信任感。而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对这个世界、对家长建立信任感的最佳时期,一旦信任感被破坏,后期就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弥补。就像很多突然被送走的孩子经常会有一种被抛弃感,如果这种创伤成年后仍未被觉察,那么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断奶时,妈妈摆正心态更重要

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在断奶这件事上,我觉得最好还是如实告诉孩子他不需要吃奶了。当然,在告诉孩子之前,做妈妈的自己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很多想断奶却迟迟断不了的妈妈跟我说,孩子一见她就要吃,断奶特别难,总是反反复复。仔细一问,我发现实际上这些妈妈自己本身就没有下定决心。就像前面我提到的那位朋友,她好不容易坚持了一天,第二天孩子一哭,她又不忍心,就让孩子吃;孩子一吃,她自己又很纠结,因为孩子的夜奶确实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孩子痛苦,她也痛苦,这样断奶肯定就特别难。既然下定决心要断奶,妈妈自己就要给予孩子温和而又坚定的陪伴和支持。坚定是让孩子感受到你断奶的决心,温和是要接纳孩子断奶期间的一切情绪,并对孩子做到足够的安抚和支持。

断奶很多时候是在“断”孩子对妈妈的乳头的一种依恋,如果让孩子感受到即使断了奶,妈妈仍旧爱他、接纳他时,断奶也就顺理成章了。

睡眠:读懂孩子闹觉、睡眠紊乱背后的密码

不堪其扰的宝宝闹觉问题

很多妈妈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孩子睡眠紊乱的问题。比如,和孩子玩了一整天,大人都累得筋疲力尽了,想哄孩子去睡会儿觉,孩子却睡不着,哭闹不断;明明看到他不断地打哈欠、揉眼睛,但把他放到床上时他却睡不着,不断闹腾,如身体打挺、哭、叫,哄也哄不住,好不容易睡着了,又特别容易惊醒……这都是俗称的“闹觉”。

记得可乐9个月大前就是这种状态,白天睡觉没有规律,明明在打哈欠,看上去是困了,但把他放到床上他又不睡;要不就是好不容易上床睡着了,但只是睡了20分钟或半个多小时就醒了;晚上睡得也晚,经常10:00了还很精神,11:00才入睡,有时还会惊醒……

后来,我特意买了几本关于婴幼儿睡眠的书,才知道可乐的这种睡眠状态是睡眠紊乱。正常情况下,6-9个月大的婴儿白天的睡眠一般是两次,1岁半左右是一次。可是,可乐白天的睡眠是1-3次,时间不等,有时也就睡5分钟,有时能睡半个多小时,而且毫无规律可言,想睡就睡,想不睡就不睡,极其任性。

他不仅睡眠不规律,还容易闹觉,如爱哭闹、发脾气。在这种糟糕的情况下,我和他爸爸有一段时间被折磨得疲惫不堪。那段时间,我们夫妻俩的脾气也不好,经常互相发脾气,也不时地对孩子发脾气。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孩子的睡眠糟糕,我们的睡眠也很糟糕,导致整个家庭氛围都很糟糕。

从这个角度来说,让孩子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不仅对孩子本身,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后来,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婴幼儿睡眠的特点和规律,才知道:孩子的睡眠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孩子睡眠紊乱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养育者自以为是的养育误区。

婴幼儿睡眠的特点和规律

打哈欠,揉眼睛;

不断打挺、哭闹,很难哄睡;

易发脾气;

……

你可能一直以为这些都是孩子犯困的信号,其实不然。很多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已经到了“过度疲倦期”,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开始“闹觉”了。而孩子一开始“闹觉”,就已经错过最佳入睡时间了。

婴幼儿的生理结构跟我们成人是有差别的。正常来讲,我们成年人疲倦了自然就能入睡,睡醒就好了。而婴幼儿不一样,他们疲倦时,体内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可以对抗疲劳,让他们兴奋、易怒,不容易入睡。我们知道,原始人因为生存需要,即使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还得随时做好狩猎、御敌、逃跑的准备,因此时时刻刻都处于警觉的状态。我们常说婴幼儿的很多行为状态很符合原始人的行为状态,不无道理。长期睡眠紊乱的婴幼儿正因为总是处于这种警觉、兴奋的状态而没有办法放松,所以才会出现“闹觉”的现象。

这是婴幼儿睡眠最典型的生理特点,这告诉我们要赶在宝宝“闹觉”之前抓住宝宝犯困的信号,及时哄宝宝入睡;一旦宝宝因过度疲倦出现“闹觉”就很难哄睡了。我记得可乐在这个阶段经常是要抱着安抚半个小时左右才能睡着,而且经常是一放到床上就惊醒。大人和孩子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因此十分疲惫。

有些妈妈这时候为了图省事,养成了给孩子奶睡的习惯。其实,这不是个好习惯。我当时就是这样,实在累了,就让孩子含着乳头一边吃奶一边睡。殊不知,形成习惯以后就特别难纠正。孩子吃奶睡觉这个时间段我什么都干不了,只能干陪着。另据报道,这个习惯还有一些后遗症,比如对宝宝的牙的损害,易出现龋齿。这也在可乐身上得到了验证。我当时下决心断奶就是因为可乐有一颗门牙坏掉了。此外,一整晚夜奶对一些配合不好的妈妈和孩子来说更是苦不堪言,比如宝宝会经常醒来,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再次入睡。

抓住宝宝犯困的“信号”

每个宝宝犯困时表现出的信号不可一概而论,这需要妈妈们花点儿时间和精力仔细观察宝宝的睡眠习惯,比如观察宝宝睡前半个小时及睡醒后半个小时内的精神及行为状态。多观察几次,大致就能找到自己家宝宝的犯困信号。

下面是国际孕妇婴幼儿睡眠顾问王荣辉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个婴幼儿犯困的信号,供大家参考:

1.宝宝开始发呆;

2.宝宝的身体和语言都逐渐平静;

3.宝宝对周围的事物兴趣不大了;

4.宝宝对环境的反应变慢了。

当宝宝出现以上反应时,妈妈们需要十分留心,这有可能是宝宝在告诉你他想睡觉了。这时候最好能尽快给宝宝提供一个舒适的入睡环境,比如不要再逗孩子玩,放点儿轻音乐,说话声小一点儿、轻柔一点儿,轻轻抚摩宝宝的身体等。

以上这些还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调整父母和宝宝的生活习惯,宝宝紊乱的睡眠才能得到彻底的改善。

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宜入睡的环境

这一点我自己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有助于因为跟着爸爸妈妈晚睡而导致睡眠紊乱的宝宝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孩子的作息规律随着自身的成长,会越来越符合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日出醒,日落睡。有专家建议,孩子4个月大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其规律的睡眠习惯了。

有研究表明,在宝宝6个月大时开始添加辅食,会增加宝宝睡整晚觉的概率。另外,差不多6个月以后,晚上褪黑素的分泌要大于白天(褪黑素是大脑分泌的一种能增加睡意、促进睡眠的激素)。这也是改善婴幼儿睡眠的一个很重要的契机,效果明显。抓住这个契机,很容易将宝宝从日夜颠倒的睡眠模式逐渐调整到正常的睡眠模式。

现代社会,夜生活比较丰富,再加上经常加班、单位离家路途远等原因,很多父母回到家时就挺晚了,再歇一歇,看看电视,逗逗孩子,于是晚上10:00甚至11:00以后睡觉也是很常见的。大人睡得晚,孩子也兴奋得迟迟不睡。晚上睡眠不足,白天必须补觉,而白天睡眠又没有规律……睡眠不好,孩子的中枢神经就长期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因此孩子的睡眠会越来越没有规律,睡眠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从某种程度上讲,孩子的睡眠问题不难对付。想要调整孩子的睡眠规律,首先得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助于他自然入睡的环境,比如父母要改变自己的睡眠习惯,单独、安静的房间,孩子入睡期间其他人不要轻易进入房间打扰等。

我是这样调整宝宝的睡眠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准备,我用了20多天的时间,很好地解决了可乐睡眠紊乱的问题。

下面是我调整可乐的睡眠时间的一个简单的记录。以下的记录是在调整了3天以后(主要是把晚上睡觉的时间从10:00提前到8:00)开始记录的。很明显,调整了5天以后(记录第3天开始),可乐白天的小睡就开始正常,从一天3次到规律的2次;而且小睡的时间也在延长,从过去每次最多半个小时,增加到近一个小时。

同时,在第7天,我把可乐晚上上床睡觉的时间从8:00又提前到7:00左右。持续了5天以后,可乐白天两次小睡的时间基本稳定了下来。

这个记录持续了20天。后来可乐每天的睡眠逐渐开始规律,基本不再有“闹觉”的情况,而且除了夜奶和生病,很少半夜醒来玩儿,于是记录就终止了。可乐那时起养成的睡眠习惯一直到现在仍然雷打不动。

在调整可乐睡眠习惯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我想着重提一下:

第一,把孩子晚上上床的时间提前。

这个过程我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个星期提前到晚8:00上床;初步稳定下来后,从第二个星期开始再提前到晚7:00上床。我所调整的时间跨度是比较大的,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这个时间可以由父母们自己掌握,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比如,可以每天以10分钟或者半个小时的幅度往前微调。也就是说,如果以前是晚上10:00上床,第一天就可以9:50上床,第二天9:40上床,依此类推。然后固定到某个时间点,比如晚上7:00-8:00之间的某个时间点,逐渐形成规律以后,就可以保持下来。

第二,父母要适当改变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

我以前也属典型的“夜猫子”,不到晚上12:00不入睡。后来为了调整孩子的睡眠习惯,我也跟着孩子一起睡。有妈妈温暖的呼吸声陪伴,孩子入睡比较快,也不容易夜醒。

第三,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入睡环境。

一般来讲,晚上一到时间(比如8:00),我就会带可乐上床,熄灯。之后我会轻抚他的背部,给他讲故事,放轻音乐,喂奶,等等。其他人(如孩子爸爸)在这期间是不会随意进来打扰的。

第四,在孩子入睡前一个小时不要陪孩子玩激烈的游戏,以免孩子过于兴奋,影响入睡。

第五,孩子在刚开始调整的时候,如果时间跨度太大,比如一下子从22:00提前到20:00,孩子可能会夜醒。

比如可乐那会儿一晚上至少会醒来一到两次,每次醒一个小时左右。这个阶段对父母们来说是比较难熬的。父母们一定要选择坚持,实在不行也可以选择微调时间,比如每天提前10分钟,但绝对不要放弃。

我曾经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很多家长,有的家长因为在此期间没有熬住,宝宝的睡眠调整宣告失败,而有的家长坚持了下来,孩子最终养成了良好的睡眠习惯。

饮食:顺其自然地让孩子爱上自己吃饭

懒惰的妈妈,还是聪明的妈妈

我记得特别清楚,可乐从10个月左右就开始有意识地用手抓着食物往嘴里塞了。这个“有意识”的意思是,之前他也喜欢把拿到手的东西放进嘴里咬,但对于我喂他吃辅食这件事他是很不配合的;然而10个月左右开始喂他辅食时,他虽然偶尔也会拒绝,但大多数时候他会主动抓着我手里的勺子往嘴里送,或是自己用手抓着食物往嘴里塞。我马上察觉到这是孩子给我的一个信号:想要自己吃饭了。我想,如果这个阶段过渡得好,他很快就可以自己吃饭了。

我当然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我开始断断续续地培养他自己用手抓东西吃的习惯,比如把苹果、香蕉削成条状让他自己抓着啃,面条也让他自己抓着往嘴里塞。

大概在11个月大时,他想要自主吃饭的意愿就已经很明显了:每次我手里的勺子一伸到他嘴边,他就会抢过去自己鼓捣。到后来我就干脆让他自己来。

当然,经历这个过程对于当时还有些洁癖的我来说还是很痛苦的,因为他的手眼协调发育还不是很好,每次用手并不能很准确地把食物放进嘴里,经常是抓一块,掉一半,再抓一块,掉多半,一顿饭下来,从头到脚,到餐椅,再以餐椅为圆心,一米之内掉的都是食物。远远看去,那现场就跟一个小型食物战场一样。我打扫这个小“战场”足足需要一个多小时。

记得有一次,我的公公婆婆过来看孩子。看到可乐吃饭的情景,公公实在看不过去,对我说:“你也是懒,多大的孩子就让他自己吃饭,大人就不喂了?”公公的不理解当时让我挺难受的,明明喂孩子吃饭更省事好不好?不过我还是坚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愿。功夫不负有心人,可乐大概在1岁半就能比较熟练地自己用勺子吃饭了,虽然动作还是有些不协调。

直到现在,可乐自己吃饭的良好习惯一直被亲戚和朋友们所称道。比如,每到吃饭前他都会先去洗手,之后跟大人一起坐在餐桌旁认真吃,不会把勺子放到菜里面瞎搅和,也不会把不爱吃的扔回菜盘里;不怎么挑食,基本上什么都吃;吃饭时只专注吃饭,不玩玩具,不看电视;吃完饭会主动把碗放进洗碗池……

别人经常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常说,我真的没做什么,主要就是尊重他的自主意愿,但仔细想想又好像做了很多……

从小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在可乐5个多月大时,我就准备了一个宝宝餐椅。每次我们吃饭时就把宝宝餐椅放在餐桌边上,让他坐在餐椅上。虽然他那时并不能跟我们一起吃饭,但我一直坚持这么做。

他每天见我们吃饭吃得很香且十分愉悦,慢慢也会对我们吃的食物产生兴趣,这可以为孩子日后从宝宝辅食过渡到大人的饮食打个好基础。记得他第一次用小手指着我碗里的白米饭想要吃时,我就给了他一口,从此小家伙就爱上了米饭。直到现在,每每我问他想吃什么,他的第一选择一般都是米饭。

另外,我们吃饭时会有意识地给他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比如不看电视、手机等,只是享受餐桌上的美食。

这真的很有用。一直到现在,每到吃饭时间,如果家里电视开着,孩子总会主动把电视给关掉,就跟饭前洗手一样已经形成习惯了。如果有大人吃饭时看手机,他也会提醒吃饭时不能干别的。

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自己控制饥饱

可乐是在11个多月时开始有意识地自己吃饭的,他能自己用手抓住的食物,我就让他自己吃,比如面条、包子之类。当然,粥、糊糊类的食物,还是需要我们喂。但不管是孩子自己吃还是大人喂,我都会坚守一个原则,就是一旦孩子摇头或者躲避勺子就不再强迫他吃了,因为孩子天生有感觉饥饱的能力,饿了他自然会要吃的,饱了他肯定也会拒绝。

但是现实生活中好多家长生怕孩子饿着,每次吃饭都恨不得把碗里的食物全部都倒进孩子的肚子里才罢休,于是就有了满屋子追着喂孩子,拿玩具、电视诱惑孩子吃饭等行为。这些行为导致的后果就是,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吃饭不是自己的事,而是大人的事;孩子自己感受饥饱的能力被弱化了,就会导致孩子不好好吃饭、挑食、过食。

这样做,孩子就不会养成挑食的习惯

只要是端上桌子的都是可以吃的,我从可乐很小的时候起就培养他的这种意识。

可乐1岁半以后我基本就不再单独给他做辅食了,加上那时候他已经对大人的食物很感兴趣了,我们就开始让他跟我们一块吃。当然,饭菜我都会尽量做得小块一些,好嚼一些,少盐少油。所以,我们能吃的他也可以吃;孩子喜欢吃的,我们也可以吃,很少给他开小灶。

我见过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喜欢吃某一种食物,就每天给孩子做同一种食物,只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殊不知,这很容易让孩子养成挑食的习惯。

还有一类家长,凡是孩子喜欢的食物,自己舍不得吃一口,全都留给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吃的,自己再舍不得也要买给孩子。这样的行为,表面看是为了孩子,其实很容易让孩子养成“自私”的个性。我就亲眼看到过这种情况。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一家一起出去吃饭,他家孩子喜欢吃其中一个菜,所以根本不让爸爸妈妈动那个菜,吃不完就算倒掉也不让爸爸妈妈吃。朋友也十分苦恼于孩子太“自私”,什么都只顾自己,不懂得跟小朋友们分享。其实这跟孩子从小接受的不当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

不过度关注,不追着喂饭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把孩子吃饭当成头等大事。一到吃饭的时间,恨不得全家人都围着孩子“你喂一口,我喂一口”,妈妈劝一句,孩子多吃了一口,奶奶赶紧在旁边说“真棒”,孩子要玩具,赶紧拿玩具;要看电视,赶紧把电视打开,只为了孩子多吃一口饭。这种全家人围着孩子吃饭的情形,对孩子来讲,其实不是那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喂饭只会让孩子把吃饭当成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你吃饭的时候,一大堆人围在旁边不停给你“加油”,就像马戏团的猴子一样,表演“吃一口”马上就有掌声,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这样的喂饭使得吃饭不再是孩子自己的意愿,而变成了全家人共同的意愿。从而,孩子吃或不吃不再是“我饿了想吃”,而是承载了全家人的期望。抱着这样一种心情吃饭,孩子能消化得了吗?孩子甚至会错误地认为,吃饭不是自己的事了,而是大人的事,反正有人来负责,自己吃不吃也就无所谓了。长此以往,孩子还能主动吃饭吗?

不过度关注,不追着喂,孩子饿了自然会吃,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一切顺其自然,孩子自然会把吃饭当成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行为习惯:有足够的爱与信任,孩子就会很靠谱

为何妈妈们的美好期望总是适得其反

很多家长都说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很多书告诉我们要如何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有的书还列了一大堆衡量好习惯的条条框框,若孩子的习惯在这个条框之下,就是好的;反之,孩子的习惯就是不好的。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家长的美好愿望。好习惯怎么可能在一个生硬的框架下培养出来呢?

我有一个朋友琳很有意思,她的家经常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有时候,一进她家门,放眼望去,满屋狼藉:抱枕、书、包、鞋,甚至各种塑料袋、购物小票,扔得到处都是……但有时去她家,你会发现好像进错了门似的,家里一尘不染,目光所及,除了家具什么都没有。

琳经常跟我说,她为收拾屋子这事常处在一种自我挣扎的状态之中。原来,琳的妈妈从小就非常注重培养琳的好习惯。比如,琳小时候每天睡觉前一定要把玩具收好,把第二天穿的衣服准备好,每天要按时起床,自己收拾房间……雷打不动。大部分时间琳还是会按妈妈的要求去做,但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做到的话,如果恰巧碰上妈妈心情好也就糊弄过去了,但若碰上妈妈心情不好,妈妈直接就会连吼带叫:“你到底是不是女孩,每天要催催催……你到底有没有自知之明!”有时甚至会使用武力。所以琳从小就暗暗发誓:等我以后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一定要让家里乱七八糟的,想怎么布置就怎么布置。

当然,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是琳的自由,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琳一方面乱扔东西—这会让她觉得很放松,但另一方面,家里乱七八糟的也会让她常常处于一种焦虑之中,她常常纠结于是否要收拾屋子的混乱之中。所以,她家里经常是乱上一两个星期,然后找一整天甚至更多的时间收拾干净,然后开始下一个循环。琳还告诉我,她在工作方面也经常这样,拖延,纠结,实在拖不下去就连续加班,把一段时间内积累的活儿突击干完……循环往复,痛苦不堪。

我还认识一位全职妈妈,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家里每天必定上演“母子大战”:开始各种哄,哄不管用,就硬塞,塞不进去就给讲道理、给脸色,然后就是冷暴力甚至动手……到最后也没能让孩子养成好好吃饭的习惯,反而让孩子对吃饭失去了兴趣。

这两个故事中,妈妈们的初衷与目的其实都是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期望很美好,可是结果呢?第一位妈妈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直到成年仍深陷是否要收拾房间的纠结和痛苦中。而第二位妈妈,结果与期望完全相反。

其实以上两位妈妈想要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她们忽略了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事情—即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支持。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支持时,就算是养成了“好习惯”,将来也容易反弹。

在父母的高压控制下养成的好的行为习惯的背后,往往有一种跟负面情绪相关联的暗示:如果不好好收拾房间,就要被唠叨、被打骂;如果不好好吃饭,就要看妈妈的脸色或被惩罚……可以说这样的好习惯是家长给孩子的压力使然,并不是孩子自己真正乐于养成的行为模式。所以,长此以往,孩子就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之中,根本感受不到房间整洁给人带来的愉悦,或是享受美食所带来的乐趣。也许,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某种“好习惯”,但在未来很可能会从心理上发生“反弹”。

对此我深有体会,我常因为没有睡好觉对孩子不耐烦,但是我发现越不耐烦,孩子醒得就越早。即使是周末早上,他一起床,就会想方设法把我弄醒。这种感觉让我一度又陷入我小时候跟我妈妈为早起较劲儿的情绪之中,只不过较劲儿的对象换成了我的孩子。有时候我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乖,这么黏人,好烦啊!

当然,学习心理学的好处就是在自己感觉痛苦时会学着慢慢去面对、觉察,同时学会接纳和包容。我这样告诉自己,不是孩子不够乖,也不是他太黏人,这不过是他的需求罢了。

当我学会用这种方式觉察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时,没有任何人强迫我,我自己慢慢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我不但没有任何抵触情绪,反而每天都觉得精力充沛。

有时实在太累了,我就会试着跟孩子商量:“宝贝,妈妈今天很累哦,妈妈想再多睡一会儿,怎么办?”小家伙就通情达理地去找爸爸了。

有时我也会一把把他抓过来:“哎呀,怎么一大早就抓到一只小猴子啊。”然后我俩就笑成一团。

是这样的!大人的情绪稳定了,大人跟孩子之间就会有爱的流动。当孩子感受到这种爱时,他的情绪就会逐渐平静,不再那么“烦”人。

爱和陪伴是奠定孩子好习惯的基石

每个人都有向善、向美的追求,只要内心的动力不被外在的要求和负面情绪所压制、割裂,都会散发出这种美好的品质和力量。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说,来自父母的爱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源泉。

很多心理疗法如后现代心理疗法都崇尚人本,比如叙事治疗,特别适用于亲子关系的改善,因为它最能发现孩子善的、具有力量的那些细节。

有一次我去听长期从事叙事疗法研究的心理专家兆杰老师的课,她在课上讲了一个爱逃学的孩子的故事。孩子的父母用尽各种方法,始终不曾让孩子有丝毫改变,最后甚至连警察都叫来了,可是孩子仍旧改不了逃学的毛病。最后孩子的父母找到了兆杰老师。兆杰老师反其道而行之,没有用主流的价值标准去对孩子进行说教,也没有批判,只是轻言细语地先跟孩子聊学校,聊生活,聊孩子的朋友,聊孩子最高兴的事……在和谐的沟通模式建立起来以后,兆杰老师问:“听你的家长说,你有好几次夜不归家,你去哪了?”

孩子说去了体育广场,晚上体育广场又如何如何等等。

兆杰老师没有说“你怎么能一个人去体育广场呢,多危险啊,爸爸妈妈多担心你啊”,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去关心:“体育广场那么黑,那么冷,会不会有蚊子啊,会不会害怕啊?在那样的环境里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孩子又说到他在逃学过程中学到的生存经验,甚至还把这些生存经验运用到与朋友的旅行和野外生存中。

兆杰老师感叹,多宝贵的经验啊!

就是这种温暖的沟通,就是这种真正站在孩子角度的倾听,就是这种爱让孩子从自己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力量。一直以来,家长、老师都认为这孩子毁了、不行了,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原来这孩子内在还有那么强大的力量,有那么多想法。最后,孩子告诉兆杰老师,其实他对中考有自己的计划,包括学习计划、体育锻炼计划,可是没有人听他说,父母只是按照他们的意愿给他设定计划和目标,从来没有听过他内心真正的想法。当父母听到孩子说的这一切,都惊呆了。

最后,这个孩子不仅顺利参加了中考,还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打骂和惩罚的方式固然能立竿见影,但很多时候会禁锢孩子内心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你给它一块盐碱地,每天还阴雨连绵,它必然长不好;如果你给它一块肥沃的土地,外加充足的阳光和雨水,它必然会健康成长。父母的爱和陪伴就是阳光和雨水,能看到孩子的需求,能倾听孩子,孩子就会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向上、向外健康生长。

想要改变孩子,先要成长自己

前面事例中的那个妈妈,孩子每天不好好吃饭,每次吃饭都如临大敌,她想尽各种办法,或是用中药调理,或是变着花样做各种好吃的饭菜……可是结果呢?都是徒劳。无奈之下,她经常对孩子发脾气,但每次发完脾气,她自己又满心内疚。其实,我知道她内心有多着急。她对孩子不好好吃饭这件事充满担心和焦虑,她害怕别人说她全职带孩子还带不好,也担心丈夫、公婆埋怨她。很多时候,当我们总是因为某件事处于某种焦虑和担心中时,事情往往会演变成我们所担心的那个样子。她就是这样。正如我们常常讲的吸引力法则,你只吸引你心中所想的,虽然你不想要这个结果,但是吸引力法则不管它是好是坏,也不管你想不想要它,它都会回应你的思想。

这位妈妈后来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正视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担心和焦虑,去接纳和包容自己的不足。当她自己的内在获得力量,继而心态也就逐渐平和,自然对孩子是否吃饭的问题就不再那么纠结和痛苦。当孩子吃饭时感受不到压力,相反却是妈妈的接纳和爱,他不好好吃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的好习惯是爱和支持滋养出来的

有一次看电视访谈,一位世界著名游泳健将对记者说,他这一辈子最恨的就是游泳。而“做一行,恨一行”俨然已成为我们当中很多人的常态。

养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很多妈妈都曾向我倾诉过她们育儿过程中的各种挣扎,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不断与孩子“斗智斗勇”,真是累心。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曾在各种育儿经中陷入困境,或者在培养好孩子、好习惯的条条框框下与孩子斗争得疲惫不堪,其实每一个这样的妈妈都能在自己内在找到一个未被接纳、包容,或者没有成熟的“小孩”。每当碰到突发事件时,这个“小孩”就会立即跳出来捣乱,从而引发一系列情绪问题和各种家庭矛盾。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改变历史,没有办法重新来过,但我们可以学着去觉察自己内在的这个“小孩”,去给他滋养,助他成长。

只有身为父母的我们能够得到成长,孩子的问题才有可能被彻底解决,孩子一切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慢慢养成。也就是说,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孩子身上那些善的、好的种子,并给予足够的爱去滋养,孩子的好习惯才会被真正内化。

情绪表达:到底要不要延迟满足

孩子哭了要不要抱

可乐刚出生没多久,就有亲戚朋友对我进行过提醒:孩子哭的时候千万不要抱,一旦养成习惯就有你受的了。

对于这个说法,很多家长都是非常支持的。其实孩子哭时不抱,不哭才抱,以这种方式防止孩子以哭来要挟你,很像行为主义里所讲的“强化”:即任何持续发生的行为都由强化所致。理论上讲,如果孩子一哭你就去抱,“抱”就强化了孩子哭这个行为,以后孩子想要干什么就会自发地通过哭的方式来寻求满足。当然,这个说法遭到很多心理学家的质疑,因为绝大多数心理学家主张0-2岁是培养孩子依恋关系(安全感)的重要时期,所以在2岁之前多多“宠”孩子是不会有太大影响的。

可乐2岁前我还没有接触过客体关系理论,所以对2岁前如何宠孩子抱有很大的疑问。我也曾跟好友讨论过这个问题,是不是2岁前宠孩子就意味着什么都要依着孩子,不用建立任何秩序和规则?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否定的,但具体怎么宠,又怎么把握尺度,并没有讨论出个结果。

后来接触了客体关系理论,宠孩子的度就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可惜等明白过来的时候可乐已经快3岁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犯了很多错。

0-6个月,怎么宠都不为过

美国著名幼儿早期教育专家、心理学家伯顿·怀特主张,对于6个月以内的孩子怎么宠都不会被宠坏,因为6个月以前宝宝啼哭都是因为不适;6个月以后(有早的可能在5个半月左右)才会用哭吸引大人的注意。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儿科医生唐纳德·温尼科特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孩子在6个月之前处于一种全能期,这个时期他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我是世界,世界就是我。这个阶段,如果妈妈能够很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的话,孩子就会逐渐从全能感自然地过渡到现实感。

另一位儿童精神分析师、内科医生玛格丽特·马勒则把人生的前6个月称作共生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孩子和妈妈处于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他不能把自己和妈妈区分开;同时,他跟这个世界也是共生的。共生期的科学养育,会为孩子6个月之后与妈妈、与世界的自然分离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后患无穷。

而我最认可的是著名亲子专家、马来西亚萨提亚首席导师林文采的观点,0-3个月除了要为孩子提供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同时还应该给予这个阶段的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即无条件接纳,及时让孩子感觉到“我最重要”。

毫无疑问,以上理论都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孩子出生后6个月内和妈妈及这个世界基本上是一体的,还没有发生分化。这个时期妈妈对孩子怎么满足、怎么宠都是可以的,多抱抱也无妨。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在孩子哭时会及时给予回应,比如摸摸孩子的嘴角看他是否饿了,打开孩子的尿布看他是否尿了、拉了,或是他可能不愿意躺着了,抱他起来看看窗外的世界。总之,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就要及时出现。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孩子出生的头几个月,当我们逐渐摸索出孩子吃喝拉撒的规律后,孩子仅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让我们知道他要干什么。比如可乐在一个多月大时,只要小嘴一嘟起来,我就知道他不是要尿就是要拉;跟孩子联结比较好的时候,孩子只要一转头,我就会自然侧过身去喂奶,两人配合得简直天衣无缝。

如果妈妈在这种摸索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孩子的需求并及时给予满足,孩子就会在妈妈的及时回应和满足中建立起他最初对父母、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

当然,作为新手妈妈的我们,在孩子出生的头几个月,其实也是在不断摸索和试探。妈妈事无巨细、绝对完美地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这是不现实的。但确实在孩子人生前6个月,我们需要知道和理解这一点:孩子6个月前的心理需求就是要被无条件接纳;生理需求就是要及时满足他的吃喝拉撒睡的需求,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定时喂养不是延迟满足

记得有可乐之前,有个朋友跟我说她从小就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孩子哭不喂,等他不哭了再喂。她说,定时喂奶可以训练孩子定时进食的好习惯。我问她,孩子哭你就一直让他哭吗?她当时有点儿得意的笑容令我至今还印象深刻,她当时回答说:“没事,哭一会儿就不哭了,孩子不能太宠的。”

当时我没有孩子,虽然在情理上觉得她这种做法欠妥,但是并没有很深的体会。但可乐出生以后,我明显感觉这种说法只能停留在说说而已,真正做到的话,对孩子、大人来说都是非常残忍的。

记得可乐出生头3天,我就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焦虑和手忙脚乱。因为没有经验,总担心自己奶水不够,我就一直按护士教的方法喂养孩子:在孩子吸吮母乳的同时,在他的嘴角塞进一根细软管,细软管的另一端接上配好的配方奶,用注射筒慢慢往孩子嘴里推。但不知道是软管让他不舒服还是什么原因,孩子总是哭。我当时根本搞不清楚孩子的哭是饿了、尿了,还是拉了,或是哪里不舒服。

后来在一位催乳师的帮助下,我们把配方奶撤了,直接母乳喂养。神奇的是,孩子之后就不再哭了。

短短的3天就让我深刻体会到当孩子哭时做妈妈的那种不知所措的恐慌感,我根本不可能做到去训练孩子所谓的“延迟满足”,也没有办法去定时喂奶(当然配方奶有所不同,但还是需要父母找到孩子饥饱的规律,而不是刻板地一定要按时喂奶),因为这段时期我希望尽快搞清楚孩子的生活规律,以及他为什么哭。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哈里·沙利文也曾说过,对6个月前的婴儿来说,他饿了会哭,如果妈妈故意不喂,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对孩子来讲是毁灭性的。他最后不哭了并不是学乖了,而是因为他提出的需求总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不哭反而会变成一种防御反应。如果这种挫败一直持续加重的话,就会让孩子进入一种自闭状态。我们不知道自闭症是否跟这有关系,但这一点确实能够给我们一个提示,6个月前的孩子需要被无条件接纳,要事事以他为中心。

所以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去训练所谓的延迟满足,比如定时喂奶,我觉得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妈妈来说都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况且,目前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方式训练出所谓的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是心理学上常用的术语,最初是研究者用来考察幼儿自我控制的早期表现,比如让孩子在一个地方等一段时间才能被允许去做一件极具诱惑力的事。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项很有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即“棉花糖实验”。参与实验的几十个孩子年龄为3-5岁不等。实验的方式是,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房间中间摆着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的托盘上摆着一个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孩子可以马上吃掉那个棉花糖,或者等他们回来再吃(大概15分钟),能够等到研究人员回来的孩子可以再得到一个棉花糖作为奖励。结果有的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的孩子等了几分钟才吃掉,当然还是有一部分等到了最后—得到了两个棉花糖。

显然这项实验的最初目的是研究孩子什么年龄阶段能发展出何种自控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米歇尔在接下来的十几年对当年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当年即时满足、不能等待(很快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考试成绩也更低;而能够等待15分钟的孩子,即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成绩也更好。

于是很多人从实验的这个结论得出“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可能会更优秀”的结论。很多家长就想以这个实验为参照来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比如像上面提到的那位对延迟满足异常着迷的妈妈。殊不知,这种训练在孩子的心里不仅不会形成延迟满足,反而会给孩子带来重大的心理创伤。实际上,这项实验的研究结果并未完全披露,比如一些研究者发现注意力和语言能力发展较好的孩子,在延迟满足任务中表现得也比较好;那些经常得到父母疼爱和耐心鼓励的儿童,自我控制也会发展得好一些。

科学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实际上,孩子能够做到延迟满足,即能很好地自我控制是有前提的,比如:第一,孩子必须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自主、能指导自己行为的人;第二,必须具有表达和记忆的能力,能回忆起养育人的指示(如:小明,不能在马路上玩),并用这种指示指导自己的行为。

其中第一点,是我后面会经常讲到的,也是我一直在倡导的一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家长如果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自主、能指导自己行为的人,懂得去倾听、共情孩子,这很重要。每个发展阶段,孩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家长必须给予足够的支持以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饭、穿衣、洗手时,想要独立解决问题时,家长是否能够让孩子自己动手,不过度插手或代办;孩子在专注地做某件事时,比如玩玩具时,家长是不是能做到不去打扰;在孩子自主意识萌芽时,家长又能否顺应和尊重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态度真正做到温和而又坚定;在孩子需要家长的支持时,家长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到真正的陪伴和支持,不过度干涉;等等。

如果以上这些情形,家长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我相信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反之,就算是用各种方法去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那也只是徒劳。试问:一个人的内心能量如果得不到自由的展现,反而还要不断地遭受打击和压抑,怎么可能发展出好的自我控制力呢?所以,自我控制力的真正培养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在父母的爱和耐心中滋养出来的。只要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给孩子足够自由的发展环境,孩子的自控能力就能够自然地发展出来。

同类推荐
  • 完美家长:优化内在、感染孩子的5种方法

    完美家长:优化内在、感染孩子的5种方法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认识五种简单而有效、有充分科学依据的交流工具,旨在帮助家长们认识自己,并用自己的完美内在和孩子们联系,去提高和孩子的沟通能力,从而建立长久、亲密、友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成长之路上以更好的方式处理问题和挑战。 分享了许多既实用又幽默的知识,配以容易练习的小功课,如“正面情绪法”“挤出五分钟”,将会成功化解家长读者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指导你改变家长教育的角度,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将快乐放大,从而成为“完美家长”。
  • 新生儿婴儿护理实用百科

    新生儿婴儿护理实用百科

    《新生儿婴儿护理实用百科》内容全面,信息量大,指导性强,依据0~1岁不同月龄宝宝的生长与发育特点,介绍了饮食喂养、日常护理、常见疾病防治、能力训练与游戏等多方面内容
  • 心理专家的教子秘诀

    心理专家的教子秘诀

    好孩子,统统是好父母教育出来的。教育孩子,父母要先懂孩子!八位国内知名心理专家私人教子实录首度公开,以真实入微的教子体悟、权威专业的心理学视角,与家长零距离分享独家教养秘诀。翻开书,你能收获孩子成长过程中碰到的普遍问题的解决方案,你更能学到宽松、开明且更有效的教养经验。
  • 孩子,别再对我说谎

    孩子,别再对我说谎

    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环境,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能够多学习一些亲子教育理念,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孩子交流互动,那么就可以纠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不良习惯,培养出真正适宜现代社会的高品质人才。亲子教育的本身是爱的智慧,是无条件、有原则的爱的能力体现。本书不仅告诉你这些,更提醒一直接受中国式传统教育的年轻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最容易进入的误区是哪些,以及必须知道的亲子基本功。
  • 10月怀孕大百科

    10月怀孕大百科

    《10月怀孕大百科》由李崇高主编,《10月怀孕大百科》适合准备怀孕和已经怀孕的女性阅读,是一本孕产类图书。《10月怀孕大百科》详细解读孕前、孕期全程及分娩的相关知识。重点介绍孕期母体的生理变化、胎儿的成长发育以及孕期饮食方案、心理调适、生活指导、运动锻炼、胎教重点及疾病防治等知识。
热门推荐
  • 变形记 城堡(经典译林)

    变形记 城堡(经典译林)

    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文学的魔法师”、“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全部都是关于人类世界这个庞大的寓言体系的一部分,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卡夫卡用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象征洞悉人们生活的虚无、矛盾和荒谬,剖析人性的孤独、脆弱和绝望,以不朽而精辟的真知揭示生命及其生命置身其中的世界的所有真相。《变形记 城堡》收入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和《城堡》两部作品。
  • 君莫惜:惟妃作歹

    君莫惜:惟妃作歹

    大唐第一奇闻:以俊美风流闻名天下的四王爷,居然娶了个傻子为妻。没天理了,暴殄天物啊。然而,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婚后的王爷甘愿当上‘妻管严’?花街柳巷不去了,后院侍妾也全部遣散!到底那傻子是何方神圣?竟让浪子回头,风流王爷变情种。……“什么?四王爷要娶亲?王妃还是个傻子?”风流王爷---李宇晋成亲的消息,在长安城里绝对是重弹一枚。全城的雌性动物,但凡是心脏不好的当场昏厥,稍微有些抗打击能力的心如死灰,生命力堪比小强的就拿出女人的看家本事---一哭二闹三上吊。很显然的,李宇晋与傻子成亲的噩耗,当之无愧地坐上年度最坏消息的第一把交椅。……为了天下,为了苍生,他一次次地负她,当时光错位,往日的甜蜜难以再续,该怎么做才能弥补两人之间那段缺失的空白?……晋与芹儿他为了皇权,多疑狠厉,一次次地伤害自己身边最亲的人,当所有人都离他而去,他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来救赎自己被仇恨蒙蔽的心?……少玄与菲菲三生之约,她却在转眼嫁与他人为妻,为了她,他放弃了所有,可是,爱情又岂能等价代换?……荣与莫离
  • 超级无敌大师兄

    超级无敌大师兄

    穿成女子宗门的大师姐?不要紧,打架有伤风化怎么办?更没问题,没有什么是马赛克挡不住的。
  • 沈腰

    沈腰

    十年前的文理分科,让肖若水遇见了贵公子沈约。那时的沈约,少年恣意,风头无两;那时的肖若水,一文不名,沉静如水。这样遥远的两个人,倾心相爱,却又因距离而矛盾频生,终致破裂。少年时,肖若水以为人的一生很长,命运之线很牢固,她摆脱沈约,去奋力追求更好的人生,可那个男孩一转身,就消失在人海之中…… 恍然如梦间,十年转瞬即逝,故友单文佳归国,带来沈约的婚讯。肖若水心灰意冷,萌生退意,沈约却忽然出现,他重提旧事,热切追求。单文佳的谎言被戳穿,十年过往被翻开,原来他的爱一如往昔,可肖若水却没有勇气成全心中夙愿…… (1短篇,全文字数3~4w(2国际惯例1v1,he(3长篇开文前的小甜品,有助于各位读者朋友了解作者的行文风格,希望大家喜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一拳唐僧

    一拳唐僧

    穿越成了唐三藏,然后就无敌了,不管多厉害的妖怪都一拳搞定!!!不过,这西游好像有点不一样啊?带着四个软萌徒弟上路,还要防着各种妖精和仙女,唐三藏表示压力山大。他日登临西天,唐三藏站在殿下,望着佛祖,平静道:“弟子三藏,携三界众生愿,请佛祖退位。”
  • 亡灵界契约

    亡灵界契约

    少年阴差阳错意外得到亡灵碑,面对来自世界深深的恶意,暗潮涌动下的阴谋,命运强权的安排。看少年是服从安排做一名凡人,还是奋起反抗掌握自己的人生。
  • 恋人心中都有一首诗

    恋人心中都有一首诗

    好的爱情会让人突然有了软肋,也突然有了铠甲。可俞子涵以霸道而强硬的姿态硬闯进了苏璃的生活,成为她的软肋,却亲手拆掉了她的铠甲,一片又一片,终究溃不成军。三年后,苏璃正要与新人开启新生活,旧人俞子涵却满面春风地强势回归,一天到晚拉着她重温旧梦,让苏璃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春风十里,不如前任暴毙“。——俞子涵,都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是这么不要脸!——你忘了吗,当你特别爱一个人的时候,这本身就等于给了对方一个无条件不要脸的资本。——……
  • 刁蛮剩女遇上花心总裁

    刁蛮剩女遇上花心总裁

    夏沫为了不再相亲,萧景陌为了家族产业,两人商议假结婚,婚后各不干涉,可后来却假戏真做,成了真夫妻。正当夏沫以为上天偏爱她的时候,她蓦然发现,这所有的一切不过是萧景陌事先安排好的……
  •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内容简介:马路上,三毛盖着一张报纸睡觉。一个坐轿车的有钱人,从车窗丢下一个烟蒂。于是,苦命的三毛又遭了一回火灾……差不多和三毛同龄的我,为可怜的三毛担心,也为他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