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16900000002

第2章 和母亲的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的依恋关系理论还认为,从一个人孩童时期与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模式,可以预测出他成人后的关系模式。而这种模式,是母亲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01 母子关系对儿子的婚姻和事业有决定性影响

不尊重自己母亲的男性,也不会爱自己的伴侣

曾经有个朋友,她交往了一个家境富裕、样貌英俊的男子。但和这个男子约会几次以后,她发现该男子对自己的母亲评价很低,甚至时常说自己的母亲是个“白痴”“什么都不懂”。

朋友问我,是否还应该和这个人交往下去。我问她:“他对你怎么样?会照顾你的感受吗?”她说:“很少。他很喜欢控制一切,什么都由他说了算,如果我要做决定,他就会找出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我劝她说:“还是趁早分手吧。一个对自己母亲评价恶劣的男人,不会尊重和爱护自己的伴侣。”

琳达·斯通·菲西博士是一位婚姻与家庭治疗领域的教授。她说,母亲可以引导儿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母亲觉得自己重要,但又不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儿子也会感到自己是重要的、值得被爱的。

觉得自己重要的母亲,会给儿子传递两个信息:如果我是重要的人,那么你也是;因为我重要,所以我值得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尊重。

那些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的女性,她们一直给儿子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呢?女性是卑微的,女性不应该被尊重。所以,这类女性的儿子内心也会有自卑感。这样的孩子会嫌弃自己的母亲,渐渐向父亲或者有权力的男性亲属靠近。当他们成人之后,也会不尊重其他女性。出于生理需要,他们会追求女性,但是他们根本不爱女性。若与这样的男性交往,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女性都可能会遭到较大的伤害。

母子关系对男性的影响,在某些方面会超过父子关系。

CASE 他不聪明,却事业有成;他不英俊,却娶到美丽的女主播

霍华德出生在美国得州一座小镇上,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他母亲经营着一间小餐馆。霍华德小的时候非常瘦弱,在学校常常被同学欺负。像他这样的孩子,总是容易被欺负,因为他没有兄弟,没有父亲,身材瘦小。

霍华德小时候非常害羞,每当遇到陌生人,就会躲在妈妈身后,除了妈妈以外,他和任何人讲话都会口吃。入学后,由于害羞,霍华德很少和同学讲话。偶尔在课堂上被点名回答问题,他因为害怕自己讲话口吃,一般都会一言不发。一年之后,霍华德各门功课都不及格,数学考了零分,有老师甚至建议霍华德的母亲带他去做智力测验,他们怀疑霍华德智力低于正常水平。那一年,霍华德的母亲决定让他休学一年。

在这个节点上看,霍华德前途一片黯淡。作为一个小男孩,他生活中遭遇的逆境实在太多,并且这些因素已经给霍华德的心理造成了消极影响。

成年后的霍华德接受采访时说,他人生之所以没有一塌糊涂,完全得益于母亲全然的关爱,以及一位女老师——琼斯女士的指导。

琼斯女士是霍华德的美术老师,她在了解霍华德休学的原因后,对他母亲说,虽然霍华德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但他似乎有绘画方面的天赋——处在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都很难安静地坐着,但他能长时间坐在那里画画。虽然绘画的技巧还比较稚嫩,但他能观察到很多细节,比如,他会用两种颜色去画一朵鲜花的花瓣,目的是为了区分阳光下的花瓣和阴影中的花瓣。琼斯女士不认为霍华德的智商比一般孩子低,但霍华德确实太害羞了。琼斯女士说,她自己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曾经也很害羞、胆怯。她的做法是鼓励孩子多参与活动。她建议霍华德的母亲说:“或许你可以鼓励他帮你一起经营餐厅,做一点儿事情,然后告诉他:生活中有他,你多么开心,多么感激他给你的帮助。当然,你并不真的指望他做很多事,只是为了帮助他慢慢开始与人交流。”

就这样,霍华德的母亲开始鼓励霍华德参与自己的生计,而不再一味地保护他。她鼓励霍华德跟每一位走进店里的客人打招呼,说“早上好”“再见”“下午好”,并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当客人发现这个小男孩能叫出自己名字的时候,先是吃惊,然后是惊喜,有些女士还会抱着他,给他一个吻。由于琼斯女士的鼓舞,霍华德的母亲给霍华德买了很多画画工具,让他开始学习画画。

当霍华德再次返校的时候,他讲话几乎不再结巴。霍华德说,很多人小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不明确,但他似乎早就知道自己会做什么。他很喜欢画肖像画,尤其是女性的肖像画,他曾经的模特就是自己的母亲。他在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摄影,他总是能捕捉住人物很细微的表情。他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一些杂志社,并收到了合作邀请,逐渐开始与一些知名杂志合作。

与很多摄影师不同,霍华德没有艺术家的冷傲与孤僻,他耐心、细致,知道怎样安慰紧张的拍摄对象,他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几乎每一位跟他合作过的人都会和他成为朋友,甚至很多脾气怪异的女明星也是他的朋友,时常指定他为自己的摄影师。

霍华德身材比较矮小,容貌也并不英俊,却很受女性欢迎。后来霍华德订婚了,他的未婚妻是当地电台最美丽的主持人。这位女士曾有众多追求者,但她却对霍华德情有独钟,她说只有与霍华德在一起的时候,她才会非常开心、放松。

母亲对儿子有怎样的影响

很多母亲总是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男孩和母亲太亲近,将来会变得“娘娘腔”,没出息。但事实却是,过早分离母子关系,鼓励男孩“像个男人”一样,会影响男性发展出健全的心理。

母亲在婴儿期若总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将会和孩子发展出良好的依恋关系。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帮助孩子建立全然的安全感。男孩与母亲之间建立的良好关系,会使他们在成年后更加具有责任心。婴儿期未能和母亲建立起良好依恋关系的男孩,成年后可能会更加暴力、激进,具有破坏性。

良好的母子关系也能让孩子在校成绩表现良好。母亲丰富的情感常常会影响孩子阅读方面的能力,母亲比父亲更能帮助孩子提高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技巧,而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一切知识的基础。

在青春期,和母亲关系良好的男孩子较少出现冒险行为。最新的研究显示,当男孩面对是否进行危险行为的决定——比如饮酒、吸毒或性行为时,母亲的教养或教导能够起到最具影响力的作用。大多数母亲不赞成儿子酗酒、过早进行性行为,如果母子关系良好,孩子自然会将母亲的约束和价值观带入自己的信念和准则中。

母亲对男孩最大的影响表现在情商方面。父亲往往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感受,尤其不擅长表达爱、喜悦、赞赏、悲伤、忧虑等情绪,但母亲能更自然地表现这些情绪,男孩可以从母亲那里学会如何表达以及控制这些情绪。美国心理协会的一项研究发现,和母亲关系良好的男孩,不太会表现出过度的男性化气质,相反,他们认为,男性不必通过粗暴、单打独斗来证明自己有男性魅力。

良好的母子关系甚至还能预示孩子的事业是否成功,婚姻是否幸福。

如今,强势的性格、强悍的外表并不能让一个人通往成功。相反,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合作,这时情商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些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男性,更容易获得团队支持,因此也更容易取得成就。

在寻求伴侣方面,高情商的男性也更有优势。越来越少的女性喜欢“硬汉”,“暖男”反而开始受欢迎。就婚姻满意度来说,“暖男”的婚姻常常更幸福。

什么样的母子关系是不健康的

男孩得不到母亲的爱,这是最糟糕的一种母子关系。这种关系会引发出一系列人格缺陷,导致男孩成年后更容易具有反社会人格,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很明显。而另一些母子关系看上去和谐、融洽,事实上却并不健康,这类不健康的母子关系常常容易被忽视。这类母子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内疚的儿子,抱怨的母亲

如果儿子在小时候总是听妈妈说她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如果不是因为他,她的生活可能会很好之类的话,儿子会对母亲有一种深深的内疚感,以至于他成年后在很多生活的规划中必须把母亲放在第一位。当他单身的时候,也许问题并不严重,但当他进入一段恋情或者婚姻以后,母亲很可能会成为他亲密关系中影响最大的“第三者”。

恐惧的儿子,强势的母亲

这种母亲在儿子小的时候总是恐吓他——“如果你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儿子就会因为害怕失去母亲的爱而感到恐惧。这种感觉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说自己想说的话,因为他害怕激怒母亲而导致母亲收回对他的爱。当他进入亲密关系以后,他的妻子会非常痛苦,一旦他妻子和母亲发生冲突,他就会选择退缩或者责备妻子,因为他不敢反对母亲的权威。

憎恨父亲的儿子,怨毒男性的母亲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单亲母亲或者离异家庭中。我认识一位男性,他遗传了父亲艺术家的天分,却执着地做了一名税务律师。这份工作与他的性格非常抵触,他并不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反而总是有挫败感。因为他从小就听母亲说,搞艺术的男人都是坏男人,还是做一些中规中矩的工作好,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他选择了一份让母亲满意、但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

如果男孩总是听到母亲否定自己的父亲,甚至怨恨所有的男性,会导致有的男孩渐渐出现身份认同障碍,甚至会憎恨自己的性别,还可能导致有的男孩采用和父亲完全相反的行为模式,不接受自己性格中先天的特质。

02 依恋关系影响孩子未来一生的关系模式

CASE 我死去的母亲一直在抚养我的孩子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讲述了自己抚养女儿时的感受。

我的母亲在我28岁那年去世,那一年我刚结婚。一年半之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爱丽丝。爱丽丝是一个焦虑又敏感的孩子,她总是爱哭,我必须哄她睡觉,只要我一离开,她就会醒来,然后撕心裂肺地大哭不止。我不得不放弃工作,照顾这个一刻也离不开人的小家伙。

爱丽丝3岁的时候,虽然说话还不利索,但她已经会对着我和她爸爸大吼大叫——因为我们不能满足她的各种要求。

那段时间,我和丈夫的感情出现了问题。丈夫工作时间很长,时常家里只有我和一个不肯安静的孩子。我不知道怎样让爱丽丝安静下来,有时候我不想理她,就把她关在卧室,任她哭吼;有时候我又觉得很内疚,会满足她的一切需求,补偿我对她的冷漠。

养育孩子的辛苦和因为孩子而不得不放弃工作的失落,让我的心境十分差。每次丈夫回家,我就会跟他抱怨。有一个周末,丈夫告诉我,朋友约他去看足球,他周末不在家。我的愤怒再次爆发,我开始指责他不关心我,不关心孩子。对,这么长时间以来,仿佛就是我一个人在抚养爱丽丝,而她父亲却还有时间和朋友看足球。

每次丈夫告诉我,他又谈成了一份合同,或者又晋升了,我表面上祝贺他,内心却非常酸楚——如果不是孩子,这一切也是我该得到的吧?

爱丽丝4岁的时候,我和丈夫开始分居。那时,我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医生建议我立即寻求心理治疗。治疗几次以后,咨询师问我:“你和自己母亲的关系如何?”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问我这个问题。我说:“很冷漠。”

我的母亲长期患有抑郁症(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她总是独自待在卧室,郁郁寡欢。我小的时候总是努力想让她注意到我,然而无论我怎么做都没有用。我努力做到完美,进入最好的大学念书,进入一流的企业工作,我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却还是不能让她开心。虽然每次听到我的好消息,她也会赞叹或者微笑,甚至以我为荣,但我看得出来,她的快乐只有那么一点点。很快,她又退回到自己黑暗、冰冷、没有温度的世界中。

在我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以后,我和母亲变得越来越疏远。我离开了家,开始独自生活。我偶尔会和父亲分享我的生活,但是我几乎从不联系母亲。我既爱她,又恨她。

在我28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癌,可能是由于她长期抽烟的缘故。

我以为我和母亲的关系在我28岁的时候就彻底断了——我开始了新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经过一年的心理咨询我才发现,母亲从未离开,她一直在我生命中影响着我所有的关系,包括我和丈夫的关系,我和爱丽丝的关系。

我和丈夫是一种既纠缠又疏远的关系,我时常忽冷忽热的表现让他无所适从。而我的女儿爱丽丝,未必天生就是个焦虑敏感的孩子,是我养育她的方式让她没有安全感。

我的母亲仿佛幽灵一般存在于我的生活中,指导着我的每一个行为。我极度亲近爱丽丝的时候,是那个没有得到足够母爱的自己在渴求被溺爱;我漠然疏远爱丽丝的时候,是那个没有得到足够母爱的自己在嫉妒爱丽丝。

那时我才明白,我的母亲去世了,但她却一直通过我抚养着我的孩子。

母子关系如何影响你所有的关系

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B·保尔特(Stephan B.Poulter)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与母亲的关系会对我们未来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他和最初抚养他的人建立的情感纽带,将会成为他一生情绪发展、沟通模式和人格发展的基础。人一生中可能没有任何一种关系会像我们和母亲的关系一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人格和沟通模式。

有一点需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母亲,是角色上的“母亲”,泛指直接抚养我们的那个人。有些家庭的孩子先天缺失母亲,母亲的角色由直接抚养他的人承担。

当一个人成年后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中的时候,他或许会产生一些难以解释的焦虑、压抑、愤怒或羞耻感,如果能够深入挖掘,都能找出这些情绪和他们与母亲的相处模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的依恋关系理论还认为,从一个人孩童时期与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模式,可以预测出他成人后的关系模式。而这种依恋关系模式,是母亲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婴儿时期,孩子会形成3种依恋模式:

安全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母亲在身边的时候,他们很快乐,也有勇气去探索周围未知的空间。因为他们知道,妈妈在旁边,自己不会有什么危险。即便遇到危险,他们也能回到妈妈那里寻求安抚。妈妈不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会很痛苦,会一直等待着妈妈回来。只要妈妈回来并安抚了他们,他们就会很快恢复正常,又开始愉快地玩耍,而不是一直黏着妈妈。

回避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无论妈妈在不在身边,他们都觉得无所谓,也不会亲近妈妈。他们探索未知空间的原因,很可能是不想和妈妈亲近。

焦虑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当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他们看起来很正常,可一旦妈妈离开,他们就会非常痛苦。当妈妈再回到身边时,他们就会对妈妈发脾气。只要妈妈表现出要离开的意图,他们就会大吵大闹或者缠住妈妈不放。他们对玩耍失去了兴趣,所有的焦点都在妈妈身上。

依恋模式若持续发酵,就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

一个具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人,别人和他相处时会感到很舒适,尤其是伴侣,因为他们很少会对一段关系表现出焦虑,也不会对伴侣太过依赖。一个具有回避型依恋关系的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即使建立,对方也会觉得他冷漠,不会关心别人,爱对他来说是一件负担很重的事情。一个具有焦虑型依恋关系的人则最为纠结,这种人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关爱,一旦得不到,就会变得歇斯底里;但是另一方面,他似乎又很害怕建立一段关系,害怕这段关系失败或者失去自己的独立空间。他们没有办法和伴侣保持一种合适的距离,所以给伴侣的感觉是忽冷忽热。

如何才能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模式

要想让孩子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模式,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无论生理需求还是情感需求。如果孩子想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而不是置之不理;如果孩子想独处,父母也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独自探索身边的世界。当然,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如果父母总是漠视孩子的需求,孩子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关注,他们将会轻视爱,并且认为只能靠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回避型的依恋关系。

如果父母是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或安排,有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有时又无视孩子的需求,在孩子想要独处的时候,强行剥夺孩子独处的空间,这样的孩子就会形成焦虑型的依恋关系。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另一个人相处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被关注,或者是否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拥有独处的空间。

没有父母是完美的,我们不可能回应孩子的每一次哭声、每一个需求。所幸依恋关系模式也不是通过一两次亲子互动形成的,而是孩子和母亲在长期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也许你曾经没有做对,但现在开始改变也不晚。关系,是我们在一生中都可以塑造的东西。

03 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管理模式有深刻影响

母亲(注:本文提到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因为通常情况下照顾孩子的是母亲,给予孩子母乳的是母亲,母亲和自己的孩子有比其他人更好的先天连接。但是现在家庭中照顾孩子的可能不完全是母亲,那么照料孩子的人的情绪对孩子都会有影响。如果希望孩子在关键阶段发展出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孩子的所有照顾者都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都不记得3岁前发生的事情,那么是否可以说,3岁之前的时光对一个人来说不重要呢?当然不是,因为人在3岁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关于“自我”的概念。

3岁以前的经历对人影响甚远,这些经历深深沉积于人的内在,甚至能够驱动人未来一生的感觉和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在童年早期受到损害,这个人可能终生在情绪上都会有些问题。

而人在3岁前的经历,和母亲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斯霍勒博士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和生物行为学院的教授,他是目前世界上“依恋关系理论”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的鲍比”(约翰·鲍比最先提出了“依恋关系理论”)。斯霍勒博士是最早将先进脑科学运用在发展神经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斯霍勒博士认为,婴儿出生时已具有情绪机制的基础,但是婴儿并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需要依靠抚养者(多数情况下是母亲)去教导他们如何管理这些情绪。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关于“自我”的感知。至少在生命最初的6个月,婴儿感觉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他们不能准确区分自己和母亲的界限。所以,母亲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在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中,母亲会从情绪上顺应孩子。当婴儿哭泣的时候,母亲几乎不会去思考“应该怎么做”,她只是感觉到一种无意识的、情绪上的冲动,想要去安抚自己的孩子。直觉会告诉她孩子是饿了、尿了还是困了。母亲和自己孩子的沟通,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肢体、表情、声音、触觉等多种渠道来进行的。这种沟通不仅发生在婴儿和母亲的思想中,也发生在两者的身体接触上。

母亲与孩子的情绪互动,决定了孩子的情绪管理模式

孩子通过情绪将自己的内在节律传达给母亲。当母子二人能够匹配对方的状态时,就会产生一种共情的感觉,这是一种连接的感觉,一种“有人可以和我共鸣”的感觉。

在一个人生命之初,情绪就像一片混沌的海洋,通过与母亲的互动,孩子一次次参考母亲如何帮助他管理情绪,在无意识中学会了母亲的情绪管理方法。孩子哭泣的时候,母亲可能会无数次去安抚他,直到有一天,孩子可以自己停止哭泣,那时他已经成功地将母亲的安抚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当婴儿将母亲的形象内化到自己的内在以后,即便独处,也能够感觉到爱和安全感。

当孩子意识到他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调节它,而不是尖叫着让别人帮忙调节的时候,他就和母亲有了界限,他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母亲的附属物。当一个婴儿开始能够“管理”自己情绪的时候,他的“自我”就开始形成。

但母亲不能只做孩子情绪管理的“模范”。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母亲与孩子的互动塑造着孩子脑部更高级的管理区域。人的大脑在出生后两年内会飞速发展,这一时期的大脑神经元会成倍增加,并且形成特定的基础结构,这些结构是孩子未来发展各种能力的基础。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互动、交流、情感的连接,也在为孩子塑造着大脑的神经连接。

那么,如果母亲不能回应或者不会回应孩子的情绪,又会发生什么?孩子在不舒服时没有人来安抚他,恐惧的感觉就会蔓延,他会感到世界非常可怕。在自我形成之初,这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没人教他如何管理情绪,如果他不能“像妈妈一样”管理情绪,他就会觉得痛苦,这是发展性创伤的根源。

患有抑郁症的母亲,可能很难解读别人的面部表情,尤其是婴儿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她们会忽略孩子的渴求。如果母亲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很焦虑、很冷漠,或者时而对孩子很好,时而又不顾孩子的感受,孩子将会觉得未来不可预测,非常不安全。

母亲在孩子生命之初与孩子共建的情绪互动,为孩子之后的情绪管理提供了基础。情绪管理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自由地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而不会受到他人情绪的阻碍,可以享受和驾驭自己的情绪。所以,情绪管理功能良好的人,不会被情绪淹没或者感到极度痛苦和恐惧。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则可能遭受情绪管理失调的困扰,这是一种内部的混乱。

“静止脸实验”带给我们的启示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他让一个母亲先和孩子互动,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响应。然后,他让母亲的脸换成没有表情的样子,无论孩子怎样做,母亲都一直面无表情。

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之初,母亲与孩子进行正常的互动,孩子很开心。

●静止脸实验开始,母亲变得面无表情。孩子发现不对劲儿,开始想办法引起母亲的注意。

●孩子继续尝试让母亲与自己互动,但是母亲仍然面无表情。

●最后,孩子开始崩溃大哭。

我在看这个实验视频的时候,几乎是屏住呼吸的,直到母亲最终开始回应孩子,我才松了口气。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松了口气,在母亲对他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他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会死亡。

婴儿一开始会持续尝试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他们不断地重复这一个过程,在失败以后他们会走开,感到悲伤与无可奈何,之后他们又会从头再来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那些常常被忽略甚至被虐待的孩子,开始表现出自我安抚的行为,比如吃手指、抓自己,甚至不再理睬父母。还有一些婴儿会变得特别沮丧,以至于他们根本没办法安慰自己。比如,孤儿院的一些婴儿,虽然吃饭、穿衣都有人照料,但是没人和他们说话、玩耍,也没人安抚他们,这些孩子发育特别迟缓,甚至可能会死亡。

“婴儿和所有人类一样,天生需要与他人互动,当我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做这个实验的时候,都不知道与他人进行连接对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也不知道当婴儿不能与他人连接的时候,消极影响又有多大。”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说。

现在很多家庭的父母双方都要工作,亲自照料孩子的时间很少,或者即便照料孩子,也很难耐心地回应孩子的需求。父母因为压力过大,自己十分焦虑、抑郁、冷漠,这种情绪会对新生婴儿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也可能会在体内积聚许多负面情绪。严重的状况下,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不过好消息是,那些成长在被忽略或被虐待环境下的孩子,如果能进入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还可能变得积极和健康起来。

04 不做“一心多用”的妈妈

CASE 丈夫被妻子脑子里的东西惊呆了

史蒂芬夫妇有一个7岁的女儿和一个4岁的儿子。最近,太太常常向史蒂芬抱怨说自己入睡困难,因为她睡觉前要思考的东西太多了。史蒂芬非常好奇太太睡觉前到底在想些什么,于是他让太太把她脑子里想的东西画出来。

“她总是说,如果我有她的大脑,估计我根本活不过一天。看到她画的草图以后,我相信她了。”史蒂芬被太太每晚睡觉前要思考的东西惊呆了。下图就是史蒂芬太太每晚脑子里在想的事情,也是她每天生活中要处理的事情。

史蒂芬太太每晚脑子里所想的事情

●孩子的衣食住行;

●对孩子的评价是“棒极了,但他们是一群小魔鬼”;

●对丈夫的评价是“最好的朋友”;

●希望做一些事情“让丈夫开心”;

●家庭以外的其他人也需要考虑,比如“妹妹要生孩子了”;

●周围的人“怎样看我”,“我是不是对别人太苛刻了”;

●关于工作,要考虑“合作伙伴”“学生”“父母”等;

●关于服装,“我穿哪件衣服好看”;

●关于怎样安排日程;

……

还有很多别的事情。

这张图放在网上以后,获得了超过270万次浏览,数百条评论。

网友们说:

“这个主意太棒了,我该让我的女朋友也试试。”

“作为一个女性,我敢肯定这110%是真的。”

“我真是惊讶,一个女人每天想这么多东西,她居然还能对你说:‘没什么,我很好……’”

“对于一个女性而言,说实话,她简直已经非常冷静、非常有条理了。”

“作为一个母亲,我有时候真的很难向我的丈夫解释我要思考多少东西。看来我也要画一张图了……”

“这是真的……作为一个女性,我确定我们的脑子可以同时思考非常非常多的东西。”

“就只有一张图?!我敢保证我的太太还能画满好几张纸!”

“确实是这样。我觉得我可能比你太太的想法还多两倍。看得出来她工作比较轻松,没有会议,也没有截止日期。”

史蒂芬打算也画一张自己的思维图。他说:“老实说,我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其实是数独游戏和星际大战。而且我估计自己不可能在同一时间从一件事情跳到另一件事情上。”

女性的大脑真的可以同时思考这么多东西吗

“我是个妈妈。所以我必须同时思考很多事情,同时计划很多事情,做很多事情。”这种同时进行多项任务的能力,被称为“多重任务能力”。每个妈妈似乎都拥有这种能力,但一个人的大脑真的可以处理多重任务吗?有人说,男性的大脑不能同时处理很多事情,但女性的大脑可以。其实,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没有一个人的大脑可以同时做两件事情,只是有可能在两件事情之间迅速切换。

所以,很多人所谓的处理多重任务的能力,其实是指“迅速在两件甚至多件事情中间切换的能力”。不过,这种切换对大脑来说并非好事。

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大卫·梅耶尔(David Meyer),专门研究学习与注意力的关系。他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脑不可能同时处理两件事情。除非其中一件事情非常简单,并且不和另一件事情争夺心理资源。”这种情况不叫“多重任务”,而叫作“后台任务”——你同时在做两件事情,但其实只有一件在主要消耗你的心理能量。比如,你可以一边听收音机,一边做家务;你可以一边踩单车,一边听音乐。

任何认为自己可以同时进行两件事情的人,其实都“高估”了自己,“同时处理多件事情”只是一种幻觉——你不过是在很多事情上来回切换而已。这种切换会对人造成什么影响呢?

首先,你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同一件事情,因为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任务切换上。

其次,你会出现更多的失误,尤其是做那些强调规则的任务时。当你的注意力总是处于时刻需要转移的状态时,你的记忆力就会受损。记忆是大脑的一种编码,一系列的研究已经证明,当大脑编码(记忆)时,如果注意力被转移,人们记住的信息质量会下降,常常会记错或者遗漏。

再次,在进行多重任务的过程中,你会更加焦虑,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容易表现出烦躁、不耐烦。

一个人很难检测到自己的心理活动,所以当他进行多重任务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做到了,事实上多个任务的执行效果都大打折扣。即便是习惯于执行多重任务的女性,她们的大脑也不适合这种工作模式。

执行“多重任务”的母亲,可能对亲子关系造成伤害

在电子数码产品异常丰富的今天,一个母亲更容易切换到“多重任务模式”。很多母亲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当她们“陪伴”孩子的时候,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手机。手机上很多产品都是消耗心理能量的产品——无论你是在阅读文章,还是在购物,或者是看电影,这些都需要占用很多心理资源。这时,如果你的孩子尝试与你沟通,而你又想表现出在跟他沟通,会是什么结果呢?——你听见他在和你讲话,但可能你只听到了某些词语,你的反应会延迟,你会做出一些习惯性的动作,比如同意孩子做某些事情,但其实如果经过认真思考的话你不会这么做,你在给孩子传达一些错误的信息。当你再去否认的时候,孩子会觉得你是一个不可信任的母亲。

更多的时候,你的孩子会觉得你对他心不在焉。当一个成年人尝试和你沟通的时候,如果他还在进行着别的活动,你是什么感觉——“我不被重视”。当然,你也可以表示理解,毕竟你是成年人,你的世界宽广得多。但孩子的世界却小很多,尤其在他们还比较小的时候,他们接触到的人可能只有父母。一个总在执行“多重任务”的母亲,会给孩子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我不如妈妈别的事情重要,妈妈对我很敷衍,等等。

在亲子关系中,多重任务模式可能是一种伤害性的行为。“城市词典”(注:“城市词典”是美国一个解释英语俚语词汇的在线词典。该网站每月大概有1500万的流量,其中80%的用户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编注)是这样定义“多重任务”的——一种礼貌的告诉别人你并没有认真听他们讲话的方式。

多重任务模式让一个母亲在与自己的孩子相处时,不能给予孩子全然的关注。当母亲越来越习惯这种模式时,就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模式,从而导致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一点点地被伤害。

更为严重的是,多重任务往往会引起心理上的失衡,导致人产生焦虑感。在孩子眼中,你会变成一个焦虑的母亲,甚至会成为他们焦虑的来源。

如何避免成为“多重任务”母亲

如果你的生活中有孩子、伴侣、工作、宠物,有自己的朋友、亲人、兴趣爱好,那么你的生活一定非常忙碌。女性并非天生就是“多重任务能手”,只是她们不得不选择这种方法以达到平衡。当她们晋升为母亲以后,她们对养育孩子的卷入程度通常会比父亲高很多,生活中需要花费精力的事情呈几何级激增,为了防止生活彻底混乱,她们不得不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

现状就是如此,即便母亲的大脑并非专为“多重任务”打造,她们也不得不去适应这种状态。有没有办法改善这种情况呢?答案是肯定的。让自己不要成为一个什么都在做,却什么都没做好的母亲。不妨尝试以下的建议。

做计划表

将你每天要做的事情写下来,并且计划好时间,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当你处理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不要让别的事情打扰你。

寻求他人的帮助

你不必自己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可以请别人帮忙,比如你的丈夫。

为家人专门留出一段时间

一定要将“和家人共处一段时间”作为你每天的计划之一,这样他们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和你沟通、交流,也不必总要忧虑是否打扰了你做别的事情。

将你特别喜欢做的事情留到孩子睡着以后再进行

每一位母亲都有自己的爱好,如果你希望好好享受私人时间,请将这件事情安排到孩子休息以后。这样你就可以不被打扰地进行自己的活动,又不会让孩子觉得你所做的事情比他更重要。

预计你会被打断

计划被打断是时常发生的事情,你要为此做好一些准备。有孩子的生活总是充斥着“紧急事件”,你无法阻止它们的发生,但是可以预先设置备选方案。

05 修复“有毒”的母女关系,重新获得心理营养

如果一个对你非常重要的人对你的要求总是很苛刻,一直在找你的错误,永远不会为你开心,一旦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就开始责怪你。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种相处方式一点点地蚕食你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摧毁你对自己所有的良好感觉,你觉得自己配不上任何好东西,也不可能完成一个目标。这个人的行为被称为“情绪虐待”。

CASE 并非每个母亲都拥有“母爱”

6年前,艾玛开始参加社区的一个团体治疗,但是效果并不好。于是,老师将她介绍给了一个心理咨询师。治疗过程中,所有问题的症结都指向了她与母亲的关系。

那时,艾玛34岁了,母亲总是对她说:“亲爱的,你对我太坏了。”“亲爱的,在你眼里我做什么都不对。”“亲爱的,我做什么才能让你开心呢?”……

因为母亲常常这样说,所以艾玛真的以为自己是个坏女儿。每次母亲对她说“你对我不好”的时候,她的心里就充满了负罪感,觉得自己真的是很差劲的人。艾玛只有尽量去满足母亲的一切要求,因为她觉得自己亏欠了母亲。每次和母亲发生争执,母亲总说:“你怎么就不能理解我呢?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

在艾玛接受心理治疗之前,她根本不认为这些话是“洗脑”。她会用尽全力去满足母亲的需求,用尽全力去“理解她”。在这样的母女关系中,艾玛一直在向母亲证明一件事——母亲错怪她了,她是个好女儿。然而,这渐渐变成母亲对付她的“武器”,只要母亲一说艾玛对她不好,艾玛就会努力去证明母亲错了,而母亲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艾玛最初几年的心理治疗中,她一直对咨询师强调:“我心里是想对她好的,但我总是达不到她的标准。这是我的错。”

“这是你的错”,艾玛从小被母亲灌输这个念头,甚至被母亲训练到不停地寻找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但艾玛一直没意识到这一点,她和母亲相处时如此,和别人相处亦是如此。无论遇到任何问题,艾玛都认为是自己的责任,甚至包括她和丈夫失败的婚姻,她也认为是“我的错”。

让艾玛看清自己和母亲这段关系的真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过几年的心理治疗,艾玛终于对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不会再接受你对待我的方式,我爱你,但是我不会任你摆布。

什么样的母亲是“有毒”的

很多文化都宣扬母亲给予子女的爱是无私、纯洁、伟大的,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没有一个女性天生就会爱自己的子女,她们和自己的子女发展出一段怎样的关系,跟她们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密切相关。那些有着童年创伤或者并未在成长时期得到足够关爱的女性,极有可能和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儿,发展出一段“有毒”的母女关系。

一段“有毒”的关系充斥着愤怒、情感操控和伤害,彼此给不了对方任何支持。以下几种类型的母亲,都会和女儿发展出“毒害”女儿的关系。

轻视型母亲

这样的母亲可以很好地照料女儿的生活,却无视女儿的情感需求。一个被轻视型的母亲抚养长大的女孩,无法确认自己的情感需求是否合理。她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人关注,会体验到很深的自我怀疑。她会加倍努力,尽量满足母亲的期望,做母亲的“乖孩子”,以期获得母亲的关注和赞赏。

控制型母亲

这样的母亲根本不会听女儿说了什么。比如,孩子即便不饿,她也认为孩子该吃饭了,会强迫孩子吃饭;她强迫孩子穿她买的衣服,安排孩子的一切假期,规划孩子的整个人生。她所有的控制行为都会用“我是为你好”这句话作为掩饰。

冷漠型母亲

当女儿需要母亲的爱而想要接近她时,这类母亲通常会退缩或者回避。她们不会和女儿进行身体接触,对女儿的哭泣或别的情绪不做出回应。这种母亲冷漠的表现,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遗弃。遗弃会给孩子留下一种特殊的心灵创伤,尤其是在那种认为母亲一定爱自己孩子的文化中,这种创伤的摧毁性更加严重。女儿不明白为何别的母亲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母爱,自己的母亲却不爱自己,是否是因为自己的某些特点惹人讨厌?

如果这个女孩运气好,她可能找到另一个关爱她的家庭成员——父亲、祖父母或者姨妈等,他们与她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母爱缺失的伤害。

纠缠型母亲

跟上面两种疏远的母亲不同,纠缠型母亲正好相反,她们完全不给女儿任何私密的空间,不停地践踏女儿的界限,让她缺少身份认同。这种母亲培养出的女儿,自我感完全被吞没,只为母亲的期望而活。

不可靠型母亲

和这样的母亲相处非常困难,她们对女儿的看法总是不稳定,时而批评贬低,时而又关爱有加,让孩子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才能赢得母亲的好感。

炫耀型母亲

这类母亲外表看起来很好,她们有魅力,讨人喜欢,照顾家庭,事业有成,她们将孩子看成自己的延续。她们操控女儿按照她们期望的方式行事,比如学习很多才艺,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女儿成为她们炫耀自己能力的又一资本。

角色颠倒型母亲

这种母亲常常不把女儿看成孩子,在女儿还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她承担家务,甚至照顾自己。通常,这种母亲的孩子比较多。女儿要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甚至到成年以后还要继续资助家庭成员。

如何修复母女关系的创伤

接受

母亲一定也经历过某些创伤,或者没有足够的心理营养去哺育自己的孩子,只是她们自己并没意识到这一点。造成母女关系的创伤,并非完全她的错,所以你要接受这样的母亲。

明确告诉她你的感受

比如,“我不喜欢你那样做”“你让我觉得不舒服”,等等。这时,母亲当然还是会无视你的感觉,但是你也给她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你对她的做法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健康已经因这段关系受损,你可以暂时终止和母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你们的关系会因为距离变远而减少对你的负面影响。

如果你无法终止和母亲见面,那么尝试控制你们见面的环境。比如,去一个公共场合用餐,尽量少待在她能主宰的领域内。

肯定自己的选择,不要再听从她的意见

如果你感到自己无法继续忍受母亲的“毒害”。可以用“我要离开”这种话来表明你已经受够了这段关系。比如,“我不喜欢这样负面、消极的你,等你情绪好一点儿时我们再谈”。然后,迅速离开,给她留下思考的时间。

和母亲之间关系的创伤,会对一个人的一生造成影响,尤其是自信心和自我价值会受到损害。只有当你看清了这段关系,并且能够直面自己的母亲,觉察到这段关系对你人生的影响,你才有可能重新获得自信,让自己的心灵获得营养。

如果你现在已为人母,你也会明白你与孩子的关系,尤其是与女儿的关系会怎样影响她的一生。

同类推荐
  • 育儿知识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育儿知识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保健、喂养、教育、临床护理等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将营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儿科学融会于家庭教育的实践当中,深入浅出,易于操作,使“优生、优育、优教”真正走入家庭,真正成为现代家庭育儿的知识宝典,真诚地将此书推荐给年轻的父母,或即将成为父母的青年朋友们,愿它成为你们育儿成长,教子成材的良师益友。
  • 别怕,我家孩子也是爷爷奶奶带

    别怕,我家孩子也是爷爷奶奶带

    智慧妈妈育儿经验谈系列三部,这个系列从过来人的角度,为正在迷茫的年轻爸妈们指点迷津,理清思路,提出建议。别人的经验可能不是最好的教育,但是你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思路。
  • 孕妇产妇枕边书

    孕妇产妇枕边书

    本书共分两篇,孕妇篇、产妇篇,囊括了从准备怀孕、怀孕、妊娠、分娩、调养、护理、防病、禁忌等方面的内容,科学分析和阐述了从怀孕开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读者想了解和掌握的生育知识和各类问题。其内容翔实全面、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文字通俗易懂,融科学性、指导性、实用性于一体,特别方便读者查阅。
  • 产后体形恢复有妙招

    产后体形恢复有妙招

    女性体形的变化是女性人生中的大事。产后的女性要恢复原有身材,须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想实现梦想很简单,翻开这本书就行了。本书向广大产妇提供了产后体形恢复的进步科学方法,包括有关体形恢复操、生理调节及面容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对饮食营养及健康生活方式进行了科学指导。我们向广大产妇极力推荐本书,因为本书具有内容全面、系统、专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用语精练、图文双解、版式活泼、形式多样、静动组合(配有VCD)、便于理解等显著的特点。
  • 准妈妈生活指南

    准妈妈生活指南

    本书专门指导既将成为妈妈的新婚女性如何生活,如何孕育出最好的胎儿,以及对孩子出生后的培育,包括准备怀孕、怀孕前期、怀孕中期、怀孕后期、分娩期、宝宝半岁期、宝宝1岁期、宝宝2岁期、宝宝3岁期、宝宝学龄前期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几乎贯穿了准妈妈怀孕、分娩、育儿的整个过程,非常实用与具体。相信本书是指导准妈生活和育儿的好保姆。
热门推荐
  • 金刚仙论

    金刚仙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伪娘无敌系统

    伪娘无敌系统

    一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爷爷说到:“不好意思啊,来到这星球玩的时候一不小心对着车打了个喷嚏,让那车冲向你那边了。”我满是怨念的盯着老爷爷幽幽的说到:“居然还能这样?”老爷爷说:“我可以给你一个愿望做为补偿”我镇定的说道:“从遇见你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你会补偿我”所以我的愿望是……裙号:792078378
  • 穹顶之上

    穹顶之上

    下半部简介:【穹顶之上,吾命之征】1,这是天顶战争后的世界:大尖退守南极,世界暂时恢复安宁,蔚蓝启动了全面征兵,人类生活在蜕变,源能科技大爆炸。韩青禹回到封龙岙,一觉醒来……2,在一个光与暗切割的世界里,你看到浩荡人群的背影,背负战刀平静从光影走向黑暗。然后,黑暗里开始有星辰闪耀。这个世界,那些星辰,永远在……
  • 幻界乐园

    幻界乐园

    希望中的悲怜,尸骨中的重生。“希望......这里能给我带来一些奇妙的乐趣呢……”
  • 重生完美福晋

    重生完美福晋

    雍正的皇后乌喇那拉氏讷敏重生之后很烦,她本来是想仗恃着自己有过一世经历来改变些什么的,能获得雍正的由衷宠爱是最好,至不济也要保住儿子弘晖的性命,开始时进行得也还算不错,只是随着一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新月格格的进了宫,以后的日子就都乱了套,端亲王、荣国公、宁国公、硕亲王、齐亲王......这些上一世绝对没有的人,都是从哪里蹦出来的?
  • 逆天狂妃:废柴九小姐

    逆天狂妃:废柴九小姐

    国际知名魔术师在幻术表演之时消失在舞台中央,一朝穿越到奥加大陆,自小被认定是废柴一枚,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惊世之能,训神兽,擒贼寇,炼金丹,学法术,一人主宰法师药师双重法术,又得千年神兽护法,秉持惹我者,还之,范我者,灭之,震慑四方。龙族为他折服,狼人为之倾倒,鲛人为之折尾,精灵更愿意舍弃千年寿命追随她于天地。然,谁才是那与她生死与共,共站云之巅峰。(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妾本倾城不倾君

    妾本倾城不倾君

    她是九荒第一绝色,花城城主花倾城,最擅长媚术与用毒,他嫌她心肠狠毒性子轻浮;他是菩提寺里明一和尚,寒寺侍佛二十载终不得剃度,师父说他佛缘未到尘缘太重。她带他远离蛮荒踏入滚滚红尘,她说他是临苏唯一的皇子,她说她要将他送上临苏至高无上的皇位;他挣扎过,逃离过,最终却心甘情愿任她摆布,甚至滋长出更大更狂妄的野心,却始终看不透她浅笑低语的背后。那一日,他九五至尊,她却顿然远去,他以为她要的他曾不愿给的,竟是她不屑的;那一日,她褪下铅华,芙笑媚众生,依是曾经戏语:妾本倾城,奈何倾国倾城不倾君。
  • 殇逝幻梦

    殇逝幻梦

    艾泽拉斯大陆的硝烟弥漫,联盟与部落的内忧未平,巫妖王、死亡之翼、燃烧军团外患又至。殇难平,逝以负,他们何以为战,又如何绝处逢生?这里不仅有战争、阴谋、毁灭,也有安宁、情义、希望。致那些在阳光下挥洒青春的日子,致我们比别人多经历的那个世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圣经学规纂论学

    圣经学规纂论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