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2200000002

第2章 绪论:当代视野下的魏晋南北朝骈文研究(2)

陈文认为,陶氏种姓出于世奉天师道的溪族;陶渊明之所以绝不见其受佛教的影响,就是因为对其家传信仰能“独具胜解”,能一生保持其世传天师道的信仰。这种思想,最典型地体现在《形神影赠答》一诗中,即主张新自然说,要旨则在委运任化。这样,陈文以家传信仰的角度,洞见了为何陶渊明不见一丝佛教影响的较为真切的原因。显然,这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正不妨看做是陈氏这一时段学术研究所走之路的缩影。陈氏执著于探索事情的渊源流转、迁变,而魏晋南朝的高门又是解读这一时段历史所不可或缺的背景;因此,从此角度契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陈氏的高明在于,在寻常的史料中,独具慧眼,发现陶氏家传信仰以及对此“独具胜解”,而不受佛教影响的真实原因,从而为陶渊明信仰解读的断裂系上了有力的一环。这是从家族的角度,曹文则从地域的角度,阐释了陶渊明的隐逸高出并非是一个孤峰特立的现象,而是一个时段、一个地域熏陶下必然出现的事。在东晋中叶至晋宋之际的荆州和江州一带,曾经居住着不少隐逸之士,如湛方生、刘驎之、翟汤、周子南、孟嘉等,这些文化修养颇高的人,之所以选择隐逸,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的地域偏见——即江州士人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际有很大关系。

这样,陈文以家族文化这把犀利的刀,深刻地剖析了之前一直未能很好解释的陶渊明信仰问题。曹文的洞见就在于,陶渊明之隐逸实不过是江州这个地域下一个普通的现象。两篇文章结合起来,正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千年来前人所未能了解、洞悉的陶渊明之隐逸高出,不过是一件极普通、自然的事——至此,问题有了令人信服的阐释。表面上看,从家族到地域,似乎只是视野、角度和方法的变更,实际上却有自己内在的发展理路,即背景的凸显已开始从四五十年代家族社会等宏阔的社会考察中,转变到90年代以来的微观探求。因此,在这一点上,这一时段的学术研究不妨着力探究这一时段,这一地域较长时间、较为稳定的自然、社会及文化背景——即背景的凸显。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才可能比较清晰地浮现出整体风貌,零散、杂乱的史实才有了整体、明晰的意义和价值。有时,借助一点来洞察、勾勒特定的社会生活氛围或制度,就或许更为迫切和敦实。已故的史学家唐长孺先生的《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一文,就以《赵至传》、《世说新语?言语》中一些特异的现象,即“至年十五,阳病,数数狂走,五里三里为家追得。又炙身体十余处,年十六,遂亡命”而剖析背后的原因,借此一点凸显出曹魏时士家制度的一个重要侧面,即“士家制度的严格及其加于兵士的残酷压迫”。受其启发,拙作《陆机〈羽扇赋〉试释兼论南北隔阂》就从陆机《羽扇赋》中的特异之处,“大晋附吴,亦迁其羽扇,御于上国”,羽扇已沦为亡国的象征入手,来透视、凸显那一时期特有的南北对峙情绪。这样,它至少能为研讨这一时段的南北隔阂提供一个典型的例证。

在开阔的视野下,不妨从经济、政治、文化、学术、哲学、宗教、风俗等角度来透视、浮现这一时段的整体风貌和生活场景,并在此基础上洞幽察微;融汇不同的角度,无疑能更好地显示不同的特质和揭示真相。在现实的文学研究中,有些领域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比如,从政治的角度,尽管姚察在《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传论》以及李谔《上书正文体》中都说得非常清楚,“近代取人,多由文史”,“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即这一时段的选举制度对当日文学实有巨大而且深刻的影响;这还可能更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代文学的走向——显然这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几乎寥若晨星。为此,本人已粗略地进行了一些梳理、探讨。再如从经济的角度,如庄园经济与文学,都应该是可以涉及、深入的领域。虽然,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或者说限制,即史料的散佚带来“文献不足征”的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其难度增大,总比一窝蜂地挤进陶渊明、谢灵运的研究领域,让陈词滥调充溢于论文要好一些。也就是说,背景的凸显并不只是精英、经典的背景,而应向下、向四周、边缘扩散——探求普通民众,即一般的思想、信仰和技术。在这种背景中,就会发现,所谓的精英、经典思想,都不过是在广泛民众中蕴育的东西,它蕴育于特定的社会生活、时代思潮;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被删削、遮蔽、文饰,或篡改、涂抹了的东西。宏阔的视野当然需要“识力”;学而有识,读而能通,即需要一种通识,一种深厚的学养——这自然需要时间和努力。

历来论这一时段的文学,多爱以或习惯以战火纷飞、南北阻隔的现实作为一个宏阔的欲彰显的背景来研讨、投射这三百年间文学,这不能说不对;但明显失之简略、粗率。姑且举两个例子。第一,尽管整个东晋南朝,为争权夺利,统治阶级内部杀戮、流血不断;但高门,特别是一流高门,如琅邪王氏、陈郡谢氏的地位就一直比较稳固,由此也让学者不得不承认他们是这一时段文学、文化传承之有力者。因为,每一个朝代禅让者都会无一例外地让世家子弟奉授玺书,借助于世家的声望或实力来收拾人心,稳定其统治——这当然是世家高门在当日比较稳定的势力和声誉所致。有时,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权也不得不做出让步。纪僧真幸于齐武帝,曾向武帝“乞作士大夫”,武帝曰:“由江敩,谢瀹,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诣之。”僧真造诣江敩,刚刚登榻坐定,江敩便命左右“移吾床让客”,没办法,纪僧真只得丧气而退,告诉武帝:“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退一步说,即便在杀戮、流血中,高门自可以一己门第为转移(这种行径,当然为后人所鄙夷、不齿),为维持或增进门第势力而做出文化上的努力,出现在东晋末年的“乌衣之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就在事实上保证了文化、学术的延伸和发展,不至于呈现大的断裂。第二,这一时期南北分裂、山河阻隔;但是地域间的分割不仅不是凝定不变的,更重要的还是南北不时地遣使往来,修书交好。在一定意义上,东晋末年桓温、刘裕北伐,就不妨说是以一种异常的形式,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因此,这一时期南北遣使往来,交流的途路尽管不畅,时有中断,但它客观上所起的作用却委实不可忽略。这种特殊情形下的交流至少能让人看到,南北是如何在战火纷飞、颇多杀戮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融合,最终融铸成后人每每赞誉的盛唐文化的。这样,探讨其间的一些交往细节,并论其影响,无疑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1939年,陈寅恪先生写了一篇《读〈哀江南赋〉》;无独有偶,六十年后,曹道衡先生也写了一篇类似角度的文章《读贾岱宗〈大狗赋〉兼论伪〈古文尚书〉流行北朝的时间》。《读〈哀江南赋〉》中,陈氏认为,“解释词句,征引故实”,“于古典甚易,于‘今典’则难”,而想考知‘今典’,就必须断定,一、“此事发生必在作此文之前”,二、“又须推得作者有闻见之可能”。以此为发端,作者在详细考察陈、周通好的史料后,加按语“所应注意者,即此二十年间流寓关中之南士,屡有东归之事,而子山则屡失此机缘。不但其思归无望,哀怨因以益甚。其前后所以图归不成之经过,亦不觉形之言语,以著其愤慨。”否则,“若非深悉其内容委曲者,哀江南赋哀怨之词,尚不能通解矣”。为此,“为读哀江南赋者进一解”。博识慎思的曹先生则独具慧眼,敏锐地从《大狗赋》中的一句话“越彼西旅,大犬是获”,发现了一个经学问题,即这句话是出自伪《古文尚书》。而伪《古文尚书》初始是流行于江左的,“江左学者,咸祖焉”(孔颖达《尚书正义序》);但在宋明帝初年,今山东及淮北一带并入了北魏,许多南朝士人入北,显然会带去不少典籍,其中当包括《古文尚书》和伪孔传。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北魏孝文帝以后,引用伪《古文尚书》的人很多。据此,曹先生推知了伪《古文尚书》流行的时间及《大狗赋》的作者。

这样,一个从史学,一个从经学,共同探讨了南北朝特定情形下的交流和影响。它非惟有助于史实的疏通和理解;更以其创见,对其间的文化交流涂上了精彩的一笔。记得一位教授就曾谆谆告诫,“由经学入史学,史学可信;由史学入文学,文学可信”。一句话,就是具有经学、史学的根柢——这才是研究文学的一个关键所在。虽然,经学在今日早已退出了往日的主流位置,甚至在一些人的功利视野中淡化、消褪;但是,古代的经学——由官方认可和赋予的价值、判断、思想无疑会因利禄、声名等缘故而渗入、普及到民众的生活,进而让其生活附着上了浓重的经学(儒学)色彩。显然,古代文学的研究者是无法避开、绕开这种真切的生活和氛围;也唯有如此,恐怕才能较好地解决、阐释一些问题。此处,曹先生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当的范例,经学并不是一堆废纸,而是当日活生生的现实。章学诚“六经皆史”固有偏颇之处;却不正一语道破经学所涵蕴的真切历史——这又足以让我们透过表层,看到一段被沉湮的鲜活历史。

转到这一时期的骈文研究,也自有其特别的社会文化氛围。这似乎是一个规律:盛极必衰;或盛极之下,难以为继,兴盛中潜伏、蕴育着危机。伴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兴盛——以骈丽为特点,讲求隶事、藻饰,甚至声律的骈文几乎浸淫了一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其末流之弊也日益显露,至少从裴子野、苏绰、李谔,到陈子昂,其间的批评绵延不绝。只不过,这些异样的声音确实微弱了些——不仅不能倾动根基,也不能动摇其主流地位。因指责而加以修正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当苏绰用不切于时宜的《大诰》来整齐骈俪文风时,似乎就无意间潜伏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通过政治来解决文学问题;这显然有失偏颇。遗憾的是,唐宋古文家却正是不折不扣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一条充郁着浓重政治内涵的路;尽管这在那个时代,是一种不得已等而下的选择。当他们一概以“八代之衰”来对待魏晋六朝文学时,这种观念无疑是建立在一个松软的沙滩上;把唐宋文学直接上承秦汉,进而为自己的运动找到一个似乎合理、自然的源头。意愿是良好的,但也显然有失公允,因为它活生生地剥离了一段历史。这当然不是理性的审慎态度。重要的是,一、六朝人本无所谓骈、散,四六的概念最早也只是出现在李商隐的《樊南四六》;二、六朝文是秦汉文的自然发展,更是唐代文学兴盛的前奏和必要的累积;至少,唐初史臣修《隋书》时说的“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就是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是达到“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的必经途径之一;这就充分表明了一种认可和审慎的态度。这样,唐宋古文家以一种不无偏颇的视野来矫正另一种偏颇(当然,这在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也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恐怕只能是意气用事(这一点,在以后清代的骈散论证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或是历史真实的遮掩。但是,有一点也毋庸置疑,即从宋历经元、明,甚至到清朝,“八代之衰”的“定论”几乎无人能够撼动。历史的真相,更多的恐怕只能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和淘汰。笔者把骈文综述的时间追溯到清朝(这当然不是个人偏好),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史实:即这之前,反驳古文的声音委实太微弱;而清朝,则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崭新的面貌,甚至在一个时期内一度形成骈、散平分天下的格局。

清代朴学盛行,在辑佚、校勘、注释等方面卓有成效。在这种时尚、氛围中,潜育着新的视角、新的变动及新的格局。骈文的最早论证,即发端于《文选学》的复兴;这似乎是一种连类而及的关系。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以“稍为质健”、“犹有东汉风味”等来标称六朝文章;又揭示辞赋对骈文的直接渗透,而不是从六经中简单地寻求对偶来梳理起源,由此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开端。之后,魏际端、毛际可以批评应酬性四六的弊端为契入点,强调四六的真性情和增强叙事功能;袁枚直接质疑“四六”一名的表述;蒋士铨在删选明人王志坚《四六法海》的基础上,重视骈文的藻饰性;李刘直探“四六”的标准,都已超越了狭隘的应用型的四六观念,确立了内涵较为丰富的骈体概念。这些无疑都有助于认识的深化。特别是蒋士铨,主张以“圆活”为主,“典雅”为辅,二者适度调配,又开始深入到骈文的内部。蒋士铨的意义在于揭示了骈文创作的正统所在,“以徐庾文为适度,任昉不及”,为骈文家学古确立了正确的方向;这一点,也得到了近于官方——《四库全书》馆臣的认可:庾信“导四杰之先路”,“屹然为四六宗匠”(《四库全书?提要》)。

同类推荐
  • 只有一个人生

    只有一个人生

    人生在世,无非孤身逆旅。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打动每一代年轻人的文字,周国平散文精选集全新亮相!周国平最认可的精选集之一,荟集周国平生活感悟类美文130余篇,温暖、真挚、动人。无论是对父亲离世的感伤、对故乡的复杂感情,还是对真性情的体悟,都更多流露周国平不为人知的感性一面。特别收录周国平撰写的人生寓言30则,折射人间百态。在喧闹的世界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拥有内心踏实而丰富的人生?
  • 残墙录

    残墙录

    《残墙录》由代雨东著。柳叶初飞犹似絮。别春水、流如玉。一叶小舟引黄鹂。夜来风急,尚有凉意。一天野云去。倚梦未醒几杯酒,难向歌台伤别离。又恐岸上读春处。百花难眠,绿叶无住。潇潇人生戏。
  • 响器(中国好诗·第二季)

    响器(中国好诗·第二季)

    马新朝诗歌的关键词和最核心的空间就是“平原”。这一“平原”是幻象和现实的结合体,其中最具象征性的空间是“马营村”。“马营村”在马新朝的写作中高密度地反复现身,这甚至让我们想到了乡村的漆匠——每年给停放在院子里的油漆剥落的棺材重新刷上红色。而世代生活其间的人也是一个个“移动的平原”。在马新朝的“平原”上,我们会听到或现实或虚幻的诸多声响——响器的哀鸣、木鱼声、“最小的噪音”、风沙声、雪落声以及故乡人和异乡人的呓语,而更多的时候却是默片。
  • 那些暖,无声流淌

    那些暖,无声流淌

    陈晓辉、一路开花主编的《那些暖,无声流淌》精选了时代最为精华的篇章。用心去看,去领悟,或许有的故事会给你以智慧的启迪,有的会让你感动落泪,有的会带给你特别的感受,有的则会让你会心一笑……
  • 亲亲我的宝贝

    亲亲我的宝贝

    该书稿是一部育儿类的日记体作品。全书由200个小故事构成,描述了一名叫“贝贝”的小女孩从呱呱坠地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的点滴趣事和成长轨迹,并记录了贝贝所在的家庭成员伴其成长过程中的育儿感悟与经验分享。
热门推荐
  • 盗墓派之青龙使

    盗墓派之青龙使

    盗墓四大门派之首——青龙使传说是每百年出现一次,很少人知道他们是谁,只知道他们都姓罗,专门守护青龙门,具有青龙纹身,拥有神秘莫测的实力,而且每轮换一个首领,他们的名字都没有改变,一直都是——罗起凡!
  • 年幼不幼稚

    年幼不幼稚

    黎欢,单字一个欢,本来应是一世安欢,可是却偏偏姓了黎,变成“离欢”,远离一世安欢。黎欢觉得她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应该就是:遇见了宋瑾阳。黎欢觉得她这辈子最大的不幸就是:取名叫了黎欢这个名字。黎欢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初毫无顾忌的对宋瑾阳任性。黎欢这辈子最怨恨的事就是:在最无能为力的年纪遇到了像光一样温暖自己的宋瑾阳,明明想要和他相守一生,可却偏偏因为年幼失去了他。(前期会很甜,后期小虐)
  • 当时明月在

    当时明月在

    如风的少年如花的女子情愫暗生,正当青年的爷爷爱上了名份是自己继母的少女花萝。少男少女心绪千转百回,可是乡村伦理正如悬头之剑,如何担起那“乱伦”的骂名……
  • 通天穿越历险记

    通天穿越历险记

    尘世间一个迷途小胖子,整天过着沉闷的三点一线生活,突发交通意外让他的灵魂超脱,来到异界历险,不求成仙,只求回家的小小心愿,面对各种挑战,有外挂相助,又变成什么剧情发展呢?!
  •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以《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为基础,以二十四个节气为主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对人体节律周期与健康的影响,破解了顺应节气养生的奥秘。
  • 帝王叹:妖妃惑世

    帝王叹:妖妃惑世

    那年白雪如花,风中飘摇,只选择花前月下。她放不下前世的因果,他断不去万丈红尘,她为了一代江山接近于他,他只为她留守天涯。他说:“为何我总是看不透你。”她轻笑,勾画出倾世容颜,依靠他怀。他一手紧捏她下颚,眼中染满鲜红的怒意“倘若我愿意放弃江山荣华,与你隐居山林,你是否愿意放下仇恨,放下他!”她娇柔推开他,伸出玉指放在他的唇瓣,笑的妩媚妖娆:“嘘,皇上此言差矣,您不会,臣妾亦然不会。
  • 虚空藏菩萨经

    虚空藏菩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责任胜于能力(公务员读本)

    责任胜于能力(公务员读本)

    畅销100万册,公务员责任意识与职业精神养成的第一读本。立党为公,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执政为民,贯穿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作一名有责任心的公务员,做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人民与社会。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步步为赢②老公,我爱你

    步步为赢②老公,我爱你

    新文:http://m.pgsk.com/a/1176517/*他极尽万分的宠爱与无法辨清真假的柔情令她步步沦陷……*她忘了曾经的顾忌,忘了自己的身份,以为真的能够成为他的夫人。*岂料,婚礼的前一天,她锒铛入狱……一瞬之间,她被家族抛弃,一无所有……*入狱两年,她日日夜夜地等他,直到出狱后听见他即将结婚的消息……她这才知道,原来,过去和他所拥有的点点滴滴都只是他替他心爱女人报复她的计划,他从来就没有爱过她……*原以为彼此将形同陌路,孰知,他竟得知了她在服刑期间中生下了他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