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考验应聘者的勇气和沟通能力,竟然让其满大街跟陌生人要钱,每次只要1元钱,要到10元钱就算通过考核。8月6日下午,在黑石礁附近上演了这荒唐一幕,一名20多岁的应聘者每要到1元钱,跟随在他后面的招聘人员就会为其鼓一次掌。
公司招聘新员工,竟采取当“乞丐”的方式考验应聘者,不仅有损应聘者人格尊严,而且涉嫌侵权,当属一种变相的就业歧视。这种以侵权为代价的另类招聘,必须叫停。
近年来,用人单位考验应聘者的方式五花八门,其中不乏有损应聘者形象和尊严的做法,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规范,诸如不看简历看八字、不问成绩问酒量、让员工在闹市下跪乞讨等。对于这些做法,作为应聘者本人,往往缺乏拒绝的勇气,因为拒绝就等于失去就职的机会,对应聘者我们无可指责。但是作为招聘单位,理应考虑到应聘者和员工的心理感受。企业招聘的毕竟是员工而不是“乞丐”,对应聘者的考察应重在综合素质、学识水平、工作能力,而不是舍弃自尊、践踏形象的“勇气”。
值得思考的是,如此另类的招聘近年来为何一再上演?在当前就业难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企业掌握了人才市场的主动权,求职者则处于劣势地位。用人单位与求职者间过于悬殊的地位差异,导致一些企业在招聘中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通过设置某种障碍,不断抬高招聘门槛,就业歧视随之产生。一些企业养成了骄横的心态——“想干就干,不干拉倒”,在这种情况下职场招聘难免“乱象”丛生。
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但面对近年来新招迭出的隐性、柔性歧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细则支持,求职者很难找到合适的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职能部门对这种另类招聘往往也鞭长莫及、有力使不上。因此,加紧制定反就业歧视方面的专门规范,详细规定就业歧视的界定、种类、法律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