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54900000003

第3章 参赞天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影响

老子以己论人

人的尊贵

老子视“道”为万物之源,其中人是至灵的主体,与天地并立。在天人合一和天人不二的论述中,人是尊贵的,具有独立的权能,每个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

人有“观”“明”“知虑”的情和能,在修养中积淀“常德”,在生命过程中趋向实现“朴”和“真”的自然特性,可收得心灵安顿归乡,圆满而终。

在上万年的历史中,中国老百姓经验着天地的威严和化育,认定天地为实质的东西,具有神秘感,却没有万能及超然的神明。我们称天为“老天爷”,地为“土地爷”,对两者都保持一份尊敬又畏惧的心意,而且祈求庇佑。天高地厚的观念,一方面说明天地是实物,同时又尊敬和仰望它们。高空可以任人驰想,厚实的大地给人们提供孕育的生机,一切都任人去把握和建构。

老子继承古代思想,把天地人的一切潜力和运作归为一个“道”字,十分明智。《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被誉为“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可谓十分切合。

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在秦汉以前以儒、墨、道三家的智慧影响最大,后来墨家式微,释家,尤其是禅宗异军突起,所以,我们今天认识中华文化,以儒、道、释的综合智慧为根基,在“用”的层面上,统称为儒家文化,其中渗透着老庄哲理和禅宗的机智。

老子相信,每个人都有认识和实践“道”的能力。方法在于学知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着,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为(做事)而无为(不贪利益),谦虚做人。《老子·二章》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他劝做父母的,宜多用“身教”,少用“言教”,即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待人接物的榜样,使子女有所跟随,比起只说不行,或者言行互异,有效得多。史家司马迁熟读《老子》,为他自己的巨著写序,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其意贯彻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老子劝人效法自然。他说万物都在运作,不辞劳苦,生成结果以后也不据为己有,不自恃对他人、社会或国家有功。所以,一个人若然能够多做少说,多立功而少居功,就是效法自然了,可以安心而感到高贵。

人情心欲

老子言情,在《老子·十二章》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就是说,蓝、红、黄、白、黑五色容易混乱而叫人眼花缭乱;宫、商、角、徵、羽的声音容易叫人耳聋;甜、酸、苦、辣、咸的味道会冲击味觉,使人胃口不好;而过分的追逐(如名利竞争)足以令人失去心理平衡;难得的物品,足以促人行为不轨。概言之,人有七情六欲,是自然的,但是,如果只凭着五官和不自然的欲念策动行为和竞争,可以伤害内心平衡。老子劝人要守住温饱及安心,不必为极品消费而劳碌。

老子务实,认为人有上进之心,可以从生活经验获得知识和智慧。他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就是说,大自然的运行,有利万物而不着意损害;圣人倾心有所施为,志在行道,不与他人争夺。

人是时间维系的,创造了时间又努力把握它,终生为时而忙、而虑、而承受压力。终极说,人是为了长久,要战胜一时的得和失,取得安定满足。

《老子·七章》说: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不自生”是不为自己而生的意思,说明人有仁心自觉,时常警觉自己只是宇宙万物中的一份子。我们知道个人巢于万物的大体中,有家庭和后代,所以生命是延绵不尽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奋力做事(身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利益之后(后其身);又如果把个人的利益乃至生死置之度外而工作生活,反而可以安心生存,呈现不自私的本性。这样的人,反而具有受人尊敬的个性特点(成其私)。

知即自由

老子站在人的本位,阐释大自然的法则,再转过来说明人的本质。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就是说,宇宙万物的关系和运作,求的是和。所以,和是大自然的常态。

他又幽默地说:“(婴儿)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一方面说明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连婴儿也知运用,就是,婴儿终日啼哭,竟不会声音沙哑,乃是因为他把握到气神淳和的规律,不会过分,每达到目的即止。

人从婴儿发展到老年,如果不逆道而行,或者心存恶毒,其人生几十年,应该“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的(《老子·五十五章》)。

人是自由的,有自由方有高贵。但是,这里指的不是现代的公民自由(Civil Liberty),而是人性的内在自由。我们了解到“和”是宇宙万物的常态,同时又要明白,人在不断寻索精神提升的过程中,“和”(harmony, togetherness)是“常”(normality, stability)的先决条件,人的身心平衡发展,不能反自然规律而行,应该在顺应中寻求超拔。

终极说,人生目的不是永远向前走的,像当今不少人追求经济无限度增长那样,而是“归根”,以及“复观”,回头观看自己走过的路和走的方法。这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等到终老之时,可以胸襟宏大,从心所欲,又心无所求,静观世变。

《老子·第十六章》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是做人的原则和方法。“致虚极”是达到“空”的境界,“守静笃”是专心做自然的事。譬如母鸡孵卵,出于自然,它静静地用身体盖覆着自己生下的卵子,给予适当的温度,一动不动,不为周围环境的动而变换位置,闭着眼睛,专心一件事情,就是等待小鸡自然破卵而出,成为新生命。

这六个字一方面指空极,另一方面指静养,怎么同一而谈呢?其实两者就是人生真谛。

老子说“万物(包括我)并作,吾以观复”。“并作”是创造,也是消磨时间,活活泼泼地走向死亡。所以,庄子用“不亡以待时尽”,概括人生的一切过程。

然而,人自然希求不死,或称不朽。“观复”是回看走过的路,为了抱着更美的意义继续向前,为后人留下一点可贵的什么。

复归本性

禅宗深信,有知有志的人是明白生命意义的,不会横冲直撞地过日子。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回头看,一是希望改善前途,二是回复本性,做一个真人,自由自主,不作假,不妄求,但求心安。

老子在第十六章里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他的想法。“芸芸”是草,是最普通又最坚韧的生命,比较起来,草的根在泥土里,人的根则相反,长在头顶,在虚空中。它是无限大和远的,更生息不灭,自由自在。自由可以无限,自在则限于情,在心中、在把握中。

我们今天身处熙攘速变的社会,最希望得到的是一时的安宁,因为在安宁中可以明见自己。老子早就说了,“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再加一句“复命曰常”。

静是空,所以“空”不是没有的意思,反而是有很多,很重要的“明见我自己”的经验,快乐而真实的经验,享受心满意足的闲息。静和空闲是最佳搭配。

“复命曰常”是说找着了生命根源之时,就能够永远常在而不生不死了。有了这一智慧,主体可以“明道”,明白世界和人的自然规律,明白生命的极限和可能,不再在迷糊中任人摆布,因为没有自由而生怨。

“常”不等同永恒不变。它指的是大自然的运作常态,即变。它又是可以由人把握的,可以稳定不变,依随人的意志而定。有了这种把握,人可以“容”,而且“容乃公”,凡事为他人着想,做一个维持“大我”的行道行德之人,实践“道乃久”的自然规律,安享长久的盈满充足。

老子其人其书

我们欣赏老子的智慧,需要了解他是谁,他做过什么。可惜历史典籍都没有充分的资料记载,只有介乎浪漫和神秘之间的故事。

老子名扬海外,影响了西方数学和哲学。他的修养方法,成为韩国人和日本人的命根,至今不衰。17至18世纪,德国的数学家和哲人莱布尼茨(Gottfried W.Leibniz,1646—1716)根据阴阳学说开创了数学的二进制,使今天的电脑科技得以产生。他还给阴阳八卦起了一个洋名,叫做辩证法。

同一时代,德国理想主义(German Idealism)的创始人黑格尔(F.Hegel)运用老子的三段式,开创了他的哲学研究法。他研究每一命题,都按照正、反、中(阳、阴、合)的三维形式进行,此为哲学上著名的三段解读法。

另一位德国哲学天才和诗人尼采则称《老子》是“一口智慧的古井,叫人吸取不尽”。另外,连远处一隅的俄罗斯,亦出现了由托尔斯泰和波波夫合译的俄文版《道德经》。

在中国,经过几番“全盘西化”的盲动以后,钱穆排众而出,主张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的归宿,以统整思维解释宇宙和人生。它与西方的逻辑思维各树一帜,是与西方天人二分对等的智慧。

唯其如此,老庄哲学帮西方学者在“启蒙思想”运动中走出“神能主宰一切生命”的执着,开启人的全面智慧即在人心。我于1970年在加拿大出版的《人本心理学与人师教学法》(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zed Teaching),每一章都以身心互动一元立论,解释现代人的行为和志愿以及心的自由本质。

老子从哪里学得如此深广的知识呢?当然是从《诗经》和《周易》这些古典经书中。至于他的求学过程,历史一无记载。他于成年时在国家图书馆内管理文书,职位中等,而且当时书简不多,没有记载表明他设坛教学或者公开宣扬他的学问。但是,为何连孔子也知道去向他问道呢?叫人思之难明。

故事说他大概在80岁的时候(如果史载他活到160多岁属实,此时正是他的中年),觉得不耐烦了,沉不住气要去远行(居关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如果说不耐烦反映有野心,不像老子;如果说是对世事看透了,不想看,不想理,也不像他。

出关留书

不过,神秘故事才耐人寻味。话说当年驻守通往西域的函谷关的关吏名为尹喜,他见人多了,自然学了很多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和人事。据《神仙传》记,这一天,他早起向天望气,看见一股紫气从东飘来,心中断定必有圣人前来过关。

果然,他还未吃完早餐,就看见一位长眉白发的老人骑着一头青牛过关。尹喜问他出示关牒(通行证),他说没有。于是,这位久候机会的智者知道自己有运气了。他有礼地安顿了老头子,问他为何出关,谈了许多宇宙人间的问题,知道他是智人老子,就提出了条件,请他稍住数天,把一生悟得的智慧写下来,然后通融让他“免证出关”。就这样,老子为了一简关牒,就给人类留下约五千言的不朽智慧,后来被编成册,称为《老子》或《道德经》。

这故事叫人怀疑的地方不少。其他不说,《老子》中每个字都十分精当,涵义确切深远,谁能于急求过关的心境下写成这样的作品?

不过,故事还有下文的,老子骑牛(不是骆驼)走入茫茫沙漠,“不知所终”,而尹喜得到老子的传授,成道了,成为他的传人,下及壶子、列子和庄子,以庄子的成就最大。而尹喜亦步老师的后尘,悄悄地除下官帽,“不知所终”。

如果说人生从无而来,亦往无而去,这故事本身就成了道理。奇怪的是,列代有许多学者一辈子研究老子,写成厚册,对于这些细节竟“一掠而过”,不知是否偏爱神秘?

假如有人相信神秘是科学的反面,没有可取之处,我认为保留老子身世的神秘是可爱的(我们亦别无选择),因为《老子》一书字字真言,被译为多种文字,如今又成为各国思想界所重视的新世纪指导思想,它的作者的生平故事,理应含有神秘色彩,以抗衡科学故事的枯燥乏味。

诗人白居易曾经喜欢学道,亦喜欢提起幽默之笔,向他的老师开玩笑。他写诗说: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我想起波斯诗人萨迪(Saadi)《蔷薇园》(Gutistan)中的一首诗:

不善实践的智者

如同不酿蜜的蜜蜂

凶猛的黄蜂啊

我们不指望你的蜜糖

却要求你自律

不要刺伤我们

白乐天虽然事佛写诗卓有成绩,对老师却呈现出黄蜂之态,不是善意的幽默。他自己一生写诗写文,用字何止五千,却不曾说明太多大道大理。

今天,《老子》的译本层出不穷,寻求心灵安顿的人深入其中,希求获得智慧,滋润生命。如果有一天,它获得中国人的普遍认同,将是世界读者最多的畅销书。

老子精神全球化

老子远游

老子智慧远游欧洲和美洲,不是雁过长空,而是落地生根,深入当地智者的心灵,融入他们的心智和情感,开花结果,生成由数学、哲学、政治学、文艺、科学到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世界性智慧,成为今天西方文明的实质动力。

我要着重说明史实,不是为了给老子争光。他淡泊名利,最不要任何人做这种拙事。我意在说明,今天人们误以为是新鲜说法的“一个世界”理念,早就于三百多年前或更早出现了,由智慧的漫游与交融,影响人的心智,让人超越时空和文化,做出标志着人的尊贵与自由的事。

数百年前的交通和通讯,都不如今天方便和即时通达。但是,古时智者接触来自他乡的智慧,却比今天澄明而自由,不受政治、经济或私心的影响。他们每见高妙的知识,即融会贯通,毫无保留地深入其中,接纳智慧。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难看见数十位欧美大学者,在几百年间,深为中华文化的智慧感动,从而改变他们的人生和思想,做出影响人类的里程碑式的大事。认识及此,我们承继自己的文化瑰宝,岂能不努力学习?

下面是老子影响现代世界的三件大事,可让读者发现,今天人类的多少矛盾,尽由中华智慧帮助调和解决。站在2012年的门槛,西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势力正积极向崛起中的中国进行恐慌性的围堵和打击,以求继续维持他们唯我独尊的心愿。但是,历史证明,“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人类意欲长久,宜参考多方面的智慧,共建致中和的世界。

多学科知识

17至18世纪,德国的数学、哲学、科学、政治学、文学和心理学大师莱布尼茨,运用《周易》的八卦和老子关于无限及天理的智慧,创立数学的二进制,为今天的电脑科技奠定基础。他还研究中文和中国古代的伦理生活,尝试以中文为基础,创造一种人类沟通的国际语言(Universal Language),作为推动国际联盟和谐(World Unity and Harmony)的媒介。

莱布尼茨12岁自学拉丁文,以后终生用它写诗,并与天主教耶稣会到中国传教的大学者们频繁通信,借助他们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认识报告,学习中华文化的思想和智慧。他总结经验宣称:“他们的文化比我们欧洲文化优越得多。”莱布尼茨长达20年的学习,以及他相信“中文和八卦符号足以表述一切科学的最抽象的原理”的信念,都详载于拉赫(D.F.Lach)的《莱布尼茨和中国》及李约瑟的著作之中。

欧洲和中国的文化沟通,以天主教耶稣会的神甫学者为主要动力,以康熙皇帝的开明态度和学习热诚为桥梁。耶稣会的数代教士不但深入学习中华文化,而且通过翻译,向中国输入西方天文学和科学知识,成绩显著。教士们向教廷传送的大量书信统称为Jesuit Letters,藏于梵蒂冈图书馆内,成为莱布尼茨的学习资料。耶稣会教士又主张尊重中国人的习俗,奏请教皇承认儒、道、释三家的智慧,以及人民拜天、地和祖宗的礼祭。可惜,教廷当年由多美尼加教派(Dominican)所垄断,中断了欧洲和中国的双向文化交流。

莱布尼茨确信,宇宙人间的一切都是数学。他对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说,十分激动,对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命题,沉思不息。他一生努力研究和谐之道,希望人类不要有战争,所以,直到晚年,他都念着《老子·三十一章》,希望在欧洲推广它的深意: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莱布尼茨又崇尚老子对于时间和无限的智慧。他重点研究宗教和无限的概念,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无限(infinity)只存在于人对上帝的信念中。在人间,无限只有“可能性无限”(potential infinity),因为无论用数学推算,还是用幻想驰念,人们每到达一个无限的境地,即看见进一步的无限,没有止境。

对于人的心理,莱布尼茨的贡献大矣。他研究形而上学和语言的发展,提出许多至今人们仍在研究的宏观命题,例如,物质的连续是否为个人主观的范畴?如果是,物质的存在不但由人的主观而定,而且也受到时间的限制。

我读心理学的时候,为了准备博士学位的口试,因为没有范围,很难应付,当时我必须做工维持生活,没有很多时间读书,所以我只有孤注一掷,细读莱布尼茨的《冥想知识、真理和观念》(Meditation on Knowledge, Truth and Ideas),因为其间包罗古今东西方的学说,以及他对人类智慧的研究心得。他所热衷的结论是,人的学习以直觉知识(intuitive knowledge)为最高成就。

科学心理学至今无法研究直觉的具体运作,却承认它的认知权能。禅的顿悟是直觉。而老子的述说,我认为是至今最全面的说法: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莱布尼茨的学问渊博,被公认为“真正的文艺复兴型学者”。我不想亦无法在这里概说他的学究广域,因为那是说之不尽的。我只想略提,他除了专长数学哲学以外,又是值得一提的音乐家和诗人,而他所写的《人类知识广度》(The Extent of Human Knowledge)却载着十分简朴的结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有两种,其一是澄明的,其二是朦胧不清的。大学者的论说,就是如此盖全而肯定。

在科学发展史上,莱布尼茨与牛顿的争论是科学家的基础知识,而他们对今天科学思想和学人亦有影响。1922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玻尔(Niels Bohr,1885—1962)就因为追随莱布尼茨的心理学心得,学习《周易》和太极图。他因为了解太极阴阳的互补作用,提出量子力学互补性原理。后来,他更于1932年的一次演讲中,用“光与生命”(Light and Life)为题,提出分子生物学的构想,吸引他的学生德尔布吕克(Max Delbruck)改行研究生物学,毕生为解开“生命之谜”而奋斗。

科学家的联想一般都跨越学科,主要因为他们所见不限于“物”的变化,而是“人”如何了解物的变化,充满人的感情。玻尔的一个趣事,是他选择太极图做他的家族徽号,取其阴阳互补循环而恒久的意韵。他是丹麦人,早年即喜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甚为丹麦王子于困境中的那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存耶?弃耶?岂易抉择?)所感动,对生命真谛存着莫大的兴趣。一次,他回乡去看哈姆雷特所处的古堡,在走上斜坡的时候,明显地看见王子的身影,而不是古堡的“砖石物像”。他后来追述该事说:“作为一位科学家,我每天都坚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那天行近古堡,看见的并不是它的砖石,而是那‘非物’的王子,我心中的影像,以及他对自己行为犹豫不能抉择的呼喊。”

非暴力主义

老子的人道主义、非暴力主义和自食其力的回归自然的主张,不但影响世界人心,而且帮印度人和黑人争取自由平等,不受白人的压迫。今天,非暴力抵抗主义,早已成为人类抗拒强权的有效机制和道德象征,它的智慧源于老子。

根据哈佛大学的中国清史学家德克·卜德(Derk Bodde)的《托尔斯泰与中国》(Tolstoy and China),托尔斯泰曾在大量的日记、笔记和书信内表示,他重视中国古代的伦理传统,积极细读约四十本英、德、法、俄文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包括儒、道、释三家的思想译书。

根据读书心得,他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写下他对战争、家庭、爱情和良知的所思所想。他又悟出“自律主义”“自然自在主义”和“非暴力抵抗主义”这些影响20世纪历史的主张。

托尔斯泰于1908年发表《一封给印度人的信》,主张甘地用逆来顺受的方法,对抗英殖民主义统治者的暴行。甘地于1909年在南非读到该信,旋即与托尔斯泰书信往来,直至后者逝世。甘地返回印度后,长期领导印度国民用非暴力行动反抗英国统治者的迫害和剥夺,最后成功地把大英帝国赶走。后来,甘地在他的自传内赞扬托尔斯泰,称他为“我们这时代中出现的最伟大的非暴力主义使者”。

托尔斯泰的思想不是全部来自老子和孔子。他从小是基督教信徒,他在创作《战争与和平》期间,很受耶稣《登山宝训》(Sermon on the Mount)对敌人的容让精神所感动,其后写下《天国即在你的内心》(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主张每个人担负自己的责任,善对他人,安顿自己的心灵。他确认人是主宰自己的灵物。

这一主张给20世纪下半叶写下两项十分感人又戏剧性的史实。

首先,美国黑人自由平等权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Martin Luther King),领导全国黑人,运用非暴力主张,向白人传统势力讨取行使自由自主的“公民权利”。他曾于演讲中痛切地控诉白人势力的残暴说:“我们在美国这一标榜自由平等的国土内任劳任怨,做了二百年奴隶。我们被夺去自己的名字、文化和传统信仰,希望融入美国社会。但是,直至今天,我们没有获得平等对待,只是次等公民。”然后,他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说,最后在70年代铲除了美国各地长期存在的歧视黑人的社会机制,包括在学校、公共汽车和政府机关。

马丁·路德·金在一次电视访问中表露,他的精神力量来自甘地和托尔斯泰。

其次,在地球另一边的南非,白人势力把黑人的精神领袖曼德拉(Nelson Mandela)关在监狱中长达27年,阻止他领导族人解放。曼德拉选择了一批书籍伴他度过漫漫长夜,其中一本是《战争与和平》。后来,他终于胜利了。他说:“我战胜了自己。”《老子·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出狱以后,曼德拉当选为总统,用最大的包容精神对待白人势力的主宰者,成功地领导国人建立起一个包容多种族的新政府。他后来回忆监狱生活,表露他长期自我对话,与甘地和托尔斯泰畅谈人性的特点、包容异己的伟大精神,以及自主生命的基本权利。

1993年,曼德拉接受诺贝尔和平奖,与他的白人敌人分享荣耀。他在颁奖礼上演讲,把自己的自由斗争历程与全球黑人要求自主和不受白人压迫的长期斗争连在一起。他赞扬马丁·路德·金在美国的努力和胜利,并且引用其名句总结讲话,宣布:“如今,人道再不容许被战争和种族歧视那没有星光的黑夜所羁累。”

心理第三思潮

另一位影响当前及今后世界的大学者,是被誉为人本心理学和管理学之父的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他的思想和著作,充满着他从中华文化儒、道、释智慧所学得的真理,教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放下物欲,提升精神,完成自我。

中国人看西方文化,容易喜欢它的美学的美,科学的用,哲学的辩,法学的判和罚,医学的灵验有效,宗教所承诺的永生,却不十分重视心理学和社会学如何在近百年的现代及后现代生活中,调和人的需要,教育人学习知识与技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对社会及大自然担负责任,提升精神,安顿心灵。

我们很少停下来看西方人如何看待我们的古文化和伦理社会,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多数追求西方学问,少知中华及东方学问,更鲜有相信,原来西方文化之中的许多理念和学习方法,都源出中土。

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心理学之初,心理学家风行以人为“物”,认为人可以了解,更可以控制。他们忽视人的尊贵和自由本质。“物”的心理学统称为“行为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它开发出“行为工程”(Behavior Engineering),可以透过奖与罚的系统运作,改变人的观点和行为。现代商业广告和推销术,乃至军人训练等领域,都充分运用这种“工程”作用,塑造人的思想和行为,使它服务于特定目的。

在美国,心理学最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发生在珍珠港受袭以后。其时,美国即时参加太平洋战争,于一夜间征集全民中的青壮年人入伍当兵,数近百万。

战争不容怠慢。军方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公平而有效地界定这么多人的不同智力和能力,分配他们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通过即时生效的培训,教他们知识和技能,以达到心理平衡,前赴战场拼搏。

为此,美国号召全国十多万心理学工作者,对被征入伍的公民进行多方面的心理测试。与此同时,又创造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几十种不同技能的培训中,教他们参与作战的各种任务。这些技能不限于枪械和机器的使用,更涉及情报工作以及渗透敌人后方的工作,十分复杂,全都运用心理学知识主导其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垄断全球市场,对所有国家进行经济掠夺,引发了“消费主义”(Consumerism),制造人为欲念,产生“购物”(Shopping)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必然活动。

及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陷入越南战争,士兵们被迫参与明显的“不义战争”,苦不堪言。于是,人们广泛吸毒,战争产生的心理创伤,挥之不去。对此,心理治疗创立了“行为工程”及“行为改造”(Behavior Modification)等科技。这些科技视人为“物”,可以任意改变或控制。

与此相对,马斯洛的贡献,在于帮助人了解自己和把持自己,以求达到自由自在的人生境地。《老子·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成为马斯洛研究人的需要及行为动机的基础哲理。

根据他的“需求层次”(Hierarchy of Needs)学说,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概说为生理的、安全的、爱和情感所属的、尊严的和自我完成的。这些需要是层叠式的。每当一种需要得以满足,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即时出现,要求得到满足。

第一和第二个层次的需要是生存所必要的。任何人都要求温饱和安全。在现代城居生活中,安全包括经济的和人身的安全,这两方面的实现,构成心理安全的前提。

第三个层次涉及爱人和被爱、家庭生活和社区及朋友等。人际间的往来、互相切磋和分享,实是成年人的群性的必需表现。通过这种表现,个体可以感到生命的有用价值以及奋斗和服务他人的意义,增强信心,体验尊贵。这种尊贵又反过来规范个体的言行,使他对良知及社会和传统文化担负责任,巩固社会的安定以及良好秩序精神的继续。

一个人有了爱和归属,自然感到尊贵、备受他人尊重。这是第四层的需要,由“个人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创始人阿德勒医生(Alfred Adler)最早主张。他毕生研究人性和人格,得到的结论是,每个人是独特的;但是,只要他健康和发挥正常能力,自然对他身处的社会产生兴趣和感情,倾向运用个人潜能,达成理想,贡献社会。阿德勒第一次用“自我完成”(self-actualization)的专有名词,形容这一人性的特点和人格发展的理想。它所表现的,恰是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如是,自我完成的需要既出于人的特性,又出于群体对个人的尊重和鼓励。马斯洛进一步指出,自我完成不是等到其他四层需要获得满足以后才开始的,它是一个人在生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奋斗成为“他自己能够成为的那种人”。

马斯洛曾访问和调查数千位18岁至65岁的各阶层的民众,得出结论,确认人们每满足了基本需要,一定积极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以满足自己的理想,为生命添加意义。马斯洛称这种经验为巅峰经验(peak experience)。它使主体感到快乐满足,同时又给他提供新的智力资源,让他在享受片刻怡愉之后,更进一层,迈向新的高峰。

人本心理学说明,人的存在(being)和成就(becoming)是一个没有止境的生命过程,其终点是自我完成。正因为人有自我完成的醒觉,他的每一次巅峰经验都是一个终点和起点,驱动他步入新的征途,走向他自觉可以达成的目的。这样,存在与成就之间的辛劳和矛盾,便不是进步的障碍,而是一种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挑战。

对于21世纪的多数人来说,应付读书、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人际矛盾和竞赛,以及后现代压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消费需要”“信息超载”“片断经验”“时空压力”“不平怨尤”“生命迷惘”和“恐惧意识”,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完成”“巅峰经验”和“创造性人生”的“喜悦挑战”,好比清风朝露,给受压和焦虑的心灵,添上希望,让人们生活在明朗清境之中。

怎样做呢?现代不少教育家都提倡改革现存的教育目的和内容,从幼儿园到终身学习的再培训,像主张“多元智能教育”(multiple intelligence education)的加德纳(Howard Gardner),就直指各级教育以人为本,以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和完成自我为目的。这种教育以了解个人的责任担当为内容,以创造新的有用事物为理想,以心灵安顿为归宿。

在另一方面,教育家如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力陈美国社会用暴力对付失落与迷惘,只求于外而不求于内,只责怨他人而不反省自己,征服自然而离弃自然,挑战权威而贱视权威。他在1995年出版的《教育宗旨——重新界定学校的价值》(The End of Education:Redefining the Value of School)的后记中指出,美国每天有13万各级学生携带枪械上学,而60%的儿童生长在单亲家庭里。他还没有声讨美国社会的吸毒问题和经济分化问题。他指出,美国的公立学校已经不再与民众相关,因为美国人民意见差距太大,怨尤亦大,早就没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或者基本道德。所以,学校必须教学生做人并贡献社会,而不是任意妄为,或者应付逐级升学。

悲剧与希望

19世纪中期达尔文(Charles Darwin)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得出一个片面的结论,总结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句话里,很大程度地把人类带入兽性竞争,加强了西方的扩张主义行动,把人类引入无止息的战争和经济争夺。可惜,中国人也执着这一不完全的“科学”发现,加入竞争行列,衍生出“阶级斗争”和个人斗争,给同类造成残酷的伤害。

其实,达尔文也研究过人的心理。他于自己两个子女出生以后十分兴奋,详细地记录了他们由出生至两岁半的生长发育过程,各种数据明载于约五十本文献里,而他却因为被突至的名气所迷惑,无暇分析资料,所以疏忽了人性的上进及自我负责的特性,以及善用环境和创造环境的本能。

后来,达尔文的这种心理研究方法,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所继承。他的研究发现,人的认知过程充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切磋和继承,无须与同类为敌,互相竞争求存。皮亚杰又影响了近期的加德纳,创立了多元智能教育,为人的高层次思维开发出没有限量的空间。

在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晚年放下原先的科技研究,主张研究包括心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甚至研究不可以量化的气功,就是认识到“物”的有限和“人”的无限,以及人在无限权能中赋有的基本能量和尊贵。

本章简述了老子对人类数百年间的几个宏观影响,每一个都给人间带来和谐与希望。

我还应该指出,在这三个世纪性的影响之外,还有数之不尽的其他影响。例如,被称为“世纪科学巨人”的爱因斯坦也是托尔斯泰和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信徒。他曾经给罗斯福总统去信说明研究原子弹的重要性。后来,虽然他不受信任,被排除在研究工作以外,无须为原子弹研制负责,不过,当他听说美国向日本抛下两颗原子弹造成人间悲剧以后,深感后悔,并积极反对战争,主张国际和平共处。他多次引述老子的包容思想,呼吁人们包容异己,爱惜人类的多元文化。

我们今天读《老子》,可以联想这些史实所蕴含的人间希望,啖味老子的智慧,生出新的认识和创造。请仔细体味二则论述:

《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每章每字都深含智慧,不能草草看了放下,必须细心咀嚼。这里试说最后一句。它说,强大的东西是支撑一切的基础,柔弱的东西可以在这支撑中活动其上。

近年,有人说,一个社会的进步,不在于它有多少财富,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人们如何爱护及扶持弱势族群。诚言。

急速全球化

进入21世纪,各地人们的心灵不得安顿的事实,随着经济危机、战争浩劫和信息科技的进步,日益加剧。心灵安顿是生命的基本需要,是进步向上的动力,谁欠缺了它,生命就陷于迷惑和消极。人们仍然忙碌,但是不得意义,无法安心。

根据近年的报道,《老子》的外文译本有数百种,几乎没有任何语言没有译本。这些译本多数是从前期出现的英、法、德、俄和西班牙的译本“写”出来的,用意在阐述老子的智慧,解释生命的意义和自然法则。

更重要的应用在于安心,指点如何逃避物质的劳役,求取简朴的生活、快乐长久的生命。老子精神的全球化,其广度仅次于《圣经》。

老子在电影和大学里

电影背后的老子

电影是现代美国最稳健而影响深远的工业。1911年,当辛亥革命终结中国封建政权之时,美国电影已经输出到欧洲和其他国家,占据世界市场的60%-70%。从那时至今,它一直是美国与其他国家贸易顺差的项目。

电影影响不止于金钱,更在文化和政治。

在经济上,美国的电影工业在目前经济低迷的状况下,每年支持220万各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给国库注入150亿美元的税收。

电影是一个文化及艺术密切交融的创造,自然需要吸收各方面的技艺以及哲理的精华和发展,不断更新。为此,自1967年创立以来,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积极在教育和评审上,给该工业提供鼓励和监督,使其适应全球观众的需求及期望。可以说,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人民的精神食粮。

在近期的著名导演之中,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是一位突出而成就显著的人物。他生长在波兰的犹太人家庭,幼年时目睹族人被大量杀害,而他自己也几经逃亡和转折,成为纳粹德军肆虐下的生还者。所以,他对宇宙人生的大是大非,有着切肤之痛的经验和感想。他的电影对人性的种种表现和斗争,提供了清晰的揭露和展现。

在现实背后,波兰斯基锐意探究人间的强与弱、有与无、盈满与不足、胜利与落败的意义,自然涉及中华文化的哲理,尤其是老庄智慧,帮他用电影情节,通过视觉和声觉的综合效果撞击人心,表露给观众,震撼他们的心灵深域。

战地琴音

2002年上映的《钢琴家》(The Pianist)是一部战争传记片。它根据钢琴家席皮尔曼(W.Szpilman)的自传改编而成,控诉纳粹的残酷,展现战争中的人性。电影呈现的施虐强者与受虐弱者之间的微妙心理、地位互换,叫人反复思索生命的真谛。

电影最动人的一幕设在波兰华沙,街上满是被炸倒的楼房的瓦砾,空无一人。忽然来了一部轻型坦克车,后面跟随着一部高贵的奔驰,从车上走下一位穿着笔挺军装的纳粹军官。

他环顾四周,脸像木偶一样毫无表情。忽然,他向随从军人示意,命他到远处捕捉一个逃跑中的人回来。后者衣不称身,骨瘦如柴,站着颤抖,十分可怜。

电影用蒙太奇手法,迅速地放映出被捕者过去一段日子,包括快乐、温暖的家庭生活,战火突然烧来,与家人分散后独自逃亡,纳粹军人的兽性杀人暴行,惨不忍睹的大屠杀场面等等。他最后偷摸着回到久离了的破烂不堪的家,喜见他熟悉的钢琴仍然完好。

蒙太奇镜头一转,军官问他是否能听懂德语,他点头表示可以。军官问他以前是做什么的。“钢琴师。”他回答。

接着,镜头展现逃难者坐在钢琴面前,口鼻都喷着冷气,双手冻得僵硬,不断搓手。纳粹军官笔直地站在钢琴侧面,手按琴身,他的厚大衣和军帽都搁置在琴上。

然后,钢琴师开始弹奏了,起初几节有点踌躇,然后流畅起来,如行云流水,旋律十分美妙。是肖邦的G小调抒情曲第二十三号(Ballade in G-Minor Op.23),不是他的革命波兰舞曲。

镜头显示,纳粹军官是一位美男子,头发剪得短而整齐,胡须刮得一丝不显,军服和佩剑都是整齐高贵的。

他走向一边的椅子坐下,静静地听着琴音,仍然面无表情。但是,可以想象,他是熟悉肖邦音乐的。这位军官酷爱古典音乐,喜欢弹钢琴。他在电影的另一些片断里,弹过贝多芬的《月光曲》。

他一动不动地听着演奏,眼睫毛不时微微闪动。该抒情曲动人魂魄的律调长达四分多钟,军官静坐着听到最后一个音符。他面无表情,但内心可能掀起巨大的波动,美与丑,善与恶,胜与败,强与弱,有与无的比对,都逃不过人的基本良知。

他心底十分清楚,此刻两人之间,他是受惠者,甚至是一个身不由己又失去审美权的被动者,因为这音乐使他感到安慰。

也许这些只是观戏者的想象。电影导演和演员只是给观众提供了明显的思考素材及深闯人心的画面。在结尾,我们看见军官从屋里找到一些衣物和食物,无言地交给钢琴师。后者接到这些东西,面上依然挂着悲伤。

屋外,炮声仍然在轰响,街上仍然空无一人,天际的火光仍在闪现。

虚而不屈

我看戏想起《老子·五章》的智慧:“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乡村里铁匠所用的风箱中间是空的,可以鼓动成风,令火更炽热。同样,音乐旋律中有音符亦有空间(休止符),可以在无声中加强音乐的感染力。

老子没有直接说明音乐怎样感人。他关心的是比较宏观的东西,像怎样把握天地间大美的审美原理。《老子·四十一章》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我们不知老子是怎样悟出的。今天,科学证明,宇宙间最大的声音的确是没有声音(希音)的,因为耳朵不能听到。如果听得到,它的波荡足以震聋人的耳膜。然而,人们能感到这种“天籁”,在恬静中感到愉悦。

在老子的智慧中,“静”和“朴”都是心灵安顿的状态,是“不言,不议,不说”的大美,是自然之美。时常感到自然大美的人生,就是安乐和崇高的人生,使主体觉得满足无求。

也许,钢琴师虽然困境重重,却仍然心存美音。比较起来,纳粹军官虽然昂首阔步地在战地行走,却需要美音的安慰。

老子反战

老子明确而强烈地反对战争。他在第三十一章里分别用三段话表明战争的三种效应。我们今天看来,会发现它十分明确地说明了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六十多年间的行为和效应,并准确地预言美国的好战和好胜将会给自己和全世界带来灾难。三段话如下: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一段指出,兵器是不祥的东西,被人厌恶,所以有道者不举伐动武,兴起或投入战争。

第二段说明,战胜者可不要夸耀和骄傲(美之),谁人因为打胜仗便觉得骄傲,就是喜欢杀人的恶人,只能到处树敌,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第三段是老子对好战者的劝告,叫他们不要以杀人为乐趣,而且,对于自己杀人多了,应该认罪,用人的悲哀性情来悼念死者,并且举办丧礼向他们致敬。这是老子悲天悯人的胸怀,而且很有教育人民的实用意义。

美国好战

美国好战是历史事实。从二战至今的60多年间,美国投入全球各地大小战争,其中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较为著名。这些战争合起来使美国丧失了数十万健壮青年,把无数幸运生还者投入伤残、心理失衡、内心怨恨的深渊中。更重要的是,好胜最后使美国社会矛盾重重,经济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潭。老子说“兵者不祥”,只是指明了一个普遍真理(general truth),真实的惨剧,可见于一些已发生的事实,下面略述一二。

美国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动机和用意复杂。在客观政治以外,美国要通过战争活动,实地试验前期研制出来的大量先进武器,并组织了庞大的军火研究专家队伍,同时赚取巨大而长期的经济收益。

结果,1969年有40万人参加的“伍德斯托克反战音乐会”(Woodstock)的宣言表明,“美国发动了人类最沉重的互相贬低彼此价值的自伤活动”(The most degradation man can inflict on each other)。

当年最受人尊重的美国诗人丹尼斯·利弗陀夫(Denise Levertov),为千万美国人这样写道:“In a dark time, the eye begins to see.”(在一个黑暗时代,人们的眼睛开始明见。)她的诗,《悲伤之舞》和《战争中的生活》,给美国人提供了悲伤心灵的深情倾诉。由于政府的好战策略,人们每天都在目睹着暴力和野蛮行为。

当年的美国宣称自己要缔造一个“伟大的社会”,结果却催生了一个破碎及忧伤重重的时代。约20万青年人在异乡战场中牺牲了,回家复员的70万人之中,有过半受到身体或心灵创伤的长期折磨,连同他们的家人和亲友,受害人数超过美国全民之半。

美国在战争困局中矛盾重重,结果,肯尼迪总统和他的弟弟被杀害了,“种族平等自由战士”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也被刺杀。暗杀自己的杰出领袖,成为美国社会的虚弱表现。

最大的损失是道德沦丧。战争带给美国社会恐慌、毒瘾、色情泛滥、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苟且生存的存在主义、放任主义以及校园暴力。

好莱坞给战争制造了当年最卖座的“七大电影”,包括《猎鹿人》《虎地》《我们曾是士兵》等。纪录片(documentary)所刻画的,却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道德污点“五四大屠杀”(The May 4 Massacre)。

五四大屠杀

1970年春,美国青年普遍罢课和游行,反对越南战争。新上任的尼克松总统于4月30日宣布从越南撤军,但是,他又宣布,为了保护美军在越南的安全,必须派兵入侵柬埔寨。

这一矛盾的宣言使美国人怒火沸腾。在全国各地,人们纷纷上街要求政府立即终止战争,并高举同一标语声称:“造爱,不是战争(make love, not war)。”示威者又当众烧毁美国宪章和“入伍通知书”。

5月4日中午,在俄亥俄州的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的中央草坪上,有些学生在进行反战示威,有些人则往来课室之间。突然,国家保卫队(National Guards)进入校园,向学生们开枪,理由是维持秩序。

事后,调查报告说明,在平和的校园内,保卫队员在13秒钟内,开枪发射了67轮子弹,当场杀死了4名学生,伤了9名学生。4名死者年龄19至20岁,其中2名是示威者,2名正漫步去教室上课。9名受伤者有1人终身瘫痪,必须在轮椅上度过余生。

美国全民即时愤怒了,有900所大学接着罢课,师生共400万人。而该桩大事被记入美国历史,名为“五四大屠杀”,又称“肯特州立大学内杀人事件”(The Kent State Killing)。它成为自由民主美国历史上的一大污点。

对立反思

《老子·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是说,世上的一切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或者动力构成的,有美就必然有丑,有善就必然有恶。与此同时,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亦相辅相成。这样,只要处理得好,社会上的相反意见都有价值,可以帮人看见多样不同的事实或意愿,作为借鉴。

《老子·七十五章》说: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上之有为”指当权者妄作多为,正如美国派兵四处杀人,把无辜平民或者异国人民当成敌人,国家很难治理妥当。而当政府过分运用权力,人民就没有办法珍惜生命(轻死)甚至维护生命了。难道这是自由民主?

1975年,我在斯坦福大学做研究,经常与李·克龙巴赫教授(L.Cronbach)及多位研究生谈起美国的情况。有人总结说,美国政府已经脱离了它原有的轨迹,大部分的国家决策所反映的,不再是人民的意愿或者国会的智慧,而是四个机关的谋略,即外交部、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组织。克龙巴赫教授专长心理测量和课程设计及测试,是美国心理学泰斗。他原以应用统计学及测试著称,后来向往老子的智慧,确认“人及其创造能力皆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每一个人都如同一面镜子观照世界万事万物,并从观照中认识自己,安顿心灵”,因此他积极把《老子》列入本科生的阅读书目。

有一天,我们讨论《老子·七十三章》,大家同意,只要大学教授老子的智慧,学生将来担任国家领导职务,一定可以分别看透强与弱、胜与败、盈与缺、实与虚的真正意义,放下贪念,带领国家走上和平满足的道路。该章说: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一位研究生说:“这不正是冲着我们今天来说的吗?我们好战敢杀,结果把一个丰富和平的国家搞得腥风血雨的。前年我们做过一项全国调查,问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最忧心的是什么,结果出人意料,83.7%说他们担心被杀,没有机会长大成人。”

“那真是叫人叹息,”我说,“即如老子说,同是勇敢,表现柔和的人有利,表现强猛的人得害。老子智慧深邃,正是大学生应该细心学习并且多去感悟的。”

“我们美国得天独厚,不但物资丰富,而且全世界的精英都‘不召而自来’,却做不到本着坦荡宽广的心去谋划天下大事。我们向全球抛出一个大纲,却不懂得天道的自然和平,真是可惜。”克龙巴赫教授感叹回应。

在美国,“五四大屠杀”在人民心中引起很大的悲伤和反思。各种评论、小说、诗歌、剧作和音乐应运而生。各种作品以其艺术造工冲击美国人心,引起社会思潮的大转向,美国再不能昂首指责其他国家的人权缺失,或者不自由民主。

最感动人心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是《单独抗议明天》(Alone Against Tomorrow),作家夏兰·埃利森(Halan Ellison)用柔软的心真诚追述四位充满爱心和生机的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就在风华正茂时,他们突然被子弹夺走了生命。这二男二女来自美国中等家庭,代表着美国的价值和希望。

而今回想,那是40年前的事。当年近邻的“硅谷”(Silicon Valley)已初具规模,但是尚未成为高新科技的国际孵育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日后才出现。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还未推出MBA课程,教学生无限量地扩张企业赚钱,不论手段,亦不管企业运作对人类福祉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美国人对于战争尚存一种亲身体验的厌恶,因为杀人武器还不如今天这般可遥控和不涉人情。著名好莱坞电影《战火屠城》(The Killing Fields)可以叫观众看了心酸流泪,体会到被杀者的悲哀、杀人者的羞耻卑贱。我写到这里(2012年5月30日)听国际新闻报道,美国宣布加强对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以求控制区内的纷争,维护和平。好像扩军就是“正义”的家常事。人类历史将对此有严正的写照,正如老子说的镜子一样,道出“夫兵者,不祥之器”。

在星移斗转的数十年间,人类还经历了“雷曼兄弟金融风暴”以及持续已久的“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危机。先进国家的理财精英用举债和金融诈骗手段,系统地向各国诚实勤奋的生产者进行掠夺,造成苦楚和无奈。他们创下的“全球一体化”现实,就是当前“全球一齐苦难”的经济谋略,而不是美丽的和谐局面。

安心之乡

大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中的时序流程——过去、现在与未来,从中为自己定位,确立高贵的人生目标,求取成功和安心。这是1891年斯坦福夫妇创校时所立下的宗旨。他们全心全力地建起这所自由大学,是“为未来投资”(investing for the future),鼓励大学教授人类的最高智慧,不论来自什么文化或语言。

斯坦福是富商用自己名字独资创办的大学。斯坦福先生曾带着16岁的爱子去欧洲游历,感受古老文化。不幸,爱子在途中得病夭折,父亲于伤心之余,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投入这间高贵的大学,把爱子之心转向爱惜所有类似儿子的青年。

到斯坦福大学,你一入校门,即步上一条深长的大道,两旁长着参天松杉,地上堆积着厚厚的松针,托着疏落的特大松鸡,让你捧在双掌中,感到大自然的活力、生机。然后,你会经过博物馆,读到创校的历史和宗旨,感到教育家的大爱无私。

再行数百米,右边立着胡佛图书馆,周围是学生活动场所,任人自由使用。我于数天的接触,与馆内上下工作人员建立了友善的关系,他们告诉我,因为帕罗奥多(Palo Alto)小镇上一辈的文教人士,到中国传教和教书的很多,所以今天的中、青年人的父母,多数与中国渊源深远。正因如此,图书馆珍藏的中国文献是全国最完整的。

在那段悠游的日子里,我每天到图书馆工作4小时,其余时间便与师生们闲谈世事人生。不少人来去都捧着英译《老子》和各种译本的《庄子》,连踏着自行车亦一手执书,一手把持车舵,一心两用。不出两个星期,我的住处便每天都有常客,要求我讲解心灵安顿之道,最热门的话题是“有”与“无”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怎样化育人生。

人间有情

我于2011年8月收到一位老朋友简·杰克曼(Jane Jackman)的电子邮件,部分内容说:

谢谢您给我的生日贺卡,时间飞逝,而世事变化亦大。想不到我已是84岁的老太婆了。我却依然喜欢穿着我母亲教我剪裁的中式衣服,承继着我父母当年在河南传教时所学习的文化。我一生没有子女,只有这里千万的学生,他们在我服务图书馆时,经常问我关于中国的修身之道,借阅中国古人的书。而今,我仍然每星期两天到我的老岗位闲坐,等待学生与我谈天说地……

我可以向您告慰,这里您喜爱的红木林仍然满地松鸡,尽管因为缺水树木都已疏落了。最令人痛心的是,这以“高树”(Polo Alto)为名的小镇,竟有时吹着风沙,整个加州看着沙漠的侵蚀而束手无策,正如加州在前年宣布破产一样……

今天的学生仍然关注老庄智慧,热心寻索安心之道。您给我们写下的一些智慧片断已经上载在网上了,让学生随意下载参考,然后他们向我问取具体的解释,叫我这风烛之年的老人仍然长久有用。您几时会有空再来?我们一定为您安置好最热闹的位置,让您在学生群中没有一刻空闲。我要请您记住,您答应过退休后便时常到来,已经过了数不清的年份了……

由此可见,《老子》已经在美国大学生根了。

同类推荐
  • 励志羊皮卷(中)

    励志羊皮卷(中)

    她把爱藏在虚假的剧情里,独自承受,只希望那个人拥有与她无关的幸福。牵手是两人在一起的盟誓,是爱情的开始,是一种美丽宣誓。由于牵手缘分变为爱情,爱情变为亲情。这是最痛苦的告别,当生命只剩下倒数的时间,真爱才会突然显现,只可惜,一切已经太晚太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震撼心灵的世间真情,刻骨铭心的温馨感动!
  • 会说话会办事的女人最聪明

    会说话会办事的女人最聪明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女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她们不把自己当作生活中的弱者,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不拿青春作为一辈子幸福的筹码,而是自己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拼搏,最终功成名就,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份幸福。这种女人才是聪明的女人,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和优雅并存,美丽和气质共生。这种女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能够很好的运用自己的优势,善于取长补短,能够以柔克刚,说话口吐莲花,做事灵活百变。
  • 重塑心灵: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

    重塑心灵: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NLP的历史、理论框架、基本概念等基础理论;共分为10章,每章都有其独立的主题。书中提供了少量NLP技巧,既安全又容易产生实效的技巧,以及更多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新观点与新案例;同时本书的概念与技巧也可为所有人在面对人生时提供启迪。
  • 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

    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

    本书精心挑选了100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创新故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以及生活中的新观念、新方法。每个故事皆充满智慧,体现创意,给人启迪;每个故事配有精彩独到的点评,挖掘故事深层的智慧,揭示创新的内涵和方法。
  • 成功舞台

    成功舞台

    一个人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他可以一无所有,但绝不能没有梦想。一个人若想成功,首先要明确自己最爱的是什么,最渴望的是什么,梦想是什么。敢想会使人施展全部的力量,尽力而为,超越自我,那比做得更好还重要。一个人走在通向梦想的途中,他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梦想。一个人若想成功,首先要明确自己最爱的是什么,最渴望的是什么,梦想做什么,在你确立了人生的目标以后,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你可能花上几年,甚至毕生的时间去追求。这就是人生的乐趣所在。
热门推荐
  •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穿之炮灰很倔强

    快穿之炮灰很倔强

    突然绑定神秘组织下的不靠谱系统,安洛开始穿梭到各个小世界中和各路极品,各种系统斗智斗勇!“喂!系统,你还撑得住不?”“放开那个世界,我还能逆袭!”女主杀伐果断,自立自强,欢迎入坑~暂定无男主,后期加男主可能性极小!
  • 画龙点睛系统

    画龙点睛系统

    推书:《我在火影开直播》穿越异界,觉醒职业者,进入妖魔塔无限打怪升级爆装备。秦天羽激活画龙点睛系统,召唤神秘龙类。迅猛龙,霸王龙,地行龙,双足飞龙,骨龙、超神巨龙....做城主、灭魔兽、探宝塔、成就第一满级强者,无敌于天下!
  • 一只小妖尊

    一只小妖尊

    一只妖为他倾尽所有,最后值得吗,即使他谋划了你的一辈子,值得吗?苏芯栀闭上眼“皆是我的一厢情愿...”在即将离去的时候,她靠在椅子上好像在跟别人说话,我悔了,我唯独不该一次又一次的拉你下水,与你在一起,我又怎么配呢。
  • 重生洪荒之大道之巅

    重生洪荒之大道之巅

    盘古魔神终结混沌纪元,开辟洪荒大世界,身化万物,孕育洪荒亿万种族。洪荒初劈,魔族代天杀生,执掌开天第一杀劫。吕涛意外穿越洪荒世界,继承混沌魔神五行本源,自创大道。战天!战地!战万道!屠神!屠魔!屠苍生!
  • 游鱼北上归冥为鲲

    游鱼北上归冥为鲲

    陆冥之十四岁的时候,有人在他面前摔了他家封侯的丹书铁券,自此挥师北上,世上再无冥之。游鱼北上,归冥为鲲,登上九五之尊后,他却想回到十四岁那年,唤那个摔丹书铁券的姑娘一声:“阿婴……”新书《烟花散尽似曾归》已开,欢迎围观
  • 剑神至尊

    剑神至尊

    天下武学各种各样,剑法至尊,天下无敌,恩怨情仇,一剑杀尽天下之人。资质平庸又如何,一觉睡醒天下武学全部收入囊中。剑法只学七招,七招剑法便可笑尽天下英雄。英雄不问出处,但求天下第一,无人能及。一剑破尽天下刀法,一剑刺中天下拳法,一剑扫尽天下腿法,剑神一出谁有争锋!本书绝对不坑,希望各位仔细观看。
  • 快穿之我的上司是妖精

    快穿之我的上司是妖精

    朱佳,前世她是活泼开朗的幼儿园老师,和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度过开心快乐的每一天,然而,祸不单行,一场意外使她与孩子天人永隔,是蓄意谋杀还是意外失手……前世,她是它流落世间唯一用爱暖化它的人,不离不弃为它遮风挡雨,而它不过是穿墙而入寄人篱下的一只兔子,恩人意外离世,再寻,已化身她处处处遇刁难,为护她这一世周全,她为她排忧解难,怎奈何总阴差阳错为他人推泼助澜,这对欢喜冤家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倘若曾经不相见

    倘若曾经不相见

    所以结婚6年的我,被丈夫和他的初恋赶出家门,我愤怒地叫喊,“王八蛋,人渣,我不会离婚的,我这辈子就耗死你了,你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比起美貌,我更喜欢睿智、思辨、伶牙俐齿的女人。”消失多年的前未婚夫突然出现在我的身边,向我表白着。“可我不想再爱情”我逃开了那张近乎妖孽的脸孔,和另一个也不想再爱情的男人谈婚论嫁,却不料他的前妻竟然是抢走我前夫的初恋那个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