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影片《大象》(Elephant)取材于真实的校园枪击事件,讲述两名高中生经过周密计划,持枪进入学校,杀害与他们在同一学校学习的同学。与传统的暴力题材商业片不同,影片借用了纪录片简洁直接的拍摄风格,将暴力的呈现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广受称赞。
1999年4月发生的哥伦拜恩高级中学屠杀案(Columbine High School Massacre)是美国有史以来最血腥的一次校园枪击事件。事件之后,公众从各个角度对凶杀事件进行了讨论。《大象》的导演兼编剧之一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依据这一事件拍摄了该片。片名“大象”源于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意在表明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但都无法掌握全貌。
影片拍摄于格斯·范·桑特家乡俄勒冈州的波特兰(Portland, Oregon)的一所中学,演员都是没有受过训练的非职业演员。影片从一开始便有意呈现出精简叙事的干练风格。片名字幕出现在仰拍的天空一角。天空逐渐转暗,画面外传来年轻人随意的谈话声。用天空的斗转星移来显示普通生活中平淡的美,在片中使用了三次,它们如同屏风,隔离开不同的叙事单元,同时也成为一种具有形式感的装饰。
影片由几个学生在事件发生前后的活动构成。每个孩子出现时,都以黑屏字幕的方式标出他们的名字。在随后的叙述中,他们会交叉出现在画面中。名字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对观众的提示,让我们在影片中能够辨认他们。他们在片中的作用好像是各自牵着一个线头,在事件的关键点上交织起来。在那一刻,仅仅是出于偶然因素,每个人的命运迥然不同。
第一个出现是约翰(John)。他的父亲酗酒,在送他去学校的路上撞了其他车的后视镜。约翰只好自己开车去学校,并打电话给哥哥,让他来接父亲。由于迟到,他被叫到校长办公室。这个早上对约翰来说是麻烦不断。他走进一个没人的房间,忍不住捂着脸哭了。此时阿卡迪亚(Acadia)走进来,亲亲他的脸,安慰他一句,便去参加讨论课了。这个画面被用于影片的宣传海报。
第二个出现的伊莱亚斯(Elias),他是摄影爱好者,在为自己的展览准备作品。约翰在楼道里遇到他,他要求给约翰拍张照片,约翰便摆了个夸张的姿势。
摄影机跟在伊莱亚斯身后,拍摄他走进学校为摄影爱好者提供的工作室,不动声色地记录了伊莱亚斯冲洗胶卷的过程。他动作熟练,表明这是他经常做的一件事:这只是他生活中很平常的一天。
在学校草坪上,几个男孩子在玩橄榄球,女孩子在外圈跑步。我们看不到全景,也看不到和这几个男孩子对抗的另一组同学。摄影机似乎是很随意地架在一角,完全不在意构图。一个女孩子停在镜头前,抬头看了看天空,画面播放速度减慢,显示出她很陶醉的样子。在后面的段落中,我们知道她叫米歇尔(Michelle)。
其中一个玩橄榄球的男孩子是南森(Nathan)。镜头跟着他穿过草坪、教学楼、平台和楼道,他遇到三个站着聊天的女孩,她们觉得他很帅,但很快看到他和女友汇合了。除了女孩子看南森时,使用了慢镜头,表现南森和这三个女孩的段落都仅仅是跟拍,没有一点渲染。此时阿卡迪亚和同学围坐一圈,在老师的组织下一起讨论同性恋问题。镜头只是简单地对着他们的脸平移。
接着又是跟拍伊莱亚斯。他在楼道中遇到迎面走来的约翰,约翰摆好姿势,他给约翰拍了张照片。这时我们知道影片打乱了时间线索,又重新再现和约翰相遇的这个场景,但这一次是从伊莱亚斯的角度。
当镜头跟着米歇尔在学校里穿行时,她在楼道里遇到了伊莱亚斯和约翰。这时,我们知道影片是第三次表现同一个场景。此后,约翰走出了校园,他遇到两个身穿迷彩服、背着背包的男孩。约翰和他们打招呼,其中一个警告约翰不要回学校。
伊莱亚斯在和约翰相遇后走进图书馆,他和在图书馆当管理员的米歇尔擦身而过。米歇尔是先于他进来的。在表现米歇尔的段落中,我们看到她走进图书馆,推了一辆小车到书架边,往架子上摆书,此时,她听到身后有咔擦声,便转过身。描述米歇尔的段落到此为止。
在另一个教室中,两个男孩子趁讲课老师不注意往另一个孩子身上扔东西。这个男孩子是艾利克斯(Alex)。影片接着表现了他的日常生活:他喜欢弹钢琴,他和一个叫伊瑞克(Eric)的男孩一起查看美国的枪械网站。摄影机在他的卧室中平行旋转一周,这是一个普通男孩的卧室。如果仔细看,能看到墙上有一幅大象,这是对片名的唯一暗示。
第二天,艾利克斯和伊瑞克吃完早饭后,一起看电视,里面正在播放一部探讨纳粹宣传对大众产生影响的纪录片。此时有人送来他们订购的枪支。两人试了枪、洗了澡、换好衣服。艾利克斯把自己事前侦查设计的行动路线告诉伊瑞克,俩人便出发了。他们的神情很淡定,就像要去参加夏令营或聚会。在门口,他们遇到约翰,艾利克斯警告约翰不要回学校。约翰听了赶快跑出去,警告他遇到的同学和老师。
艾利克斯和伊瑞克先进入了图书馆,遇到在门口摆书的米歇尔。她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便被开枪打死,成为第一个受害者。第二个是伊莱亚斯,他在被射杀之前还举起相机,给两个杀手拍摄了照片。
此时我们明白导演为何要反复拍摄约翰、伊莱亚斯和米歇尔在楼道中相遇的一刻。它原本是三个人生活中一个极为普通的瞬间,但对后两人来说,却是生命的最后一刻。而走向另一个方向的约翰,却因为认识艾利克斯,被他警告而逃过一劫。
此后,我们在先前的片子看到的一些人:南森和女友、三个女孩子被艾利克斯截住了。影片没有表现他们被射杀的场面,但是我们知道艾利克斯不会放过他们。伊瑞克打死校长后,到餐厅和艾利克斯汇合。艾利克斯有点渴,随手拿起一杯饮料。在他身边的地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具尸体。艾利克斯放下饮料,抬手将伊瑞克也打死了。
在哥伦拜恩高级中学屠杀案中,两个枪手最后饮弹自尽,没有对他们的行为做出任何解释。但是事件发生后,各方面的专家和公众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猜测。为什么两个中学生会残忍地杀害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同学。两个枪手之一也是在遇到一个朋友后,对他进行了警告,这个同学因此活下来了——就像影片中的约翰一样——因此也引发了关于枪手心理问题的更多推测。
在影片中,能对艾利克斯和伊瑞克的行为作出解释的暗示不多。在上课时,艾利克斯被同学扔的东西弄脏了衣服。所以他是因为受到欺辱而报复?艾利克斯随后到餐厅探查路线,周围的吵闹声让他堵住耳朵。他是对生活在周围的同类感到厌恶?在出发的早上,他们在看关于纳粹宣传的纪录片,这是一种暗示吗?他们的行为是因为崇拜第三帝国和希特勒?当艾利克斯向伊瑞克解释完他的计划后,他告诉伊瑞克:“最重要的是好好玩。”他纯粹是把杀人当作娱乐?伊瑞克喜欢玩杀人的网络游戏。他是受到模拟游戏的教唆?伊瑞克杀死校长前滔滔不绝说了一堆,发泄自己对学校的不满和厌恶。他是出于对权威的憎恨?艾利克斯最后把伊瑞克也杀了。他是一个对生命完全漠视的极端冷酷的人?
在影片中占绝大部分篇幅的是摄像机跟着几位主人公在学校里穿行,以尽可能客观的态度拍摄他们这一小段生活,并通过他们的走动,再现了校园其他学生的活动。有时,镜头很近地贴在他们的脸旁,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散发着青春光泽的面容。但是此外,我们对他们知道的很少。作为观众,我们只是在几十分钟内看到他们不停地走动,听到他们大部分是无意义的日常谈话。这显然无法使我们和这些孩子之间产生感情。当他们被杀时,观众出于对同类的关注会在心中谴责杀手的冷酷,在观看完影片之后,我们会对被害者表示同情,但是仅此而已。这种不带感情、不加选择的“零度风格”的确很简洁,相对于商业化类型化的拍摄方法而言是一种突破。不过,如果同样是采用这种手法,更精心地选择主人公们生活中的片段,让观众对人物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会不会使影片的表现力更强?
除了对被害人的关心,观众也会对两个杀人者的动机感兴趣。影片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他们的心理呈现和剖析。毕竟,拍摄一个事件并不仅仅是为了呈现事情本身,而是编导者要向观众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立场。《大象》尽可能降低对暴力的呈现就是格斯·范·桑特在表达他的立场,但如果能进一步呈现对引发暴力的原因的思考,影片会更有力度。
(本片获200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