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19900000005

第5章 附:与萧乾谈报纸文学副刊及其他

(一九九六年三月八日下午于北京萧乾寓所)

周立民(以下简称“周”):萧老,您在文章中曾提到中国的报纸文学副刊不同于外国的,它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是世界新闻史上的一个创举,我想请您具体谈一下,您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创举?

萧乾(以下简称“萧”):外国的报纸副刊只登书评,不登创作,像《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英美报纸的副刊都是这样的。而中国的副刊刊登创作,可以说是作家的摇篮,许多作家都是先给副刊写文章,再给杂志写,最后出书而成名的,这是我们与他们的不同之处,严格点说,我们的副刊应当加上“文艺”两个字。

周:萧老,那么您认为副刊与杂志相比有什么优越性?

萧:快!你昨天写的文章,今天就可能见报,杂志就不行了,至少也得两个月。因为副刊出版周期短,所以书评很适于在这上面推出,这样,书出版没有多久,书评就可以登出来了,杂志就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但是副刊也有它的局限,那就是篇幅上,一般最多只能登八千字,一万字就太挤了,一些长稿子只能发表在杂志上。当然副刊也可以搞连载,但日报的副刊还行,如果是周报就不太合适了。

周:您编《大公报·文艺》时一般没有搞连载,孙伏园编《晨报副镌》却常搞连载,一篇稿子无端被分成好几块,有时看起来不太习惯。您倒是编了不少专号、特刊,把主题相同的东西集中起来,无形之中扩大了副刊的版面,内容也显得充实丰满,也避开了副刊的一些局限。

萧:我编副刊有两个特点,一是搞专号,这样就可以登一些长文章,像曹禺写的《我是怎样写〈日出〉》。另外是编专栏,比如“文艺新闻”,后来海外来稿多了,我就把它分为国内新闻和海外新闻两部分,另外为了答复读者来信,我还开设了“答辞”专栏,开设这样的专栏,可以沟通各地文艺界和作者的关系,而且有针对性,吸引人,有时候读者看报纸不看其他作品,往往从这些短小的专栏读起。

周:您的那些答辞写得十分精彩,记得沈从文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还特意提起它们,据说那时写答辞最初是为了补足排版上的空白。

萧:是的,主要是排版上考虑的。

周:读者好像特别欢迎这个。

萧:那个时候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很密切,联系也很广泛,我精力充沛,编副刊,还要跑新闻,也喜欢写信,一个下午最多能写四十多封信,有一些来信比较集中的问题我才在副刊上公开回答。

周:一天要写那么多信?!这些信除了收在《废邮存底》中的一部分外,其他的都没有保存下来吧?我看您的书信集中收集的大多是新时期书信。

萧:没有了,“文革”时早就烧了。日记都不敢写,经历了“文革”后写信都非常简单,全是事务性的,根本不发表什么议论,我本来是很愿意写长信的。

周:您的这一习惯,与沈从文倒是很相像,据说现在收集上来的沈从文的书信已经有250万字了。

萧:这恐怕还不全吧?我们那时精力可真充沛。

周:您现在依旧是精力充沛,从您在《收获》上开的“玉渊潭随笔”专栏就能看出来,文章写得都很长,读起来真过瘾。

萧:专栏上的文章全写完了,但第六篇文章是写“文革”的,据说不能发,我还要补写一篇。头一篇就是提倡言论自由的,另有一篇《校门内外》是谈教育的,我曾从小学教到大学,还教过国外的学校,我读书的学校也是从小学到大学各式各样的,我在文章中特别提到了辅仁大学,那是个天主教学校。学校拼命宣传教义,但是我们都不听他的,就像现在反复宣传的一些东西一样……

周:徐志摩主持《晨报副镌》时,就曾反对“党化教育”,历史有时候是很有意思的。

萧:我第三篇写的是《老唐,我对不住你》,讲“三反”的时候我们打老虎,打错了一个人,他本来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我们竟然造出了那么多数字说他贪污,后来发现这都是子虚乌有的,搞错了。我写了政治运动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压力,也是对频繁地搞政治运动的一个批评。第四篇写的是《请听老报人掏掏心窝子》,讲到现在报纸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它们只认得名家,对青年作者置之不理,我反对这样。武汉有一个报纸搞了个“外地名家”的专栏,找我写稿,我说武汉本地就有那么多人为什么不找他们写稿,还用找外地的?而且专找什么“名家”,我不太喜欢人们把我当成什么名家。第五篇题目是《点滴人生》,谈了些我对人生的认识。第六篇我正在写,谈的是出版方面的事。文章写完了,我今年的任务就完成了。去年《尤里西斯》出齐了,还出了本《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

周:萧老,《大公报·文艺》曾培养了一批书评家,像常风、宗珏、李影心等人,您当年是怎样调动他们为你写稿的?

萧:一个编辑要善于做发现人的工作,要能够发现作者的长处,并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我从他们的投稿中发现他们擅长哪一方面后,就鼓励他们发展这一方面,甚至给他们寄一些书,我记得就曾寄过我写的《书评研究》。不过,在中国搞书评真是一件难事,你对一本书说十句好话,再说一句是坏话,那也不行,他们仍旧怀恨在心,结果书评尽成了夸书的东西了。在国外,不是这样,书评是有很高的信誉的,靠写书评甚至可以挣钱吃饭的,读者信任书评,根据书评去买书,人家书评的第一话可能就是:“这是一本很糟的书。”而我们却很少有这么直率的时候。

周:我们有些书评简直是赤裸裸的图书广告。

萧:前些日子,曾有人组织了全国书评家会议,让我去讲话,我想全国的书评家开会一定有利于书评的发展,很高兴。去了之后一看人不少,我就问主办人他们都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告诉我说他们都是出版社的副社长,是写征订目录上新书介绍的,原来这也是书评?

周:我还想请您从编者的角度谈一谈《大公报·文艺》的倾向和它的特色。

萧:我是比较喜欢办副刊的,版面在编辑自己的手里,能够充分发挥编者的才能,这很有意思。

至于《大公报·文艺》我提醒你注意一件事,我们不是搞了一个“大公报文艺奖”吗?获奖作者有何其芳、曹禺、芦焚。其中我们最初评的不是芦焚,而是萧军,后来萧军没有领这个奖,至于什么原因,我一直没有弄清楚,后来我也没有问。我估计是“左联”组织决定的。我是有意把《文艺》办成一个既是天津的,又是上海的,既是右派的,又是左派的报纸。

周:研究者们一般都认为《文艺》和《文学杂志》是京派的摇篮,关于京海之争,京派还有一个实际的存在,而海派似乎是不存在的,不知您怎么看的?

萧:京派、海派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严家炎和吴福辉都写过专著。我认为京派、海派在大方向上是没有实质区别的,比如对待抗日,大家态度都是一致的。至于京派,我觉得在创作上它不大从概念出发,他们写的也是社会不公平、人们的疾苦,但比较注重表现的方式,讲究艺术技巧。京派有一个时间界限,在一九三二年以前,京派的盟主是周作人,但是他提倡的那些明清小品,我们是很不喜欢的。而在这之后是沈从文等人,我和何其芳等后来者还被视为“小京派”。但是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巴金,你说他是哪派的?他在上海,也在北京办报纸、写文章。

周:说到流派,我还想到同人杂志、同人报纸,一般说来这样的报纸有一致的趣味,共同的主张,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历史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不知您是怎么看的。

萧:同人办报,在解放前可以,在解放后,由于社会体制的原因,难以办到了,但有一段时间人们试过,也鼓励过。可是主编和下面人都是上边任命的,这怎么能办同人刊物?

周:萧老,在你们那个时代,您认为还有哪些报纸副刊值得关注?

萧:《申报·自由谈》,沈从文编的《益世报·文学周刊》,凌叔华编的《武汉日报》副刊。

周:我发现您和你们这一代人对过去的传统都比较怀念,那个时代报人的办报思想、方式和经验都值得我们今天搞新闻出版的思考,遗憾的是不少人却丢掉了一些好的传统,搞出的东西不伦不类。我看过一个材料,说邓拓主持《人民日报》时,要刚参加工作的编辑都到图书馆去翻阅《大公报》、《申报》等过去的报纸,吸取好的经验。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积累,需要有良好的传统一代代传下去,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底气不足也难有长足发展。

萧:正因为这样,我支持你搞好副刊研究,写写过去,不一定为现在,而是为二十年后,或者更远的中国。我们应该面向二十一世纪,那时人们通过你的书,可能还会发现报纸原来可以这样编。

周:萧老,从整个文学发展来看,您认为我们的副刊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好传统呢?

萧:我认为最重要的它是文学创作的园地,它培养了大批年轻的作家,这是最突出的特点。它为我们的文学发展培养了新生力量,而现在报纸专找名家写稿真不是办法。

周:据说现在不少编辑根本不看外稿,不过,名家的稿子自然能够吸引读者,相比之下,年轻作者不引人瞩目,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当年是怎样推出新作者的呢?

萧:我们那时文坛的风气跟现在就不一样,那时新人倍受重视,谁发现了一个新人,大家都兴高采烈。像我当初在《大公报》上发表《蚕》,林徽因为此专门请我去她的沙龙,为的是鼓励我今后好好创作。沈从文当年还曾卖掉自己的衣服给卞之琳出诗集,我们每个人踏入文坛都受到了大家的热情拥抱。

同类推荐
  • 徜徉莫斯科

    徜徉莫斯科

    俄罗斯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熟悉而又陌生,还加上几分神秘的国家。中国人经常把俄罗斯和苏联划等号,的确,从国土和科技文化上看,是可以这样理解的。苏联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分成16个国家,俄罗斯仍然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俄罗斯也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中国和苏联两个国家曾经是非常密切的朋友。
  • 孔子与山西

    孔子与山西

    孔子与山西的人和事,确实有过种种直接或间接、紧密或松散的联系。尤其是孔子儒学对于山西的历史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古老载体,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 日本与日本人

    日本与日本人

    以东西方对照的眼光来研究日本和日本文化,尤其是从心理、哲学上解剖了日本人整个的内心生活;从日本人内在的和外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心理学的和伦理学的各方面,描摹日本的国民特性。要研究他们的全部生活,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参考。《日本与日本人》 跃进日本文化的汪洋,走进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力展现古代东方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及古今各阶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本书加入了许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识”板块,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有所收获。本书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无论是对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安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以豁达恢弘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同时以凝练的笔触,着力阐述古代中国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国宗教和哲学传统的。
热门推荐
  • 欺天圣尊

    欺天圣尊

    万千世界,霸者称王。少年周乐因世界种子击中意外受伤,境界再无寸进,受尽白眼苦难。坚持两年坚持,终将世界种子孕育发芽,一朝愤怒觉醒,奋战八方,以无敌的天骄少年姿态再临于世。植灵种、炼神药、修倾世功法。亿万强敌,随他步步高升拜倒而下。如上天压迫,则天亦可欺!圣尊路前,无可阻挡!
  • 证治心传

    证治心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深圳谣

    深圳谣

    特殊的岁月不可磨灭的疼痛印记,人性因生存扭曲又在自我升华中抻平,追寻和实现。《深圳谣》描写了深圳沿海渔村几名青年各自命运抗争,完成人生最终的追求与跨越。小说中那群人为了生活默默唱响心中的歌谣,构筑了时代彩虹的斑斓画卷。故事跌宕起伏,步步惊心,环环相扣。作品获得第一届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
  • 海边的艾米丽

    海边的艾米丽

    这套原创儿童文学图书的作家们用真诚、美好的心和富有智慧的文字编织了一幅幅迷人的图画。相信读过这套书的朋友,一定能够从这些新鲜的作品里,得到诸多艺术的思想的启发,感受到儿童文学价值和阅读的乐趣。
  • 原始之王的原始之书

    原始之王的原始之书

    “契约成功,奖励神兽蛋一个”慕天看着蹦出来的萌萝莉一脸懵逼“这个小女孩是神兽!?”
  • 世界幽默小小说佳作选(精品文学书系)

    世界幽默小小说佳作选(精品文学书系)

    《世界幽默小小说佳作选/精品文学书系》主编李超。《世界幽默小小说佳作选/精品文学书系》精选了世界各国多位作家的100多篇幽默小说的佳作,这些作家当中还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书不但能使你欣赏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最精美的幽默小说艺术,而且几乎每一篇都能使你在笑声中一气读完。
  • 拂袖绝尘

    拂袖绝尘

    一次次遗憾由涅槃重生来改变。我之道,不服天地众规,我之信念,唯有真我尚存。一个少年踏破穹宇,脚下伏尸百万。“待我重生之时,这天地玄黄也得失色。
  • 许你朝暮如歌

    许你朝暮如歌

    【新书《枭妻诱入怀:景少,轻点宠》已发】【四少系列二】前世,她家产被夺身败名裂,在未婚夫与别人结婚日跳楼自杀做贺礼。一朝重生订婚时,她看着跪地求婚的男人笑靥如花:“滚!你个渣男!”一转身她错把男神当炮灰亲密秀“真爱”,不曾想从此踏上了被诱不归路……谁说男神都高冷?谁说暖男不腹黑?她不过戏问一句:“你有多爱我?”他便眼睛发亮笑得迷人直接扑过来:“我不善言辞,还是用做的来证明吧。”……这其实是腹黑大灰狼阴差阳错巧娶豪夺诱拐重生小绵羊宠着爱着并吃干抹净的故事(用我一世倾情,许你朝暮如歌)【人生浮世,红尘若梦。总有一人,爱你如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清醇的我们

    清醇的我们

    在没有遇到她时,他从来不会感觉自己的世界里可以这么精彩,自从遇见她,他的世界里已经默默存在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