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67000000002

第2章 世界你见过了,世面呢?

或许只有真正到达过山顶的人,才愿意为半道上苦苦挣扎的奋斗者鼓掌,或许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理解这世界原本就是一场协奏曲,而不是必须分出胜负的竞赛跑道。

所谓世面,不在于昙花一现、惊鸿一瞥,也不在于雪山大海、碧波朝阳,而是在于通人情、懂人心。

世界你见过了,世面呢?

我在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个女孩子的留言,委婉地向我抱怨对一位舍友的不满。

那个女孩跟她同岁,家境很好,年纪轻轻就走遍了全世界,说起全球各地的人文风俗和美食娱乐都头头是道,但她却无论如何都很难对这位舍友产生好感,于是有点儿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

她小心翼翼地问道: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玻璃心了,但是每次我问她什么,她都会先感慨一声‘你居然连这都不知道’,然后才回答我的问题。我说起寒假准备去实习的事情,她也嗤之以鼻,说最好的年纪就要去看最好的世界,不要目光这么短浅,总是钻在钱眼里。”

“她或许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什么恶意吧,可我就是不大喜欢这个人。有时候觉得自己这样真是不好,好不容易遇上一个见过世面的舍友,却丝毫也不想跟她亲近,因为自己小心眼,白白错失向对方学习的好机会。”

我打趣她:“在自责之前,你确定你不是对‘见过世面’这几个字有什么误会?”

见过几轮他乡的明月,在地中海里潜过水,拍了一些游客照,记得住一些人文古迹,就算得上是见过世面了吗?

并不见得。

在我做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有次被外派到分公司去参加一个重要的项目,跟我对接的是一个挺年轻的小伙子,在欧洲上了本科,又去加拿大读了研究生。他常在午餐或是晚饭的时候讲起自己留学和旅行时的经历,见多识广又能说会道,好一副神采飞扬的样子。

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并不坏,甚至还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不错的合作伙伴而感到些许的幸运。然而很快,我就为自己如此草率地评价一个人而心生悔意。

无论别人讲什么话题,他都能想方设法地把话题引到自己的身上:“我在欧洲上学的时候……”

听到团队成员一个不标准的发音,他就会立刻不屑地纠正:“是cliché,不是cliche,最后一个音符是法语发音的,来,你跟我念……”

因为自己的疏忽开会迟到时,会立刻找借口道:“我当年在意大利的时候,他们都特别不守时,我都习惯了,真的没想到这些人今天居然来得这么早。”

最夸张的一次,是在酒店的会议室里,新来的服务员不会使用全是英文的咖啡机,他居然当着一屋子人的面,语带讽刺地挖苦了对方十来分钟,硬是把小姑娘训得眼泪汪汪,而当我们上前打圆场时,他还无辜地一摊手:

“国内的五星酒店服务还是不行,我在欧洲的时候,人家酒店的服务员都会讲中文呢,你看看她,连这么简单的几个单词都不认识……”

颐指气使,趾高气昂,而同行的几个人却无不面带尴尬,看着他自顾自地导演一出让人生厌的尬聊。

能说会道并不意味着抢尽风头,见多识广并不需要伴随着得意扬扬。

正如《沙滩小子》中的民宿老板曾经严肃地对舍不得客人离开的孙女说:

我们在海边开店,这是我们的生活。可是前来民宿的人,都是为了回去才来的。客人来到这里休养生息,是为了回去更好地生活。而见过世面的意义,并不在于朋友圈状态下全球各处的定位,在星巴克用纯正流利的英语点一杯不含咖啡因的拿铁,说起奢侈品豪车时的如数家珍,以及对景点古迹的倒背如流,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心境。

自足而不自满,优秀但不优越。

不因为别人有更多,就心生嫉妒暗自鄙薄;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有,而去苛责他人的无。

看过无边风月,更懂得惜取眼前人。听过别人的故事,更懂得要如何去过自己的每一天。

敢潇洒地走出去,也能坦然地走回来。

认识一个姐姐,气质样貌极佳,情商又很高,丝毫没有高冷的女神范儿,只要有她在的场合,从来不会冷场,而我是在认识她快两年的时候,才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从她同学口中听到了她的辉煌经历:

大学毕业前已经能流利地用五门外语进行交流,去了美国读研,拿到了两个硕士学位,自己打工赚钱走遍了美洲大陆,毕业之后又进了人人艳羡的投资银行,成为了金领。她生活得像电视剧里的女主角,全世界飞来飞去,跟西装革履的商业大佬谈着上百万美元的生意。

“老实说,你这么厉害的人,会不会觉得我们跟演十万个为什么似的,什么都不知道?”我问她。

“怎么会。”她笑了起来,“这世上哪有人真的是全知全能的,无非是每个人熟悉的东西不一样罢了,每个人成长在不同的环境里,观点和认知有所差异才是最正常不过的事。”

我又问:“你工作的圈子里一定也有很多大牛吧,跟他们相处会不会不自觉地去比较呢?”

她说:“刚开始的时候在所难免,但是后来慢慢也就想通了,不会再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因为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才走到今天这一步;也不会觉得别人不如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何必一定要分个高低?”

或许只有真正到达过山顶的人,才愿意为半道上苦苦挣扎的奋斗者鼓掌,或许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理解这世界原本就是一场协奏曲,而不是必须分出胜负的竞赛跑道。

所谓世面,不在于昙花一现、惊鸿一瞥,也不在于雪山大海、碧波朝阳,而是在于通人情、懂人心。

过好每一天,好好说每一句话,跟每一个人好好地交往,才是见过世面的人会去做的事情。

年轻时拥有高质量的社交圈,到底有多重要?

毕业之后有次回母校,跟一个小学妹约饭,她拉着我去教学楼的天台,一脸崇拜地向我取经:“学姐,听说你当年每天六点就起床来天台念英语,你是怎么做到的?坚持了那么久,有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一脸黑线地迎上她灼灼的视线:“你不知道我每天都是被室友追着打起来的吗?”

她顿时无语。

我大学第一学期的时候,几乎懒到发霉,除了不得不去的专业课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赖在床上,支着小床桌,吃着零食,不是追剧就是玩游戏,每天睡醒都能完美错过食堂的早饭,短短两个月就胖了十几斤,又因为常常熬夜弄得脸色暗沉痘痘频出,明明还不到二十岁,却像个蓬头垢面的中年妇女。

并不是没想过要改变,只是通常死撑不到一周,就又被惰性打回原形。屡试屡败好几次之后,我跟下铺的学霸姑娘有了如下的一段对话:

“你以后早晨去念英语的时候能不能叫一下我?”

“我每天六点起床,你确定你可以?”

我迎着她怀疑的目光赌咒发誓,为了提高自己的可信度,甚至还补充了一句:“要是闹铃响完我还没起,你就拿晾衣杆打我……”

开始时的满腔热血很快就冷却下去,而我终于也尝到了豪言壮语带来的恶果:在很多个寒冷漆黑的冬天,当我一把摁掉闹铃准备跟周公再续前缘时,总有一根又粗又长的晾衣杆从我的床边幽幽伸过来,连打带戳地把我弄醒。

我跟着学霸姑娘混了整整两个学年,不记得被夏天的蚊子咬了多少个包,也不记得在冬日的冷风里打了多少回寒战。印象中特别清晰的是在一个下雨的清晨,我一边哈欠连天,一边跟她抱怨:“你说,我们这样努力到底有用吗?考试都不见得能比去年高多少分,更别说跟清华北大的学生相比了,也不知道到底能得到什么。”

她盯着手中的书,连头都没抬一下,回答我说:

“我努力又不是为了胜过本来就不普通的别人,而是不输给原本就平凡无奇的自己。”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对得起自己的每一天,至于结局如何,听天由命吧。”

我是在很多年后才想通了这个道理。所谓天命,所谓运气,不过是一个人夜以继日的积累所带来的质变。这世上并没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贵人和机遇,不过是努力得足够久,等到足够优秀之后,才有了伸手摘星的资格与权利。

学霸姑娘在毕业那年,被全球翻译专业排名前八的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录取。我时常在朋友圈里看到她发的大段大段的经济新闻、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以及和《新华词典》一样厚的会议资料,也看到她逐渐开始带上同传耳机出入各种高端会议。

有次我们闲聊,我问她:“听说同声传译压力很大的,你这么拼,每天是不是活得很累?”

她一如当年的鸡汤和热血,秒回我:“很累,但是充实且有成就感,满足到即使知道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日,也不会后悔。”

而那时的我呢?毕业之后没了学霸姑娘在身边的鞭策和鼓励,又正处在职场中不上不下的倦怠期,过着朝九晚五的安定生活,每天下班不是跟朋友在街边瞎逛就是回家看剧。若今日也是我的最后一天,我又怎么敢如她一般,坦荡地说此心无悔?

后来,我在各种机缘巧合中认识了很多上进的朋友。

看着她加班到十点回家还雷打不动地复习一个小时GMAT;

看着她在上产床的前一天还坚持写完了最后一篇推文;

看着她在哄完孩子身心俱疲的深夜回一封重要的邮件。

她们也并不是三头六臂的女超人呀,不过是小心翼翼又拼尽全力,护着自己心中的那点小火苗不至熄灭罢了。

而这些朋友对于我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能用于文章中的励志素材。在许多个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自我怀疑或自我厌弃的时刻,只要看一眼聊天记录或朋友圈,就能使我瞬间被她们身上强大的吸引力拉回正轨。

成年人的友情太过现实了,无论怎样往昔的情谊,也抵不过因心智认知上的差异而无话可说。害怕自己被颓废缠身,被努力的她们丢下,成为那个只能在聚会上尬聊的局外人,这样的担心,正是约束和激励自己最好的动力。

茱蒂·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中提到过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英国的上层社会中,生活在贵族家庭的孩子,他们头八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与保姆、家庭教师以及一两个兄弟姊妹一起度过的,很少与母亲一起,跟父亲的相处时间更少。当孩子八岁时被送进寄宿学校,在那儿要待上十年,只有在放假的时候才能回家度假。然而,当他离开伊顿或者哈罗等私立贵族学校时,却已做好了成为英国绅士的准备。

而伊顿公学的前校长托尼·里多则说得更加直白:

伊顿的杰出,并不完全依靠其师资或设施,更重要的是,它汇集了最优秀的年轻人。

这样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你会不自觉地自问:“这些人能够做得如此优秀,为什么我不可以?”他们会在同龄人身上看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同时也从同龄人身上学习自己缺乏的技能,这就是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所带来的动力。

我收到过很多这样的私信留言,说身边所有的人都浑浑噩噩、胸无大志,自己想做点什么,却总是害怕被当作异类,因而虽然心向往之,却迟迟无法采取行动。

而我也开始慢慢理解,诸如此类的困扰,并不完全是一个人自己不努力还归罪他人的借口,人本来就是情境动物,在哪种环境中扮演哪种角色,有时确实身不由己。

然而正如萧伯纳在《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写的那段话:

人们通常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环境,而我却不迷信环境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分离寻求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如果未能找到,他们也会自己创造环境。

我有个很励志的读者,他在一所三流学校里读三本,班里没人学习,几个舍友更像是住进了电脑游戏里,除了吃饭之外连宿舍门都不出。他每次去图书馆,都会受到舍友的嘲讽和诱惑,有时实在忍不住,就想跟他们一起玩一会儿,玩着玩着就忘了去上自习。

心中为数不多的不甘和上进像是秋风里摇摇欲坠的最后一片叶子,眼看着就要身不由己地落入泥泞。

后来,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在学校几百个人的微信群里,他每天都会发一段学习打卡的消息。从一开始被嘲笑,到逐渐见怪不怪,第三十五天的时候,有个人加他微信,说:“我们一起学吧。”然后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组成了一个二十六个人的小群。

他们甚至不是同一专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每天一起去旁边的名校蹭课,一起去念英语、读书、找实习。今年他毕业,很开心地来找我,说群里伙伴们的出路都很不错,不是早早签进了企业,就是考上了985高校的研究生,还有两个拿到了国外高校的offer。

生在何处,有哪种父母,进哪所学校,到哪里上班,遇到什么样的人,并不常常如人所愿,但同类项往往相吸,无论在哪种情形下,我们都有挑选朋友和创造情境的能力。

你是谁,便与怎样的人做朋友,而与怎样的人交往,又在反向塑造着你。

但愿你还有能力去挑,但愿你还有资格去选。

打败生活的不是年龄,而是你的自暴自弃

前段时间出差,跟多年不见的高中好友约饭,她陪我住在酒店,我们像中学时代那样彻夜聊天。

聊到天光微亮的时候,她忽然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盯着我,说:“你这几年变化挺大的啊。”

我满心以为她会夸赞我的穿衣品位和化妆技术,却没想她话锋一转:“你以前多别扭啊,又敏感又倔强,特别理想主义,听到一点不同意见,要么甩手走人要么立刻奓毛,现在虽然老了几岁胖了一圈,倒是变得圆融可爱了不少。”

“把倒数第二句咽回去,我就勉强当你是在夸我。”我举起手中的抱枕威胁她。

其实时间过得挺快的,不是吗?最大的九零后也快三十岁了。

她忽然长叹一声:“我还没任性够、没玩够、没潇洒够,就不得不进入压力山大的而立之年,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都不知道几年后怎么面对自己的生活。”

三十岁很可怕吗?

曾经跟一位读者聊天,她在相亲中认识了一个男人,老实木讷,有车有房。她并未对这个人有多心动,却又不舍得放跑这个理想的结婚对象,于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跟对方约了几次会,没有多少共同话题,寒暄完天气之后就各自默默玩手机,一想到婚后的生活也日日如此,就心生绝望。

“既然这么不喜欢,那就趁早断了呗。”我说,“还可以腾出点时间寻找自己的心仪伴侣。”

“妹妹你还小,你不懂。”她说,“我今年就三十岁了,过了三十岁的女人,就没有那么多挑挑捡捡的资本了。你这个年龄还可以坚持不将就,可我已经不能了,再晚一点,说不定连这个人也剩不下给我了。”

这话听来多耳熟?

“我都三十岁了,转行肯定来不及了,万一跳槽之后待遇还不如应届生,老脸往哪儿放?”

“你都三十岁了,再不要小孩就过了最佳生育期了,可别说我没提醒你。”

好像那并不仅仅是人生中的一个刻度,而是带着魔力的捆绳,到达那一站,双手双脚会被束缚,从此只能规规矩矩地做个提线木偶,再也无法从生活的五指山下挣脱出来。

三十岁真的有那么不同吗?

每天公司—家—幼儿园三点一线地按时上下班、按时接送小孩,周围交往的总是同一群人,慢慢失去察觉外界变化的敏锐直觉,与不同人群打交道的技能也开始慢慢退化,上有老下有小中有二十五年房贷,不敢再像刚毕业时那样不管不顾地去闯,生怕行差踏错,从此无法回头。

我认识一位将近三十岁的姐姐,她本有机会从一成不变的国企跳槽到发展势头良好的互联网公司上班,可她拒绝了。她说:“让我跟那些小孩子平起平坐,还不如杀了我算了。熬了这么些年,不就为了混成半个前辈,可以指使他们拿拿快递、取取外卖吗?要是连这点地位都没有,我岂不是虚长这么些年了?”

谁说可怕的中年来自于年龄的魔咒?明明迷恋稳定与权威才是最大的杀手。

是我们抢先给中年下了定义:

它应该是稳定的,哪怕带着点死气沉沉的烦闷;

它应该是有地位的,哪怕那头衔只是一碰就碎的镜花水月;

它应该意味着一点点的特殊待遇,比如跟小年轻们一起吃饭时被让至上座的特权和一开口全桌皆肃、洗耳恭听的权威。

我们太喜欢强调年龄、地位与人生阶段的匹配,“在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成为了多少人心照不宣的人生格言。

年龄本是一种庇护,带我们远离那些明显与我们格格不入的人或物。走出年少时无病呻吟的伤春悲秋,让我们终于能够脚踏实地地靠自己的力量站立,它应该是我们抵抗生活重击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成为我们生命的负累。

前段时间读完一套书,叫作《可怕的中年》。这是由十本小册子组成的“中年烦恼”,每本只有寥寥的五十多页,却充满了那种“打不赢岁月也要跟生活捉迷藏”的英式幽默:如何假装没喝醉,如何假装自己是个好父母,如何假装年轻又超脱。

豆瓣上有一句很动人的短评:“我们终于老到可以自嘲中年生活边边角角的地步了。”

有点冷,有点丧,有点无奈又有点幽默。

比起那些一味宣扬“老娘三十可是又美又有钱,岁月奈我何”的鸡血,这或许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中年吧。那昂首挺胸的宣言诚然很硬气、很美,但我一生懒散,注定无法在枪林弹雨里杀出一条成功之路。

所以,我也很害怕在远处招手的三十岁啊。

生出来就再也无法抹去的鱼尾纹,流失了就再也补不回来的胶原蛋白;

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曾经最讨厌的那个唠唠叨叨的中年妇女;

谈婚论嫁,生命中平白多出另外的责任;

猝不及防,被邻家上中学的小姑娘以“阿姨”相称。

中年来得措手不及,面对它的平凡琐碎,我们也许会有不甘、有懊丧,但我们依然可以决定,是要打肿脸充胖子骑虎难下,还是坦坦荡荡地自嘲着生活下去,让幽默本身成为一种力量。

没有谁是不会老的,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如何老。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倚老卖老、仗老欺人又或是理直气壮地昏庸与腐朽的人,即使有很多人用四五位数的面霜修饰着脸上的纹路,但也终有人能在老去的路上走得优雅且坦然。

我很喜欢《我在伊朗长大》中的那个片段:

玛赞的外婆每天都会把刚开的茉莉花放在自己的内衣里,当她解开内衣的那一刻,茉莉花纷纷飘下,满室清香。

而她搂着十四岁的玛赞说着悄悄话:“你这一生会遇到很多坏人,如果他们伤害你,就对你自己说:‘这是因为他们愚蠢。’这样你就不会对他的残酷做出反抗了。因为没有比仇恨和复仇情绪更糟的东西了……永远保持你的尊严,真诚地对待你自己。”

人固有一老,或老而猥琐,或老而睿智,而我好想成为她。

我们永远无法左右时光的前行,但却能选择成为自己要成为的那种人。

在还年轻的时候学会如何老,这或许才是思考三十岁最大的意义吧。

你最大的失败,就是从来没有尊重过自己的生活

“我觉得自己活得挺失败的。”

临近年终,身边的好几个人都感慨起这个话题。

八零后的A说:“同学聚会听到人家的年终奖,觉得自己这一年像是白活。”

九零后的B说:“看着同龄的女生二胎都抱上了,自己却连男朋友都没有。”

九五后的C长叹一声:“我同龄人都月薪五万了,我买个手机还得向爸妈要钱。”

让我有点吃惊的是,说起这些话的几个人都是我身边挺优秀的朋友。

A是事业有成的经理人,凭自己的努力从一个不起眼的三流大学毕业生一路拼到了上市企业的部门经理;

B是圈子里颇有名气的自由摄影师,参加国际大赛拿到的奖项毫不逊色于专业作品;

就连最年轻的小朋友C,也在学校组建起自己的乐队,去为电视台举办的活动唱歌,也算是颇受欢迎。

可到了年终,自责的原因林林总总,对自己这一年满意的却寥寥无几。

有时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很有意思,通往成功的道路越来越多,成功的定义却愈发扁平下去:

月收入至少得过万,如果是固定工作,年终奖里必须有出国游和最新款的手机、相机,不然你就是能力有问题;

脸上要有胶原蛋白,身上要有马甲线,否则你就是不自律;

稳定的恋情/婚姻是最好的加分项,有钱、有闲、有身材还得有人爱,才称得上是人人羡慕的大赢家。

跟一位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她说:“努力这个词正在摧毁年轻人。”

可我却觉得,摧毁年轻人的并不是努力本身,而是对努力的执念。这种自责成瘾的焦虑感,比不努力本身更能伤害一个人。

心理学家丛非从曾经写到过:

当一个人极度焦虑,又对自己很不满意时,他往往会不自觉地给自己定下过高的目标,因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目标”会让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上进。

狂热地囤书、买资料、报名大咖微课为知识付费,收藏夹里的内容几百个GB,却完全没有时间去看、去听;

疯狂地做俯卧撑、平板支撑,每天长跑十公里,却从来不问,这样的强度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体;

变本加厉地加班,乃至也学会了违着心、厚着脸皮拍老板的马屁,以求加薪、升迁继而平步青云。

那么努力了,那么上进了,那么累了,却还是很讨厌不够成功的自己。

可是最开始呢?

最开始,我们不过是想看完一本小说,想让自己更加健康一点,想安心享受每晚跟家人共处的时光。只是想让自己更快乐,却一步步被成功牵引着,走了那么长的路,反而离快乐越来越远。

2015年,娜塔莉·波特曼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做过一场演讲,其中的一句话让我深受触动:

成就总是美好的,但你得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不知道,它就会变成很可怕的陷阱。

要瘦,要美,要学贯古今,要出人头地。

可是,为什么?

我曾经被舍友灌过满满的一碗鸡血。有天晚上我们一起去逛街买衣服,她忽然指着一件M号的长裙说:“其实你要是瘦上十斤的话,穿上这件衣服一定是个小仙女,去聚会的时候肯定会惊艳全场。”

我随口答:“做不到啊,贪吃怕累不想动。”

她抓住我的肩膀,目光灼灼地看着我:“别给自己找那么多借口,只要你愿意,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你就是对自己要求太少才这么不自律,从明天起,跟我一起减肥吧,你一定可以的!”

我惭愧地迎上她坚毅的眼神,点了点头,开启了长达三个月不见天日的生活。

HIIT(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的40分钟已然让人痛不欲生,八到十公里的长跑更是消磨掉了我仅剩的最后一点意志力,但最可怕的还是来自饮食上的控制:每餐无非是西蓝花、圆生菜、水煮鸡胸肉、水煮鸡蛋、水煮牛肉、水煮胡萝卜的交替搭配,就连想要冲杯红糖水,都得小心翼翼地计算着卡路里。

当我终于在自己身上看到隐约的马甲线,又买下了那件很好看的长裙时,是有过一瞬间的开心的。

但那开心如同烟花一样转瞬即逝,很快就又被“怎么才能再瘦一点,好像小臂的轮廓也不大好”“最近好像有反弹的趋势了,要不要喝减肥药”和“好饿、好饿、好饿”的痛苦和焦虑淹没。

让我察觉出不对的端倪,是一个很久没见过的朋友忽然在微信上问我:“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有不开心的事可以来跟我说。”

我被她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她:“你觉得我怎么了?”

“满口抱怨,浑身戾气,许久没参加朋友聚会,也不见你在朋友圈分享读过的书了,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她说。

天知道,一个每天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如何能有好心情和好脸色?不参加朋友聚会,是因为无法面对别人吃吃吃,而我却只能干瞪眼咽口水的尴尬局面。而我极其有限的意志力,在支撑我做完所有的运动之后就早早罢了工,根本不允许我再用读书来折磨它。

从始至终,我都没有出现过那些健身贴里写到的“一天不动都难受”“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觉得好像重生”一般的感觉,至今回忆起那段时光,主旋律都只有苦。

可是这一切的最初,我只是为了买一条裙子,然后去跟朋友们约饭。

像我这种对健身无感的人,大概永远也不理解六块腹肌和马甲线到底有什么乐趣,就像那些从来不喜欢甜食的人,永远不懂一块半熟芝士带来的绵密感多么让人满足。

我并不以自己的喜欢吃和不爱运动为荣,也从不会觉得别人严格控制饮食就是傻,我只是知道,自己是做不到的。

拍美照的时候当然也会有一点遗憾,但那毕竟不是我全部的生活。

我对自己亦有诸多不满,但至少我知道,减肥瘦身并不是我努力的方向和追求。

我们都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看到别人手里拿着棒棒糖,就哭喊着说“我也要”的小朋友。

要美,要瘦,要有钱,要有男/女朋友,这些并不是目的,快乐和满足才是。

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和不能。

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愿与不愿。

你所喜欢的,才是最好的生活。

最怕你什么都不敢要,却如何都不甘心

跟一位创业的朋友约饭,他神色郁郁,说:“前几天刚开掉了公司里一个骨干,虽不后悔,但真舍不得。”

那个姑娘叫小阳,是一路跟着他打拼的元老。从创业开始一步步走来,从几个人的小房间到容纳上百人的大办公室,他们并肩熬过了贫寒的三千块,却倒在了月薪上万的路上。

他惋惜地叹了口气,跟我们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早在年初的时候,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他无法再像之前那样一个人领导一支队伍,于是决定增加部门经理一职,以便更高效地处理日常业务。

招聘从内部开始,很快,小阳所在的市场部就报出了两个人选,一个是小阳,另一个是去年刚加入公司的男孩儿大李。小阳的优势在于经验丰富,而高薪从一家500强公司挖来的大李虽然加入得晚,业务能力倒也很不俗。其他部门也很快报上了人选。

他在例会的时候说:“有意申请部门经理的人,本周五下班前一定要把简历发给我。”

大李的简历隔天就飞进了他的邮箱,可小阳的,却迟迟都没等到。

还是他沉不住气,周五下午借着批出差计划的当口问小阳:“部门经理这个职位,你就不想争取一下?谈了恋爱心就这么大,怎么连简历都不交?”

小阳并没正面回答,却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咱们这一路走过来,我有几斤几两,你还能不知道?”

到了周五下班,他还是没看到小阳的简历。他刻意找借口又把提交简历的日期往后延了两天,却依然没有等到。如此,他便以为她是真的无心于管理层,于是在次周的例会上宣布了几个新经理的名字。

听到大李的名字从他嘴里念出的那一刻,小阳的神情如遭雷击。接着,她便以身体不适为由请了一周假,回来之后也不像从前那样积极地加班出差了。

他听到这个消息只是一笑置之,自我安慰道:“小阳谈了男朋友,毕竟还是女孩子,对感情更看重一点无可厚非。”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小阳以部门缺人为由,坚决不执行大李推行的新战略,在例会上公开跟大李叫板:“你算老几啊,新官上任三把火是吧?我来公司的时候还没你呢,你知道什么?”

她联合好几个关系好的同事一起给大李添乱,不是报告晚交,就是用过时的数据,搞得大李不得不自己在公司加班,而她却在一旁冷嘲热讽:“能者多劳,您是谁啊,您了不起。”

小阳在客户面前讲大李的坏话,说他专业能力很差,靠溜须拍马上位,其实什么都不会,人品又超渣。

他忍无可忍,将小阳叫进办公室狠批了一顿,小阳含泪冷笑:“你当然偏心他,人家是高才生,我又算得了什么?不过是个出苦力的。”

他也委屈:“你们俩的机会本来就是平等的,是你自己无意经理职位,连简历都不交,现在怎么反过来怪我?”

小阳说:“这么多年,我的业绩最好,干得最苦,为公司做了那么多,凭什么让我跟他争?这职位它就该是我的。你不推举我,不就是觉得他学历比我高了不起吗?”

讲完,他无奈地摇了摇头:

“她跟大李已然水火不相容,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我必须要保护没做错的人。我给了她三倍的补偿金,把她推荐给另一位朋友的公司,可她倒好,还没出公司大门就把我微信拉黑了,想给她发个告别红包都不成。”

“我就是想不通,既然是想要的,为什么当初要摆出一副不感兴趣,不屑于竞争的样子?”

如果当时她也交了简历呢,你会选她吗?

我本想替小阳问一句,但是想想,又把话咽了回去。

人生中哪有那么多如果?你与我,他与她,都不过是在与未知林林总总的博弈中,尽力去谋求一个自己所期待的未来罢了。

而这个世界,终究是属于勇敢者的。

那个爱了很多年却没有告白过的人,最终挽了他人的手臂;那个想了很久却没争取过的机会,最后落入了别人的手中。然后你说,他(她)瞎啊,我明明这么好,他(她)怎么就是看不见我?

这世界什么都缺,唯独不缺优秀的人。

你不是偶像剧里开了挂的主角,也没有自带的金色光环。这世界上,跟你不相上下的人太多了,有时,机会只意味着谁先迈出第一步。

我有时会想,如果赵敏没说出“我偏要勉强”,张无忌和周芷若是否也能欢天喜地地结成连理?

而如果那位被称为“国士无双”的CEO杰克·韦尔奇没有主动请缨去做诺瑞尔加工厂(高温塑料)的负责人,通用电气会不会如同那千千万万的企业一样,无声无息地倒在科技革命的浪潮里?

他们一个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另一个改变了整个商业世界。

可最让我羡慕的,却是他们从始至终,无论成败,都对得起自己的心。

为什么主动一点那么难?

你怕的事物那么多,怕输,怕姿势不够好看,又怕努力一场最终却落得一场空的丢脸。

所以才假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没事,我不在乎,你随便拿去。

雾满拦江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在世,到最后比拼的不过是对他人关注的忍耐力。

谎话重复太多遍,骗得了别人也能骗得了自己,可在某一个瞬间,你还是会深恨自己的不勇敢。

我不是鼓励所有人都要争破头奔着成功而去,若你真心淡泊名利,那很好,这世界总需要一些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可最怕的却是你什么都不敢要,却如何都不甘心,任由自己陷入怨怼和懦弱的泥潭,一边对自己的生活不满,一边却在嘲笑别人改变的勇气。

别总是用“顺其自然”的佛系思想来自欺欺人。

不如去做个“经济系”的年轻人:试试看,我愿意,我尽力。

真正优秀的人,从不抱怨

实习的时候,我被公司派去新加坡参加为期一周的项目管理培训,参加进修的人来自各行各业,大家同住在一家酒店里。

与我分到同一组的几个人里,有两个是跟我一样的外企管培生,另一个姐姐,称她为M好了,是一家国企的员工。

大家来自不同的企业,除了学习之外,拓展人脉也成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第一天培训完之后,同小组的几个人便相约去看夜景吃饭。

吃饭的地方是新加坡一家能看到鱼尾狮像的网红餐厅,可还没等我们对眼前美丽的夜景发出一句赞叹,M就幽幽地叹了口气:“不就是个异形人工建筑,跟国内的某些雕塑也没什么区别,就这么个地方的餐厅还要这么贵,性价比真低。”

气氛有点尴尬,我只好开口安抚:“其实我们AA下来,每个人也没有多少钱,大家都好不容易来一次,吃得尽兴就好。”

她看着我又是一声长叹:“我们这种公司没办法跟你们外企的收入比啊,你看你们年纪轻轻就能被公司派出国培训,我都二十九了,还得跟别人争得头破血流才能来。”

整个吃饭的过程,都充斥着她的各种抱怨:

经理偏心啦,老板的小姨子在公司不干什么活年终奖还拿得最多;

企业效益不好啦,每年涨的工资跑不过通货膨胀率;

这个培训也很没意思啦,你看那个讲师,连普通话都说不好。

异国他乡好好的一次外出游玩,就这样变成了她的吐槽大会,我们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神。而她说完职场的种种不顺,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眼看又要把抱怨的话题引到家庭与生活。

我连忙打断她,问:“那你既然干得这么不开心,就没想过能做点什么改变一下?”

“怎么变?”她发出一声嗤笑,“行业不景气,公司没效益,企业文化只有溜须拍马,又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

“况且我也不年轻了呀,你又不是不知道国内的招聘环境,到了我这个年龄,想找比这更好的工作,也没那么容易……”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习得性无助。

在“觉得无助——表现出无助——加深无助的观念——表现出更严重的无助”的恶性循环中,人往往不会采取行动,而是把一切归罪于环境。

他们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我也不想的,但是我没有办法改变环境啊”的层次。

对生活不满意,不过是眼光短浅看不到前路,技能缺失不知该从何处着手,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放任自己沉浸在情绪的洪流中,一开口就是抱怨。

回去的时候大家在酒店互换了微信,我们几个拉了一个微信群,却都很默契地假装忘记了她,她明显感觉到了大家的疏远,培训结束的时候不满地吐槽我们几个“年轻傲气,不好相处”。

我们连解释都懒得解释,傲气就傲气、高冷就高冷吧,至少我们在这一周保护了自己的耳朵和心情。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同事或朋友,把你当作“最知心”的闺蜜,总是将工作上、生活中一切的不顺利、不如意一股脑地讲给你听。

你只能微笑点头,一旦表现出不赞同或者不耐烦,他们就会很委屈:“怎么了嘛,我把你当朋友,说点知心话都不行!”

我曾经就有位这样的“猪队友”,我们共同负责一个新开发的项目,从奇葩的客户到苛刻的老板,再到实习生报告晚交了一个小时,都能成为她喋喋不休抱怨的理由。

有次我们一起加班,一个很关键的数据无论如何都做不对,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能一遍遍地推倒重来,两个人本来就已经焦头烂额了,她还在一边哀声叹气:“老板也真是的,自己早早回家过周末,却让我们来弄这么复杂的东西,咱们拿员工的工资,却得操老板的心,你说,是不是很不公平?”

我终于忍不住发了火,怼她道:“你知不知道总说这种丧气的话特别影响别人的心情?既然都已经做了,就集中精力加快速度做完回家,要是不想做,你也可以先走。”

她比我还要震惊:“我没想到会影响到你啊,我不过就是随便抱怨两句而已。”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一词包含五个主要方面: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

而爱抱怨的人,大多处于较低的情商水平。

既无法控制情绪,也不懂得自我调整去消化负面情绪,他们不知道抱怨是一切关系的杀手,也不能理解为何坏情绪会让他人对自己感到厌烦、避如蛇蝎。

生而为人,各有其苦,没有谁生来就是小太阳。而长大成人,步入职场,做好事情前的第一步就是咽下苦,藏起累,控制好自己的语言和情绪。

抱怨是本能,可忍耐与消化,同理心和共情力,却是要花功夫去培养的后天能力。

当然,还有这样一种人,将抱怨用作达到目的的途径。

跟老板抱怨:“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天天加班到晚上九点,为什么才加这么一点点薪?”

跟同事抱怨:“我都这么忙了,你们就不能配合一下我的节奏早点把报告给我吗?”

这种带着撒娇口吻的抱怨,往往并不只是情绪的倾诉,而是带有极强的沟通目的。

每一字、每一句都在呐喊:“看到我,帮帮我,我想要。”可说出口的话,却将对方推得越来越远。

这世界谁也不欠谁,没有任何一种关系能承受得了这样的压抑和负重。

作者丛非从写过这样一段精妙的比喻:

就像你在一片土地上种一颗种子,满怀希望它能开花结果,一段时间后它没有发芽,你恍惚了一下,怀疑自己可能是忘了种,于是你又种了一颗,再种了一颗,土地很贪婪地得到了好几颗种子,结果却是,你再也不想在这里播种了。

永远在索取,永远在抱怨,永远不满意。

他们对待关系还像个未成年的小孩子,得不到重视会闹,不被满足的时候会哭,却往往忽略了,成年人的交往从来不是单方的索取与付出,而是互相成全。

你以为爱抱怨的人只是性格不好吗?那不过是因为认知层次、情商层次和理解关系的层次都太低。

可万幸的是,我们并不是马丁·塞利格曼实验中那只只会躺在笼子里哀鸣的狗,只要自己愿意睁开装睡的眼睛,不管走过多少弯路,最终都找得到通往幸福的大门。

最简单的,可以尝试从这三步做起:

1.调整自己的归因方法。

在开口抱怨之前,把句式换成“都是别人(上级/同事/下属)”改成“如果我”。

如果我再主动一点,就可以拿到这个项目,而不是只能暗自抱怨老板有眼无珠。

如果我考到某个证书,是不是就可以跳槽到行业最好的公司,而不用只是一味地坐在原地抱怨一切的不如意。

2.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可以,把你的抱怨录下来,找一个心情好的时候听听录音,看看你会有什么感觉,会不会顿时觉得好心情一扫而光,整个世界密布着黑云和毒气。

这正是别人跟你相处时的感觉,很压抑,不开心,而你又愿意跟这样的自己做朋友吗?

3.学会明确且直白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说话时别绕弯子,别试图用抱怨来硬凹含蓄。

“这个报告我希望你下午三点之前可以给我,因为我拿到它之后还需要做其他的东西。”

“我今年的成绩是××××,希望您能考虑为我加薪。”

别怕坦诚会伤人,真正让人反感的,是你那颗畏缩、拧巴又阴云密布的心。

最怕你成不了精英,又过不好平凡的一生

毕业两年的表弟裸辞了银行的工作,在家庭聚会上被各家长辈轮番数落,灰头土脸地找我求救,眼神却灼灼:“我跟他们说不通,但是你肯定能理解我,我今年也二十四了,总不能一辈子都这么朝九晚五拿着死工资,那能有什么出息啊,是不是?”

他说得情真意切又信心满满,我一个恍惚,居然觉得他有几分像励志文里的男主角,而这恍惚很快就被姨夫的冷笑打断:“你看不起人家拿死工资的,可人家至少还能养活自己。你一分钱没有,还欠下一屁股债,你倒是有出息了。”

我之前零星听到的细节终于被拼凑成了全貌。

他瞒着家里人裸辞之后,跟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咖啡馆。由于经营不善,咖啡馆的生意着实惨淡,苦苦支撑了两个月,别说盈利了,就连银行的贷款都还不上。姨妈打扫卫生时在他的桌子下面发现了一张通知单,才发现自己的儿子早已辞了职,还欠下了小十万的贷款。

没有商业计划书,没有行情考察和市场调研,没有启动资金和过渡资金,脑门一热便提了辞呈,说走就走,说干就干。

我听得目瞪口呆,创业对他来说仿佛从来不是一个理应艰苦奋斗的大工程,而是随意便可为之的儿戏。

“你就这样,还想白手起家变成巴菲特?”我也没能落俗地像长辈们一样反问道。

他用那种“怎么连你也这样”的失望眼神看着我,气势更加低落下去,嘴上却不服输:“你们都不懂,创业那看的是时机,时机!让我扛过去这个坎,以后肯定会好的,反正我就是不想跟你们一样,一辈子都做个普通人,过着这种没意思的生活。”

我有次出差,在酒店吃早餐时跟一对母女同桌。女孩初中模样,拿着一本历史课本目不转睛地反复背诵。她的记忆力显然并不灵光,一句短短的“张角于公元184年起义”念了五六遍,一合上书,却立刻印象全无。

她的母亲几次催促她吃饭,她却置若罔闻,等到母亲又一次小声提醒“再不喝牛奶就凉了”时,她忽然发了火,指着正来回奔走的服务员,大声说:“我不想吃饭,就想学习,你别打扰我,我不想以后跟她一样,做这种又累又没前途的工作。”

周围的人纷纷侧目,可座位离她只有半米远的我却看得真切,她眼睛里的东西与其说是不屑与轻视,倒不如说是忧虑和恐惧。

她大概无法忍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吧,她的手机屏保是袁泉饰演的“白骨精”唐晶,年薪七位数又走路带风。那大概才是她觉得值得去追求的人生。

有个读者给我私信,焦虑得要命,说自己兢兢业业地工作,三年才升了一级,每次一刷到满朋友圈的总监和CEO,就觉得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loser。

我安慰她:“行业不一样,公司不一样,名片上的title不代表能力的高下,与你成功还是失败更是不能直接挂钩的。”

“不是这样的。”她说,接着摆出了许多成功者的例子,“×××二十岁生日给她妈妈打了二百万哦;×××只做了两年新媒体,一条广告费都上百万了哦;×××用了一年就从合同工干到总监了哦……”

“跟他们一比,我不是很失败吗?”她锲而不舍地追问我。

我说:“不算是失败吧,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啊。”

她回我两个大大的流泪的表情:“活成这样,不就是最大的失败了吗?”

我觉得很是绝望。

这绝望并不是因为我拿着手机呆呆地坐了近十分钟,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而是我想不通,为何会有人宁愿将自己当成一个loser,也不愿意接受普普通通的生活。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并不缺少奇迹和逆袭,那样光鲜亮丽的生活时刻都在向每个人魅惑地招着手,让人在向往的同时,对一切普通与平凡嗤之以鼻,仿佛那便等同于混吃等死。

可遗憾的事实却是,大多数人渴望享受成功后的荣耀,却无法承担辉煌背后的辛苦。

于是一边向往,一边驻足;一边颓废,一边不甘。将自己折腾得像个不安分的跳梁小丑,还美其名曰“我不要平庸”。

年初的时候,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回顾自己过去一年的生活。

“2017年每周都能坚持看完一本书。”

“养了一只小狗,相处得还不错。”

“加薪一千块,被老板在会上提名表扬了。”

“跟父母成功地长谈了一次,中途没有哭也没有发火。”

没有年入千万,没有豪宅香车,也没有认识哪个大V又跟哪个很厉害的人攀上了关系,那些平凡无奇、带着烟火气息的小确幸,才是普通人的日夜与生活。

最失败的,才不是生而普通。而是既做不到卓越,又过不好平凡的生活。

靠近比自己高一个档次的圈子,到底有多重要

趁放假跟几个朋友约了饭,正好表妹来家里做客,我便邀请她跟我一起去。

她刚毕业一年,在一家小企业里做财务,好奇地八卦完这几位朋友的情况,之后便连连摇头:“我就一青铜,到这种王者局里会被秒杀的你知道不?一个投行高管,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身家百万的老板,我跟他们哪儿有什么共同语言啊。人家肯定也不待见我。”

我安慰她:“去听听大牛们聊天也是好的啊,其实我也挺菜的,有我陪你呢,怕什么。”

她用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看着我:“几年没见,没想到你的脸皮已经修炼得这么厚了,还打算拉我垫背,休想。”

我顿时无语。

“不是你们鸡汤博主说的嘛,圈子不同不必强融,远离无效社交;先有平等才有互助;真正的友谊里没有高攀。明明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何苦巴巴儿地往上凑,去招别人笑话。”她意兴阑珊地摆了摆手,“你去吧,我在家看电视好了。”

那张青春靓丽的脸上写满了年轻人特有的清高,可清高里却参杂着显而易见的自卑和脆弱。

这个年龄的女孩子,习惯了在聚会上斩获别人的歆羡和喜爱。让她去做配角、被碾压,自然是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情愿。

我还没毕业的时候在一家纸媒实习,第一次参加传说中高大上的行业酒会,许多之前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大神们扎着堆出现,会来事儿的新人们早已端着酒杯挤上去,无论人家说什么,都报以夸张的赔笑。

我听着他们聊我根本不认识的人和压根听不懂的话题,处在那衣香鬓影、觥筹交错的环境中,每个细胞都想逃走。

然后我就真的逃了回去,回家看书看到凌晨三点多,前所未有的认真,满心想的都是要加倍努力出人头地,为自己在这种场合里站稳脚跟拼出一点资格。

做了一晚被众星捧月顶礼膜拜的美梦,第二天一进公司就被带我的师父老梁叫住,他劈头就问:“你昨天去哪儿了?”

“我先回去了。”我答得也很坦然,“他们说的那些我一点也听不懂,就回去自己补课了。”

他气得直拍桌子:“你看书平时不能看啊?这样的机会一年就一次,你是不是傻?”

“可是在那儿拍马屁凑热闹又有什么意思?在我变得更优秀之前,这种场合我再也不会去了。”我沾沾自喜地说,觉得自己很有骨气。

他根本不接茬,抛给我一根录音笔:“这是我昨天录的,给你两天时间整理一下,整理好拿给我看。老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这么好的机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别因为那几两面子错过了本事。”

那是2012年,而那些站在风口的人,已然讨论起了网络媒体的兴起和纸媒的衰落。那是直到2015年底,才被众口相传的发展态势。

后来我没有从事媒体行业,而这份录音对我的价值,其实无关职业的发展和金钱的获取。

那仅仅是一种态度。

如果有机会结识比自己更好的人,不要怕,不要躲,坦然地参与进去。如果不能提供有价值的输入,那就成为高质量的倾听者。

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然。

脆弱的自信和敏感的自尊是迈出那一步最大的阻力,无论是别人无意的一次忽略,还是一句不带恶意的调侃,都像是对自己的内心戏的证明:看,你不该出现在这种地方的,你只配和你差不多的人待在一起。

我的一个朋友给我讲了她如何重塑她的大龄单身姐姐的故事。

挺简单的,就是叫她到上海来,参加了几次大龄单身女孩儿的聚会而已。

她姐姐三十岁了,身上有种文艺女青年反省似的自卑:

“我本来就长得不好看,再打扮岂不是丑人多作怪?”

“我到了三十岁还没嫁出去,肯定是自己有什么问题。”

“都这个年龄了,还折腾什么呀,万一失败了呢?”

我忍不住好奇,问她:“你姐姐这种性格,跟你周围的这些人恐怕是格格不入的,聊得来吗?”

她大笑着说:“没聊啊,她全程都缩在角落里当自己是隐形人,直到回去那天都是这样。她当时虽然接不上什么话,可回去没多久就给自己报了个英语班,办了一张健身卡,还向我打听其他人用的什么牌子的化妆品,短短两年,简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人的改变是会有延迟的,可重点不在时间,而是在于你是否能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不是在虚构的荧幕上,不是在遥远的书本里,而是那些看上去跟你差不多的人也能够拥有的可能。

陈虎平老师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所谓选择,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分析的产物,而是社会化情绪同步共振的结果,你不可能从事一种人类永远不会欣赏的事情。你的热爱,你的激情,其实是与你信任的一些人共振的产物。

信任、共鸣、选择,归根结底,都是社会协作和博弈问题。

而遇到比自己略胜一筹的对手和朋友能带给你的最大益处,就是你会知道某件事还有更好的解法,某个令你困惑的难题还可以有另外的思路,生活还有更多的可能,而你,也有资格去追求那样的可能。

实力是可控的线性积累,关系是高度不确定的情绪联结,这两种能力高度异质,却并不矛盾。

一味地关注实力而忽略高质量的关系,会导致一个人的自我封闭,用愤懑和羞耻来饲育脆弱易碎的自尊。

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野兽,便是各自的性情。

阻碍你靠近大神的,或许并不是那道看不见的鸿沟,也不是大神本身,而是你自己。

是你的怯懦、自卑和固步自封,在你的面前建筑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墙。

比起中年油腻,我更怕三十五岁以后还得去招聘会讨生活

我毕业那年去上海参加企业的面试,爸妈担心我独自出门遇到麻烦,于是嘱咐一个在上海工作的哥哥照顾我。

我跟那个哥哥很熟,他在上大学之前一直住我家对门,不知一起吃过了多少顿饭,又帮我解决了多少道数学题。我到上海的第一天,他早早地来到我住的酒店,说要请我吃晚饭。

可见到他的那一瞬间,我险些傻了眼。

他大概是刚下班,满身藏不住的倦怠与暮气,身形有些佝偻,坐在那儿已然略显颓废。他整个人胖了两圈有余,手里攥着纸巾不停地擦汗,起身跟我打招呼时,还露出了那“怀胎六月”的啤酒肚。

他看着我笑了笑,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都是喝酒喝出来的,工伤,没办法。”

他那年二十七岁,在一家电子公司做销售,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在饭桌上陪客户喝酒。

就在我们吃饭的当口,他的一位客户打来电话,我隔着桌子都能听到那醉醺醺的声音从听筒中传来,叫他:“小张,快来×××喝酒。”

他用最恭谦的音调跟对方寒暄着,整个人像只虾米似的弯下腰去,嘴里诺诺地应承:“李总是大恩人,这两年多亏您提携了,没有您哪儿有今天的我啊。对不住、对不住,下次一定陪您,不醉不归啊、不醉不归。”

那时冯唐先生还没有首创“油腻”这一贴切的形容词,可他那一脸谄媚的笑容,拍起马屁脸不红心不跳的模样和为五斗米折腰的卑微之气,让还留在象牙塔里的我鄙视不已。

我带着一脸“你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的表情质问他:“你不是说这个人很烦吗?为什么还要对他这么热情?”

而他说:“大客户啊,再讨厌人家也不能表现出来,还靠他的订单升职呢。”

“喔,口是心非,两面三刀,惟利是图,趋炎附势。”

我在心底狠狠地给他盖上一个“假面中年人”的印章,想起印象里那个眉清目秀一脸正气的美少年,觉得十分难过。

他大概是看懂了我满脸的不赞同与不耐烦,临别时对我说了一番话:

“做销售这行啊,起步的时候都是这么难,每天碰无数钉子看各种脸色还得随叫随到。但是没办法,你没得选,只有咬牙忍着,做到大区销售之后才能好一点,每个新人都得这么熬过来。”

“你别看我现在这样,要知道,三十岁以前至少还有人叫你去喝酒,如果三十岁以后还在这个位置,连叫你喝酒的人都没了。”

我曾经在微博上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跟一般有关友情、学业、爱情的青葱心事不一样,它来自一个三十三岁的中年女人。

她在私信里绝望地讲着自己的经历:大专毕业,在一家小公司做文员,一个月不到两千的工资。本来日子过得还不错,可丈夫在股市失利,不仅赔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一屁股债务。她想跳槽找一份更高薪资的工作,但因为连最基本的Excel和PPT都不会用,如同雪花般投出去的简历都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而雪上加霜的是,她原先的公司开始裁员,像她这样身处边缘部门又没有含金量的职位,首当其冲。

我在电脑面前坐了一个多小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告诉她“把生活交给时间,一切都会好起来”吗?告诉她“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吗?告诉她“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有奇迹”吗?

我知道那么多句鼓舞人心的鸡汤金句,却找不出任何一句可以填补她失意中年里大块大块的空洞和苍白。那苍白来自她颓废安逸的二十几岁,时日一久,就变成了她生活中无法再更改的底色。

太晚了。我在心里反复地想着这句话。

每年都有那么多人涌出校园,他们比你年轻、比你反应快、比你会得多,他们轻装上阵,没有房贷的压力也没有子女的负担,加班熬夜眉头都不皱一下,PPT、Excel和PS样样精通。

中年逆袭听起来很美、很霸气,但对于一无知识二无技能三无资本的那些人,毕竟还是太难了。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求职的黄金年龄段是二十五到三十岁。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招聘启事,将求职者的年龄限制在三十五岁以下。而在各大人力资源市场、人才市场的招聘网站数以万计的招聘启事中,只有寥寥数十份招聘启事没有明确限定求职者的年龄。

我并没有去考证过这则新闻中的百分比,但有次跟一位做到HRBD(HR BUSINESS PARTNER,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朋友提到此事,她顺口说:“我们招三十五岁左右的管理层,基本上全是通过猎头推荐,自己主动投简历过来的一般都不会要,除非手上有很好的资源或是背景足够强大。至于基层员工,三十岁以上的基本就不会考虑了,这种人一般一身暮气没有进取心,又没有年轻人好调教。”

我听得心凉,问她:“可是三十五岁之后的人还有那么多,除了早已按部就班做到了中层管理级别的,或是早已在资本市场赚了个盆满钵满的,又或是自立门户做起了小本生意的那些,剩下的人又都在哪里呢?”

她冲我无所谓地耸了耸肩:“他们啊,大概还在招聘会上讨生活吧。”

她是有轻飘飘地讲出这句话的资本的。在刚毕业的那几年,当其他女孩子为了恋爱、逛街、买买买而想方设法逃避加班时,她就开始了在活动现场苦熬好几个通宵的生活。

合照上的她顶着浓重的黑眼圈和一脸油光,眉头总是习惯性地蹙起,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年纪轻轻就有了白发,穿着老气的黑色套装,看不出一点二十几岁年轻人该有的样子。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业余生活,每天两点一线,回家倒头就睡。那时的她还很伤感地说,自己的青春从毕业那天起就结束了,之后的日子便都是中年时光。

可是现在呢?

她已经变成了公司里不可或缺的顶梁柱,一手建立起一家分公司的行政流程,拥有着傲人的业绩和不菲的薪资,脚踏七厘米高跟鞋,穿着香奈儿的最新款套装,手上有钱眼里有光,回头率秒杀大多数青涩懵懂的年轻姑娘。

“没有人能逃得过中年,但如果你足够努力,生活或许能开恩让你选择它什么时候开始。”她说。

而这或许也是我渐渐地不再像从前那样将油腻、势利、虚伪等词理所当然地施加于他人,也不大敢将之得意扬扬地转发在朋友圈,以此来烘托自己年轻又清爽的原因。

因为你并不知道,他们是当真无奈地陷身于中年的泥潭,还是主动选择将中年与青年对调。

每个人都不得不老,但你总能选择,中年以后的人生要如何度过。

毕竟比起发胖、变丑与没人爱,更可怕的是三十五岁还要跟年轻人抢饭碗,去招聘会上讨生活。

同类推荐
  • 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研究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当代社会交往的变革及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类型、特征和方式;第四章: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第五章: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原则和方法。
  • 告诉你如何脱颖而出

    告诉你如何脱颖而出

    《告诉你如何脱颖而出》一书将为你解开疑问。我们认为,你要想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它们是要拥有:好想法、好心态、好习惯、好目标、好人缘、好口才及自信力。只要你做好了这几点,便可以拥有成功与美丽的人生,在芸芸众生中迅速脱颖而出。
  • 你所谓的稳定,其实是在浪费生命: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个忠告

    你所谓的稳定,其实是在浪费生命: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个忠告

    这世界有什么稳定的工作吗?我们身边有多少人,为了稳定丢掉青春,为了平淡丢掉梦想?你现在所享的福焉知不是将来的祸?奋斗不是为了别人,生活是自己的,只有每天进步才是真正稳定的生活。本书通过李开复从苹果、微软到谷歌,再从谷歌到创新工场,一次次华丽转身背后的故事,引领年轻人在能拼搏的年纪燃烧激情,努力绽放。
  • 把快乐留给自己

    把快乐留给自己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缺少一些东西,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但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天天快乐,日日开心,于是烦恼和愁苦便常常折磨着本已压力重重的心灵。其实,放下追求圆圆满满的幻想,面对充满挫折与考验的人生才是明智;在漫漫旅程中,把洒脱和快乐留给自己,过的踏实、满足才是真谛。本书收集了生活里许多人生小故事,使您在阅读中品味生活、心胸释然,不要忘记将快乐留给自己,在人生路上轻松前行。
  • 认同的力量

    认同的力量

    高度认同,绝对跟从。认同,才能不断得到认可、赞同、肯定。本书力图通过认同唤醒职场人的“家意识”,从而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心随企业而动,行则自觉自律、自动自发、高标准严要求,从而达到与企业合二为一的高境界。
热门推荐
  • 每天读点好玩心理学

    每天读点好玩心理学

    本书囊括了认知心理学、性格心理学、情绪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自我管理心理学、成功心理学、职场心理学、营销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男性心理学、女性心理学、爱情心理学、性心理学、婚姻心理学、怪诞心理学、色彩心理学、图画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灾害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二十几种心理学分支,数百个好玩心理学话题,内容新颖,案例有趣,讲解生动,方法实用,可读性强,以理论联系实际,以事例为佐证,贴近现实生活,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应用,是一本实用、有趣的心理学书籍。
  • 逆诸天从聊斋开始

    逆诸天从聊斋开始

    惊!树妖姥姥是聂小倩!什么?燕赤霞是女的?吓!西天取经的是唐三葬!孙悟空在五指山下,永世不得翻身!?这是一个普(jing)通(shou)人(zhi)和各路鬼怪神仙互飙演技的故事。
  • 贤王嗜宠:邪医狂妃

    贤王嗜宠:邪医狂妃

    她是千年医道的传人,也是富贵人家不受重视的嫡女。一朝惨败,扭转乾坤,重生复活。他是绝色妖冶的王爷,凉薄心狠,却唯独对她宠溺,纠葛。“王爷,请自重。”“本王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你还好意思让本王自重。本王怎么那么命苦啊!”说好的矜持、凉薄王爷,为什么遇到她就成了无赖。
  • 爷我想修仙

    爷我想修仙

    做梦都想修仙的顾北,却鬼使神差的穿越到魔法世界。只能仰面叹息,呜呼哀哉:“在这绚烂多彩的魔法世界,唯我一把破旧的玄铁剑惶惶度日……”
  • 豪宠甜妻:总裁,请克制

    豪宠甜妻:总裁,请克制

    她被相恋两年的男友设计成为其他男人的女人。再转身,她跟这个男人重逢,却不料陷入了一场生死搏斗之中,她这才知道,原来这个男人居然是这个城市赫赫有名的明天集团总裁,人称五爷,并且还是前男友的亲五叔,他要她扮演他的女朋友来挡住其他女人的纠缠,却不料她深深的爱上了整天被前男友叫五婶的滋味儿,更是掉进了这个楼五爷的陷阱。他与她相爱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来是一切灾难的开始,狸猫换太子,血缘关系,上辈纠葛,人间冷暖,一一在他们的身上上演。
  • 几何奇迹

    几何奇迹

    一位名叫赫智的女孩,因为父母的魔法使赫智拥有天生就会数学的才能,因为一天期末考试为弟弟赫立作弊,被黑客发现,赫立也为了不让赫智受苦,从此与黑客作斗争,他们是否能成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快穿攻略:男神花式撩

    快穿攻略:男神花式撩

    余津津绑定了男神攻略系统,被它强制性的传送到各个位面完成任务。病娇哥哥√血族伯爵√禁欲总裁√腹黑丞相√偏执皇帝√冰山校车√狼狗竹马√……男神应有尽有,只是美中不足的是每个男神都长着一副壳子。“攻来攻去都是一个模样的人,坑鬼咱们出来单挑!”余津津差点想手撕了系统。一旁的男人阴鸷的笑出了声音,阴测测的开口:"来,先过来好好谈谈每次你不认人这笔账要我怎么算!"余津津:……【日更4000√双c√男猪脚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本书又名坑鬼系统的日常挖坑、系统的嘴骗人的鬼。】
  • 前夫别太坏

    前夫别太坏

    清冷阴邪的语气,她随手一拨,看着男人清俊的脸,心是如此的贴近,“所求就你一人,今生,同我共枕眠。”当她摒弃一切只为和他在一起时,却不想订婚的当天,他竟挽着另外一个女人出现在她的面前。原来,他所做的一切,只因为报复!忆当初,他说:“看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身边。”已恍若隔世。回首,相望,今生,谁能伴我共枕眠……
  • 贵人开口晚

    贵人开口晚

    儿子五岁了,依然没有这么开口说话,连妈妈都不怎么叫,只有在哭的时候才会叫妈妈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