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82400000002

第2章 满清入关——命运掷的骰子

第一节:皇帝自杀

据说崇祯皇帝在北京城破之日,为了避免皇室受辱,要亲手斩杀自己的女儿,结果心慌意乱,一剑下去只斩断了女儿一条臂膀。看着女儿在血泊中翻滚哀号,崇祯皇帝叹道:

“谁让你生在帝王之家?”

其实这句话,崇祯也可以扪心自问。

皇帝做到要自杀这个份上,真是还不如不要做了。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这一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乞丐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所创立的大明王朝,走到了尽头。三月十八日夜,朱元璋的后世子孙,大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得知太监曹化淳已经打开彰义门,向李自成献了北京城的消息后,心中的最后一丝侥幸终于也已经灰飞烟灭。自这一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王,称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之后,崇祯帝的内心深处就处在一种急切渴望与隐隐不安相结合的复杂心情之下,渴望的是尽快剿灭李自成,不安则是源自李自成的声势浩大。随着李自成的大军在二、三月里渡黄河、破汾州、攻太原、克大同、进宣府、犯阳和,终于打过了居庸关,崇祯帝的渴望渐渐变成了侥幸,不安慢慢变成了恐惧。三月十三日李自成的军队打到昌平,并封锁了京城,兵部派出的侦察骑兵都被李自成的军队捉住,一去不返,李自成的骑兵侦察到了平则门,崇祯帝竟然一点消息都不知道。直到十七日崇祯帝召集群臣来询问,还是没有人回答,有的人还哭了。不久李自成大军开始攻城,崇祯帝恐惧更甚,但是毕竟他还心存最后一丝侥幸:虽然大明朝各地的驻军都挡不住李自成,但是有一支军队可不一样。这支军队的前身是已故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的旧部。袁崇焕当年一介书生,统兵与大明朝的另一个心腹大患——后金——争战疆场,先后对抗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后金大汗,带出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军队。虽然袁崇焕心怀叵测,已被凌迟处死(实际上是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自毁长城,磔杀了袁崇焕),但是这支威震天下的辽东军还是保存了下来,目前这支军队由宁远总兵吴三桂统领,并且继续驻扎在辽东,阻挡着后金骑兵南下的道路。早在三月六日,崇祯帝就曾下诏令各镇兵入京救援,吴三桂自然也接到了这道诏书,崇祯帝还特意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放弃宁远,率部入关保护京城。崇祯帝知道,别处的明军也非李自成敌手,只有这一路是真正的精兵强将,足可勤王。吴三桂之所以迟迟未到,应该是顾虑后金会乘机有所行动。现在京城告急,吴三桂得到消息,必定会暂且扔下后金不管,星夜驰援。山海关离京城不远,相信吴三桂不久即可赶到,只要京城守军能守到援兵到来,大明江山就还有一线生机。对于吴三桂驰援京城,崇祯帝是深信不疑的,因为吴三桂的全家老小尚在京城,吴绝对不至于起了贰心。但崇祯帝没料到的是,三月十七日一天的战斗,京城城外的三座大营就全部溃败,望风而降。崇祯帝仍不死心,痛斥投降了李自成,又来劝自己禅位的太监杜勋,诏令亲征,指望依靠京城坚固的外城死守待援。哪想到自己平素十分宠信的太监曹化淳竟然卖主求荣,偷偷在十七日夜里向李自成献了城,京城外城顿时陷落敌手,李自成大军蜂拥入城。崇祯帝见大势已去,于是出宫登上煤山。在黑夜中望着满城的烽火,此时的他该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情?他是否想到了当年他是何等的胸怀大志,要重整大明江山?他是否想到了自己初登大宝就英明神武,铲除了魏忠贤阉党,天下都欢欣鼓舞,向往从此太平?他是否想到了自己在位十七年,不沉溺于声色,忧勤惕励,竭力治理国家?他是否想到了这十七年来在朝则有党争之祸,在边境则将士骄横懒惰,四处兵荒马乱,流寇大起,终于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他又是否能意识到是自己不能知人善任,所用非人,又刚愎自用,懦于决断而果于杀戮,才使政事每况愈下?他又是否想到了大明朝的列祖列宗,历代忠臣良将,乃至被他凌迟处死,从而酿成千古奇冤的袁崇焕?连天的烽火映红了京城的夜空,震天的杀声打破了平素的寂静,往事一幕幕闪回,被绝望击垮了的崇祯帝站在煤山之上,时而微笑,时而切齿,时而流泪,徘徊良久,最后只能叹一声“苦了我的百姓们了”。虽然绝望,但是皇帝必须有皇帝的尊严,不能束手就擒。于是崇祯帝回到乾清宫,派人将太子和永王、定王送到外戚周奎、田弘家里,拔剑斩长公主,催促皇后自尽。天还没亮,皇城已经失守,崇祯帝下令鸣钟召集百官,竟然没有一个人到来。此时的崇祯帝,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在身边。于是崇祯帝又出了宫去,登上煤山,去掉冠帽,打开发髻,披发遮面,用帛上吊自杀,太监王承恩也一同吊死,只留下了崇祯帝写在衣襟上的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平心而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当中,崇祯帝朱由检并不算是一个无道昏君,荒淫无度、酒池肉林等等与他毫不相干,倒能称得上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后人最多也就只能说他有心无力,志大才疏。这样一个皇帝,若是生于太平盛世,做个守成之主其实并没问题,可惜朱由检似乎是命中注定要做亡国之君,他登上大明江山的宝座之时,面对的是一盘虽然表面上还能苟延残喘,但实际已经无力回天的棋局。“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清仁宗实录》嘉庆九年三月壬寅)有时候历史真是不可理喻。在中国,皇帝是九五之尊,多少人梦寐以求?或许真的是要有足够硬的命才能享受做皇帝的福分,历朝历代的皇帝在位时间都不算很长,二三十年已经是了不得了,还有不少中途亡国或者被篡位,难免不得好死。在位超过四十年的皇帝寥寥可数,汉武帝、康熙、乾隆也都算是一代明君,偏偏这个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四十八年,竟有二十年深居宫中,不问国事,和文武百官面都不见一次,明朝灭亡的悲剧在他那里就已经注定。如此昏君却做了这么久的皇帝,留下一副烂摊子最后落到朱由检手上,除了让人感慨历史沧桑,世事无常之外,也不由得要为朱由检的个人命运感慨一下:这皇帝做得实在是太背了。然而当年在绝望中自杀的崇祯皇帝不会想到,他这一死,个人的悲剧命运固然是烟消云散,但是将留下怎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整个中华民族,在这种局面下将何去何从?现在的人们回首三百余年前的那段历史,忽然发现,崇祯帝留下的这个局面,以及随后发生的种种阴差阳错,机缘巧合,给中国的历史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最终造成了令人扼腕叹息的永久遗憾。这遗憾,就是清朝的“痛”。

第二节:泥腿子坐龙庭

泥腿子坐龙庭(1)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电影《东方不败》里的这首诗,正是闯王李自成一生的写照。

当李自成头戴毡帽,身穿淡青色衣服,骑着乌驳马进入承天门的时候,周围列队整齐的士兵们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岁!”乌驳马蹄声得得,踏在皇城的石板路上,李自成青衣毡帽,依然保持着农民的朴素形象,第一次走进了这大明朝国家权力的核心之城。面对着这金碧辉煌的宫殿,他心中不禁回想起那一幕幕往事:回想当年,那时是崇祯元年的时候吧?陕西老家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那真是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都没饭吃了,于是人们先是吃掉了猪食狗食,然后吃树皮草根,最后吃得大地上一眼望去,只有干裂的黄土和成群的饥民,连一丝绿色都没有。于是人们又开始吃观音土。

还记得那时候饥民中盛传,观音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赐给老百姓的救命土,吃了它就可以永远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感到饥饿。对于好多天连树皮草根都没吃的人来说,那是怎样的一种诱惑啊!于是人们疯了一样地挖掘这种土,然后用它塞满自己的嘴,填满自己的胃。凡是吃过观音土的人,真的从此不会再感到饥饿了,可是这并不是菩萨的神通在起作用,而是那土吃了之后不消化,人会被活活胀死。没过几天,遍地都是腹大如鼓的死人,救命土变成了夺命土,没人敢再吃了。可是不吃观音土又能吃什么呢?又没过多久,有的人就又开始吃观音土了,只要能暂时抵挡一下饥饿感,人们也不在乎那即将到来的死亡了。那是一种何等绝望下的疯狂啊!那又是一幅何等恐怖的景象啊!成千上万形容枯槁、骨瘦如柴的饥民争吃着那致人死命的观音土,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大概就是这样的吧?听说固原地方的官兵也没东西吃了,把本州的粮仓给抢了。抢吧!要想活下去,只有去抢!白水王二、府谷王嘉胤、宜川王左挂、飞山虎、大红狼等人都造反了,舅舅高迎祥和饥民王大梁也聚众响应,虽然官兵有刀有枪,但是横竖死路一条,与其等死,不如起来造反,还有活命的机会!崇祯二年春天,官兵来了。玩了几千年的官兵捉盗贼的游戏又开始了。官兵们毕竟是正规军,乌合之众是打不过他们的。到了崇祯三年,最初造反的人有的被消灭了,有的投降了,有的逃跑了……但是不断又有新的人起来造反。这也是没办法的,大家也只不过是想活命而已,若是太平盛世,人人有饭吃有衣穿,谁愿意造反啊?延安那边也有人造反了,领头的那个自称是什么八大王。那时候造反的人都给自己起个稀奇古怪的名字,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为了显得威风,吓唬别人吧?什么神一元、不沾泥、可天飞、点灯子、混天猴、独行狼之类,这个八大王也没什么特别。直到后来才知道,这个人真名叫做张献忠。

到了崇祯四年,官兵逼得是越来越紧,快支撑不下去了。听说山西那边有一帮人成了气候,原来跟王嘉胤混的那个王自用,在王嘉胤死后联合了一大帮人——老回回、八金刚、破甲锥、扫地王、射塌天、上天龙、蝎子块、阎正虎、邢红狼、满天星、混世王等等,还有舅舅高迎祥和那个张献忠一总共三十六营二十多万人,声势浩大啊!还不如去投奔他们,正好舅舅也在那边。于是我就去了,侄子李过也一起去了。舅舅他们正招兵买马,去投奔他们自然欢迎,舅舅自称是闯王,我在他手底下混,就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做“闯将”。从此“闯”这个字就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闯吧,大明朝九万里山河,任我驰骋,只要能活下去,别再见到当年老家大饥荒时候的情景,怎么闯都行。陕、晋、豫、鄂、川诸省,哪里有活路就去哪里。官兵逼得实在紧了,就先他娘的投降,反正队伍是我自己的,各省饥民无数,要反随时都能反。张献忠他们不都是这么干的么?转眼十七年过去了,现在是崇祯十七年了。这十七年来,从大饥荒里捡回一条命的我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舅舅死后我继承了“闯王”这个名号,冲锋陷阵血肉横飞是家常便饭,我自己还被箭射瞎了一只眼睛;巴西鱼腹山那次,实在是走投无路,差点自杀,最后在神祠中连占三卜都是大吉,这才坚定了我的信心;后来收了一个叫李信的,我给他改名李岩,他教我如何减少杀戮,收服民心,我这才渐渐摆脱了流寇习气,成了气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才传唱开来……今年我在西安称王,建立了大顺朝,改元永昌!今年不再是崇祯十七年了,今年是永昌元年!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李岩说黄巢当年攻破了长安,最后还是战死狼虎谷。现如今我也进了北京城了!现在大顺朝的辖区包括了整个西北、华北、鲁豫两省、苏鄂两省的部分地区,地方数千里,可以说是鼎定中原。虽然江南尚有明朝残余势力,但是大明朝官府的腐败已经是无可救药,所以也不足为患。古往今来,草莽英雄之中,再无一人如同我李闯王这般威风的!心中回想着这种种往事,李自成登上了皇极殿,坐上了御座。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什么叫做“踌躇满志”。

泥腿子坐龙庭(2)

李自成,这个陕西米脂的放羊娃子,银川驿站的小小站卒,传说中下凡的“破军星”,在此刻走上了他人生的巅峰。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巅峰仅仅持续了四十二天。泥腿子坐上了龙庭,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或许是这种身份转换得太突然,李自成和他的大顺朝,都还没有做好准备,他们犯了很多错误,致命的错误。大顺军进京城之后,事务众多,新生的政权急需巩固。李岩这样的有识之士,知道收服民心的重要性,对李自成多有进谏。因此为防止士兵掠财扰民,李自成曾经严令:“军人入城,有敢伤一人者,斩以为令。”大顺朝的兵政府也有告示:“大师临城,秋毫无犯,敢掠民财者,即磔之。”但是大顺朝的高级将领们都是盗贼出身,终究免不了流寇习气,所以进京之后不久,就有人开始违反上述两条禁令,大肆劫掠民财。另外对于前明的遗臣,大顺朝也采取了不明智的态度和做法,向他们索要军饷,不出钱的就要遭受酷刑。这样一来,李岩编的“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所苦苦积攒起来的民心人气,顷刻间消耗殆尽,化为乌有。而李自成本人,也没有对这些违反军纪,丧失人心的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惩处,反而放松了警惕,不闻不问,甚至自己也有点骄傲自大,开始享受胜利果实,过上了腐化的生活:他见大将刘宗敏抢得的美女陈圆圆美貌,就从刘的手上将其夺过,并意图立她为妃。李自成和整个大顺朝的这种小富即安、胸无大志的思想与行为,不能不说是与他们并未完全摆脱的小农主义分不开的。后来牛金星、宋献策劝李自成多行仁义,以图长治久安,不要太过搜刮杀戮。李自成这才醒悟过来,说:“山陕、河南、荆襄已在我掌握中,大江以南传檄可定。只有山海关吴三桂是一骁将,应当招致麾下;而辽东劲敌,又使我衽席不安。”(清·孙旭·《平吴录》)于是李自成没有立陈圆圆为妃,派降将唐通致书吴三桂招降。李自成还让滞留京城的吴三桂的父亲吴骧写了一封信给吴三桂,信中说:“尔以君恩特简,得专阃任,乃怯懦观望,使西兵长驱。事机已去,天命难回,尔君已逝,尔父犹存。呜呼!识时务者,可以知所变计矣。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犹全孝子之名。”应该说,李自成和大顺朝虽然犯了很多错误,但是仅就战争而言,他们对形势的判断还是很清楚的。他们明白目前自己的最大敌人已经不是明朝的残余势力,而是远在关外的新兴民族——满洲,也就是那令李自成衽席不安的辽东劲敌。满洲自努尔哈赤建国以来,国势日盛,大顺朝要真正平定天下,开邦立国,必须要防止满洲乘虚而入,逐鹿中原。而阻挡满洲的关键就在于原明朝辽东军的态度,也就是吴三桂的态度。因此李自成对于吴三桂的着力招降,应该说从战略上来说是没有错的,而且具体的手段也比较到位了:唐通在居庸关投降了李自成,此时已经是大顺新贵,被封为定西伯。唐通曾经与吴三桂在辽东共事,由他出面劝降,“盛夸自成礼贤,啖以父子封侯”,对吴三桂有很大的吸引力。吴骧更是吴三桂的父亲,用这两人招降,可以说是很有分量了。更何况吴三桂所有的家眷在北京陷落之时都落入了大顺军的手中,招降吴三桂可以说是十拿九稳。但是李自成还是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虽然李自成没有立陈圆圆为妃,但是他毕竟还是抢了陈圆圆这个人。按理说若是真想成就大事,对吴三桂全家不能有丝毫侵犯不说,还应该好好照顾,尤其是对在吴三桂心目中分量极重的陈圆圆,更不能有非分之想。李自成此人其实并不贪图酒色,当年行军打仗,吃的是粗米,睡的是草席,与部下同甘共苦。他曾有个共同起义的哥们罗汝才,妻妾数十,被服纨绮,还有好几部女乐,罗汝才对她们厚加供养,李自成还常常耻笑他。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见到了陈圆圆之后,李自成偏偏就动了心,再加上他不去仔细了解情况,没能充分考虑到陈圆圆在吴三桂心中的分量,或者是虽然考虑了,但是并没真正放在心上,以为吴三桂不可能因为一个女人而影响了自己对战争形势的判断决定和对自己前途的考虑,所以李自成就犯下了这样一个错误。要一个女人,对于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来说,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大错误,但是历史有时候总是出人意料,这样的一个错误在事后造成的后果,是李自成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后的故事以后再说,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先来总结一下李自成:自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反秦开始,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免不了有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西汉末年有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有黄巾起义,隋末有瓦岗寨起义,唐代有黄巢起义,宋代则有王小波、李顺、宋江、方腊等起义,元末则有红巾军起义……然而纵观整个农民起义的历史,却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农民起义虽然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但大多都失败了;有的封建王朝也确实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但是最后夺取天下的人往往不是农民,而是早就有逐鹿问鼎之志的上层社会的野心家,农民起义者本身却鲜有成功的先例。秦灭后得了天下的是刘邦,刘邦是个小官吏出身,他已经算是身份比较卑微的了,但也毕竟不是彻底的农民;之后的刘秀、李渊李世民父子,也都或是宗室,或是地方豪强,跟农民完全搭不上边。黄巢倒是攻破了长安,但是那时候李唐王朝仍然占据着大半河山,黄巢并没有在全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随后黄巢兵败,战死狼虎谷,起义还是失败了。朱元璋则的确是自赤贫出身而得天下的第一人,然而他在攻打元大都之前,在南京“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多年,等到他最后取得天下之时,也已经早就不是农民的身份了。

泥腿子坐龙庭(3)

而李自成在十余年的起义过程中一直是转战各地,根本没有进行政权建设和身份转换,所以李自成及其大顺朝,在他达到人生巅峰的那四十二天里,的的确确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次“泥腿子坐龙庭”:真正的农民打进了皇宫,取得了起义的胜利。还是那句话:古往今来,草莽英雄之中,再无一人如同李闯王这般威风的!历史虽然无法假设,可是如果我们试想李自成最后真的能够成了大业,做了皇帝,建立汉族的政权,中国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走向?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到了明朝已经是腐败透顶;但是满清入关之后,个个皇帝都勤于国事,出现了康乾盛世,封建专制制度得以回光返照,又延续了二百六十多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回光返照,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不是有可能不必等到1840年鸦片战争才被迫开始,从而就可以避免鸦片战争之后的历次国耻?毕竟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而且在思想领域里也出现了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新哲学思想。然而这一切终究都只不过是后人胸中的“块垒”,可以思考,可以借之下酒,但却永远也没有答案。

让我们还是回到三百多年前,看看接下来历史的舞台上该谁粉墨登场了。

第三节:天平的最后一个砝码

天平的最后一个砝码(1)

究竟是谁创造了历史?教科书上说,是人民群众。这当然是没错的,但是在某些重大的历史关口,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的选择,足以改变一切。

公元1644年,中国的命运落入了一个叫吴三桂的人的手中。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妻子岂因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吴梅村的这首《圆圆曲》,讲的是他的本家吴三桂的故事,其中褒贬之义,颇有几分春秋笔法。据说此诗初成之时,吴三桂得知,要以千金购诗稿焚之,却被吴梅村拒绝了。吴梅村是前明榜眼,二十出头就金榜题名,半年后又奉旨完婚,给假归省,可以说深受皇恩,所以他对吴三桂自然恨之入骨,拒绝了吴三桂购诗之请,也算颇有骨气。但是世事难料,谁又能料想得到,后来吴梅村不甘心终生隐居山林,为了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竟然也接受了清朝统治者赐予的官职。

然而更令吴梅村和我们料想不到的是,清廷赐予他的竟然仅仅是一个芝麻小官——从四品的秘书院侍讲,他放弃了名节所换来的却是这样一种深深的屈辱,以至于他在后来的诗作中悲愤地写道:“误尽平生是一官!”其实作为诗人的吴梅村,比做官的吴梅村高明不知道多少倍,可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梦想毁了他,令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这样的遗憾,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辈子也跳不出的怪圈。其实直到今天,吴梅村留给我们的遗产,仍然是他的诗作,而不是他做官的功绩。个人历史的遗憾尚且如此令人扼腕,何况是国家和民族?让我们先忘掉吴梅村,来看看诗中的主人公吴三桂的历史,寻找一下他的遗憾和他带给整个中华民族的遗憾……崇祯末年,大明朝内忧外患,形势越来越严峻:李自成的势力已越过宁武关、居庸关;满清军队也从东北面发起进攻。危急关头,明朝廷下诏吴三桂以总兵身份统领大军镇守宁远。吴三桂,辽东人,原锦州总兵吴骧的儿子,能骑善射,智勇过人,曾中过武举。崇祯初年,吴骧因贻误战机而被革职,同时吴三桂则升为宁远总兵。有一次清兵进攻宁远,来势凶猛,明朝的军队则软弱懈用,不堪一击,致使宁远失守,吴三桂因之被连降三级。后来,吴三桂痛定思痛,加紧操练兵马,使他的部下成为一支劲旅。如今国难当头,急需将才,所以朝廷又将他提拔出来,以镇守国门,还连带起用他父亲吴骧为京营提督。一时间,吴家父子兵权在握,成了京城里的热门人物。乱世之时谁都想得到军队的庇护,所以吴三桂离京赴任时,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纷纷设宴为他饯行,想为自己今后找个靠山。当时正宫周皇后的父亲,国丈周奎也不例外,某一天在府中摆下酒宴,宴请小吴总兵。席间歌伎献舞,却让吴三桂看到了号称天下第一美人的陈圆圆。

陈圆圆本是常州人氏,年幼时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因为家贫在苏州卖身做了歌伎,迷倒了无数王孙公子,达官贵人。后来周奎因为皇上宠爱田贵妃,自己女儿失宠,就来江南寻访美女,准备把美女通过女儿献给皇上,以此挽回女儿在后宫中的颓势。经查访就选中了当时已经名声大振的陈圆圆。陈圆圆到京城之后,被周奎收为义女,经过一段时间宫廷礼仪的训练,就被带进宫去献给皇上。不料崇祯帝当时早已经被军国大事搅得心烦意乱,头昏脑胀,根本无心思亲近女色,陈圆圆虽然说是倾国倾城之貌,但是崇祯帝也只是欣赏,并无收纳之意。无奈周奎只好将陈圆圆又带回了府中。也是前世冤孽,机缘巧合,偏偏被这兵权在握的小吴总兵见了,顿时一见倾心。当日宴散之前,吴三桂终于按捺不住,悄悄对周奎说:“倘以圆圆送我,战乱之时,我会先保贵府,再保大明江山!”得了小吴总兵如此千金一诺,周奎自然是求之不得。第二天,吴三桂派人带了千两黄金作聘礼,到周府求婚。周奎早已准备好丰盛的嫁奁,当天就亲自把陈圆圆送到了吴家。不过吴三桂带兵镇守边关,崇祯帝对他也是不放心的,不仅父亲吴骧做京营提督必须留在北京,吴三桂的全家老小也都必须留在北京。崇祯皇帝对吴家大加封赏,实际上却是把吴家人留做了人质,以免吴三桂心怀贰心。所以陈圆圆和他新婚不久便即分离,吴三桂独自领兵往宁远去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因李自成大军直逼京师,崇祯帝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放弃宁远,率部入关保护京城。由于放弃关外土地,官绅家属和相当一部分辽东百姓跟随进关。结果吴三桂安插未定,京城即告陷落,明朝就覆亡了。三月十六日吴三桂抵达山海关,二十日到达丰润,闻听京城已经失守,就立刻回师山海关。此刻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形势之严峻、压力之巨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的部下与山海关总兵高第的军队加起来一共只有五万之众。而山海关恰好处于清、顺两大新兴势力之间,李自成几十万大军近在咫尺,满清多尔衮正率大军南下,克日就能到山海关下。据当时的朝鲜使者说:“九王(指多尔衮)闻中国空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动员兵力之多连满清人士也说“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对于局促在山海关一隅之地的吴三桂来说,对抗任何一方都是自取灭亡。然而吴三桂虽然夹在顺、清之间,实力弱小,但是他的态度对顺清两方面来说又都是举足轻重的:若吴三桂降顺,则可坚守山海关抵抗清军,大顺军援兵转瞬即到,清军绝对没有机会入关,如此大顺朝定可一统江山;若吴三桂降清,则多尔衮的铁骑就会从多年难以逾越的山海关蜂拥而入,横扫整个中国,到时候大顺大清,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所以说假如把顺、清两方看做是胜利天平的两边,目前处于一种危险的平衡状态的话,那么吴三桂就是放到这天平上的最后一个砝码,他的选择将会决定整个局势的走向。顺清两方也都明白这个道理,纷纷使出手段劝降吴三桂:李自成劝降吴三桂的手段上一章已经讲过,不再赘述。而其实满清之前早已经反复招降过吴三桂。早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满清攻克松山、锦州后,皇太极就致书吴三桂告以其舅氏祖大乐、祖大寿等“因系将军之戚”俱获保全,劝他“幡然悔悟,决计归顺”。又命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及洪承畴、祖可法、张存仁、裴国珍、胡弘先、姜新、陈邦选等各以上司、亲属、旧谊的关系写信给吴三桂,晓以利害,竭力劝说其降清。吴三桂对于这些劝降信都没有什么积极反应,但也没有拒绝,态度暧昧,犹豫不决。到了目前这个局势,显然吴三桂继续效忠明室已经是不现实的了,因为崇祯皇帝为首的明朝已经不存在,而当时南明的弘光朝廷还没有建立。山海关同淮河以南的残明势力相距太远、音讯不通,李自成在山西、北直隶和山东横冲直撞时,已经使南北交通遭到严重破坏。对吴三桂来说,他可走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降顺,要么降清,时间和局势都逼迫他必须作出选择。接到李自成的劝降信后的几天,吴三桂一直在反复考虑对策,到底要怎么办?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不容易作出的选择。当然,最后吴三桂的想法跟京城中大多数投降李自成的前明官员一样,顺理成章地将明亡顺兴看成是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另外关键的一点是,吴三桂所部的辽东官兵一直同满清处于对峙的状态,互有仇杀,而同大顺军并没有多大恩怨。吴三桂想通了后,决定迅速投靠大顺政权。山海关防务由李自成派来的唐通接管。

天平的最后一个砝码(2)

三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三天后,吴三桂在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张贴告示,有“本镇率所部军队前往北京朝见新主,所过之处一定秋毫无犯,地方百姓不必惊恐”等语,证明他已率领部下兵马前往北京准备接受李自成的改编了。三月二十六日,吴三桂率领部下行至河北玉田县,离北京已经不远了。但就在玉田县内,吴三桂突然改变了主意,由准备投降大顺转而对大顺持敌对态度。产生这一急剧变化的原因据说就是吴梅村诗中所说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在玉田遇到了从北京来的大顺军的使者,听说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为大顺军大将刘宗敏所掳,后又被李自成夺去,须发奋张,勃然大怒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天下人!”随即抽出佩剑,一剑砍下来使的头颅,他的计划也就彻底改变了。

但如果我们究其根底就会发现,吴三桂当时无论做出什么决定,最终的意图还是要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无论是降顺还是降清都是如此。陈圆圆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吴三桂作为一个当时名震天下的将领,是不是真的会因为一个女人而赌上自己的政治前途,恐怕还是值得商榷。很可能是从北京传来的消息——尤其是家人没有得到有效保护(陈圆圆被掳)的消息——使他疑窦顿生,猜测李自成的召见很可能是一种骗局,将会对自己采取不利行动。于是,为了保命,他骤然变卦,带领部下兵马又调头直奔山海关,从背后对镇守关门的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

唐通的兵力大约只是吴三桂部的五分之一,加以根本没料到吴三桂竟然变卦,猝不及防,山海关于是重新落入吴三桂手中。唐通率残部撤至一片石,大顺的其他官员也纷纷逃回。

吴三桂又下令军士为崇祯帝服丧,设座遥奠,啮血结盟,立誓扫灭李闯,为明复仇。也就是“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具体事件原型。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陡转急下。历史究竟是不是因为陈圆圆而改写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历史因为吴三桂而改写却是不争的事实。历史人物在重要关头的选择,给历史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完全改变了国家命运的走向。吴三桂自忖光凭自己的兵力与闯王交战难操胜券,于是派副将杨坤持书到满清大营,求满清睿亲王多尔衮出师相援。如此一来,他是准备以父母妻子的性命作代价的。他还致书父亲说:“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旁以诱三桂,不顾也!”在国家民族急剧动荡的历史关口,有些人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可以对时局施加重大的影响;而更多的人则是被命运的漩涡所摆布,连性命都由不得自己!

就这样,胜利天平的最后一个砝码,加到了满清那一边。

第四节:猝不及防的机会

猝不及防的机会(1)

后金——后来的大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大汗,处心积虑,都没能打开通往中原大好河山的大门,结果皇太极刚刚驾崩,天赐良机竟然不期而至。

这正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公元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而在大清,是顺治元年。前一年,也就是大清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日,大清的第二位皇帝,英明神武的清太宗皇太极,龙驭宾天。皇太极是一代雄主,他从父亲努尔哈赤手中继承了一个统一的女真族和强大的后金国,在位十七年,通过他自己的努力,重用汉臣,注重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把父亲的这份遗产发扬光大,改女真为满洲,改后金为大清,变成了更加团结和强盛的满清王朝,使得大清从一个明朝的藩属小国,变成了能与明朝一争天下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于满清来说,这是他们的龙兴之时,一切都是蒸蒸日上。但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满洲的兴起,却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一次回光返照,中国就此失去了刚刚露出的一丝近代化的曙光。

因为满清所学习的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从世界历史宏观角度来说,实际上已经是腐朽落后了。皇太极不可能知道他的所做所为对后世会产生何等巨大的影响,他只知道,大清国日渐强盛,大明朝则是日薄西山。在这样的形势下,他难免会生出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野心。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只是在他眼下,却还是有一个巨大的障碍。那就是大明朝的宁远——山海关防线。这条防线是大清的伤心之地:当年先皇太祖努尔哈赤,就曾在宁远被名将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所伤,后来郁郁而终。后来皇太极虽然多次率兵绕过山海关,取道蒙古南下,还用反间计使得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但是袁崇焕留下的辽东明军,以及辽东明军所镇守的宁远——山海关防线,仍然是大清八旗铁骑南下夺取中原的最大障碍。时不我待,大明朝内部很早就已经流寇大起,现在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已经成了大气候,大清若是再不抓紧时间,万一哪天李自成或者张献忠攻破了北京,夺取了天下,那时候大清要是再想逐鹿中原,难上加难。所以在皇太极生命的最后一年里,针对明朝,尤其是针对大明辽东军,还有很大的动作:大清崇德八年正月甲寅,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回复了祖大寿给他的招降书。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已经归顺了大清,而吴三桂是明辽东军的一员虎将。皇太极早年曾在战场上亲见吴三桂仅率二十人溃围,救其父而去,赞叹道:“好汉子!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事见《吴三桂纪略》)所以皇太极爱才若渴,一心想把吴三桂收服。吴三桂有很多亲属旧谊都已经降清,皇太极就利用他们招降吴三桂,可是这一次吴三桂的回信还是含义模糊,犹豫不决,于是皇太极当日就亲自给吴三桂回信,“复降敕谕之”。对吴三桂和明辽东军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月乙卯,也就是给吴三桂回信后第二天,皇太极就派谭布等驻守锦州;后来在四月癸酉,又遣金维城等驻守锦州。可以说在对明辽东军的前线上调兵遣将,动作不断。五月份的时候,大清还与大明进行了两次局部战役:一次是庚子日努山败明兵界岭口;另一次规模较大,癸卯,阿巴泰奏我军入明,克河间、顺德、兗州三府、州十八、县六十七,降州一、县五,与明大小三十九战,杀鲁王硃衣珮及乐陵、阳信、东原、安丘、滋阳五郡王,暨宗室文武凡千馀员,俘获人民、牲畜、金币以数十万计,籍数以闻。(《清史稿·太宗本纪二》)但是可以看出,阿巴泰的军队虽然大获全胜,攻城略地,但是无法立足,掳掠了大批人口、牲畜、财物之后还是放弃了攻取的地盘,又回到了关外。也就是说虽然大清在局部战役中能不断取得胜利,但是由于明军的宁远——山海关防线的存在,清军也只能通过绕道蒙古,南下进入大明境内劫掠,不能进行有效占领,这正说明了明辽东军的重要性。以上是皇太极那一年在军事上的动作,其实他也十分重视发展大清的经济实力。毕竟战争打的是经济,没有强有力的经济作为后盾,军事上的胜利都是暂时的。四月甲戌,多铎请暂息军兴,辍工作,务农业,以足民用;六月己卯,皇太极谕诸王贝勒曰:“治生者务在节用,治国者重在土地人民。尔等勿专事俘获以私其亲。其各勤农桑以敦本计。”总的说来,皇太极在他在世的最后一年里,仍然念念不忘的是大清的国运。他的目标就是要与大明一争天下,盼望能建立入主中原,江山一统的大清朝。而大清要想征服天下,关键在于宁远—山海关;要拿下这道防线,关键又在于吴三桂。然而就在皇太极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的时候,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大清崇德八年八月,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清史稿·太宗本纪二》)

猝不及防的机会(2)

《清史稿·太宗本纪二》最后给皇太极是这样下定论的:太宗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虽大勋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归于统一,盖帝之诒谋远矣。明政不纲,盗贼凭陵,帝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战以剿民命,七致书于明之将帅,屈意请和。明人不量强弱,自亡其国,无足论者。然帝交邻之道,实与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无以异。呜呼,圣矣哉!正史作者显然是站在大清朝的角度上给皇太极树碑立传的,这也符合中国史官的一贯传统。中国的史官对于历史都不用“写”字,而用一个“修”字,所谓“修史”是也。这一个“修”字真是风情万种。以此为例,明明是对于拿下宁远——山海关力不从心,欲染指中原而不可得,史书里偏偏说是“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战以剿民命”,最后得出结论说皇太极“交邻之道,实与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无以异。呜呼,圣矣哉”,真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其实关于皇太极的死,野史倒是另有很多有趣的记载,有些野史情节之诡奇,近乎小说一类。最著名的一个传说就是关于皇太极、孝庄皇后以及皇太极的同父异母兄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三角恋的故事,其间的种种纠葛,版本甚多,难以一一赘述,而各种版本的最终结局通常都是多尔衮因妒成恨,最后谋杀了皇太极。这些故事的可信度难以确定,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就是当时在满清上层统治者内部——虽然基本上都是一家人——也并非完全戮力同心,团结一致,而是有很多矛盾存在的。皇太极在世时,雄才大略,其他人不敢造次;他若一死,难免会有纷争。要知道那时候的满清八旗军可以说是天下无敌,个个亲王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皇上忽然暴病而亡,没留下遗诏,谁能服谁啊?所以说,等到了公元1644年,也就是李自成攻陷北京的那一年,大清朝内部并不安稳,其实并没处于一个适合出兵争夺天下的状态之中。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皇太极死后储嗣未定;各个亲王——包括皇太极的兄弟和年纪比较大的儿子们——都各怀鬼胎;孝庄皇后与五岁的儿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而大清国皇帝的宝座,则虚位以待,不知道谁能坐上。《清史稿·世祖本纪》中这样写道:“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储嗣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定议,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史书流水账式的写法轻描淡写,其实这个过程其中的艰难曲折——明争暗斗、对抗妥协——岂是他人所能料想到的?最终结果是孝庄皇后抱着幼子坐上了皇位,而睿亲王多尔衮则成了辅政大臣,后来多尔衮做了摄政王,成了无名而有实的皇上。于是野史家们就又有了发挥的空间,多尔衮和孝庄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妥协?对此事件的种种猜测纷纷产生,甚至福荫后人,成为了当今热门的清宫剧的永恒题材。其实这种妥协必然是危险的,难免有人会跳出来指手画脚。不出一个礼拜,也就是八月的丁丑日,就有人不服了。不服的是多罗郡王阿达礼和固山贝子硕讬,这两人其实并不能算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但是他们都是多尔衮的人,他们觉得多尔衮做辅政大臣委屈了,于是“谋立睿亲王多尔衮”,不料这一下子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二人反倒被多尔衮告发,然后就杀了头。说起来他们俩实在是笨得可以,看不清当时满清各王实力大体均衡,谁也降服不了谁的形势,多尔衮既然没有实力吞掉别的亲王,又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主动去争夺皇位?据说皇太极熟读《三国》,《三国》里面曾写曹操看到孙权劝自己做皇上的书信之后笑道:“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到火上烤啊!”他们俩怎么不好好跟先皇学着点,多读读《三国》呢?这么做岂不就是把多尔衮放到火上烤么?多尔衮不想被烤,只好杀他们的头了。

大清就在这样危险的政治平衡中迎来了顺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其间与明军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战役,均获得了胜利。三个月转眼过去,消息传来,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大明朝亡国了!局势顿时变得微妙而又紧急起来。先是消息传来,吴三桂已经决定降顺,山海关已经落入李自成之手!此时的多尔衮,一定是为大清失去一次进军中原的大好机会而惋惜不已。然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不知道为什么,吴三桂忽然改变了主意,回师重新占领了山海关。多尔衮一定糊涂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同时也意识到,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混水摸鱼!于是在大清顺治元年四月,一系列的事情发生了:“辛酉,大学士范文程启睿亲王入定中原。甲子,以大军南伐祭告太祖、太宗。乙丑,上御笃恭殿,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赐敕印便宜行事,并赐王及从征诸王、贝勒、贝子等服物有差。丙寅,师行。”很快吴三桂派人送信来,请求大清发兵攻打李自成,说是借兵为他报“君父之仇”。报君父之仇的鬼话多尔衮自然是不信,但是顺水推舟的事谁不会做?正合心意!到此处必须再强调一点,满清其实真的并没做好出兵的准备,或者说,并没处于适合出兵南下的最佳状态。因为直到那一年的四月,就是多尔衮出兵前夕,满清统治阶层内部还出了一场大事:“夏四月戊午朔,固山额真何洛会等讦告肃亲王豪格悖妄罪,废豪格为庶人,其党俄莫克图等皆论死。”(《清史稿·世祖本纪》)

猝不及防的机会(3)

肃亲王豪格是什么人?是皇太极的长子,顺治皇帝的大哥。豪格年纪比较大,早年跟着皇太极东征西讨,是一员沙场虎将,手下也掌握着军队,皇太极死后,他也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之一。政治上的妥协和平衡刚刚取得没多久,就对这样一个人物下手,将会引起怎样的动荡不安?然而就在这样的局势下,多尔衮统率大军南征了。这就是历史。

第五节:大战山海关

大战山海关(1)

三个女人一台戏,上演的通常都是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家庭剧;而三个男人的这一台戏,上演的却是历史剧:改朝换代,变换沧桑,一将功成万骨枯。

真实历史情节之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丝毫不逊于小说戏剧,有时候还犹有过之。

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这三个人在公元1644年农历4月22日,也就是大清顺治元年四月己卯日,在山海关下为各自的命运展开一场大决战。对造反整整十四年(李自成于崇祯三年正式加入起义军)的李自成来说,胜,则一统天下;败,则功败垂成。对反复无常,已经激怒了李自成的吴三桂来说,胜,则荣华富贵;败,则性命难保。对后方不稳,处于满清宫廷内部斗争的激流险滩中的多尔衮来说,胜,则建功立业;败,则无路可退。面对即将展开的大战,他们将会怀着怎样的心情?

是有必胜之信心?还是也忐忑不安,心中惴惴?

这也是决定中国日后命运的一场大决战。李自成在听说吴三桂变卦之后,大怒,于四月十三日和刘宗敏一起亲率大军二十万离京,军中还压着吴三桂的父亲吴骧。二十一日包围了山海关,同时派唐通率兵从一片石越出关外,意欲阻挡多尔衮对吴三桂的增援。然而唐通的这支小部队实在无力阻挡多尔衮的八旗铁骑,当日就被击溃。多尔衮遂于二十二日率军抵达山海关,吴三桂开关相迎,满清铁骑屯于关内。此时李自成已经做好了大战的准备:二十万大军一字排开,布成一字长蛇阵,自北山绵延直至海边,严阵以待。山海关开关迎敌,先锋军正是吴三桂的人马。史书记载,当日大风,尘沙蔽天。好一场天昏地暗的大战!李自成与吴三桂激战正酣:吴三桂虽然骁勇善战,但毕竟兵微将寡,渐渐落了下风。就在吴三桂的人马即将被击溃的时候,忽然山海关城门重又大开,多尔衮的铁骑滚滚而出,势不可挡。李自成的农民军一溃四十里,李自成本人逃回北京。山海关脚下的这场大战的确是惊心动魄,最后的结局是以李自成的失败和吴三桂、多尔衮的胜利而告终。对于这样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应该仔细去分析一下各方胜败得失的原因:从胜利方吴三桂、多尔衮来说,在二十二日多尔衮到达山海关之后,双方肯定是先迅速达成了政治上的协议并相互做了保证。双方都是前途未卜,肯定不能贸然就联合起来。协议的内容无外乎以下几点:首先吴三桂要确保自己能够永远掌握兵权,否则性命就会悬于他人之手;其次对于多尔衮来说,要确保吴三桂在以后的满清内部宫廷斗争中要站在自己这一边,这也是必然的;第三,就是当下齐心协力,先打败李自成!

至于吴三桂的荣华富贵,倒是不必多说的。

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这场战争的具体战术了。很显然,多尔衮才是对抗李自成大军的主力,八旗铁骑刚刚赶到,劳师以远,中途还和李自成派出关的唐通所部打了一次,要恢复完全的战斗力,吴三桂就必须为多尔衮赢得尽可能多的休整时间。吴三桂的军队是原大明辽东军的精锐,要抵挡李自成一段时间还是不难做到,但是关键在于吴三桂就这么点政治资本,要是拿去和李自成拼光了可就没有讨价还价的本钱了。所以这也是支持上述关于政治协议之揣测的一个理由:事实上吴三桂是真的和李自成拼了,为多尔衮争取了尽量多的时间。再从李自成的角度来说,他本次战役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他所面临的敌人之强大,可以说是他平生所未见的。李自成十四年来一直和大明的剿匪官军作战,剿匪官军中虽说也有洪承畴、左良玉等名将带的军队,但大明朝上上下下腐败透顶,除了少数精锐,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强不到哪里去,否则也不会让流寇越剿越多了。而这次李自成面对的敌手是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军,吴三桂所部是大明朝最最精锐的部队,而多尔衮的八旗铁骑在当时是横扫天下、战无不胜的,连蒙古人都已经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收服,对满清岁岁来朝,八旗军战斗力之强悍,可见一斑。其次就是他似乎没有预料到多尔衮会这么快到达山海关并参战。这一点其实很成疑问,按理说多尔衮在如此微妙的形势下必然会来混水摸鱼,猜也能猜到;而且李自成曾经派唐通出关狙击多尔衮,唐通既然战败,消息必定会传到李自成耳朵里。但是所有的史书都说李自成在面对多尔衮的时候“猝不及防”,不知是何缘故。也许是李自成以为满清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尚未结束,不敢贸然出兵,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没想到多尔衮置国内的复杂局面于不顾,真的出兵来打。然而虽然敌人强大,战场形势变化又出人意料,但李自成的军队毕竟也是经过多年战争考验的队伍,并非不堪一击,他的溃败还有其他原因,也就是李自成在具体战术上的失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下布了一个“一字长蛇阵”,阵形从北山一直绵延到海边。《三国演义》中姜维伐中原时和邓艾斗阵法,就斗过此阵。《三国》里说这种阵法的好处就是“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相应”。此话固然不错,然而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这个阵法的好处也正是它的致命处,虽然能互相呼应互为犄角之势,但是万一被人从中拦腰截断,则首尾不能相救,势必被各个击破。最后战役的走势也确实如此,李自成二十万大军一字排开,兵力分散,多尔衮集中兵力,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结果果然冲破了李自成的阵形,将此阵击溃。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据传说北京城自1644年正月开始就大闹鼠疫,流毒深远。李自成大军进京之后,军中多染此病,战斗力因此锐减。总而言之,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最终我们看到的这种结果。对于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三人来说,他们在战争中各自得到了自己命运的归宿;而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满清入关席卷中原,从而形成封建专制社会回光返照的历史走向也已不可避免。对于历史来说,这是必然?还是偶然?李自成一路溃逃,退回北京,途中泄愤杀死了吴三桂的父亲吴骧。在乱世中被命运之手摆布,几经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吴骧的命运实在让人感慨万千。然而他的儿子吴三桂却是这场历史剧变的受益者,多尔衮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授以兵权,令其直取北京。多尔衮则统领八旗大军随后跟上。

大战山海关(2)

此时多尔衮的一个行为,体现了他比李自成高明的地方,他“誓诸将勿杀不辜,掠财物,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谕官民以取残不杀之意”,以至于“民大悦,窜匿山谷者争还乡里迎降。大军所过州县及沿边将吏皆开门款附”。当然“民大悦”等等效果很有可能是史官为大清朝歌功颂德所作的杜撰,但是多尔衮的行为至少是一种姿态,为自己赢得了道义上的优势。所以有理由相信,多尔衮的这几条禁令,是得到了贯彻执行的,而并非像李自成那样进了北京之后就军纪不整。而李自成逃回北京之后,深知北京已经无法守住,决定撤出北京,回自己老家陕西,以关中为基地,谋求东山再起。于是在四月二十九日抓紧时间登基做了皇上,第二天又抓紧时间撤出了北京。进京离京,前后正好四十二天。传说当时陈圆圆对李自成说:“妾身若随大王西行,只怕吴将军为了妾身而穷追不舍;不如将妾身留在京师,还可作为缓兵之计!”结果李自成果真将陈圆圆留在了北京,留给了吴三桂。陈圆圆和吴骧一样,都是在乱世中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五月初二,多尔衮率大军进驻北京。进京之前,多尔衮就大造舆论,声称清军入关是“为尔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谋唯闯贼,吏来复归其位,民来复归其业”。进京之后又下令为崇祯帝服丧;官员只要剃发归顺,中央官员照旧录用,地方官员各升一级;大明原朱姓各王只要归顺就可以保留王爵等等,总之是尽力为大清争取人心。正所谓师出须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一下名正言顺,从此就可以开始真正的“席卷天下”了。

第六节: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1)

看过体育比赛的人都知道,竞技体育当中,气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占据了气势上的优势,即使对手还很强大,同样可以战而胜之。用两个成语描述就是: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入关后的满清八旗铁骑,就是凭着这样一股气势,迅速扫平了逐鹿中原的其他所有竞争者。

其实满清刚刚入关之时,整个中国的局势还很复杂。满清虽然占领了北京,但是并没有控制更多的地区,在关内满清所拥有的只是北京周边地区(直隶一省)和一支二十万人(包括非战斗员)的八旗军;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虽然在山海关战败,但是仍然控制着陕、晋、鲁、豫各省和鄂省的一部分,地域广大,兵力在六十万以上;1644年5月,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定都南京。弘光朝廷拥有当时全国最富庶的江浙一带和整个东南沿海,以及两广、云贵等处,而且兵力众多,驻守武昌的左良玉、左梦庚父子统兵二十余万,镇守江北的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四镇士兵达三四十万,再加上两广云贵的驻军,共有近百万;四川还有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所以说当时的形势的确可以说是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满清的八旗军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先后打败了大顺军和大西军,消灭了南明弘光朝廷,席卷了半个中国,从此江山一统。之后虽然南明又出现鲁王、隆武、绍武、永历等多个小朝廷,大顺军和大西军余部也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还有把抗清斗争坚持到最后的郑成功的海上武装,但是那都是在大局已定情况下的战争余波,不能和清军形成真正的战略上的对峙。而导致汉族人失去抵抗清军最后机会的原因,并非是满清真是天命所归,仍然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清军占领北京之后,立即派遣将领,和吴三桂一起对李自成的大顺军穷追不舍。李自成留下陈圆圆的缓兵之计毫无效果,也在情理之中。于是李自成狼狈万分。撤出北京之后,大顺军退守山西。不料五月十日,原明朝大同总兵,降将姜襄叛变,袭杀大顺军将领张天琳,举大同全镇降清。大同古称云州,乃晋北重镇,大同一失,整个晋北顿时落入清军手中。至十月,清军攻陷太原,分兵而下,直取晋东南一带,大顺军守将刘忠招架不住,只好转战河南。至此大顺军的山西防线基本瓦解,只能退守陕西。十月下旬,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吴三桂、尚可喜等由大同到榆林,经陕北直指西安;另一路则由豫亲王多铎率孔有德,耿仲明部经河南怀庆取潼关。十二月,北路阿济格攻榆林,南路多铎也一路血战,步步逼近,兵锋直指潼关。李自成调兵遣将,增援潼关,在潼关与多铎大战十三天,终于不敌,潼关失守。此时清兵两路夹攻,陕西陷落已成定局,李自成被迫又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武关,退守襄阳。

李自成在这一路转战的过程中还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就是杀了李岩。李岩原名李信,是官宦世家,父亲李精白做过尚书,自己也是读书人出身,中过举人。他曾经出粮赈济饥民,很得人心,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当初有个江湖艺人红娘子,因生活所迫造反,俘获了李信,结果女强盗头子看上了公子哥儿,竟然强行委身于他。李信逃回后被人当作贼人抓了起来,又被红娘子救出,走投无路这才参加了农民军。后来李信投靠李自成,李自成很器重他,给他改名李岩。李岩曾劝李自成多行仁义,少事杀戮,他编的主旋律歌曲“闯王来时不纳粮”传唱大江南北,为闯王赢得民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是大顺朝的宣传部长。就这样一位有功之臣,却因小人进献谗言,李自成怀疑他心怀叵测,于是将其诱杀。这样一来,李自成军内人心涣散,百姓也对大顺朝失去信任,对李自成的抗清战斗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不知道李自成在一路退败的过程中是否想到了联合南明朝廷一起抵抗清军,估计是没想到。即使是想到了,也许自己也会打消自己的这个念头。因为他知道自己攻陷北京、逼死崇祯帝,已经和明朝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南明朝廷不可能和他联合抗清。就这样,李自成和南明弘光朝廷丧失了联合起来的最后机会,整个中国也丧失了改变满清入主中原的最后机会。李自成不但没打算和南明弘光朝廷联合,反而打算夺取弘光政权的地盘作为自己的抗清基地。清顺治二年三月,李自成自襄阳发兵武昌,逼走了南明守将左良玉,占领了武昌。此时李自成手中尚有二十万兵,他打算自武昌始,沿江乘舟东下,夺取整个东南一带,重建基业。他认为:“西北虽不安,东南讵再失之?”然而清军的追击速度之快令他毫无喘息之机,清军水陆两路,奔袭而来,李自成只好仓促放弃武昌向东南进发。到了四月,清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连续大败大顺军,李自成东下去路又被切断。无奈李自成只好调头向西南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进入湖南。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九宫山,李自成率二十余人登山探路,不料忽遭当地地方武装袭击,李自成不幸遇难,结束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李自成二十四岁参加起义,三十九岁战死,他率领的起义军十余年内横扫大半个中国,给腐朽的明王朝乃至整个中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明朝因此灭亡;他本人也纵横天下,成就了令当时和后世都击节赞叹的英雄气概;可惜皇图霸业,转眼成空,只剩英魂飘荡于九天之上,遗骨埋没于荒草之间,实在令人唏嘘。正如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那首诗所说:“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在李自成一败再败,终于战死的过程中,大明朝的残余势力——南明弘光朝廷也经历了从建立到被清军迅速扫平的过程。五月,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以神宗万历皇帝嫡系子孙福王朱由菘为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入内阁为首辅,掌兵部事。若按实力论,南明弘光政权拥兵百万,又占据全国最富庶的江浙一带,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但是可惜弘光政权继承了大明朝腐败透顶的政治气氛,对外与虎谋皮,对内党争不断,白白浪费了手中的好牌。史可法上任伊始就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他天真地以为真的可以利用清军来对付李自成,听说清军大败大顺军之后欣喜异常,竟提出了“联清讨贼”的主张!当时大顺军一溃千里,南明政权又继承了大明朝的腐败传统,所以虽然满清兵力少地盘小,但却是最强大的一支力量。中国人是最擅长搞多边关系的,春秋战国时候的诸侯林立,练就了中国人的这套本事;之后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中国人这套功夫是越练越纯熟,可以说出神入化。

席卷天下(2)

以魏蜀吴三国为例,魏强而蜀、吴弱,如果蜀、吴不和,势必被魏逐个击破;所以赤壁之战前刘备诸葛亮走投无路了就投奔孙权,孙权也断然决定联刘抗曹,之后五十余年的鼎立局面,从此开启,而赤壁之战也为这五十余年定了一个大的基调。再往远里说就更简单:张仪的连横之策根本就是骗人的,居心叵测,面对强大的秦国,楚燕韩赵魏齐六国只有采纳苏秦的合纵之策才是唯一出路。这么多历史经验,可是偏偏史可法就不会用!也许是李自成攻陷了北京,逼死了崇祯帝,使得对崇祯帝和大明朝都忠心耿耿的史可法发了疯,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先帝以圣明之主,遭变非常,即枭逆闯之头,不足纾宗社臣民之恨。是目前最急者无逾于办寇矣!然以我全力用之寇,而从旁有牵我者,则我之力分;以寇之全力用之我,从而旁有助我者,则寇之势弱。”清军“既能杀贼,即为我复仇。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先国仇之大而特释前嫌,借兵力之强而尽歼丑类,亦今日不得不然之数也。”(史可法《文忠正公文集》卷一,《清遣北使疏》)这真是一厢情愿!与虎谋皮!在这样错误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史可法当然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和清军讲和;清军追击大顺军,后防空虚,他也不乘势进兵,反倒为清兵摇旗呐喊。眼睁睁地看着大顺军一败再败,连丢晋、陕两省,直到十二月底,清军对弘光朝廷也是大军压境,他这才如梦初醒。而在南明朝廷内部,党争、腐败之祸也是接连不断。其实自北京陷落崇祯帝自杀开始,南明方面就在继统问题上开始了党争。史可法等认为福王虽系神宗嫡系,按伦序当立,但福王昏庸不足掌国,打算拥立潞王;但是凤阳总督马士英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认为福王“昏庸可利”,有利于自己独揽大权,于是联合一些实力派将领拥立福王,逼得史可法等妥协。

后来史可法为顾全大局,自请外任督师,镇守淮、扬。马士英乘机独揽大权,开始排除异己,任人唯亲,卖官鬻爵。当时南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首《西江月》:有福自然轮着,无钱不用安排。满街都督无人抬,遍地职方无赖。本事何如世事,多才不如多财。门前悬挂虎头牌,大小官儿出卖。还有民谣: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其千年尘,拔贡一呈首,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然而马士英虽然腐败,看人还是蛮准的,弘光帝果然是“昏庸可利”。纵观中国历史,昏君代代有,明朝特别多:早期有一个几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却被敌人活捉的英宗正统皇帝,后来就有炼丹成仙的嘉靖、多年不朝的万历、荒淫无度的正德、爱做木工的天启……弘光帝作为万历皇帝的嫡系子孙,继承了自己祖上的光荣传统,对于马士英的所做所为,弘光帝根本没放在心上,而且他对于明朝的未来前途,国仇家恨,也是毫不在意。在南京后宫中,弘光帝整日饮酒作乐,举行宫廷美女的选秀活动,居然还公开挂着一幅“万事不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的对联。当年隋文帝杨坚说陈朝末代皇帝陈叔宝“全无心肝”,用在弘光帝身上也是再合适不过。这样的一个朝廷,迅速覆灭也就不可避免。不久史可法战死扬州,左良玉又因不满马士英所为而以“清君侧”为名引发内乱,再加上清军步步紧逼,仅仅到了十月十五日,南京便告陷落,几天后弘光帝被俘,弘光政权灭亡。自此,满清入主中原大局已定。重新回顾满清入关的整个历史过程,我们会发现,其实满清的胜利并不是必然的,而是有很多偶然和人为因素的,吴三桂反复无常的选择,李自成和南明朝廷所犯的错误,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们不能排除有这样的可能:即如果是李自成——而不是在当时社会制度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满清——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族政权,中国不会在之后两百多年时间里,采取保守的、固步自封的态度对待外部世界,自身的社会制度进化也会加快进程,因此迈向近代化的步伐也会随之加快。因为在晚明时期,其实这个过程是已经开始了的:资本主义萌芽、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新哲学思想和西学东渐之风已经出现。但正是满清的入主,使得这一切过程均遭中断,中国重新回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制度的暗夜之中。

同类推荐
  • 朝廷大忽悠

    朝廷大忽悠

    现代大忽悠重生古代小衙役,开宗立派,一路忽悠走上官场巅峰。“忽悠,接着忽悠,整个朝廷都要被你忽悠瘸了。”
  • 寒山寺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寒山寺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寒山寺是中国十大古寺之一,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际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寺。和合精神在寒山寺有深厚的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寒山寺被公认为“和合祖庭”。如今,寒山寺已成为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成为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传递友谊、交流文化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世界瞩目的活力城市——苏州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本书从寺庙概述、古刹春秋、史海钩沉、寺庙文化四个方面对寒山寺进行了生动的介绍,突出了寒山寺的文化特色。
  • 闻道长安似弈棋

    闻道长安似弈棋

    本书撷取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一个重大事件,透过对其中所列举的诸如吕不韦、刘邦、王莽、武则天、玄武门之变、陈桥兵变等人物和事件的生动演绎和精彩解读,穿越腥风血雨的历史时空,还原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有些是你本来知晓的,有些是你料想不到的。读者能逼真地看到各种历史人物的斗智斗勇,也能认识到在各种利益的熏蚀下,结合了胆识和智慧的人性如何在善恶美丑间游走。
  • 大宁第一臣

    大宁第一臣

    跳入历史长河的分支,他来到一个与大宋相仿的大宁,这儿有奸佞、有叛军、还有虎视眈眈的敌国强兵。周拂江一路被命运鞭策着,往救国的道路上狂奔而去。
  • 大隋第一文化人

    大隋第一文化人

    穿越成了李元霸,一心只想做个文化人。但...实力不允许啊。
热门推荐
  • 做人百诫

    做人百诫

    本书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全面揭示了做一个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书中所选用的事例都是人们熟知的或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具有现实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书中列举的大量事实说明了做一个成功的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前进途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如何面对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本书内容丰富,涉及到做人的各个方面,如生活、职场、情场、商场等。希望读者能够认真潜读,定能从中受益,在人生成功做人。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三国我不是NPC

    三国我不是NPC

    开局五农民,我是1/5。农民崛起,三国霸业。抢资源,骗名将,骑美……呃,是驹美驹!群聊号码:254891165
  • 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本书是三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优秀的三本经典教育著作《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和《斯托夫人的教育》的合集。无数父母按照书中的方法成功地教育和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本书将这三本顶级教育经典结集出版,让读者可以同时掌握教育的精髓和养育孩子的新方法。
  • 弑天狂兵

    弑天狂兵

    “近日,我市将迎来一阵强暴雨天气,希望各位市民能够注意保暖!”
  • 系统之我是许娇容

    系统之我是许娇容

    许真真没想到自己会死,更没想到自己会穿越到新白的世界。她不是白素贞,也不是小青,而是成为了许仙的姐姐许娇容。弟弟是个傻小子没错,老公却不是憨夫子,相处久了才发现,李公甫是个十足的大腹黑啊!她该怎么办?
  • 会打拳的皮皮猴(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会打拳的皮皮猴(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顽皮的皮皮猴上山拜猩猩迪克学了拳术,自恃会几招拳脚功夫,总是欺负人。他挑战大象、欺负小兔子、拳打乌龟、PK穿山甲等,当然吃了不少亏,后来成了斗眼镜蛇的英雄。书中介绍了一些医学小常识和简单的治疗方法。
  • 甜蜜在线连萌

    甜蜜在线连萌

    大学毕业前两个月。爸爸&妈妈:乖女儿,好好学习,不要谈恋爱。大学毕业前一个月。爸爸:乖女儿,爸爸帮你找了个对象。妈妈:乖女儿,妈妈也帮你找了个对象。苏萌:……我不想找对象,我只想打游戏。爸方候选人:我是你游戏里的媳妇,你要对我负责。妈方候选人:我是你游戏里的好基友,你不能抛弃兄弟!苏萌:???爸方&妈方候选人:说,要媳妇还是要兄弟?【现言+网游小甜文。】【二次元傻精少女+撩妹界泥石流霸总+二逼欢脱十八线小明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剑破山海月

    剑破山海月

    很多年后有人提起一个剑客。说是因为他,才让一万人心中有了一万个江湖。 欢迎加入剑破山海月书友群:468702166成为第一个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