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68500000008

第8章 1993年俄罗斯旅行(7)

我们从瞭望厅下来一层,到旋转厅用餐,每人八千卢布。伊琳娜说她不要。我们要了两份,有饮料、甜点心、小面包、鸡块、蘑菇奶糊、俄国烤肉串、冰激凌、一壶咖啡,所有的东西,只要伊琳娜吃的,我们都分给她一份。东西没有中国西餐馆的精致,但在俄国,这已是一顿十分丰盛的dinner,而且首先得有进电视台的资格才能享有这份用餐的特权,这大概还是苏联的规定。

下午,去白宫议会大厦前,赵宁陪我们买去圣彼得堡的火车票。在候车室逛了一大圈没找到外国人买票的地方。两个穿灰呢制服的警察跑过来问我们有什么事,我们说了,他们俩相视一笑,说:你们无法找到,我们替你们买吧。一问价钱,说两张票五十美元,赵宁说,不是外国人票才二十二美元一张票?他们有点尴尬,说:那就四十吧。赵宁对我们说,没办法了,只能这样。于是,我们把钱给了其中一个瘦的,他叫我们等一会儿,让那胖警察陪着我们。十分钟后他来了,若无其事的样子,示意让我们跟他到楼梯拐角,停下来后,还有意与一小卖部的营业员咕哝了几句,然后四周一打量,迅速拿出两张票子塞到我们手里。赵宁看了,没错,上面贴有外国人使用的纸条,似实际票价每张只有四千五百卢布(只合四美元)。我们拿出一张五十美元的钱让他找,他说,你得给我们零碎的。我们只好凑了四张十元的给他。赵宁说,他们定是分给票房里的人。这是我们继参观列宁墓后第二次与俄国警察打交道。在进列宁墓前,一个警察搜查我的包,翻了半天,结果拿了两个一次性打火机,放我们进去了。灰色的警察。

从火车站出来,已近黄昏,我急着要去白宫。陈丹燕说,这有什么好看的,她不想去,要给家里挂长途,询问女儿的病情。我说等你打完电话去也行,她说不,她一点不感兴趣,对莫斯科的政治她很厌烦,她宁可坐在电话厅里等我们。

我与赵宁换了三次地铁,急匆匆赶到白宫,天已快暗了。白宫坐落在莫斯科河旁边,周围的环境庄严,有气势,七幢尖顶屋的两幢就耸立在这里:军人住宅楼和外交部大楼,毗邻的还有领馆楼等高层建筑。这一切,在铅色的云层底下显得十分凝重,好像铁幕已经拉下,但这种凝重里仿佛蕴含着某种难以捉摸的生命力。

白宫议会大厦上面十一层玻璃已全部粉碎,墙烧得像乌鸦般漆黑,至今仍能闻到烧焦的煳味。正面一个金色的钟,指针停在10:10,据说攻打白宫的时间是10:05,五分钟后,这座钟就再没走过。下面的大厅还是完好的。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已经过了五点,还可以看见工人在里面粉刷,外面堆着叠起的水泥板,停着好几辆吊车,四周用预制板围着。两个路过这里的俄国人还在议论哈斯布拉托夫(当时的议会主席),说人民其实并不依靠这个议会。西方旅游者把这里当做了新景点,他们在莫斯科河的堤岸旁,找到最佳视角拍照,一群穿着色泽鲜艳的滑雪衣的年轻人,为拍白宫的背景索性爬到堤岸上。赵宁也想拍,但爬上后没敢站起来,因为身后就是流淌的莫斯科河,于是就坐着拍了一张。赵宁告诉我,当时坦克从四面八方开来,她的一位同学跑出来看,拍了不少照片,现在就是珍贵的资料了。可惜,她当时没敢出来。她说,开始时大家以为最多是包围,然后谈判,谁也没想到会真的攻打议会,全世界没有过的事。哈斯布拉托夫没军队,顽抗什么?他做了错误的估计,以为叶利钦不会打,可以拖延时间,让军队出身的鲁姿科伊从西伯利亚调军队过来,想不到一攻打就土崩瓦解了。

我们边说边急匆匆往回赶。一路上,赵宁指着那些地铁站名说,过去用革命者名字命名的地铁现在恢复了“沙俄时代”的老名,就像我们“文革”以后。我们还看到一幢沙俄时代的中国式建筑,那是一个有雕花飞檐的茶楼,四五层高,十分古老。据说五百年前,这块地方就叫“中国城”,类似西方的唐人街,戏剧学院上造型艺术课这幢屋必定要介绍。

回到电话局,天已黑了,陈丹燕笔挺地坐在一张长椅上等我们,旁边是一位穿灰色呢大衣的年轻军人,他也是笔挺的,我不由得想起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中的镜头。陈丹燕说:我真不明白,白宫有什么好看的。

1993年10月25日 雪 雪中的十字架

我们在雪下得最浓烈的时候找到了新圣女修道院。当你在飘洒的雪花中忽然看到那耀眼的金顶和斑驳的白色粉墙、拱形的石头圆门和宽大的黑栅栏门,真以为像是进入了梦幻世界。这里人很少,厚厚的积雪踩下去发出“喳喳”的声响。除了偶尔传来几声这样“喳喳”的脚步声,四周一片宁静。这里现在成了文化名人公墓,赫鲁晓夫与王明都埋在这里(但我很难把这两个人的名字与这里的气氛连起来)。墓地十分空旷,黑色的墓碑和精致的十字架上落满了雪,那些雕塑人物的脸部表情沉重,苍凉,只有圣母像带着永恒的微笑。这里凝聚着一种优美的悲哀,一种让人无法长时间承受的优美,我想,这种优美可能与死亡有关。

彼得大帝十岁时不能当政,他姐姐做了摄政王,后来彼得渐渐长大,可能发现他姐姐想篡权,就把她关在这里。这是这片土地最初的故事。一个三十二岁的女人,由于某种不能抑制的野心成了政治权力的牺牲品;一个在俄国历史上留下辉煌业绩的君主为了权力,冷酷地扼杀了手足之情,埋葬了一个女人的年华。我很想知道,她是在哪个屋里啃噬漫长的岁月,看自己青丝变白,花容成枯。

我们来到一个现已改为展览厅的修道院门口,轻轻叩门。里面有个老太太坐守着,她穿着朴素,埋头看书,不知是不是当年的修女。她抬起头,摘下老花眼镜,对我们摇摇手,意思是时间未到,要下午一点才开门。我们已冻得嘴唇发紫,头上、身上沾满了雪,于是,拿出一千卢布对着玻璃晃了晃。老太太警觉地站起来,看看四周没人,开了门拿了钱就让我们进去了。

我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亵渎神明,但里面真是暖和呀,上帝一定会让人待在暖和的地方。

展厅里有当年的炉墙,上面雕刻着古老的阿拉伯花纹,当冬天点上火后,整个墙就暖和起来,还有古壁画、破碎的圣母玛利亚像、木推车、式样奇特的垃圾箱,可能都是当年修女用的,所有那些陈列物显得特别朴素、温柔。连那屋里的木窗,都是那么小巧、有情致,一眼就可以看到修道院外面宽阔的雪地、松柏。想象几个世纪前,身穿不变的黑长褂的修女们,也是站在这样的暗处往明处看,她们目光如静水,眺望小窗外四季的更替,心中会没有一点涟漪吗?

在我们去过的几个修道院中,新圣女修道院无疑是最具有宗教气氛的,它是属于那种纯粹的精神,让人忘却现世,它是那种自觉的禁欲,与各种意识形态好像都无关。它是历史悬崖的另一个世界,是的,它与天国相连,它是一片美丽的墓地。

想起我们读过的俄国文学作品,几乎天才人物大都涉及宗教主题,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索洛维耶夫、亚历山大洛克等,他们都笃信宗教,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都进行着痛苦的精神斗争,他们几乎都是不顾一切去寻找上帝及生活目的的人。评论家称他们为“上帝的搏斗者和追求上帝的人”,他们的悲剧在于,他们把基督称颂为世界唯一的希望。然而,俄国旧政权统治下的教会极其黑暗,僧侣集团与反动的沙皇统治结成罪恶的联盟,甚至没做一次尝试把知识分子阶层争取到自己这方来,而这一阶层是永不满足地追求上帝及更和谐、更美好的生活方式的。除了少数的例外,牧师们对知识青年的永不满足的心灵上的渴望毫无了解,毫不同情,终于使具有宗教思想的知识分子完全疏远了教会。在俄国作家赫克尔写的《俄国知识分子的宗教悲剧》一文中,他说:“疏远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教会的滥用。”他还写道:“俄国知识分子精神的颓废在1905年革命失败之后,随着日俄战争中俄国的败北而达到了顶点,俄国青年觉得自己软弱无力,不能获得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便奋起反抗道德法。这次反抗的宗旨是阿泽巴舍夫1907年出版的轰动一时的小说《萨宁》中提供的。通过《萨宁》,阿泽巴舍夫嘲笑了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提倡通过不加节制地满足欲望来获得个人幸福。他认为没有必要要什么生活原则,或者遵循什么主张,或者考虑上帝,或者有任何遗憾或内疚。酗酒和通奸没有什么可引以为耻的,也没有什么罪孽可言。喜爱烈性酒、渴求女色是男子汉天生的情欲,既然是天生的,就是不错的。他声称,基督教导说,人必须抑制自然本能才能生活,因此基督教在历史上扮演了可恶的角色,耶稣基督名字就像咒语一样,在一段时间里还要压抑人性。”这种反道德的无政府主义马上被青年知识分子付诸实践。一些男女青年应邀加入了“不加节制满足自然欲望”的团体。杜马中的演说人暗指这种情况是“萨宁式道德”,政府对它却不压制,因为《萨宁》在政治上没有危害。在这艰苦的年代,只有少数人保持了忠诚,这些忠实信徒有义务充当一场新宗教革命复兴的领导人,而这种复兴是随每一代新人重复一次的。

在这片白雪覆盖的墓地下,埋葬着的难道就是这一代又一代心系天国的追随者吗?他们在为精神黑暗寻找出路的艰苦斗争中,敲响了教会的大门,在对社会的绝望后寻找了一座宁静、温柔的修道院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这就是这里飘忽着优美的悲伤的缘故吗?

1993年10月26日 小雪转多云 走过涅瓦河

坐了一夜火车,清晨六点抵达圣彼得堡(许多人今天仍称列宁格勒)。天下着细密的小雪,圣彼得堡仿佛笼罩在浓浓的雾中。我们住在列宁街8号,列宾美术学院的中国留学生蒋进军的寓所。那是一幢沙俄时代的公寓,建于十七世纪,结构庞大。由于年久失修,外墙的湖绿色涂料已剥落。门庭和楼梯十分宽敞,两旁还塑有乳白色的女神像。电梯是老式的,外面一扇镂花铁拉门,里面两扇小木门,关上后,自己启动,里面漆黑一团。蒋进军在电梯里告诉我们,这过去是一位男爵的私邸,十月革命后收为国有,成了居民住宅。

蒋进军住的这一层楼里有四户人家,走道里搁着各家的碗橱和一些杂物,挺像中国。一个大厨房四家合用,收拾得挺干净,墙上有一张打扫卫生的值日表。厕所小得关上门脚就不能动,我至今没弄明白这么大的房子为什么厕所会设计成这样。

蒋进军的套间有三间屋:卧室、客厅、工作室。他说喜欢一个人住,一个月房租六七十美元,房东对他挺信任,许多家具都留着让他用。墙上挂着他自己的书法条幅:松性淡逾古,鹤情高不群。他让我们喝了一碗他昨晚煮的土豆羊骨汤和面包,然后裹上围巾,戴上可以遮脸的老头帽上学去,顺路带我们去涅瓦大街。

坐在电车上就可以看到静静流淌的涅瓦河。河上停泊着铅灰色的驳船,有的船上飘着俄罗斯的三色旗。冬天是肃穆的,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人都好像裹得严严的,只有涅瓦河袒露着,荡漾着,波光、倒影、码头的吆喝、岸边的情侣,即使在最寒冷的时候也浮扬着几分春意。电车拐过弯,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只要与涅瓦河衔接的街景,都是一幅美丽的油画,它的底色是深灰的,气氛是一种辽阔的凝重。我喜欢涅瓦河,我这样想的时候,电车正沿着涅瓦大桥驶过,对着宽阔的河面,两旁有一些严肃认真的垂钓人。海明威说过,一个城市有这样的垂钓人,是令人高兴的事。我想起少年时候读过的那些俄国诗人描写涅瓦河的诗,不由得暗暗庆幸,它与我印象中的涅瓦河确实很相似,只是它现在更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照亮了我美好的记忆。许多年来,由于受某种措辞和赞美的蛊惑,结果大失所望的事不止一次地发生过,所以当我们说要去看涅瓦河时,我是尽可能抑制那份激动,显得很随意的样子。

我现在仍然是平静的,这种平静来自喜悦与满足,来自涅瓦河的从容、浑厚。我不喜欢小桥流水、河清见底这样的景观,玲珑和过于清澈的东西往往缺乏生命力,生命常常在混浊之中。

“我不要做一只粉扑扑的白蝴蝶,将借来的躯体还给土地,我希望有思想的身体,希望那知道自己长度的有椎骨的烧焦了的身体,化为街衢和同度。”我想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俄国诗人奥西普尔米列维奇的这首诗,因为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涅瓦河是一条知道自己存在的河。

沿着涅瓦河,穿过冬宫前的大广场,就径直走入著名的涅瓦大街——圣彼得堡的精华所在。它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但这样说,仅仅是指它们都是自己城市最繁华的街道,而事实上,涅瓦大街无论在规模、气势、历史、文化传统上都不同于前者。它宽而直,两边的房子绵延好几公里,是十七世纪的欧洲式建筑,比外滩沿江的那些房子还高大、宏伟,显然,它是彼得大帝建业时那份雄心勃勃、向西方学习的杰作。只有圣彼得堡还保持着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遗风,那些灰褐色的陈旧的建筑,昏暗泛黄的街灯,人面狮身像的老桥,踩着石板地“嗒嗒”作响的马车,成为今天欧洲人寻找昔日风光的唯一去处。

我们来到新彼得大教堂,那是彼得大帝统一俄国后在圣彼得堡造的第一个教堂。

同类推荐
  • 餐饮企业规范化管理全书

    餐饮企业规范化管理全书

    本书以管理理论为引入点,重点以管理制度、工作规范、防伪职责和表格等实用工具的形式,全面而具体地介绍了餐饮企业规范化管理要点。全书分为餐饮概论、包括前期经营规划、厨房管理、服务现场管理、原料采购管理、菜单设计管理、营销管理、质量控制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等几大板块,全方位展示了餐饮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各个方面与细节。
  • 眷然归与情:法国人家

    眷然归与情:法国人家

    本书是旅游类图书,属于别处系列之一。系作者在法国采访数个家庭后的感悟和体会。
  • 众山的拴马桩

    众山的拴马桩

    作者在帕米尔高原的地域,通过在天空无蔽,峦山重叠,河脉稀落的背景之下,以与作者有着深厚羁绊的尼亚孜一家为主角,讲述高原上的河、高原上的女人、高原的转场、高原的婚礼等的群体行为,展示了一种过于渺小的社群与自然对峙的必然逻辑。作者以高原的自然和人文为描写对象,并通过行旅感受将自己融入其间,与他挚爱的西极大地一起历经岁月。正是这种深深的情意使作者在面对着的山地、旷野、牧场、村落的时候,有着一种特别的亲切,使他的文字透明洁净而又真实自然。
  • 35岁单身女子的沙发客之旅

    35岁单身女子的沙发客之旅

    本书的沙发游是她8年来运用自驾游、背包游等各种穷游方式游历生活后的新探索。书中不仅包括了她旅游中的经历、风景,也讲诉了她与宿主间的友谊、交流,还有面对孤独、伤感时调整、面对的过程……欢迎大家与猫猫一起体验她的旅行过程,陪伴她经历各种我们平常生活之外的传奇。
  • 天界地界

    天界地界

    讲述作者(常年华)三次西部行,看尽八万里路云和雪,历尽艰难险阻,阅尽醉人景色。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讲述帕米尔高原无人居住区域、藏地至今尚未通车的墨脱县,以及那些遥远、路险、常人很难去的那些地方的所见、所听、所感。《天界地界(两疆穿行八万里)》是一本文化旅游读本,对于向往西藏、新疆旅游的读者起着向导作用。
热门推荐
  • 褚时健传

    褚时健传

    本书讲述了昔日红塔集团掌门人、“褚橙”创始人、著名企业家褚时健精彩非凡、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作者是云南日报资深记者,跟随采访褚时健多年,尤其深度追踪调查“褚橙”从无到有,直至一“橙”难求、风靡全国的创业发展过程,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图片。褚时健的故事和创业精神,深深影响了当代心怀创业梦想或已在路上的年轻人,以及有所成就的企业家们。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沧笙剑

    沧笙剑

    夜里风寒,两位既然难分高下,不如早些回去休息!”凛凛凉风,烟云缭绕,尽散无意。一缕月光,三分有剑气。墨雨涵,柳芳绝四顾环视谁都没有发现说话人的影子。
  • 佛说优填王经

    佛说优填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微雨遇归人

    微雨遇归人

    那年杏花微雨,谁误了谁。这江山,最后,为谁而谋?
  • 苏醒的破坏神大人

    苏醒的破坏神大人

    神力从何而来?竟然永无止境。岁月悠悠,沧海桑田,生命在浩瀚星宇内,以弱肉强食的方式,繁衍了亿万年不变。这是自古以来,永恒不变的真理,这是主宰们深信不疑的大道规则:强者为尊,弱者为奴。但,谁也不知,每过一个纪元,原始的法则至高神就会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以决定存留。这一日,在黑暗的最深处,发出一声叹息:毁灭将至!PS:这是一个集养成升级、强势魔王、罪恶审判、信仰救赎于一体的爽文故事,内容严肃而轻快,残酷而圣洁。让我们超脱无端的胜负之外,着眼于神力世界中的道德大局!内容纯属虚构,切勿信以为真。
  • 你挺软的

    你挺软的

    听说姜修在追系花,系花居然叫大魔王滚???惊!!隔壁院的小霸王,居然会可怜巴巴堵着系花的求亲亲??姜修混蛋了半辈子,天不怕地不怕,宁思掉了一滴眼泪,姜修可以把别人还有自己打进了医院,宁思说一姜修不敢说二。“我把我的世界给你,只要你别哭。”“你忘记什么也不许忘记想我。”这是一个追梦白富美还有追追梦白富美的故事无名渣渣小作者用尽毕生所学写的超甜!!!相信我!!!!希望多多支持!!!!也希望各位看得开心!!!
  • 帝皇书(全集)

    帝皇书(全集)

    晋江大神星零再绘古言长卷!风靡言情界的不朽之作,言情爱好者的必修经典。连载5年,收藏百万,万千读者期待,隆重呈现!新增3万字结局,全新3万字番外。赵宝刚导演、饶俊编剧电视剧同步开机!风雷动,权计深,八万英魂在,天下可倾!东宫寂,红颜盛,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平!大靖太子韩烨这一生,曾经问过两句话——“任安乐,你可愿同我比肩朝堂,创大靖盛世?”她回:“不愿,殿下的江山,殿下自己去守。”“帝梓元,你可愿放弃仇怨,与我此生携手?”她回:“不愿,帝家满门被诛,我与殿下仇深似海。”生命中最进退维谷的一笔,被她最举重若轻地画下。他与她皆被殷红往事追赶太久,在同秘密和权谋的周旋里,忽略了内心次第的韶华。原来他之所慕,不过同一女子;原来爱情苍蓝,无须言说也无须证明。帝梓元,你与韩烨的十年动荡记忆,正被铸成三国凛冽的烽烟。而你浴血沙场,以飒沓征尘赋咏的帝皇弦歌,是将一剑潋滟,抑或一剑成殇?
  • 草莓年华

    草莓年华

    许希微、秦臻和莫仓廪是从小在一起长大的朋友但一封情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是一个美好而悲伤的故事美好如希望,如青春,如初恋……悲伤如希望的微小、青春的短暂,以及生命中曾经以为永远在一起,最后却走失的人……
  • 史中人

    史中人

    古老的世纪,古老的历史,充满着万千的谜团,我将走遍万水千山,寻找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