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6900000069

第69章 通过“窄门”后的宽阔:歌词研究前景探讨(1)

通过“窄门”后的宽阔:歌词研究前景探讨

——兼评陆正兰的《歌词学》

席妍

一、《歌词学》与作为一门新学科的“歌词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歌曲越来越成为当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歌词的重要性日见突出。实际上,歌词成为了某些人一生能够接触到的唯一的诗歌形式,甚至文学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偏偏我们文学研究界几乎没有歌词研究这一科目。

按通常理解,歌曲是词与曲的结合。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在谈论一首歌曲时,最直接探讨的是它的歌词;悖论的是,音乐界也没有人对歌词作出系统翔实的阐释和研究。除非歌词丢失了音乐,成为“文学遗产”,例如《诗经》、《荷马史诗》、《雅歌》,待它们变成了经典,才会让无数学者皓首穷经钻研一生,或是当作圣典作微言大义的索解。否则,歌词就只是歌词,至多作些感性赏析,或作为诗歌边缘体裁的附带研究,抑或是音乐研究的分外说明。可以说,歌词的实际生存现状和它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严重“错位”甚至“断裂”。这种局面是极端不正常的。考虑到歌词在当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学界应该有责任关注这一重要的领域。

值得兴奋的是,2007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了陆正兰所著的《歌词学》。这本著作率先将歌词作为一门学界似乎从不屑于给它定义和探讨的“学科”来加以研究,无疑在学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先声。到底何谓“歌词”?歌词如何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它的理论基础何在?歌词学研究的前景如何?这一系列困扰歌词研究的问题,都在《歌词学》中得到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证。全书用近30万字的篇幅,将其分成上下两篇,分别从歌词内部的“文体学”和歌词外部的“文化学”,对它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学科性、学理性”研究。且不说此书从理论建构到学科化探索,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积累,就这种研究行为本身,体现出作者追求真知的一种胆识。

本文将试从两个方面——歌词研究的理论建构,以及歌词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前景——来探讨《歌词学》一书对于歌词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歌词研究的理论框架:建构歌词的“三重身份”

《歌词学》开宗明义,作者在导论部分直接指出歌曲生产与流传的五个环节——即(词作家的)歌词、(作曲家的)音乐、(歌手的)表演、(机构的)传播、(歌众的)传唱——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则是作为歌曲流传起点的“歌词”。陆正兰认为,“歌词为歌曲的整个流传起到了意义定调的作用——在歌尚未作出、尚未传出之前,一首歌的基本特征和门类归属,就已经由歌词确立了”。这实际上为歌词研究作了一个多维度的定位。

我们看到整部《歌词学》立足于现当代,强调从历史到当代,两种不同语境转换过程中歌词被诗歌和音乐所遮蔽的各种个性。例如作者在廓清以往对歌曲雅、俗、流行、经典等品类命名的基础上,提出了“歌必流行”的基本观点,认为“任何歌曲都是意图的广泛流传”。把“流传”作为歌曲创作的目的,应该说符合当代文化特点。再例如,作者对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歌与词分合历史的基本脉络作出了清晰而简明的勾勒,得出“歌词与新诗的分途越来越远”,“无法完全把新诗和歌词合为一谈”的结论,也为“歌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找到了历史和现实研究依据。作者仔细辨析了歌词与新诗的四个方面差异,即“主体上扬、褒义倾斜、完整性外在、语音下潜”。具体而言,就是歌词表达要求抒情主体出场,歌词语句要求明显的“乌托邦解释”(即“要求接受者带上善的、美的、理想的色彩来解释”),歌词结构的完整性需由曲调赋予,歌词比诗歌更容易潜入无意识。这看似简单的四点却涉及符号学、阐释学、结构诗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等很多相关理论知识,并以歌众的“接受”原则贯穿始终。

我个人认为,《歌词学》实际上为歌词构建了“三重身份”,即文学身份、音乐身份、文化身份。这三重身份的集合,揭示了歌词之所以为歌词的基本要素。但这“三重身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它们构成了歌词发展的动力。

作者对歌词文体学的研究表明,歌词首先是文学文本。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对歌词语言技巧的分析上。分别从语言的显张力、杂语、立象衍情、双关语与复义以及姿势语几个方面,以大量古今歌词作为例证,综合考察了歌词作为诗学文本是如何“戴着音乐这一听觉艺术束缚的脚镣,来‘延长’和‘美化’自身,调动各种情感共鸣自身,并达到流传的目的”的。

其次,歌词与音乐结合,才构成歌曲。而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必须是一种有机的呼应。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歌词呼应结构原则”一章中。作者认为,“呼应”是歌词最本质的结构,并且这一“呼应”不同于我们通常阅读文学文本时所引起的“单向共鸣”,而是通过歌词文本内部呼应、歌词与音乐呼应、文化呼应这三个方面“双向共鸣”而形成了歌词独有的结构体系。文本内部的呼应,是“歌词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呼应关系”,这一结论已经被一些研究者认同;歌词与音乐的呼应,是“歌词与音乐作为两种不同媒介载体合二为一的要求”;而文化呼应,则是“歌词与其传播语境及歌众情感呼应关系”。这三层呼应关系实际上为歌词创作、歌词与音乐的结合、歌词传唱与接受找到了连接点。前两层属于上篇歌词文体学,而文化呼应则与下篇的“歌词文化学”密切相关。

再次,《歌词学》一书中对歌词“文化身份”的建构也耐人寻味,别具慧眼。作者通过对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理论的扬弃,提出了“歌众”这一新概念。认为歌众是歌曲流传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歌流传到歌众,才出现意图实现、失败、再生的最终可能性”。这与以往我们所理解的“听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听众”意味着被动接受,而“歌众”却具有强大的能动性。在歌词流传过程中,歌众对歌词的理解和接受意识也会渗入其中,进而与歌词的语境和歌者的情感相呼应。

歌众是歌词实现意义的场域,歌词必须期待歌众的“再创造”,即由词作者的意图、曲作者的意图、歌手的意图,最终归结到歌众的意图。这种意图的扩大循环,也即是作者开篇谈到的“歌必流行”的内涵所在。对于这一论述,作者运用了西方大众文化研究中费克斯等人的能动观众理论,以及斯图亚特?霍尔的“三种解码”理论,并富有创见地提出了第四种解码方式“创作式解码”,强调“歌的接受,一开始时是摹仿,不久就变成了自我表达,自我创造,而在自我表达中不可能完全遵循精英所规定的模式,而是就自己的身体条件、感情需要、精神追求、予以改造”。“歌必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创作式解码”,歌词本身的意图在歌众的再造过程中获取了新的意义。

在这个大的框架下,作者对歌曲流传中的主体与主体间性、阿尔都塞“询唤理论”下被“召唤”出的歌众主体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该书还对歌曲流传的特殊方式,例如“歌不附‘体’”、老歌翻唱、歌曲代沟以及商业化背景下公私机构在歌曲流传中发挥的重大作用,都做了颇有见地的论述。可以说,作者为歌词赋予的“文化身份”让我们对歌词有了崭新的认识。

整部《歌词学》视野开阔,从歌词文体学和文化学两个大的角度,分别对歌词的诗学身份、音乐身份、文化身份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把握和分析。作者扎实的文学理论素养和乐理功底,在研究中显露无遗。详略有致的叙述论证,为歌词研究搭建了坚实的理论骨架。理据服人,“歌词学”这门学科的出现也就因此顺理成章。

三、从《歌词学》到“歌词学”:一门新兴学科的研究前景

就像一本《当代文学史》不等于一门当代文学史一样,一本《歌词学》也不等于一门歌词学。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本书之所以直接命名为《歌词学》的原因之一,并非作者自诩博识,穷尽了歌词研究领域。相反,本书跋涉之艰难,足以证明:这门学科亟待更有眼光的学者共同探索。”作者为此著命其名的目的,正是为了呼唤更多研究者加入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努力。

当文化研究成为学界重要研究范式时,歌词学这门学科无疑更具有前沿性。作为新生学科,歌词研究难免也会遭人诟病,甚至受到争议和质疑。但抽象的评价是非无济于事,具体的争议才更值得人们思考,更具有研究价值。法国哲学家萧沆在其著作《解体概要》中谈道:“怀疑不可能在音乐中开放……一个没有眼泪可以交给音乐,只能依靠回忆自己往昔所抛洒的泪滴过活的人,算是彻底没救了……”同理,一个对歌词研究抱有怀疑的人,也必然会发现他认识的狭隘和对歌词的理解的简单粗陋。真理必定是经过无数争议、无数质疑,甚至沉默后才获得的。何况在这个男性云集的中国学术界,一个能写诗、写歌的女学者,以敏锐细腻的学术眼光捕捉到这块阳光照不到的领域,且能自成一家,十分难得。《歌词学》作为一种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能推动歌词的跨学科研究,从而建立起一种更广泛的“歌词学”学科,而歌词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前景也非常值得期待。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研究。

首先,从跨学科中的歌词研究来看,歌词在文学、音乐、影视、戏剧(包括歌剧、舞剧)以及戏曲等艺术式样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一般学者都忽视了歌词在自身艺术形式中的特殊作用。例如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唱词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歌词。它同样具有歌词所具有的三重身份,但它的存在方式必然带有戏曲学科的独特印记;歌词也是现代歌剧中举足轻重的“脚本”,它的表意方式也必然要符合歌剧的艺术“规定”;同样一首脱离电影语境的歌曲,看似和流行歌曲没有很多差别,但在创作意图上必然受到其影视作品主题的制约。可以说,歌词站在众多学科的交叉点上,歌词学的出现,既明确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也为不同学科间的研究互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歌词在向其他艺术领域扩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和丰富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同样,跨学科研究的新成果也有助于歌词理论进一步完善和深入。

其次,从歌词创作艺术研究来看,当代歌词创作虽然有专门探讨歌词创作方法的著作出版,但歌词研究仍未受到足够重视。中国古代就有专门的歌词创作研究,宋词、元曲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果说唐宋之前的歌谣还只是零散创作,到了宋元,就有了专业填词的词人以及大量对歌词的讨论。柳永就是典型的填词名家,他擅长作词,常赠词给歌妓,借以维持生活。甚至可以说他是以作词谋生的专业词人。从文学史来看,宋元两代市民文化的兴起,与今天大众文化的兴起,有着颇为有趣的相似之处,而宋元两代的词曲,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流行歌曲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时,歌词创作却没有突显出它应有的重要地位。纵观大陆和台港乐坛,并不是没有好的词作者参与到歌词的创作中。但毕竟优秀的词作者数量极少。一个歌手配一个词作者,制作成一张专辑发行,是大部分歌曲创作的基本模式。歌词创作不像诗歌,它也必须要考虑到它背后所涉及的一系列经济效益。诗人不愿作词以“降低身份”,而很多独立音乐人自己能写词,却也不会仅以写词为生。歌词创作往往陷入“两难”的困境中:一方面,词作者在创作方法上缺乏相应的理论素养,歌词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还不够完善或缺乏新意;另一方面,词作者本身不可能独立存在,他必须要依附于曲作者、歌手、乃至歌曲背后的整个文化产业链。因而词作者并不像诗人那样只为纯粹个性表达,而是需要创作出与歌众有所“呼应”,并且能够带来文化和经济效益的歌曲。

正因如此,《歌词学》为歌词创作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给予了词作者启发性的创作指导。如何找到歌词与音乐的最佳平衡点,自觉将文学性与音乐性有机结合起来,这都是词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歌词文化学阐释中,作者明确了歌词流传的方式、机构在歌曲流传中的作用、歌曲流传中的主体性构筑以及歌众的“创作性解码”,深入全面地论述了歌词背后隐含的文化链,揭示了如何创作被歌众所接受和喜爱的歌词,或者说,通过对歌词受众的心理分析,词作者也借此调整自己的创作心态,以更为自觉审慎的姿态来进行有益的创作,推动歌词创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最后,从歌词的多维度文化研究来看,歌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产业也需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往借助报刊、书籍等平面媒介进行传播的交流方式逐渐开始向多媒体虚拟互动方式转变。人们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信息,而畅通高效的传播渠道有利于文化的散播,从而形成了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主流文化这三种文化之间相互影响、融合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情境下,各种艺术样式都能通过多媒体得到最大化呈现。歌词伴随着网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流行歌曲的发展,越来越深入大众的生活,同时逐渐占据了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百度音乐、酷狗音乐、豆瓣电台等一系列在线传播机构,形成了强大的音乐传播阵营,而大多数网站,也靠此运营和盈利。一些电视节目,如“我爱记歌词”,或网络上网民自发组织的“你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歌词党”等网络互动活动,也都从侧面反映出歌词在传播过程中与歌众们的呼应。其背后所蕴含的产业附加值也相当可观。乐界自身也通过举办一些音乐活动,例如“草莓音乐节”、“热波音乐节”、“特仑苏”音乐以及会各种酒吧乐队的演出等等让歌词研究参与到音乐产业化当中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大陆、港台不断涌现出一批独立音乐人。这些独立音乐人拥有独立的音乐主张和个性,自己创作歌词歌曲,甚至由自己演唱。他们与其他音乐人不同,没有唱片公司,也没有人帮其打造专辑,做宣传工作。他们往往自己选择团队,自己录制和宣传音乐。例如大陆独立音乐人曹方及其“大班音乐工作室”,台湾的独立音乐人陈绮贞、苏打绿等等。这些独立音乐人的作品与一些经由音乐公司打造、筛选、包装且包含了较浓厚的商业目的的歌曲不同,独立音乐人简化了歌曲在流传过程中的主体构筑,歌曲制作成本较低,歌词创作也相对自由。尽管在生产资金的投入和专辑发行量上规模不大,但事实证明,独立音乐所赢得的歌众数量却并不比经过包装后的歌手少。由此可以看到,独立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文化产业模式,也对歌词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用歌词来抒发心情,用歌词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对世界的看法,这也是引发歌众喜爱并欣赏的重要原因。歌众作为流行音乐的最终“消费者”,对音乐产业化的推动也是不可小觑的力量。

结语

同类推荐
  • 户籍:安居乐业时代

    户籍:安居乐业时代

    夏、商、周、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行政区划,夏、商、周代采取中央王朝与各部落联盟分土而治的方式;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兼并战争的加剧,各诸侯国对疆土采取分层划区进行管理。这一时期的户籍制度最初处于萌芽阶段,至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则与兵籍、赋籍、地籍联结在一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依据。
  • 世界上扣人心弦的神秘巧合

    世界上扣人心弦的神秘巧合

    木乃伊的魔咒、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复活节岛上的巧合、地球禁区百慕大……一次次巧合,一次次令人毛骨悚然,惊叹不已。正因为它们的存在,引发我们的好奇,激发我们的大脑风暴,提升我们的文明进程。我们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生活?每一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一个百慕大,充满了许多未知的巧合,这些巧合让人无法得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它们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和认知范围,可是它们却又真实的存在着。伽利略有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要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探索那些未被认识的事物。”
  • 尚书(全集)

    尚书(全集)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政治文献汇编类史书,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学者补充进去的,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其中,“虞书”是虞舜(五帝之一)在位时的政治文献汇编,“夏书”是传说中夏代的政治文献汇编,“商书”和“周书”则为商代和周代的政治文献汇编。本书以六种文体划分,分别为典、谟、誓、诰、训、命。每一篇都包括了原文、注释和译文三部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 北京读本(大夏书系)

    北京读本(大夏书系)

    这种深入骨髓的首都(以前叫“帝京”)意识,凸显了北京人政治上的惟我独尊,可也削弱了这座城市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竞争力。首都的政治定性,压倒了北京城市功能及风貌的展示,世人喜欢从国家命运的大处着眼,而忘记了北京同时还应该是一座极具魅力的现代大都市……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热门推荐
  • 太古逍遥神

    太古逍遥神

    踏武道至尊,看变化万千,求一世逍遥,平所有不服!
  • 乱臣贼女

    乱臣贼女

    她一世英名却在死前毁为一旦。再生一世,她还是那个英明公主,只是这次她认清了祖父的伪善,竹马的阴暗。她不动声色,玩转权谋,这一世她要抛弃娇纵宠爱,一生繁华,创建属于自己的帝国。
  •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创业版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创业版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主要内容:成功正如大海对岸的一座“金山”,如果想拥有它,唯有用顽强不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来磨炼自己,在成长中掌握横渡大海的本领,最终才能如愿以偿。否则不是淹死在大海,就是遥不可及,空想一场……,唯有成长了,成功才能水到渠成。
  • 首席男神在隔壁

    首席男神在隔壁

    张萌萌十六岁开始对言简一见钟情,八年后借住他家再次见面,敞开心扉,八年的爱恋终成眷属,然而生活却总是有很多不如意,他和她携手共进,为了彼此的幸福努力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暖宠无限之娇妻入怀来

    暖宠无限之娇妻入怀来

    那一年,叶凉夕十五岁。生父不详,母亲去世,她住进帝京四大豪门之首的傅家。那一年,傅景湛二十五岁。傅氏集团唯一继承人,人说他矜贵清隽,少年老成,疏淡内敛,生活苛律几近变态,是帝京呼风唤雨,无人敢触其锋芒的天之骄子。家里莫名其妙多了只小白兔,傅景湛对此并无意见:养只小兔子而已。叶小菇凉表示:男神好冷淡怎么办?后来,人们发现,高冷禁欲的傅大boss一点也不高冷不禁欲不冷淡!后来,傅景湛才知道,小白兔也不好养。小白兔渐渐长大,被大灰狼盯上了!傅大boss不淡定了。小白兔名声大噪,要离开他身边了!傅大boss着急了。更有甚者,亲生爸爸找上门来想要带走他一手养大的小兔子!怎么可能?傅大boss大怒,把小白兔叼回窝,吃干抹净。吃瓜群众一脸懵逼:叶姑娘上辈子是拯救了世界么?男神,还能让我们好好瞻仰么?其实啊,没有人知道。高冷的傅先生,私底下把他的小姑娘亲亲抱抱举高高,宠得不行。其实啊,傅景湛不知道。那一年,第一次见到小姑娘,他从光中朝她走去,照亮了她黑暗的四周。从此他成了叶凉夕生命中唯一的光与暖。***【暖暖哒小剧场】傅先生对她宠得不行,人说傅景湛跟个老父亲似的,叶姑娘不喜欢这话,问怎么办?傅先生:“咱们证明给他们看。”叶姑娘:“怎么证明?”傅先生:“慢慢证明……”漫长而不可描述的证明之后,叶菇凉睁着一双湿漉漉的眼睛埋在被窝里控诉地看傅先生。男人眸光潋滟,目藏远山,捏着小姑娘的下巴,笑,“我老么?”叶姑娘气鼓鼓把自己彻底埋进了被窝,哼,才不老!她明明想问的不是这个问题好么?***ps:①暖宠治愈系故事。②一对一,多cp。
  • 穿成继母怎么办

    穿成继母怎么办

    黎挽穿越到架空时代,穿成天照国唯一的嫡公主。本想来个倾城公主迷倒众人,可惜,原来自己不仅是个嫁了人的公主,还是个从没见过夫君的“军嫂”……没错,她夫君就是个将军……常年在边关打仗不回家的那种……本来还想着也许会像以前看的小说剧情那样,来个腹黑将军爱上我先婚后爱什么的,更可惜她这穿越妻子还没见过传说中英俊帅气无人能敌打仗从无败绩的大将军,就听到了她家夫君在边关败了……不仅败了而且还被敌人围剿在山谷中全军覆没了……可怜她年方二八,就成了寡妇,还得做这大将军府的当家主母,照顾一个继子……正当她准备好好享受一下古代阔太太的生活时,发现她那继子看她那眼神越来越不对劲……
  • 剑弈有剑

    剑弈有剑

    何为剑?百兵之君即为剑。那剑又是为了什么而诞生?权利与金钱,或者美人?那只是一部分人的剑。而一部分人的剑,是为了坚守本心,维护正义,斩尽世中不平之事。最后一部分人的剑,是为了家人朋友,与妻子而执剑故事发生在铭国重点:此书必须带脑子看,不然很难看懂在这说明一下,这是架空的历史,有部分没想好什么名字就套用了历史上的,比如说长安城是首都,还有我第一章只是用六扇门引出主线剧情,至于谁是主角,你们自行判断,因为我会努力把各个人物的性格写的鲜明一点,所以谁都能是主角。额对了,百分之九十的角色与人设由沙雕网友提供,小说里的许多事,都是和群友发生过的真人真事。
  • 报人成舍我研究

    报人成舍我研究

    本书共分三部分:专题研究论文、成氏原著文选及相关附录文献,其中成氏原著文选为成舍我离开大陆前发表的主要新闻学文章,在大陆地区首次集结出版,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本书第一次提出了成舍我独特的“二元一体化”办报模式,并对其新闻思想与办报理念进行了多角度、纵深化的详尽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心系朝阳

    心系朝阳

    林染,本该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却因为一次别人的恶作剧让她对陌生人充满了恐惧,她是失踪了十二年的林家大小姐,本以为林家会是她一生的庇护,却不料这才是她痛苦的开始。陆离,陆家少爷,因为家族内部纷争让他不得不隐瞒自己的真正实力,让自已变成外人眼中的纨绔子弟。一次意外,让她与他相遇,她把他当做这一生唯一的光亮,而他也心甘情愿当她的太阳,为她阻挡所有的黑暗。
  • 广客谈

    广客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