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3800000010

第10章 跨文化传播学的性质 对象与任务(3)

二、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跨文化传播并不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的传播信息本身就是文化,而跨文化传播是传播中文化因素对信息传播的阻碍和影响。那么这些“文化因素”具体指些什么内容?不同的研究视角产生不完全一致的研究对象。

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角度说,影响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内容主要指种族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和国家间文化差异。种族文化差异主要从种族血缘角度观察差异,如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由于同一种族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在文化深层次上有共同性,这里忽视了不同民族、部落、国家中的共时影响。民族文化差异主要是从文化角度观察,如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蒙古族文化,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朝鲜族文化具有自身特色,但文化人类学忽视这些由于国家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带来的不同,强调它们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国家间文化差异指的是一个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的主流文化与另一个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的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如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这里忽视了国家的亚文化。由于强调一个国家的社会主流文化,因此国家文化差异主要的是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观察问题。从研究对象上来说,种族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较小,因为当代世界较少以种族为结构单元。一些研究,如纪莉《论媒体报道中的新种族主义》、菲利普?迪力巴尔《企业中多种文化的相遇:人种学方法》等,实际上并不以种族文化为研究对象。文化人类学视角更多地是从民族文化差异进行研究。

影响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因素还可以从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不同来看待,如萨姆瓦《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对象多集中于此。但这一视角的文化因素,对于国内传播来说,是指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或称亚文化)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传播;对于国际传播来说,也不同于传播学上所说的以意识形态为主,有很强的宣传意味的传播,而是指单一文化国家之间,或者不同国家主流文化之间的传播。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众多的亚文化,因此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传播问题尤为突出。此外,尽管单一文化的国家目前在世界上并不多见,但冷战以后,随着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瓦解,民族主义抬头,建立单一民族国家或者泛某民族国家的要求有上升之势,这倒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有所暗合。按照萨姆瓦的观点,国内和国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对象主要的有三个:一是认知要素,包括文化价值观、世界观(宗教)和社会组织;二是不同的言语语言;三是不同的非言语语言。

还有的研究角度,是以“文化聚合为依据”,从传播范围入手,分为人际传播、组织(群体)传播和国际传播。注意这不同于传播学的四(五)分法: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也不同于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媒介传播。这是跨文化传播的特点。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是按照传播范围的“三分法”,即跨文化传播应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国际传播,其着重点在“文化”。其中跨文化人际传播指分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之间在日常交往中的沟通与交流;跨文化组织传播指不同文化背景的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指不同国家之间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文化沟通与信息交流,主要形式为国际传播。

因此,跨文化传播研究对象,总的来说是信息传播与文化因素的关系。上述“文化因素”如此错综复杂,是人类社会结构本身的错综复杂所致。从研究对象的基点来说,人属于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民族,还属于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国家。而其所属每个单元都形成自身文化,就是说,由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属于不同圈层的文化。跨文化传播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圈层的文化,对人的文化属性及其对信息的影响进行研究。

仔细研究人的传播,就会发现传播的“牢笼”:人不能不传播,而人的传播是不自由的,无论人自己是否意识到。在文学作品包括影视作品中,对于好的作家、编剧来说不管是英雄、主角还是小人物、配角,其语言、行为都是不自由的。所以有的跨文化传播学的书名有的也很有意思,如“是桥不是墙”、“拆解文化的围墙”等。人是文化的产物和承载物,其传播受文化的制约。在人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受传播范围的影响,文化对于人的传播制约并不明显,但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的传播范围以令人晕眩的速度扩大,高节奏的社会生活导致人们追求有效传播的最大化。而在追求有效传播过程中,文化对传播的制约日显突出。

三、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指其研究对象的所属范围。有学者指出:

截至1990 年代早期,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已经分化为上述四个大的部分:(1)主要从人际传播的角度看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相遇时的相互作用,所谓人际跨文化传播;(2)主要从文化规范的角度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比较,所谓跨组织文化传播;(3)主要从国家官方层面的文化接触,也有称为国际关系的,所谓国际传播;(4)主要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大众传播媒体的使用进行的比较,所谓比较大众传播学。它们都共同置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大的范畴之下,但又因为各自的侧重点差异而各自发展。这样的分野一直延续到当下,直到2008年。

这是国内对美国传统为主的跨文化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系统梳理。

但是这几个部分并不平衡,尤其是很难说都是严格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学研究领域。首先,对于跨文化人际传播来说,正如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史学者温迪在对美国跨文化研究历史深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一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个体的相互作用,仍然像当初一样,是跨文化传播公认的核心。所以以上四个领域中,跨文化人际传播仍然是当前跨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事实也是这样,今天遍布美国各大学的跨文化教学与研究,流行的教材或专著大多是跨文化人际沟通的。

其次,所谓跨组织文化传播应当指的是以企业文化为主的组织文化传播。企业文化学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兴的边缘学科,它要培育以特殊经营理念为核心的、以多种形式体现的文化个性,并通过形象传播等途径表现出来。但是企业文化本身是属于现代管理学,被视为自古典管理学以来管理理论的第四个发展阶段。

第三,国际传播,主要是指传播者通过大众传媒向外传播的信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国际传播包括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狭义的国际传播仅指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我国国际传播主要还是指狭义的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的确有很多跨文化传播的内容,但它与国内传播相对。国际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学科归属上应当是与跨文化传播并列的传播学子学科。

第四,关于比较大众传播学。“比较大众传播学”可能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关于比较大众传播学的资料不多,按照蔡尚伟、黄顺铭的研究,“比较大众传播学”是这样一个学科:

“比较大众传播学”是介于“比较新闻学”与“比较传播学”之间的一个层次的学科,其涵盖范围比“比较新闻学”要宽(除新闻比较外,还包括对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的一切传播现象的比较),比“比较传播学”要窄(限定在大众传播所及的范围,而不包括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领域),可以说是对“比较新闻学”的一种学科层次的提升。这种学科层次的提升,不是为了简单地扩大地盘,而是因为这样的提升更有利于将新闻与传播学的很多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更有利于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制度、传播理念(包括系统化的新闻与传播学和非系统化的支配性精神)等各个层面全方位地对包括新闻在内的各种大众传播形态进行更学理化的研究,从而更有利于解决比较新闻学的一些瓶颈“问题”。

这使我们很难弄清其学科特性和学科归属。由于学科的互相渗透,借用其他学科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在当代成为一种潮流。“比较大众传播学”也完全可以借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中国学派”的跨文明研究与跨文化传播的确有所契合,但“比较大众传播”首先还是在“比较”,而跨文化传播本质上不是比较性的学科。我们相信跨文化传播学的深入发展,完全有可能滋生新的学科,但至少目前“比较大众传播学”与跨文化传播学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甚至“比较大众传播学”的学术合法性也应当还有认真论证的空间。也许传播学从20世纪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以来,其分支学科急遽发展,但它发展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学术的严谨性往往得不到足够充分的论证。

但是,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个成熟中的理论,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和方法,确实与很多学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它和传播学产生、形成和发展一样,都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但我们认为至少在目前还是作为一种理论关照更为妥帖。有关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作一介绍。

所以我们认为,跨文化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应当是跨文化人际传播和跨文化媒介传播。前者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并成为当代美国传统的主流,而后者是本书主要关注的对象。

四、跨文化传播学的任务

如前所述,跨文化传播学的任务总的说,就是指导跨文化传播实践。按照吴予敏的具体说法就是:

(跨文化传播)它的中心课题是要研究那些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观念信仰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说明和理解意义。这一研究的目标有三个:1.描述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性质,揭示文化的异同;2.基于对文化异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的途径;3.最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创造和分野的进程。

作为传播学的分支,它恪守传播学“互动”这一根本特点,着重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者、传播社团所属文化对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研究他们在具体传播实践中如何避免文化带来的隔阂和误解和可能引发的文化冲突,研究不同文化系统在传播中互动如何构建意义系统,从而达到有效传播。

在具体任务上,作为跨文化传播发源地的美国,其跨文化传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堪为翘楚。大多数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都是实践型的,他们的研究以人际传播为主,十分注重量化研究方法,并渗透到从大学到企业,从商务、管理到市场营销各个主要的社会层面,以培养跨文化传播能力和技巧为主要目的。因此他们的研究往往以经验主义为基础,过于强调以实践经验为依据的研究。

但是,跨文化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互动”是其根本特性。在全球化时代,人们跨文化的互动范围远远超出了人际互动、语言的跨文化互动、文学作品等文本的跨文化互动,影视、广告、设计等视觉符号的跨文化互动,甚至音乐舞蹈等等各种不同形态传播媒介的跨文化互动,可以说“地球村”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全方位的跨文化互动中。因此在我们看来,跨文化传播学的任务要应对的绝不只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互动,而应当对当代各种形态传播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以系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指导和观照这些跨文化传播实践。通过研究不同形态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特性,以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顺应和加速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我们认为这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应有之义,甚至应当是主要的任务。直截了当地说,跨文化传播学不应当是一套外派人员的培训方案,跨文化传播学著作也不应当是培训手册,而应当是一种思想方法、一个理论,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分析方法,是当代“跨文明对话”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我们这本小书的撰写初衷,同时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在。

同类推荐
  • 希腊的遗产

    希腊的遗产

    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到赫西俄德的《神谱》、《田功农时》,从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到依旧响彻耳际的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从终究难逃命运魔掌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延展开来的希腊哲学,从宙斯、狄奥尼索斯的神话传说到留存至今仍然无法逾越的希腊雕塑……古希腊的一切,惠及所有人。《希腊的遗产》收入芬利、莫米利亚诺、伯纳德·威廉姆斯等14位古典学家的精彩文章,从政治、哲学、艺术、戏剧等15个独特视角,深刻解析古希腊之于现代世界的伟大意义,堪称经典之作。
  • 徜徉莫斯科

    徜徉莫斯科

    俄罗斯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熟悉而又陌生,还加上几分神秘的国家。中国人经常把俄罗斯和苏联划等号,的确,从国土和科技文化上看,是可以这样理解的。苏联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分成16个国家,俄罗斯仍然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俄罗斯也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中国和苏联两个国家曾经是非常密切的朋友。
  • 闲话三分

    闲话三分

    书中文章最初为专栏连载(成书经过详见《再版后记》),篇幅不长,每篇从一条线索写起,看似闲闲写来,却能独辟蹊径,以小见大。舒芜先生评之为“虽是一本小书,而文心史识,意趣笔墨,四美并具”。作者是文章大家,文字纵横自如,加以见识通达,在短小的随笔中包含着丰富的视点,耐人寻味。虽写故实,偶尔将现代的“流行语”信手拈入文中,遂穿越了历史和当下的世态人情,令读者会心一笑。
  • 尚书(全集)

    尚书(全集)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政治文献汇编类史书,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学者补充进去的,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其中,“虞书”是虞舜(五帝之一)在位时的政治文献汇编,“夏书”是传说中夏代的政治文献汇编,“商书”和“周书”则为商代和周代的政治文献汇编。本书以六种文体划分,分别为典、谟、誓、诰、训、命。每一篇都包括了原文、注释和译文三部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6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6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在在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热门推荐
  • 剑梭

    剑梭

    一名优秀特工,一把离奇古剑,看主角穿梭异界,笑傲江湖
  • 思考的艺术

    思考的艺术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但是思考是什么?怎样的思考才是好思考?我们却不能作出清晰的回答。我们经常会天真地、直觉地、下意识地去思考、作决定、下判断,而这样得出的结论却往往与真实相去甚远,看似合理实则荒诞。因为我们很容易自以为是,犯“想当然”的错误,掉入思考的陷阱里,导致偏差、谬误、幻觉、错误……本书是一本了解思维谬误、澄清思维误区的入门书。全书小中见大,包罗万象,以显微镜般的观察聚焦人们常犯的思维错误,列举了55种人类常见的思维误区,引用生活趣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爱情关系、人际关系、投资之道、心理实验等论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雄辩地指出思维之错在哪里,并且给出了纠正的办法。让读者熟知思考方式的隐形陷阱,少犯错误,提高生活与工作效能。
  • 网络文学十六讲

    网络文学十六讲

    网络文学十六讲,了解中国网络文学20年发展历程。这里,有对网络文学二十年历程的梳理,有对网络文学创作现象的探讨,有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关系的梳理,有对网络文学全版权产业链运营的全方位总结,有对网络作家细致入微的创作身份卡准备指导,更有对中国网络文学的深刻反思和未来憧憬,……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高武—进化之路

    高武—进化之路

    武道分四修; 巫傩、萨满、降头、御魂、控妖、道术、修佛、符术、奇门、神父等等都属于—神修。 古武、摄灵气,修内丹、锻铜皮铁骨等等侧重于人类体能突破的归类于—武修。 一些天生的特殊能力,如神眼、超听、掌控元素,身体异化等等被称为—异能。 芯片植入、基因改造、机甲战士、战舰操控等则是—科技。 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万物齐头并进的时代。
  • 仙道渺淼

    仙道渺淼

    这里鬼怪陆离,妖魔横行,怎样一路路走向巅峰,斩妖除魔横扫八荒。
  • 娘娘有药

    娘娘有药

    新婚之夜,她被五花大绑丢上他的床。“女人,你敢嫁给别的男人!”他如狼似虎把她啃得渣都不剩。“原来强迫我的人是你!人间禽兽!”她咬牙切齿扶着墙从床上爬起来。她是来自现代的记忆之王,重生归来,向所有欠她的人讨还血债。可这只妖孽之王,她明明没见过他,却像欠了他一辈子……
  • 棠倾月

    棠倾月

    “那位少侠,你好像是我喜欢的类型,我能追你吗?”最好不过豆蔻年华遇到一生所爱,司莫邪愿倒追他七年,为他生儿育女,原谅他的一切误会……可他却未感动一点……儿女不喜她,江湖不容她,天地也要灭她……“留你一命,当救赎回报天地吧!”月圆之夜,她生辰。一剑灭邪,他心冷。“尹方天,我恨你……”一剑如心,“我司莫邪不欠任何人。”魔族来犯世人才念司教主的勇猛,一方白棺天地才知尹尊主也会落泪……【本小说采用插叙和倒叙偏多,请注意分清时间。男女主正邪两强,各有各的原则,您不适请原谅。江湖恩怨为主线,牵扯过多剧情,请您耐心等候其他系列。】
  • 游戏

    游戏

    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终结?在我身上发生了十分荒唐的事,起初看起来像是个意外,后来又像个玩笑,但最后我发现这事情其实非常严肃。第一次发生,是在地铁上。晚上10点40分,从天台路开往仁义广场的末班地铁驶出。车厢里空荡荡的,加上我一共七个人,镶嵌在天花板上的灯管奢侈地照亮了整个车厢,人们脚底下拖着长长的影子。大家仿佛都不乐意群聚,分散在车厢里的各个部位。两个看样子是刚下班的中年男人隔开一米的距离坐在我对面,一个扭头望着窗外,一个在专心发短信。一对年轻情侣紧靠在车厢尽头,互相之间做些小动作。
  • 辞行逍遥

    辞行逍遥

    【一个没多大安全感爱粘人的青年?一位志在四方却被耽误的有志女青年——云落。】云落(温卿)第一次遇到长生时,是透过一面水镜看见他的。这孩子,可怜吧啦的,灰头土脸的。又天天被人欺负。救一把吧。后来,她出门历劫时,又碰到了,这孩子在土坑里成了烧焦的少年。怎么这么倒霉呢?过了很久很久,云落(温卿)才知道原来这位是魔界的君主,有着光辉的史历,神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奇。据说风姿飘远淡漠,散漫儒雅……恩,远远的,瞧起来,是有那么一丢丢的传闻里的风姿。…………小剧场。“妖族与魔界嫌隙颇大,你在我这里住着,恐有不妥。”长生正经严肃道。未语。“改姓为云。”长生沉思一个钟头,终于作声。颔首。“你瞧今日夕阳落得多有风骨,不若名为落。取名云落。”长生拉着她上了墙头,忽有所感。温卿……自此改名云落。后来,她才晓得原来长生这名前头是有个姓的——云。以你之名冠我之姓,原是此意。…………在这个风云变化的神迹,如何要站住脚跟?答曰,不必站。因为没人看。可终是有人看见了。一壶浊酒,半生坎坷。世事艰辛,唯你暖人。来来来,诸位看客,请君一尝我这老酒的辛辣酸甜滋味,探一探世间百味。【求收藏。(=^▽^=)】